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農業生產基地的建設

有機農業生產基地的建設字體大小:大 - 中 - 小 foiegrass 發表於 10-03-20 17:16 閱讀(841) 評論(0) 分類:資源庫

有機食品系指來自於有機農業生產體系,根據有機農業生產的標準生產加工,並經獨立的認證機構認證的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安全意識的增強,以及加入WTO後農產品面臨的激烈的國際競爭和出口貿易中綠色壁壘的限制,發展有機農業、開發有機食品受到政府、消費者和貿易公司的廣泛重視。要進行有機食品開發,建設有機生產基地,首先要了解有機農業的準確內涵。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合會(簡稱IFOAM)對有機農業的定義充分概括了有機農業的內涵與指導思想,其具體內容是:有機農業包括所有能夠促進環境、社會和經濟良性發展的農業生產系統。這些系統將當地土壤肥力作為成功生產的關鍵。通過尊重植物、動物和景觀的自然能力,達到使農業和環境各方面質量都最完善的目標。有機農業通過禁止使用化學合成的肥料、農藥和藥品而極大地減少外部物質投入,相反它利用強有力的自然規律來增加農業產量和抗病能力。IFOAM強調和支持發展地方和地區水平的自我支持系統,強調要根據當地的社會經濟、地理氣候和文化背景具體實施。從此定義可知,進行有機生產要有強烈的自然觀,即尊 重自然規律,與自然秩序相和諧;另外還要有很強的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時刻注意在農業生產的同時保護環境的質量;最終的目標是要達到環境、經濟和 社會的良性發展。只有理解了有機農業的真實意義和目標,具備了有機的意識,基地才能建設好。

1 有機農業生產基地建設的理論基礎

有機農業以拒絕使用人工合成的農用化學品而著稱,但 20世紀20~40年代德國的著名哲學家Steiner提出生物動力農業,英國的Howard和Balfour提出有機農業概念時,首先是從健康的角度來提倡的,強調在相對封閉的系統內循環使用養分來培育土壤肥力和生命力,使作物能夠減少病害的發生,健康地生長,從而生產健康的產品。他們不是簡單地看待人類疾病和導致疾病的原因,而是努力從整個生態系統探索健康的根源。Balfour發表了對健康的著名的論述,即土壤、植物、動物和人類的健康是息息相關不可分割的整體,認為只有土壤健康才能獲得人類的健康,即 「健康的土壤→健康的作物→健康的動物→人類的健康」 。農業生態系統健康是指農業生態系統免受發生「失調綜合症」、處理脅迫的狀態和滿足持續生產農產品的能力,它是農產品安全生產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在健康的農田生態系統條件下才有可能生產出安全的農產品。土壤健康是農業生態系統健康的基礎,保持生態系統健康強調預防性的措施和方法。因此,進行有機農業生產基地建設,必須以生態系統健康理論為指導,循環使用 系統中的各種有機廢棄物,科學合理地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種植綠肥,實行作物輪作和多樣性種植,以培育健康的充滿生命活力的土壤,建立健康的生態系統, 生產出安全健康的有機食品。

有機農業強調充分發揮系統自身的自我調節機製作為防治作物病蟲害的基礎。這種理念與20世紀80~90年代提出與研究的生態防治理論相吻合。生態防治可定義為: 依據整體觀點和經濟生態學原則,選擇任何種類的單一或組合措施,不斷改善和優化系統的結構與功能,使其安全、健康、高效、低耗、穩定、持續,同時將害蟲維持在經濟閾值水平之下。生態防治的顯著特徵是強調整體效能、系統健康和持續控制。在有機農業基地建設過程中,生態防治理論是病蟲防治的基礎,要充分採取農 藝措施(耕作、抗性品種、輪作、間作套種、地面覆蓋、肥水管理、清潔田園等),輔之於恰當的生物防治(保護利用自然天敵、釋放天敵益蟲、B.t等微生物農藥、植物性農藥等)、物理防治(燈光誘殺、防蟲網、調節溫濕度等)措施,控制病蟲害的大量發生。對茶園、果園的研究結果證明,生態防治具有良好的病蟲防治效果

有機農業以「與自然秩序相和諧」為指導原則,要求在生產活動的各個環節都要尊重自然規律,尊重植物、動物與景觀的自然能力,在有機畜禽養殖過程中,要尊重動 物的天然習性,善待動物,給予動物一定的福利條件,禁止過分集約化的動物養殖方法。這種觀念就是生態道德、環境倫理的體現,承認自然物有其自身固有的權利與價值,否定了人是自然界的主人,人類可以征服自然的傳統世界觀。基於此,要求有機農業生產基地建設者要具備生態文明、生態道德的思想意識,在生產的同時注意對自然物的尊重與保護。生態道德觀是有機農業生產者能否理解透徹有機農業原理和有機認證標準,行動上能否自覺地按照這些原理與標準去執行的前提條件。

