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虛無主義有明確的政治目標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幾度泛起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都極力否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的奮鬥歷程,否定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和現實可行性,主張中國向資本主義轉軌。歷史虛無主義也是一種反社會主義的國際思潮。考察蘇聯演變過程可以清楚地看出,正是歷史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等思潮的合流,成為摧毀蘇聯社會主義大廈的重要推力。其中,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最先泛濫,為「和平演變」鳴鑼開道。

歷史虛無主義有明確的政治指向、政治主張和政治目標,是一種反社會主義的資產階級政治思潮。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幾度泛起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都極力否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的奮鬥歷程,否定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和現實可行性,主張中國向資本主義轉軌。歷史虛無主義也是一種反社會主義的國際思潮。自從社會主義國家誕生以來,這種思潮就曾多次泛起,並同西方敵對勢力反對社會主義的輿論攻勢及「和平演變」策略相配合。在蘇聯和東歐國家,這種思潮的泛濫曾達到巔峰狀態,最終導致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出現不是偶然現象,是社會大變革時期腐朽力量反對進步力量的階級鬥爭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必然反映。本文將從幾個不同維度來解析歷史虛無主義的政治屬性和本質特徵。

一、歷史虛無主義在社會大變革中的政治立場

在人類歷史上,每當在舊社會母體內孕育成熟的新社會降生時,舊社會的維護者總要對新社會百般醜化和否定,對已經死亡的舊社會依戀不舍,幻想重建昔日「天堂」。在資本主義社會取代封建社會時,一些封建社會的遺老遺少就曾對新生的資本主義制度大加撻伐,把資本主義的誕生說成是人類的災難,宣稱只有重新回到封建社會才能使人們擺脫痛苦。他們疾呼:「讓財富和商業、法律和學問全部死去,只把我們舊日的貴族統治仍然留給我們。」為了欺騙勞動人民,他們還荒唐地打出社會主義旗號。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對這種封建社會主義思潮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指出其言論「半是輓歌,半是謗文,半是過去的迴音,半是未來的恫嚇」,「他們用來泄憤的手段是:唱唱詛咒他們的新統治者的歌,並向他嘰嘰咕咕地說一些或多或少兇險的預言」。

