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化騰背後的男人:腰纏312億,這個技術宅要歸隱(2)
「從PC到移動互聯網,玩法變了,元老讓位給更專業的年輕人來做專、做創新,或許更靠譜。新人需要機會,舊人就要讓位。」
早晨,打開電腦,登錄掛Q,很多人都是這樣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但對於多數QQ用戶而言,他們並不認識這款產品的幕後英雄。
在中國互聯網史上,張志東作為「馬化騰背後的男人」,從來不是媒體焦點。這個胖胖的工程師自稱是一個「典型的技術宅男」,他遠遠地避開閃光燈和鏡頭,人們在他所改變的世界裡生活,在人海里卻認不出他的面孔。
2014年3月19日,騰訊發布2013年財報顯示,2013年全年總收入604億元、同比增長38%。而隱藏在光鮮財報之下,是一則幾乎被外界忽視的離職聲明:騰訊創始人之一張志東將辭去執行董事和首席技術官(CTO)職務。
張志東負責騰訊專有技術開發,包括即時通訊平台和大型網上應用系統。十多年來,他協助馬化騰將QQ打造成全球即時通訊之王,卻在正值壯年的43歲忽然抽身離去。
16年前,馬化騰與大學同學張志東合資註冊深圳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之後他們又吸納了三位股東:曾李青、許晨曄、陳一丹。五人因夢想而聚,聯手時風光無限。
如今隨著張志東的離職,騰訊創業「五虎將」已有三位(張志東、曾李青、陳一丹)各奔前程,素有「好好先生」之稱的騰訊首席信息官許晨曄,還會一直陪著小馬哥嗎?
312億?瓜哥可不靠這個證明自己
騰訊內部流傳一個段子:Tony開的一直是輛寶來,很多高級經理開的車都比他好。忽然有一天,同事們奔走相告:Tony終於換車了!有人激動地問:換了啥車?答:一輛新寶來!
根據2014年3月19日騰訊收盤價567.5港元計算,張志東所持騰訊3.51%股份的價值約為312億港元。對此,一位多年密友替他解釋:瓜哥不靠這些來證明自己。
圓臉的張志東個子不高,比馬化騰還矮一頭,說話時總面帶微笑。熟人稱其為冬瓜、瓜哥,既是取名字諧音,也與其身材性格有一定的暗合。員工則大多直呼他的英文名Tony。
一位前騰訊員工回憶,「Pony(馬化騰)殺伐決斷,小怕,有敬畏。Tony循循善誘,親切,讓人放鬆。」據稱,員工失敗時張志東會拍拍肩膀鼓勵,還送上一大堆電子禮物,攻堅時他會寫郵件加油,離職時他也會送上手寫卡片。
如果用網路流行語來形容,張志東應該還佔得一個「萌」字。員工不止一次看他小聲抱怨:怎麼辦呢?說好了不吃的,但是看到膨化食品還是忍不住啊。
外人大多以為工程師內向木訥,但張志東聊起微博時,曾說過一段頗為「文藝青年」的話:「人們默默關注彼此的發言,但是不交談,就像獨自在風雪裡前進,看到邊上有另一個人留下的足跡,因而感覺溫暖和默契。」
不過,這個胖子脾氣固執,也是真的。討論起技術問題來他往往十分偏執,有時甚至會激動得臉紅脖子粗。知情人士稱,騰訊一直以來存在兩種深植血脈的文化,一是產品經理文化,一是工程師文化,張志東無疑是騰訊T族(技術族)的代表。
當年在深圳大學,張志東和馬化騰都屬於計算機技術拔尖的一撥,但張志東要更勝一籌——即便放大到深圳整個計算機發燒友的圈子裡,他都是其中翹楚。「他設計的QQ架構源於1998年,十多年過去,用戶數從當時設計的百萬級到現在的數以億計,整個架構仍然適用,沒有做大的修改,只是不斷擴充用戶和升級系統,簡直
不可思議。」一位互聯網觀察人士評價。
「我不倚老賣老」
1998年秋天,張志東已經在深圳黎明電腦公司工作了三年。這家公司因為給滬深兩市提供證券交易軟體而紅極一時。「當年我加入公司的理想是憑著對計算機的愛好,希望能做出一些給很多人用的東西。」張志東說。
