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以來的世界文學(講稿)

  90年代以來的世界文學概述  孤獨鴿子    一、「分煎餅」的文學獎  出於國際主義的均衡考慮,20世紀的最後十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了為數眾多的小國家的並非一流的作家詩人,例如南非的白人女作家戈迪默(1991)、西印度群島聖露西亞籍的詩人沃爾科特(1992)、日本的大江健三郎(1994)、葡萄牙的薩拉馬戈(1998)等。最引起爭議的兩次頒獎分別是達里奧·福(1995)和高行健(2000),被認為是根本不了解義大利當代文學,中國作協則不予以承認。  人們對每年一度的西班牙塞萬提斯獎的獲獎結果也可謂是毀譽參半。舉例說明,阿根廷小說家阿道夫·比奧伊·卡薩雷斯(1914—,1990年獲獎)和哥倫比亞作家阿爾瓦羅·穆蒂斯(1923—,2001年獲獎)都是在他們年近8旬時被授予殊榮,這多少得益於他們是博爾赫斯和馬爾克斯的終生密友的身份。略薩(1994)、塞拉(1995)和因方特(1997)的獲獎,本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並不能看出塞萬提斯獎多麼具有慧眼,相反,讓古巴女詩人杜爾塞·瑪麗婭·羅伊納斯(1903—)和一批二流水準的西班牙本土作家德利維斯(1993)、何塞·耶羅(1998)和弗朗西斯科·翁布拉爾(2000)也站在大師的行列中,顯得魚目混珠,別有用心。  法國的龔古爾文學獎在80年代中期發掘出了杜拉斯的《情人》和蓋菲萊克的《野蠻的婚禮》,此後再無名副其實的傑作。讓·魯奧《榮譽場》、帕斯卡爾·羅斯《零號殲擊機》和波爾·貢斯坦《心心相訴》都是令人失望的作品,相反,倒是法國本土以外的兩位移民作家的獲獎小說值得一提,分別是本·杰倫(摩洛哥)的《神聖的夜晚》(1987)和俄國後裔安德烈·馬奇諾的《法蘭西遺囑》(1995)。最近兩年,2000年雅克·舒爾的《英格麗·卡文》和2001年J—R.呂芬《紅色巴西》雖然還未翻譯成中文,但是據外電報道,也很難帶給我們太多驚喜。反倒是1999年獲獎的「新小說」作家讓·埃什諾茲值得我們關注,湖南文藝出版社曾經發行過他的兩本書:《高大的金髮女郎》和《我走了》。前者是中短篇合集,要比獲獎的後者更耐讀。  我們或許還可以留意法國的另一項文學獎,那便是梅迪西斯最佳外國小說獎,從歷史記錄來看,科塔薩爾、卡彭鐵爾、約翰·霍克斯和米蘭·昆德拉等著名作家都曾經榮膺此獎,2000年,出生於斯里蘭卡的加拿大作家翁達傑的小說《阿尼爾幽靈》獲獎;2001年獲獎作品則是智利流亡作家斯卡爾梅達的小說《詩人的婚禮》,他們二位,都是當今世界文壇最優秀的中年作家。  進入90年代以來,獲得英國布克獎和美國普利策小說獎的作品文學質量相對要高些,布克獎不僅肯定了邁克爾·翁達傑(加拿大,Michael Ondaatje ,1992)、羅迪·道伊爾(愛爾蘭,Roddy Doyle ,1993)、伊恩·麥克尤恩(英,Ian McEwan,1983、1998)等一批極具潛力的中年作家的創作實績,最近三年還把庫切(南非,J.M. Coetzee,1999)、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加拿大,女,Margaret Atwood,2000)和彼得·凱里(澳大利亞,Peter Carey,1988、2001)打造成了奪魁呼聲很高的諾貝爾候選人,其中庫切和凱里已經是兩次蟬聯布克獎了,他們和奈保爾、拉什迪一樣,都是當今世界的後殖民文學重鎮。  