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官窯瓷器底足及款識是什麼樣的

一件瓷器包含信息量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底足,而明清時期的官窯瓷器在燒造上有著相當嚴格的規定,也就是說我們在鑒別的時候有一定的規律可循。

通過看一件瓷器的底足部分,我們可以了解到這件瓷器的胎質,修足的方法,以及官窯款識的特徵,並且在鑒定之餘,還可以欣賞到中國古代書法。

永樂宣德時期瓷器底足

永宣時期總的來說,底足牆逐漸趨薄,器足由淺至深,由小至大。早期修足同洪武晚期,其後內足牆由離心過度我,挖足漸深,足端平切。釉面與露胎處基本呈現火石紅色。質佳的足底內開始刷塗一層薄釉。由單塗足心進而半塗內足牆。足牆加高,直徑放大。個別有挖足過肩。內足牆與底的交接處呈銳角折。而內足牆大部分卻較垂直,與成化前後的修足特徵相似。其區別在於成化前後的足牆較薄,且大多挖足過肩,挖足趨於細緻,乳丁狀突起不明顯。質量高的一類足牆及器口沿較薄。內足牆向心角度,自宣德以後呈逐步縮小之勢。明早期,器內底通常在底與器壁的交接處有一道較深的凹線,既所謂「月亮底」。

成化、弘治時期瓷器底足

成化時期挖足多較深,普遍過肩(內足牆高於外足牆),沿用至十六世紀初,大約四十年左右。較好的一類挖足過肩部明顯,足牆趨薄,底心較平,乳丁狀突起基本消失,內足牆與底交接處呈銳角折,並較垂直(與宣德前後相似,只是足牆較薄)。外足牆端斜削或滾圓,內足牆仍有棱邊感(較好的有足牆兩端雙側滾圓的現象)。挖足過肩更加明顯。晚期挖足過肩現象減少。足牆較垂直低矮,部分出現內足牆離心傾向的一類應屬於正德時期。

正德時期瓷器底足

正德和嘉靖早期,是明代中期向晚期過渡的一段時間,對民窯器來說,根本的改變是從胎體的粗厚向輕薄的轉變。胎、釉承弘治,變化不是很大,大部分較前略顯粗糙。盤類底部下塌更趨明顯。出現了類似於雞心底的笠狀及跳刀痕、粘砂等現象。即使官窯,有的底亦呈明顯的笠狀。內、外足牆均較垂直,甚至內足牆又點離心傾向,多數外足端向內上方斜削,致使內足端落於檯面。一般挖足不過肩。由於足牆較薄而往往使圈足產生不圓的現象。足內施釉較薄,致使跳刀痕明顯可見。晚期出現饅頭底和笠狀突起。

嘉靖時期瓷器底足

嘉靖時期,一般只注重此時所謂「饅頭底」的應用。底足的工藝形式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而往往使容易被人忽略的變化——即嘉靖時期出現的足內牆與底相交處,大多呈弧折的現象。正德嘉靖之交,足牆由較垂直,又變為內斂。足端大多平切,或者由外足端向內上方斜削。致使內足端有棱邊感,並且落於檯面。多數細瓷足端開始雙側滾圓,足牆明顯趨薄。隆慶前後的饅心底器其凸出感不明顯,部分圈足較垂直。弘治至正德之交饅心底無圈足。內底凸出明顯。其後圈足很低,應由卧足碗演變而來。

萬曆、泰昌時期瓷器底足

萬曆早期盤底依然下塌,足牆逐漸變矮,釉與露胎處的結合部「火石紅」現象減少。晚期時,足牆逐漸變得較垂直並且相應加高,外足牆及底顯現跳刀痕,足心呈下凹的弧狀,猶如把「饅心底」翻轉過來一樣,在內足根之間形成較大弧度的橢圓形。正所謂「物極必反」,自隆慶始,部分器皿的口沿部位切削尖銳,摸上去有割手的感覺。極易損壞。這種現象一直延續到崇禎。高足杯底往往為實足。並多書以款識。

順治官窯寫年款的很少,款中有的畫雙圈,也有不畫雙圈。畫雙圈的一般圈都很大。字體書寫有的具有明代弘治遺風,柔中有剛,字體清晰,書寫排列不是太規整,大多歪斜,間距不一。

康熙青花瓷器的款識,豐富多樣。款識主要是青花雙圈楷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字體端莊工整,雄健有力,字與字之間距離比較大。康熙早期無款居多,康熙二十一年之後均有落款。

雍正款識多而雜。有本朝官窯款,有民窯款,有仿款,每一類款識又有許多種寫法。官窯款有專人題寫,因此各類瓷器上的字體大致相同。常見的官窯款是「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雍正御制」三種題款。楷書款早期為三行雙圈,晚期為雙行雙圈或雙框。楷書款筆法挺拔峻峭,結構方正均勻。早期款略帶宋體字風格,橫平豎直,橫細豎粗。中後期的橫豎粗細大體一致,字體極為工整漂亮,成為雍正楷書的自有風格。

乾隆官窯瓷器款識有「乾隆年制」、「大清乾隆年制」、「大清乾隆仿古」三種,以「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為主。乾隆青花楷書款字體端莊,落筆利落,早期款字與雍正時期如出一人之手。青花篆書款筆畫平直,橫豎粗細一致,轉角熟練,不留停落痕迹。青花字呈色早期有暈散現象,中期為純正藍色,晚期則藍中含灰,「大清乾隆年制」款雙行多無邊圈,三行則多雙圈。「乾隆年制」款多雙圈。楷書款有六字雙行、三行雙圈,也有四字雙行雙圈或雙框。

嘉慶官窯早期多寫青花「大清嘉慶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多無邊框,工整規範。個別的也有「嘉慶年制」四字圖章款。嘉慶晚期青花多寫楷書款,有四字和六字。嘉慶時年款楷、篆並用,但整體上看是以篆書款為主。字體工整,結構謹嚴,多用青花書寫。此時新出現了一種篆書帶方框的款式,因其篆書工整,框線整齊,似圖章印鑒,故名「印章款」。

道光款與嘉慶款基本相同。官窯瓷年款多為篆書「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款,字外多無框,排列工整,字體有力,筆法圓潤,筆劃較粗,橫豎粗細一致,以青花和紅彩寫款。

咸豐官窯青花瓷款識,以楷書為主,字體柔美秀麗,一般沒有圈或框,多數是青花「大清咸豐年制」六字楷書款,堂名款很少。


推薦閱讀:

盤點拍賣最貴的八件瓷器,如今都在誰手裡
醉舞經閣半卷書, 坐井說天闊。
台北故宮珍藏21件汝窯瓷器
民國瓷器鑒定之民國瓷器款識廠店款

TAG:瓷器 | 明清 | 官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