2 有機農業基地建設的基本原則

根據近年來指導有機生產基地建設的經驗,要建設好一個有機生產基地,應遵循以下三個基本原則。

一 是標準化與科學化相結合。有機生產標準化是指在有機農業基地建設過程中要嚴格遵守有機認證標準和認證要求進行操作。有機農業除了有一定的原理外,還有詳細 的標準規定什麼行為與方法或物質是允許的,什麼是限制的,什麼又是禁止的,並且有專門的認證機構按照有機生產標準對基地進行檢查認證,如果違背了標準,基 地就不能通過認證機構的認證,它生產的產品也不能以有機產品出售。而科學化是指在遵守標準的基礎上應更深層次地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如生態農 業技術、生態經濟、循環經濟理論、農業產業化經營等,對基地進行規劃與設計,提高基地的科技含量和綜合生產力,開拓市場的能力,以至實現良好的經濟效益。

目前我國有機生產基地強調標準化多,而科學性體現不足,多數基地只是進行單一的替代式的生產,除了不使用農藥、化肥外,與常規農業沒有多大差別。在經濟效益方面,對產品價格過分依賴,一旦沒有獲得較好的價格,沒有進入有機食品市場,則效益普遍不高,從而影響生產者的積極性。而且,為了做到標準化或者說對標準的理解不透徹,禁錮了很多人的思想,只是被動地嚴守標準,而非本質上的理解,對有機農業始終沒有正確的認識,始終停留在不用農藥與化肥的界面上,並且經常抱著懷疑的態度看待有機農業。

二是生產與市場開拓相結合。有機農業作為安全、優質、健康的環保產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產品價格也普遍高於常規的30-50%, 甚至翻幾倍,但高價格的實現要以市場接受為前提。因此,基地建設過程中,要同時考慮市場開拓問題,這正是很多生產基地面臨的難題。目前,有機生產通常有兩種情況,一是一些貿易公司或龍頭企業有有機食品的出口訂單,再組織農戶或農場進行生產,二是政府鼓勵農民或農場先進行有機生產轉換,再尋找市場。前者不存在眼前的市場問題,也是很多生產基地所期待的生產組織方式,後者則經常具有盲目性。因此,有機生產基地建者必須具備很強的市場意識,要充分考慮產品的市場前景,做好產品的營銷策劃(如選擇出口、主供國內大都市市場或基地周邊市場、直銷或家庭配送等方式),否則很容易遭受挫敗。

三是經濟、環境、社會三大效益相結合。實現經濟、環境、社會三大效益是各種可持續農業方式的共同目標。有機農業基地建設過程中,生產、管理人員要有實現三大效益的主觀意識。環境效益,包括對基地的綠化美化、建造豐富多彩的田園景觀,保護野生生物和生物多樣性,對土地的保護,對水資源的保護,盡量減少裸地,避免水土流失,減少面源污染等,保護好農業生態環境是消費者願意花高價購買有機食品以激勵農民從事有機生產的原因之一;經濟效益是有機生產極為重要的目標,一方面要通過種養結合、循環再 生、多層利用的農業生態工程方式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基地的整體生產力,另一方面通過較高的價格回報來實現高的經濟效益,高價格是有機農業高經濟效益的重要保障;社會效益包括為廣大消費者提供優質、安全、健康的產品,為勞動者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整個社會的環境保護意識,強調社會公正性等。三大效益 中,經濟效益是實現環境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動力因素,但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又是經濟效益的基礎,三者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有機生產基地建設過程中,要加強對基地的宣傳,有意識地實現三大效益,並使它們能夠有機地結合起來。

3 有機農業生產基地建設的方法

有機農業生產在標準、技術、管理諸方面都區別於常規農業,基地建設要強調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是選擇理想基地。有機農業是一種農業生產模式,故原則上所有能進行常規農業生產的地方都可進行有機農業生產基地建設。有機農業生產強調轉換期,通過生產管理方 式的轉換來恢復農業生態系統的活力,降低土壤的農殘含量,而非強求首先要有一個非常清潔的、偏遠的生產環境。因此,有機生產基地的環境質量要求就是常規農 業生產的國家標準的相關要求,這樣,在選擇基地時,只要按照《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 5084-92》和《土壤環境質量標準 GB 15618-1995》檢測灌溉用水和田塊土壤質量(尤其是懷疑水、土受到污染時),水質要達到相應種植作物的水質標準,土壤至少要達到二級標準即可。在周圍存在潛在的大氣污染源的情況下,要按照《保護農作物的大氣污染物最高允許濃度 GB 9137-88》對大氣質量進行監測。對於水產養殖,水質要求比較高,要按照《漁業水質標準GB 11607》進行養殖水面的水質檢測。

選擇的基地,田塊要相對集中連片,並充分考慮周邊環境對基地產生的潛在的影響,要遠離明顯的污染源如化工廠、水泥廠、石灰廠、礦廠、交通要道等,也要盡量減少相鄰常規地塊對有機地塊的影響,如水的流入和施用農用化學品對有機地塊的影響等,設立明顯的緩衝隔離帶(根據美國OCIA認證標準的規定,需要建立8m寬的緩衝帶)。另外對於基地的農田基本建設狀況,產品特色,勞動力資源,農民的生產技術,交通運輸情況也要加以考慮。選擇產品知名度高,農民生產技術強,文化教育良好的地區作為有機生產基地,有機轉換可順利進行,並實現產品的有機與優質相結合,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

