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選擇自殺的孩子,父母到底做錯了什麼?

2014年5月12日,一個年僅8歲的女孩從18樓跳下當場死亡,跳樓的原因是違反紀律,被老師連續兩天罰站。

2017年11月16日,江蘇省豐縣華山三千劉樓村一10歲女孩給親人留下了遺書和告別視頻,在家喝農藥自殺。

(女孩遺囑視頻截圖)

2018年1月7日,南昌十五歲少年留下遺書,稱「自己曾給這個世界帶來不少歡樂,但卻不能給自己帶來快樂」後,從小區頂樓跳下。七天之後,在兒子頭七之日,父親無法忍受喪子之痛,也從這座樓上跳樓自殺。

(南昌跳樓死者家屬悲痛欲絕)

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除了這些極端的例子之外,在這個世界上,還有更多無助的父母,面臨自己養大的孩子突然變得陌生與可怕,曾經非常乖巧的孩子突然變得兇狠,父母發現對愛子失控時,愛已過,恨不行,說不聽,罵無用……

我們不禁要問,他們到底做錯了什麼?

在孩子的成長中,有這樣一些心理教育的最佳時點。而這些時間點往往稍縱即逝,錯過就無法彌補,往往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極大的影響。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哪些時間節點的心理教育,是重要和不能錯過的。

1

12歲前撫養方式決定孩子一生

那些孩子叛逆、不聽話、甚至走極端的父母也許不知道,孩子的行為與他們的教育方式密切相關。

儘管有環境問題,但知性的生活方式是最為重要的因素,孩子的心理問題也同樣。

一般而言,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或心理問題如:逃學、撒謊、網癮、頂撞父母、離家出走、動輒自殺、還有打架傷害、參與搶劫等「發病期」多在12歲前後至18歲前後。

但是,這一年齡段的行為問題和相關的心理問題都源於12歲之前。而且源於父母對孩子的撫養方式。

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日本】伊坂幸太郎

做父母之前你需要考慮的事

你是否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

如果你急需掙錢,如果你事業太重要,如果你沒有時間親自哺育,那你暫時一定不適合要孩子,否則,極有可能事業做大時孩子已經成陌路人……

你是否有足夠的耐心陪伴孩子

如果你是一個只需要別人關心你、而不願意關心別人的人;如果你對生活瑣事沒有耐心也極不情願做這類事時,你要考慮目前這種狀態是否適合當父母。

你知道在孩子心理發展中要做什麼

心理撫養是孩子一生中的重要內容,在孩子年紀小時,更多的是需要父母的教育和陪伴,在孩子還是一張白紙時,藍圖的構造同樣需要父母的引導,如果你以為你的孩子生出來後會自然長大,自然懂事,那你一定失望。

因為,在現代社會你不教育孩子,電視、網路便會教育孩子,當你發現孩子身上出現種種「毛病」時,你再糾正往往已經晚了。

尤其獨生子女時代,父母沒有實驗期,當你終於明白撫育道理時,可能已經錯過了最佳教育期。

2

在孩子的依戀期里陪伴TA

許多父母常常在孩子青春期發現,自己的孩子對自己滿心的仇視,為此他們感到恐懼,感到不解,似乎孩子沒在自己的視線範圍內長大。

很多父母表示,孩子出生後,孩子的奶奶願意幫助我們帶,就把孩子交給老人,等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我們再把他接管回來。

可是,他跟我們就是不親,而且,根本不聽話……原因何在,答案很簡單,孩子長大後與父母出現隔閡的原因,是在依戀形成期父母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

孩子在一歲內,每當熟悉的面孔出現,再受到熟悉的撫養人的擁抱、愛撫,煩躁的嬰兒可以立即安靜下來;這種依戀和安全感經常得到滿足,嬰兒就會出現愉快、輕鬆的感受,相反,嬰兒就會出現煩躁不安的現象。

心理學研究發現,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長期沒有得到這種依戀的滿足,就容易產生不滿足感、從而產生煩躁、敏感、神經質等性格障礙。

所以,對於3歲以內的嬰幼兒(尤其是1歲以內),應該保證1-2個固定的撫養人,而不應該總在變換照看者。

這裡需要所有的父母明白:在準備懷孕、準備養育孩子時,一定要做好思想準備,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帶孩子!不要讓孩子離開你,尤其是初生的第一年!

