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對佛的感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  回顧2016年年初,受朋友引見,北上參拜五台山,五大佛教聖地之一文殊菩薩之道場;在沒去之前,我個人對佛教的認識還僅限於遇廟進殿,一柱清香之禮而已,或者說是大家口中眼中的裝逼吧。  但是這一開始,卻讓我邁開了腳步,走遍了大半個中國的佛教及道教等道場聖地。一路從五台山到大雁塔玄奘寺,普陀山,九華山,武當山,樂山大佛,南華寺,東林寺,佑民寺,嶽麓寺等等,最後直至風塵僕僕踏上天路,跪拜在布達拉宮前。  其中,在五台道場停留時間最長,小住十餘日,每天依照寺院之規定,早課,齋戒,晚課等,倒也讓自己真正靜下心來,去好好了解這一國內之香火旺盛的宗教。期間,考慮到自身文化水平不足,一併閱讀了易中天先生的白話版《禪宗》,也使我更好更快的進入了這佛門因緣。  每一種宗教都勸人要有信仰,但是究竟要信仰什麼呢?古人說:就有道而正焉。良禽也知道擇木而棲,忠臣也知道就明君而仕,何況信仰,也要選擇好的對象。  佛教或者其他宗教也好,他們都有自己的主旨或者說像寫作文那樣有中心思想,也是各派常說的「道」。那我所理解的道是什麼呢?個人愚見,它就是一種信仰,一種原則,一份堅持,一份善意。  我們交朋友,要結交品德高尚、人格聖潔的人,因為他可以引導我們向善向上,古人說:「無友不如己者。」又說:「水往下流,人往上爬。」如果我們所信仰的對象,要我們去殺生害人,超向下流,那麼,信仰他不但沒有助益,反而有害。我們必須了解,我所信仰的對象,他的德行有沒有清凈?他的慈悲有沒有具足?他的人格有沒有完美?如果他具備了,那麼這樣的對象,才值得我們去信仰、去皈依。

  我們所信仰的對象——偉大佛陀,是戒行最嚴謹清凈的覺者,他不僅自持嚴格,並且制定許多的戒法來攝化弟子們的身心。經上記載:佛陀的一位弟子向果園主人托缽水果,園主人請他自己摘取,這位尊者回答說:「佛戒上說比人高的樹,不可以爬上去。」園主人請他用手把果子搖下來,他又說:「佛戒上說不可以搖樹取果子。」園主人為了表示誠意,只得親自攀下樹枝請他採摘。那知道他還是堅持說:「佛戒上說不可以自己動手取果子。」園主人不得已只好雙手捧著果子獻給他說:「我供養您!」這段故事是說明「不予而取」而犯戒,佛陀的弟子為了堅守此戒,寧可不要果子。以現代來說,沒有得到他人同意而拿了人家任何的東西,那怕是一針一線,都是犯法的。如果人人能遵守,社會上就沒有搶劫偷盜的行為了。(該段部分摘自佛經)  社會的學問五花八門,我們要選擇最正確、最圓融的為我們的指南。春秋時代黔婁之妻的「寧可正而不足,不可斜而有餘」名言,幾千年來一直為世人所讚美與運用。信仰了圓滿的正法,在我們人生的旅途上,不但可以得到許多正確的指示,並且能夠建立圓滿的人生。

  社會上有一些人雖然也說有某種信仰,其實,實際上卻都是迷信的多,甚至於有的更是邪信。那麼什麼才是正信呢?一般社會大眾,由於沒有獲得真實的信仰而趨於迷信、邪信,因此,民智不開,便胡裡胡塗的做出很多愚昧的事情來。比如看風水、時辰、算命、占相、卜卦、燒錫箔金銀紙時,都是迷信的行為,都為佛法所不容許。宗教不是迷信。  現在的信仰太複雜了,也不管禮拜的對象是什麼,他就這兒也燒香,那裡也拜拜,其實雜亂信仰就不能獲得信仰的利益。所以,我們不要雜信,這個也信,那個也信,心力不能集中,真正困難時就得不到幫助。倒不如把身心歸向三寶(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統一我們的信仰,不必見神就叩拜,逢廟就燒香,應該要清化我們的信仰。  我們幾千年的儒家思想,講究的是「仁義禮智信」,佛教初入中原時也是水土不服,畢竟他們講的是出家,改佛姓,禁慾等,那則無子嗣何以為繼呢?也就與天朝綱常大體不符,所以最後融入貫通,兩者結合才形成了如今的,或者說具有中國特色的「禪宗」。  論佛論道,把自己與現實脫離,心置於現實之外,自身乃一無物,自此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皆是虛幻泡影,或虛則無;再者,山便是山,水便是水,如如不動,此二重境界我不知道哪個更高一些,而我對佛的感悟也僅此而已。


推薦閱讀:

人生感悟*值得一讀*指導人生
恩,關掉了手機管他誰是誰
手少陽三焦經---感悟12經脈之十
生活需要懂點技巧…【感悟哲理】

TAG: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