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武術理論大全(21-30部)

武術理論大全(21-30部)

21-心意六合拳譜

心意六合拳譜 古手抄本      心意六合拳拳譜是練好心意六合拳的總綱,是武術前輩經過幾代人的實戰交流得出的經驗總結,其中凝聚著他們的智慧和結晶。在舊時代,武技是一些習武之人的飯碗,他們往往將拳譜視如珍寶,不肯輕易傳示外人,即使本門中也並不公開,練了一輩子拳而從未見過拳譜的拳家比比皆是,因而拳譜多以手抄本形式出現。但隨著 社會的發展,冷兵器時代的來臨,加上西洋拳法的不斷滲入,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是許多人對中國的傳統武術漸漸陌生起來,習武之風眼見日益衰落,在這種情況下,卻有許多拳家仍抱殘守缺,要麼拿著祖宗留下的東西捨不得撒手,遮遮掩掩,生怕別人搶去;要麼故弄玄虛,有意增加拳術的神秘感,讓想習者也望而卻步,致使傳 統武術正逐步失去它原有的魅力。鑒於此況,我師山西晉中王太晨先生深明大義,為了能更好地將心意六合拳這一優秀拳種發揚光大,願將自己珍藏多年的手抄本《心意六合拳譜》奉獻給真正熱愛心意六合拳的同道。由於列印此譜需要時間,因此本論壇將分系列逐步推出。又由於此文摘自手抄本,文中可能有些是白字或錯 字,甚至有些還缺字,望有此譜者能對照補齊,也希望同道能結合自己的練功體會,積極交流自已的看法。  心意六合拳序   戴龍邦    天下之道有二:曰德、曰威;天下之學有二:曰文、曰武。然武之所重者,技藝也。況國家講禮有法,獮、蒐、苗、狩各有其時。而其間精微奧妙,更有不容率意妄陳者。余嘗擬著為論,公諸同好,特恐言論不精,貽誤後世,此心耿耿,曷其有極。  茲見岳武穆王拳經,意既精純,語亦明暢,急錄之,以志余愛慕之情。王諱飛,字鵬舉,河南湯陰人也。父早亡,事母至孝,少負氣節,優於將略,剛毅多謀,智勇絕倫,當時名將無出其右者。及長應試於東京,留守宗澤與談兵法,曰:「如將軍者,方可與言孫吳。」此後屢立戰功,遂成大將。善以少擊眾,嘗自師八百 人,破王善等五十萬於南熏門;又八十人破曹城十餘萬眾於極嶺;其戰兀朮於順昌,則背蒐軍八百餘。故有勝無敗,猝遇勁敵不為所動,,故敵為之言曰:「撼山 易,撼岳家軍難!」張浚嘗問用兵之術於王,曰:「仁、信、智、勇、嚴,缺一不可。」王平生好禮賢士,博覽經史,雅歌投壺,恂恂然如書生。每戰勝,必辭功,曰:「將士效力,飛何功之有。」而忠憤激烈,議論持正,不挫於人,卒以此得禍,余深為宋惜之。   當童子時,王受業於名師,精通槍法,以槍為拳,立一法以教將佐,名曰意拳。神妙莫測,蓋從古未有之技也。王以後,金、元、明各代鮮有其技也。獨我姬公,名際可,字隆風,生於明末國初,為蒲東諸馮人氏,訪名師於終南山,得武穆王拳譜,後授余師曹繼武先生於秋浦,時人不知其勇。先生習武十有二年,技勇方成。康 熙癸酉科聯捷三元,欽命為陝西靖遠總鎮大都督,致仕歸籍。余游至池,先生以此拳授余,學之十易寒暑,先生曰:「子勇成矣。」余回晉至洛陽,遇馬公學禮,談 藝甚洽,屬余為序,余不文,焉能當此,但見世有能悍之士,未嘗無兼人之力,及視其藝,再扣其學,手不應心,論不合道,何也?不得個中真傳故也。  所謂真傳者,名雖曰武,其實貴和。和者,智與勇順成自然之謂也。豈世傳捉拿、鉤打、封閉、閃戰,逞其跳躍,悅人耳目者可比。有其論,古今英勇之氣,剛正之慨,威武矯矯不群者,盡為所失,而與作戲之輩,夫相同也。而論此藝,其大要不外陰陽、五行、動靜、起落、進退、虛實,而其妙又須六合。六合者,手與足合、 肩與胯合、肘與膝合、眼與心合、心與氣合、氣與力合。苟能日就月將,則智無不圓,勇無不勝。得乎之知禮,會乎之知情,自然知之乎精。自然能去、能就、能弱、能強、能進、能退、能柔、能剛。不動如山嶽,難知如陰陽,無窮如天地,充足如太倉,浩渺如滄海,炫耀如三光。以此觀近世之演武者,同乎不同乎?異乎不 異乎?學者不可詳辯之。是為序。  時在乾隆十五年歲次庚午荷月書於河南洛陽馬公學禮書屋    意拳目錄  斬、截、裹、胯、挑、頂、雲、領,出勢虎撲,起手鷹捉、雞腿、龍身、熊腰、虎抱頭。     踐鑽法  一寸、二踐、三鑽、四就、五夾、六合、七疾、八正、九經、十脛、十一起落、十二進退、十三陰陽、十四五行、十五動靜、十六虛實。  寸,是步也。踐,是腿也。鑽,是身也。就,束身也,上下束而為一也。夾,是剪也,兩腿行如剪也。合,內外六合也,外三合,手與足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內三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內外如一,成其六合。疾,是毒也。正,是直也,看正卻是斜,看斜卻是正也。經,手摩內五行也。脛,是驚起四梢也, 火機一發物必落,摩經摩脛意氣響連聲。起,是去也,落,是打也,起也打,落也打,起落如水之翻滾,方為起落也。進退,進步低,退步高,進退不識枉學藝。何為陰陽,看陰而有陽,看陽而有陰,天地陰陽相合能下雨,拳技陰陽相合能成其一塊,此謂陰陽之氣也。五行,內五行要動,外五行要隨。動靜,靜為本體,動為作 用,若言其靜,未露其機,若言其動,未見其跡。,動靜要發而未發之間,謂之動靜也。虛,是精也。實,是靈也,精靈皆有成其虛實。  精養靈根氣養神,養功養道見天真;  丹田養就長命寶,萬兩黃金不與人。  自古六合無雙傳,多少無妙在其間,  設若妄傳無義人,招災惹禍損壽年。  武藝都道無真經,任意變化勢無窮,  豈知悟得嬰兒玩,打法天下是真形。  天為一大天,人為一小天,牆倒容易推,天塌最難擎,雨灑塵灰凈,風順薄雲回。熊出洞,虎離窩,硬棚摘豆角,犁 之下項,將有所去,虎閉其勢,將有所取。勢正者不上,勢遠者不上,知遠、知近、知老、知嫩、知寬、知窄,上下相連。心動身不動則枉然,身動心不動亦枉然。一戰要勢吊鬼,閃展騰挪,足底隨明,只是把勢,打來亦算好武藝。或問曰:爾以何藝為先?答曰:行勢如槐蟲,起勢如挑擔,若遇人多,三搖兩旋;我的場中,不 執一定,或把或拳,望著就是,隨高打高,隨低打低,打遍天下,即如老雞。    心意六合拳論     起手橫拳勢難招,展開四平前後梢,望眉斬夾反見背,如虎搜山截手炮。俱行如風,鷹捉四平,足下存身,進步踩打莫容情。搶上步,十字立,剪子股勢如擒 拿。進步不勝,必有寒勢之心。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膽上如風響,起落似箭鑽。遇敵要取勝,四梢俱要齊。手起足不起,剛枉然;足起手不起,亦枉然。未起是摘子,未落是墜子,三意不相連,必定藝兒淺。拳去不空回,空回總不奇。用兵行詭道,槍扎如射箭。拳去一氣,兵戰殺氣,無不取勝。君與臣,將與兵,合一 氣,蓋乾坤並無反意。遠近一丈步位疾,兩頭迴轉寸為先,早知迴轉這條路,近在眼前一寸中。守住一心行正道,小路雖好車難行,拳打遍身之法,腳踏渾身是空。遠去不發足,發足不打人。見空不打,見空不上。先打顧法,後打人。何為顧法,渾身是法,俱打的是本身,隨機應變。手起莫要望空落,閃展兩邊,提防左右,強 退者,往後退,拾連緊追。隨高打高,隨低打低。起為橫,落為順,為其正方。心不勇,手不推,不止,多出變化。三存者不上,心有所悟,原來是本心不明四梢。上節不明,多出七十二把神變,中節不明,渾身是空,下節不明,多出七十二法盤跌。有反意必有 反氣,有反氣必有反力。言其形未動,必有意反之心。面笑眉喜不動唇,提心防他,必有伶俐之能。知其歸一合順,則天地之事無不可推矣!識見不是隨時意,遇教事無有不到頭。  姬壽云:文武古今之聖傳,且系國家之大典,上有益社稷,下能趨吉避凶,此生不可缺也。今之習武者,專論架勢,封閉閃法,不知日間瞭然在目,還可少用;若黑夜之中,伸手不見,如何用之?必自誤其身,悔何及哉!惟剛大之氣,養之平素,而忽然發於一旦,依本心本性,直撲上去,逢左打左,逢右打右,不怕他身大 力勇者,一動而即敗也。夫於其深察否!    手腳法  眼要毒,手要奸,腳踏中門往裡鑽。眼有鑒察之明,手有撥轉之能。腳有行逞之功。兩肘不離肋,兩手不離心,出洞入洞緊隨身。乘其無備而攻之,由其不意而出之。前腳趁後腳,後腳踩腿彎。後腳趁前腳,前腿拾後連,起先前進左腿隨。心與眼合多一力,心與舌合多一精。先分一身之法,心為元帥,胳膊腳為五營四梢, 左為先鋒,右為元帥,手腳相顧,準備萬般。一日務手著,不如一著熟。早知此應,過後見識不如無。頭為一拳,肩為一拳,肘為一拳,胯為一拳,把為一拳,臀尾為一拳,膝為一拳,足為一拳。頭打起落隨足走,起而未起佔中央,腳踏中門搶地 位,就是神仙出難防。肩打一陰反一陽,兩手只在洞中藏,左右全憑蓄勢力,束展二字一命亡。肘打去意佔胸膛,起手好似虎撲羊,或在里胯一旁走,後手只在肋下藏。把打起落頭手擋,降龍伏虎霹靂張,天地交合雲遮月,武藝相戰蔽日光。胯打中節並相連,陰陽交合必自然,外胯好似魚打挺,里胯搶步變勢難。臀尾打落不見 形,猛虎坐窩藏洞中,背尾全憑精靈氣,起落二字自分明。膝打幾處人不明,好似猛虎出木籠,和風展轉不停勢,左右分撥任意行。足打踩意不落空,省消息全憑後腿蹬,與人交勇無須備,去意好似卷地風。足打七分手打三分,五行四梢要和合,氣浮心意隨時用,硬打硬進無遮攔。起無形,落無蹤,起如蟄龍登天,落如霹靂擊 地。以上以下左右十四處打法,俱不脫丹田之精。腹打去意粘陰,好似還弓一力精,丹田久練靈根本,五行合一見奇能。     十二形練法    龍、虎、猴、馬、鮀、雞、鷹、熊、駘、蛇、鷂、燕。  龍有搜骨之法、虎有撲食之勇、猴有蹬山之能、馬有跡蹄之功、鮀有浮水這靈、雞有欺闖之勇、鷹有捉拿之技、熊有豎項之力、駘有豎尾之才、蛇有撥草之巧、鷂有入林之精、燕有抄水之靈。  束身而起,藏身而落,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起如箭,落如風,追風趕月不放鬆。論身法,不可前栽後仰,不可左斜右歪,往前一直而出,往後一直而落。論步法,寸步、快步、踐步不可缺。論足法,足起而鑽,足落而翻,不鑽不翻,以寸為先。肩要催肘,肘要催手。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肩催胯,胯催膝,膝催 足,足催肩,肩催肘,肘催手。    五行合一法     遠踐、近鑽,鑽進合膝,沾身縱力,手起如鋼銼,手落如鉤桿。摩經摩脛,心一動渾身俱動。心動如飛劍,肝動如火焰,肺動成雷聲,脾腎肋夾功,五行合一處,放膽即成功。  起落二字自身平,蓋世一字是中身,身似弩弓, 拳如葯箭。能要不是, 莫要停住。 蟄龍未起雷先動, 風吹大樹百枝搖。上法須要先上身, 手腳齊到才為真。內要提,外要隨,起要橫, 落要順, 打要遠, 氣要催, 拳似炮,龍折身, 遇敵好似火燒身, 起站身平進中間, 手起似虎撲, 腳去不落空,拳打三節不見形,如見形影不為能。能在一思進,莫在一思存。能在一氣先,莫在一氣後。起橫不見橫,落順不見順, 起不起,何用再起? 落不落,何用再落?低之中望為高,高之中望為低。起落二字與心齊,死中反活,活中反死。明了四梢永不懼,閉住五行永無凶。明了四梢多一精,明了五形多一氣,明了三星多一力。三回九轉是一勢,勢怕人間多一精,一精知其萬事精。萬事只要圉圉精. 身體圉他要圉奇。好字本是無價寶,有錢將他何處找,要知好字路,還往四梢求。講四梢,何謂四梢?舌為肉梢,牙為骨梢,手指腳指為筋梢,渾身毛孔為血梢。四梢俱齊,五行亂髮. 血梢發起不凶,牙梢肉梢不知情 筋骨發起不知動,身起未動可知情,才知靈心大光明。兩手出洞入洞緊隨身,兩手不離身,手腳去快似風,疾上更加疾,打了還嫌遲。天地交合,雲蔽日月,武藝相鬥,閉住五行。三起不見,三進不見,可見也好,不見也好,勢佔中央,最難變化。與人交戰,須明三尖,眼尖、手尖、腳尖是也。踩定中門去打人,如蛇吸食。內 使精神,外示安逸,見之如婦,奪之似虎。布形候氣,與神齊住。急如脫兔, 追其形,逐其影,縱橫往來,目不及瞬。大樹成林在其主, 巧言莫要強出頭,架梁閃折不在重, 有秤打起千百斤。行其溺色之事, 丟去虎狼之威,三思無心自己悔,保住身體現今福。  演藝者,思吾之道,依吾之言,永無大害,見其理而自尊。交勇者,莫要思悟;思悟者,寸步難行。血髮腳心, 發起列天門,再無別疑真豪雄。牙骨梢,仔細評,評出理來是一通。筋骨一氣要以和,天地陰陽通,一氣之通,萬物皆通。氣之復,萬物皆復,那見痕迹,那有阻隔,以和為始,以和為終,明天地,知吾之心意,不知吾之心意,還往四梢行,目中不時常旋轉,行坐不時要用心,耳中不時常報應,語中不時常調和。  調和者,何也?調和萬事吉與凶。吾有攏樹之心,種苗之意,奈其人不知。松柏四時常青,牡丹雖好,一時艷盛,松柏常綠,緣何嚴霜不打,因它根深心實。人心若得人心意,意思之時不回頭。可喜,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再思學義氣而自中矣!  三意無路任縱行,日備晚上去避身,知吾思悟。何為三意?莊稼耕讀萬事用,只為仁義禮智信。武藝雖好世不平,路途結交要用心,晚間需防備,萬事莫放鬆。逢橋須下馬,過渡莫爭先。一人莫上舟,搬重且停行。寧走高崗十里遠,不走低凹一步險。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黑夜烈風休行路,行路必有禍與凶。十人易把一人 擒。有人參透這些語,萬事有吉並無凶。    此藝三教三不教,三懼三不懼。何為三不教?盜賊不教、愚魯不教、無義氣者不教。何為三不懼?稍長大者不懼、力勇者不懼、藝高者不懼。何為三教?孝悌忠信者教、有剛和柔者教、機謀靈通者教。何為三懼?能服尊長者懼、年高有德者懼、要耍笑頑童者懼。我重其人,可將心意付與他。否則寧缺勿濫。天下人多君子少,山 大石多金玉缺,世上師眾明師稀。我重其人,將心意付與他,曰不可,伊必見則有壞。父母生身有恩,將心意付與他,亦不可,背毀有壞。好地成苗,將心意付與他,又不可,天地有損壞。長流水,將心意付與他,伊雖夜不眠,亦不可,望見海中水,見一海中月缺也。光明,將心意付與他,亦不可,水潮有壞。訪一明師,將 心意付與他,又不可,未見他人之心。這心意無處不到,不如自悟自身,見志而後行,行到天堂無地獄,行到地底無谷生,行到人間得其志,行到家庭無禍侵。開解勸世間人,總要習武藝,凶多吉少難以知,丟財若禍,氣在眼前,不知息氣養身,卻自千般巧計,萬般設習,可有破手在眼前,用好心腸一條,勇心膽宜自報, 事耳三思,最終可破也。逢善則善,遇惡則惡,審時度勢,憑其三生名自高,若還不依本命行,凶多吉少難自知,常存仁義之心,能除萬事之凶。天上慈悲大海水,長流水山中飲泉起,山水潮露水,天賜神水,萬物聚成歸一處,是海水,在山上,長流水,翻花山水不長久,日煎全如草露水,非力不動改來水,人人都講長流水, 卻也難思水意,有人悟透水中意,難得逢遇知人。世上三不到頭,行路不到頭,忘交遇人不到頭,可各鳥音不到頭。又三到頭,丁蘭刻木行孝是到頭,初世為人無知是到頭,郭買齊僧是到頭。世皆知,何以為無益,養虎喂鷹是無益,不知花園裡邊有詭計,滿目觀花儘是空,名利無邊禍有根。世人皆知好字意,便易哄住不得行。 未學武藝先學精,先學伶俐後學根。不講有法不用怯,講著伶俐不用疾,精細不是演武藝,可容可不容,指為何道仁,為何道父母恩情,不時報,不孝之人何學藝,不知起落枉伶俐,不知進退枉學藝。貪富原是天生成,何用精細去哄人,萬事歸於善,不可有始無終,半途而廢,即為有志之人也。  卻說五虎群羊陣勢,眼不精為一虎,耳不精為一虎,口無味為一虎,鼻不精為一虎,不精者為虎,精者為風,再這風雨灑乾坤,遇山遇林而不能阻隔,那怕他池世機謀,有個神緊隨身帶著,帶他有何用處,帶著他是真明白。驚起四梢,四梢起,若要懼怕,人人其明,言其五虎群羊陣勢,是我那一時明白了,此陣勢誤傷此身,幸 遇老天尊降下猛雨,出離了此陣勢,以後不會用,莫要強用,言不精中了他排李邊謀,眼不精中了他飛沙,耳不精詭計跑在南倒往北行,鼻不精中了他麝香飛氣,舌不精嘗不出水裡邊什麼滋味。  講五虎 ,何為五虎?五行五精即此五虎,後世里,行動營用計,如風雷疾,驚動四梢,四梢裹緊要封閉,蟄龍未起雷先動,風吹大樹擺枝搖,五行本是五道關,無人把守自遮攔,無意求財去採花,難出大坑一陣間。講十面埋伏陣勢,再意參想,莫相人前逞勢強,好強一定受顛狂,人不能欺天滅地,究竟此陣之爭,是我自已不明所失, 料理到此陣悔之晚矣!解此陣不明,是自已不知,明到三心,不犯不自為戒律,既知巧手心不明,既知攻足心不明,既知蹬橋下自空。論此橋事,有何緣故,此橋即是智謀,過此橋純凶無吉,以何為故,以後理事,見是橋下凶,如不小心指輕為重,切莫中此橋之計。大將傷壞三十二位,以後的千眾有餘,如不是拆橋計,齊傷他 陣里。未出凈,眼樓猛見三條路,腳下有窟井,後有火燒身,可往前進,可往後退,幸遇拆橋之計,莫拆凈,兩空留一空,後人可行。逢一生一風一,非能見之,塗惡能議其好歹。要務莊農先受苦,未至寒冬早備棉。看書千卷備應考,武藝只論見識淺。世事人情都一般,看人心專與不專。有人留意數句話。命 宜求通也不難。言不明,藝不精,只怕誤傷世上人,百鳥飛投林會,一處求憩各自安,蜜蜂採花調一處,成其為蜜人羨慕,人彼開花樹滿紅,不知結果幾個成,精密之言約立身,全其為人在明心,心既明了萬法滅,照破世間無 罪孽,已心明了萬法終,自有賢人歸吾宗。     緩責工農 急責士商  就會工也,農不是武可也。士也,商也,萬毋輕視武也,奈何士也,偏輕視武哉,士也,別無應聲,朝斯夕斯,窮年 ,是以致筋力軟弱。名雖男子,無異處子,幸而發跡,無一可者,一困寒窗,攸往弗行,更可慮者,近無鄰舍,遠無鄉黨,其間明禮義者因多,而頑硬奸滑之徒亦屬不少,豈能盡遠,而無絕之,或有觸犯之處,非出不遜之言,即身 不規之行,乃如之人,真正把人氣殺,何不於讀書之時兼習武藝,務於精熟,萬一偶遇盜賊,變起倉猝,護身保命,豈不要哉。商者亦然,將本求利,或居貨勞勞市厘,朴朴津染,拋卻妻子,寄棲他鄉, 後言者也,假使運阻,時乖本利交拆,繼其憫之,殖財獲利之會,即起規向之心,有寅夜 盜,有路途劫奪商也,束手無策,惟仰天長嘆而已,甚至得財傷主,尤堪痛悼,假令豫憫,於武只須手起棍落,使賊骨拆筋酥,真人間大快事也,所以商也,勿輕視武,余言凝是非為遠 ,屢見世人,大抵皆然,人各有職事無多,餘暇只習四手之拳棍,務得精熟,斯求足矣!   四民均宜習武藝  士也,終日讀書,寧無睏倦之時,即揮武藝學之,及精神頓起,再言讀書是武不病於士,而大有益於士也,胡不學武。農也,朝夕田間,寧無歇息時,興真胡 頑,不如學武,是武不病於農,而有益於農也,胡弗學武,工也,商也,勞碌終日,馳驅道途,寧無日落蘇息時,當此之際,學習武藝,亦無妨工商之事也,日記不足月記有餘,一旦精通,誰不另眼看,設或有急危之變,豈不能自保自栽,是武不病於工商,而有益於工商也,胡弗學武藝,第人各有職事,無多餘暇,只於四手處 謹,三拳三棍法以教護孝者,身務必精熟,斯亦可矣,何用多學。     三拳像   鑽拳、裹拳、踐拳,是也。鑽拳似閃電,裹拳類虎踐,踐拳似馬奔,連環一氣演。   三棍像   彭棍、炮棍、反背棍是也。彭棍只要猛,炮棍似風行,反背棍疾如矢,奧妙真乃在其中。  三拳三棍非尋常,緊陣圓滿是正方,習得若至通神處,武藝之中郎。   習藝二勤   一曰腿勤,人之習藝,均有常師。 即其所能者習之,要知藝之在人,本自無窮。 有等量吾者,有高超吾者,果其高超,弗畏山川之險,道路之遙,親見其人誠心求教。