當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改革大潮中再一次顯露出勃勃生機的時候,我們又看到上述歷史現象的再現。那些一心嚮往資本主義的人以「重新評價歷史」為名,對業已死亡的舊社會制度及其代表人物稱頌有加,認為帝國主義侵略給中國送來了「近代文明」,作為帝國主義代理人的李鴻章、袁世凱等人也功不可沒,而對戰勝黑暗、迎來光明的社會主義新制度卻攻其一點,不及其餘,閉口不談新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主流,抓住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的挫折和失誤不放並極力誇大,甚至歪曲事實、顛倒黑白,把社會主義新社會描繪為災難重重、民不聊生,以此論證社會主義不但不如資本主義,甚至不如解放前的舊社會。有人將新中國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概述為「整個社會就逐漸陷於緊張、痛苦、匱乏、沉默、貧窮以至到最後的『史無前例』的動亂之中」。還有人對中國社會主義前景作出了聳人聽聞的預言:「我們總以為我們還在長進,殊不知人家的長進比我們快得多!這種差距如果按現在的比率發展下去,有人作了一個很可怕的比喻:再過五六十年,中國將重現鴉片戰爭時的狀況——外國人擁有洋槍洋炮,中國人只有大刀長矛。」這裡所說的「人家」,當然是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作者旨在說明資本主義具有優越性,社會主義只有落後性,過去封建主義導致了中國的落後,如果堅持社會主義將會導致中國的再次落後,必須趕快朝資本主義方向轉軌,這就是歷史虛無主義者的政治訴求。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廢墟上創建了社會主義的新社會,這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必然會遇到許多前人從未解決過的歷史性難題。建設新社會不可能一帆風順,領導這一偉大事業的中國共產黨對在中國這樣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規律需要有一個探索和認識的過程。過去從戰爭中學習戰爭,新中國成立後也要從建設中學習建設。毛澤東一再強調全黨都要重新學習,學習就是要認識和掌握社會主義建設的客觀規律。毛澤東說:「對於建設社會主義的規律的認識,必須有一個過程。必須從實踐出發,從沒有經驗到有經驗,從有較少的經驗,到有較多的經驗,從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未被認識的必然王國,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認識客觀規律、從而獲得自由,在認識上出現一個飛躍,到達自由王國。」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所犯的各種錯誤,正是為探索在生產力十分落後的東方大國建設社會主義的規律所付出的代價。對於建設過程中出現的曲折和失誤,應當實事求是地進行科學分析,從中吸取教訓,不應肆意誇大,以偏概全,並以此否定選擇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列寧指出:「如果從實質上來觀察問題,難道歷史上有一種新生產方式是不經過許許多多的失敗、錯誤和反覆而一下子就確立起來的嗎?……當新事物剛剛誕生時,舊事物在某些時候總是比新事物強些,這在自然界或社會生活中都是常見的現象。譏笑新事物的幼芽嫩弱,抱著知識分子的輕浮的懷疑態度等等,--這一切實際上是資產階級反對無產階級的階級鬥爭手段,是保護資本主義而反對社會主義。」列寧的這段話正好擊中了歷史虛無主義的要害。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最偉大的變革和飛躍。面對這一變革,各種政治思潮都要作出自己的評判,表明自己的立場:或是肯定或是否定,或是支持或是反對,或是為新社會的誕生鼓與呼或是為舊社會的死亡鳴不平,由此可以判斷出各種政治思潮的屬性和本質。有些歷史虛無主義者為掩蓋其替剝削階級辯護的真實意圖,往往打著人道主義旗幟,將其反對社會變革的主張說成是為了維護人的自由和尊嚴,使一些不明真相的人感到迷茫。列寧告訴我們一個科學的辨別方法:如果一時看不清某種政治集團、社會勢力的政治主張的真實意圖,那就應提出「對誰有利」的問題。否定社會主義新社會、主張走歷史回頭路的言論,違背了在社會大變革中獲得解放、上升為國家主人的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反映了在社會大變革中失去權力和財富的剝削階級和殖民主義者的期望,這就清楚地表明了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政治立場。

二、歷史虛無主義對「中國向何處去」的回答

社會發展道路的選擇關係國家和民族的命運,關係各個階級、各個階層和不同利益群體的切身利益。在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的每一個重大的轉折關頭,「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都會擺到人們的面前,成為各種不同政治勢力、不同政治思潮鬥爭的焦點。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分析中國國情,對中國社會發展道路作出了正確的選擇,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卻全盤否定中國共產黨在每一個歷史階段對中國社會發展道路所作出的選擇,認為中國社會的演變和走向脫離了「近代文明的主流」。

