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皮影的發展歷程和東路皮影的製作工藝

一.陝西皮影的發展歷程

中國皮影藝術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是在中華傳統文化土壤裡面誕生的一門綜合性的民間藝術,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電影」,「中國戲劇的前身」。

陝西皮影的發展經歷了三大文化變遷:原始巫術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

1)原始巫術文化。從秦漢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陝西皮影的衍生演變與招魂巫術密不可分。皮影戲當時又稱傀儡戲,具有除煞、酬神和送神的功能。漢朝陝西皮影文化主要體現在巫術上,由此人們對皮影的認知帶有深沉的敬畏和尊崇之情。雖然巫術並不是陝西皮影藝術產生的惟一根源,但在其形成之初的確成為巫術的道具,巫術利用皮影實現它的目的,巫術的功利目的及內涵,又寄生於皮影藝術的活動與發展之中。據宋岳珂《桯史》記載:「秦始皇作曼延、魚龍、水戲,漢武益以幻眼、走索、尋橦、舞輪、弄碗、影戲…」,《海陽竹枝詞》「張燈走戲調翻新,顧影徘徊卻逼真。環佩姍姍蓮步穩,帳前活見李夫人」。這種「弄影還魂術」後來即成為皮影戲的前身,到了隋唐時代,逐漸發展成為皮製影人,再配上音樂、唱腔,慢慢形成了皮影戲的雛形。這一時期,一方面方士道士仍然利用「弄影術」進行說教;另一方面他們服務的對象已逐漸從帝王轉向一般百姓,皮影戲逐漸為廣大平民百姓所接受和了解,得到迅速發展和廣泛傳播。雖然這種「弄影還魂術」是方士道士獻媚宮廷、取信百姓的手段,但從某種角度來看,招魂巫術活動對於皮影藝術的衍生和發展都起到了重要的影響作用。

2)宗教文化。長安是唐代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自唐太宗開始,唐朝的統治者積極提倡宗教,頻繁舉行各種宗教佛事活動,長安大小寺院戲場既是老百姓祈福求神的場所,同時又是民間宗教活動的中心。當時的寺院中盛行講經說法,分為「講經」與「俗講」兩種。前者的聽眾是出家人,後者的聽眾是世俗百姓。為了能把佛教經義講得更加生動活潑,宮廷教坊創作譜寫了歌曲,廣為傳播,使得「俗講」形式不拘一格,有說有唱,引人入勝。用於「俗講」的文字名叫「變文」,講師們在宣講變文時還常用繪製的畫圖來釋解教義,這些畫被稱作為「經變畫」或「變相圖」。變文的內容和變相圖畫是一致的,每幅圖畫描繪的場面,都與經文內容環環相扣,隨著繪文的演進,演講者會捲動畫冊,變換畫面,使圖像故事與經文內容相符,目的是使聽眾更容易理解,思想受到深刻的感化,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紙影演故事」。現存陝西華縣的皮影戲劇目中,涉及宗教政事、神話傳說的影人造型眾多。如《西遊記》中的觀音菩薩、如來佛、彌勒佛、普賢菩薩、文殊菩薩等。其形象直接借鑒於寺廟道觀中的壁畫和造像,但也不是純粹的照搬挪用,而是靈活地變通,注入了平民百姓的喜好和感情,使影人造型在表演時更加生動、形象、親切。從這些皮影戲劇目來看,早期的陝西皮影表演,大都以宣傳教義為主,大部分曲目都是因果報應,勸善懲惡之類的題材,其造型特徵的形成與演變帶有明顯的宗教文化的影響。但與此同時,主體的審美意識佔據了積極的主導地位,其造型理念、造型特點來源於特定的社會結構和文化結構所形成的集體審美意識,以及民間藝術家獨特的思維方式和造型意識。