我以誠心求於人,而人未有不誠心教我者。朝漸夕摩,何患不至高超之境。所謂一處從師,須要百處學藝。  二曰口勤,槍、棍、刀、拳, 自有真形實像,始而矇混不明,繼而錯雜難精。苟能虛己求教,而人未有不實心教我者。耳濡目染,何患不至明通之地。所謂專聽,莫若兼聽之廣。   習藝三知   一曰知明手。或比槍,或比刀,或比棍、比拳,真正猛勇短毒,一見間不覺便令退避三舍。二曰知明眼。大凡見人比槍、刀、拳、棍或於十目不合,或於十三格言有過。即急為指點。曰比槍刀拳棍,出自何人,當時為比樣,今差之毫厘,後必謬之千里。一經改正,不覺令人憬然服從。三曰知明。何謂知明,其於歷代槍、刀、 拳、棍、法。一聽其講究,真正是有始有終,有本末,有證有據,不覺令人豁然曉暢,如在夢中醒來。   習藝二戒  一曰戒有恃。槍、刀、棍,自有不易之准,過於與不及,皆非的當,人是我非,須當舍已從人。若執迷自恃,終於無成。二曰自滿。槍、刀、棍、拳,本無盡境。習一藝更有一藝相迫,得一著更有一著相乘。侈然自滿則半途未盡之弊,必不免矣。習藝者果能勉二勤,歷三知,凜二戒,其不至人步亦步,人趨亦趨,然而不成者, 未之有也。   總結談   曠覽世間許多習武漢,說什麼二總、三毒、五惡、六猛,未及講談,說什麼六合八方十三格言,不曾經見。即論眼前一百三十槍,九十一拳,如隔萬重山,真正可憐。枉費許多功夫,究竟是兩手空杵。 學人若是依吾言,入手三拳三棍精熟時,取無邊,用無盡,世間許多習武漢,急迴轉,莫遲延,何須仰著模糊臉。      五行相尅  劈拳似斧屬金,崩拳似箭屬木,金尅木,所以劈拳能破崩拳。橫拳起落似彈屬土,木尅土,所以崩拳能破橫拳。鑽拳似閃屬水,土尅水,所以橫拳能破鑽拳。炮拳似炮屬火,水尅火,所以鑽拳能破炮拳,火尅金,所以炮拳能破劈拳。  五行相生  金生水,所以劈拳能變鑽拳。水生木,所以鑽拳能變崩拳。木生火,所以崩拳能變炮拳。火生土,所以炮拳能變橫拳。土生金,所以橫拳能變劈拳。  生尅申講   拳法意來本五行,生尅裡邊變化精,學者要得真消息,只在眼前一寸中。    踏 撲 裹 舒 絕  踏者,如踏毒物也。撲者,如貓虎之撲物也。裹者,如包裹之不露也。舒者,舒展其力也。絕者,抖絕也,一絕無所不絕也。  內外相見合一家  震龍兌虎各西東,朱雀元武南北分,戊己二土中宮位,意為謀引相配成。眼耳口鼻外五行,手足四梢並頂心,久練內外如一氣,迅雷電雨起暴風,拳無拳來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誠心煉養精氣神,近在眼前變化中。固靈根而動心者,武藝也。養靈根而靜心者,是修道也。動則為武藝,靜則為神仙。   心仁肝義肺禮腎智脾信  夫將才有九,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而知其饑寒,悉其勞苦,此謂仁。將臨事無苟免,不為利撓,有死而無生,奮力以奪之,此之謂義。將貴而不驕,勝而不恃,賢而能下,剛而能忍,此謂禮。將奇變不測,動應多端,轉禍為福,臨危制勝,此之謂智。將進有厚賞,退有嚴刑,賞不逾時,刑不擇貴,此之謂信。將足輕戎馬,氣 蓋千夫,善用短兵,長於劍戟,此之謂步。將登高履險,馳射若飛,進則先行,退為後殿,此之謂騎。將氣高三軍,志高強敵,怯於小戰,勇於大敵,此之謂猛。將賢若不及,從 如順流,寬而能剛,簡而能詳,此之謂大將也。     遊藝引  盤根三步起無因。配合分明天地人。要把此身高位置, 先從本實練精神。   旋轉  丈夫學得擎天手,旋轉乾坤明不朽,豈只區區堪小試,鴻功大業何難有?  旁通  不是飛仙體自輕,居然電影令人驚。看他挑撥奇謀勢, 儘是旁通一片靈。  沖空  一波未定一波生, 彷彿蛟龍水面行。忽而沖空高處躍, 水中翻浪細思尋。  熊意  行行出洞老熊形,為要防心勝不伸。得喪只爭斯一點, 真情寄與有情人。聲高雄勇令人驚。  鷹勢  英雄處世不驕矜,遇便何妨一學鷹,最是九秋鷹得意,擒完狡免便超升。  虎風  撼山容易撼軍難,只為提防我者完。猛虎施威頭早抱, 齊心合意仔細閱。  鵬情  一藝求精百功成,功成雲路自然通。扶搖試看鵬飛勢, 才識男兒高世風。  雷聲  奪人千古仗先聲,聲里威風退萬兵。就是痴情天不怕,迅雷一震也應聲。  風行  為崞封姨刀最神,拆花吹柳轉風輪,饒他七處雄兵還,一掃空塵一路空。  葆真  六朝全盛慶昇平,武事仍隨文事精,安不忌危危自解,與人何事更無爭。       麟角刀   剛經百練始在刀,良將爭功膽氣豪,真至圖形麟閣上,知利器得名高。刀添一角妙無窮,隱隱祥麟惠愛深,剎以濟仁仁得普,秋霜原不礙春風。      鳳翅鐺  軍中兵器忽呈祥,兩翅居然似鳳凰,可是似禽還羽化,古來陣上一翱翔。師真誰見鳳來儀,有器先呈全盛機,欲媲岐山鳴瑞美,洗兵天苑太平時。  盤根  根株於帶陣相因,盤結多端賴有人,猿背封候誰可恨,千鈞一髮見其神。  旋轉  翻身向天仰射手,左右旋轉名不朽,果毅既成豈小試,唐臣褒鄂功亦有。  旁通  何爾一瓶載若輕,恢諧上殿寺人驚,任憑施盡弓弩法,仙籍旁通萬變靈。  沖空  武里勇力冠群生,奪得崑崙無夜行,直凝將軍天外降,沖空霹靂使人驚。  翻浪  落花流水面文章,韜略無須畏強梁,八陣翻浪千載仰,須臾變化就能量。  熊意  桓桓寫出老熊形,山麓藏身意欲伸,只父瓜牙聊一試,群驚辟易萬千人。  鷹勢  風塵同處曷容矜,飛躍蒼茫試學鷹,勢豈空拳爪力勇,擒拿奸兔不落空。  虎風  風雲成陣又何難,環衛儲胥士卒完,蒙馬虎皮成霸績,陳師予可同參。  鵬情  武穆天成百戰功,不煩指教自然通,翼雲忠以金牌並,鵬亦因情轉世風。  風行  颯爽英姿信有神,騰騫無礙軼雙輪,試看行止真暇整,指顧風生凈翅塵。  雷聲  誰將旗鼓壯軍聲,凱唱歡呼退敵兵,豈是空談三捷武,聞雷失者自應驚。  葆真  梯航萬國頌承平,奮武撥文事有精,善性葆真洵可樂,行將雀鼠念無爭。  立法不與平素一樣頭頂天足抓地  先定心,心定神寧,神寧心安,心安清靜,清靜無為,無物氣行,氣行絕象,絕象覺明,神氣相同,萬氣歸根,合為一氣。    手中訣竅   一陰到中,二陽開,三陰到中,四翻陽面乳,五陽出,六陰到中,七陽開,八到鼎,九落耳,十陰出,十一翻陽,,十二翻陰騎馬,十三陰到中,十四面乳,十五舉起下地三墩,十六挑起面乳三墩。  大指屬火為心,食指屬木為肝,中指屬土為脾,無名指屬金為肺,小指屬水為腎。心沉、肝吃、脾入、肺凜、腎敵。     用氣訣法   眼上翻屬陰,陰氣落在枕骨,鼻一 屬陽,陽氣落在齶角,脾氣緊,心氣枕,肝氣頂,肺氣一弩落腎經,心枕一氣自然成。    引氣法  目視鼻,鼻對臍,處處行遲不可移,撒開二六連環鎖,一點靈光吊在眉。    周天法   緊撮骨道內中提,閭尾一起 節骨,玉枕難過目視鼎,來到丹田存消息,往前又是雀橋路,十二時中降下池,鎖住心猿拴意馬,要立丹田海底基,一時快樂無窮盡,返本還原心自知,久練自成金剛體,百病皆除如童子。  得真法   混元一氣吾道成,道成莫外如真形,內藏真精神,精神合真氣,方為吾道成。養靈根而動心者,敵將也,養靈根而靜心者,修道也。武藝雖精竅不真,費盡心機枉勞神,祖師留下真妙術,知者不可枉傳人,正不必一拳打倒門外漢,亦不必一腳踢翻陵陽判,英雄好武本楨 ,況是將門三軍冠,羨君親身來至 ,英姿颯 爽動里開,每向射圃張弓按,璧上觀者咸稱讚,更有盤根葆真算,旋轉旁通功不斷,忽然沖空翻波浪,鵬虎鷹熊來天半,雷動風行勇且悍,凡此諸法在平坦,學步邯鄲俱驚嘆,工夫全貴不凌亂,笑余學道未一貫,終日只知守書案,安能與君邀汗漫,博得偉軀好俱換。     十八般兵器  矛、錘、弓、弩、銃、鞭、鐧、劍、鏈、斧、鉞、戈、戟、牌、棒、槍、扒、撾     馬戰槍法   分劈、對鐙、摸鞘。  頭趟 翼德神槍左為先,後留一尺倒坐鞭。二趟 虎牢關前戰呂布。 三趟 二郎擔山換轉肩。四趟 崔桿堵好漢。五趟 翼德英雄誰敢擋。 六趟 萬馬營中闖大隊。七趟 金剛前創進步槍。 八趟 霸王舉鼎抖威風,變手先找頂門心。九趟 太公執起釣魚桿,專等鯉魚把食讒,魚兒不識死,一槍挑在鬼門關。  四把英雄非等閑,五行六合變勢難,學者要得真消息,全在動靜兩字間。    練法  穿搬 截攔 擰翻 走轉 推託 代拎 搬扣 刁鑽 摩抹 閃固 起落 進退 龍身 熊腰 虎抱頭 虎坐 猴象 引進 落空 跟步  靜功(太素練形法)  一、元明執印   姿式:自然盤坐,單、雙盤、散盤均可,坐椅、凳、沙發亦可。  兩手重疊,掌心向上,兩手大麽指相對。男左手在上,女右手在上。置於下丹田(大腿根部、小腹處)。  意念:不做任何觀想,無有意念。   注釋:元明,即指體內的元陰元陽。此功則是以先天腎水為元陽動力,運化於全身。此式中兩大麽指相對,調動手太陰肺經,肺主平衡,起於寅時,合於身中氣機交注的十二時之運化;調動自身的元氣,使真元之氣的陰陽兩大脈得到充實。因手印的姿勢作用啟動了肺金。祖國醫學中子水來顧金田,氣功的傳統用語為水撞金輪。其作用即是傳統功中的脈輪修持,溶於內景,調節了氣肺交注過程中的動中八觸,演示了臟象。  二、坎離印   姿式:自然盤、單盤、雙盤均可。兩手掌分別扶在兩腳掌心處。   意念:無需意守。   注釋:此式為心腎相交內氣循行法。勞宮與湧泉相合,調節自身氣機合順,使體內「離火為心」的氣機下注,「坎水為腎」的氣機上騰,陰陽二氣交注周宮行於自身。故名坎離印。   三、日月合機印   姿式:自然盤坐。單、雙盤,散坐皆可。兩手仰放於腿上,掌心向上,五指自然屈伸,大麽指和中指相扣;腕部放於膝蓋彎曲處。  意念:意守虛無,不做任何觀想。   注釋:日月代表陰陽,日月合機喻為陰陽兩大氣脈,在行功調節時,運化交注平衡,故名日月合機。   此姿式手的大指與中指扣合,是傳統氣功中的金乘火相產真形的內景行功。掌心向上以啟動氣機,調動大麽指行太陰經脈,合於中指心火,調節全身氣脈,以順陰陽之道,用來啟動內景與內氣循行相合,達到修真的某個層次。  四、子午結印坐式   姿式:自然盤坐。單、雙盤,散坐皆可。坐椅、凳、沙發亦可,最好是雙盤入坐。兩手環扣,左手大麽指扣在左手的中指指尖處。右手大指插入左手虎口,扣在左手無名指指根紋處,右手中指扣在左手無名指根節處。其他余指合扣蜷起。  意念:意想丹田處有一個如蛋黃大小、形狀的顆粒,久觀而後,發出太陽般的光。收功時將形象縮小,最後關閉隱在丹田裡。   注釋:子午結印,是傳統道家氣功常用的一種手式。古人將宇宙自然運化的規律,用天干、地支的陰陽關係來表示。用人掌指上的各個部位反映其變化。天一生水這個概念正合人身的生命之源而生自腎水,古人又喻為坎宮真水,在氣功的修持過程中,要以腎為先天之本,培育生華。易經中水火既濟的卦象,表示人體氣化過程中的心腎相交,即丹道學中的坎離交宮的階段。用結印的形式,中指為午火,能調節人體的心宮;無名指指根處為子水,可調節腎氣。大麽指溝通兩手的氣機,而在全身產生陰陽兩大氣脈的循環,達到氣化修真的目的。所以得名子午結印,俗名子午印。  五、飛虎印坐式   姿式:自然盤坐,單、雙盤,散坐皆可。兩手以掌扶在兩膝上,閉目而坐,舒適為度。   意念:意守虛無,不做任何觀想。   注釋:此式以手之五指扣扶於膝,使手之氣機交注於膝,行於腿上,如此行功,可使盤坐時兩腿不能落平的現象消除。用來調節初學盤坐之人出現的兩腿麻木感,這樣可以促使手足陰陽氣脈的暢通流注。常習此功可使人步履輕捷、壯腰強腎、培元固本,因此得名飛虎印。  六、大力金剛印坐式   姿式:自然盤坐,單、雙盤均可。兩手合實,掌心相對,指尖向上,置於胸前。自然舒適,切勿使僵化拙力。 意念:  1、先守虛無,待身中有了動觸以後,元氣充騰,啟動內景。   2、守丹田中一點真華,結合抱一守真之法,培育先天元氣。  3、觀光映在上丹田金庭處,成白、紫、黃、金等色光,或觀光明亮點,或一片光華照體。   注釋:這是佛家大力金剛掌的手印,用以增力強身開慧降魔之法,亦為道家的三才如意訣,用來培育真元之氣,調節調動手三陰三陽的氣機交注,融於全身,啟動內景,悟妙證真玄化行持之功。隨層次不同,體會感受各有異殊。  七、真武訣   左手食指在外,麽指在內以指尖掐住中指第一關節,手心向上,中指尖向上,置於身體中線,高低不限。右手成劍指置於右腿上或懸於右腿上方,手心向上,中指尖向前。  作用:開竅。作用比元明執印等更佳。   真武訣還可與玄陽掌配合。真武訣同上,玄陽掌:掌心向上,掌指向前。此系金丹九轉之第一轉。   真武訣的結法隨功力進展程度不同而不同。上述為第一層次。第二層次是:無名指搭於中指後第二節,其餘三指蜷屈,中指伸直。  八、太乙混元訣   左手手心向上,麽指尖與中指尖相搭,右手手心向下,麽指在內,食、中、無名指相併在外套入左手麽、中指所形成的環中,麽指與中指相搭。兩手麽指及中指互不接觸。  作用:聚元氣。   執此訣時,體內真氣有兩種走法。   1、金風吹脈法:真氣起自大指玄英穴,形成手臂經兩肩、膻中的環形運轉。  2、水撞金輪法:丹田真氣沿中脈上行至肺再返回。   此法為金液還丹打下了基礎。   九、龍虎飛騰印   姿勢:左手手心向上,除中指外,其餘四指屈曲;右手心向內,麽指向上,中指伸直,其餘四指屈曲,然後兩中指環扣,置於腹前。  意念:無意念。   作用:練龍虎大丹。   十、乾山靈犀印   姿勢:左手麽指在內,食指、無名指在外掐住中指第一節橫紋。中指直伸向上;右手麽指搭於左手食指及無名指尖,其餘四指在下托住左手,兩手置於腹前。意念: 1、碧海玄光 存想丹田有一顆紅珠放射光芒。可練出透視、遙視、內視等功能。   2、銅牆鐵壁:無意念。可練出身外護身之氣場。   靈犀印和龍虎飛騰印不可輕練。必須在玉環樁和太素練形法每天各行功一次(40分鍾以上)或玉環樁每天一次行功360個(一左一右為一個)以上之後才能練靈犀印。否則容易引起顱腔中間不適。因為靈犀印使氣機運行加快,沒有40分鍾的動、靜功調節,不能平衡。單練玉環樁一次能練1800個以上時可練龍虎印。  嚴格說來,練龍虎飛騰印和靈犀印必須在動、靜功出現真氣化光並相對穩定後才練。   此兩功應七天練一次,不要天天練。練此兩種功法應先以子午印和元明印為基礎。   碧海玄光和金蟾拜月(見後動功部分)相配合可使人體產生內部變化,達到金門功力。  十一、海不揚波   姿式:靜坐,手隨意放,無意念。   作用:調節、穩定元氣,是真元固氣法的內景功。   十二、藏密拙火定   執元明印坐定,觀想尾閭前任脈後中脈中有一紅色明珠,珠光沿中脈上照到頂門,再返回尾閭。如此反覆。  作用:大補元氣,治腎虛、陽萎、早泄、改善性功能、增強功力、大增抗寒力,還可化掉腫瘤、通中脈。但過於剛猛,易出偏差。   十三、四大平衡法   兩腳分開稍寬於肩,兩腿微屈,兩手手心向前略高於肩,兩肘微屈,手指自然彎曲,兩眼平視。  初練每次可站5─10分鍾。   作用:丹田之氣發於四肢,又從四肢聚回丹田。   十四、采太陽法   清晨以目視太陽,然後緩緩垂簾。存想有一小太陽存於丹田。如此反覆采。目光即神,與陽光撞擊可振動元氣。采太陽是採光,不是採氣。最快的是伏天采太陽,人可在背陰處采水中的太陽。  十五、定元樁   練功到丹田有充實感後,就要把元氣聚成形。此即真元固氣法,共分九個層次。此功是真元固氣法之一。   兩腳開立,兩腿夾角為60度,腳尖向前。兩手在腹前抱球,掌心向斜下方,虎口相對。如同下方還有一隻手與雙手一起托抱一球。   無意念要求。   此功系真元固氣法第一步功,能聚氣成形,與金龍探爪均可打通中脈。  十六、鐵松派金剛門功夫   1、佛家大力金剛杵站樁   自然站立,兩手握拳向前平伸,麽指外展伸直,指尖相對。拳面平。無意念。持頌一遍般若心經。如不會心經,可頌心經咒: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共20遍。   2、靜坐,兩掌心向上,中指、無名指指尖相接,閉目,無意念。時間長短隨意。  3、二郎擔山   兩臂伸直前後平伸(以右臂在前為例),左腿伸直前伸,腳與右膝同高。然後右腳原地跳動,兩掌隨身體起落作上下擺動。兩側交替行之。  作用:練輕功、掌法。   十七、金風掌   待混元球功練好後(練功時自身感到如在一個大氣團中時),兩手丹田抱球,兩腳重心左右移動幾次,大麽指扳動(意動形不動)一次,然後左腳以大腳趾領動前邁,腳趾先落地,然後腳跟落地,後腳腳跟提起,腳尖落地。同時兩掌由腹前前舉至與肩平,手心向前,虎口相對,掌指向上,略向內側傾斜。站立不動。  此功可練出金氣周天,功成後手上可放金光   此功必須在金鋒抖肘練得較好後才能練。   十八、太乙三才樁   太乙三才樁分天、地、人三字樁。應在元明功的基礎上練習。  1、天字樁   天字樁主要的作用是起動體內的真元之氣,使其升騰。溝通天體與自身的氣機往來,智能開發較快,但不可操之過急。  第一階段   動作:自然站立,兩足距離略寬於肩,兩腿微屈。兩手掌心向上平托,指尖在後斜上方,以舒適為度。雙目平視,呼吸自然,全身放鬆。意守丹田。 意念內景:!、雙手托起,與天化合。  !、雙足溶化,雙腿虛無。   !、漸漸入靜,周身溶解在大自然之中,雙目神光外射(意念與目光統一)。守住神光,不要散失。收功時,將神光收斂送入丹田,返照守真。以不疲勞為度。初練時間要短些,覺得神光外注,沒有疲勞和不適感,方可逐步延長時間,切忌神光失散。  第二階段   動作:繼上式內氣起動後,繼守天目穴和勞宮穴,兩腳內側用暗力內扣,兩手略往回收,微向上舉,舒適為度,呼吸勻慢深長。   意念內景:   雙掌勞宮穴左右往返,上越頭有氣流交注。兩耳有清悠的音樂感,氣注從湧泉上沖至全身,天目穴沈漲,眼前明亮。  內氣得到充實之後,從勞宮穴採氣,沿身體兩側循入丹田,然後由中脈而起,真水腎氣直貫瞳仁。   第三階段   動作:繼上式,雙腳外側稍翹起,十趾抓地,意守百會。忘掉呼吸。  意念內景:   身體從下至上升騰,氣過百會直衝雲天。   此功需體內氣機運化之後才能習練,否則不能練習,以免在行功中,由於自身的經絡閉塞、氣機衝動而產生不適的異常效應。(血壓不穩或體質較差、年歲大的人都不能練此功)  2、地字樁   地字樁是將體內的氣機與地氣的地陰之華相接。以期萬物土中生,得到天地陰陽二氣的交注、自然寰宇太合元氣的溫養,強筋壯骨,以及武技內功的運化。  第一階段   動作:站大馬步,兩足間距寬於肩。掌心向下,雙掌在體側下按。雙目平視,呼吸自然。意守丹田,全身放鬆。   意念:自身如山脈峰巒,身與大地相結合。  第二階段   動作:繼上式,架子低降,呼吸勻細深長。   意念:勞宮湧泉氣感明顯,上下交注往返,在周身流注。   第三階段   動作:意守湧泉,忘掉呼吸。  意念:自身下沈,如入淵底。如水中山石樹木,遍體清涼,自身渾然之形。   3、人字樁   人字樁沒有流弊,有溫養育真的功效。初學者可從人字樁入手,是守真抱一、培養真氣的主要行功。  動作:自然站立,兩腳與肩同寬,兩手重疊,放在小腹丹田處。   人字樁早晚練法不同。   早功:   !雙目遠視,意念和目光合一,觀看朝日,取太陽光熱映於丹田,丹田裡似乎有一面鏡子,呈斜面反照太陽。  !繼上式,雙目內視映在丹田內的朝日,與太陽形成三角迂迴折射,往返周注。   !雙目微閉,含光內視丹田裡有一輪噴薄朝日,周身蒸騰。   晚功:   雙目微閉,太空碧月一輪,光華吐瑞,從天直降入丹田,遍體清涼無限。  4、三才合一法:(結合太素鍊形法靜功)   入坐觀想丹田境內,浩如太空,丹金耀金,碧海玄光,有日月合璧之象。  此三才合一法,     