首先,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借口「重新審視」中國近代歷史,極力否定革命,力主改良。應當指出,馬克思主義並不完全否定改良,並且認為在革命條件尚不具備時,原有政權實行某種改良措施,只要能夠給勞動人民多少帶來一些好處,總比不改要好。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發展進程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質的飛躍。改良只能是量變,革命才是質變的表現形式。沒有革命,不可能真正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社會不可能實現從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的飛躍。正因為如此,馬克思提出「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這一著名論斷。但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卻認為,改良能促使社會進步,革命只能使社會遭到破壞,「革命可說是一種能量消耗,而改良則是一種能量積累」,「改良可能成功,革命則一定失敗」,據此提出「告別革命」論。這種思潮認為,革命壓制了思想啟蒙和個性解放,因而阻礙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他們只承認資產階級的政治思想和個人主義價值觀念傳入中國,對長期受封建主義思想束縛的知識分子是一次思想啟蒙,卻不承認五四運動以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並逐步被人民所認同、所掌握,更是中國人民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中國人民的思想解放是在革命過程中實現的。列寧說:「在革命時期千百萬人民一個星期內學到的東西,比他們平常在一年糊塗生活中所學到的還要多。因為當全體人民的生活發生急劇轉變時,可以特別清楚地看出在人民中間什麼階級抱有什麼目的,他們擁有多大的力量,他們採用什麼手段進行活動。」正是在民族民主革命的大潮中,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發生了重大變化,逐步擺脫了陳舊觀念的束縛,接受了先進思想的武裝。中國人民在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獲得的是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這正是實現現代化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用個性解放來否定革命同樣是站不住的。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的個性與社會性是相統一的。對廣大人民群眾來說,沒有社會的解放,就不可能有個性的解放,而沒有推翻剝削階級的革命,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社會解放。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壓迫下,掙扎在死亡線上的勞苦大眾能有個性解放嗎?「告別革命」論者認為,通過改良能使社會變好,逐步實現現代化,又能避免流血犧牲,應當是中國社會發展的最佳選擇。在他們看來,只要通過改良,逐步去除封建專制制度的束縛,中國的資本主義就會像西方發達國家那樣獲得自由發展的機遇,而革命只會使這種機遇喪失,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更阻斷了中國走向資本主義的路徑,而中國不走資本主義道路就不能成為富強的國家。這個邏輯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在舊中國,如果不搞革命而走改良之路,改良的籌劃和實施只能由統治中國的帝國主義者及其代理人來掌控,他們是決不會讓中國發展成為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因為殖民體系的存在,是以保持殖民地國家的落後狀態為前提的。毛澤東早就指出:「帝國主義列強侵入中國的目的,決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國變成資本主義的中國。帝國主義列強的目的和這相反,它們是要把中國變成它們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在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舊中國,帝國主義的侵略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但這種發展始終帶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性質。歷史已經證明,在保持原有社會基本制度的條件下,任何的改良都無法改變中國受帝國主義奴役的命運。

其次,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範圍取得勝利後,中國再次面臨發展道路的選擇。毛澤東指出:「當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之後,中國要向哪裡去?向資本主義,還是向社會主義?有許多人在這個問題上的思想是不清楚的。事實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認為,新中國選擇走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是誤入歧途,認為當初應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選擇走資本主義道路,完成資本主義社會所完成的歷史任務。如果聽從了他們的主張,經濟文化落後的中國在世界資本主義體系中必然會被邊緣化,成為西方國家的附庸。而執政的資產階級也不可能同經過革命洗禮的無產階級和農民階級實行階級合作,剛剛獲得翻身解放的工農大眾也絕不會心甘情願地再回到受奴役、受剝削的地位,這樣就會導致階級矛盾激化,社會動蕩不可避免。因此,認為新中國應當選擇走資本主義道路的觀點是違背中國歷史發展規律的。五四運動以後,中國的民主革命已不再是舊式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而是以社會主義為目標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革命勝利後選擇社會主義道路具有歷史的必然性與合理性,舍此沒有別的選項。正是社會主義改造運動迅速蕩滌了舊社會的污泥濁水,使廣大人民不僅在經濟上,而且在精神上獲得解放,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後,全國人民意氣風發地投入到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當中,在不長的時間內,中國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成功地研製了「兩彈一星」,極大地振奮了國威、軍威,捍衛了國家的獨立和主權。這些事實都充分地證明,中國選擇走社會主義道路是完全正確的。

最後,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後,圍繞改革是堅持社會主義方向還是向資本主義轉軌這一根本性問題,各種政治思潮激烈交鋒。歷史虛無主義更是喧囂一時,它否定中國共產黨,污衊無產階級的偉大領袖,抹黑社會主義歷史,其意圖是:通過改革,去社會主義化,行資本主義化。對此,鄧小平曾多次強調,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不動搖。他指出:「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不行,中國除了走社會主義道路沒有別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國拋棄社會主義,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要說實現『小康』,就連溫飽也沒有保證。」對於這個關係中國命運的重大問題,有人卻作出了另類的回答:回到半殖民地也沒什麼不好。「如果沒有英國近一個半世紀殖民統治,就不會有香港今天的繁榮……香港一百年殖民地變成這樣,中國那麼大,當然需要三百年殖民地,才會變成今天香港這樣」。可見,這類人不僅自己願意當外國人的奴才和走狗,還企圖把全體中國人綁到奴才的隊伍中。還有人說,如果中國人民不進行反侵略鬥爭,「如果中國當時執行一條『孫子』戰略(不是《孫子兵法》的孫子,而是爺爺孫子的孫子),隨便搭上哪一條順風船,或許現在的中國會強盛得多。比如追隨美國,可能今天我們就是日本」。不妨設想,如果西方殖民主義者幫助中國的經濟像我國的香港地區或日本一樣發達,那麼擁有遼闊國土和眾多人口的中國經濟規模會有多大?西方大國會幫助一個殖民地國家超越自己而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嗎?這種「殖民地強國論」不過是誘騙民眾對走資本主義道路充滿不切實際的幻想罷了。飽受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苦難,經過浴血奮戰才獲得獨立的中國人民決不可相信這種連鼓吹者都不相信的鬼話。

