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學校:實現山區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最佳選擇
08-02
寄宿制學校:實現山區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最佳選擇———基於湖北、江西兩省6 個山區縣(市)的調查數據現代教育管理·2011 年第10 期熱點研究①基金項目:2010 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我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改革研究」(10JZD0036)。作者簡介:董世華(1970-),男,湖北恩施人,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生,講師,主要從事教育經濟與財政、農村教育研究。①一、問題的提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中明確提出:「率先在縣(區)域內實現城鄉均衡發展,逐步在更大範圍內推進。」山區縣(市)一般地處偏遠,山大人稀,中小學教學網點分散,是推進義務教育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其發展狀況決定著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整體水平。由於自然條件的特殊性,我國山區農村中小學很早就有實行寄宿制的傳統。2004-2007 年,國家實施了「中西部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使得寄宿制辦學模式在山區農村義務教育中的主體地位顯現。那麼,農村寄宿制學校近年來發展狀況如何? 在哪些方面促進了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寄宿制學校本身的發展還面臨著哪些困難呢? 2011 年3-5 月,筆者隨華中師範大學「我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改革研究」課題組,採取問卷調查、結構性訪談等形式,對湖北、江西兩省6 縣(市)30 余所中小學進行了調查,調查對象包括教育行政人員、學校教師及學生等。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3330 份, 其中學生卷2500 份, 校長卷30份,教師卷800 份。回收問卷3145 份,問卷回收率94%,其中學生卷回收2362 份,回收率94%,教師卷回收775 份,回收率97%,校長卷回收30 份,回收率100%。除了發放問卷,筆者還對15 位校長,20名教師進行了結構性訪談。在此基礎上,本文擬通過對調研數據和訪談結果的分析,了解寄宿制學校對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的作用及其自身面臨的問題,並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二、寄宿制學校的發展趨勢:逐步成為山區中小學主要辦學模式寄宿制學校逐漸成為山區農村義務教育的主體,承載著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的重任,在推進山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次調查涉及湖北省恩施市、利川市、浠水縣和江西省銅鼓縣、分宜縣、泰和縣,這些地方均是典型的山區縣,山大人稀,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在調查的30 余所學校中,14 所初中全部實行寄宿制,寄宿制學校達100%,16 所小學中,除6 所村小外,村完小以上基本實行寄宿制。(表1)是分縣統計的抽樣學校寄宿學生比例情況見表1。表1 顯示,小學生寄宿率達60%,初中達到77%。江西省銅鼓縣大中學三個年級共有學生431 人,其中寄宿生就有330人,寄宿率達77%,除了離學校很近的學生以外,其摘要:由於自然條件等因素的制約,我國山區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面臨許多困難,實踐證明,發展農村寄宿制學校是克服困難的最佳選擇。