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生於1930

他們絕大多數都出身於中產家庭,是最後一批完整接受民國中小學教育的人,並且大多都具備一定的英文水平(民國考取大學,英語是硬指標),並在新中國成立前後考上大學新中國成立,外部仍有冷戰的壓力,內部則有加快實現國家現代化的強烈願望,這一代年輕人的熱情和國家的願望不謀而合回望這一代人的人生長河,他們在教育啟蒙階段的所見所聞,決定了他們此後的審美、性情,甚至命運。

民國的中小學教育是他們的精神底色。他們使用的中小學教科書往往是由蔡元培、胡適、夏丏尊,葉聖陶,豐子愷、陶行知等等大學者編撰,這些大家願意「蹲下來與孩子交談」。這一代的孩子所受的教育包含了《國文》《常識》《公民》與《歷史》等諸多為培養健全人格設計的科目。

小學課本既有人性與自然,也有中國古典文化中「君子不為」的要求,還有西方「自由平等博愛」的追求。也幾乎是從他們入學開始,中日全面爆發戰爭,國民教育卻未曾間斷,而更添抗日救亡的悲壯色彩,不論是在淪陷區,還是國統區,憂國憂民成為每個人自發的觀念。這些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他們的人生根基。這一代人恰好在大學教育改革的前夜進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並有機會從民國時期的大知識分子那裡獲得親身教誨,因此受用一生。1950年之後的歷次運動,到十年文革為頂峰,中國再次出現人才凋敝的局面,直到1978年,知識界開始撥亂反正,這一代知識分子已是年屆半百。

改革開放40年代以及50年代的知識分子,不懂英語的問題就暴露出來。於是,30年代生人的優勢又一次顯現出來,而且他們在建國時就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年過八旬歲的他們仍在繼續工作;他們都有著濃重的家國情懷;他們身上依然有著「士人」的風骨;他們既有歷經滄桑的豁達,也有因為背負鄉愁而不免流露的感傷

希望他們在「價值多元」的社會轉型中,還能承前啟後,樹立典範,普及常識,為文化與思想提供啟蒙之光。

推薦閱讀:

1930年代的蘇聯-詹姆斯·阿貝
中國出境游消費佔亞太地區五成以上 人均達到1930美元

TAG:1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