但現實給他潑了一盆冷水。張志東花很長時間做了一款政府辦公軟體「電子政務」,市領導點名找他,張志東以為領導讓他幫助改進系統,沒想到「他只是告訴我,要把礙手礙腳的顯示器挪個地方」。這件事讓他意識到,自己做的事情並不是用戶需要的,「只是為了讓這個系統看起來很強大,最終能夠通過驗收、拿到尾款,就over了」。
恰逢1998年,中國互聯網界創業潮四起,馬化騰從ICQ上看到了創業的契機。於是,張志東「憑著自己的愛好,也是之前的一些挫敗感」,開始了騰訊之旅。
轉眼間,他在騰訊已待滿16年。「互聯網這個行當,需要足夠的激情和體力,不能倚老賣老。」在辭職信中,張志東這樣寫道。
一個時代固然有一個時代的活法,但他離去的身影,難免落寞。
互聯網奉行叢林法則,騰訊穩坐即時通訊頭把交椅多年,絕非易事。但移動互聯網一來,又愁煞多少鬢角。觀察人士認為,騰訊的人事變動,也暗合從QQ到微信的重心轉移。
根據騰訊披露的2013年財報,其PC端的增長天花板已相當明顯。而與此同時,隨著微信崛起,騰訊在移動互聯網上進入收穫季節,移動端的遊戲、效果廣告等成為主要變現方式,移動支付、O2O的潛力則推動騰訊股價不斷攀升,市值跨過萬億港元節點。
「從PC到移動互聯網,玩法變了,元老讓位給年輕人來做專、做創新,或許更靠譜。」業內人士稱,「新人需要機會,舊人就要讓位。」
好在,新老交接的過程並非被動。知情者稱,張小龍開發微信時就曾得到張志東的大力支持。在騰訊高層,和張小龍極客氣質最為接近的就是張志東。志同道合的他不僅幫張小龍爭取QQ關係鏈和QQ彈窗廣告等資源,還與微信團隊徹夜一起商量產品的缺陷和修改建議。他還專門拉了一個QQ群,為了和微信團隊成員隨時討論。
「創始團隊起到的只是第一棒的作用。」張志東在辭職郵件中寫道,「Mark(任宇昕)和Allen(張小龍)在帶領團隊的領導力上特別在企業文化上,都已取得團隊的高度認同,已能很好地接棒。」
他們倆,曾想300萬賣掉QQ
1998年,馬化騰和張志東註冊騰訊一個月後,騰訊的第三位創始人曾李青加入。根據騰訊員工描述,與溫和的馬化騰、愛好技術的張志東相比,曾李青是另一個類型:更好玩、開放、極具激情和感召力。
加入騰訊前,曾李青是深圳互聯網的開拓人物之一。他是深圳乃至全國第一個寬頻小區的推動者,說白了就是系統集成:向電信設備提供商購買設備,然後加價賣給地產商。當
時,供職於深圳電信數據局的曾李青把財務、行政和採購等部門同事叫在一起,算了一筆賬:一邊跟設備提供商約定,在施工的一年中根據進度和設備時價付款,這樣120萬的設備80萬就能拿下;另一邊和地產商簽協議,讓他們全額付款,這筆生意穩賺不賠。那是20世紀90年代中,曾李青已懂得用做期貨的方式做系統集成,足見其手段老辣。
曾李青與馬化騰身高相差無幾,但更顯富態,穿著更為商務,在語言表達和人際溝通方面也勝過馬化騰許多。據一位華南互聯網資深人士回憶,騰訊最困難的時候求見廣東電信旗下門戶網站21CN,希望賣掉QQ,報價是300萬元,代表騰訊來談判的正是馬化騰和曾李青。不過,當兩人走進會議室後,21CN的所有人都把曾李青認成是馬化騰。而曾在談判過程中大開大合的性格,也比馬化騰更具攻擊性,「更像是拿主意的人」。
或許也正因此,1999年下半年,當騰訊幾位創始人決定出讓部分股份進行融資時,十分內斂、不懂得如何推銷自己的CEO馬化騰將此事委託給了主管市場的曾李青。
曾李青設計的方案是公司價值550萬美金,計劃融資220萬美金,出讓40%股份。計劃書改了六遍,核心就是需要錢來買伺服器和帶寬,至於盈利模式,寫得相對含糊,更多的是網路廣告和會員費,當時還沒有想到動漫等增值服務業務,更沒有提到網路遊戲。