總之,歷史虛無主義關於中國社會發展道路的觀點和主張,不符合中國國情,是同中國社會發展規律相違背的。若按其主張行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將化為泡影。

三、歷史虛無主義的哲學基礎是唯心史觀

唯物史觀認為,歷史發展是客觀進程,歷史發展有其客觀規律性,新生的社會制度必然代替腐朽的社會制度,這是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歷史虛無主義的歷史觀卻與此相反,它否認歷史進程的客觀性和規律性,否認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和歷史合理性。它按照自己的意志篡改歷史,把近代以來中國政治舞台上波瀾壯闊的革命運動說成是「百年瘋狂與幼稚」,把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描繪成一部災難的歷史。英國經濟學家羅思義在批駁歷史虛無主義時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為何中國取得了非凡的經濟和社會成就以及明顯可實現的中短期目標後,中國國內外勢力有時仍要對此予以否認,反而企圖以《愛麗絲漫遊奇境記》的方式歪曲事實。《愛麗絲漫遊奇境記》是一個著名的故事,主人公通過鏡子觀察到的現象與現實世界都是相反的。」這段話從認識論視角揭露了歷史虛無主義思維方式的謬誤。

是否承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一個重要分水嶺。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發展的動力。歷史虛無主義則認為,歷史是由統治階級創造的,近代以來中國的命運只能由西方國家的侵略者及其代理人來安排,人民起來革命只會對社會起破壞作用,人民也不能成為建設事業的主體。「告別革命」論者對人類社會的歷史作了這樣的評說:「每次農民革命,都造成對社會生產大規模的破壞。推動歷史進步的倒是掌握經濟的剝削階級,從原始社會到奴隸制到封建制到資本主義制度,起推動的作用的不是奴隸革命、農民革命,而是努力發展經濟的奴隸主階級、地主階級和資本家。」這是剝削階級的英雄史觀的典型表述,是對被壓迫階級革命鬥爭的全盤否定,這也是幾千年來階級社會的「天經地義」。馬克思主義把被顛倒的歷史重新顛倒過來,上述論點卻要把端正過來的歷史再重新顛倒回去。電視片《河殤》用這種剝削階級歷史觀審視中國社會主義時代的農民,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在廣大的落後農村,中國農民素質中普遍存在著創業衝動微弱、風險承受能力很低、依賴思想和聽天由命觀念濃厚等等問題。難怪有的學者感嘆道:面對這樣的人的素質……就是大經濟學家凱恩斯活轉過來,又能奈之若何?」不斷提高國民的思想文化素質當然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項長期重要任務,但不能因此否定包括農民在內的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擔當起國家主人的重任,在社會主義建設時代發揮出的前所未有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走社會主義的道路,是歷史的選擇,也是人民的選擇,沒有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同和積极參与,社會主義制度不可能在中國建立並發展到今天。

