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目一:概述 一、疼痛的分類 二、臨床上常採用強度量表來進行評估 (一)視覺模擬評分法 在紙上畫一長lOcm的直線,兩端分別表示「無痛」(0)和「想像中劇烈疼痛」(10)。 被測者根據其感受程度,在直線上相應部位做記號 0為無痛,4以下為輕度疼痛,4~7為中度疼痛,大於7為重度疼痛,l0為最痛或極度疼痛。 是目前臨床最常用的疼痛定量方法,也是比較敏感和可靠的方法。 (二)主訴分級法 按病人描述自我感受的疼痛狀態,一般將疼痛分為四級,即無痛、輕微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極重度疼痛。 0級:無痛。 1級:輕度疼痛,雖有痛感但是仍然可以忍受,能正常生活及睡眠。 2級:中度疼痛,疼痛不能耐受,需要用止痛劑,睡眠受干擾。 3級:重度疼痛,疼痛劇烈,伴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嚴重干擾睡眠,被動體位,必須依靠止痛治療。 (三)數字分級法 0度:無痛。 Ⅰ度(輕度):間歇痛,可不用藥。 Ⅱ度(中度):持續痛,影響休息。 Ⅲ度(重度):持續劇痛,必須用藥才能緩解。 Ⅳ度(嚴重疼痛):持續劇痛並伴有出汗、心率加快等植物神經癥狀。 (四)程度積分法 1987年世界衛生組織曾介紹疼痛程度積分法: 1分:輕痛,不影響睡眠及食慾。 2.5分:困擾痛,疼痛反覆發作,有痛苦表情,痛時中斷工作,並影響食慾、睡眠。 5分:疲憊痛,持續疼痛,表情痛苦。 7.5分:難忍痛,疼痛明顯,勉強堅持,有顯著的痛苦表情。 10分:劇烈痛,劇痛難忍,伴情緒、體位的變化,呻吟或喊叫,脈搏或呼吸加快,面色蒼白,多汗,血壓下降。 細目二:慢性疼痛的治療 一、診治範圍 慢性疼痛包括心理性疼痛。 二、常用的治療方法 1.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是疼痛治療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1)麻醉性鎮痛葯:又稱阿片類鎮痛葯,通過激動阿片受體產生強烈的鎮痛作用,因這類藥物很多有成癮性,故僅用於急性劇痛和生命有限的晚期癌症患者。 常用的有嗎啡、哌替啶、芬太尼、二氫埃托啡、可待因等。 (2)解熱鎮痛抗炎葯:又稱非甾體抗炎葯,是解熱鎮痛葯和抗炎鎮痛葯的統稱。二者有所區別,前者特點為解熱作用突出,後者則抗炎作用較強,它們的鎮痛作用都是外周的,系通過抑制體內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而發揮作用。這些藥物對頭痛、牙痛、神經痛、肌肉痛或關節痛效果較好,對創傷性劇痛或內臟痛無效。 常用藥有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布洛芬、芬必得、雙氯芬酸鈉、保泰松等。 (3)催眠鎮靜葯: 以苯二氮 類最常用,如地西泮、硝基安定和艾司唑侖等。 巴比妥類藥物多用苯巴比妥、異戊巴比妥、戊巴比妥等。此類葯反覆應用後可引起藥物依賴性和耐藥性,故不宜使用過濫。 (4)抗癲癇葯:苯妥英鈉和卡馬西賓士療三叉神經痛有效。 (5)抗憂鬱葯:病人因長期受慢性疼痛折磨,可出現精神憂鬱、情緒低落、言語減少、行動遲緩等,需用抗憂鬱葯,常用的有丙米嗪、阿米替林、多塞平(多慮平)等。它們還可以治療幻肢痛和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 2.神經阻滯 神經阻滯是指在末梢的腦脊髓神經、腦脊髓神經節、交感神經節等神經內或附近注入局麻藥,從而阻斷神經傳導功能,通過神經阻滯達到解除疼痛、改善血液循環而治療疼痛性疾病的丑的。 用於疼痛治療的神經阻滯療法使用的局麻藥因不要求肌肉鬆弛,只阻滯感覺神經或交感神經,故可使用低濃度局麻藥。此外,常在局麻藥中加入糖皮質激素、B族維生素等。 神經阻滯療法除用局麻藥物外,還包括使用神經破壞藥物,如用無水乙醇、酚甘油阻滯,或用射頻熱凝術、冷凍術以及用阻滯針刺壓神經的機械損傷性神經阻滯等。 常用的交感神經阻滯法有星狀神經節阻滯和腰神經節阻滯。 3.