如今的曾李青已是中國極具號召力的天使投資人,但在當時,他還沒有什麼融資渠道,只能四處找中間人幫忙。經過幾人牽線,IDG的熊曉鴿和香港盈科都對騰訊表現出了莫大興趣——打動這兩家的不是騰訊那份只有20多頁的商業計劃書,更多的還是當時ICQ以2.87億美金賣給AOL的故事在業界廣為傳播。
隨後,騰訊用這筆220萬美元融資改善了伺服器和帶寬,同時加大了對OICQ軟體的開發和改進,OICQ很快拉開了與同類產品的差距。2001年春天,OICQ用戶已突破10萬,馬化騰托朋友在某網站發了篇宣傳文章,人民網也轉載了這篇文章,馬化騰十分高興,在內部逢人就說「騰訊上《人民日報》了」,騰訊公司為此也組織了員工去深圳附近的光明農場滑草。
打天下者與職業經理人
數年之後,個性張揚的曾李青成為最早脫離騰訊團隊的一個。
注意他離開的時間節點,或許能找到一些端倪:曾於2007年辭職,而劉熾平則是在2006年被任命為騰訊總裁——當一家公司進入規範化運作階段,要引入更職業的經理人時,最強勢的聯合創始人往往會率先離開。
劉熾平在25歲時已擁有斯坦福大學和西北大學兩個碩士學位,曾任麥肯錫管理顧問,後成為高盛亞洲投資銀行部電信、媒體與科技行業組的首席運營官。2004年,騰訊上市一事就是由劉熾平操刀,期間劉表現出的才華深受馬化騰賞識,隨後受邀出任騰訊首席戰略投資官,負責騰訊戰略、投資、併購和投資者關係。一年多後,劉熾平升任騰訊總裁。劉負責騰訊的日常管理和運營,而曾李青離開前的角色則是騰訊首席運營官。
2007年,曾李青開始作為天使投資人出現在各種場合,外界似乎漸漸淡忘了他的「騰訊聯合創始人」和「終身榮譽顧問」身份。然而,在他所創辦的德訊投資的辦公室里,代表騰訊的企鵝玩偶依然隨處可見。而德訊投資的項目,更是大多為騰訊前員工所創。
2007年年底,曾李青以600萬元投資淘米網,其創始人汪海兵曾是騰訊「QQ寵物」項目總監。四年後,淘米網在美國上市,市值達3億多美元。而曾李青的另一個投資項目貝瓦網,其創始人楊威也曾是騰訊市場運營部門負責人,正好是曾李青當年的直屬部門。
「如果投資人只聽一個陌生創業者講故事就去投,風險太大。而對於前騰訊員工和我的熟人圈子,對他們的素質和水平比較了解,這樣風險就大大降低了。」曾李青這樣解釋偏愛「騰訊系」的原因,「以開會為例,與來自非騰訊的創業者開會,我有時會感覺踩不到點上,開了半天不知道解決了什麼問題。但騰訊出來的員工不一樣,當A說了1之後,B就會想到3,C就會提到5,這就是騰訊的文化。」
在他之後,騰訊再無CAO
2011年的一個深夜,幾位騰訊創始人聚集在香港利苑酒家的一個房間里,進行了一次「深入、感性而又理性」的討論。一談就是幾個小時,酒店打烊了,他們又轉到附近四季酒店的露天咖啡吧,繼續聊到次日凌晨。
「討論很熱烈,整個過程都圍繞著公司如何基業長青。」陳一丹回憶說,「後來慢慢地,大家思緒和意見逐漸歸攏一致,最終明確了方向,也確定了我放開管理職務的大致時間。」2013年3月,也是在騰訊公布了上一年度的財報後,身穿一件白色禮服的騰訊首席行政官陳一丹宣布離開這家他參與創立,並為之奮鬥了15年的中國最大互聯網公司。
作為騰訊的「大總管」,陳一丹並不為人熟知。雖然他持有律師資格證,口才出眾,卻一直甘居幕後,任職騰訊15年,幾乎沒有一次接受過媒體對他的個人專訪。
據公開資料,陳一丹原名陳惠龍,廣東潮陽人,他是馬化騰在深圳中學的同學。陳惠龍後來改名陳一舟,因與另一位互聯網名人、創辦ChinaRen的陳一舟重名,又改名為陳一丹。自1999年起,陳一丹一直負責騰訊的行政、法律、政策發展、人力資源和公益慈善基金事宜,以及管理機制、知識產權及政府關係。