約翰·厄普代克和菲利普·羅斯在90年代以來的普利策小說獎得主中名氣最大,他們分別以《兔子安息》(1991年獲獎)和《美國田園曲》(1998年獲獎)引領風騷; 1992、1995的獲獎作品《一千英畝》 和《斯通家史札記》,它們分別是由簡·斯邁利和卡蘿爾·希爾茲(加拿大籍)這兩位女作家所寫。此外,當代美國文壇還有兩個「邁克爾」,分別是 1999獲獎作品《時刻》的作者(中譯名為《麗影萍蹤》)邁克爾·坎寧安和2001獲獎小說《卡瓦里埃與克雷的奇異冒險記》的作者邁克爾·沙邦。其中,「大邁克爾」坎寧安值得我們刮目相看,譯林出版社發行過他的長篇小說處女作《末世之家》。唱片、菜譜和同性戀構成了這首四個四重奏的閃光點。男孩喬納森對他的邋遢同學博比萌生了愛意,艾麗斯作為男孩的母親,既把她在廚房間里的本領教給了兩個小鬼,同時也從自己收養的博比那兒接受了音樂的影響。小說的後半部分隨著大齡風流女克萊爾的出場,一種群居雜交的生活開始了。故事的結尾相當酸澀,喬納森染上了臟病,他的另一個同性戀人也死掉了,克萊爾獨自帶著小女兒遠離了這個位於世界盡頭的家庭,迎接嶄新的生活。表面上,坎寧安的傑作講述的是80年代美國青年的成長婚戀史,實質仍屬於60年代嬉皮士運動的餘緒,誠如西蒙·福里斯在《搖滾與記憶中的政治》這篇著名論文中所言,音樂以它的公開性、模糊性對這個光怪陸離的時代產生了巨大震撼,它就像「一種如此有力的扳機,能夠馬上勾起情感的記憶。」    二、老作家,新作品  一批沉寂多時的美國老作家,在20世紀最後的十年里拿出了他們的新作品(或許也是收筆之作?)。1991年,梅勒完成長篇小說《妓魂》,1996年,梅勒又發表了《青年畢加索的畫像》和《奧斯瓦爾德的故事》;次年,小庫特·馮尼格則發表了《時震》。另一位和海勒齊名的「黑色幽默」小說家托馬斯·品欽,從讀者的視野消失多年後,又重新回到了諾貝爾獎評委們的討論報告中(1993年和美國黑人女作家莫里森同為諾獎候選人),《葡萄園》(1990)和《梅克和狄克森》(1997)都受到了評論界的重視。下面,就該看塞林格的了,他要比從不輕易地在報刊上發表自己照片的「隱士」托馬斯·品欽,更耐得住寂寞,或許,我們真的只能等到塞林格的百年之後,再來發掘這位麥田守望者在他漫長的後半生里所寫的那些秘而不宣的小說。  拉丁美洲的三位文學巨擘在90年代也各有一部精彩之作,1994年,加西亞·馬爾克斯(哥倫比亞)發表了中篇小說《愛情和其他魔鬼》,卡洛斯·富恩特斯(墨西哥)則在《黛安娜,孤寂的女獵手》里透露了他跟美國女明星塞·貝格的羅曼史。1997年,馬里奧·加爾巴斯·略薩(秘魯)出版了《情愛筆記》,次年,富恩特斯又發表了《和勞拉·迪亞斯在一起的歲月》。真正一流的作家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創造力,比如英國的多麗絲·萊辛、德國的君特·格拉斯,不管是否獲得諾貝爾獎,都能堅持不懈地寫作。就連我們鄰國的作家大江健三郎,在他意外地獲得1994年諾貝爾獎之後,仍然不放棄小說創作,1直到999年,他還推出了一本大部頭的長篇小說《空翻》。相反,我們中國的小說家,創作顛峰期往往都很短暫,那批英年早衰的先鋒作家馬原、余華、蘇童、格非和孫甘露,都沒能逃出這種夙命。    三、尷尬的文學史  余華在他的隨筆《文學和文學史》中強調,「文學比作家更重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90年代以來的文學史還顯得過分單薄。1990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1991年,海灣戰爭開始。