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拿什麼與第三方支付對決?

作者:遲磊 互聯網普惠金融研究院

摘要:商業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既然在同一領域發展,其明爭暗鬥就在所難免。在這場對決中,佔據特殊地位的商業銀行掌握著明顯的主動權。不過,第三方支付在提高普惠金融服務方面做出了極大的貢獻,銀行對其打壓無異於逆水行舟,想制勝恐怕不易。

據零壹財經報道,5月30日,工商銀行推出「自助註銷快捷支付」功能,用戶在手機銀行APP上可以自助查詢以及解除綁定第三方支付平台,再一次表達了銀行業對於第三方支付的明確態度。

為什麼銀行對於第三方支付有如此明顯的敵意?第三方平台支付流程與銀行支付到底有何不同?小編根據個人理解,結合銀行支付和第三方支付的流程,形成一組流程圖以供參考之用。

一、支付流程的發展

第一階段:商業銀行結算

在20世紀90年代,商業銀行紛紛在商戶安裝POS機,客戶消費時,通過在商戶刷卡實現與商業銀行對接,商業銀行完成客戶與商戶間賬務的劃轉結算。

此階段,客戶如果需要刷卡結算,需要滿足兩個條件:1、商戶安裝POS機;2、客戶在POS機所屬銀行開立銀行賬戶。同時滿足兩個條件還有較大難度,此階段是刷卡結算的規模還很小。

從客戶服務角度看,該階段實現了非現金支付問題。

第二階段:銀聯結算

在上世紀90年代,在商戶有一個比較「熱鬧」的場面是,在商戶各商業銀行都安裝POS機,客戶刷卡時,收銀員在一堆POS機中尋找客戶開戶行POS。為了便捷客戶刷卡結算,以及避免安裝太多POS機的浪費,2002年3月,成立了中國銀聯,通過銀聯跨行交易清算系統,實現商業銀行系統間的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保證銀行卡跨行、跨地區和跨境的使用。

銀聯提供的跨行交易清算系統,使得客戶在任何有POS機的場所都可以進行刷卡消費,極大的提高了客戶服務水平,銀聯清算背後的收單行、付款行、客戶與商戶間的清算等都與客戶無關,也無需了解。銀聯模式仍屬於線下收單模式。

從客戶服務的角度看,此階段實現了由有開戶行POS到有POS的轉變,極大的提高了客戶服務能力。

第三階段:第三方支付結算

伴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2004年誕生了支付寶,2011年中國人民銀行頒發第一批第三方支付牌照。支付業務從線下發展到線上,第三方支付擔起了線上支付的重擔,並從線上收單延伸到線下收單。第三方支付有兩種模式。

(1)通道型支付結算

此類模式與銀聯的模式類似,各第三方支付公司承擔商戶與商業銀行的通道,在商戶的支付階段,由第三方支付負責跳轉到商業銀行的支付界面,完成支付通道的職責,第三方支付承擔了銀聯的職責。

在線下,第三方支付在商業銀行不覆蓋的地方安裝POS機,從而獲得了部分線下收單業務。

從客戶服務角度:實現了由線下支付向線上支付的轉變,並擴展了線下支付範圍。

(2)賬戶型支付結算

為了提高客戶服務對接能力,支付寶類的第三方支付支持賬戶支付。此時第三方支付負責和商業銀行對接,客戶通過充值和提現實現資金在銀行賬戶和第三方支付賬戶間的資金劃轉,而商戶和客戶的支付結算由第三方支付來完成。

在線上,第三方支付像第一階段的銀行一樣,在第三方支付的系統內直接完成客戶與商戶間的支付結算,客戶和商戶都無需關係自己在哪個行開戶;

在線下,支付寶和微信,還實現了掃碼電子槍、掃二維碼支付等技術突破。有了掃碼電子槍可以不依賴於網路進行支付;有了網路,可以隨時實現支付。支付寶和微信的掃碼支付使得在任何第三方都可以進行支付,如菜市場掃二維碼支付隨處可見。

此時的第三方支付不僅動了銀聯的乳酪,而且截留了銀行的資金,客戶停留在第三方支付的資金,就是商業銀行的資金損失,同時商業銀行也損失了支付業務。

從客戶服務的角度:客戶支付結算的約束大幅下降,幾乎實現了隨時隨地的支付。

二、Apple Pay與第三方支付

銀行的刷卡支付以及銀聯雖然在近場支付(NFC)支付手段上出現了較大的創新,但是在客戶體驗方面並沒有讓客戶獲得足夠便捷的感知。而第三方支付的線上、線下支付方面,因其足夠的便捷性,使這種產品創新直接就影響了傳統金融機構的業務佔比。在這種市場被搶佔的大環境下,銀行不能眼睜睜地看到其通知領域被第三方支付平台一點一滴地蠶食掉,其想要重新佔領市場。Apple Pay是商業銀行和銀聯的一次抗爭。

