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育觀
08-02
傳統的教育基本上是學校課堂教育,可以稱作是一種狹隘的「教育」。它已無法與社會、時代相適應。我們必須樹立大教育觀,從而建立起相應的大教育體系。大教育,可以概括為四個層次的「四個走出」: 第一,走出灌注。老師講學生聽的這種灌注式教學有利於知識積累,當然還是必要的,但不利於開發智力和創造力,應該有更多的課堂討論、演講、辯論等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同樣的作文題《我的父親》,中國教育是課堂交稿,逼得有的孩子臨時胡編亂造;而美國學校則是讓孩子一周內交稿,讓孩子們去採訪父親、母親、祖父,乃至伯伯、叔叔、鄰居和父親的同事,使孩子們更深刻地了解父親。於是,一篇生動而深刻的調查報告或紀實文學就出來了。即使課堂講課也應該走出純粹灌注的老框框,要有更多的啟迪性。有位教師告訴我,他教物理不是照本宣科,一章一節地講,而是儘可能地綜合地給學生們一個完整的、充滿活力的物質世界的景象及其演化。這樣做,效果很好,學生們很歡迎。但受到了校長的批評。要發揮教師的創造性,一個沒有創新精神的教師又如何培養有創造力的學生呢? 第二,走出課堂。課堂教育最大的優點是教師把人類的文明知識成果系統而集中地傳授給學生;課堂教育最大的弱點是無法及時緊跟日新月異的當代和未來社會進步。顯然,真理的目光應向前。因此,增加選修課、各種知識講座和報告,看各種科教電影、錄像以及課外讀物就顯得更為重要。讓孩子們更靈活地學習最新知識,開展課堂以外的各種活動也是重要的學習,這不僅能學到知識,更是學習能力和組織能力的培養。例如,讓孩子們組織各種興趣研究小組、讀書會、研討會、少先隊、共青團獨立自主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等等。這些活動現在學校也多少有些,但是被沉重的課堂教學壓得很少很少,質量也不高,當作點綴而已。走出課堂,意味著不僅要把課堂教育以外的活動當作大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還要逐漸佔有主要部分。 第三,走出學校。要把學校以外的非娛樂性文化活動納入教育體系。系統地參觀歷史博物館,可以比課堂學到更深、更生動的歷史知識;系統地參觀自然博物館、科技館,可以比課堂學到更多、更豐富的科技知識;各種美術館、專業博物館、名人故居、高雅的音樂會、各種展覽會,還有圖書館,都是大教育的大課堂。因此,必須按照大教育的目標有計劃地開展活動。此外,到工廠去,到農村去,到軍營去,到社會中去進行活動、軍訓、參觀等,也是教育。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到祖國大好河山名勝古迹去旅遊,也是教育。國家教育法應規定強化以上各種校外設施的文化知識含量,並給予足夠的投資與支持。 第四,走出年齡。教育不限年齡,生命的每個時刻都是教育的起點。教育應從生命最初的一刻開始,要大力加強研究和實施有效的胎教和嬰幼兒教育。「天才」可以提前進入學校學習,可以一再跳級;反之,30歲、50歲也可以讀大學、讀博士。當然,活到老學到老,造就一個全民族緊密適應歷史潮流和進步的新態勢。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社科院原副院長兼東方研究院院長)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古文觀止-鄒忌諷齊王納諫》這篇文章有什麼教學建議?
※家庭教育中父親的重要性
※如何看待未成年人在公共場合親熱?
※腹有詩書氣自華,那麼,讀哪些書可以提升氣質?
※國際幼兒園加盟品牌如何選擇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