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尷尬,簽約被懟」村醫家庭醫生簽約面臨的尷尬

「身份尷尬,簽約被懟」村醫家庭醫生簽約面臨的尷尬

目前家庭醫生簽約工作已經開展到履約階段,個個簽約村醫都在履行著「我承諾,我服務」的宗旨。為了按時完成履約的任務,簽約村醫們奔走於村民家中,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都能夠看到他(她)們忙碌的身影。

工作進行的順風順水時,村醫倒也沒有什麼怨言,可是一旦碰到一些村民的有意刁難時,村醫便會滿腹委屈。

2016年我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一般人群數佔20%,重點人群數佔60%;2017年,按照要求一般人群簽約率、重點人群簽約率分別達到了30%、60%;據悉目前我地的簽約人群覆蓋率達到35%以上,重點人群簽約服務覆蓋率達到60%以上。

這樣的簽約數據看起來是可喜可賀的,但作為簽約和履約的執行者——鄉村醫生在這個過程中經常遇到一些麻煩,甚至面對居民的質問和不解,常常感覺有口難言。

身份的尷尬

國家文件中明確指出,在不改變村醫身份的前提下,盡量提高村醫的收入。

很顯然,村醫還是農民身份,充其量是懷有一技之長的農民。

但是在簽約團隊中體現出來的卻是農民和農民簽約、農民為簽約農民體檢。

這是村醫的尷尬,難道不是政策的尷尬嗎?

在如火如荼的簽約醫生大軍中,農民身份的簽約醫生忙碌著、辛苦著,是最直接接觸村民的一線工作者,也是最了解村民的特殊人群。

沒辦法,村醫們即便再累、再委屈擦乾淚水接著干,為了自己的生活、為人民群眾的健康,履行著「我承諾、我服務」。

但如果能給簽約村醫一個身份,如果能夠實行更加「接地氣」的方案,我想簽約工作在各方面都會是另外一番景象。

簽約被懟—不上門服務如何簽約家庭醫生

A先生是位政府公務員,舉家住在縣城,只有老媽媽是本村戶籍,古稀掛零,是簽約重點人群。打了電話過去,跟A先生講簽約的好處及村醫簽約達標的苦衷,希望A先生能方便時到鄉下,給老媽媽辦一下籤約手續。

不料A先生打斷了村醫說話,問道:「簽約家庭醫生,你提供服務了嗎?是不是簽了以後都上門服務?你什麼時候到我家來服務時再簽吧!」 村醫趕緊解釋:「家庭醫生不是私人醫生,也不是上門醫生,你簽約後,你媽媽在基層就診報銷比率提高10%呢!」 。對方不耐煩掛斷了電話。

其實還有很多被「懟」的情況,像「我們不要家庭醫生」、「簽約要錢,又在找借口要錢了」等...

兩會期間,多位代表發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做實做細能有效改善基層首診率,提升村民獲得感。

今年國家衛健委剛發布的振奮人心的《關於做好2018年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的通知》也不再提簽約率,要各地結合實際情況、服務能力及資源配置情況,實事求是、科學合理確定簽約服務的工作目標。

但實際上,一定要認識到家醫簽約不是一蹴而就的,依靠幾次宣傳動員,拉條橫幅,發點冊子等引到村民簽約是不現實的。

關鍵是使村民感受到簽約與不簽約確實不一樣,只有提供真實有吸引力的履約服務,真正把簽約工作落到實處,才能使簽約人群有獲得感,才能真正體現簽約初衷!

當然要實現讓群眾滿意的履約服務,建立完善而動力十足的激勵政策也是非常重要的,不然沒有動力,只有任務,能有多少人一直堅守呢。

推薦閱讀:

村醫就一定要姓「村」嗎?舊有觀點該改了!
【村醫提問】赤腳醫生的公衛經費消失了?

TAG:醫生 | 家庭醫生 | 村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