22-心意拳拳譜-清-戴龍邦

首頁 > 10藝藏-0386部 > 09武術-40部 > 22-心意拳拳譜-清-戴龍邦

心意拳拳譜 戴龍邦    戴龍邦之序拳譜    明義理識時務方為俊傑  知進退能屈伸便是英雄      六合自古無雙傳  多少玄妙在其間  學者若得通神處  盡在動靜兩字間      序    天下之治道有二:曰德,曰威;天下之學術有二:曰文,曰武。然武之所重者,技藝也。況國家講理有法,搜苗獼狩,各有其時,而其間精微奧妙,更有不容率意忘陳者。余嘗擬著為論,公諸同好,特恐言語不精,反誤後  世,此心耿耿,曷其有報,茲見岳武穆王拳譜,意概純粹,語亦明暢,急錄之,以志余愛慕之忱。云:  王諱飛,字鵬舉,河北楊州湯陰人也。王父早卒,侍母最孝,少貧節氣優,將略剛毅多謀,家貧求學,尤好左氏春秋,其技勇絕倫超群,當時名將無匹。及長應募於東京,留守宋澤與談兵曰:「如將軍者,方可與言孫吳。」屢立戰功,遂成大將,善以少擊眾,自帥八百人破王善等五十萬眾於南董門;八千人破曹城十餘萬於桂嶺;其戰兀朮於順昌,則背峁八百騎,破金兵於朱仙鎮;五百人破金兵十餘萬。凡有所舉,必先謀定而後戰,故有勝而無敗。猝遇敵不動,故敵謂之語曰:撼山易,撼岳將軍難。張俊常問用兵之術於王,王曰:「信、仁、智、勇、嚴,缺一不可。」平生好賢禮士,博覽經書,雅歌投壺,拘拘然書  生。每戰勝必辭功曰:「將士效力,飛何功之有。」而忠憤激烈,議論持正,不挫於人。卒以此得禍,余為宋深惜之。  當武穆童子時,受業於名師,精通槍法,脫槍為拳,自立一法,以教將佐,名曰「意拳」,神妙莫測,蓋古來未有之技也。王以後金、元、明數代,鮮有其技,獨我姬公,名際可,字隆豐者,生於明末清初,為蒲東諸馮人氏,訪名師於終南山,遇異人,得岳武穆王拳譜,揣練數載,盡悟其奧妙,後授余師曹繼武先生於秋蒲(今安徽至德),無人不知其勇,先生學武十有二年,技勇大成。清康熙癸酉年,科舉聯捷三元,欽命為陝西靖遠總鎮大都  督,致仕歸藉。余游至池州(今安徽貴池),先生以此拳授余,學有十易寒署,先生喜曰:「子武勇成矣。」余回晉至洛陽,遇學禮馬公,談勢甚洽,囑余為序,余不善文,焉能為序。  但見世有勇敢之士,未嘗無兼人之力,及觀其藝,再叩其學,手不應心,語不合道者何也?不得個中真傳故也。所謂真傳者,名雖曰武,其實貴和。和者,智與勇順成之謂也。視近世捉拿勾打,封閉閃展,逞其跳躍,悅人耳目者可比。其意拳之大要,不外陰陽、五行、動靜、虛實、起落、進退而其妙矣。又需六合者,手與足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謂之外三合;眼與心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謂之內三合。苟能日就月將,智無不圓,勇無不生,得乎智之理,會乎智之精,自然能去能就,能弱能強,能進能退,能柔能剛,不動如山嶽,難知如陰陽,無窮於天地,充足於太倉,浩渺如滄海,元耀如三光,以此視近世演武者,異乎不異乎,同乎不同乎?學者可不詳辨歟!是為序。      時在乾隆十五年歲次庚午荷月  書於河南洛陽馬公書屋        虢筱非校注    本篇采自曹本。董本也有此序。從內容看,此篇系戴氏於池州從曹繼武學,藝成返晉途經洛陽時,應同門馬學禮之請而為其拳譜所作之序,後移於自抄譜。董本篇末將戴款易為:「中華民國二十三年六月下旬,山西太谷董秀生錄於省垣之寄廬。」另李慎澤據傳抄本將此序粗加整理,刊發於《精武》年第期(後簡稱《精武》)。三個版本文字稍有出入。  此序為心意拳最早文字資料之一,然其存疑處有五,尚有待進一步考證:一、序言戴氏拳藝親受曹繼武,然今人考證曹與心意拳無涉,如屬實,則戴氏所述有誤,然戴氏怎會記錯本師姓名?二、序言曹於康熙癸酉科聯捷三元,然清《聖祖實錄》載,並無癸酉一科,曹所中為甲戌科,且授職和主要事迹與序言不合,查康熙一朝另無同姓同名中武科者,所記如即此曹繼武者,則曹卒於年,戴生於年,彼此如何授受拳藝?三、形意傳人中傳抄有《十法摘要》一篇,雲系曹繼武所撰,且曹於六合真傳「得之尤詳」,撰摘要「聊以教後進之人」,如系確鑿,戴氏作此序為何隻字未提及曹法?四、序言姬際可授藝曹繼武,然姬卒於年曹生於年其間相距僅十三年,直接授受顯然困難,而曹於其《十法摘要》序中卻言受自鄭師,為姬再傳,拳譜作序是一件十分鄭重之事,戴氏所述傳承上溯僅兩代,年代未遠,為何有誤?五、戴氏得藝,初秘不外傳,此序雖為馬學禮拳譜而撰,然存於其家傳舊譜中,理應不會杜撰史實蒙蔽其後人,那麼是否為戴氏後人所撰而假託戴龍邦之名呢?  「蒐苗彌狩」曹本作「搜苗彌狩」,《精武》作「彌蒐獀狩」。按「蒐苗彌狩」古時分別指春、夏、秋、冬四季之獵。「蒐」音搜,「蒐」與「獀」通,二字讀音亦同,均指春季之獵。《周禮?夏官?大司馬》:「遂以蒐田。」鄭玄註:「春田為蒐。」「搜」為「獀」之誤抄。苗《禮記?月令》:「孟夏之月,??????是月也,驅獸毋害五穀,毋大田獵。」註:「夏獵曰苗,正為驅獸之害禾苗者耳,與三時之大獵自不同。」彌,音顯。《周禮?春官?肆師》:「彌之曰蒞卜來歲之戒。」鄭玄註:「秋田為彌」。狩:音受,意指冬季打獵。《周禮?夏官?大司馬》:「中冬教大閱??????遂以狩田。」  「更有不容率意忘陳者」董本「」更作「」各。《精武》「不容」作「天容」。  「特恐言語不精,反貽後世」。「特」《精武》作「時」。「反貽後世」曹本及《精武》作「貽誤後世」。據董本改。  「茲見岳武穆王拳譜,意既精純,語亦明暢」。據今見史料記載,戴氏作此序前,已有雍正十一年。河南李氏(佚名)作《六合心意拳譜》,雍正十三年新安王自成作《拳論質異序》。戴氏之後有乾隆十九年汝州王琛琳、乾隆四十四年汝州馬定振為此拳譜作序,由此可見,假託武舟名下的此拳譜,在清初即幾經傳抄,並多有增益。「語亦明暢」:《精武》作「譜未明暢」,別本作「譜文明暢」。  形意拳的起源,充滿了傳說付會的色彩,達摩、岳武穆、張三丰都曾被奉為開派祖師,然「代遠年湮,傳說非一,俱無文獻足征,未敢據為信史」(寶顯庭語)。此序言是訖今關於形意拳起源的最早資料,即持岳武穆說然亦不足確信,蓋因岳是民族英雄,後人喜喜其忠勇,卯其氣節,將拳假託其名,以文流傳,此為古拳師慣用手法。對於前輩授受系統,確鑿可考者,僅能斷自明末姬際可,姬公以前,遠紹無據,姬公以後,則世系昭然,多屬可信,近世拳家乃多奉姬際可為創始人。  「急錄之,以志余愛慕之忱」,董本作「余愛慕之忱,急錄之為志」,語意稍嫌不通。《精武》「忱」作「情」。  「河北相州湯陰人也」。曹本、董本均此,《精武》作「河南湯陰人也」,湯陰宋時隸屬河北西路相州,今屬河南,顯系後人之改。《宋史》載為「相州湯陰人」。此序所記岳飛一段,部分詞句直接錄自《宋史?岳飛傳》其史實來源應亦為該史。  岳飛(—),北宋末年投軍,初任秉義郎(下級軍官)。高宗時,隨宗澤守開封,澤死,從杜充南下。建炎年,金兀朮渡江南進,他移軍文德、宜興,堅決抵抗,次年金兵北撤,飛攻其後隊,收復建康。紹興四年,大破金金傀儡偽齊軍,收復襄陽、信陽等六郡,任清遠軍節度使。紹興十年,兀朮進兵河南,他出兵反擊,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在郾城大敗金軍,時高宗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以「莫須有」罪名被殺害。後追謚「武穆」。  「家貧力學,尤好左氏春秋」,從曹本、董本。《精武》無此句。《宋史》載「(岳飛)家貧力學,尤好左氏春秋,孫吳兵法。」  「左氏春秋」:古代編年體史書,相傳為左丘明所作,故名。  「志」,《精武》作「智」。「匹」,董本作比。  「應募於東京,留守宗澤與談兵曰」,曹本及別本均此,但董本作「應募於東京留守,與宗澤談兵曰」。《精武》「應募」作「應試」。  「孫吳」,古代兵家孫武和吳起的合稱,此處借指兵法。  「於南薰門」,曹本原作「南董門」,董本作「與南董門」,據別本及《宋史》載為「南薰門」。此句中「自帥八百人」,《精武》作「自師八百人」顯誤。  「八千人破曹成等十萬眾於桂嶺」。曹本原作「八千人破曹城十餘萬眾於桂嶺」。董本作「八千人破曹需等十餘眾於桂嶺」,《精武》作「八十人破曹城十餘萬眾於極嶺」,綜合諸本改。「桂嶺」,《精武》作作「極嶺」另有別本作「峻岭」,《宋史》載為「桂嶺」。「曹成」諸本均作「曹城」,然《宋史》載為「曹成」,從《宋史》。  「穎昌」諸本皆作「順昌」,據宋史改。  「則背蒐八百騎」,董本作「則皆後蒐,八百騎大破金兵於朱仙陣」,「陣」就為「鎮」之筆誤,且此句斷句有誤,與後一句誤邊。  「背蒐」古大將之親隨軍,曹本及別本作「背峁」,據《宋史》改。「八百騎」,《精武》作「八百餘」。  「破金兵於朱仙鎮,五百人破金兵十餘萬」,曹本在「朱仙鎮」後斷為「:」,董本則在「五百人」前加「又帥」二字,皆理解和斷句有誤。《精武》無此句。此段史實,《宋史》載為:「方郾城再捷,飛謂雲曰:賊屢敗,必還攻穎昌,汝宜速援王貴,既而兀朮累至,貴將游奕、雲將背蒐戰於城西,雲以騎後八百挺前決戰??????兀朮遁去。??????飛進軍朱仙鎮,距卞京四十五里,與兀朮對田壘而陣,遣驍將以背蒐騎五百奮擊,大破之。」  「凡」,董本無此字。《精武》無「凡有所學,必先謀定而後戰」一句。  「為」,曹本及別本作「謂」。董本、《精武》作「為」,從之。「語」,《精武》作「言」。  「張俊」,《精武》作「張浚」。張浚與張俊,同為宋高宗時將帥,故易混淆。  「博覽經史,雅歌投壺,恂恂然如書生」,「博覽經書」:曹本原作「博覽經書」,董本作「博覽經典」,據《精武》及《宋史》改。  「雅歌投壺」:形容舉止文雅,語出《後漢書?祭遵傳》「對酒設樂,必雅歌投壺。」「投壺」:古代宴會禮制,也是一種遊戲,方法是以盛酒的壺口作目標,用矢投入,以投中多少決勝負,負者須飲酒。  「而忠憤激烈「,」忠憤「前董本無「而」字。曹本及《精武》均此。「好賢禮士」至「卒以此得禍」幾句,系直接采至《宋史》,僅個別字眼稍有出入。  「王當童子時,受業於名師」,曹本原作「當武穆童子時,受業於名師」。董本作「王當童子時,受業於少林侗大禪師」,《宋史》載:「(飛)學射於周同,盡其術。」綜合二本改。《精武》脫「王」「名」二字。  二十「鮮明其技」,兩樣本原作「鮮有其技」,《精武》作「鮮有其技也」,董本作「鮮明其技」。「有」與「明」字義上有微妙差別,從上下文義分析,從董本。  「龍峰」,曹本原作「隆豐」,董本、《精武》作「隆風」,《姬氏族譜》載為「龍峰」。隆豐、隆風,當為龍峰之音訛。從《姬氏族譜》。  姬際可,字龍峰,山西蒲州人氏,生性豪邁好武,刻苦用功,初精大槍術。姬族譜說他「技勇絕倫,晚年破流冠於村西,手列殲渠魁,人號神槍。」而其手搏之技是否另有傳承,雖傳說不一,但也傳下來的武功,經其手整理裁創,應屬事實。姬際可的拳法以心意為主,注重心意的融貫,強調內外的結合,手眼身法必求渾然天成,因此初名「六合心意拳」。  「國初」曹本、董本均作「清初」,不合清人稱呼本朝口吻,顯系後人之改。《精武》作「國初」。  「終南山」,位於陝西長安附近。文中不一定是確指,可理解陝西一境。  「揣練數載,盡悟其奧妙」,董本及《精武》無此句。  「後授余師曹繼武先生於秋蒲」,曹繼武《十法摘要》序道:「余幸得學於鄭師之門,以接姬老師之傳也。」則為姬授鄭師,再傳曹繼武。另據今人考證,曹與心意拳無關,更非該拳傳人。「秋蒲」:安徽池州府,今屬安徽貴池。  「無人」,董本、《精武》作「時人」,戴氏從池州藝成返晉,途經洛陽時撰此序,談及曹繼武事,理應不會稱「時人」。故仍從曹本。  「康熙癸酉科聯捷三元,欽命為陝西靖遠總鎮大都督」,記載與史實不合,或是戴氏僅據口述而撰。《清實錄》載:曹繼武中武狀元為康熙三十三年甲戌武科。另據貴池地方志載:曹中狀元後,被授三等侍衛,值禁中。康熙三十六年,隨駕征厄魯,特著勤奮勞,屢被內萱蟒衣酒果之賜。後遷陝西靖遠衛副將,長興安大都督。時漢江暴漲,督軍士晝夜巡防,感寒疾,卒年三十六歲。另說曹晚年引退,在池州、洛陽等地傳拳,弟子甚多。  「致士歸籍」,董本作「到釺歸籍」。  「學之十易寒暑」,曹本原作「學有十易寒暑」,董本作「學三十自寒暑」,顯系傳抄之誤。從《精武》改。  「先生曰:子武勇成矣」。「先生喜曰:『子武勇成矣。』」董本作「先生曰:『子藝成矣』」,《精武》作「先生曰:『子勇成矣。』」仍從曹本,去喜字,蓋因與戴氏自述本事口吻稍嫌不合。  「余回晉」,董本作「命余回晉」,似非。  「談藝甚洽,屬余為序」,曹本原作「談藝甚洽,囑余為序。」董本作「書於談勢甚洽,囑余為序」。「書於」二字顯系傳抄多出。戴至洛陽遇同門馬學禮,交流所學,據常理推測,更多的是比划拳勢,故「藝」「勢」二字中從「勢」。「囑」「屬」相通,但古文中一般作屬,據別本改。  「余不文」,曹本原作「余不善文」,據董本、《精武》改。(對於此句,我個人認為應仍為「余不善文」為妥。「余不善文」是表示自己的謙虛,但絕不是不識字。而「余不文」,則是說純粹沒有文化,是一個不識字的大老粗,怎麼能寫序言呢?——曹文)。  「個中真傳」,董本作「個中正真傳」,「正」字系誤抄。  「和者,智與勇順,成自然之理也」。和,即和順,為心意拳之要旨,指外在形式與內中神氣和順一體。《心意拳譜》曰:「武式者言其法式和合也,而和合之中智勇備焉。」此句《精武》作「和者,智與勇,順成自然之謂也。」斷句上不一。  「豈世傳」,曹本原作「視近世傳」,稍似。董本作「而非近世所習」,《形意拳研究》(山西形意拳協會會刊,內部刊物)作「豈近世所習」,均系後人添改。據《精武》改。  「不外陰陽五行、動靜虛實、起落進退」,董本作「不外五行、陰陽、起落、進退、動靜、虛實」,《精武》排序亦有不同。然從曹本及別本。  「而其妙又須六合」,曹本原作「而其妙矣。又須六合者」,別本作「而其妙矣,又須六合。」從董本、《精武》改。  「六合者,何也?」曹本、《精武》無「何也?」從董本及別本加。  關於「六合」的解釋:岳武穆《九要論》作:「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內三合也;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外三合也。此為六合。」少林拳術中亦有「六合」一說,如梁寶貴《少林寺內外功真傳》一書中作:「六合之法:心與身合,身與眼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氣與力合,此乃為之六合。」德虔《少林武術氣功》作:「六合練身法: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心與眼合,勇與意合,氣與力合??????」可參考。  「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謂之外三合;眼與心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謂之內三合」,董本作「分內三合,外三合。內三合:眼與心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外三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內外如一,稱其六合」。從行文上看,不及曹本通順。仍從曹本,並據董本加「內外如一,稱其六合」。《精武》「心與意合,意與氣合」作「心與氣合,氣與力合」,且無「是謂之外三合」「是謂之內三合」「內外如一,稱其六合」幾句。  「會乎和之精」,曹本原作「會乎智之精」,從董本改。此句《精武》作「得乎知之理,會乎知之情」。  「能去能就,能柔能剛,能進能退,能弱能強。不動如山嶽,難測如陰陽,無窮如天地,充實如太倉,浩渺如四海,眩曜如三光」。此句語出《三國演義》第一百回「漢兵劫塞破曹真武侯斗陣辱仲達」:「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致書於大司馬曹子丹之前,竊謂夫為將者,能去能就??????」。另岳武穆《九要論》中亦有此句。「能去能就,能柔能剛,能進能退,能弱能強」,曹本、董本均作「能去能就,能弱能強,能進能退,能柔能剛」,語序有所不同。「難測」曹本、董本作「難知」。「無窮」董本作「無穹」非也。「穹」專指磊空。「充實」,曹本「」董本原作充足。「四海」,曹本原作「滄海」,董本作「江海」,系抄誤。「眩曜」,曹本原作「元曜」,《精武》作「光曜」,別本作「炫曜」皆非;董本作「眩曜」為是。「眩曜」意為光彩奪目。「眩」通「炫」。上術諸處均據《三國演義》改正。  「學者可不詳辨歟。是為序」,《精武》無此句,董本作「是為論」。      四把英雄非等閑五行六合變勢難  學者要得真消息全在動靜兩字間    訪友到江邊,日升近午天,  伏羲畫八卦,諸葛歸西川,  鄉前男兒孝,城後女子賢。    子規啼哭四更時  起視蠶稠怕葉稀  不信東風楊柳月  玉人歌舞未曾歸      意拳目錄    斬截、裹挎、挑頂、雲領;出勢虎撲,起手鷹捉,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    踐躦法    一寸——進步也二踐——腿靈快也  三鑽——縮身也四蹴——束身也  五夾——如剪刀形打也六合——內外合一也  七疾——毒也八正——直也  九脛——摩也十警——警起四稍也  十一起落——起打落也打也十二進退——步也  十三陰陽——氣之上下也十四五行——一氣也  十五動靜——作用也十六虛實——精靈也  寸,是寸身、寸步、寸勁也。前足進,後足跟,後足不進也是空。身在寸發,勁在寸絕;身要寸絕,勁要寸絕,一絕無所不絕,方為之寸也。  踐,是腿也。前足虛,後足重,前足順,後足橫,前後明了足步靈。  躦,是身也,縮也。出似吐,回似吞,吞吐明了是龍身。  蹴,是束身也。打人如親嘴,打人如吃奶,如蛇吸食,上下束而為一也。  夾,是剪形也。兩腿行如剪刀,兩手形如夾剪也。  合,是內外六合為一也。  疾,是毒也。心要毒,眼要毒,手要毒,三毒具齊,方能敵也。  正,是直也,中也。過陰不及,過陽不力,看斜是正,看正是斜,正中有奇,奇中有正,奇正相生,方為之正也。  脛,是手摩內五行也,摩脛摩勁,意氣響連聲。  警,是警起四稍也,火機一發,有物必落。  起落,起是去也,落是打也,起也打,落也打,起落如水之翻浪,方為真起落也。  進退,何為進退,退步高,進步低,不知進退枉學藝。  陰陽,何為陰陽,看陰而變陽,看陽而變陰,天地陰陽相合能下雨,拳之陰陽相合方能成其訣,皆為陰陽之氣也。  五行,是內五行要動,外五行要隨。內變乃外變之源,外變為內變之用。  動靜,內之動靜為本修,自能作用於外也。若言其靜,未露其機;若言其動,未見其跡,動靜於正發未發之間,為之動靜也。  虛實,虛是精,實是靈,精靈皆有,方成其虛實。    精養靈根氣養神,養功養道見其真,  丹田養就長命寶,萬兩黃金不與人。    六合拳論    六合自古無雙傳,多少玄妙在其間;  設若妄傳無義人,招災惹禍損壽年。  武藝都言無定形,隨心變化勢無窮;  果能悟得達摩理,打遍天下是真能。    天為一大天,人為一小天,牆倒容易推,天塌最能擎。雨打塵灰凈,風吹霧雲拖,熊出洞,虎離窩,勇若穿山越大河。黎正其項,將有所去;虎避其勢,將有所取。勢正者不上,勢遠者不上,知遠知近,知老知嫩,知實知詐,上下相連。心動身不動則枉然,身動心不動也枉然。一戰要把勢來變,閃展騰挪足底隨,明這八勢就打去,方才算得真武藝。問爾何所據,曰:我的心中有主意。或把或拳,望著就是隨高打高,隨低打低,打遍天下即如老雞。行如槐蟲,起如挑擔,若遇人多,我便是三搖兩旋。  起手橫拳勢難招,展開四平前後稍,望眉斬截反見背,如虎搜山截手炮,俱行如風,鷹捉四平,足下隨從身進步,踩打莫容情,搶上搶下十字立,剪子股勢如擒拿。進步不勝,必有寒師法之心。打人如走路,視人如蒿草,但上如風響,起落似箭鑽,遇敵要取勝,四稍俱要齊。手去足不去則枉然,足起手不起也枉然,未起存摘字,未落存墜字,三意不相連,必定藝兒淺。拳去不空回,空回總不奇,用兵行詭道,槍扎似射箭,出拳先用氣,戰畢始剎氣,無不取勝。  君與臣,將與兵,合一氣,蓋乾坤,並無反意。遠近一大步,位立兩頭,迴轉寸為先。早知迴轉這條路,近在眼前一寸中。守住一心行正道,小路雖好車難行。拳打遍身是法,足踏渾身是空,遠去不發足,發足不打人,見空不打,見空不上,先打顧法後打人,先用顧法,渾身是法,俱打的是本身,隨機應變。手起足不要望空落,閃戰兩邊,提防左右,強退者往後跟,急連緊追。隨高打高,隨低打低。起為橫落為順,橫若蛇行撥草,順若射箭穿林,為其正法。心不勇,手不疾;搐不止,多出拙。三存者不上,心裡可悟,原來是本心不明四稍。上節不明,無依無宗;中節不明,渾身是空,氣無神變神受;下節不明,動輒跌傾,多出七十二盤跌。  有反意必有反氣,有反氣必有反力,面笑眉喜不動唇,隨心防他,必有伶俐之能。知其來意,觀其五行,無不可推矣。見識不是隨時意,遇事無有不到頭。姬壽云:文武古今乃治國強民之大興,上有益於社稷,下能趨凶避禍,此生不可缺也。  今之武者,專論架勢,封閉之法不知,日間瞭然在目,還可運用,若在黑夜之中,伸手不見手,如何用之?必自誤其身,悔何及哉!惟剛之大氣,養之有素,而忽然於一旦,依本心本性,直撲上去,隨左打左,隨右打右,不怕身大力勇者,一動而即敗也。夫於其深察否!    手足法    心要狠,手要毒,眼要奸。眼有鑒察之明,手有撥草之能,足有行程之功。兩肘不離肋,兩手不離心,出洞入洞緊隨身,乘其無備而攻之,因其不意而擊之。兩足全憑後足蹬,後足緊接寸步跟。頭為一拳,背尾為一拳,膝為一拳,肩為一拳,肘為一拳,把為一拳,胯為一拳,足為一拳。足踏中門搶他位,就是神手也難防;肩打一陰返一陽,兩手只在洞中藏,左右全憑蓋勢取,束長二字一命亡。肘打去,占胸膛,起手好似虎撲羊,或往裡胯一旁走,後手只在肋下藏;胯打中節並相連,陰陽交合必自然,外胯好似魚打挺,里胯搶步變勢難。背尾打落不見形,猛虎坐卧藏洞中,背尾全憑精靈氣,起落二字自分明。膝打幾處人不明,好似猛虎出木籠,和風展轉不停勢,左右明撥任意行。足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憑後足蹬,與人交手莫息力,去意好似卷地風,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稍要精然,氣浮心意隨時用,硬打硬碰無遮攔。起無形,落無蹤,起如蜇龍登天,落如霹靂擊地,上下左右十四處用法,具不脫丹田之精。丹田久煉靈根本,五行合一見其真。  後足趕前足,前足踩腿彎;前足趕後足,撩陰往裡鑽。把打把落頭手擋,降龍伏虎霹靂閃,天地交合雲遮月,武藝相戰閉日光。終有千招熟,不如一招精,早知此應驗,過後見識淺。手足去似快如風,妙在眼前一寸中,疾上更加疾,打倒過嫌慢。天地交合,雲遮日月,武藝相鬥,蔽住五行,三起不見,三進不見,踩定中門去打人,如蛇吸食,外示安然,內食精神,見之如婦,豈知如虎,形氣與神齊,縱橫往來,目不及瞬,形似儒弱之士,犯如猛虎之威,架梁內孔不載重,一稱打起千百斤,藝不在多而在精,力不在大而在巧,較勇宜放膽莫慮,慮者寸步難行。血稍發自足心,直上至天門,牙骨肉稍仔細評(品——曹文注),評(品——曹文注)出道理是一通。筋骨一氣,要明天地,陰陽一通,百脈皆通。氣之復萬物皆復,哪見浪跡,何有阻隔乎!  拳以和為始,復以和為終。明天地,知吾之心藝,亦察敵人之虛實,逢強智取,遇弱強攻,彼柔而我剛,彼剛而我柔。目中要不時常輪轉,行坐要不時常用心,耳中要不時常報應,語中要不時常調和。調和者何也?萬物萬事,吉與凶矣。吾有培樹之心、育苗之意,奈其人心不知松柏四時常青。牡丹花開雖好,皆一時之艷。松柏雖常綠,何嚴霜不打,皆因根盛心實。人心若得人心意,竟思之時不回頭,武藝但掃世不平,路途結交要小心。夜間須防備,萬事莫放鬆,逢橋須下馬,遇波莫先爭,一人莫上舟,搬重宜停行,寧走高崗十里遠,莫走低凹古路行。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為天,黑夜烈風休行路,十人易把一人擒,人若參透這些理,萬事有吉並無凶。  武藝古來有三教三不教、三怕三不怕。何謂三教?孝弟忠信者教,有剛柔者教,機謀靈通者教。何謂三不教?賊盜者不教,愚魯者不教,無義者不教。又有三怕三不怕,何謂三怕?能服尊長者怕,高手有德者怕,耍笑孩童者怕。何謂三不怕?稍長大者不怕,力勇者不怕,藝高者不怕。    十二形練法    十二形者,龍、虎、猴、馬、鼉、雞、鷂、燕、蛇、(鳥台)、鷹、熊是也。龍有束骨之法,衝天之雄,三曲之才,含蓄之技;虎有撲食之勇,抖毛之威,利爪之疾,掀尾之功;猴有縱山之能,跳澗之技,登枝之巧,閃忽之妙;馬有蹟蹄之功,撞澗之勇,穿奔之技,行程之能;鼉有浮水之靈,翻江之力,倒海之勁;雞有獨立之功,欺斗之勇,抖翎之威,抓登之法;鷂有穿林之巧,並翅之法,翻身之技,旋轉之能;燕有抄水之巧,展翅之捷,起落無常、轉動無息之妙;蛇有曲行之能,撥草之技,首尾相應,蟠纏之靈;(鳥台)有起落之疾,豎尾之才;鷹有利爪之功,察物之敏,捉拿之技,急轉之巧;熊有腰膀之勁,豎項之力,封固之技,推山之功。  人以身形物之形,物之意以人意悟之,遠取諸物,近取諸身,總要束身而起,藏身而落。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起如箭,落如風,追風趕月不放鬆。論身法不可前栽後仰,不可左歪右斜,往前一直而出,往後一直而落。論步法,寸步、墊步、剪步、踐步、快步不可缺。論足法,足起而鑽,足落而翻,不鑽不翻,以寸為先。肩要催肘,肘要催手,胯要催膝,膝要催足,腰要催肩胯。    五行合一處    遠踐近鑽進合膝,沾身縱力。手起如鋼銼,落手似鉤竿,磨脛磨勁,意氣響連聲,心一動渾身俱動,心動如飛劍,肝動舅火焰,肺動成雷聲,脾動大力攻,腎動快如風,五行合一處,放膽必成功。起落二字自身平,蓋世一字是中身,身似弩弓,拳如葯箭,能要不思莫要停,蜇龍未起雷先動,拳打三節不見形,如見形影不為能。能在一思進,莫在一時存,能在一氣先,莫在一氣後。起橫不見橫,落順不見順。起不起何用再起,落不落何用再落。低之中望為高,高之中望為低,起落二字與心齊。明了四稍永不怕,閉住五行永無凶;明了四稍多一精,明了三節多一力,明了五行多一氣,三回九轉是一勢。何為四稍乎?舌為肉稍,牙為骨稍,發為血稍,指為筋稍。渾身毛孔亦為血稍。兩肘不離肋,兩手不離心,手足去似卷地風,出洞入洞緊隨身。與人交戰須明三前,即眼前、手前、足前是也。眼前宜明虛實奸詐,手前宜明橫順變化,足前宜明閃展騰挪。踩定中門去打人,如蛇吸食,內提精神,外示安佚,見之如婦,豈知如虎,神不外露,意不外泄,克敵致命,近在眼前。    三拳三棍    三拳者,鑽拳、裹拳、踐拳是也。鑽拳似閃電,裹拳類虎踐,踐拳似馬奔,連環一氣演。鑽拳無空不入,裹拳無堅不摧,踐拳無遠不近。三棍者,崩棍、炮棍、反背棍是也。崩棍只要猛,炮棍似風行,反背疾如矢,真乃在其中。    拳棍贊    三拳三棍非尋常,緊陣圓滿是正方,  習得若至通神處,武藝之中狀元郎。    五行相剋    劈拳似斧,有劈物之意,其性屬金,金止於劈;崩拳似箭,有穿林透物之意,其性屬木,木止於崩;鑽拳似電,有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其性屬水,水止於鑽;炮拳似炮,猶如暴突之猛,其性屬火,火止於炮。  金克木,故劈拳能破崩拳;木克土,故崩拳能破橫拳;土克水,故橫拳能破鑽拳;水克火,故鑽拳能破炮拳;火克金,故炮拳能破劈拳。此乃五行相剋之義。          五行相生    金能生水,故劈拳能變鑽拳;水能生木,故鑽拳能變崩拳;木能生火,故崩拳能變炮拳;火能生土,故炮拳能變橫拳;土能生金,故橫拳能生劈拳。然萬物皆生於土,故橫拳能變諸拳,此乃五行相生之義。  五絕    五絕者踏、撲、裹、舒、絕是也。踏者,如踏毒物也;撲者,如貓虎之撲也;裹者,如包裹之不露也;舒者,舒展其力也;絕者抖也。踏要絕,撲要絕,裹要絕,舒要絕,絕要絕,一絕要所不絕也。    內外相見合一家    朱雀玄武南北分,震龍兌虎各東西,戊己之土中宮位,  意為媒引相配成。眼耳口鼻外五行,手足四稍並頂心,  久練內外如一氣,迅雷電雨起暴風。拳無拳來意無意,  無意之中是真意,誠心煉養精氣神,心死神活活死人,  養靈根而動心者,敵將也;固靈根而養性者,修道也。    心仁肝義肺禮腎智脾信    夫將才有九,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而知其饑寒,悉其勞苦,此謂之仁將;臨危無苟色,不為利繞,有死而榮,無生以辱,此之謂義將;貴而不驕,勝而不特,賢而能下,剛而能忍,此之謂禮將;其變不測,動應多端,轉禍為福,臨危制勝,此之謂智將;進有原賞,退有嚴刑,賞不逾時,刑不擇貴,此之謂信將;足輕戎馬,氣蓋千秋,善用短兵,長於劍戟,此之謂步將;登高履險,馳射若飛,進則先行,退為後殿,此之謂騎將;氣高三軍,志高強敵,怯於小戰,勇於大敵,此之謂猛將;賢而不忌,從順如流,寬而能剛,簡而能譯,此之謂大將也。  遊藝引    盤棍三步豈無因,配合分明天地人,  要把此身高位置,先從本實練精神。    心肝脾肺腎    母指屬火為心,食指屬木為肝,中指屬土為脾,無名指屬金為肺,小指屬水為腎。心沉,肝吹,脾入,肺凜,腎敵。    用氣訣法    眼上翻屬陰,陽氣落在枕骨上;鼻一縐屬陽,陽氣落在齶角上。脾氣緊,心氣沉,肝氣一弩落腎終,心沉一氣自然成。    武藝雖精竅不通,費盡心機枉勞神,  祖師留下真妙術,得藝不可忘傳人。    學藝二勤    一曰腿勤,人之學藝均有常師,但如有比吾藝高者,也要不恥而下問,只要誠心求教於人,而人未有不誠心教我者,此乃一處投師百處學藝也。然心不誠,意不堅,爾虞吾詐,言乖意奸,得藝逆師,甚至欺師滅祖,須防爾輩之禍也。    學藝三知    一曰知明手,或比槍、比棍、刀、劍、拳時,真正勇猛知毒,一見之間便退三舍;二曰知明眼,大凡見人比刀、槍、棍劍、拳時,或十目不合,或於十三格言有違,即急為之指點,差之毫厘,謬之千里也;三曰知明師,何為明師?乃其於歷代刀槍棍劍拳得之於心,應之於手,其理講究真正有始有終,有本有末,有證有據,不覺使人豁然曉暢,如在夢中蘇醒也。    精拳者必精於道,精道者必精於醫。  理不通則藝不精,豈能為之明師乎!    馬戰槍法分劈、對鐙、摸揪    頭趟,翼德神槍左為先,後留一尺倒坐鞭;二趟,虎牢關外戰呂布;三趟,二郎擔山換轉肩;四趟,崔抒都好漢;五趟,翼德神槍誰敢擋;六趟,萬馬營中闖大隊;七趟,金鋼前劄進步槍;八趟,霸王舉鼎抖威風,雙手先找頂門心;九趟,太公執起釣魚竿,專等鯉魚把食饞,魚兒不識其中意,一槍挑在鬼門關。    六合大槍一套    懷中抱月,崩槍,鷂子撲鵪鶉,狸貓撲鼠,萬馬營中闖大隊,張飛闖帳,群戰槍。    雲龍拳    青龍擺尾將水戲,匹馬立功在當前,巧猱就把桃來取,  速似狂風折柳翻,鷂子出林疾如電,捉擒進退霎時旋,  蛟龍出水雲中躍,隨心升降變多端,返躬回首登海岸,  獅吼雷聲上九天,駕雲騰霧骨法變,學此無愧大力仙,  隨著觀音合掌相,收心斂氣站立端。    飛虎拳    跨虎登山似風忙,斜身繞步逞剛強,上挑癸花式,下踢系馬樁,喜鵲登枝沿邊躍,金雞獨立站中央,霸王舉鼎千斤勢,童子翻身一爐香,回頭再作騎馬勢,隨身變幻自主張。    

