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上)》讀書筆記pdf

關於本書

在本書里,斯蒂芬·平克引用了大量圖表和數據,解讀了暴力減少的六大趨勢,並分析了日常生活中我們對暴力趨勢產生誤判的原因。隨後,他從心理學、認知科學等角度出發,討論了人性中傾向暴力的「心魔」與守衛我們遠離暴力的「善良天使」。人性之外,平克也解讀了社會因素對於暴力減少的影響。核心內容本書思想核心是:六大趨勢體現了暴力的減少:從原始社會到國家出現,暴力事件有了明顯的下降;從中世紀到20世紀的歐洲,兇殺率下降了90%,而且人們對於暴力的態度因為人道主義革命的影響也有了巨大的轉變;二戰以後,大國之間的戰爭幾乎消失,各類武裝衝突也越來越有節制;20世紀下半葉以來,由於權利革命的興起,家暴、霸凌、虐待動物等暴力行為也都在減少。「歷史近視眼」「認知預設」等因素造成了我們對暴力趨勢的誤判;人性中「捕食」「統治」「復仇」等因素使人傾向暴力,但「移情」「自製」「道德」等善良天使會推動我們遠離暴力;人性之外,國家、商貿、都市化等社會、經濟、制度原因是帶來暴力減少的外在動因。

一、關於暴力減少的六大趨勢第一個趨勢要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如果按照暴力死亡率來比較,我們會驚訝地發現,從歐洲到亞馬遜,從澳大利亞到菲律賓,平克列舉了39個沒有國家的社會,包括原始部落、狩獵採集群體等等,他們的平均暴力死亡率高達15%到25%,而有了國家之後,哪怕算上20世紀的世界大戰和大屠殺,平均暴力死亡率也只有5%。也就是說,第一個趨勢是人類從無政府狀態過渡到有政府狀態,暴力死亡下降到了原先的五分之一。第二個趨勢的起點是中世紀的晚期。從中世紀晚期到20世紀,歐洲的兇殺率下降了90%到98%。這個數據來自於犯罪學家曼紐爾·艾斯納,艾斯納使用了屍檢報告、法庭案例、地方檔案等等,力圖確保數據的可信度。第三個趨勢橫跨的時間段很短,只有從17世紀理性時代到18世紀末啟蒙運動的一百多年,但成效卻是非常顯著的。平克把這一切歸功於文明和啟蒙,人道主義革命的興起推動了這些暴力形式的消解。接下來讓我們回到20世紀看一下第四個趨勢:大國戰爭。二戰結束了,還會有第三次世界大戰嗎?會不會是核戰爭等更加可怕的形式呢?這個話題一直是各個學科討論的熱門主題,可以說是眾說紛紜,誰也說服不了誰。事實上,二戰結束以來,無論是戰爭的數量還是量級都在降低。平克在這一個趨勢里還列舉了一系列有趣的數字:「零」。二戰之後使用核武器的數量是零,冷戰中敵對國直接交火的數量是零,二戰後大國交戰的次數是零,發達國家交戰次數是零,發達國家征服其他國家擴張領土也是零。第五個趨勢顯示:世界範圍內各類武裝衝突其實也在下降。在這裡,平克把武裝衝突分成了三個類別:內戰、種族屠殺和恐怖主義。我們通常認為內戰對無辜的平民百姓具有很大的殺傷力,但事實上真正導致平民死亡的是饑荒和疾病,而不是戰爭本身,就算算上所有的死亡人數,這類戰爭造成的傷亡仍然是在減弱的。其次,種族屠殺。數據告訴我們這一切都在減少: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印度尼西亞、蒲隆地、巴基斯坦、烏干達、柬埔寨、越南都曾發生過種族屠殺。其中,在柬埔寨,從1975到1979年間有250萬人被殺害。而冷戰結束後的20年內,儘管也發生了波斯尼亞和盧安達等大屠殺,但總體數目和死亡率已經大大降低。最後一個是大家都很關注的恐怖主義。我們仍然能從各種資料庫中看到一種趨勢:全球的恐怖活動在20世紀70年代上升,到90年代起下降。最後一個要討論的趨勢是「權利革命」。20世紀下半葉以來,維護人權、女權、兒童權利、動物權利等等的運動在全球範圍內興起。家暴、霸凌、虐待動物等暴力行為也都在減少。二、關於「認知預設」在解答為什麼日常生活中我們感受不到暴力在減少時,平克提出了「認知預設」的概念:所謂的「預設」,是指人類常常會有一些先入為主的觀念,這種預設雖然會方便我們更迅速地做出判斷,但也有可能會限制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比方說,有一句俗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因為被蛇咬過,或者從廣泛意義來說,因為某件事受到過傷害,我們心裡多了一分防備,以後發生類似的事就能快速反應,更好地保護自己,但也正是因為這種防備,讓我們可能會錯過很多東西。為什麼會有認知預設呢?是因為我們的大腦每天要處理無數的信息,所以在估算事件概率的時候,常常會從印象最深的記憶開始算起,而圖像是最容易給我們留下印象的。圖像記憶里,又要數那些有衝擊力和震撼力的圖片排在前頭。暴力爭鬥、血腥戰爭的圖像自然是最有衝擊力的,所以更容易轉化成我們的認知預設,那些溫和平靜的場景就被我們忽略掉了。三、關於「歷史近視眼」和「易得性偏差」「歷史近視眼」和「易得性偏差」也是造成我們對暴力趨勢產生誤判的原因。這個詞比較好理解,我們站在歷史長河邊回頭看的時候,總是近一點的事物看得更清楚一點,知道的細節也越多,所以才叫「近視眼」。而易得性偏差又叫「可得性偏差」,認知心理學家阿莫斯和卡尼曼最早提出了這個概念。就是說,我們會根據信息獲取的難易程度來判斷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如果一件事我們越是容易知道,我們就越會覺得這件事容易發生。如今,我們的信息獲得大多來自於各種媒體,如報紙、電視、網路等。在信息泛濫的今天,為了獲得人們的關注,媒體會更傾向於用有衝擊力的消息來增加點擊量,各種標題黨也由此產生,暴力新聞也更受歡迎。正因為關於暴力的信息獲取如此容易,我們才會覺得暴力事件更有可能發生,也覺得我們所處的時代更加暴力。金句1.在《利維坦》中,霍布斯分析了暴力的動機:第一是競爭,追求利益;第二是猜疑,保護自己;第三是榮譽,求一個名聲或者說面子。2.人類從無政府狀態過渡到有政府狀態,暴力死亡下降到了原先的五分之一。3.「認知預設」雖然方便我們更迅速地做出判斷,但也有可能會限制我們對世界的認識。4..如果一件事我們越是容易知道,我們就越會覺得這件事容易發生,也即所謂的「易得性偏差」。5.我們覺得暴力變多了,可能是因為我們對道德的要求越來越嚴格了。
推薦閱讀:

深度 | 生命的啟示!江歌遇害案:請告訴孩子,在善良前加上底線
如何區分善良和懦弱
為什麼中國每次在災難面前總會有那麼多的點蠟燭、祈福?為什麼我會對這種現象感到厭惡? ?
不再施捨他人,心中難受該如何調節?
寫給性侵當事人和周圍善良的人

TAG:人性 | 善良 | 筆記 | 讀書筆記 | 讀書 | 天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