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民俗之敖包

「敖包」是蒙古語,又稱作「腦包」、「鄂博」,翻譯成漢語是「堆子」的意思,是由人工堆積起來的是石頭堆或土堆,通常設在山頂或丘陵之上,是圓錐形的實心塔。敖包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原始先民時期,原始人群每當獲取巨獸等獵物,歡呼之餘常常在山顛壘石為包,以示紀念,並以此作為指示方向的標誌。當時原始人群已經有了地域的觀念,久而久之,就把原本是用來辨別方向、指示道路的敖包山賦予了標明領土界限的作用。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蒙古族牧民產生了原始的宗教信仰,圖騰和崇拜,這就是萬物有靈的觀念,包括日月和山川,甚至一棵大樹、一塊巨石。在他們的原始信仰中,高大的雄偉的山體,就有通往天堂極樂世界的道路,高山又是幻想中神靈居住的地方,從而項禮膜拜,因此各地牧民便紛紡以祭祀敖包的形式,表達對高山的崇拜和對神靈的祈禱。

  十三世紀初,成吉思汗鐵木真發動了統一蒙古草原的戰爭,不斷與蒙古諸部征戰,在茫茫的草原上,鐵木真每征服一個部落,總在征服地的高處壘起土堆或用石塊壘砌石堆,插上旗幟作為標誌,意味著這是他征服的領地。因為征服的領地在不斷擴大,所以敖包也就越堆越多,有關學者認為,除了標誌自己征服的領地之外,還因為成吉思汗懷念自己曾經避難的布爾汗山,當年泰赤烏人追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逃進布爾汗山當中,躲過大兵的搜索,薩滿巫師認為這是布爾汗山救了他的性命。

  蒙元時期,隨著蒙古帝國土地的不斷擴大,很多宗教紛紛傳入草原,外來宗教的傳入,把傳統祭祀敖包又增添了許多神秘色彩,特別是嘛教的傳入,更把敖包山的祭祀列入重要的宗教儀式。敖包也就成了祭祀山神和路神的地方。

  敖包通常建在高山、丘陵、森林、草原、江河湖泊以及交通要衝等蒙古族人認為的神聖之地。敖包的建造形一般多為一層的圓錐實心塔,也有的在石台基上再堆壘二層或三層重疊的實心塔。各地的敖包在建築形制上也不盡相同,數目也不統一,有單獨一個敖包的,也有以一個大敖包為中心,周圍有數目不等的小敖包的組成「敖包群」。在蒙古草原中最為常見的是單獨的一個敖包,此外還有三個敖包的建築,三個敖包分別代表著---天、地、人,而七個敖包的建築群也經常出現,中間一個最大,兩側各建有三個小敖包,這七個敖包則分別代表著「七曜之神」---曰、月、金、木、水、火和土,敖包的最高形制當為十三敖包群,以中間的大敖包為主體,兩側各建有六個小敖包,或以中間的大敖包為主體,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各建有三個小敖包,這些都稱謂十三敖包群,中間最大的敖包代表「浩日穆斯特騰格爾」,是天之長者,其餘十二個則代表著他的護法。敖包頂端插有旗杆,從旗杆上垂下數條經旗,旗杆周圍插有大量樹枝,樹枝上掛滿五顏六色的布條和哈達,微風吹過,布條和哈達嘩嘩作響,顯示出敖包的莊嚴和神秘。

  歷史上敖包有盟、旗、蘇木敖包之分,也有部落、氏族和家庭敖包之分,由於他們各自的來歷和性質不同,祭祀的日期、供品、規模和組織也不盡相同。事實上敖包是游牧民族源於對自然崇拜的產物,在民族的進化當中,人類的生產力水平較低,產生了對自然的崇拜,蒙古族「向天神求雨,向地神求草」,敖包則兼備這兩種功用,無疑就成為了草原的保護神。所有祭祀的時間和方法也就大同小異了。通常是農曆的五月十三日,而這一天也恰恰是農區的求雨日,也正符合了關公磨刀的傳說。祭祀包的供品也在不斷變化,早在匈奴時期,北方少數民族祭祀敖包是「刀劈馬面沖血為祭」,蒙古族先民沿用了這種儀式,喇嘛教傳進草原之後,喇嘛認為,馬是蒙古民族的重要交通工具,殺馬祭祀敖包未免有些殘忍,就建議改用烤全羊作為祭品並由喇嘛誦經等方式來祭祀敖包。

  祭祀敖包是當地牧民的大事,祭祀的當天,在日出前出發,牧民穿上新衣服,有的騎馬,有的坐車,帶上樹枝和供品,從四面八方趕到敖包,把樹枝插在敖包上,樹枝上掛滿五顏六色的寫滿經文的紙旗、布條或哈達,將敖包裝飾一新。然後在敖包前的供桌上供奉全羊,馬奶酒、黃油和乳酪。首先由喇嘛誦專用的經文,喇嘛燃起松柏枝和香火,進行煙祭,這時鼓聲大作,號角齊鳴,法鈴齊響,參加祭祀的人向敖包施三拜九扣的大禮。祈禱草原風調雨順J牛羊肥壯,人畜平安。然後以正祭台方向為起點圍繞敖包順時針轉三圈,把供品象徵性灑在敖包上,最後眾人雙手舉起哈達,食品等物品,隨著喇嘛呼喊「呼瑞呼瑞。,進行招福致祥的儀式。儀式結束後人們就進入自由歡愉的時刻,不僅要舉行著名的蒙古族男兒三藝比賽——賽馬、射箭和摔跤,而且還要引吭高歌,翩翩起舞,飽餐貢品,開懷暢飲。

  祭祀敖包的儀式很多,一般有四種:血祭、酒祭、火祭、玉祭。

  古代牧民把自己賴以生存的牲畜,看成天地所賜,所以宰殺牛羊向敖包獻牲畜,這叫「血祭」。

  把鮮奶、奶油、奶酒一滴一滴灑在敖包前,祈求平安幸福,這叫「酒祭」。

  蒙古民族認為火是最潔凈的,用火可以驅邪逐惡。他們在敖包前燃燒一大堆樹枝或牛糞,各戶走近火邊,供上祭品,並把肉食、奶食象徵性地投入火中,火燒得越旺越好,這叫。「火祭」。

  玉祭是用玉石、珠寶做供品。因為玉石、珠寶十分昂貴,後來就沒有人再用玉祭了,而通常人用簡單易移的石塊,也有用硬幣或紙幣代替的口大蒙古族牧民通過祭祀敖包,進行大規模的集會,開展各種文體活動和物資交流,具有了綜合性的節日氣氛。

  

推薦閱讀:

內蒙古自治區縣級以上行政區劃一覽-內蒙古自治區—中國—行政區劃網
俄羅斯人是不是蒙古化很嚴重?
內蒙古修繕清代西北要塞定遠營古城
蒙古大汗的占卜師
內蒙古飲食文化和特色食物

TAG:民俗 | 內蒙古 | 鄂爾多斯 | 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