寄宿制學校逐漸成為山區農村義務教育的主體,有力地促進了山區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但是,農村寄宿制學校運行機制還不健全,制約著其優勢的充分發揮。因此,構建新的運行機制必須考慮寄宿制學校組成要素的特殊性,著重考慮人員配備、時間分配、成本分擔、後勤保障及安全衛生等方面制度的設計。關鍵詞:寄宿制學校;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布局調整中圖分類號:G62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 - 5485(2011)10 - 0027 - 05董世華(華中師範大學,湖北武漢430079)· 27 ·他基本都住宿在校;恩施市紅土民族中學地處偏遠,距離鎮中心還有4 公里,該校是全鄉唯一的一所初中,管轄半徑約為20 公里,最遠上學距離達30公里,學校學生實行全部寄宿, 學生寄宿率達到98.5%。近年來教育部公布的統計數據也顯示出了這一趨勢。據統計,2006 年全國中小學有寄宿生近3000 萬,西部地區小學寄宿學生佔10%,中西部地區初中寄宿生比例都在40%以上,西部農村地區寄宿生比例達到52%,其中,西藏、雲南、廣西3 省(自治區)的比例達到70%。[1]隨著山區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轉移到城鎮,適齡兒童隨父母外出而成為流動兒童,山區生源不斷減少,各地布局調整還將不斷深入,學生上學遠的矛盾必將進一步加劇,山區農村中小學實行寄宿制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表1:湖北、江西兩省6 縣(市)縣中小學寄宿情況統計表項目小學中學樣本數樣本數寄宿人數寄宿率湖北省恩施市104 651 508 78%江西省銅鼓縣150 350 245 70%江西省分宜縣100 200 138 69%江西省泰和縣100 200 151 76%合計692 1670 1288 77%寄宿人數73724632415寄宿率70%48%46%32%60%湖北省浠水縣177 138 78% 137 125 91%湖北省利川市61 54 89% 132 121 92%說明:小學主要是抽查的三年級以上的班級,初中寄宿制學校主要調查集鎮中學,小學樣本主要來源於各地區的鄉中心學校。寄宿制學校既然是山區農村義務教育的主體,也就必然是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突破口。集中力量辦好寄宿制學校,率先實現農村寄宿制學校教育質量的提高,縮小城鄉學校差距,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現實舉措。反過來,以寄宿制學校建設作為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手段,也會進一步推動寄宿制學校本身的發展。未來山區農村義務教育必然是「以寄宿制學校為主要支撐,適當保留極少數教學點」的基本格局。三、寄宿制學校的主要成效:促進了山區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農村學校布局調整的配套措施,山區寄宿制學校的發展彌補了布局調整帶來的負面影響,從總體上提升了農村中小學的辦學水平,縮小了城鄉差距,有力地促進了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1.保證了學生的有效學習時間,提高了山區農村學校教學質量充足的學習時間始終是學習成績提高的保證。要提高農村學校教學質量,首先得確保學生有效的學習時間。人口居住分散是山區農村的特點,隨著部分學校的撤併,學生上學路途遙遠的矛盾凸顯,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學生將大量時間耗費在上學的路途中。山區農村學校在教學技術和設備方面本就處於弱勢,在適度範圍內加大時間投入可以彌補農村學生基礎的弱勢。6 縣(市)的調查數據顯示,布局調整後山區學生上學平均距離為10.6 公里。銅鼓縣500 份問卷統計結果發現,學生上學距離在3 公里左右的人數達20%,在5 公里左右的學生佔50%,10 公里以上的學生佔12%。步行到校往返平均時間約為100 分鐘,按40 分鐘標準課時折算,這些學生每天要比城鎮學生少上2.5 課時,一個星期按5 天計算就減少12.5 個課時。