心意六合拳譜心意門拳譜易筋經貫氣-- 回頂部

22-心意拳拳譜-清-戴龍邦

首頁 > 10藝藏-0386部 > 09武術-40部 > 22-心意拳拳譜-清-戴龍邦

心意拳拳譜 戴龍邦    戴龍邦之序拳譜    明義理識時務方為俊傑  知進退能屈伸便是英雄      六合自古無雙傳  多少玄妙在其間  學者若得通神處  盡在動靜兩字間      序    天下之治道有二:曰德,曰威;天下之學術有二:曰文,曰武。然武之所重者,技藝也。況國家講理有法,搜苗獼狩,各有其時,而其間精微奧妙,更有不容率意忘陳者。余嘗擬著為論,公諸同好,特恐言語不精,反誤後  世,此心耿耿,曷其有報,茲見岳武穆王拳譜,意概純粹,語亦明暢,急錄之,以志余愛慕之忱。云:  王諱飛,字鵬舉,河北楊州湯陰人也。王父早卒,侍母最孝,少貧節氣優,將略剛毅多謀,家貧求學,尤好左氏春秋,其技勇絕倫超群,當時名將無匹。及長應募於東京,留守宋澤與談兵曰:「如將軍者,方可與言孫吳。」屢立戰功,遂成大將,善以少擊眾,自帥八百人破王善等五十萬眾於南董門;八千人破曹城十餘萬於桂嶺;其戰兀朮於順昌,則背峁八百騎,破金兵於朱仙鎮;五百人破金兵十餘萬。凡有所舉,必先謀定而後戰,故有勝而無敗。猝遇敵不動,故敵謂之語曰:撼山易,撼岳將軍難。張俊常問用兵之術於王,王曰:「信、仁、智、勇、嚴,缺一不可。」平生好賢禮士,博覽經書,雅歌投壺,拘拘然書  生。每戰勝必辭功曰:「將士效力,飛何功之有。」而忠憤激烈,議論持正,不挫於人。卒以此得禍,余為宋深惜之。  當武穆童子時,受業於名師,精通槍法,脫槍為拳,自立一法,以教將佐,名曰「意拳」,神妙莫測,蓋古來未有之技也。王以後金、元、明數代,鮮有其技,獨我姬公,名際可,字隆豐者,生於明末清初,為蒲東諸馮人氏,訪名師於終南山,遇異人,得岳武穆王拳譜,揣練數載,盡悟其奧妙,後授余師曹繼武先生於秋蒲(今安徽至德),無人不知其勇,先生學武十有二年,技勇大成。清康熙癸酉年,科舉聯捷三元,欽命為陝西靖遠總鎮大都  督,致仕歸藉。余游至池州(今安徽貴池),先生以此拳授余,學有十易寒署,先生喜曰:「子武勇成矣。」余回晉至洛陽,遇學禮馬公,談勢甚洽,囑余為序,余不善文,焉能為序。  但見世有勇敢之士,未嘗無兼人之力,及觀其藝,再叩其學,手不應心,語不合道者何也?不得個中真傳故也。所謂真傳者,名雖曰武,其實貴和。和者,智與勇順成之謂也。視近世捉拿勾打,封閉閃展,逞其跳躍,悅人耳目者可比。其意拳之大要,不外陰陽、五行、動靜、虛實、起落、進退而其妙矣。又需六合者,手與足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謂之外三合;眼與心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謂之內三合。苟能日就月將,智無不圓,勇無不生,得乎智之理,會乎智之精,自然能去能就,能弱能強,能進能退,能柔能剛,不動如山嶽,難知如陰陽,無窮於天地,充足於太倉,浩渺如滄海,元耀如三光,以此視近世演武者,異乎不異乎,同乎不同乎?學者可不詳辨歟!是為序。      時在乾隆十五年歲次庚午荷月  書於河南洛陽馬公書屋        虢筱非校注    本篇采自曹本。董本也有此序。從內容看,此篇系戴氏於池州從曹繼武學,藝成返晉途經洛陽時,應同門馬學禮之請而為其拳譜所作之序,後移於自抄譜。董本篇末將戴款易為:「中華民國二十三年六月下旬,山西太谷董秀生錄於省垣之寄廬。」另李慎澤據傳抄本將此序粗加整理,刊發於《精武》年第期(後簡稱《精武》)。三個版本文字稍有出入。  此序為心意拳最早文字資料之一,然其存疑處有五,尚有待進一步考證:一、序言戴氏拳藝親受曹繼武,然今人考證曹與心意拳無涉,如屬實,則戴氏所述有誤,然戴氏怎會記錯本師姓名?二、序言曹於康熙癸酉科聯捷三元,然清《聖祖實錄》載,並無癸酉一科,曹所中為甲戌科,且授職和主要事迹與序言不合,查康熙一朝另無同姓同名中武科者,所記如即此曹繼武者,則曹卒於年,戴生於年,彼此如何授受拳藝?三、形意傳人中傳抄有《十法摘要》一篇,雲系曹繼武所撰,且曹於六合真傳「得之尤詳」,撰摘要「聊以教後進之人」,如系確鑿,戴氏作此序為何隻字未提及曹法?四、序言姬際可授藝曹繼武,然姬卒於年曹生於年其間相距僅十三年,直接授受顯然困難,而曹於其《十法摘要》序中卻言受自鄭師,為姬再傳,拳譜作序是一件十分鄭重之事,戴氏所述傳承上溯僅兩代,年代未遠,為何有誤?五、戴氏得藝,初秘不外傳,此序雖為馬學禮拳譜而撰,然存於其家傳舊譜中,理應不會杜撰史實蒙蔽其後人,那麼是否為戴氏後人所撰而假託戴龍邦之名呢?  「蒐苗彌狩」曹本作「搜苗彌狩」,《精武》作「彌蒐獀狩」。按「蒐苗彌狩」古時分別指春、夏、秋、冬四季之獵。「蒐」音搜,「蒐」與「獀」通,二字讀音亦同,均指春季之獵。《周禮?夏官?大司馬》:「遂以蒐田。」鄭玄註:「春田為蒐。」「搜」為「獀」之誤抄。苗《禮記?月令》:「孟夏之月,??????是月也,驅獸毋害五穀,毋大田獵。」註:「夏獵曰苗,正為驅獸之害禾苗者耳,與三時之大獵自不同。」彌,音顯。《周禮?春官?肆師》:「彌之曰蒞卜來歲之戒。」鄭玄註:「秋田為彌」。狩:音受,意指冬季打獵。《周禮?夏官?大司馬》:「中冬教大閱??????遂以狩田。」  「更有不容率意忘陳者」董本「」更作「」各。《精武》「不容」作「天容」。  「特恐言語不精,反貽後世」。「特」《精武》作「時」。「反貽後世」曹本及《精武》作「貽誤後世」。據董本改。  「茲見岳武穆王拳譜,意既精純,語亦明暢」。據今見史料記載,戴氏作此序前,已有雍正十一年。河南李氏(佚名)作《六合心意拳譜》,雍正十三年新安王自成作《拳論質異序》。戴氏之後有乾隆十九年汝州王琛琳、乾隆四十四年汝州馬定振為此拳譜作序,由此可見,假託武舟名下的此拳譜,在清初即幾經傳抄,並多有增益。「語亦明暢」:《精武》作「譜未明暢」,別本作「譜文明暢」。  形意拳的起源,充滿了傳說付會的色彩,達摩、岳武穆、張三丰都曾被奉為開派祖師,然「代遠年湮,傳說非一,俱無文獻足征,未敢據為信史」(寶顯庭語)。此序言是訖今關於形意拳起源的最早資料,即持岳武穆說然亦不足確信,蓋因岳是民族英雄,後人喜喜其忠勇,卯其氣節,將拳假託其名,以文流傳,此為古拳師慣用手法。對於前輩授受系統,確鑿可考者,僅能斷自明末姬際可,姬公以前,遠紹無據,姬公以後,則世系昭然,多屬可信,近世拳家乃多奉姬際可為創始人。  「急錄之,以志余愛慕之忱」,董本作「余愛慕之忱,急錄之為志」,語意稍嫌不通。《精武》「忱」作「情」。  「河北相州湯陰人也」。曹本、董本均此,《精武》作「河南湯陰人也」,湯陰宋時隸屬河北西路相州,今屬河南,顯系後人之改。《宋史》載為「相州湯陰人」。此序所記岳飛一段,部分詞句直接錄自《宋史?岳飛傳》其史實來源應亦為該史。  岳飛(—),北宋末年投軍,初任秉義郎(下級軍官)。高宗時,隨宗澤守開封,澤死,從杜充南下。建炎年,金兀朮渡江南進,他移軍文德、宜興,堅決抵抗,次年金兵北撤,飛攻其後隊,收復建康。紹興四年,大破金金傀儡偽齊軍,收復襄陽、信陽等六郡,任清遠軍節度使。紹興十年,兀朮進兵河南,他出兵反擊,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在郾城大敗金軍,時高宗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以「莫須有」罪名被殺害。後追謚「武穆」。  「家貧力學,尤好左氏春秋」,從曹本、董本。《精武》無此句。《宋史》載「(岳飛)家貧力學,尤好左氏春秋,孫吳兵法。」  「左氏春秋」:古代編年體史書,相傳為左丘明所作,故名。  「志」,《精武》作「智」。「匹」,董本作比。  「應募於東京,留守宗澤與談兵曰」,曹本及別本均此,但董本作「應募於東京留守,與宗澤談兵曰」。《精武》「應募」作「應試」。  「孫吳」,古代兵家孫武和吳起的合稱,此處借指兵法。  「於南薰門」,曹本原作「南董門」,董本作「與南董門」,據別本及《宋史》載為「南薰門」。此句中「自帥八百人」,《精武》作「自師八百人」顯誤。  「八千人破曹成等十萬眾於桂嶺」。曹本原作「八千人破曹城十餘萬眾於桂嶺」。董本作「八千人破曹需等十餘眾於桂嶺」,《精武》作「八十人破曹城十餘萬眾於極嶺」,綜合諸本改。「桂嶺」,《精武》作作「極嶺」另有別本作「峻岭」,《宋史》載為「桂嶺」。「曹成」諸本均作「曹城」,然《宋史》載為「曹成」,從《宋史》。  「穎昌」諸本皆作「順昌」,據宋史改。  「則背蒐八百騎」,董本作「則皆後蒐,八百騎大破金兵於朱仙陣」,「陣」就為「鎮」之筆誤,且此句斷句有誤,與後一句誤邊。  「背蒐」古大將之親隨軍,曹本及別本作「背峁」,據《宋史》改。「八百騎」,《精武》作「八百餘」。  「破金兵於朱仙鎮,五百人破金兵十餘萬」,曹本在「朱仙鎮」後斷為「:」,董本則在「五百人」前加「又帥」二字,皆理解和斷句有誤。《精武》無此句。此段史實,《宋史》載為:「方郾城再捷,飛謂雲曰:賊屢敗,必還攻穎昌,汝宜速援王貴,既而兀朮累至,貴將游奕、雲將背蒐戰於城西,雲以騎後八百挺前決戰??????兀朮遁去。??????飛進軍朱仙鎮,距卞京四十五里,與兀朮對田壘而陣,遣驍將以背蒐騎五百奮擊,大破之。」  「凡」,董本無此字。《精武》無「凡有所學,必先謀定而後戰」一句。  「為」,曹本及別本作「謂」。董本、《精武》作「為」,從之。「語」,《精武》作「言」。  「張俊」,《精武》作「張浚」。張浚與張俊,同為宋高宗時將帥,故易混淆。  「博覽經史,雅歌投壺,恂恂然如書生」,「博覽經書」:曹本原作「博覽經書」,董本作「博覽經典」,據《精武》及《宋史》改。  「雅歌投壺」:形容舉止文雅,語出《後漢書?祭遵傳》「對酒設樂,必雅歌投壺。」「投壺」:古代宴會禮制,也是一種遊戲,方法是以盛酒的壺口作目標,用矢投入,以投中多少決勝負,負者須飲酒。  「而忠憤激烈「,」忠憤「前董本無「而」字。曹本及《精武》均此。「好賢禮士」至「卒以此得禍」幾句,系直接采至《宋史》,僅個別字眼稍有出入。  「王當童子時,受業於名師」,曹本原作「當武穆童子時,受業於名師」。董本作「王當童子時,受業於少林侗大禪師」,《宋史》載:「(飛)學射於周同,盡其術。」綜合二本改。《精武》脫「王」「名」二字。  二十「鮮明其技」,兩樣本原作「鮮有其技」,《精武》作「鮮有其技也」,董本作「鮮明其技」。「有」與「明」字義上有微妙差別,從上下文義分析,從董本。  「龍峰」,曹本原作「隆豐」,董本、《精武》作「隆風」,《姬氏族譜》載為「龍峰」。隆豐、隆風,當為龍峰之音訛。從《姬氏族譜》。  姬際可,字龍峰,山西蒲州人氏,生性豪邁好武,刻苦用功,初精大槍術。姬族譜說他「技勇絕倫,晚年破流冠於村西,手列殲渠魁,人號神槍。」而其手搏之技是否另有傳承,雖傳說不一,但也傳下來的武功,經其手整理裁創,應屬事實。姬際可的拳法以心意為主,注重心意的融貫,強調內外的結合,手眼身法必求渾然天成,因此初名「六合心意拳」。  「國初」曹本、董本均作「清初」,不合清人稱呼本朝口吻,顯系後人之改。《精武》作「國初」。  「終南山」,位於陝西長安附近。文中不一定是確指,可理解陝西一境。  「揣練數載,盡悟其奧妙」,董本及《精武》無此句。  「後授余師曹繼武先生於秋蒲」,曹繼武《十法摘要》序道:「余幸得學於鄭師之門,以接姬老師之傳也。」則為姬授鄭師,再傳曹繼武。另據今人考證,曹與心意拳無關,更非該拳傳人。「秋蒲」:安徽池州府,今屬安徽貴池。  「無人」,董本、《精武》作「時人」,戴氏從池州藝成返晉,途經洛陽時撰此序,談及曹繼武事,理應不會稱「時人」。故仍從曹本。  「康熙癸酉科聯捷三元,欽命為陝西靖遠總鎮大都督」,記載與史實不合,或是戴氏僅據口述而撰。《清實錄》載:曹繼武中武狀元為康熙三十三年甲戌武科。另據貴池地方志載:曹中狀元後,被授三等侍衛,值禁中。康熙三十六年,隨駕征厄魯,特著勤奮勞,屢被內萱蟒衣酒果之賜。後遷陝西靖遠衛副將,長興安大都督。時漢江暴漲,督軍士晝夜巡防,感寒疾,卒年三十六歲。另說曹晚年引退,在池州、洛陽等地傳拳,弟子甚多。  「致士歸籍」,董本作「到釺歸籍」。  「學之十易寒暑」,曹本原作「學有十易寒暑」,董本作「學三十自寒暑」,顯系傳抄之誤。從《精武》改。  「先生曰:子武勇成矣」。「先生喜曰:『子武勇成矣。』」董本作「先生曰:『子藝成矣』」,《精武》作「先生曰:『子勇成矣。』」仍從曹本,去喜字,蓋因與戴氏自述本事口吻稍嫌不合。  「余回晉」,董本作「命余回晉」,似非。  「談藝甚洽,屬余為序」,曹本原作「談藝甚洽,囑余為序。」董本作「書於談勢甚洽,囑余為序」。「書於」二字顯系傳抄多出。戴至洛陽遇同門馬學禮,交流所學,據常理推測,更多的是比划拳勢,故「藝」「勢」二字中從「勢」。「囑」「屬」相通,但古文中一般作屬,據別本改。  「余不文」,曹本原作「余不善文」,據董本、《精武》改。(對於此句,我個人認為應仍為「余不善文」為妥。「余不善文」是表示自己的謙虛,但絕不是不識字。而「余不文」,則是說純粹沒有文化,是一個不識字的大老粗,怎麼能寫序言呢?——曹文)。  「個中真傳」,董本作「個中正真傳」,「正」字系誤抄。  「和者,智與勇順,成自然之理也」。和,即和順,為心意拳之要旨,指外在形式與內中神氣和順一體。《心意拳譜》曰:「武式者言其法式和合也,而和合之中智勇備焉。」此句《精武》作「和者,智與勇,順成自然之謂也。」斷句上不一。  「豈世傳」,曹本原作「視近世傳」,稍似。董本作「而非近世所習」,《形意拳研究》(山西形意拳協會會刊,內部刊物)作「豈近世所習」,均系後人添改。據《精武》改。  「不外陰陽五行、動靜虛實、起落進退」,董本作「不外五行、陰陽、起落、進退、動靜、虛實」,《精武》排序亦有不同。然從曹本及別本。  「而其妙又須六合」,曹本原作「而其妙矣。又須六合者」,別本作「而其妙矣,又須六合。」從董本、《精武》改。  「六合者,何也?」曹本、《精武》無「何也?」從董本及別本加。  關於「六合」的解釋:岳武穆《九要論》作:「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內三合也;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外三合也。此為六合。」少林拳術中亦有「六合」一說,如梁寶貴《少林寺內外功真傳》一書中作:「六合之法:心與身合,身與眼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氣與力合,此乃為之六合。」德虔《少林武術氣功》作:「六合練身法: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心與眼合,勇與意合,氣與力合??????」可參考。  「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謂之外三合;眼與心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謂之內三合」,董本作「分內三合,外三合。內三合:眼與心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外三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內外如一,稱其六合」。從行文上看,不及曹本通順。仍從曹本,並據董本加「內外如一,稱其六合」。《精武》「心與意合,意與氣合」作「心與氣合,氣與力合」,且無「是謂之外三合」「是謂之內三合」「內外如一,稱其六合」幾句。  「會乎和之精」,曹本原作「會乎智之精」,從董本改。此句《精武》作「得乎知之理,會乎知之情」。  「能去能就,能柔能剛,能進能退,能弱能強。不動如山嶽,難測如陰陽,無窮如天地,充實如太倉,浩渺如四海,眩曜如三光」。此句語出《三國演義》第一百回「漢兵劫塞破曹真武侯斗陣辱仲達」:「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致書於大司馬曹子丹之前,竊謂夫為將者,能去能就??????」。另岳武穆《九要論》中亦有此句。「能去能就,能柔能剛,能進能退,能弱能強」,曹本、董本均作「能去能就,能弱能強,能進能退,能柔能剛」,語序有所不同。「難測」曹本、董本作「難知」。「無窮」董本作「無穹」非也。「穹」專指磊空。「充實」,曹本「」董本原作充足。「四海」,曹本原作「滄海」,董本作「江海」,系抄誤。「眩曜」,曹本原作「元曜」,《精武》作「光曜」,別本作「炫曜」皆非;董本作「眩曜」為是。「眩曜」意為光彩奪目。「眩」通「炫」。上術諸處均據《三國演義》改正。  「學者可不詳辨歟。是為序」,《精武》無此句,董本作「是為論」。      四把英雄非等閑五行六合變勢難  學者要得真消息全在動靜兩字間    訪友到江邊,日升近午天,  伏羲畫八卦,諸葛歸西川,  鄉前男兒孝,城後女子賢。    子規啼哭四更時  起視蠶稠怕葉稀  不信東風楊柳月  玉人歌舞未曾歸      意拳目錄    斬截、裹挎、挑頂、雲領;出勢虎撲,起手鷹捉,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    踐躦法    一寸——進步也二踐——腿靈快也  三鑽——縮身也四蹴——束身也  五夾——如剪刀形打也六合——內外合一也  七疾——毒也八正——直也  九脛——摩也十警——警起四稍也  十一起落——起打落也打也十二進退——步也  十三陰陽——氣之上下也十四五行——一氣也  十五動靜——作用也十六虛實——精靈也  寸,是寸身、寸步、寸勁也。前足進,後足跟,後足不進也是空。身在寸發,勁在寸絕;身要寸絕,勁要寸絕,一絕無所不絕,方為之寸也。  踐,是腿也。前足虛,後足重,前足順,後足橫,前後明了足步靈。  躦,是身也,縮也。出似吐,回似吞,吞吐明了是龍身。  蹴,是束身也。打人如親嘴,打人如吃奶,如蛇吸食,上下束而為一也。  夾,是剪形也。兩腿行如剪刀,兩手形如夾剪也。  合,是內外六合為一也。  疾,是毒也。心要毒,眼要毒,手要毒,三毒具齊,方能敵也。  正,是直也,中也。過陰不及,過陽不力,看斜是正,看正是斜,正中有奇,奇中有正,奇正相生,方為之正也。  脛,是手摩內五行也,摩脛摩勁,意氣響連聲。  警,是警起四稍也,火機一發,有物必落。  起落,起是去也,落是打也,起也打,落也打,起落如水之翻浪,方為真起落也。  進退,何為進退,退步高,進步低,不知進退枉學藝。  陰陽,何為陰陽,看陰而變陽,看陽而變陰,天地陰陽相合能下雨,拳之陰陽相合方能成其訣,皆為陰陽之氣也。  五行,是內五行要動,外五行要隨。內變乃外變之源,外變為內變之用。  動靜,內之動靜為本修,自能作用於外也。若言其靜,未露其機;若言其動,未見其跡,動靜於正發未發之間,為之動靜也。  虛實,虛是精,實是靈,精靈皆有,方成其虛實。    精養靈根氣養神,養功養道見其真,  丹田養就長命寶,萬兩黃金不與人。    六合拳論    六合自古無雙傳,多少玄妙在其間;  設若妄傳無義人,招災惹禍損壽年。  武藝都言無定形,隨心變化勢無窮;  果能悟得達摩理,打遍天下是真能。    天為一大天,人為一小天,牆倒容易推,天塌最能擎。雨打塵灰凈,風吹霧雲拖,熊出洞,虎離窩,勇若穿山越大河。黎正其項,將有所去;虎避其勢,將有所取。勢正者不上,勢遠者不上,知遠知近,知老知嫩,知實知詐,上下相連。心動身不動則枉然,身動心不動也枉然。一戰要把勢來變,閃展騰挪足底隨,明這八勢就打去,方才算得真武藝。問爾何所據,曰:我的心中有主意。或把或拳,望著就是隨高打高,隨低打低,打遍天下即如老雞。行如槐蟲,起如挑擔,若遇人多,我便是三搖兩旋。  起手橫拳勢難招,展開四平前後稍,望眉斬截反見背,如虎搜山截手炮,俱行如風,鷹捉四平,足下隨從身進步,踩打莫容情,搶上搶下十字立,剪子股勢如擒拿。進步不勝,必有寒師法之心。打人如走路,視人如蒿草,但上如風響,起落似箭鑽,遇敵要取勝,四稍俱要齊。手去足不去則枉然,足起手不起也枉然,未起存摘字,未落存墜字,三意不相連,必定藝兒淺。拳去不空回,空回總不奇,用兵行詭道,槍扎似射箭,出拳先用氣,戰畢始剎氣,無不取勝。  君與臣,將與兵,合一氣,蓋乾坤,並無反意。遠近一大步,位立兩頭,迴轉寸為先。早知迴轉這條路,近在眼前一寸中。守住一心行正道,小路雖好車難行。拳打遍身是法,足踏渾身是空,遠去不發足,發足不打人,見空不打,見空不上,先打顧法後打人,先用顧法,渾身是法,俱打的是本身,隨機應變。手起足不要望空落,閃戰兩邊,提防左右,強退者往後跟,急連緊追。隨高打高,隨低打低。起為橫落為順,橫若蛇行撥草,順若射箭穿林,為其正法。心不勇,手不疾;搐不止,多出拙。三存者不上,心裡可悟,原來是本心不明四稍。上節不明,無依無宗;中節不明,渾身是空,氣無神變神受;下節不明,動輒跌傾,多出七十二盤跌。  有反意必有反氣,有反氣必有反力,面笑眉喜不動唇,隨心防他,必有伶俐之能。知其來意,觀其五行,無不可推矣。見識不是隨時意,遇事無有不到頭。姬壽云:文武古今乃治國強民之大興,上有益於社稷,下能趨凶避禍,此生不可缺也。  今之武者,專論架勢,封閉之法不知,日間瞭然在目,還可運用,若在黑夜之中,伸手不見手,如何用之?必自誤其身,悔何及哉!惟剛之大氣,養之有素,而忽然於一旦,依本心本性,直撲上去,隨左打左,隨右打右,不怕身大力勇者,一動而即敗也。夫於其深察否!    手足法    心要狠,手要毒,眼要奸。眼有鑒察之明,手有撥草之能,足有行程之功。兩肘不離肋,兩手不離心,出洞入洞緊隨身,乘其無備而攻之,因其不意而擊之。兩足全憑後足蹬,後足緊接寸步跟。頭為一拳,背尾為一拳,膝為一拳,肩為一拳,肘為一拳,把為一拳,胯為一拳,足為一拳。足踏中門搶他位,就是神手也難防;肩打一陰返一陽,兩手只在洞中藏,左右全憑蓋勢取,束長二字一命亡。肘打去,占胸膛,起手好似虎撲羊,或往裡胯一旁走,後手只在肋下藏;胯打中節並相連,陰陽交合必自然,外胯好似魚打挺,里胯搶步變勢難。背尾打落不見形,猛虎坐卧藏洞中,背尾全憑精靈氣,起落二字自分明。膝打幾處人不明,好似猛虎出木籠,和風展轉不停勢,左右明撥任意行。足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憑後足蹬,與人交手莫息力,去意好似卷地風,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稍要精然,氣浮心意隨時用,硬打硬碰無遮攔。起無形,落無蹤,起如蜇龍登天,落如霹靂擊地,上下左右十四處用法,具不脫丹田之精。丹田久煉靈根本,五行合一見其真。  後足趕前足,前足踩腿彎;前足趕後足,撩陰往裡鑽。把打把落頭手擋,降龍伏虎霹靂閃,天地交合雲遮月,武藝相戰閉日光。終有千招熟,不如一招精,早知此應驗,過後見識淺。手足去似快如風,妙在眼前一寸中,疾上更加疾,打倒過嫌慢。天地交合,雲遮日月,武藝相鬥,蔽住五行,三起不見,三進不見,踩定中門去打人,如蛇吸食,外示安然,內食精神,見之如婦,豈知如虎,形氣與神齊,縱橫往來,目不及瞬,形似儒弱之士,犯如猛虎之威,架梁內孔不載重,一稱打起千百斤,藝不在多而在精,力不在大而在巧,較勇宜放膽莫慮,慮者寸步難行。血稍發自足心,直上至天門,牙骨肉稍仔細評(品——曹文注),評(品——曹文注)出道理是一通。筋骨一氣,要明天地,陰陽一通,百脈皆通。氣之復萬物皆復,哪見浪跡,何有阻隔乎!  拳以和為始,復以和為終。明天地,知吾之心藝,亦察敵人之虛實,逢強智取,遇弱強攻,彼柔而我剛,彼剛而我柔。目中要不時常輪轉,行坐要不時常用心,耳中要不時常報應,語中要不時常調和。調和者何也?萬物萬事,吉與凶矣。吾有培樹之心、育苗之意,奈其人心不知松柏四時常青。牡丹花開雖好,皆一時之艷。松柏雖常綠,何嚴霜不打,皆因根盛心實。人心若得人心意,竟思之時不回頭,武藝但掃世不平,路途結交要小心。夜間須防備,萬事莫放鬆,逢橋須下馬,遇波莫先爭,一人莫上舟,搬重宜停行,寧走高崗十里遠,莫走低凹古路行。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為天,黑夜烈風休行路,十人易把一人擒,人若參透這些理,萬事有吉並無凶。  武藝古來有三教三不教、三怕三不怕。何謂三教?孝弟忠信者教,有剛柔者教,機謀靈通者教。何謂三不教?賊盜者不教,愚魯者不教,無義者不教。又有三怕三不怕,何謂三怕?能服尊長者怕,高手有德者怕,耍笑孩童者怕。何謂三不怕?稍長大者不怕,力勇者不怕,藝高者不怕。    十二形練法    十二形者,龍、虎、猴、馬、鼉、雞、鷂、燕、蛇、(鳥台)、鷹、熊是也。龍有束骨之法,衝天之雄,三曲之才,含蓄之技;虎有撲食之勇,抖毛之威,利爪之疾,掀尾之功;猴有縱山之能,跳澗之技,登枝之巧,閃忽之妙;馬有蹟蹄之功,撞澗之勇,穿奔之技,行程之能;鼉有浮水之靈,翻江之力,倒海之勁;雞有獨立之功,欺斗之勇,抖翎之威,抓登之法;鷂有穿林之巧,並翅之法,翻身之技,旋轉之能;燕有抄水之巧,展翅之捷,起落無常、轉動無息之妙;蛇有曲行之能,撥草之技,首尾相應,蟠纏之靈;(鳥台)有起落之疾,豎尾之才;鷹有利爪之功,察物之敏,捉拿之技,急轉之巧;熊有腰膀之勁,豎項之力,封固之技,推山之功。  人以身形物之形,物之意以人意悟之,遠取諸物,近取諸身,總要束身而起,藏身而落。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起如箭,落如風,追風趕月不放鬆。論身法不可前栽後仰,不可左歪右斜,往前一直而出,往後一直而落。論步法,寸步、墊步、剪步、踐步、快步不可缺。論足法,足起而鑽,足落而翻,不鑽不翻,以寸為先。肩要催肘,肘要催手,胯要催膝,膝要催足,腰要催肩胯。    五行合一處    遠踐近鑽進合膝,沾身縱力。手起如鋼銼,落手似鉤竿,磨脛磨勁,意氣響連聲,心一動渾身俱動,心動如飛劍,肝動舅火焰,肺動成雷聲,脾動大力攻,腎動快如風,五行合一處,放膽必成功。起落二字自身平,蓋世一字是中身,身似弩弓,拳如葯箭,能要不思莫要停,蜇龍未起雷先動,拳打三節不見形,如見形影不為能。能在一思進,莫在一時存,能在一氣先,莫在一氣後。起橫不見橫,落順不見順。起不起何用再起,落不落何用再落。低之中望為高,高之中望為低,起落二字與心齊。明了四稍永不怕,閉住五行永無凶;明了四稍多一精,明了三節多一力,明了五行多一氣,三回九轉是一勢。何為四稍乎?舌為肉稍,牙為骨稍,發為血稍,指為筋稍。渾身毛孔亦為血稍。兩肘不離肋,兩手不離心,手足去似卷地風,出洞入洞緊隨身。與人交戰須明三前,即眼前、手前、足前是也。眼前宜明虛實奸詐,手前宜明橫順變化,足前宜明閃展騰挪。踩定中門去打人,如蛇吸食,內提精神,外示安佚,見之如婦,豈知如虎,神不外露,意不外泄,克敵致命,近在眼前。    三拳三棍    三拳者,鑽拳、裹拳、踐拳是也。鑽拳似閃電,裹拳類虎踐,踐拳似馬奔,連環一氣演。鑽拳無空不入,裹拳無堅不摧,踐拳無遠不近。三棍者,崩棍、炮棍、反背棍是也。崩棍只要猛,炮棍似風行,反背疾如矢,真乃在其中。    拳棍贊    三拳三棍非尋常,緊陣圓滿是正方,  習得若至通神處,武藝之中狀元郎。    五行相剋    劈拳似斧,有劈物之意,其性屬金,金止於劈;崩拳似箭,有穿林透物之意,其性屬木,木止於崩;鑽拳似電,有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其性屬水,水止於鑽;炮拳似炮,猶如暴突之猛,其性屬火,火止於炮。  金克木,故劈拳能破崩拳;木克土,故崩拳能破橫拳;土克水,故橫拳能破鑽拳;水克火,故鑽拳能破炮拳;火克金,故炮拳能破劈拳。此乃五行相剋之義。          五行相生    金能生水,故劈拳能變鑽拳;水能生木,故鑽拳能變崩拳;木能生火,故崩拳能變炮拳;火能生土,故炮拳能變橫拳;土能生金,故橫拳能生劈拳。然萬物皆生於土,故橫拳能變諸拳,此乃五行相生之義。  五絕    五絕者踏、撲、裹、舒、絕是也。踏者,如踏毒物也;撲者,如貓虎之撲也;裹者,如包裹之不露也;舒者,舒展其力也;絕者抖也。踏要絕,撲要絕,裹要絕,舒要絕,絕要絕,一絕要所不絕也。    內外相見合一家    朱雀玄武南北分,震龍兌虎各東西,戊己之土中宮位,  意為媒引相配成。眼耳口鼻外五行,手足四稍並頂心,  久練內外如一氣,迅雷電雨起暴風。拳無拳來意無意,  無意之中是真意,誠心煉養精氣神,心死神活活死人,  養靈根而動心者,敵將也;固靈根而養性者,修道也。    心仁肝義肺禮腎智脾信    夫將才有九,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而知其饑寒,悉其勞苦,此謂之仁將;臨危無苟色,不為利繞,有死而榮,無生以辱,此之謂義將;貴而不驕,勝而不特,賢而能下,剛而能忍,此之謂禮將;其變不測,動應多端,轉禍為福,臨危制勝,此之謂智將;進有原賞,退有嚴刑,賞不逾時,刑不擇貴,此之謂信將;足輕戎馬,氣蓋千秋,善用短兵,長於劍戟,此之謂步將;登高履險,馳射若飛,進則先行,退為後殿,此之謂騎將;氣高三軍,志高強敵,怯於小戰,勇於大敵,此之謂猛將;賢而不忌,從順如流,寬而能剛,簡而能譯,此之謂大將也。  遊藝引    盤棍三步豈無因,配合分明天地人,  要把此身高位置,先從本實練精神。    心肝脾肺腎    母指屬火為心,食指屬木為肝,中指屬土為脾,無名指屬金為肺,小指屬水為腎。心沉,肝吹,脾入,肺凜,腎敵。    用氣訣法    眼上翻屬陰,陽氣落在枕骨上;鼻一縐屬陽,陽氣落在齶角上。脾氣緊,心氣沉,肝氣一弩落腎終,心沉一氣自然成。    武藝雖精竅不通,費盡心機枉勞神,  祖師留下真妙術,得藝不可忘傳人。    學藝二勤    一曰腿勤,人之學藝均有常師,但如有比吾藝高者,也要不恥而下問,只要誠心求教於人,而人未有不誠心教我者,此乃一處投師百處學藝也。然心不誠,意不堅,爾虞吾詐,言乖意奸,得藝逆師,甚至欺師滅祖,須防爾輩之禍也。    學藝三知    一曰知明手,或比槍、比棍、刀、劍、拳時,真正勇猛知毒,一見之間便退三舍;二曰知明眼,大凡見人比刀、槍、棍劍、拳時,或十目不合,或於十三格言有違,即急為之指點,差之毫厘,謬之千里也;三曰知明師,何為明師?乃其於歷代刀槍棍劍拳得之於心,應之於手,其理講究真正有始有終,有本有末,有證有據,不覺使人豁然曉暢,如在夢中蘇醒也。    精拳者必精於道,精道者必精於醫。  理不通則藝不精,豈能為之明師乎!    馬戰槍法分劈、對鐙、摸揪    頭趟,翼德神槍左為先,後留一尺倒坐鞭;二趟,虎牢關外戰呂布;三趟,二郎擔山換轉肩;四趟,崔抒都好漢;五趟,翼德神槍誰敢擋;六趟,萬馬營中闖大隊;七趟,金鋼前劄進步槍;八趟,霸王舉鼎抖威風,雙手先找頂門心;九趟,太公執起釣魚竿,專等鯉魚把食饞,魚兒不識其中意,一槍挑在鬼門關。    六合大槍一套    懷中抱月,崩槍,鷂子撲鵪鶉,狸貓撲鼠,萬馬營中闖大隊,張飛闖帳,群戰槍。    雲龍拳    青龍擺尾將水戲,匹馬立功在當前,巧猱就把桃來取,  速似狂風折柳翻,鷂子出林疾如電,捉擒進退霎時旋,  蛟龍出水雲中躍,隨心升降變多端,返躬回首登海岸,  獅吼雷聲上九天,駕雲騰霧骨法變,學此無愧大力仙,  隨著觀音合掌相,收心斂氣站立端。    飛虎拳    跨虎登山似風忙,斜身繞步逞剛強,上挑癸花式,下踢系馬樁,喜鵲登枝沿邊躍,金雞獨立站中央,霸王舉鼎千斤勢,童子翻身一爐香,回頭再作騎馬勢,隨身變幻自主張。    