3)民俗文化。到了唐末宋初,陝西皮影從以往濃重的宗教文化逐步形成了民俗文化。由於陝西地處黃土高原,大部分地區為偏鄉僻壤,信息閉塞,交通落後,使得大型舞台戲劇的演出極為不便,因此皮影的表演藝術形式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由此,一個強大的皮影藝術群眾基礎在陝西穩步形成,從而促使皮影藝術表演逐步轉變成著名的陝西民俗,皮影的民俗文化也因此孕育而生。中國歷史上的宋、元、明、清時期,陝西各地皮影戲已十分普及,陝西皮影藝術的發展達到了頂峰時期,它的雕刻藝術,唱腔藝術均已達到出神入化、爐火純青的地步,其表現形式和內容也由原來對神靈及歷史英雄的唱頌逐漸轉入對世俗生活的關注。

在陝西皮影造型中有大量的表現日常生活場景的景片,如:桌椅凳幾、花草樹木、庭院樓台、還有水井、水桶、筆墨紙硯等日常物象,以及家禽家畜和花、鳥、蟲、魚、獅、虎、野獸等自然界生物種類。通過這些景片不僅反映出當時百姓世俗生活的真實狀況,也體現出普通百姓對現實生活的熱愛,以及和自然和諧相處的處世哲學。在其造型體系中還出現了大量的民間傳統吉祥圖案,明末陝西東路皮影人武將甲靠中的「萬字紋」,寓意綿長不斷,富貴不到頭;「盤長紋」寓意四環貫徹,一切通明;「古錢紋」為富壽雙全之意。還有許多取諧音討口彩的複合圖案,如梅花和喜鵲為「喜上眉梢」,石頭和雄雞為「市上大吉」,鹿和鶴為「六合同春」,「天官大帝」、「招財童子」、「福祿壽三星」,和寓意吉祥的「和合二仙」、「五子奪魁」、彩帘子等景片。這些皮影景片體現出我國民間美術「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造型傳統觀念,不僅豐富和充實了陝西皮影的造型,同時也蘊涵著豐富的民俗文化觀念,反映出民間大眾的集體審美意識,符合民間大眾嚮往美好幸福的主觀願望陝西皮影和平民百姓的現實生活交織在一起,形成了獨特的民間文化藝術形式,反映了勞動人民的審美創造意識以及生存狀況。它服務於大眾、貼近百姓、貼近生活,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表演和演譯故事,從而贏得了觀眾。

二.東路皮影的製作工藝

古話說,世界皮影之最在中國,中國皮影之最在陝西,陝西皮影之最在華縣。陝西皮影按造型可以分為東路皮影和西路皮影, 二者在製作工序上便有不同,東路皮影共24道工序,西路皮影則是一把刀。現在的皮影作品主要分為四類,一是旅遊紀念品,二是禮品,三是用於裝潢的家裝品,四是收藏品。

陝西東路皮影分為24道傳統製作工藝,概括為十步。第一步是選皮,陝西一般選用秦川黃牛皮,對於製作家裝、收藏的精品,要求更為嚴苛,會選擇3—5歲的小母牛,要求現時宰殺,以保證牛皮的凸亮感。第二步是制皮,這道工序一般要在春天,需要四天時間,先用清水浸泡三天,再用圓潤的刮刀刮掉牛皮的毛和絲,然後陰乾,在晾皮的同時要講究松繩,根據牛皮的收縮程度不斷調整繩子的鬆緊性。接下來則要砂紙打磨牛皮,這樣的精品用於家裝和收藏級別的皮影。倘若跳過這個步驟,一般就用於紀念品。接下來的步驟還有上油,上油的多少根據皮影師傅的經驗來掌握。第三部是設計,牛皮製作好後,再去設計稿紙,設計好後用鋼針畫在牛皮上。第四步是潮皮,將牛皮放在兩塊濕棉布中間,厚的牛皮一般潮一個晚上,薄的也要三到四個小時。第五步是雕刻,進行皮影的加工製作。首先在皮影上走線,找准主要的線再雕刻,先走平線,再走複雜的花紋以及陝西東路特有的雪花紋、萬字紋等。第六步是去油,雕刻完後要除油上色,除油的原料是溫水,將牛皮的油擦去,為上色打下基礎。第七步是敷彩,皮影上色也特別有講究,一般是雙面上色,所用的顏色是用過三原色(紅黃藍)配出的。第八步固色,用水和皮膠,起到粘和作用,刷上皮膠後,牛皮就不粘手不褪色。第九步是發汗熨平,讓牛皮里的水分蒸發出來。第十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這就是裝訂,一定要找到皮影的平衡,這樣皮影在表演過程中上下一線。現在皮影的製作更趨於簡單,雖然我們的傳統製作方法繁瑣複雜、在現代市場的競爭中壓力很大,但是只要我們把這種最傳統的工藝傳承下來,時間自會見證其品質。

