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本書讀懂中國近代史》有感

找了好多關於中國近代史書,最後,我把目光落在了《一本書讀懂中國近代史》上,我承認我是一個很懶的人,能坐著絕不會站著,歷史是我很不擅長的科目,而這本書的標題,則大大的吸引了我。

書的封面左側兩張照片並列,上面那張是一行人站在兩隻旗子前,我不知道它是什麼,但我猜測它是國共合作時的留念;第二張是北平宣布和平解放,人民解放軍舉行進城儀式時通過朝陽門的照片,起初我並不知道,我問同學它有沒有可能是閱兵式,同學回答我說,閱兵式是新中國成立時的事,這不屬於近代史了,我想想也對,而且我記得中國的第一次閱兵式毛主席是站在一輛汽車上而不是坦克。

書的右邊則是醒目的「一本書讀懂中國近代史」的標題了,標題的底下還有一小幅人民英雄紀念碑《虎門銷煙》浮雕的圖像。

給我一副看上去很不錯的樣子,於是我把它從書架上抽出借了回來,讀了整整三個星期,終於讓我給閱完了。

這本書講述了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的歷史進程,共有十二個章節,呈現了近代百年歷史的發展。將百年的歷史濃縮在一本只有315頁的16開書中,有多粗糙是可想而知的,而要將一本300千字的書削縮成只有2000多字內容,那更是粗糙上加粗糙。於是我選擇了我最熟悉的鴉片戰爭來講述,縱使我最喜歡的是抗日戰爭,但我不願再回想起日軍那慘無人道的行為。

作為劃斷中國古代和近代連接的橋樑的鴉片戰爭,其意義可謂不言而明,鴉片戰爭同時也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初高中的教科書上不止一次講到。19世紀40年代,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為打開中國市場,將中國變為其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對中國發起了鴉片戰爭,由於清政府的腐敗和科技的落後,最終中國慘敗,開始了喪權辱國的歷史。

回到順治初年,清政府為了對付東南海沿岸及台灣的抗清勢力,開始實行海禁政策,嚴禁居民出海。康熙年間曾一度開放海禁,但後來清政府在英國商船中發現夾帶的大量武器,為了避免反清勢力內外勾結,威脅到清政府的統治,乾隆帝下令停止其他港口的貿易,只留下廣州十三行一處對外開放。長期的閉關鎖國政策阻斷了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使得中國日益落後於世界潮流。

1837年,英國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英國不但沒有反省自身制度的缺陷,反而為了轉嫁危機瘋狂地對外進行侵略擴張。擁有廣大市場的中國則成了他們眼中的一塊大肥肉,但當時的中國正處於閉關鎖國狀態,於是對中國發動戰爭,以武力打開中國大門,進而掠奪中國財富,成為英國擴張政策的重要目標。1839年林則徐在虎門銷煙的消息傳到英國後,英國政府決定以此為借口對中國採取行動。

1840年6月,喬治·懿律率領著「東方遠征軍」,相繼從印度、開普敦等地到達中國廣東海面。「東方遠征軍」由16艘兵船、4艘武裝汽船、28艘運輸船、4000餘士兵(後增至15000人)、540大炮組成。正是這一支「東方遠征軍」,開始了與中國的鴉片戰爭,英國稱其為「中英戰爭」。

起初,英國封鎖珠江口,隨後北上進犯廈門、浙江、定海,8月到達天津白河口,向道光帝派出談判的琦善提出了賠款、割地、通商等無理要求,9月中旬南下返回廣州。由於不同意英國提出的無理要求,清政府在1841年1月27日開始對英宣戰,但是不敵英國火力,最終在1842年8月29日與英國簽訂了中英《江寧條約》,即《南京條約》,使中國社會開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通過第一次鴉片戰爭,列強打開了中國的大門,擴大了對華貿易。英國商人在聽到政府已經迫使中國開放五個通商口岸(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後,欣喜若狂,對中國市場寄予極大希望,紛紛轉產,向中國傾銷他們的產品。但由於國情不同,產銷不對路,其遠隔重洋運到中國的商品大量積壓,並沒有達到預期目的。英國資產階級對華貿易的不景氣歸咎於清政府未使中國全面地向侵略者開放。

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想要擴大對中國侵略權益的西方列強認為這是加緊侵略中國的極好時機,英、法、美、俄等國紛紛提出修約的要求,但遭到清政府的拒絕。於是,他們決定以武力迫使清政府就範。英、法兩國分別以1856年「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作為借口,發動了侵華戰爭。由於這場戰爭是1849年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所以被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尼布楚條約》、《布列斯奇條約》、《瑗琿條約》,中國的社會經濟領土主權遭到了空前的破壞,國家瑰寶萬園之園——圓明園也是在這個時期被燒毀的。

寫到這裡我突然想起,沙俄,也就是現今的俄羅斯,同時是以前的蘇聯,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最大獲利者,它除了得到英、法所得到的全部特權外,還通過《瑗琿條約》、《北京條約》及以後的《勘分西北界約記》,侵吞了中國14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其罪行可堪日本,但是我們卻鮮少像仇視小日本一樣仇恨俄羅斯,這確實是一件趣事。網路上也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有個網友則回答「因為超綱了」,我想他算是真相了。

兩次鴉片戰爭,使得中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改變。首先是社會經濟的改變,中國至夏商周以來一直是小農寡民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鴉片戰爭後,國門打開,外國向中國大量傾銷商品,給中國傳統的農業、手工業帶來極大的衝擊,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出現資本主義因素,逐漸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其次,通商口岸的設立改變了清政府傳統的廣州貿易體制,使中國市場開始向西方資本主義開放,通商口岸城市作為中國接觸西方資本主義最早最多的城市,也起到了傳播西方現代文明的作業,促進了中國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最後,鴉片戰爭的失敗給中國思想界一次極大的衝擊,經世致用思潮由此興起,一些封建大夫中的有識之士提倡「師夷長技以制夷」,反對脫離現實,反對崇尚空虛以達到強國富民的目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龔自珍、林則徐、魏源等。

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敗導致中國社會矛盾日漸激化,廣大農民被迫走上反抗道路,最有名的農民運動就是太平天國運動了,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不可置否,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巨大創傷與損失不是可計較的,很多時候我們都在埋怨清政府的閉關鎖國,埋怨慈禧太后的獨權統治,想著當初若是怎樣怎樣的話,中國現在必然是世界第一強國。可是我們也無法想像,若當初清政府開明的打開國門,如今的中國還會是現在我們所看到的中國嗎?

歷史沒有偶然,只有必然。

推薦閱讀:

【文化】這才是中國古詩詞的魅力!
究竟有多少猶太人在中國
悉尼「燒中國護照」並侮辱中國留學生的華裔教師被調查
中國各省最珍貴文物,每一件都是「鎮省之寶」
【藏趣軼聞】在海外競買中國古董的那些事

TAG:中國 | 中國近代史 | 近代史 | 近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