心意六合拳譜心意門拳譜易筋經貫氣-- 回頂部

23-心意門拳譜易筋經貫氣--

首頁 > 10藝藏-0386部 > 09武術-40部 > 23-心意門拳譜易筋經貫氣--

心意門拳譜《易筋經貫氣》  自古相傳,有文事者必有武備。   凡學捶者,要明七拳、知三節、身如彎弓、手如葯箭、足蹬起似箭離弦。   手起莫往空里落,遠進一丈步法奇,步位之法,精之到人間,能一思進,莫一思退。進步起勢把、翻身把、左右把如猛虎下山。兩手出洞入洞要隨身,身起足不起是枉然,足落身不下亦是枉然。   進步打莫留情,留情藝不成。剪子股、十字擒、虎撲鷹捉身四平。梢節不明難出變化,中節不明渾身是空,根節不明多出七十二般跌法。本心不明,勢徒勞心,亂行四梢,發施不知,尚遇凶禍難避。   吾能與規矩,不能使人進攻得法。明了三心多一力,明了四梢多一精,明了五行多一氣。三回九轉一勢起,把勢不同法同,知其始終,死中反活,活中反死。勢精人間多一精,一精知其萬勢通,萬勢不要盡了終。勢占蹭難變化,揉定中門去打人,如蛇吸食閃路。勝騰挪而失正者不打,其遠者不打,先打顧法後打空。不見起、落,進打為何?雖有智不如乘勢,又打外合法,又打上下合法,又打隨機應變合法。一枝支百枝搖,上下相連。雞爭鬥、虎擒羊、轉向四梢行似閃,連環一氣掩之打。   花勢雖明,不算武藝,遠近並濟,用與臨場,不定孰勢,隨高打高,隨低打低,或拳或把,望著就打。豈知武藝多術,絕口不談,惟惑亂人心,反悟身能戰,勇而無凶像,心平氣穩,血肪貫通,日積月累,循序漸進,成熟之後,三節、四梢不見,生於自然。   能交言語,莫交心,手到不如心到,心為君、四梢為臣,心為將、四梢為兵。君與臣、將與兵,共合一處自無不勝。學者立志慎哉。  歌曰:習藝如登萬重山,   先生言語是指南;   藝中若得無窮趣,   只有功夫不間斷。   又曰:武藝真傳法無奇,   起落縱橫立根基;   身心難練用苦功,   藝法雖深可盡知。   總之,武藝相傳,必思忠、孝、信、禮、義之人,方可傳授。逢殺家、舍友,行為不端者,寧可失世不可傳也。傳道得心,願習武藝之人為身小弱薄者一助雲耳。    (二)中氣論   中氣者,即先天之元氣,醫道所謂元氣者,以其居人身之正中,故武備名曰中氣,即先天真一之氣也。文練之則為內丹,武練之則為外丹,然內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也。蓋動靜互根,溫養合法,自有結胎還原之妙。俗學不解中氣根源,手舞足蹈,欲入玄巧必不能也。   人自有生以來,稟先天之神以化氣,積氣以化精,當男子以口口口精初凝于丹田、沖脈、帶脈之中,前對臍,後對腎。非上、非下,非左、非右,不前、不後,不偏不倚,正居人一身之正中,稱天樞,號命門。即所謂太極是也。真陰真陽,俱存此中。神志賴之,呼吸依之,十二經、十五絡之流通也。此氣靈晨,或盛或衰,非由功修何成諸狀。   今以人功,變弱為強,變短為長,變柔為剛,變衰為盛。易動也,身之利也,聖之基也足喬之地也。以氣為主,天地生物氣之所至。百物生長,內與外對,表與里對。壯與衰對較,壯可敵也;內與外對較,外可略也。即孟子所謂氣大至剛,塞乎天地之間,是謂浩然之氣也。一曰揉有定勢,人之一身左氣右血,凡揉之法,右邊推向於左,是蓋氣推入血,令其通融。又取胃居於左,令胃寬能多納氣。又取揉者,右掌有力使用無窮。使人而咽之善者,大皆仙去,其法秘密,世人莫知也。初用功也,以輕為重,心宜意其力平也。功逾百日,其氣盈脯,天地之間,充塞周遍,然後才可迎送於外。蓋以要在內,由中送於外,有存之學也。內外兩全,方稱神勇。其功畢矣,常宜錘鍊,勿輕逸試。觀林中樹木,有大且茂者是水土旺盛相之氣於外也。    (三)陰陽轉接   天地之道,不外陰陽。陰陽轉接,出於自然。故靜極而動,陰斷科陽也;動極而靜,陽斷乎陰也;推而至於四時,春、夏之後接以秋、冬,發生盡而收藏隨之,陰必轉陽,陽必轉陰,陰陽乃造化之生成也。故有去有生,生生不窮無有歇息。人稟陰陽之氣一生,乃一小天地,其勢惟陰與陽轉接乘受,豈可不論哉。故高者為陽,低者為陰;仰者為陽,俯者為陰;正者為陽,側者為陰。勢高者落之一低,陽轉乎陰也。若高而更高,無可高矣,勢必不相連,氣必不相接。勢低者必起之以高,陰轉乎陽也。若低而更低,無可低矣,勢必不相連,氣必不相實。俯仰側正,曲個動靜,無不皆然。惟有陽復轉陰,陰復轉陽,其一氣不盡,復催一氣以足之也。非陰盡復轉陽,陽盡復轉陰。明於此,則轉接有一定之勢,接落有一定之氣,無悖謬、無牽拉矣。蓋勢之為快,氣之流利,中無間斷也。一有間斷,則另起爐灶,是求快而反慢,求利反鈍矣。    (四)行氣論   歌訣曰:任他勇猛氣總偏,   此有彼無是天然;   進截橫巧橫截直,   一氣催二二催三。   又曰:   任他歸快是路遠,   守吾安然自粘連;   如問是謂何妙訣,   只在行氣一動間。    (五)陰陽入核論   練氣不外陰陽,陰陽不明從何練起。先始之督脈,行於背之當中,統領諸陽經。任脈行於腹之當中,統領諸陰經,故背陽腹陰。二經上交會陽、下交會陰。一南一北、子午相對。又職坎卦,陽居北之正中。離卦陰居南之正中,一定而不移也。故俯勢為陰勢,宜俯卻又入陽氣。蓋督脈領諸陽經之氣,盡歸於會陽上之前也。仰者為陽勢,卻入陰氣,蓋任脈領諸陰經氣,盡歸於會陰上之後也。    (六)入陽附陰、入陰附陽說   以背為陽,大俯而曲,則督脈交任,過陽入陰,陽與陰相附也。大仰而曲,則任脈交督,過陰入陽,陰與陽相符也。陰推陽、陽推陰,循環無端,凡旋轉勢用之。以俯勢入陽也,不將陰氣扶起則偏於陽,必有領位前跌之患。以仰勢入陰氣,不將陽氣扶起則偏於陰,必有掀翻後倒之憂。故俯勢出者,落點即還之以勢,使無偏於陰也。陽來陰送,陰來陽送,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落點還原,所云「停」字。即是此法。   推而至於曲者,還之以伸;伸者,還之以曲;高者,還之以低;低者,還之以高;側者,還之以正;正者,還之以側,以及斜歪、縹旋、往來,無不皆然。逐勢練法,則陰陽交結,自有得心應手之妙。其扶氣之源也,通於四梢,氣之注也。如通行之道路,總要無壅滯,無牽拉也。方能來去流利,捷便莫測。故上氣在下欲入上,莫牽其下;下氣在上欲理其前,而後氣自去;右氣在左,留意於左;左氣在右,留意於右。   如直捶:手入氣以前,不勒後手,後肘氣不得自背而入。上沖手:下胸不開,則氣不得上升,而入於後。合抱勢:背不開,則氣不得裹於前。直起勢:須勾腳。直蹲勢:須縮項。左手氣在右手,右手氣在左手。俯勢、栽勢、掀其後腳跟。墜勢者,坐其臀。起勢者,顛其足。栽蓋莫蹺腳,恐上頂也。仰勿伸腳,慮下拉也。擴而充之,勢勢皆然。   總之,氣之路也,歸著一處。氣之來也,不自一處,惟疏其氣,其所源通,則道流利,自不至步步為營,有牽拉不前之患矣。    (七)陰陽併入並扶說   此反勢。反勢陰陽,各居其半。故左反勢者,右邊之陰陽併入以左之,左邊之陰陽併入以扶之。故右反勢者,左邊之陰陽併入以右之,右邊之陰陽併入以扶之。    (八)陰陽分入分扶   此平轉開合勢。開胸合背者陰氣,分入陽氣。開背合胸者陽氯,分入陰氣。勢分兩邊,故氣也從中劈開分入分扶之。    (九)陰陽旋入旋扶   此平掄勢、紐縹勢、搖晃勢也。勢旋轉而不停,氣亦隨之旋繞不息。陰入陽分,陽入陰分,接續連綿,並無休歇。左旋右旋,陰陽旋相入扶也。    (十)陰入陽扶陽入陰扶   此直起直落不偏不倚勢也。直身正勢,陽不得入於陰分,陰不得入於陽分,各歸本分。上歸百會穴而交,下至湧泉穴而合,陰陽之扶在兩穴也。    (十一)陰陽斜偏十字入扶   此斜偏側身俯仰勢也。左斜俯勢。陽氣自脊背右下提於左上、斜入左前陽分。右斜俯勢,陰氣纂工下提於右上、斜入右前陰分。斜劈、斜邀手用此。左斜仰勢,陰氣自腹右下提於腹左上,斜入右後陽分。斜擢、斜提手用此。    (十二)陰陽亂點入扶法   此醉形式是也。醉形者,忽前、忽後,忽左、忽右,忽俯、忽仰,忽進、忽退、忽斜、忽正,勢無定形,氣也隨之亂為入扶也。    (十三)剛柔相濟   勢無三點不落,氣無三點不盡。此陰轉陰蹭一陽,陽轉陽蹭一陰之謂也。蓋落處盡處氣凝血口口口口之。所用剛法,則氣撲滿身。而兼陰陽,是氣血流行之時,宜用柔法。不達乎此純用剛,則氣撲滿身,牽拉不利,落點必不猛勇。純用柔法,則氣散不聚,無所歸著,落點必不堅硬。應剛而柔,散而不聚;應柔而剛,則聚而不散。皆不得相濟之妙。故善用剛法,落點即如蜻蜓點水,一沾即起,善用柔法,遇氣如風輪旋轉,滾走不停。若是剛柔相濟得宜,方無氣歉不實,澀滯不利之患也。   以上總論:一身之大陰陽,俱以入其扶。至於手背為陽、膊外為陽。三陽經得於手背之外也,太陽經起於手之小指背,少陽經起於無名指背,陽明經起於食指背。皆上循轉外而赴頭也。手心為陰,膊內為陰。三陰經得於手膊之內也。太陰經止於手大指內,厥陰經止於中指內,少陰經止於小指內皆陽經止於足小趾外側,少陽經止於足大趾內及小趾內及小趾、次趾間,陽明經止於足大趾及次趾背。三經皆循腿外,而止於趾背。足心為陰,腿內為陰。三陰經行於足腿之內也。足太陰經起於足大趾側下,足厥陰經起於足大趾內側上,足少陰經起於小趾過足心湧泉穴。三經皆循腿內。    (十四)三尖為氣之綱領論   事專一,則治於以其有主宰之統。雖有千頭萬緒之多,而究之總歸一轍也。如行軍有主帥之運動,治家有家宰之規範方能同心協力於事。筋經貫氣,動關性命,其氣統領之歸結,不可不究哉。夫頭為諸陽之會,領一身之氣,頭不合,則一身之氣不入矣。   如左側俯勢:而頭反右歪,則右半之陰陽不入。右側俯勢:而頭反左歪,則左半之陰陽不入。直起勢:頭反縮,則下氣不得上升。直落勢:頭反頂,則上氣不得下降。旋轉而右,頭反左顧,則氣不得右入。旋轉而左,頭反右顧,則氣不得左入。   三陰至於手內,三陽起於手背,為臂膊往來氣血之道路,指法之曲伸、手腕之俯仰、伸足喬 ,   則氣不入矣。如平仰手直出,反掌勾手氣必不入。陰手下截者,掌足喬則氣不入。仰手上出者,掌足喬則氣亦不入。平仰手前盪者,腕勾則氣不入。平陰陽手截者,腕勾則氣亦不入。側手直打者,足喬手則氣不入。側手沉打者,足喬手則氣不入。余可類推。   三陽止於足之背,三陰起於足之下,為腿胯往來氣血之道路。一足之尖、跟、棱、掌、腳脖之伸足喬,內外一有不合,則腿氣不入。如仰勢,腳尖若介,則陽氣不入。俯勢,腳尖若足喬,則陰氣不入。起勢直跟躐者,腳尖若介,則氣不得上升。若落勢下墜,腳尖若足喬,則氣不得下降,皆不可不知也。    (十五)三尖照說   練氣不外動靜。動則氣檠不散,靜則如山嶽而難搖,方能來去無失。視俗手動靜俱不穩妥,蓋亦未究三尖照與不照耳。   三尖照則無東歪西斜之患。不照則牽此拉彼,必有搖晃之失。如十字勢:左腳前、右手前者,右手正照左腳尖,頭照右手,則上中下一線,不斜不焉必穩。側身右腳前,右手前之順勢,頭順勢照右手,右手照右腳必穩。余可類推。又有三尖不能強照者,則與十二節照之,紐縹必用之。    (十六)三尖到論   三尖到則一齊俱到也。不然此先彼後,此速彼遲,互有牽拉而不利也。右手正照右腳尖,蓋氣之著落點。雖云:「一尖二催」,此一尖之氣者在全身。一尖不到,必有牽拉,身氣不入矣。自練不靈快,催不堅剛,皆是此類不照之患。練形者,須刻刻留意此三處,方為中的。    (十七)十二節、往來、氣落、內外、上下、前後論   三尖為氣之領袖,乃氣所歸著之處。人且知此三處,宜堅實勇猛,全體堅如石,方能不怕人之衝突,不慮我之不敵也。其所以堅硬者,則在逐處之骨節。蓋骨節之空隙乃一人之經脈、神明之所流注此處。精神填實,則如鐵如鋼,伸之不能曲,曲之不能伸,氣貫方全。起手有肩、肘、腕三節;腿有胯、膝、足三節,左右相併共計十二節。手之能握,足之能步,全賴於此。如百沙袋逐層填實,雖軟物可使之堅硬,此雷同氣貫筋經之理也。氣落全勢有前後、內外、上下之分,宜明辨之。如側身直勢雙手前推者:肘心氣填於上、手腕氣填於掌、足喬於肩。雙手下劈者:肘心氣填於手腕、氣填於下,前肩脫下,後肩提起。正身前撲:兩手平托、肘心氣填於上、手腕氣填於內。膝足喬與臍平:氣實腿外側、腳脖內側、著力胯外間。上下節數隨之起落運動。余可類推。    (十八)檠停成論   歌曰:天地交會萬物生,   不偏不倚氣均停;   千秋萬載氣停聚,   惟有和合一氣通。   此交手法也。檠者:非交手先將中氣吸入中宮,滿腹堅硬如鐵,全體振動,勃然莫遏。如行軍未對之先予將士鼓其勇氣,以待敵至,使其根非空洞虛殼也。停者:已交手也,落點不前不後,不偏不倚,陰陽均停,不多不少也。成者:已交手至落點之後,仍還俟再發也。落點氣不還原,氣散不聚,後不可繼,再發發甚矣。故陰勢陽出者,仍還之以陰。陽勢陰出者,仍還之以陽。成住不散,生生不窮。雖千手萬手,氣總不散敗,更兼內丹,素成食氣不絕,即不得食,而真氣充之,自無餓餒之患。曆數古之名將,愈戰愈猛、勇增百倍者,皆是此訣作用無窮也。    (十九)點氣論   詞曰:似夢地著驚,似吾道忽醒,似皮膚無間燃火星,似寒浸骨里打戰凍。想情形快疾猛,原來是真氣泓,濃震雷迅發離火焰烘,俗不悟元中究,丟卻別尋那得醒,著人脅膚堅剛莫敵形,而深入骨髓截斷營。   已剛在於氣所著,未有疼痛。疼則不通,通則不疼,理應然也。能隔斷氣血之道路,使不接續;能壅塞氣血之運轉,使不流通。可以粉骨絕筋斃性命於頃刻。氣之為用大矣哉,但須明其方、知其發、神其用、方能入殼。如射之中,得先正形體,不偏不倚。如矢之端正,簇羽之停,習口中氣,神凝氣充。再如開弓弛、張弓圓、斬滿而其中得之神通可於此,可穿七紮,乃在放散之靈不靈耳。故氣之發也。當如炮之燃火,弓箭之離弦,陡然而至。熟玩此詞,自然會得心應手,切勿作閑話略過也。    (二十)過氣論   落點堅硬猛勇莫敵,賴全身之氣盡握一處也。然,有用之,而氣不至,氣去而牽拉一利者,未知過氣之法也。蓋人身之氣,發於命門,氣之源也,著於四梢,氣之注也。而其流行之道路,總要無壅滯、無牽拉,方能手法流利,捷便莫測。故上氣在下,欲入上莫牽於下,下氣在上,欲入下莫滯於上。前氣在後順其後,而前氣自入;後氣在前理其前,而後氣自去。左氣在右,留心於右;右氣在左,留心於左。   如直撞手:入手氣於前,不勒後手掌,後肘氣不得自背而入。上沖手:下手不下撞,肩不下脫,氣不得自筋而入。分擺手:胸不開,則氣不得入手後。合抱者:背不開,則氣不得理於前。直起勢,須勾其腳:直落勢,須縮其項。左手氣在右腳,右手氣在左腳。俯勢、栽勢、前探勢,掀起後腳跟也。墜勢,坐其臀。舉勢,踮其足。栽蓋莫足喬腳,恐上頂也。仰蓋莫伸腳,慮下拉也。擴而充之,勢勢皆然。   總之,氣落也,歸著一處。氣求也,不自一處。惟疏其源,通其流,則道路滑利,自不致步步為營,有牽拉不前之患矣。前敘二十法論,乃為筋經貫氣之秘訣。    (注)此拳譜為手抄傳本,錯字漏句頗多,因系前人所作,不敢妄猜強改,姑且依原樣公諸於世,僅供同道研究參考