當然,在孩子12歲之前,依戀現象一直存在,依戀現象與年齡成反比,年齡越小越重要。

父母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力與心理控制力,不在父母掙錢有多少,也不在父母多有知識,更不在父母的事業有多成功,只在你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在你為他依戀時期(指12歲以內)的相伴時間有多少。

3

在孩子6歲前對TA說不

心理撫養的第一步是情感撫養,可是令許多家長困惑的是:當他們用情感和全部的心血培養起來的孩子卻有一天突然讓父母覺得那麼陌生,那麼敵對,那麼可怕……

孩子的成長需要「愛」,但愛的本質、愛的藝術、愛的表達可不僅僅是給予,不僅僅是滿足,不是百般的遷就,更不是讓孩子永遠地感受「快樂」!

人生中的生與死,相遇與離別,快樂與痛苦,從來都是成雙成對地出現,成長中的孩子也必須經歷「成對」的教育,必須讓他經歷心理上的一種痛苦、剋制、忍耐。

這種養育起始在孩子3歲上下,在他能夠說出自己的要求時,就要開始對他說「不行」,結果可能是讓他痛哭一番的經歷。

父母若在6歲之前對孩子說「不」,他儘管會因為你的拒絕感受痛苦:但最多也就是痛哭一番,嚴重些就是哭的氣噎、哭得地上滾來滾去。

可是你若等他12-14歲之後的青春期,你再開始對他(她)「說不」時他不會再哭鬧、再氣噎,也不再打滾。

他(她)會離家出走,他會服毒自殺、他會用跳樓的方式威脅父母,因為那時候他(她)已經有對付你的各種能力和選擇。

經常有人發出這樣的疑問:「為什麼那麼小年紀的孩子會自殺」?那是因為孩子只知道你愛他,他在利用你的愛威脅你,他並不知道死的真正含義。

所以,父母的養育之愛要有知性,不要給孩子一種誤讀的可能。

小貼士

如何對年幼的孩子「說不」

選擇孩子早期表現出任性的時間:一般在3-5歲

在3歲之前,孩子的哭聲一般是他身體痛苦的感受表達,所以哭聲是一種信號,我們要幫助他解除痛苦感受,要去關愛他……

但是,孩子到3歲之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哭聲有時不再是身體痛苦,而是一種意向表達。

比如:父母帶他去朋友家,看到別人家的好玩具不肯撒手要帶回家;你帶他去商場,看見好玩的東西非要得到,父母不買就大鬧……

當父母發現他的這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心態一出現,就要有意地對他進行「說不」的教育。不要以孩子還小,沒什麼大不了的心態去遷就滿足甚至是溺愛孩子。

「說不」的環境要講究:讓孩子單獨面對父母

無論孩子在哪裡與父母對峙,大鬧,家長都不要心急,要把孩子帶回家,最好選擇在卧室內,因為房間里沒有危險物品。

家長將他置於卧室中,將門關上,讓他單獨面對家長,他會感受一種情境壓力,然後,家長告訴他(她)「你今天這樣是不對的!下次不許如此!」

父母不要打罵孩子

初次這樣做,孩子可能會繼續哭……這時父母不要打他,不要罵他,更不要在這時給他講道理,因為他還小,很多言語還不太明白;也不要走開,因為要讓他一直感受你不讓步的態度。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坐在他面前,看著他哭。他開始時會很傷心,還很氣憤,這沒有關係。因為這一時間的「堅持」就向孩子展示了家長的態度,不要含糊要堅決!這對孩子、對家長都有好處。

這種「說不」的方式就是以一次事件的處理行為告訴孩子:如果你做得不對,你再鬧我也不會讓步,父母雖然愛你,但是這個愛不是沒有底線的遷就。

4

兒時耳聞目睹決定人的觀念

我們必須知道,在父母的親自撫養中,你的孩子就在複製撫養的觀念與性格,複製他最親近的人的各種行為方式與態度。

早年最重要的模仿人是母親,然後就是父親。一般而言,人的長相大多取自遺傳,但人的性格和人的觀念則完全取決於父母的言談舉止。

如果孩子在幼小的時候生病,他的父親或母親輕輕地走近他身邊,用溫暖的大手摸摸孩子的額頭,輕輕地坐在他身邊,給他掖緊被子,陪伴著他……這種情境長大的人當其身邊有人生病時,他也會以同樣的方式照顧別人。

相反,父親經常在家中拳腳於家人,這種家庭長大的男孩在處理自己家庭衝突時一定有相關行為;母親經常對鄰居潑口大罵或對人驕橫跋扈的,其子女長大後也會出現人際關係的相關麻煩。

所以,為了孩子健康成長,所有的父母要好好修養自己的言談舉止,在家庭中盡顯父母的善良與榜樣,在談吐中表現文雅與謹慎,在處理各種意外事務時有理有節。

推薦閱讀:

喪葬中各類用事的選擇
CAD對象選擇
意外的選擇——被拒絕的耶穌
宅基地的選擇和凈場
自信之旅(三) 環境

TAG:孩子 | 父母 | 選擇 | 自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