換句話說,實行寄宿制後,一個星期可以增加有效學習時間12.5 課時。另外,絕大部分寄宿制學校為了管理方便,往往會在晚上適當安排一些時間讓學生自習,從某種程度上增加了學習時間。此次調查的14 所初中,全部都安排了晚自習。從這個意義上講,寄宿制學校有力地保證了學生的學習時間,為提高學生成績奠定了基礎,也為縮小城鄉差距,保證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針對實行寄宿制後「學習成績是否提高了」的320 份小學教師問卷中,有223 人回答提高了,佔總數的69.7%。可見,實行寄宿制總體上提高了學生成績。2.解決了農村留守兒童的看護和教育問題,促進了群體間的均衡發展隨著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規模的不斷擴大,外出務工人員更多,由此形成的留守兒童群體使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面臨著新的挑戰。山區農村留守兒童比例較大,對6 縣(市)部分學生的調查證實了這一問題。在發放的2362 份問卷中,父母都在外打工的學生比例為36%。湖北省浠水縣汪崗中學127 名學生樣本中有45 人父母都外出打工,留守兒童比例為35%;該縣楊祠小學53 個樣本中有26 人父母雙雙在外打工,留守兒童比例達49%。通過對中小學數據分析發現,小學生留守兒童比例遠遠大於初中,說明新生代農民外出務工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大部分留守兒童由老人在家照看,隔代教育帶來家庭教育的「隱性缺失」,這種缺失會使留守兒童在家中實際上處於一種無人監管的狀態,對於自控力較弱的學生來說,無人監管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在家庭功能不健全的情況下,學校應成為留守· 28 ·兒童社會化過程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場所,如果學校能給予更多的關愛與幫助,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家庭教育上的缺憾並能保證他們公平接受教育。寄宿制學校的教師充當了代理家長的角色,一方面保障了這一特殊群體的受教育權利,另一方面,這一舉措保證了農民工全身心投入工作,增加了收入,縮小了城鄉經濟差距,反過來為教育發展差距縮小奠定了基礎。有研究表明,在校寄宿對留守兒童的自理能力、組織紀律、道德品行、學習興趣和心理健康整體上都有明顯的積極影響。[2]針對「寄宿制對留守兒童的作用」這一問題的775 份教師問卷顯示,85.2%的教師認為,寄宿制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看護比家庭更有效。3.縮小了城鄉學生家庭教育的差距,保證了相對公平的教育起點城鄉學校整體水平的差距一方面來源於學校辦學實力,另一方面也與學生的家庭教育息息相關。城市學生父母文化層次普遍高於農村,很多學生的成績是在家庭教育的差距中距離越來越大。實行寄宿制,由老師負責全體住校生業餘時間的課程輔導、娛樂以及文明生活方式的養成教育,彌補了城鄉家庭背景差異帶來的家庭不均衡的缺陷,有利於提高農村學生的綜合素質。此次調查中,針對學生「家長上學情況」問題的2362 份問卷中,有273人回答「不知道」,佔12.4%,回答「父母只上小學」的為738 人,佔31%,回答「父母上了初中」的有1301人,佔55%,父母上了高中及以上的學生只有50 人。而同期對湖北武漢「華一寄宿制學校」的調查顯示,50 名學生中, 父母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佔總數的60%。顯然,這種家庭文化背景的差距將會對學生學習成績及綜合素質產生巨大影響。由於實行寄宿制,人、財、物相對集中,學校除了有充足的資金購置業餘活動設施,還給音、體、美等配備了專業老師。與非寄宿制辦學模式相比,學生會把閑散在山野林間的時間用來學習更多的現代文明,學生在寄宿制學校的生活比分散在家豐富而有意義。江西省銅鼓、分宜和泰和三縣開展的寄宿制小學「四個一小時」活動,規範了寄宿制學校管理,提高了農村學生的綜合素質。「四個一小時」是對學生原來生活方式的重構,「一小時開展文體活動」豐富了學生寄宿生活,陶冶情操,提高了綜合素質;「一小時處理個人事務」提高了學生獨立生活能力,養成了文明生活及健康的習慣;「一小時觀看電視節目」尊重了兒童的天性,豐富了學生課餘文化生活,還克服了學生無休止看電視的毛病。