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第三方支付寒冬已至
對無資質開展第三方支付業務的機構「點名」,某種程度上也釋放出監管收緊的信號,而違法違規開展第三方支付業務的機構將首先出局
近來的第三方支付市場不太平靜。
繼6家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支付牌照被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央行」)註銷後,又有多家機構被曝無資質開展第三方支付業務。
5月27日,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發布的《關於涉嫌無資質開展第三方支付業務的巡查公告》(以下簡稱《公告》)指出,5月中旬,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技術平台巡查發現,包括易付寶、阿里緣寶支付、財付寶、有付、積木支付等多家互聯網平台涉嫌無資質開展第三方支付業務。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目前對第三方支付市場的監管已收緊,違法違規開展第三方支付業務的機構將首先出局。
4家網站已無法打開法治周末記者通過央行官網「《支付業務許可證》核發信息公告」查詢發現,已獲許可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共有260家,上述《公告》提到的5家機構並不在列。
根據《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非金融機構提供支付服務,應當取得《支付業務許可證》,未經央行批准,任何非金融機構和個人不得從事或變相從事支付業務。
「判斷第三方支付機構是否取得業務資質的途徑有兩種,一種是通過央行官網公告系統查詢,一種是通過第三方支付機構住所或網站了解。」北京德恆律師事務所律師曾凡波對法治周末記者表示,根據《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實施細則》的相關規定,支付機構應當將《支付業務許可證》放置其住所顯著位置,支付機構有網站的,還應當在網站主頁顯著位置公示其《支付業務許可證》的影像信息。
6月2日,記者分別登錄上述5家機構的官網發現,易付寶、積木支付、財付寶、阿里緣寶支付4家機構的網站均已無法打開;而在有付的網站上,記者並未在主頁上看到《支付業務許可證》的公示信息。
隨後,記者通過有付網站向其在線客服詢問「有付是否獲得支付許可」,但截至記者發稿,仍未收到回復。
有付官網資料顯示,其運營主體為上海有付網路科技公司,「是一家專業提供國際信用卡收單服務的第三方支付公司」;而工商註冊信息顯示,上海有付網路科技公司的經營範圍包括網路科技、技術諮詢、技術服務、電子商務等,其中,電子商務類別中明確寫到「不得從事增值電信、金融業務」。
記者又試圖通過工商信息中留存的電話聯繫有付公司,對方工作人員接聽電話後明確表示「公司是開展第三方支付業務的,目前做得最多的是海外電商的第三方支付業務」,但當記者詢問其資質問題時,對方旋即掛斷電話;後來,記者多次撥打該電話,始終無人接聽。
「有付經營主體第三方支付資質存疑,該平台涉嫌無資質開展第三方支付業務。」記者在上述《公告》中看到。
多涉銀行卡收單業務法治周末記者了解到,上述被「點名」的5家機構,主要業務都是銀行卡收單。例如,積木支付的業務顯示為收單、傳統POS代收等。
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第三方支付市場無證經營多以「二清」公司(指POS機的結算款並非直接支付商戶,而是由一家第三方公司二次清算後再划出)的形式存在,而目前國內的「二清」公司已超過2000家。
「除了獲得《支付業務許可證》外,只有業務範圍包含"銀行卡收單"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才有資質從事銀行卡收單業務。」西南科技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廖天虎告訴法治周末記者,央行發牌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中,分為互聯網支付、固定/行動電話支付、預付卡發行與受理、數字電視支付、銀行卡收單等幾種,其中具有銀行卡收單牌照的共有62家。
事實上,針對無資質機構開展銀行卡收單業務的情況,央行曾多次發布銀行卡收單業務風險提示,例如,去年2月,央行提示「廣大銀行卡特約商戶應強化風險意識,與有資質機構合作,合規開展刷卡消費結算業務,避免因與無資質機構合作導致的刷卡消費結算資金未到賬事件發生」。
「因為銀行卡收單費率是根據商戶類型確定費率的,一些商戶為了享受低費率,就試圖套用其他低費率商戶的POS機進行安裝,使得不少無資質的第三方支付收單機構趁機亂入,為商戶安裝費率更低的POS機。」廖天虎提到,不少沒有牌照的公司通過正規公司提供的渠道做清算業務,並與正規公司分享利潤,卻遊離在監管之外,導致一系列風險隱患,如捲款跑路風險、洗錢風險、擠兌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等。
法治周末記者注意到,央行多次出手整治銀行卡收單亂象。例如,去年7月,第三方支付公司銀聯商務和通聯支付,就因存在為無證機構提供交易介面、外包服務管理不規範等嚴重違規行為,分別被罰2653.7萬元和1110萬元。
對於無資質開展支付業務應受到的處罰,曾凡波告訴記者,按照相關法律規定,任何非金融機構和個人未經央行批准擅自從事或變相從事支付業務的,央行及分支機構責令其終止支付業務;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機關立案偵查;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可能涉嫌的罪名包括洗錢罪、非法經營罪、集資詐騙罪等。」廖天虎指出。
雙寡頭佔九成多市場份額
在上述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看來,此次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發布《公告》,對無資質開展第三方支付業務的機構「點名」,某種程度上也釋放出監管收緊的信號,而違法違規開展第三方支付業務的機構將首先出局。
「不少無證機構在經營過程中,常採取低價傾銷等惡性競爭方式,給持證機構的經營造成壓力,對這種惡意違規的公司重點打擊,有利於維護第三方支付市場的有序競爭。」該業內人士談道,除了清理無證機構外,早在去年8月,央行就正式宣布不再批設新的支付機構,這也促使第三方支付市場進入存量洗牌期。
相關數據統計顯示,自2011年5月3日至2015年3月26日,央行分8批共發放270張第三方支付牌照,後因倒閉、主動申請註銷、合併註銷等原因,獲得許可的支付機構減少了10家,目前共有260家獲牌支付機構。
「260家的數量並不少,但整個行業的交易量卻主要是由幾家企業貢獻的,第三方支付市場已呈現出馬太效應。」互聯網金融行業分析師郭靜指出。
易觀智庫數據統計顯示,今年第一季度移動支付交易規模達18.8萬億元,其中支付寶和騰訊金融佔據絕對市場份額,分別佔比53.7%和39.51%;第二梯隊則是壹錢包、連連支付和聯動優勢,所佔份額均未超過2%。
「中小第三方支付企業的市場份額持續下降,加在一起還不到7%,面臨嚴峻的生存環境。」易觀國際分析師馬韜認為,較為便捷的二維碼支付,正在取代玩家眾多、競爭激烈的POS機支付,同時,對絕大部分第三方支付機構來說,靠沉澱資金利息獲利的盈利方式正在受到規範限制。
1月13日,央行發布《關於實施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自2017年4月17日起,支付機構應將客戶備付金按照一定比例交至指定機構專用存款賬戶,該賬戶資金暫不計息。
「因涉及清算,第三方支付會沉澱大量客戶資金,這些沉澱資金的利息佔到很多支付公司整體利潤的一半以上,沒了備付金的利息收入,銀行卡收單等日常業務也大幅縮減,很多持牌企業已經淪為殼公司。」郭靜認為,獲牌的中小第三方支付企業如果不調整業務,將很難生存,或許終將面臨牌照被註銷的命運。
來源:法治周末
推薦閱讀:
※吐槽給獎品,這麼棒的樹洞僅此一家!
※支付——我所認知的支付通道
※如何實現 Paypal 取現?
※外國第三方支付世界第一進入中國移動支付市場,很難
※第三方支付公司風控系統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