野生植物的有機農業開發,基地必須選擇在近三年內沒有受到任何禁用物質污染的區域和非生態敏感的區域。

二是進行科學規劃。有 機農業開發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將企業化的管理方式應用到農業生產中來,因此對選擇好的基地或決定轉換的基地,非常重要的工作是對其進行因地制宜的規劃。規劃 整體設計上要以生態工程的原理為指導,參照我國生態農業中成功的農業生態工程的模式,規劃設計符合當地自然、社會、環境條件的有機農業生態工程系統;在具 體細節上要決定基地的主要種植作物,品種選擇,作物輪作計劃,土壤培肥、病蟲草害防治措施,基地生態保護與景觀建設,基地將採取的管理與運作形式如公司加 農戶、公司反租倒包農民土地、公司租賃經營、農民以專業協會或合作社的形式組織生產等,基地建設的保障措施如組織領導、技術資金保障,產品的營銷方案等都 要全面策劃。通過制定規劃,明確有機生產的目標,發展的規模與速度,保障有機生產的成功進行。

三是重視人員培訓。有機農業是對現代常規農業的挑戰,是一種勞動、知識與技術集約型的農業,有機農業生態工程牽涉的技術面更廣,因此使農業生產技術人員與生產人員了解並掌握有 機農業的生產原理與生產技術、掌握有機農業生態工程建設的原理與方法是有機農業成功開發的關鍵。因此必須由有機農業專家和生態工程專家以及相應種植、養殖 領域的專家在基地召集與有機農業生產、加工相關的技術人員、生產人員進行包括標準、技術、管理、銷售在內的全方位的培訓。只有當生產者確實具備了有機生產 和生態工程的意識,消除了對有機農業的誤解,並掌握了相應的技術後,基地建設才能順利進行。經驗表明,有機生產的成功轉換,首先在於生產者的意識與思想觀 念的轉換,當他們能夠擺脫常規生產的思路,用有機農業的原理與技術方法來指導生產行為時,有機農業轉換就離成功不遠。因此,有機基地建設一定要重視對生產 者的培訓和技術人才的培養。

四是建立質量控制體系。建立良好的內部質量控制體系是有機認證對生產基地的基本要求。內部質量控制是指生產基地本身採取的保證質量的措施,其實也就是一種誠信的保證,每個生產基地只依賴於每年一次的有機檢查來控制質量是遠遠不夠的,如果缺乏誠信,有機生產的質量就得不到保證。內部控制包括兩個部分,一是要建立起 質量管理體系,即建立從主要負責人至管理人員,再至生產人員代表的質量管理小組,要制定基地的生產管理方案,監督基地的生產過程嚴格遵守有機生產標準,與 農戶簽訂相應的質量保證合同與產品收購合同等;再則是基地必須建立完整的質量跟蹤審查體系,也即文檔記錄體系,通過基地地塊分布圖、田塊種植歷史、農事日 記、詳細的投入、產出、貯藏、運輸、銷售記錄,產品標貼、產品批號來保證能從終產品追蹤到作物的生產地塊,從而保證產品有機質量的完整性。跟蹤審查文檔記 錄同時還有助於生產者制定良好的生產管理計劃。對於小農戶認證,除做好文檔記錄外,還要求生產者彼此相鄰,種植作物與農事操作必須統一,使用同樣的投入物質,產品統一加工和銷售,要有內部檢查員,並制定違反標準的懲罰制度等。那些通過ISO9000、ISO14000、HACCP認證的企業,有機生產、加工的內部質量管理體系比較容易建立,因它們的要求有很大的相似之處。

除質量控制外,質量教育也是保證有機產品質量的重要手段,只有當有機生產、加工等各個環節的具體操作人員具備了很好的質量意識,質量控制措施才能有效地實施。質量意識的培育要通過對有機農業的原理、意義、理念的培訓來達到,如日本有機產品認證標準(簡稱JAS法)就規定有機生產、加工過程的管理者必須參加認證機構指定的培訓班的學習。

有機農業生產基地的建設是一個涉及有機生產、組織管理和市場開拓的複雜的生態工程,要求生產與管理人員不斷學習與領會有機農業的理論,在生產實踐中積累技術 與管理方面的經驗,不斷地完善基地的生產結構和質量控制體系,挖掘基地的生產潛力,從而不斷地改善基地的生態環境,提高基地的綜合生產力和基地的知名度與 信譽度,最後實現經濟、環境與社會三大效益。


推薦閱讀:

賀雪峰:農地「三權分置」的變與不變
田園綜合體:下一個投資風口,引爆未來農業財富
農業板塊淺析2
貓爪草2018最具潛力投資項目展途貓爪草
農業銀行櫃員工作總結

TAG:農業 | 農業生產 | 有機農業 | 生產 | 有機 | 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