「一小時自由學習活動」可以讓學生在老師的幫助下解決當天學習中的疑難,在輕鬆的環境中達成學習目標。4.寄宿制學校封閉或半封閉式管理方式,有利於營造中小學生安全成長的環境學校、家庭和社會是兒童少年成長的外在環境,其中學校是主體,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是兩翼。社會的潛移默化往往會深刻地影響學生的成長,在社會轉型的複雜時期,成人的價值觀在衝突中搖擺,各種不良現象時有抬頭,社會風氣日下。寄宿制學校提供了具有一致性的教育環境,這些環境可以減弱不良風氣的影響力,有利於向學生滲透主流意識,以便更好地完成社會化。不可否認,寄宿在校會讓學生失去一些自由,但是比較圍牆內外的社會環境,對於未成年來說,校園內更安全。中小學階段的學生明辨是非能力較弱,還不具備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用更多的時間與同齡人相處更有利於今後的成長。在學生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學校教師和同學的影響對每一個兒童更有利,超越學生年齡階段,過早地強調學生進入成人社會反而不利於其健康成長。針對「寄宿制學校是否可以有效地避免社會不良風氣影響」這一問題的775 份問卷中,有582 人回答「是」,占回答人數的75%;有153 人回答「一定程度上可以」,佔總數的20%。由此可以看出,寄宿制學校可以屏蔽社會不良風氣,給學生提供一個相對安全的成長環境。四、寄宿制亟待解決的問題:重構適應寄宿制特徵的運行機制寄宿制學校提高了農村義務教育質量,有力地促進了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但我國農村寄宿制辦學模式並不成熟,運行機制還很不完善,絕大部分寄宿制學校是按照非寄宿制學校的模式在辦學,致使寄宿制本身的優勢難以發揮。要充分發揮寄宿制學校的優勢,使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當務之急是要對構成寄宿制學校的基本要素進行重新梳理,重新設計其運行規則。1.建立經費長效保障機制,合理分擔新增寄宿成本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的動力來源於規模效益,其直接效益就是減輕了國家財政壓力。布局調整節約的資金應該用於教育,如果因此而出現「擠出效應」就違背了布局調整的應有之意。就寄宿制學校本身而言,其運行成本要遠遠高於非寄宿制學校。寄宿制學校至少在5 個方面增加了成本:新建學生宿舍、食堂等必需的硬體設施;日常水、電、燃料及設備維修費用;工作量增加而產生的人員工資;學· 29 ·生業餘活動設施;安全設施等。此次對6 縣(市)的調查發現:寄宿制學校公用經費緊張,農村學生家庭經濟負擔明顯加重。以銅鼓縣三都中心小學為例,學校共有12 個教學班,學生總數580 人,教職工30 人,寄宿生人數109 人。粗略估算,因為學生寄宿,該校每月因寄宿增加的成本約為11000 元,一學期按5 個月計算,新增成本為55000 元,每個寄宿生生均增加成本550 元/ 學期,如果按照全校學生總數580 人計算,每個學期增加支出近100 元。在調查的6 縣(市)中存在的共同問題是,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的撥付並沒有區分寄宿制與非寄宿制,致使寄宿學校公用經費短缺,寄宿制學校之間因為寄宿生總數懸殊也出現了不公平的問題。另外,寄宿制學校成本增加還表現在學生家庭方面, 針對「每個月生活費」這個問題的1231 份寄宿生問卷中,寄宿生平均每月生活費大約是280 元左右;零花錢、交通費、日用品三項合計每月約為90 元。如果按照每學期5 個月計算,寄宿生因此而產生的成本為1850元。義務教育是國民教育,公益性、免費性和普及性是其區別於其他階段教育的特徵。寄宿制學校是國家提供義務教育公共服務的一種形式,是適應山區特殊自然條件的必然選擇,因此而產生的成本不應轉嫁給學生家庭。