歷史虛無主義鼓吹社會主義「早產論」,認為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不具備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物質條件,這正是第二國際社會民主主義理論家的老調重彈。從哲學觀點看,歷史虛無主義在這裡又從唯心主義滑向了機械唯物主義,這是因為二者的社會歷史觀具有相通性。電視片《河殤》在回顧十月革命前後列寧同普列漢諾夫的論爭時作了這樣的評述:「這位被稱為『俄國馬克思主義之父』的普列漢諾夫,堅持馬克思關於歷史不能跳躍其必要發展階段的思想,不主張過早奪取政權,認為對社會主義的急於求成,會使經濟遭到最慘重的失敗。普列漢諾夫的懷疑,雖然被十月革命的勝利打得粉碎,然而,他向列寧的挑戰,並沒有被歷史所淹沒……普列漢諾夫划出的巨大問號,半個多世紀以來,始終纏繞著社會主義陣營。」從這段評述的字裡行間不難看出《河殤》作者的立場和觀點。2017年是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一百周年,現在爭論的焦點已經不是比較落後國家的無產階級能不能奪取政權的問題,而是現有的社會主義國家能不能沿著社會主義道路實現現代化、進入先進國家行列的問題了。西方資產階級學者宣稱,只有走資本主義道路才能實現現代化,舍此別無他途。否定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虛無主義和其他資產階級政治思潮也宣揚這種觀點。歷史已經並將繼續證明:這是一個偽命題。實現現代化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要求,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就在於能有效動員和組織廣大人民群眾投入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充分發揮各類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能夠比資本主義更快更好地推進現代化建設進程。

蘇聯曾在20世紀30年代迅速實現工業化,創造了歷史的奇蹟。在工業化建設初期,斯大林曾指出:「我們比先進國家落後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們應當在十年內跑完這一段距離。」蘇聯人民經過艱苦奮鬥實現了這一目標,只用了十幾年時間就把蘇聯從落後的農業國變成了先進的工業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工業強國,從而為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連蘇聯的敵人也無法否認蘇聯工業化取得的非凡成就。同樣,新中國只用了六十多年時間就把一個經濟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變成了正在快步走向現代化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成就有目共睹。習近平總書記在總結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經驗時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奮鬥的目標是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現在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這個目標。鄧小平曾預言:「這不但是給佔世界總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條路,更重要的是向人類表明,社會主義是必由之路,社會主義優於資本主義。」在事實面前,「只有走資本主義道路才能實現現代化」的命題將會不攻自破,否定社會主義現實可行性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也會隨之破產。

四、歷史虛無主義與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的同質性和聯動性

在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泛起的歷史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等思潮具有同質性和聯動性,它們共同的政治目標是把中國引向資本主義道路。在西方敵對勢力圖謀對中國進行「和平演變」的過程中,這幾種思潮各司其職,緊密配合。歷史虛無主義徹底否定中國選擇的社會主義道路,為「和平演變」創造前提條件;新自由主義鼓吹資本主義的優越性,並提供實現資本主義化的路線圖;民主社會主義則致力於架設從社會主義過渡到資本主義的橋樑,以減少「和平演變」的阻力。

考察蘇聯演變過程可以清楚地看出,正是歷史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等思潮的合流,成為摧毀蘇聯社會主義大廈的重要推力。其中,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最先泛濫,為「和平演變」鳴鑼開道。1956年,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上所做的秘密報告,為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泛濫打開了閘門,這股思潮以全盤否定斯大林為突破口,進而否定蘇聯歷史和社會主義制度。西方國家也藉機開動宣傳機器,掀起反蘇反共的浪潮。面對日益嚴重的局面,蘇共為了保全自身的執政地位,不得不採取措施壓制國內出現的反社會主義思潮,迫使其轉入地下,但這股思潮已經嚴重動搖了蘇聯人民的社會主義信念,在他們心中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記。此後,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時而暗流涌動,時而冒出地面,一直持續不斷。戈爾巴喬夫上台執政後,奉行所謂人道的民主社會主義路線,倡導「民主化」「公開性」,並提出不留歷史「空白點」。在戈爾巴喬夫的鼓動和支持下,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像洶湧的洪水淹沒了蘇聯的輿論陣地,各種抹黑蘇聯歷史、醜化社會主義、詆毀無產階級領袖的奇談怪論、政治謠言層出不窮,並可以公開地通過媒體廣泛傳播,而當有人對斯大林的評價提出某些不同看法時,卻立即被蘇聯最高領導層通過《真理報》編輯部文章將其定性為「反改革分子宣言」,遭到有組織的圍攻。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空前泛濫,成為蘇聯亡黨亡國的前奏。

