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詩與東西林寺
08-02
古代名詩與東西林寺 出處:中國佛教文化網錄入: 管理員上傳時間:2009-03-27點擊次數: 365 東林寺位於九江市廬山西麓,北距九江市16公里,東距廬山牯嶺街50公里。因處於西林寺以東,故名。建於東晉大元九年(384年),為廬山上歷史悠久的寺院之一,也是佛教凈土宗(又稱蓮宗)的發源地,是我國佛教八大道場之一。 東林寺建寺者為名僧慧遠。他先在西林寺以東結「龍泉精舍」,後得江州刺史桓伊之助,籌建東林寺。 談起與廬山東、西林寺有關的名詩,人們首先想起的會是蘇軾題寫在西林寺牆壁上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首詩是游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可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蘇軾的這首《題西林壁》與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並稱為「廬山詩中的三顆明珠」。 提到與廬山東、西兩林寺相關的名人名詩,白居易是最有緣的。白居易被貶為江州(今九江市)司馬時便游廬山大好山川,常往東西兩林寺拜謁、借宿,留下詩歌18首。 他曾在廬山結草堂,隱居山林,寄情于山水之間。其實白居易當年的草堂並不是在現在的花徑景點,而是離東林寺不遠的半山腰上。有詩為證:《歲暮》:「名宦意已矣,林泉計何如?擬近東林寺,溪邊結一廬。」詩中說自己想做好官的願望已經無法實現,只有寄情林泉的準備了。擬在東林寺蓋一草堂。 白居易在《與微之書》中也驗證了這一想法:「仆去年秋始游廬山,到東、西二林寺間香爐峰下,見雲水泉石,勝絕第一,愛不能舍,因置草堂。」可見東、西兩林寺對白司馬的影響之深。 在九江期間,白居易非常景仰凈土宗的佛學思想,特別是白蓮社十八高賢。如「最慚僧社題牆處,十八名人空一人。」再有《春遊二林寺》中有:「緬懷十八人,古今同此適」。白居易對東、西兩林寺的情意可謂綿長,在後來被貶為杭州刺史,上任路過江州時特意故地重遊,留下《重題》一詩:「泉石尚依依,林疏僧亦稀」。山水依舊,林疏僧稀,物是人非。詩人不免感慨萬千道:「不能成一事,贏得白頭歸。」 相比在廬山結下草堂隱居的白居易,大詩人李白則顯得豪邁。 在《別東林寺僧》中,李白笑談:「東林送客處,月出白猿啼。笑別廬山遠,何煩過虎溪。」 唐代第一位創作山水詩的孟浩然當年沿江東下經過潯陽時作過《晚泊潯陽望香爐峰》,「東林精舍近,日暮但聞鍾。」天晚了,東林寺雖近,看不清楚,只聽見寺里的鐘聲傳來。此詩意境栩栩如生。《唐詩別裁集》評到:「已近遠公精舍,而但聞鐘聲,寫『望』意,悠然神遠。」 東林寺除了李白筆下「虎溪三笑」的傳說外,還有「聰明泉」的典故。 「聰明泉」三字系唐太宗親筆所提,又被佛教稱為「東林聖水」。《廬山記》中載有,江州刺史殷仲堪常來東林寺訪遠公(慧遠),遠公贊其博學善辯,「君之辯如此泉涌矣。」此後該泉便稱為「聰明泉」。皮日休有詩云《聰明泉》,「一勺如瓊液,將愚擬望賢。欲知心不變,還似飲貪泉。」貪泉在今廣州城外,晉代吳隱之赴廣州任職路過時曾飲過貪泉,但其人為官清廉。此詩引貪泉相比,正說明人的聰明與否與喝此水無關,含義深刻,是一首極佳的哲理詩。 宋代民族英雄岳飛在九江駐防期間,數次遊覽了廬山東林寺,並與慧海僧人有很深的交往,在《寄東林慧海上人》中嶽飛「殷勤寄語東林老,蓮社從今著力修」。 和岳飛同樣憂國憂民的陸遊先後兩次來到東、西兩林寺,在第二次來游時寫下了《六月十四日宿東林寺》:「看盡江湖千萬峰,不嫌雲夢芥吾胸。戲招西塞山前月,來聽東林寺里鍾……。」詩中表現出作者對山寺清宵的喜愛和不以仕途挫折為介、隨緣自適隨遇而安的洒脫的胸襟。 可見凈土宗又稱白蓮宗的聖地東林寺是他們寄託情懷的地方,也是他們擺脫世俗的困擾,嚮往像白居易「擬近東林寺,溪邊結一廬」隱居山林的一方凈土。 宋代的大詩人黃庭堅也題過《東林寺》一詩,盛讚東林寺道:「白蓮種出凈無塵,千古風流社裡人。禪律定知誰束縛,過溪沽酒見天真。勝地東林十八公,廬山千古一清風。淵明豈是難拘束,正與白蓮出處同。」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揭秘:古代女子七種獻身奇俗(49)
※古代歷史上那些肚裡能撐船的宰相
※中國古代有沒有牙醫?
※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的主要特點
※一個帝王命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