痛點注射 許多慢性疼痛性疾病如腱鞘炎、肩周炎、肱骨外上髁炎、腰肌勞損等均在疼痛處有明顯的壓痛點,比較固定集中。治療可在痛點注射l%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l~4ml,加潑尼松龍0.5ml(12.5μg),每周l~2次,3~5次為l個療程,可取得良好效果。 4.針灸療法 針刺有確切的止痛作用,對慢性疼痛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針刺方法根據取穴部位之不同分為體針和耳針療法兩種,以體針療法為常用。 根據刺激方法的不同又分為手法刺激和電針療法兩種, 手法刺激還有補法和瀉法之分。 5.按摩療法 6.物理療法 7.心理療法 細目三:手術後的鎮痛 (一)鎮痛藥物 術後鎮痛最常用的藥物是阿片類葯如嗎啡、哌替啶和芬太尼等。 解熱抗炎鎮痛葯因對銳痛和內臟痛效果較差,在術後鎮痛中應用較少。 (二)鎮痛方法 1.口服給葯 對術後中、重度急性疼痛的病人不宜採用口服鎮痛葯。 2.椎管內鎮痛 (1)蛛網膜下腔鎮痛: 單次蛛網膜下腔注射阿片類鎮痛葯可提供長時間的鎮痛作用,單次注射的缺點是藥物劑量難以篩選,需反覆給葯,增加了感染的危險性,同時需較長時間的監測。 而且蛛網膜下腔注射阿片類葯易引起併發症,包括呼吸抑制、皮膚瘙癢、噁心嘔吐、尿瀦留等,故目前臨床少用。 (2)硬膜外腔鎮痛: 經硬膜外腔給葯鎮痛韻優點是副作用少、作用確切。 最常用的葯為嗎啡,成人劑量為2~3mg 常見的不良反應有噁心、嘔吐、皮膚瘙癢、尿瀦留和呼吸抑制。 3.胃腸外給葯 在治療處理術後中、重度疼痛對,胃腸外給予鎮痛葯仍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1)肌肉注射: 肌肉注射鎮痛藥物起效快,易於迅速產生峰濃度。 肌肉注射的缺點在於:注射部位疼痛,血葯濃度的波動可能引起病人的呼吸抑制。 (2)靜脈注射 (3)其他途徑:近年來新的給葯途徑有經皮貼劑給葯,如芬太尼、可樂定、東莨菪鹼等,這種給藥方法可產生和維持穩定的血葯濃度。 4.病人自控鎮痛 病人自控鎮痛需要專門設備即PCA儀, PCA可經靜脈途徑給葯,即病人自控靜脈鎮痛(PCIA);也可通過硬膜外腔途徑給葯,即病人自控硬膜外鎮痛(PCEA);還可經皮下給葯,即病人自控皮下鎮痛(PCSA)。 PCA實施時先由醫生確定三個基本數據:①持續劑量;②自控劑量;③鎖定時間。 PCIA主要以麻醉性鎮痛葯為主,常用藥為嗎啡或哌替啶;注意哌替啶有組織刺激性,不宜用於PCSA。 細目四:癌症疼痛與治療 WHO癌痛治療專家委員會提出了鎮痛葯臨床應用五項基本原則:按階梯、按時、個體化給葯、儘可能口服給葯和其它注意的問題。 一、按階梯口服用藥 1.按階梯用藥原則 即三階梯用藥。 對於輕度疼痛的患者應主要選用解熱鎮痛劑類的止痛劑;對於中度疼痛應選用弱阿片類藥物;對於重度疼痛應選用強阿片類藥物。三階梯的標準止痛藥是阿司匹林、可待因及嗎啡(如下圖)。 (1)第一階梯用藥:為解熱鎮痛葯。代表藥物為阿司匹林。 (2)第二階梯用藥:為弱阿片類鎮痛葯。代表藥物為可待因。 (3)第三階梯用藥:為強效阿片類鎮痛葯。代表藥物為嗎啡。 三階梯用藥是鎮痛葯臨床應用中應遵循的重要原則,它符合科學的合理用藥基本要求。由於強調從非阿片類用起,逐漸升級,不僅增加了用藥的選擇機會,還能最大限度的減少藥物依賴的發生。 2.按時用藥 按時用藥就是按藥物的有效作用時間定時給葯,在此基礎上有疼痛出現可臨時追加。不能因為患者不痛就停服,這樣便於患者維持恆定有效的體內藥物濃度。 3.個體化用藥 個體化用藥是指用藥劑量應以使患者達到有效鎮痛為準來調整。應以能有效鎮痛為準來調整,而不受藥典規範介紹的「極量」的限制。 4.儘可能口服給葯 對於阿片類藥物口服途徑與注射途徑給葯相比較不容易產生依賴性。因此WHO疼痛治療專家委員會提倡大力發展各種口服劑型,將口服途徑給葯作為癌痛治療原則向全世界推薦。
推薦閱讀:
※持續全身性疼痛,小心肌纖維痛
※頸椎三分鐘保健操,緩解頸部疼痛預防頸椎病
※患者疼痛難耐:你可以做這 7 點
※蛋疼和生孩子哪個更疼?
※【老年綜合征:疼痛】幾種常見疼痛
TAG:疼痛 | 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