當蘇聯社會主義被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百般醜化、名聲掃地時,戈爾巴喬夫領導的蘇聯改革加快了向資本主義轉軌的步伐。按照新自由主義的主張,蘇聯實行全面私有化和以私有製為基礎的市場經濟,在政治上取消共產黨領導體制,實行多黨制,最終導致了蘇聯的解體。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政府繼續奉行新自由主義,把國有企業變為股份制公司,向公民發放私有化證券,搞休克療法,使國家陷入嚴重的社會經濟危機,人民生活水平急劇下降。當俄羅斯政府完成了從戈爾巴喬夫開始的向資本主義轉軌的歷史進程之後,新自由主義思潮由於毀滅了蘇聯,又重創了俄羅斯的經濟,為西方國家反社會主義勢力立了大功;民主社會主義思潮由於完成了架橋使命,失去繼續存在的價值,悄然退出了政治舞台;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所製造的種種謊言也在人民對歷史的反思中開始逐漸地破產。歷史的教訓令人深思:為什麼當一個開創了人類歷史新時代並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作出了巨大貢獻的國家宣告解體時,沒有出現人民抗議的聲浪?除了蘇共失去了人民群眾的信任之外,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長期對人民的思想毒害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人民有時需要在付出代價後,才能識破謊言,獲得真知。

歷史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等思潮在中國的命運同在蘇聯的命運完全不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後,西方敵對勢力同樣加強了對中國的思想文化滲透,但受到了堅決的抵制。鄧小平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作為立國之本,為中國的改革確定了基調。鄧小平還多次強調,必須進行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鬥爭,決不允許這種思潮自由泛濫。這裡所說的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就是歷史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等政治思潮。鄧小平說:「所謂資產階級自由化,就是要中國全盤西化,走資本主義道路。」這正是歷史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共同的政治追求。在鄧小平的指導下,中共中央通過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作出了科學評價,對毛澤東的歷史地位作出了公正評價,在事關中國命運的重大問題上取得了全黨共識。可以說,如果沒有這個重要決議的通過,沒有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鬥爭,中國要保持幾十年的政治穩定局面是不可能的。

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之後,西方敵對勢力把「和平演變」的矛頭再次指向中國,認為中國會成為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多米諾效應的犧牲品,並寄希望於中國也出個「戈爾巴喬夫」。羅思義就披露了這個秘密,他說:「美國專業人士一直期盼中國出現戈爾巴喬夫式的人物,長期以來積極在中國活動,試圖識別、聯繫和薦拔他們心目中『中國的戈爾巴喬夫』。情況表明,只有將中國引向混亂和解體的『中國的戈爾巴喬夫』式的人物才能被美國新保守主義輿論接受。」又說:「但在中國,因沒有出現戈爾巴喬夫式的人物,這條『和平演變』之路被堵死了。在這種情況下,就應將『進攻』次序倒轉過來:首先破壞中國的經濟,希望藉此導致日益高漲的社會不滿,從而打開決定性政治變革的大門。」正是美國「和平演變」策略的變化為新自由主義思潮在中國再度活躍提供了可乘之機。新自由主義思潮為了實現中國的資本主義化,極力反對以公有製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主張把國有企業賣光分光,從而徹底瓦解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也與之配合,否定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取得的成就,否定計劃經濟的歷史作用,否定國有企業為推進現代化建設和保障人民生活作出的重大貢獻。通過對歷史虛無主義和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在西方敵對勢力推行「和平演變」過程中互動關係的分析,可以進一步看出歷史虛無主義反社會主義的政治屬性。

總之,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是我國思想理論戰線上的一項長期任務,只要國內外資產階級思想的影響還存在,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就不會偃旗息鼓,馬克思主義同歷史虛無主義的鬥爭就絕不會結束。


推薦閱讀:

英國「疑歐主義」新解
論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
老婆要造反:大男人主義時代的終結
保衛倫理——對現代自由主義的形而上學批判

TAG:歷史 | 政治 | 目標 | 虛無主義 | 主義 | 歷史虛無主義 | 虛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