國家出台了「兩免一補」政策,對寄宿生實行生活補助,但由於制度設計本身沒有考慮寄宿制學校的特殊性,相應配套措施跟進不力,致使寄宿制學校負擔加重,現有生均公用經費難以支撐學校運轉,影響了寄宿制學校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目前,新增寄宿成本由國家、學校和學生家庭三方共同分擔,學生家庭分擔比例過大損傷了義務教育的公益性,影響了距離學校較遠學生公平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因此,加大國家分擔比例,特殊安排寄宿制學校生均公共經費,加大寄宿生生活補助力度,構建農村寄宿制學校經費保障機制,有利於提高寄宿制學校辦學水平,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2.完善後勤服務保障機制,確保寄宿學生身心健康學生寄宿在校,家長將孩子的部分撫養義務連同教育義務委託給國家,學校代表國家履行撫養及教育職責。原來由單個家庭承擔的責任部分集中到學校,學校必須完善後勤服務機制,確保學生身心健康。負責學生吃飯與睡覺是學校面臨的具體任務,宿舍和食堂管理就成了學校提供服務的具體場所。對6 縣(市)的調查顯示,目前學校在這兩個方面存在很多問題。(1)宿舍硬體設施不完善,住宿條件普遍較差。調查顯示,各地學生宿舍差距很大。江西省分宜縣將全部初中學生集中到縣城,學生住宿條件高標準,堪比大學公寓;恩施市新塘民族初中雖地處鄉村,但學生宿舍氣派實足,管理有序。而部分學校宿舍結構陳舊,空間擁擠,影響著學生的身心健康。在調查的6 縣(市)現有學生宿舍中,63%是樓房,31.4%是平房,土坯房佔4.4%。訪談中我們了解到,「中西部農村寄宿制學校工程」絕大部分資金用於解決教學樓問題,沒有改造的老式樓房一般被用做學生宿舍。因此,樓房仍然是山區寄宿制學校的主體,這種房子一般都是磚木結構,火災隱患極大。生均學生宿舍面積不足是宿舍存在的另一大問題,在所調查的學校中,宿舍擁擠是普遍現象,小學生平均每個寢室住10 人左右,而初中一般都在15—30人,有的個別寢室甚至住了40 人。(2)學校後勤保障不力,學生生活質量不高。從調查的總體情況來看,各個學校基本都有食堂,但在食堂規格上卻相差懸殊。在30 所學校中,有10所學校雖然有食堂,但是食堂面積很小,沒有餐桌,開飯時學生遍布校園各處,遇到雨天,學生只好在雨中排隊等候打飯。有5 所學校規格較高,學生餐廳就是多功能廳,相比之下,小學生食堂顯得十分簡陋。在提供的服務方面也有差距,問卷統計顯示,80%的學校保證了每日三餐,20%的學校每日只有兩餐。大多數學校提供的菜很少,學生選擇範圍小。銅鼓縣部分寄宿制學校為了減輕學生負擔,允許學生自帶糧食和飯菜,部分學生從家中帶來的熟食往往一個星期才吃完,給食品衛生帶來極大隱患。浴室與開水房也是食堂的附屬功能,調查顯示,雖然樣本學校基本上都有開水房,但是,在回答「能否保證熱水需要」問題時,35.5%的學生回答了「否」;對於一個星期或更長的時間要在學校居住,浴室顯得尤為重要,但是,數據顯示,有41.2%的學生回答沒有浴室,即使是有浴室的學校,開放時間也是各不相同,回答每周1 次的學生佔11.1%,回答2-3 天開放一次的學生佔15.7%,兩項合計佔26.8%,也就是說,這些學校雖然有浴室,但是開放的次數很少。這對正在成長中的孩子的身心健康極為不利。宿舍和食堂是寄宿制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寄宿制學校有別於非寄宿制學校的根本所在。宿舍設計在保證其舒適寬敞的基礎上,要努力構建寢室文化,使宿舍成為學生飲食起居的依託,讓學生對宿舍有一種歸屬感;食堂功能更不能僅僅停留在解決學生溫飽問題的層面,其運行必須注意成長期學生的營養搭配問題,確保學生健康成長。只有完善· 30 ·與創新後勤服務保障機制,才能真正發揮寄宿制學校優勢,縮小城鄉學生成長環境差距,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3.重新構建人員配備機制,科學安排新增業餘時間寄宿制學校管理的特殊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即人員的安排與時間的分配。而處理好這兩個問題又恰恰是保證食宿與教學有機結合的關鍵。就目前而言,絕大多數寄宿制學校都沿用了非寄宿制學校的人員配備模式和時間分配方式,使寄宿制學校成為了非寄宿制學校辦學方式在時間上的延伸。(1)針對寄宿特點,合理安排人員,實行生活服務專業化。寄宿制學校承擔著教學與生活服務兩大職能,生活服務與教學工作同等重要,學校人員安排要充分考慮寄宿制的特點,增加生活教師編製。在調查的30 所學校中,11 所寄宿制小學配有專門的生活指導教師,而14 所初中只有3 所學校配備了專門宿舍管理員,其他學校均由教師或門衛代替。6 縣(市)調查數據顯示:67.2%的學生回答沒有專門生活指導教師,即使配備了生活指導教師的學校,往往也不能足額。