心意拳拳譜-清-戴龍邦 意拳拳譜--王薌齋 回頂部

27-技擊余聞補--錢基博

首頁 > 10藝藏-0386部 > 09武術-40部 > 27-技擊余聞補--錢基博

技擊余聞補  (近人)錢基博 撰   今春杜門多暇,友人有以林侯官技擊余聞相貽者,敘事簡勁,有似承祚三國,以予睹侯官文字,此為佳矣。爰撰次所聞,補其闕略,私自謂佳者決不讓侯官出人頭地也。甲寅中春記此。   【目錄】   竇榮光   鄒 姓   甘鳳池   閩 僧   某公子   秦大秦二   莫 懋   南楊北朱   范龍友   清江女子   馬永貞   堠山農夫   梁興甫   石 勇   僧念亮   王子仁   嘉定老人   庖 人   白太官   禿 者   三山和尚   蔣志善   李 漁   戴 俊   履店翁   胡邇光   ○竇榮光   無錫竇榮光,清道咸間大俠也。巨膊廣顙,為人甚魁碩有力。飯以銅箸,長纔盈尺,然持擊剌人,無不中要害,雖壯夫立蹶,頗以此自雄。   挾伎游山左。山左地處南北衝要,民情佼桀,多業盜,往往張肆僻地,誘過客宿,伺夜半殺之,而取其貲,無得脫者,土人謂之黑店。榮光作客久,頗曉其情偽,能刺得黑店所在,偽宿,伺有變,輒設計誅盜而火其居。如是者非一矣,輒未嘗遇害,頗輕盜,為無足當意。   一日,道泰山下,日曛,睹當路有肆,心異其僻處而無畏盜,意黑店也。就宿焉。入其肆,見門左一老叟,箕踞計櫃,須雪白,蔽胸前,一目似眇,而發齒盡脫落,涎流頤外,語模糊不可辨,疑老病不任事。佣伙數人,趨走侍客,似亦無大異人者。   遂道榮光入視。僅二室,門東西向。西室兩女子居之,長者纔二十許人,幼者甚稚齒,當不逾年十四五,燕音,度其舉止,似類繩妓湖海賣伎者。東室已居僧一,狀頗矯健。榮光男子與僧俱。   舍既定,佣逐問客飯未。女子言道:食不斯須,可毋飯。轉問東室客。僧曰:肉十斤,面倍。榮光半僧食。佣具如二人指。   僧且食且目視榮光,久之曰:出家人誠自慚善飯,抑客食何多?   榮光漫應曰:半和尚耳。   僧曰:客頃知危乎。   榮光瞿然曰:信黑店乎?然似絕無武勇者。   曰:君不見計櫃一老翁?此劇盜。甚非細敵也。   榮光乃甚自誇詡曰:雖非細敵何害,予殲盜多矣,顧怯一殘癃老憊之垂斃叟乎?   僧笑曰:客故非常人,然今夕無強與人事乃佳。   榮光殊疑勿信,然察僧似伉勇出己上,而言若此,心不能無動。既寢,竟不能成寐。而僧寢鼾自如。   夜半。大風。起戶外,戶震撼有聲。僧寤,一躍離床起,俯戶隙,窺久之,掖榮光起,曰:客視之。   視之,他無所睹,惟見庭中光縷縷閃闔,似電剽忽,不可端倪,蓋劍光也。然後知適所聞者,乃有人急運劍,疾舞成風。心則大驚。僧推倒室後垣出走,榮光亟隨僧出,而垣外復圍石墉,旁山甚高。僧履險騎危,疾躍踰墉出矣。榮光隨躍起,離墉巔纔尺有咫,墜下。再躍不能上,危急間,忽頃所見西室稚齒女,奔走自後至,疾飛一足,蹴其臀,乃得乘勢騰空起越出。   僧在墉外待已久,咎曰:客頃何駑!   榮光勿復敢出聲。挾僧走數里。僧揉登道旁大樹,榮光隨上,忽白光閃逐,似金蛇自後追至。榮光股慄,幾墜地,乃亟閉目抱樹柯伏勿敢動。   僧探懷出一鐵缽,遙逆光來所擲擊,光倏定。而盜叟首已持少女手中,倒挽其須矣。   僧乃摯榮光下見女,則西室二十許長女也。   於是僧勸榮光歸甚力,曰:客不量敵強弱,徒自大。勿歸,必喪其軀。   遂歸江南不復出。後嘗語人曰:唐有劍仙,如聶隱娘空空兒之類,聞其殺人,祇白光一縷繞頸,而首已斷。予頃者睹盜叟逐女子,其疾如風,兩人用劍精能,幾見光而不見人,以身為劍光所護掩也。疑古之所謂劍仙者,類不過運劍精捷,故劍光護掩其身,不為人所瞥見,非真別有異術也。   〔錢基博曰〕榮光論劍仙之說似信。惟博年十二三,即聞諸老先輩道榮光事甚詳,心志之勿忘。及壬子從戎北府,里人同僚最昵者,惟竇君孟干,軍書多暇,輒以榮光事詢之,而孟干諉不知也。然博嘗雇得一仆曰呂貴者,山東泰安人也,頗精伎擊,雲得之其舅諸城孫子山傳。子山,蓋無錫竇榮光弟子也。意者非邑城鳳光橋竇歟。   ○鄒 姓   距無錫縣五十里而南,有鄉曰新安。鄒姓者,佚其名字,鄉之人也。鄉故濱運河而居,當日河運未廢,歲漕東南粟給京師,舢艫什佰銜接,無不出其地者,謂之南漕。漕卒夙多魁碩怙氣力者,橫甚。   一日,有一卒挾婦人登岸游於市。市少年諧呼曰:好嬌嬌!   群噪而和之。   卒慚怒,搏擒少年歸,縛舟柱,褫其衣,裸身而澆以冷水,罵曰:若欲好澆澆乎,吾茲償汝志矣!   土語嬌澆二字音似也。故云。   少年驟徹骨寒噤,號救不成聲。眾隨環岸觀者數百輩,群為不平,嘩罵聲若殷雷,然無敢攖救者。卒亦應罵,益以水沃少年頂,淋漓下濡至踵。眾相顧無誰何。   鄒姓適以事過之,排眾入,睹狀,心則大怒。一躍登其舟,揮右肱仆卒墮水,而左掌力擘少年縛柱繩。繩斷,挾少年反躍上岸。   傍卒洶洶,取械逐鄒奪少年。鄒亟以付眾,揮手使速退,曰:去去,毋涵我,植立候!   一卒驟進持械柱其胸。鄒徒手無以御,佯為傾跌仆地者,誘之益進,突起一足蹴之顛,乃得奪其械與持。久之,雖眾械環進如風雨,鄒常有以格之,無能損一毫毛者。   然鄒用力久,少惰,而卒進者方益眾,勢不支矣。   有游僧荷擔自遠方至,覘斗,目睹卒怙眾暴寡,心不勝憤,乃舍擔揮杖大呼入搏,與鄒并力,亟以背就鄒。鄒亦以背應之,兩人背相合。乃各持械當一面擊敵,敗走之。鄒方欲驅敵,忽覺背無所附,回視僧不見。急舍敵覓僧,已荷擔走不知何往矣。   自是鄒以技擊有聞於世。然世之隆技擊者,每好角技相凌出人上。聞鄒能,惎之,輒有以嘗焉。   一日,夜二鼓,寢方酣。忽室門戛戛有聲,如有盜。起辟門出視,懼盜伺門外伏暗中襲擊之,左手披閂,橫右肱作勢外格。閂去,門驟辟,舉肱一揮,忽大聲崩騰發庭中,地震響如山坼裂然者。蓋其先盜移石桓三柱其門,門重,閂不任欲折,故戛戛作聲,及門辟,鄒橫格以肱,石桓反擲數尺外,朴庭,故震響也。   既睹庭中一盜距躍屋脊,鄒騰身隨上。盜再躍,已去己十丈許矣。鄒視盜趫捷甚,勿敢逐也。返視,偃地徑數寸石桓三,斷為六矣。初不自意其腕力乃健絕若是,顧不以自喜,彌恂恂畏人勿敢校,知天下健者匪一也。   市有大盜,白晝隻身劫質肆,負重金遁,肆中武力士數十操戈揚聲逐之,無敢迫擊盜。主計者素稔鄒勇,亟飛使走告,請間道遮出盜前邀之。鄒如言遮出盜前,側身斜伸一足俟道旁,意態蕭閑,若無意於止盜者。盜飛逃間,忽見一人道旁側立有勢,知匪善敵,立垂右手下抵地,疾轉其掌,向鄒揚之。有風著體若飆,鄒不覺噤顫,自知不敵,亟斂手縱使逸去。   里人周君同愈言之。   〔錢基博曰〕余聞之周君曰:鄒有子曰拱之,邑秀才也,今猶在。嘗語人曰:吾父其有以詔我矣。曰:技擊,搏技也,能是不足以自衛,徒賈禍;其技彌能,見嫉於人彌眾,人必爭與我角。角之不喪軀,必人為我戕,是兩人者,必喪其一,匪仁術也。   其言類有道者,故志之。   ○甘鳳池   當愛新覺羅之世,在康熙間,天下言武術者,無不知有甘鳳池矣。鳳池,江寧縣人(縣號天下名城大藩,明太祖嘗都其地,愛新覺羅剬制方夏,選八旗驍銳,居明故皇城鎮之,號曰駐防),其人有欲試其技者,令袒臂橫肱小門口石道中,驅牛車數十輪,絕肱上過,無纖痕,不論創也。觀者駭服。飲之酒醉,與人較藝,倒植長頸酒瓮於地,一足立,用兩指持一竹竿,令眾數十曳之,屹然不動,忽驟松其手,曳者咸倒地。   偶出行,見兩牛斗田畔,角交不解,牧人慾制之而無術。鳳池徐以手壓牛背,兩牛皆陷入地數尺,展轉不得動,怒目視。徐提出之,若雞雛然。其勇力絕人有如此。   鳳池體不逾中人,然手能破堅,握鉛錫如搏沙,輒化為水。宜其手所抵擊。無不立碎者。   一日,觀劇十廟,兀立劇台前,人莫敢近。突有跛丐來前,楣擁擠。叱之,勿聽,反與爭。鳳池怒,握拳奮擊,若中敗絮,了無所楚。   笑曰:少年盛氣哉。除步去。   鳳池乃大愕。久之,欲追叩姓名,而丐已不見,究不知何許人也。   鳳池以此頗斂抑。壯歲游京師,以技謁某王。   王曰:客何能?   曰:臣能輕?蜻蜓,重逾泰山。   王奇其言。曰:若何而可?   鳳池曰:請試之。   睹庭前海棠花數叢,風中搖曳。鳳池一躍登其枝,約體揮短劍舞,周旋進退,亭亭如蜂蝶掠枝上,花葉勿稍損。   王驚笑曰:異哉!此真蜻蜓矣。   鳳池聞王讚歎,遽收劍跪一足王前謝。起視足所抵處,陷下者尺矣。   王乃信其言非誇也,曰:鳳池渺小丈夫,乃一重至此乎?是誠不可測也!   濟南張大義者,亦力士也。身長八尺余,膊碩絕倫,足趾盡裹以鐵。慕鳳池名,遠道走數佰里來見王,願得與鳳池角。鳳池辭,王固命之。鳳池不得已起,大義以為怯,直前奮一足蹴鳳池,蠡躍蛟騰,若風雨之驟至。鳳池卻立倚牆,俟其足來,承以手。大義暴呼,痛仆不能起,血流滿(革+華)。解視,趾盡嵌入所裹鐵中,斷矣。   即墨馬玉麟,長驅大腹,雖良馬騎數十里必易。及以帛約身,則頓小,緣牆升木,捷于飛猱,客揚州巨賈某家。鳳池後至,居其上。玉麟心不平,與角,無勝負。   鳳池退,曰:此非張大義比。我所能者,玉麟盡能之矣。思久之,曰:吾得間矣。然不欲眾唇之,當令會意可耳。   明日又角,數蹈玉麟瑕。玉麟怒,不講罷,進逼鳳池益急。鳳池乃駢指格玉麟,玉麟不覺僵仆,起,慚而退。   鳳池曰:我力非能勝玉驎,而卒勝之者,善借其力以制之耳。   鳳池聲名日高,相嫉者眾甚。   泰山有孫迪侯者,生賓士武技絕精,欲得一挫鳳池,以為名高舊矣。南下訪之,抵江寧,游於市。睹一僧冠皮盧冠,鐵制甚巨,每至一肆,輒倒脫擲計櫃索錢,砰然有聲,曰:有能推墮地者,僧家冠而去耳,勿乞一錢也。   主計者無如何,輒盈其欲而去。迪侯心甚異之,私計曰:甘鳳池居於是邦,其人勇無與儔,天下莫不知。今僧乃橫絕無所忌,此必有以激鳳池也。   益怪鳳池何寂無所聞睹若是,意亦內懾之矣。乃覘鳳池飲茶肆,直入踞其側座,佯為不知鳳池在者,大言曰:甘鳳池自有名字,今乃知徒虛語耳。   鳳池聞其言,目之起,叩姓名,知為泰山孫迪侯也。大驚曰:君乃泰山孫迪侯乎!吾欽遲君已久。自通姓字,稍間,又曰:吾誠慚無所能,然君無一面,何遽知駑也?   迪侯曰:市有異僧,為諸賈人害。若居此,勿能與懲焉,吾知子之怯也。   鳳池起曰:此非言事地。   邀過家,坐定,語之曰:吾匪不知僧恣桀,然吾頃新與人角,疾舞拳走數十里,其勝負壹依勇力衰竭之先後為衡,雖倖免於僨,誠自知內創,徐俟吾回復以制之耳。   迪侯曰:僧置勿論,子姑運氣布身,吾視之。   鳳池袒衣盛鼓其氣,駢足立,不少噓氣。迪侯以兩指自下上周身叩之,錚鏦作金鐵聲,至喉間,則柝柝如擊敗木響矣。   迪侯曰:可矣,於纔一間未達,誠大難。吾布氣與若叩之。   鳳池亦以兩指叩,下起脛而上及頂,反匝其背,下抵至踵,已遍。無不聲錚錚然若鳴金鐵者。   鳳池謝曰:吾伏矣,願以兄禮事君。   迪侯曰:子既善吾,吾助若搏僧。然兩人搏一,不武,必為人笑。惟弟子侍師搏,禮所許。吾偽為若弟子者其可。   乃偕赴市視僧。適索於某肆,反其冠置櫃。鳳池反張其指彈墮地。   僧笑曰:若能是,必甘鳳池也,願與子戲。   走廣場搏。久之,無所泱。僧驟出鳳池不虞,脫鐵冠擲空中蓋鳳池頂下,意鳳池必揮拳上格,則乘虛揉進下探其腎,法必殪。不意迪侯突自旁上躍,伸一臂植拇指頂冠,呼曰:弟子在此,師無虞!   冠下,戴其指上。僧大驚,不覺手失,鳳池狙擊中其胸,洞矣。   姑蘇西園僧市茗,自怙多力,誡游者無得索飲,纔可任其自傾。有不如誡者,僧怒,輒把重五佰斤許鐵壺一,自爐取下,腹可容水五斗,煮正沸,持向索飲者,曰:若欲飲乎?速以盞承,必連啜不得休!輟之,注腹中,腸腑沸潰,雖壯夫,無不創蹶者。   眾心憤,欲驅之,而力不敵。乃邀鳳池過西園游,至則群噪呼茗,故撩僧怒。果把壺憤然來前。鳳池亟持盞承飲,連傾數十盞無創容。僧大駭走,倉卒釋壺,壺傾向鳳池。鳳池駢兩指夾壺口曲柄,得勿傾。緩行從容置爐上,瞥見爐側茗盞數佰迭自地,高可隱人,而植立不傾。心知僧所為,仍恣游若無所事。興盡,欲歸,道經爐側,緊以繩貫錢佰,遙擲僧所迭茗盞中,呼曰:償和尚茗貲!   僧伺鳳池去,出視,則繩貫錢佰中茗盞矗立,而盞自上下抵地齊脫其底矣。心益駭,亟遁走無蹤。而鳳池之技精可知也。   鳳池工為導引之術,或立卧,鼾息如雷,十數人推挽,莫能移尺寸。而性特和易,雖婦孺皆與狎,見者不知為賁育也。   年八十餘卒,葬鳳台門,表曰:勇士甘鳳池之墓。   〔錢基博曰〕往者上元黃之紀撰甘鳳池小傳,謂同里譚氏家富甚,纔有一子,病瘵,不治矣。鳳池則為之辟靜室,窒其牖戶,夜與合背跏趺坐,都四十九日,病痊。此則善治其氣之效耳。觀其生平為人,頗能量敵慮勝,飭已自修,深有合於古人孟施捨養勇之旨,技也而進於道矣。顧世之傳說其事者,莫不言人人殊,余故撰次其可信者於右。   黃之紀撰傳,見金陵文鈔,頗蕪陋無矩度,所記兩事,即張大義馬玉麟事也。之紀字允修,號星岩,上元諸生。著者記   ○閩僧   當明中葉,無錫有馮夔者,廷伯其字,別號曰龍泉,以廣東僉事致政家居。風流文采,照耀一世,田園宮室子女玉帛,為三吳搢紳之冠。每晨廷伯起幃,眾女作樂,笙蕭雜奏,聲隱隱聞外。賓客滿四座矣,上座多海內詩人墨客,下盡雞鳴狗盜輩也。   一日,有僧來請謁,廷伯延之入。年過六十,頹然一老僧,鬚眉皓白,聆其語,作閩音,知為閩中人。詢所能。曰:出家人來乞布施耳,何諮能也,能則力足自給,不假託缽公門矣。   又問何需。   曰:請飲。   乃命擔一巨甔至,中容酒可一石。僧又請得兩空罌,跣足脫草屨納其中,然後蹲踞作勢立,俯首張兩臂抱甔以口就飲,如蛟龍垂首下飲江河中,喉間汩汩有聲。不移晷,罄矣。察其容,了無酡色。方從容拔足起所納空罌中,以手拂拭之,水汁沾濡淋漓,而酒氣氛氤繞足指間,視之,酒盈罌矣。   廷伯則大驚,問何以至此。   曰:無他,老僧善治氣耳。   乃知其酒雖注腹中,而能運氣下達,驅酒涌足心出也。於是禮僧為上客。然僧既一獻其能,後遂絕口置不道。居久之,亦無他異能也。   有少年客後來,居僧下。自以工拳勇,矜負其技絕高,心不平僧出己上,凌若無物,僧亦不與較。   一日,方會食,少年踴躍操棍舞几筵間以自詡其技,進退便捷,而僧睹微笑,若甚不足於意者。少年怒,盛氣直前,詰日:師其不足予技乎。   僧曰:然。汝氣矜隆已甚,不亟治,終不足與語乎技矣。   少年嘩辨曰:吾與子言技,不與和尚參禪法,何氣治不治之有。   僧乃進曉之曰:若雖欲侈言技乎,然汝棍圓而不方,滑渥而無有觚稜,亦未足以語於技也。   少年則疾叱之曰:棍豈有不圓而觚稜者?若何而方?若何而有觚稜?子其有以昧我來!毋徒空言為!   且語且舞棍前,向僧下,徑劈其首。僧方持箸食,驟出不意,亟豎一箸迎之。棍忽黏箸,若被吸者然。箸左,則棍隨之左,欲右不得右;箸右,棍亦隨之右,欲左不得左。少年雖肆力格之,而膠不得開。久之,箸忽上指,棍乃騰聳入空中,少年徒手辟易數十步。   僧遙謂曰:來,吾與汝。是之謂方,是之謂有觚稜。汝用圓而不能觚,此棍之所以脫手而上騰也。   少年慚謝,願受教。   僧與之曰:汝習慣用圓已久,苟微數十年拋荒故技,盡忘汝素所挾持者不為,不足以進於斯矣。夫棍體圓而用之於方,面渥而出之以觚,非易易也。吾二十年養氣,運臂力者又十年,三十年而僅有此。雖一技之精,亦豈可以虛憍之心幸致之哉。   〔錢基博曰〕此事無所見於書傳,獨予髫年塾師為予時言之。後讀吳縣汪大紳著汪子文錄,觀其載莆田僧角少年棍法事,不意乃與此僧絕類。然不言其能飲,並不言僧為何時人,即敘少年角棍,微亦與所聞者有間。此特出於傳聞者詳略之或有異。夫莆田故閩地,其為一人無疑也。   而余則獨有喟焉者。粵稽有明中葉以後,吾邑搢紳士大夫,居鄉常盛氣焰,豢養異人劍客,輒無慮數十輩,椎埋屠狗之俠,輻走集其門,如馮龍泉顧惠嚴(可學)鄒東湖(望)之倫,皆其比也。及明之亡,閥閱世家,率謀糾家客僮奴,起義匡故國者。於是清廷患之,乃為嚴約搢紳士大夫,禁居鄉不得干與地方事以衰其氣焰。久之,勢浸積輕,不為鄉里豪俠所依歸。而守土官承望風旨,操之如束濕薪。乃益循謹畏法,相戒勿觸禁網矣。此實世運消長之樞,不僅關於一邑一鄉之隆衰已也。故附論及之。   ○某公子   德清俞丹石言:江南某公子,年弱冠,侍父宦粵中。既娶婦,奉父命催歸省墓。豐貲巨裝,行道屬目。盜七人相尾,視公於陸亦陸,水亦水,顧戒備異甚,雇有勇力士相衛,雖隨數千里,勿得發。   及公子里,伺勇力士護行者得酬貲去,乃夜劫其家。踰牆緣屋,窺公子寢室,據檐下視。室中無一婢侍,而晝燭通明,夫婦隅坐喁喁情話,亘三鼓,猶勿休。盜心不耐,鐺鋃築刀環作響驚之,意必震擾呼僕婢。而燭頓滅,寂無聞聲。盜駭,莫測所為,不敢下。欲去,自以遠道間關,無所得貲。歸徒手,心又不甘,亟屏息伺。   久之,室中燭忽復明。扉辟,夫婦盈盈相偕便裝秉燭持劍自內出。公子左手持燭而右把劍,其婦反之,右執燭而左把劍,綽約偶公子立。   公子向屋呼曰:屋上人何為?速下語我!   盜益驚駭,疑公子夫婦必擅武技,然已無如何,不得已。偕下,持械環公子夫婦曰:吾曹兄弟七人,迢迢侍公於千里至此,獨能無所餉遺乎?   