此外再給大家介紹一種獨特的皮影,它是皮影中的貴族——灰皮影。清代時流行於富平、涇陽、高陵、三原、耀縣、禮泉一帶,它是從西路皮影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自清代中期,一些官宦富家延請著名畫師、藝人設計造型、改革雕鏤技藝,保持西路皮影高大舒展的形制,融入東路皮影細膩精巧的刻工,並且十分注重煉皮,發明了「灰皮」的製作技術,使這一路皮影顯示出高貴、典雅的氣韻,後來居上,灰皮影刻工特別繁複精緻,用色柔和清雅,造型具有誇張的想像力和文人畫的書卷氣。存世較少,清代涇陽縣安吳堡吳氏一家的戲箱為其傑出代表。大家看到的四個頭像就是我個人收藏的灰皮皮影,現在一些灰皮皮影都是在藏家手中,還沒有哪個博物館能夠見到。

汪海燕個人藝術簡介

汪海燕,女,漢族。出生於皮影之鄉陝西華縣.現為中國十佳民間藝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陝西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陝西省一級工藝美術大師。十四歲師承其父中國皮影工藝美術大師汪天穩學習製作皮影藝術,系其入室弟子,深得真傳。

主要成績

2007年作品《楊貴妃》於在「第五屆青海民族民間工藝美術品展」中榮獲「源羚杯」二等獎;

2007年作品《忠義千秋》曾入選第二屆中國民間藝術節精品展;

2008年作品《雙龍戲珠》在第四屆人文奧運——中國禮品暨旅遊紀 念品設計大賽中榮獲銀獎;

2009年作品《番將》榮獲湖南省旅遊商品博覽會優秀獎;

2010年應邀參加上海世博會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文化交流;

2011年應邀在香港參加"大江南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巡演";

2011年作品《樊梨花戰番將》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銀獎;

2012年《爛柯山》榮獲中國民間工藝品博覽會上「金獎」;

2012年為瑞士製作的皮影《魔鬼的傳說》、《戀之舞》等,被瑞士基金會收藏。

2013年作品《唐明皇擊鞠圖》獲中國(開封)首屆工藝美術展「金獎」;

2013年《神將》榮獲中原六省民間工藝美術展《金獎》;

2013年第五屆中國民間藝人節被評為「中國十佳民間藝人」;

2014年被評為「陝西百名青年文學文藝家」;

2014年被評為「陝西一級工藝美術大師」。

中央電視台,陝西電視台,西安電視台,西安晚報,杭州新聞報等多家媒體予以報道.她的作品深受國內外友人的喜愛。

(來源:博彙工作室)

本文來源:網易藝術
推薦閱讀:

明清傢具製作工藝簡述
樹樁盆景製作工藝(7)
「九曲紅梅」紅茶的製作工藝
宏德滷水秘籍丨紅白滷水的製作工藝及注意事項
布鞋製作工藝

TAG:陝西 | 發展 | 製作工藝 | 工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