調查中發現,一個生活教師管理學生數在60—700 之間。生活教師數量不足直接增加了任課教師負擔,檢查學生就寢情況、解決宿舍問題、看護生病的學生以及關注學生安全問題等方面,教師仍然是主體。由於缺少專門的生活指導教師和宿舍管理員,農村寄宿制學校任課教師實際上肩負著教師和宿舍管理員雙重職責,這種狀況不但增加了教師的負擔,而且分散了教師的精力,不利於教師全身心投入到教學工作中。(2)合理安排上課與業餘活動,營造勞逸結合的寄宿生活。由於實行寄宿,學生在校時間增加,原來由家庭分散負責的業餘時間交給學校集中管理,合理分配這些時間可以使寄宿生活豐富多彩。為了避免安全事故發生,目前的寄宿制學校普遍採取「以課代管」的方式消化多餘時間。統計顯示,寄宿學生學習時間平均值為13.8 小時,自由活動時間平均為1.8 小時。針對「寄宿生學習時間是否過長」的775 份教師問卷中,540 人回答「是」,佔總數的70%。正是由於寄宿制學校沒有處理好上課與業餘活動的分配,致使很多寄宿生並不喜歡寄宿生活。完善寄宿制學校運行機制,必須配備經過專門訓練的生活指導教師,負責學生的學習、生活及思想的訓導,他們是宿舍的管理者,又是學生的長者。生活指導教師要隨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增進彼此間的理解和信任。用愛心澆灌集體,給遠離父母的學生以家庭的歸屬感,[3] 這樣就可以把專任教師從瑣事中解脫出來,專心教學。寄宿制學校必須形成專任教師、生活指導老師和後勤服務人員三足鼎立的格局,各司其職。4.完善安全衛生保障機制,增強應急事故處理能力寄宿制學校與非寄宿制學校相比,安全問題尤為重要。人員聚居會帶來很多安全隱患,學校必須具備重大應急事故處理能力和食品衛生防範措施。就調查的情況來看,目前很多學校並不具備承擔這種責任的相應條件。在所調查的30 多所中小學中,有80%的學校沒有最基本的消防設施,從學生到教師根本就沒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意識,如此狀況一旦遇到失火等突發事件發生,後果不堪設想。調查顯示,90%的寄宿制學校沒有衛生室,學校離鄉村衛生所最近距離的平均值4.35 公里,步行平均耗時為40 分鐘左右,如果學生發生意外情況,很難及時救治。食品衛生更是涉及每個學生,針對這一問題,在訪談學校領導時發現,90%的學校對食堂實行承包管理,學校對食堂採購原料沒有相應的監管,食品安全存在極大隱患。學校圍牆可以有效地保護學校師生的生命財產安全,營造一個相對安靜的學習環境。筆者在湖北省利川市某中學調查時發現,一所2000 多人的寄宿制初級中學沒有圍牆,校外人員可以隨意出入校園,這種狀況給寄宿制學校帶來很大的安全隱患。針對寄宿制學校人員聚居的特點,必須構建安全衛生保障機制,寄宿制學校建設要與中小學校標準化建設同步進行,硬體設施配備必須考慮安全因素,國家財政要設立專項資金和安排專門人員保障學生的安全。總之,寄宿制學校肩負著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服務的雙重職能,只有把學習活動與生活管理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充分發揮寄宿制學校在完成義務教育中的優勢。山區農村寄宿制學校是完成義務教育的最佳形式,討論其存在的合理性並無多大意義,重新構建適合寄宿制特徵的運行機制才是明智之舉,也是當前寄宿制學校亟待解決的問題。參考文獻:[1]教育部要求做好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工作,切實解決邊遠山區學生上學遠問題[N].中國教育報,2006-06-13(1).[2]賈勇宏.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基於中部地區三省九縣的調查[D].北京:首都師範大學,2007:166-167.[3]原青林.英國公學的寄宿制[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4,(6).(責任編輯:王舒;責任校對:陳少武)· 31 ·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選擇求真》之星曜升殿論
※路,在不通時,選擇拐彎,心,在不快時,選擇看淡;情,在漸遠時,就選擇隨意。
※李晨為何不懼緋聞,選擇范冰冰,8個字道出了真相
※買車選擇渦輪增壓還是自然吸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