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科技網:臨終不插管 不能一刀切

臨終不插管 不能一刀切吳志

醫衛動態

近日,開國大將羅瑞卿的女兒羅點點與好友成立「臨終不插管俱樂部」的消息,在網路和媒體上發酵傳播。醫生、患者、家屬,在面對死亡威脅時,應該如何抉擇?平靜地接受死亡來臨?還是不惜一切金錢、痛苦等代價,讓生命得到延長?

所謂「臨終不插管」,就是患者不希望「插滿管子」,像台吞幣機器一樣,每天吞下幾千元,「工業化」地死去。「危重病人有好幾種,如有外傷,需要急救綜合處理的、食物藥物嚴重中毒的,以及終末期惡性腫瘤、器官衰竭的病人。」對此,國家中西醫結合腫瘤重點學科主任、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腫瘤科主任歐陽學農主任醫師介紹說,這些都可能是瀕死病人,但要區別對待。

外傷、中毒病人,早期積極急救干預還是值得的。因為有些病人經搶救,可以從死亡線拉回來。對拔掉管子後能康復的病人,那肯定還是要插管治療的。即使終末期惡性腫瘤的病人,也還要區別對待。如輸尿管堵了,從尿道插管疏通輸尿管,腎功能還可能恢復,這種插管是有價值的。

但有些病人肝功能腎功能等衰竭了,即使插管也只能多活三五天,這樣就意義不大。還有一些植物人,因為腦組織的損傷不可逆轉,即使花了很大代價搶救過來,其生命也失去了意義。現實生活中,有不少家庭不顧一切地搶救垂危的親人而傾家蕩產,結果「人財兩空」——親人沒有存活,家庭因為巨額的醫療費用開支而債台高築。

「中國人講孝道,講親情,那應該是貫穿在整個生活中,而不僅僅在病床前,在手術室。」歐陽學農主任醫師認為,即使臨終不插管,也並不是不孝。能夠在不消耗更多醫療資源的情況下,平靜、舒服地死去,死得有尊嚴,而不是全身插滿管子,分不清是人還是實驗動物,何嘗不是另一種孝。

家屬有表達情感的權利,但關鍵在於醫生的引導。所謂醫學倫理,既要強調為病人服務,也要強調對家屬的關心,從醫學角度出發,儘可能簡化不必要的醫療行為,甚至放棄,例如「不插管」可以讓臨終患者多一份尊嚴。當然,前提是已經做了很大的努力,而不是一開始就放棄。

「醫生永遠是無奈的,三成多的病治不治都好不了,三成多的病治不治都能好,只剩下三成多是給醫學和醫生髮揮作用的。」歐陽主任說,醫療對壽命的延長只起到10%的作用,等到靠醫生維持健康,已經太遲了。

3上一篇下一篇4
推薦閱讀:

曾被質疑「騙子」,如今撼動巨人,這家非典型初創公司將如何變革人類基因測序市場?
在高解析度資源缺乏的情況下,目前購買 4K 電視意義大嗎?
Tech in 2017: Hack Reality
各種智能手環(智能穿戴設備)的心率監測功能精準度怎麼樣?都有哪些技術在裡面?
衰老可以來得更遲些(科技大觀)

TAG: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