公子曰:易耳。   立出兩千金予之,人三百。盜喜,不敢肆求,分攜金欲行。   公子止曰:遲之。汝曹雖桓桓,然軀重逾兕虎,來時踐屋瓦有聲,故吾早知之。今腰纏重金,當益蹂踐吾屋瓦盡矣。去,可辟大門出,吾予汝燭。   盜身已負重,心實憚履危,又自恃其眾。如公子言,抵廳事,伏起。猝滅其燭。盜暗中自相格鬥,致重創。悉擒而縶之。究不知公子藝何如也。   〔錢基博曰〕人或疑公子藝實無所能,徒以懾盜。然予觀公子從容系盜,若無所事事,何其暇也。此正如李廣之將兵,不為行陣部伍,必非無所挾恃而然矣。   ○秦大秦二   無錫秦大秦二,兄弟也,生負絕力,能以指彈碎羊豕骨。早孤無父,其母課之。懼二子讀書紛慮,外鍵書室,使讀書其中,禁不得出,自治針黹室外監之。自以為束二子嚴,雖頑無由為非矣。而不意二子辟旁戶,能踰躍窗垣逸出,擊人於市。事畢,輒從徑路斜馳歸,仍踰垣入,據案琅誦。   兄弟常迭為居行。弟行,兄居讀室中;兄行,弟亦如之。其母處室外聽,似二子未嘗輟讀。有人走訴其子,輒不信。   其人固言之曰:母二子果盡在室中乎?   母不得已起視室鍵,下鑰如故。而室中書聲,方琅琅相響答。啟關入室,察二子容止言談甚和,不似頃間與人相毆者。問所讀書,背誦無躓字。反疑訴者為證言,詰之曰:若視吾子似適間輟讀鬥毆人者乎?   訴者亦疑莫明也。   後母稍知之,制鐵鏈加二子身,各鎖其一足於書案。數之曰:吾知汝二人頑健有力,雖煉烏足以系汝。然吾不任受人以縱容兒子相詞責也,汝二人猶知有母者,當俯首縶,勿動矣。   二子雖力足破鎖,然性孝,畏母甚,竟受教,勿敢違也。   久之,母又憐之。一日,母自以生日,縱使出門外小立。曰:勿遠行,勿滋事。違予教,終縶汝,勿釋使出矣。   二子唯而出已。睹一僧柝柝擊魚乞布施,方跏趺門外。門故臨河,兄心嫌僧柝柝不已,斜伸一足略撥之,僧直跌出數十尺許,越河仆於地。良久,乃起,盤散繞河過抵其門。注視秦大少時,合掌謝曰:僧知教矣,期三年,必來問公子起居。   秦大了不措意,惟心畏母知,揚長攜弟入侍母。母寂不知也。   母好佞佛。歲余,攜二子謁臨安諸佛寺,便道抵靈隱。主僧出見,乃當年被跌僧也。睹秦大來,大喜曰:公子何幸辱荒寺?   大知僧意不善,亟屏人詢曰:汝欲何為?   僧曰:念公子一足之惠,久不報,非禮。頃老僧不自揣技薄,須公子教耳。   大曰:予侍母來祈佛。母膽弱,幸毋相驚。俟予奉母登舟,當還即汝。   僧激之曰:公子好男子,應勿虛言相謊。   諾之已,侍母登舟。將解維,佯驚語弟曰:某物遺寺中矣,當還取之。   囑榜人停橈相待,乃重返入寺。見僧中坐,徒數十人持械環侍。懼曰:和尚欲眾斃予一人乎?   僧曰:此予弟子。雖助予,不為天下人笑。   大請曰:予不意和尚恃眾暴寡。頃己一人至此,必欲一計汝眾數,知予當死汝曹幾何人之手。雖死,庶天下後世人傳說予者,謂秦某不為駑夫,幾何人廑得死之也。予死亦瞑目矣。   僧許之。   大伸右手一食指,指其眾數曰一二三,以次至四十八,還指僧曰:連汝四十九和尚。   語畢,返身疾走出寺。諸僧都瞠目視,勿能出聲動,竟視大從容去也。   大,名大用,西來其字,亦十八武師之一也。   二,勇力亞於其兄。   時比之季布兄弟。   〔錢基博曰〕秦大,宦家子,特以遊俠善博擊人著稱於世。嘗擊獷騎,擊悍卒,擊運艘軍,擊大吏虎役,眾雖數十佰人,大徒手往,無不顛踣。里中惡少,欺虐善良,聞大至,皆斂匿。善騎射,左右馳騁,發必洞的。接其貌,恂恂儒雅也,亦能詩。頃有傳者,茲不著。   ○莫 懋   明有莫懋,字文懋,一號雲樓,無錫人也。儀錶瑰偉,生而猿臂,勇力絕人。里少年數十戲持矛呼噪圍之,一躍而出,倏若飛隼。如是者三,終勿能圍也。   嘗有閹人載舟過錫,驕橫異甚,索重賄,系驛丞舟柱,笞以鞭。懋見之,勃然怒,一躍登其舟,提閹擲之水。復躍而上,僕從不能近。閹為奪氣,莫之何也。   及壯,折節讀書,工書及畫,善擘窠大字,畫法郭熙高克恭。既成,仿張旭狂草,題詩其上,遇知己,即贈之。非其人,雖重賄不能得片紙。   晚作一松石圖,中為長松千尺,一巨石,虎卧松下。筆勢怪偉,最自賞愛,雖所親昵,勿與。令王仲儀貌己像其上,趺坐於石,上蔭古松。蓋隱以松石自喻其堅貞也。   子息,中孝宗宏治十二年進士,與餘姚王文成守仁游。文成因為題贊於圖焉。   〔錢基博曰〕閹宦之禍,至有明而極。吾讀張溥五人墓碑記,未嘗不為之掩卷三嘆也。夫閹不過刑餘之小人耳,當其口銜天憲,使於四方,遂不憚囂然自大,雖有強項者,莫之敢攖,何也?以投鼠則器有所忌也。而懋發憤一擊,其激昂大義,亦豈出五人者下哉。而世之人,廑乃以畫士稱之,匪所志矣。   ○南楊北朱   明亡,天下有十八武師者,什九勝國遺老也。無錫居四人焉,南楊北朱,其尤著者也。人亦或優言曰:南羊北豬雲。   朱少圃者,以字行,居於寺頭之西村。寺頭,無錫北鄉也。故有北朱之名。其行事不少概見,惟傳其師事四明廬紹岐。紹岐稱之曰:少圃為人甚朴謹,當不以炫技自禍。可知者廑此而已。   楊維寧,亦紹岐弟子也,字紫淵。睹明社既屋,知世事不可為,築室湖濱之管社山。山在無錫之西南,故人字之曰南楊。維寧卜居其地,規湖為池,築堤植楥,養魚種芙蕖凌芡不絕;翦木燔石,搜剔岩壑,乃置層樓別館高亭曲榭於湖光山色中,耗費錢數佰萬。即世所稱楊園者是也。   維寧率妻子偕隱,讀書吟詩,布袍革履,與漁樵為伍。客至,非意所欲見,輒拒勿納。意所可,則延款之。性剛直,膂力絕人,而杜口不言武事。輒喜揮毫作韻語,出言蘊藉,了不似人間武師也。   一日,鄰里質店忽接盜書索巨貲,拒且無幸,尾署名,則大刀子者也。大刀子者,湖濱盜魁也,以善用大刀,故名。卻所索,必無獲免,亦莫敢不應者。   主計者得書,窘甚,乞哀於維寧。   維寧謂之曰:大刀子技勇冠群盜,且徒又眾,來者必非寡。予一人恐不獲勝,能得朱少圃與俱者,乃可取之。   急足延少圃,而自隨主計者入居質店。為覆大刀子書,許獻貲如數,約日來取。   大刀子先期乘馬率眾攜械蜂擁至取貲,勢洶洶。而少圃道遠未及來,維寧心亦恟懼。不得已,持刀隻身出應之,呼曰:若誠勇者,速約若眾勿得前。若單騎與吾斗,若用刀吾亦用刀,勝者取貲。須一人,助者非丈夫也。   大刀子許之,揮眾獨前,與維寧戰,運刀若飛,維寧百計伺其懈,不得間。久之,無勝負。戰益酣,維寧倏飛身上屋,陡再瞥下如鶚,下刃擬其頂,大叫曰:好大刀子!   大刀子驟覓維寧不得,忽聞大聲發於頂上,心驚不覺刀稍遲。維寧疾下刀劈之,中其顱,墮馬死矣。   盜眾駭散,莫敢攖維寧刀者。然維寧刀法匪所長,尤善使雙鞭。疾舞,則水潑不入。而斗盜特以刀者,徒以大刀子善用刀故也。   大刀子已死,而少圃卒不至。   〔錢基博曰〕予讀餘姚黃太沖先生南雷文定,中有王征南傳,謂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至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則少林為外家,蓋起於宋之張三峰。三峰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佰余。三峰之術,佰年以後,流傳於陝西,王宗為最著。溫州陳州同從王宗受之,以此教其鄉人,由是流傳於溫州,嘉靖間張松溪為最著。松溪之徒三四人,而四明葉繼美近泉為之魁,由是流傳於四明。四明得近泉之傳者,為吳崑山、周雲泉、單思南、陳貞石、孫繼槎,皆各有授受。雲泉傳盧紹岐,今世所傳南楊北朱者,皆紹岐弟子,則兩人者,亦內家也。抑予聞楊維寧兩鞭,頃猶藏管社山神廟中,鐵制絕巨,不下五六十斤。去歲有人往訪之,惜亡其一矣。予謂異日儻得移陳殘鞭於地方博物院中,可以厲邑人士之武風焉。予又聞管社山麓有藏兵洞者,相傳為維寧當日謀匡明社,潛藏軍器處雲。   〔錢基博又曰〕予聞之宗人子才征君,謂山陰吳興祚知無錫縣,時有以維寧謀叛告者,言其人勇難當。興祚心懾不敢動,密使人覘,維寧踞案吟哦,披讀新科制舉文字,琅琅正在得意時也。興祚笑曰:此村秀才耳,胡為者?遂免於禍。   ○范龍友   無錫范龍友,亦十八武師之一也,諸生。生有神力,平居力無所用,則樹一石楚庭中,時時駢中食兩指,向作擊刺狀,洞孔其上,不啻洞爛泥。久之,孔累累積數什佰,望如蜂窠。   居盪口,以其術教授弟子。然精微所在,深自秘惜。有弟子王某欲盡其技,乃伺龍友飯,驟持長矛刺之。龍友手飯甑底,當矛鋒,鏜然有聲,而甑完不碎。疾進步跳入某懷,以二箸貫其鼻孔,仆之地。其精捷多此類也。   後清有天下,浙督李疑其有異志,移檄名捕。系獄,斃焉。或謂讞定,龍友戍極邊,不知所終雲。   〔錢基博曰〕清初,撫有諸夏,自知外夷僭盜,不為人心所歸往,惴惴懼天下不靖。其誅鋤武勇,實與摧戮文士等,范龍友特其一焉耳。然文字之獄,至今為詬,而朱家郭解之誅,無人道焉者。則以文人通聲氣,類多標榜相護惜,而武力士椎魯不解此也。及玄曄之世,允禩胤禎,奪嫡相猜,爭羅天下勇士自佐,異人劍客,履錯官廷。胤禎卒賴其力,干有天位,自以得之非正,心惎人知其陰,始也翦鋤非類,繼則猜戮同體,高張網羅,靡所不誅,而天下武力之士殆殲焉。   ○清江女子   德清俞桐園筮仕三吳,以解餉,道出清江。將舍館,及門,瞥睹一少年,張兩口直視,口涎流頤,左臂側垂,而獨伸右臂,反其掌下向,若有所取攜狀,駢其足,植門外如僵。雖五六壯夫喧嘩推挽莫能動。   傍有老人誶呵曰:汝曹浮薄子鮮事,強調人家女郎,微叩求此姑姑者,此子不得活矣。   桐園心怪其故,就問焉。   老人應曰:頃有一行道男子,攜女郎載獨輪軺車,女郎翹纖足車軾,銳小結束若錐。諸人道見之,乃群激少年,謂能一握此粲者纖鉤,當不吝酒食相壽。少年忻諾,意其必宿於此,乃隨請人繞道先立門側。須臾,車止,男子負被裝先下,入門。女郎方欠身欲起,少年猝出手握其足。諸人正注視欲出聲讙笑,不意少年掌甫觸女郎纖趾,而忽睹其體若寒噤,揚手不得下。女郎了若無覺,盈盈下車,而少年兀植如故。諸人心知有異,視之僵矣。   語畢,回頭語諸人曰:此爺大好體面,似官人。儻得官人好言相慰此姑姑,渠或看官人面,貰此子生。   諸人聞老人言,群乞桐園為緩頰。桐園心欲究其異,許之。   偕諸人入,見一女郎方盥面。群呼曰:是矣。乃環向叩首曰:適有一少年犯姑姑,頃猶僵立不動,諸人今已知罪,乞恕之。   男子在側,驟睹狀,大驚。詢得故,咎女郎曰:吾儕異地人道此,何事傷人?   桐園從傍儳言代為請。   女郎哂曰:輕薄兒直須撲殺。幸官人為好言,當釋之。   乃翩然出戶外,輕掖少年右臂。少年忽出氣作噓聲,活矣。   後少年視己右掌,見掌心黑點大如黍。則所觸女郎屣履泥痕也。   〔錢基博曰〕我聞在昔,溫縣有喬三秀者,工拳勇,客游臨潼。日晡,遇一垂髫女郎,青紗蒙面,跨一衛。喬頗佻達,疾馳馬迎之,將揭其障面。女一足起,喬離鞍仰跌三丈外。以視此女聲色不動,文雅如許,大覺彼姝者子,莽傖不侔矣。   ○馬永貞   馬永貞,不知何處人,勇無倫,嘗鬻技上海之城隍廟中,大言揭示十二字。曰:腳踏黃河兩岸,拳打南北兩京。辭頗鄙率,然其人材武可知矣。人亦無敢與為敵者。   當是時,上海互市匪久,然商貨闐集,而馬路四通,冠蓋如雲,載馳載駕,頗需馬,故販馬者叢萃於其地,其人大率魁桀有氣力者。   永貞怙力自多,向索金。不予,又索馬。群販心知力不敵,許之。則又劫之曰:汝曹得無留良焉,而駑應我乎。我必自擇之。   群販不得已,亦許之。   隨以手逐扣馬額,連稱曰未,究不取一馬。而馬著永貞手者,都內創死,不得鬻。   群販心恨,無誰何。陰使其黨朱三者,投永貞學,頗惴惴恐不獲盡傳其技。不意永貞絕愛喜三饒於力,謂為可教,悉授之技。   久之,群販知三力足制永貞,堅邀三必同往戕之。   三自以受永貞教,且相待厚,意不忍。乃微語永貞曰:某日,群販者期師某所,幸毋往,恐不利於師。   永貞曰:馬某足跡歷海內幾遍,海內魁豪,我涕遺視之,顧怯若輩鼠子者乎!   不聽,揚長往所期地,則一鄉僻小茶肆也。入,坐甫定,進盥。永貞方欲俯首就盥,群販乘不意猝出石灰裹擲永貞面。裹裂,灰騰眯永貞目不可開。群販乃進刃攢刺,永貞目既失明,知不免,張空拳奮舞,所抵擊無不立斃者。群販左右騰挪避永貞拳,永貞尋足聲所向,飛右足起蹴之,被群刃下砍截其足為數斷,仆地。又躍起,刃齊下,永貞死。   朱三既語永貞不見信,乃佯若隨群販往佐擊永貞者已。見永貞目盲,心不勝憤,反兵擊群販。販怒,詬三賣友,聚刃之。力不勝,亦死。三可謂不負永貞者矣。   永貞既死之三日,有婦人投縣自稱馬永貞妻,擊鼓鳴冤。官出訊之。曰:某某殺吾夫者也,吾必復之,幸勿以小婦人殺人論抵也。   語畢,倏竄躍無蹤,迅捷如飛鳥雲。   〔錢基博曰〕聞永貞之世,上海有比利時人稱曰黃髯翁者,亦歐西力人也。嘗訪永貞城隍廟,與角力。見廟殿前有鐵爐一,制絕巨,號稱千斤,乃擎繞殿走二匝。而永貞能餘一焉。黃髯翁亦為悚然,信大力矣哉。   ○堠山農夫   堠山在無錫縣東三十里,俗名吼山。其麓有農夫焉,姓錢氏,佚其名,渾名爛橙子,不知何所取義也。   嘗有雇戽水于田者,爛橙子應之。其人囑曰:必以五人。爛橙子諾,盡領五人雇值。   明日,一人至。其人詢曰:餘人來未?   應曰:行至矣,速具食食我。   其人即出粥食之,器具五人食。爛橙子乃從容徐啖。及半,其人久不見餘人來,而食已過半,又詢之。   爛橙子且食且答曰:須臾至矣。盡食所具五人者食,而餘四人無一至者。其人驚疑,又詢之。   爛橙子拍胸應曰:予一人可勝五人,若求水盈汝田足矣。   起,攜鐵撐二,植戽水處,力按入地者逾尺,中隔丈許,置水車。又取巨毛竹,架鐵撐上,手攀而足踏水車戽之。   其鄰車戽水者,上有七人,心欺爛橙子一人,猛力齊戽。而爛橙子一人所戽水滾滾常溢於鄰車者倍,莫能難也。   爛橙子耕田數十畝而抗不納賦,官飭吏系追,舟下鄉,輒被毆辱。且詬曰:吾力耕自食,何與汝輩事?   吏無如何,知不可力縛,乃好言慰之曰:官征比甚嚴,儻追不獲,必笞吾輩臀。若好男子何所畏,肯一面官自言乎?   爛橙子曰:可。泊舟石埭橋待予,俟取被裝來隨汝去。   石埭橋者,堠山南五里許之一橋也。歸家取場圃石碌碡,袱裹若被裝狀,重數佰斤,肩負立橋上。伺吏船過,下擲船首曰:且將被裝去,予行即至矣。   船首轟然震裂,舟幾覆。吏知其下船,必無善狀。舍之去,白官。飭丁壯十數人,下鄉協捕。   爛橙子即挺身登船,中途謂諸人曰:若等肯容某中艙一卧乎?   諸人許之。起,傴僂下艙橫卧。足纔抵船舷,船已底裂。水入,沈於河,死者二人。   官大怒,調營兵捕之。爛橙子遁入太湖,潛水七晝夜不死,惟苦氣促不得舒,折蘆管口銜出水上呼吸。會漁舟過,見水泡沸沸,游漾水面,以為魚也。持漁叉力刺,中其首,遂死。   〔錢基博曰〕此光緒十一年事。吾又聞無錫新安鄉有農者,生與爛橙子同時,其為人偉軀幹。一日,道行,內急,登野廁。廁故彷河,農蹲踞昂其臀向河,而手執短煙管銜口徐徐吸,狀甚倨肆。適有船中流過,船載鏢者,居鷁首,閑眺,見而惡之。袖彈弓,注丸,擬農臀。農適揮管向後擲煙燼,驟與丸遇,丸錚然落地。鏢者駭絕,以為非常人也,泊舟投岸拱謝。農從容持褲起,笑謂曰:君何作劇,微予,必為踣矣。鏢者隨請詣其家,贈金而去。後過其地,必贈金,且相戒儕輩,毋攖農怒也。其實農非爛橙子者比,特軀幹頎碩,甚偉觀而已。   ○梁興甫   蘇州梁興甫者,明永樂時力士也。嘗往南京,息聚寶門,見守門軍晝掠人物,心甚不平,因以好言諭之。軍慚怒搏興甫,興甫連踣數軍。   軍以達於指揮,下檄逮興甫。興甫昂然,隨檄至指揮署。指揮心懾其勇,置善搏者什人堂上,堂下列勇士佰人,然後傳呼興甫入。   興甫見指揮長揖不拜,抗辨,辭頗慷慨。指揮心異之,指其眾曰:聞若技能,儻能擊散堂上下眾者,任若何往耳。   興甫即結束下堂,拳所向處颯颯有風,眾皆斂手避。徑出其門,無敢止者。   嘗客中山王府,夜侍王燕,請曰:今夕獻薄技為王侑酒,可乎?   王曰:若何而可?   興甫呼仆攜一鐵箍舊桶置地,去座五六尺,隨取竹蔑座上。編圈大小略似桶,隨手擲之,倏將桶腰箍密,而舊鐵箍落矣。再作一圈,復如前擲之,恰合桶底,而桶底舊鐵箍又落矣。王大驚嘆。以為神技。   然興甫藝力絕人,而細弱纔如嬰兒。   挾技游北京,見有一勇士與陳蠻子者戲相搏甚酣,兩人者素號多力。興甫旁觀竊笑。   兩人搏已,勇士猝提興甫手中左右擺欲擲,詢曰:汝欲東耶西耶?   興甫曰:第隨所之。   語音未絕,興甫已立於地,而勇士踣矣。   陳蠻子怒,徑前捉興甫兩手,按於牆,牆為之動。興甫突起右肩,肩蠻子胸,蠻子不覺亦踣,良久而起。與勇士皆再拜,願為弟子。   以是名聲益高。   時廣西有僧名勒菩薩者,生平拳術無與敵,慕興甫名,游食至吳,訪興甫,搏於北寺。寺有施食台,高尋丈,闊倍之。二人登台對搏。久之,興甫一拳中僧右目,睛突出於面,僧以手抉去之,自分必死。益奮力角,足蹴興甫墮台,傷其胸。興甫歸,內傷二日死,僧亦三日死。   [錢基博曰]興甫性頗任俠。