在騰訊內部,陳一丹和馬化騰被認為都是性格很穩的人,但二人也有許多互補之處:馬化騰是產品和技術的佼佼者,有很多新點子、新策略,陳一丹很快就能領會,並從專業角度提醒他實踐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陳一丹對騰訊最大的貢獻,則在於他是騰訊管理制度的幕後真正制定者。1999年,「五虎將」創立騰訊之初,根據個人能力、專長和喜好,分別擔任首席執行官(CEO馬化騰)、首席技術官(CTO張志東)、首席運營官(COO曾李青)、首席信息官(CIO許晨曄)和首席行政官(CAO陳一丹)。
2004年騰訊在香港上市後,火箭般的發展速度令幾位創始人難以全面顧及。因此自2005年起,「騰訊將『雙打制』作為培養接班人的主要政策」。陳一丹回憶,所謂「雙打制」就是,騰訊在重要管理崗位上設置兩人,既可以互相協作,也能減少風險。「馬劉配」(馬化騰、劉熾平)就是典型的「雙打制」體現。
但隨著騰訊繼續壯大,陳一丹感覺「雙打制」已不足以支撐公司的高速發展。「原本有前瞻性的培養速度反而只是勉強跟得上業務發展速度。」隨後,陳一丹力主將這一政策轉變為「盤點培訓制」,「對管理層進行分層考核,通過規範、嚴格的機制,形成階梯效應」。
完備的人才培養機制,令騰訊80%的中層幹部都是內部培養出來的。在15人左右的高層領導中,有超過1/3由自身培養,少於1/3是空降而來。但即便是空降的高層,經過多年的騰訊文化熏陶也能與公司充分融合。
2013年,在回復陳一丹離職的郵件中,馬化騰對其貢獻作出充分評價:「騰訊創業過程中缺少Charles不可能成功,他為公司的職能體系、價值觀、文化建設和公益慈善事業的付出獨一無二。可以說,Charles在騰訊完美地詮釋了『首席行政官』的定義。」而在陳一丹之後,騰訊也不再設置首席行政官一職。
六十多年前的大洋彼岸,美國空軍的十名後勤英雄共同將數字化管理模式用於戰爭,在二戰期間為盟軍節省了十億美元。被稱為「藍血十傑」的他們是戰友,也是朋友,忠誠擁護彼此的使命。戰後,他們悉數加盟福特汽車,引進控制和科學管理技術,開創了全球現代化企業科學管理的先河。
然而伴隨著功成名就,他們之間的隔閡也越來越深,細微的妒意使朋友變成敵人,驕傲打亂了才氣。而騰訊版「藍血五傑」的故事,如他們一樣開始,也許,不會如他們一樣結束。
阿里巴巴「十八羅漢」
如今只去了仨1999年2月20日,大年初五,杭州湖畔花園小區16棟3層的一間小屋裡,十八個人聚在一起開了一個動員會。屋裡只有一個破沙發,大部分人席地而坐,馬雲站在中間講了整整兩個小時。「從現在起,我們要做一件偉大的事情。我們的B2B將為互聯網服務模式帶來一次革命!至於具體要做什麼,我自己還不知道,我只知道我要做一個全世界最大的商人網站。」彭蕾回憶,「幾乎都是他在講,張牙舞爪的,我們就坐在一邊,偷偷翻白眼。」
這些日後被稱為「十八羅漢」的創業者們湊了50萬元本金,各自占不同比例的股份,用簡短的英文寫在一張紙上。
新公司的辦公室就設在馬雲家裡,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這些人每個月拿500塊錢工資,在附近舉步可達的地方租了房子,有的兩三人合租,有的索性住進了農民房,吃的就是3塊錢的盒飯。馬雲要求員工每天工作16~18小時,困了就席地而卧。當時,戴珊很喜歡吃梅乾菜,有一次吃著盒飯,她突然對大家說,「等我有錢了,我就去買一屋子的梅乾菜!」
如今,「十八羅漢」中僅三人(孫彤宇、張瑛和周悅虹)辭任,二人(樓文勝、金媛影)近況不明,其餘十三人仍在阿里巴巴擔任不同職務。
推薦閱讀:
※日本拒絕美協助導致核爆炸 背後隱藏軍事秘密
※【轉載】要堅決斬斷「佔中」的背後黑手
※[街談]「被滿意」的背後,有人真滿意 [張沖]
※拳王鄒市明背後的女人,長著妖精臉的賢妻
※這些名人名字的背後,都隱藏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