2016年2月18日在銀聯和商業銀行的歡迎下,Apple Pay高調進入中國,Apple Pay宣稱只需要有進場支付設備,就可以建立手機與銀聯支付系統的聯接,蘋果只提供介面,客戶無需在蘋果開戶,蘋果也不留存客戶信息。顯然,Apple Pay是不會影響銀聯和商業銀行業務的一種支付創新。此模式與沒有賬戶的第三方支付類似。

銀聯、商業銀行與Apple Pay、Samsung Pay等的合作,其本質就是想通過此類嘗試去攻擊第三方支付。但由於各類Pay的應用場景需要NFC的支持,而NFC支付仍面臨著消費者支付習慣、支付場景、智能終端等方面的難題,短期內仍難有作為。

三、銀行對於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壓制

商業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既然在同一領域發展,其「戰爭」也是必然的,而且無論如何,第三方支付及第三方支付的客戶都要在商業銀行開戶,商業銀行的主動權還是很明顯的,銀行壓制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手段也是層出不窮,比如:

——快捷支付限額

2014年,四大行抱團下調支付寶快捷支付額度的「集體事件」,被業內看做銀行向第三方支付正式宣戰的「第一槍」。而對於此次作出快捷支付額度調整原因,銀行方面早已抱團統一口徑,「主要是為了客戶的資金安全。」理由很充分,事實上第三方支付會比商業銀行風險大這個論點是否成立是個問題,顯然目前並沒有研究資料顯示第三方支付的風險更大。

從客戶服務角度:客戶利用手機支付的便捷性大幅度下降。

——自助註銷快捷支付

5月30日,工行在手機APP上用自助查詢銀行卡綁定了哪些第三方支付平台,並可自助註銷不想繼續使用的快捷支付。此舉的理由當然還是提升客戶服務水平,但其目的顯然是針對第三方支付的「圍剿」。

四、總結

第三方支付是互聯網極速發展的產物,也是互聯網金融最成功的模式,其為客戶帶來的便捷性也是有目共睹的。同時,隨著互聯網以及生物識別技術的發展,未來的很多身份識別手續都將被簡化,為客戶提供越來越優質的使用體驗。例如最近國際航空電訊集團(SITA)推出了名為Smart Path的技術服務,藉助這一全新技術,旅客只需刷臉,接受生物識別檢查即可進出機場並登機。一旦經過驗證,旅客無須再次出示登機牌、護照或旅行證件。雖然2015年底的《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對此並沒有放開,但相信放開是遲早的事。如果商業銀行不在創新發展方面多做文章,而還是採取這種抵制和打壓的方式對待第三方支付,那麼,第一,有理由相信其不會成功,因為第三方支付都是在做便捷客戶服務的創新,而商業銀行的動作則是限制支付的場景;第二,如果商業銀行屢出限制,是否會有壟斷之嫌。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現,支付寶、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平台通過掃碼支付,極大地拓寬了我國消費支付的範圍,也極大地提高了用戶使用的便捷性。尤其是在一些落後、不發達地區,傳統金融機構建立網點成本較高的地區。傳統金融機構不願意涉足,第三方支付卻因其依託於互聯網發展的特性而將普惠金融傳播到這些傳統金融的「荒漠區」。

第三方支付在提高普惠金融服務方面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掃碼讓支付實現了隨時隨地的支付,實現了手機上的支付,實現了線上的支付。這是提高客戶滿意度的創新,是時代的潮流。希望各方不要再障礙重重,逆水行舟。

本文為互聯網普惠金融研究院原創文章,已經作者授權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您還可以通過搜索互聯網普惠金融研究院微信公眾號」China_IIFI「或者」普惠研究院「獲取更多精彩文章。


推薦閱讀:

九卦| 銀行網金2018展望:忘掉銀行身份,猛烈謙卑走出去
富國銀行的買入和賣出
全球大銀行的衰亡與崛起 - FT中文網
如何評價信用卡手續費分期?
如何30天內成為銀行的優質客戶?

TAG:銀行 | 第三方支付 | 支付 | 第三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