這些政治格局的改變多少也影響了某些地區的文學發展。例如,隨著《日瓦戈醫生》(1988)《古拉格群島》(1989)在前蘇聯的解禁和流亡作家索爾仁尼琴的回歸,俄語文學並沒有更多更傑出的新人新作湧現,後現代作家佩列文的小說《百事一代》遠遠不能和布爾加科夫、阿斯塔菲耶夫和艾特瑪托夫等前輩大師的經典之作相提並論。在塞爾維亞作家帕維奇的《哈扎爾詞典》問世之後,斯拉夫語文學也罕有精品。  如果要勉為其難地評選出90年代以來最優秀的10本文學作品,那麼,我認為應該包括以下作家作品:① A.S.拜厄特(英)《佔有》(1990)、② 科馬克·麥卡錫(美)《駿馬》(邊境三部曲之一)、③ 邁克爾·翁達傑(加拿大)《英國病人》(1992)、④翁貝爾托·埃科(義大利)《昨日之島》(1994)、⑤安德列·馬奇諾(法)《法蘭西遺囑》(1995)、⑥ 本哈德·施林克(德)《生死朗讀》(1995)、⑦ 阿倫德哈蒂·羅易(印度)《卑微的神靈》(1997)、⑧ J.M.G.勒克萊齊奧(法)《金魚》(1997) 、⑨ 米歇爾·烏洛貝克(法)《基本粒子》(1998)、⑩ 伊恩·麥克尤恩(英)《阿姆斯特丹》。除此以外,沃爾科特的長詩《奧梅羅斯》(1991)和英國詩人特德·休斯在1998年出版的紀念亡妻普拉斯的詩集《生日信札》也有較大反響。其他值得一提的作品還有:  1991年,張承志(中,回族)《心靈史》;余華(中,浙江)《在細雨中呼喊》。  1992年,托妮·莫里森(美)《爵士樂》;J.M.G.勒克萊齊奧(法)《流浪的星星》;埃克托爾·比安西奧蒂(法)《夜對晝如是說》;村上春樹(日)《國境以南,太陽以西》。  1993年,陳忠實(中,陝西)《白鹿原》;李銳(中,山西)《舊址》。  1995年,村上春樹(日)《奇鳥形狀錄》;余華(中)《許三觀賣血記》。  1996年,安妮·麥珂爾斯(加拿大)《漂泊手記》;卡洛斯·弗朗茨(智利)《曾是天堂的地方》;艾米·譚(華裔美國作家,譚恩美)《靈感女孩》;弗蘭克·麥考特(愛爾蘭後裔,美國)《安吉拉的骨灰:回憶錄》;羅迪·道伊爾(愛爾蘭)《撞上門的女人》;韓少功(中)《馬橋詞典》。  1999,J.M.庫切(又譯科特辛,南非)《恥辱》;哈金(美國華裔作家,原名金雪飛)《等待》。  ……    四、群星隕落  1990年,阿根廷著名作家、《蜘蛛女之吻》的作者曼努埃爾·普伊格病逝。次年,美國短篇小說大師艾薩克·辛格去世。1993年,當代英國作家和評論家、小說《發條橙》的作者安東尼·伯吉斯去世。  1996年3月3日,星期天上午8點,法國「新小說」派女作家、《情人》的作者瑪格麗特·杜拉斯逝世。1999年10月19日,星期二,99歲高齡的法國「新小說」派先驅娜塔麗·薩洛特在巴黎寓所去世。  美國「黑色幽默」小說家、《第22條軍規》的作者約瑟夫·海勒(Joseph,Heller),於1999年12月12日因心臟病在其長島家中去世。  英國著名女作家艾麗絲·默多克則於1999年2月8日在牛津一家護理所去世,終年79歲。  2002年1月17日,西班牙文學大師,諾貝爾獎得主卡米洛·何塞·塞拉(Camilo Jose Cela)逝世。  ……  我不想再逐個地列舉下去,而且這樣的列舉很容易掛一漏萬。一代又一代的文學大師先後離我們而去,只有無比珍愛並且廣泛地閱讀他們留給人類的精彩作品,才是對這些繆斯傳人們的最好紀念。
推薦閱讀:

「黃帝」文學獲獎作品:甲午年公祭黃帝祭文
閑來靜心齊悅讀,黃金屋裡悟人生
宋代文化與文學研究(隱士居士篇)
你知道幾種古代交情?

TAG:文學 | 世界 | 年代 | 90年代 | 世界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