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社交網路看性格
壹心理導讀:社交網路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它儼然已成為大多數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社交網路與性格的幾個重要事實,你知道多少?
文/太樂
社交網路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根據Facebook公司2014年1月1日的最新數據,該公司月活躍用戶量達到了13.1億。國內的微博用戶數量亦達到了數億之多。如此龐大的用戶量,激起了許多心理學家對社交網路的興趣。社交網路與性格的幾個重要事實,你知道多少?
個人資料遠比你想像的更真實
社交網路中的個人資料你用心留意了嗎?或許你會覺得,個人資料的真實性無從考證,我又怎麼能相信呢?但事實上,社交網路中的個人資料遠比你想像的更真實,因而是一種了解用戶性格的非常好的手段。2009年,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TheUniversityofTexasatAustin)的心理學家山姆·高斯林(SamGosling)發現,Facebook中的信息很好的展現了用戶的性格,而非純屬虛構。
高斯林和他的研究團隊從Facebook等社交網路中收集了236份個人資料,並使用問捲來評估用戶的真實人格特質和理想人格特質(他們希望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研究中的人格特質採用「大五人格」理論中的五種特質:外傾性、神經質、開放性、宜人性、責任心。
接著,研究人員將從社交網路中收集的個人資料與用戶的真實人格特質、理想人格特質做比較,結果讓人吃驚,研究者發現,基於社交網路中的個人資料所帶給人的人格印象非常精確地表示了用戶的真實人格,而與用戶的理想人格無關。其中最精確的人格特質是外傾性,最不精確的是神經質。同時,該項研究與以往的研究一致地表明,神經質這一特質若非與本人接觸,是很難確定的。
也就是說,在填寫個人資料的時候,我們並不是以我們希望自己是什麼樣的人這樣的標準來填寫的,而更多的是出於真實情況填寫。根據這個研究結論,你若想了解一個人的性格,個人資料是個不錯的選擇。
那麼,為什麼人們會在社交網路中提供自己真實的個性信息?這是因為,人們都會本能地認為,通過真實的個人資料,可以讓更多人了解自己,而人都有一種渴望被了解的心理,因此就會基於真實情況填寫。
頭像比內容重要
你可知道,社交網路中,給人留下第一印象的是什麼?頭像!頭像給人留下的印象遠比文本內容更深刻,尤其是對那些並不熟識的人,因為生活中缺少交流的機會,所形成的印象就會更加根深蒂固,很難改變。
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StateUniversity)教授布蘭登·范德海德(BrandonVanDerHeide,)做了一項研究。研究中,找來195位大學生被試,要求他們通過觀察Facebook的個人資料,判斷一位學生用戶的性格。所使用的個人資料是虛擬的,包含頭像和一句「關於我」的陳述。
被試所要做的就是在看完個人資料後,判斷這名學生用戶的性格是內向還是外向,並做出1至7的七級評分(得分越高越外向)。
實驗中一共有四份個人資料,隨機向被試呈現其中一個。個人資料一中,頭像與陳述都暗示這位用戶性格外向,頭像展示的是用戶與朋友在一起。陳述是:「和我的朋友們在一起,我是最快樂的。」個人資料二中,頭像與陳述都暗示用戶性格內向,頭像展示的是用戶一個人坐在公園長椅上。陳述是:「一個人靜靜地看一本好書,沒有比這更快樂的了。」剩下的兩份資料中,頭像與陳述的暗示不一致,其中一個資料的頭像暗示性格外向,陳述暗示性格內向。另一個資料則相反。
結果表明,當頭像暗示的是內向性格的時候,那麼被試就會去注意陳述的內容,如果陳述也暗示性格內向,被試就會做出內向的判斷,但如果陳述暗示性格外向,那麼被試也會認為這位用戶性格內向,只是沒有前者那麼內向。
然而,當被試所看到的是外向頭像的時候,無論陳述是內向還是外向,被試都會將這位用戶判斷為外向,也就是說,當頭像暗示用戶性格外向的時候,陳述是什麼已經對於判斷沒有影響了。
這個結論對於我們有很大的啟示。我們知道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如果你想讓別人眼中的你性格外向,你所要做的,就是更換你的社交網路頭像!只要具有外向性格的暗示,別人就會認為你性格外向。同時,當我們想通過頭像與個人資料對一個人有所了解的時候,也要記住,不要被頭像的暗示給迷惑了。
自戀者的舞台
人的性格正是通過一系列的行為而表現出來的,社交網路中的特定行為暗示了用戶特定的性格,許多研究表明,社交網路中的行為與特定的人格特質是有相關的。高自尊與低自尊的人在使用社交網路時,表現就迥然不同,當然,這裡所指的自尊,是一個學術化的概念,指的是人對自我價值的情感性評估。除了社交網路中的自尊心研究,許多研究指向了社交網路中自我推銷行為的研究,也就是和自戀有關的研究。
喬治亞大學(UniversityofGeorgia)心理學家勞拉·巴弗迪(LauraBuffardi)讓130位Facebook用戶填寫人格問卷,並請來一些被試,被試需要通過觀察這些用戶的網頁內容來評估他們的自戀程度。結果發現,被試通過用戶的社交量,照片等可以準確的判斷一個人的自戀程度。
另一項研究中,西伊利若伊斯大學(WesternIllinoisUniversity)的助理教授克里斯托弗·卡彭特(ChristopherCarpenter)讓292位被試填寫自戀人格量表(NPI,narcissisticpersonalityinventory),用以測量Facebook中的自我推銷行為和反社會行為,自我推銷行為包括發布狀態更新、個人照片等。反社會行為包括他人不評論你的狀態更新的時候變得憤怒,報復他人的負面評論等。
卡彭特教授假設,量表中用來評估自我表現欲(GE,grandioseexhibitionism)的部分可以預測自我推銷行為,而用來評估權利/剝削(EE,entitlement/exploitativeness)的部分可以預測反社會行為。GE部分包括虛榮心、優越感、自我專註(self-absorption)以及表現傾向。EE部分包括受人尊敬的感覺,操縱和利用別人的意願。
研究結果證明了卡彭特教授的假設。自我表現欲和自我推銷行為相關,權利/剝削和反社會行為相關。
從這些結果來看,社交網路儼然成為了某些自戀者的表演舞台。自戀者對自身有著強烈的迷戀感、優越感,然而,在社交中保持著這樣一種姿態可不是明智之舉。對於他們來說,覺得自己是特殊的,獨一無二的,誇大自我的重要性也不是一種正確的態度,這樣的態度會影響生活中的各種行為,長期而言,會傷害自己和身邊的人。
小小小王子: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社交網路橫行,雖然它讓通訊變得簡單與便捷,卻又有諸多無奈:它知道太多,讓人更孤獨。如今在強大的網路人肉搜索麵前,我們的一切似乎都無所遁形。so還是別再通過它判斷朋友的性格了,請你放下手機與電腦,看著他們聊天吧!
推薦閱讀:
※Arxiv網路科學論文摘要13篇(2018-02-21)
※Instagram公開演算法原理:說沒有抵制刷屏,也沒有逼誰買廣告
※這個(假)姐們兒爆紅網路,來認識一下虛擬網紅Miquela
※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社交,會顛覆現有社交網路嗎?
※體驗如何用寫一封NB的工作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