徽商起源於何時?
08-02
在中國歷史上,徽州曾顯赫一時。它既是程朱理學的桑梓之邦,道學淵源之所在,以致文人騷客一提及徽州,便眉飛色舞讚歎不絕,譽為「東南鄒魯」。又是文化聖地,這裡「十里之村不廢誦讀」。達官顯貴代不乏人。琴棋書畫,金石篆刻,應有盡有。明代著名戲曲家湯顯祖有詩云:「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游。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然而從清末民初起,徽州便失去昔日的風采,發生如此重大變化,同徽商的興盛和衰落有極其重要關係。對「徽州學」懷有濃厚興趣的學者,都十分注重對在明清時期享有「無徽不成鎮」的徽商的研究。 徽商----指的是以新安江流域為中心的安徽省徽州府的商人。要研究徽商,首先碰到的問題就是我國何時其有徽商?研究徽商應先研究徽州的歷史。徽州,古稱新安,自秦置郡縣以來,已有2200餘年的歷史,溯源追本,這裡曾先後設新都郡、新安郡、歙州。公元前222年秦始皇一統六國,分全國為三十六郡。設黟、歙二縣,屬會稽郡。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建立新都郡,晉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新都郡更名為新安郡,唐代宗大曆五年(770年),歙州領六縣----歙縣、休寧、婺源、祁門、黟縣、績溪,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的「一府六縣」建制基礎宋江南征方臘後,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歷南宋、元、明、清四代的「一府六縣」地域固定不變。直至民國元年(1912年)一月,廢府留縣,原領縣直屬安徽省。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由於「剿共」的需要,婺源縣劃屬江西省,婺源與徽州感情極深,不願脫離母州,人民遂掀起聲勢浩大、持續二十個月的「婺源回皖」運動。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由於婺源人民的持續抗爭和徽州其它縣人民的強烈要求,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劃歸江西省的婺源縣被重新劃回安徽省,屬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1949年,由於解放婺源縣和江西省的同為解放軍四野,因此為了便於管理,從此將婺源劃歸江西省。1987年11月27日,經國務院批准改徽州地區為地級黃山市,將績溪縣劃歸宣城地區。(雖然徽州不存在了,但是由於文化的認同感,原徽州地區的人民任然盼望著能夠恢復徽州建制)。安徽地方史研究專家李則綱先生(安徽樅陽縣人。1892----1977)和中山大學葉顯恩先生(海南省臨高縣人,生於1937年7月著名徽學元老級專家)著書立說,皆認為徽商起源於東晉。李則綱先生認為,徽州地處山區,峰巒迭起,山多田少,稻麥缺乏,糧食必須又外地供給。但其自身則盛產杉、茶、漆的土特產和筆墨紙硯等手工藝品,因此當地居民需與鄰近產米之區域交換物產。而徽州地帶雖山路崎嶇陸運不便,但其山水相掩映,新安江上木筏和小舟通行無阻,足以供山區物質運輸的需要,因此大量農副產品和手工藝品的買賣交換,刺激了徽商前身新安商人背井離鄉從事貿易活動,這是徽商(新安商人)形成的主要條件。其次東晉與南朝的宋、齊、梁、陳各朝皆建都建鄴(今南京),大批中原人士流寓江南,促進了江南的經濟發展,在我國經濟重心向南轉移的歷史上,東晉是個重要時期。那時江南一帶重要城市相繼發展。如「宣城、毗陵、吳郡、彙集、會稽、餘杭、東陽」等,隋以前就是「商賈並湊」(《隋書*地理志》)的地方。而這些地區環繞徽州,加上主觀上需要和外界交換生活物資,自然而然的更促成徽商的產生。因此徽商在東晉與南朝的宋、齊、梁、陳之時開始萌芽。葉顯恩先生從史料上對以上觀點加以論證。他認為魏晉南北朝時,具有營商傳統的中原世家大族遷到徽州前身新安之後,因當地山多田少,不可能兼并大量土地,所以仍然兼營商業。《晉書*五行志》記載,晉元帝第四子司馬晞「宴會令娼妓作新安人歌舞離別之辭,其聲悲切……」。這裡的新安人指誰?葉顯恩先生根據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商人重利輕別離」一句判斷飽嘗離別之情的新安人就是後來的徽商。他們外出經商的離情別愁被編入歌詞供娼妓演唱,說明徽商前身新安商人的活動在那時已被人所知,同時葉顯恩先生認為《知新錄》的作者和許承堯皆認為徽商起源於東晉。:許承堯在《日新錄記徽俗二則》一文中云:徽俗好離家,動經數、十年不歸。讀《司馬晞傳》有雲,晞未敗時,宴會輒令娼妓作新安人歌舞離別之辭,其聲甚怨。後晞果徙新安。則知此風自昔已然。蓋新安居萬山之中,土少人稠,非經營四方,絕無治生之策矣」。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物種起源––正傳:38. 冰河時代
※為何東晉南朝時江東人物名字中多帶「之」字?除此以外還有哪些當時名字不避諱的字?
※蔡姓的起源,蔡姓的來源
※漢民族是如何起源與形成的?龍真是漢民族的圖騰?
※姓名學起源
TAG:起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