有惡少日聚人賭,必盡人貲乃已。興甫聞之,攜一笆斗,大可容半石,中置錢數千以往。惡少方博樓上,興甫至,與博,佯敗,後乃大勝。作欠伸曰:我倦欲歸,不博矣。惡少憤欲詬侮之。興甫以樓狹不可用武,盡取博勝得錢,實斗中幾滿。以兩指撮斗唇,直其臂,徐步下樓,從容若空斗然。惡少大駭,不敢肆侮,詢之人,知其為興甫也。此予聞之姑蘇一布商柳姓者,固不僅技勇可嗟異也已。   ○石勇   石勇,溫州東鄉人。少失怙恃,雙眸烱烱,雖黑夜能遠視數十里。食兼人食,家貧不能得一飽。有戚奇其量,煮斗米十餚啖之,戲詢曰飽乎。勇攢眉良久,應曰否否。主人大窘,以索食廚已空也。   其舅某,墁工也。毘羅寺僧佣造殿,乃邀勇往作役。役徒叢集,擔者負者,不下數佰人。   舅誓於眾曰:能運磚石一次重佰斤者,每佰斤得與之錢二十;重倍,與亦倍之;卒役,受佣值仍如例。   眾皆踴躍。然他人率為力所限,無能多負。而勇獨左右肩承,往往數倍於眾。顧必繞行避寺中菜畦,路迂遠,勇心嫌之,竟破籬率眾橫跨畦過,蹂踐寺植菜蔬,縱橫靡所不履。   菜佣見而嘩阻。勇怒,舉肱一揮,仆者數人,余或辟易。走赴寺告主僧。主僧者,曾為邊帥,亦勇有力人也。出視,見勇東西逐菜佣,眾噪和之,叱曰:汝曹何敢爾。   勇瞋目詬曰:禿方外人,乃與汝爺事耶?   疾飛擔干擊僧。僧笑避,伺勇益進,駢兩指扣勇肩。勇痛不禁委木顛。眾相顧失色,委勇竄避。勇伏地乞宥。僧曰:豎子有幾斤力,便目無人耶?盍起隨老僧來。   手扶勇臂,痛頓失。隨至寺,僧詢勇何便為此。   曰:小人力食恆不能果腹,冀多負倍得錢謀一飽餐耳。   僧曰:汝善啖乎?寺廚雖寡藏,當足汝啖,何不早告我而損我蔬也。   語畢,顧左右欲有言。勇亟曰:儻得蒙賜食,幸甚。奈不慣寺中蔬食何?   僧見其狀殊可哂,睨之笑曰:寺中例不許食肉,此戒勉為汝破矣。老僧乃不意汝更饞肉。   遂命炊飯蒸肉,盛巨盂,佐以雞魚數品,可十人餐。勇狂喜大啖,頃刻已盡,撫腹拱謝。僧命錮一室,三日無與食飲,至期瞰之,則神色自若。僧曰:孺子可教,誠非碌碌者。   時清德宗御宇之二十年也。方是時,中日失和,某經略備兵閩浙,御日需人才。僧故經略僚吏也,作書予勇。辭其舅,賷往見經略,得官把總。引卒千人,隨副將張必勝守海口炮台。   一夕,夜半,諸將吏枕戈卧方酣。忽炮聲轟然。副將遣人視,奔告石把總恇擾擅發炮。副將怒,縛勇,欲斬之。申經略,經略知有異,傳勇詰責。勇曰:某豈病狂,適因守視時,遠見數里外有敵船向台駛,某恐其乘不備襲我,往複稟報,輾轉誤機事耳。   副將在傍斥曰:汝欲誑言,諞大帥耶?   正駁詰間,俄海諜報至,言敵船二,駛口外,為炮台擊沈其一,其一創而走。經略知勇言信,喜,釋其縛。謂副將曰:汝徒高官,乃鹵莽不明功罪若此,是汝才不足以蒞勇也。今奪汝官與勇,而以勇官畀汝者,汝心甘乎?   副將慚伏不敢言。   [錢基博曰]此會稽陶臬司杏南嘗為予言者。頃讀邑子張選手繕瘦石偶記亦載之,謂其遭際遇合,殆與蒲聊齋所志大力將軍相伯仲也。不亦然哉。後勇仕至福建水陸師提督,其名位差亦比肩雲。   ○僧念亮   念亮者,無錫嵩山寺僧也。太平天國黃和錦克無錫,遣兵徇堠山。堠山在嵩山西北十里,居民聚眾邀念亮往同御之。念亮持鐵鞭奮身獨出,適一驍將握大旗馳馬揮眾來迎敵,念亮邁步竄入所乘馬腹下貼卧。馬驚駛躍,倒撞其人下馬。揮鞭疾擊,碎其首而褰其旗,和錦兵奪氣,眾噪而前,大敗之。   [錢基博曰]予家老僕華老老為予言。念亮,俗姓楊,四川人。或日:其人故大盜也,殆以捕急,避官中人眼目,削髮變貌為僧雲。   ○王子仁   王子仁,江陰周庄人。儒而貧,授讀同村武舉人家,室廳事側。廳事為武舉人教子弟習武之所,繫繩梁間,懸布囊,中實以斗許砂粒,重數十斤,名曰砂囊,拳擊之以練臀力。而囊懸當路,頗障行。子仁出入必以手推之,始頗覺重不任。久之,慣無所難矣。   一日,解學歸,躑躅行隴上。有樵夫相迎擔薪至,道狹不能避,子仁衣敝舊,猝為薪壞。子仁怒,詬樵。樵不遜,曰:若衣自不牢,乃欲咎予擔薪乎。   子仁拉薪擔,必欲責樵償。樵欺子仁懦不武,舍擔奮拳欲歐之。子仁怒,伸手推樵如推囊。樵大吼,倒跌十許步,仆地,僵不起。子仁心怕欲遁,已為耕者所見,執訴官。   官素號明察,蒞視,命仵人驗報。謂樵者左胸當子仁手所著處,肋骨盡折,向內陷,傷心臟,故死,然非有拳勇者不能相創若此。   子仁泣自陳非拳勇者,官則訊子仁何業。曰:授讀武舉人家。   曰:子從武舉人習藝乎。   曰:否。   然則子若何推樵者?   子仁具言樵者相毆還推狀。   官則又曰:推以何手。   曰右手。   官命起側身用右手作推勢,選壯夫偽為樵者,立其前當之。觸手翻轉如秋葉,有數人疾扶其人,乃得止勿傾跌。子仁亦愕不自解何以右手力致巨若是。   官呵命之曰:易左手。   左手推則絕無力,其人止勿動如故。   官謂子仁曰:汝家離此幾何。   曰:不遠。   曰:吾欲臨汝家稍憇,汝導我。   抵所居,察之,無戎器,不似武勇者家。又命導視武舉人家,及門,呼先子仁進,官隨之。登廳事,適道砂囊下過。子仁無意起右手推之,囊應手去數丈。官見,命易用左手推。纔微動不及尺。   官曰:止,得之矣。此若慣用右手推囊,日久遂不自知其力滋長;而左手不用,故力弱不任推也。惟樵不慎損人衣,又不遜欲毆,而若手推之以自衛,情非出於相殺,是若罪有可原,而樵咎由自取也,吾姑寬若勿論抵。   子仁感激出涕稱青天,叩首無算。   判是獄者,聞為鄞縣陳康祺雲。   [錢基博曰]吾又聞有村夫子,教村童書,童或輟讀,輒喜駢右手中食兩指拍棹以相警。久之,拍處凹成窪,亦不為意。一日,遇道友,戲拍其肩,友劇痛,手痿不能舉。延醫視,蓋肩骨折也,聞者莫解。其亦此類也夫。   ○嘉定老人   嘉定老人,不知其名,似丁姓。予遇之潯陽客館,與對室居。見其手煙管,口銜吸,倚機坐室門閑眺。視所及,目有光弈弈,如兩竿竹隨目以運。心愕異,走其室,拱謁。皤然一老人,鬚髮雪白矣。老人起延坐,辭色頗謙。   予餂之曰:翁視烱烱,必有異能。   翁哂不應亦不謝。   館人故識老人,從旁儳語之曰:客負絕伎,今又閑無事,肯懷不一試博此爺笑乎?   老人則掀髯大噱,伸手取機上銅元數十枚,齊緣若貫索,而指撮其兩端曰:東壁柱有大小木星二,連若葫蘆,視吾擲中之何如?   語畢,銅元應聲脫手飛而不散落,鏗然中柱上,齊嵌入。整圓若小銅柱,木星深蔽不得見,數之得三十九枚。予大驚伏,曰:吾故知翁異人也!   後館人為予言曰:老人占籍嘉定,業販磁,每歲必貿貨於此。嘗授徒數佰人,惟一少年為所愛,能得老人傳而不盡,顧頗自喜,戲欲踣其師。老人曰:豎子乃欲戲老夫。老夫今坐勿動,設能踣者,任若何欲耳。少年佰計不得踣。一日,見老人俛首坐,假寐,口涎垂及尺,以為可踣。乃掩其後,雙手攀老人肩。老人不覺仰,頭觸少年胸,少年遽仰似欲先老人踣者。老人疾反兩手後伸捉少年手,倒提擲己前。兀立,欲動勿得動,流涕被面,口哀老人曰:師幸恕予,予身麻木欲絕矣。老人笑曰:小苦自愈,微老人捉汝勿俾跌者,汝則大苦矣,汝乃不知感乎?少年雖哀無誰何,久之,乃能行動自遂雲。   [錢基博曰]老人又自言:甲午戰後,有日本人嘗欲師予,以重金為贄。予則告之曰:汝吾敵也,吾國將士死於遼陽之役者不知幾何,吾今授子以武術,子或盡吾伎以授子國人,而反刃於我國,子之計則得矣,而吾何以對國人哉?吾不忍也!其人固言火器愈烈,使擊無裨於今日之戰鬥。予應之曰:無裨戰鬥,子又奚學焉?夫子,吾友也,吾儻誑子金,授子伎而不盡其術,則是吾不信於朋友也,吾亦不為也。然子必強吾勿欲,吾祇有誑子而已,異日幸勿以見誑相督過也。其人戄然而退。嗚呼!若老人者,可以風矣!   ○庖人   無錫林今吾作客江右,佣一庖人,見其袒背治膳,有刀痕一縷,緣脊下劃然溝其背為兩。心疑之,問焉。   庖人面若甚楚,應曰:予,劇盜也。今勿敢為矣。   今吾曰:何故?   庖人曰:予不為盜久,可為主人言之。予游某地,見荒野危樓聳雲漢,四無比鄰,然離市不遠。問之市人,知為一老寡婦居,富有貲產,無子,方嫁其女,為治衣飾甚盛。私念嫁女必豐衣飾,此人情,雖不如告者,伙頣沉沉,當可飽橐歸也,且婦女何能為?毅然往。夜登其屋,聞室中作老婦人聲呼曰:首飾匣藏未?慎防小人胠篋去也。一女子應曰:藏某室東壁第幾箱,加鎖矣。予既竊聽知藏所,心益忻喜,謂探囊可取。良久,伺無聲,匐行趨檐,兩足鉤椽頭,倒掛垂其身,手攀樓窗撥關入,如頃間所聞女子言。啟箱,取匣出,躍窗下。將及地,微覺寒氣一縷,襲背若淋,體噤欲痿。抵地,欲起立,已不能直其躬。不覺背痛若拆,大驚號宥命。忽聞女子聲臨窗呼曰:若何人。予忍痛應曰:予某,幸乞娘宥。女子叱曰:若狗!若思吾家畏盜者,亦不敢以母女兩人踽踽僻處此矣,若乃不自量盜吾家乎!既知乞宥,姑貰汝。予曰:雖蒙娘宥,然予痿不能興,奈何?女子笑曰:此創大不宜治,治則加痛矣。惟不治不能興,畏痛者無治,汝自審思。予哭曰:吾不任加痛矣。女子曰:亦任汝狗痿地耳。予乃大號怕曰:吾豈長痿不能興乎?願治願治。女子叱曰:勿聲。誰教汝自作自受者!忽覺刃劃背如割,予不禁長號如斬豕,蹶然興矣。蓋其先,女子袖小矢注射予背,緣脊貫膚入,下注及臀,而鏃藏內不出。故欲出矢,必剖背開,乃致此也。後乃終不敢為盜。   [錢基博曰]此乃林今吾自述於吾友秦君崇實而相告者。予又聞秦君言:客保定時,數聞巨家報失盜保定故總督治所。嚴飭府縣緝盜,杳無蹤。一日,有捕人斜倚督較旗杆,與同輩語,忽有水流下漬其衣。嗅之,作尿臭;仰視,見水流滴瀝自桿頂方斗,斗中隱約似物動。知有異,誡同輩勿聲。桿高五六丈,莫能上。伏桿下伺。夜中有人瞥下,墜如鳥。群起擊之,縛焉,送治如律。   ○白太官   白太官,武進人。美風儀而有勇力,與甘鳳池同師,家貧,客燕趙。   以事道出井陘,繞山行者十許里。日暝入谷,迷失路,四山忽合,茅店如雞棲,門外墨書壁作客店二字,為風日剝蝕,略可識認而已。   門掩。推入。闃無人。室中繩床不帳,竹几殘蠟半枝,燼影欲滅。風吹窗紙,瑟瑟作聲。   太官連聲呼曰:有人未。   寂無應者。心大疑。瞥見門左,覆一巨缸,振振若動搖,一人自缸下掀缸探身視。倏然起,出戶外,逐之則已杳。知非善地,欲去又地僻無可徙。乃枕刀寢。須臾,燭滅,淡月朦朧射紙窗上。   太官假寐欲熟,隱約聞窗響,覺黑影一線穿窗入,瞥如飛鳥墮床前。大驚,辨之。一女子,體態苗條,手雙刀齊下。已不及起抵,疾轉身內向,避其刀。刀下砍入床,猝不得拔。乃急抽刀起與斗。技不敵,欲逃。睹窗外似憧憧有影,懼有伏,不敢出。由戶疾上蹤,手承屋樑,奮足踢梁間椽,椽折瓦飛,聳身出。   女隨之,馳逐不舍,疾如駛,崎嶇數十里。曉矣,兩人力不支,俱仆。女暈不醒,而太官起,揮刀欲誅女。逼視,睹女美,未忍,乃擲刀。掬水溪澗飲女,亦自飲畢,坐女傍守之。女蘇,感其情,遂委身事為婦焉。太官攜以歸。   太官嘗夜行於道,暗中遇一僧陡撞太官肩。太官怒,詬之。僧不讓。斗。僧敗。詢太官姓名,謂曰:十年之後,行再見也。   後太官載舟游西湖,僧蹤至。太官先期知,偽為僕人,服短褐以俟。僧至,佯言主人不在。僧先斗太官暗中,初未及辨太官面貌,信為然。曰:我俟之可爾。   入艙坐。太官乃煮飯飯僧,取櫟木為爨,掌擘之皆斷,不假刀斧。取箸,繩系之,擲河魚,必洞背腹,取為饌,不假釣竿。僧見,內怯,念其仆勇猛如許,主可知矣。畢飯,謂曰:汝主不歸,予不能久待,然十年不見,不可無以為記也。   遂躍窗出,手踞岸上石欄,倒豎足向天,作跳虎勢去。視之,石陷成兩掌痕,深入數分,若刻劃。太官不覺悚然。   太官性刻忌勝己。出門數載歸,將及家,途見一稚兒,年不盈十歲,緊握小拳,猛擊道傍人家石獅,火星爆射者數尺。太官心駭之。曰:此兒幼小如此,長大不可制矣。   遂與之角,小兒不勝,創且死,大號曰:吾父白太官何不歸,兒被人毆死矣。   太官大驚,然創重無能救,泣負其屍而歸。其婦怒詬曰:虎豹不食子,若乃過於虎耶。   後太官卒無子。   [錢基博曰]太官所居曰白家橋。予宗人謫星太史,亦白家橋人也。嘗以書告其友周君同愈,言之如此。惟其書言一事絕誕不可信,謂太官夜過一處,見一小兒習拳術。大官傍觀一良久,微議之。小兒直前拳其心,太官負痛騰足起,趯小兒於空中,墜地,折為兩。俯視,石人也。太官亦踣不起死。予疑其出於附會,故不著於篇。   ○禿者   桐城張已振嘗為予言,游京師時,見一禿者手承雙鐵鎚,大若缽。自敲其頭,左右環下起落如風雨,每下則隆然作響,頭不為碎。其顱頂當錘下處,愈光亮若磨鏡矣。觀者或疑其錘非鐵,索視質重,莫任舉其一者。   [錢基博曰]予見有鬻技者,自按其頭石上,命徒取木棒粗愈臂,連棒之,了似無楚。是亦禿者之流亞矣。   ○三山和尚   和尚,貴州銅仁人,姓吳,名以幻,無錫明故將軍何以培家將也。勇力絕人,豪俠尚義,避讎襲僧服。棲止無錫之三山,故人字之曰三山和尚。   三山在太湖中,為群盜出沒地。有盜伙劫其衣囊,和尚疾避下山,手挈盜舟上,覆豐草中,隱身匍匐舟下伺之。盜下,猝覓舟不得,心駭,欲舍舟遁,又無他途可通陸,不覺惶遽甚。   和尚兩手掀舟起,奮呼曰:舟在此!   盜視舟倒覆草間,負矗立者,赫然一和尚也。大驚,叩首乞哀曰:師,神人也,後勿敢犯矣。   乃攜舟從容置湖,若挈室戶然。盜羅拜,謂和尚不可當也。   明亡,總兵黃蜚屯軍湖中,曾分兵攻無錫南門,與清兵戰。和尚適以事過其地,倉猝無所得兵器,乃入民居得切面刀及板扉各一。左手持扉作盾,捍刀矢;右手舞刀大呼突陣助蜚兵。橫截清軍馬足,馬仆截人,所向披靡。清師奔避入城,其勇敢如此。   [錢基博曰]明之亡也,清將吏下檄捕何將軍甚急,將軍挈家避往三山居和尚所。和尚恐人跡知之,欲與偕亡。將軍不可,卒被害。遺二妾,奴謝升欲逼妻之,妄言將軍許我矣。和尚佯紿奴,與俱買舟入城市畢姻物。中流,抵五里湖,變顏數奴罪,揮刀斷其首,投屍於湖。其忠義有足多者。豈非皎然不欺死生丈夫哉。語曰:一死一生,乃見交情。予以是賢和尚也。   [錢基博又曰]予又聞和尚嘗與邑人胡邇光秦大用二人,應主漕事者畢司理宗吉聘。檄循北塘,伺漕卒登岸嘩滋事,即捕擊之。蓋國變後,兌漕旗丁橫甚,每艘篙工水手,不下數百人,持梃攢集。三人者,袒臂格之,無不顛仆墜水,乃俱竄伏。擒其魁,縛獻,治如律。時順治十六年己亥也,後乃稍戢雲。   ○蔣志善   無錫江陰巷陶某,精研武術,號稱究內家。善用槍,尤能自成家法,世有陶家槍之目。武官蒞是土者,無小大,必先禮謁其廬,無敢慢。   有蔣志善者,咸豐間,嘗官守備無錫者也,獨不禮焉。陶怒,盛氣往謁。見蔣身長皤腹,肌肉墳起,知必孔武有力。內怯,氣頗懾,不敢輕發怒。歸,蔣乃報謁。請曰:聞陶家槍精妙無敵,某駑不敢請槍法,願賜君槍觀之。   陶素以槍法自負,出槍視,不覺擺舞作勢。   蔣亟止之曰:君槍法自是猛無匹,惜槍干劣不任舞,稍用力,折矣,奈何。   陶疑不信,曰:此干良材,乃不任舞耶?   蔣索槍握其梢,力擺動,干不禁砉然斷。笑曰:何如?某藏數槍似不劣。   陶慚,必欲一視其槍,乞隨蔣返署。索視槍,實勝已平昔用者。   蔣又請曰:此槍應堪用,幸得一覘君伎。   陶唯。竭力飛舞,驅撥空中,氣呼呼有聲。   蔣睨視久,調曰:止止。君用槍乃不任刺人。   陶大駭曰:薄伎至不足道,然天下乃有槍用之不任刺人者乎?   蔣拍其胸曰:不予信,君試刺我。   陶怒斥曰:君胡予戲?死君,且論抵。   蔣又哂激之曰:君殊自多,予信君伎必不任相死。   陶憤,曳槍回走十數步,遠舞作刺勢。徑前,洞蔣胸。蔣疾解巾揮格之,巾纏槍尖不得脫,向後倒掖之,陶失槍。不覺拜伏地曰:願亦有以教之。   蔣呼取盂水與陶,曰:視矛急舞,聊持潑予體。   乃起持槍舞,閃閃成白光,大若徑四五丈車輪,瞥忽耀陶目,至不能張視。疾取盂潑之水,水點紛紛反潑,下若雨,淋漓滿已身,無一點著蔣體者。   嘗有鬻拳者,強佔崇安寺廢址。寺,邑古剎也。邑人慾驅之而無術,走告蔣。蔣微服往覘,伎頗高,恐不可強力制歸。取槍馳馬,繞所佔地舞一匝威之。明日,其人遁矣。相傳即固始李世忠雲。   [錢基博曰]此聞之周君同愈。然陶雖使不如蔣,而予殊聞陶非駑者。有鄒某者,亦陶友也,生平曾不肯輕以指觸人,觸必內創。知陶能,欲有以試之。一日,道相遇,適陶購寸糖食,謂曰:與我一枚食。伸掌向索,指端微觸陶把糖手。陶臂顫,知有異,疾騰他手撮糠置鄒掌。鄭乃攤掌僵植不動矣。蓋華君廷輝又為予言之如此。   ○李漁   康熙間,太湖李漁笠翁薄負文采,游京師,名動公卿。其無行人皆知之,而其為盜則人不盡知也。   有江陰章老人,嘗為予弟孫卿言之。自述其高祖總鎮兗州,曾祖隨宦焉。時滿州某公以帝室懿親巡撫山東,邀漁主章奏。漁,風流自賞,暇輒挾諸大僚子姓,載酒大明湖,徜徉嘯嗷,裘馬翩翩。大率少年鮮事,又天下承平未久,大臣子弟例習武,備國家干城選,不論將家子矣。予曾祖以總兵子廁與其間,擊劍超距,靡所不為。而漁文士從容諸人間,時強拉與戲,顛仆之以為笑樂。漁被顛,起或恢諧自調,色不忤。故諸人樂與之游,絕不覺其有武勇也。   一日,謂諸人曰:歷下風土,想諸公子倦遊覽矣。南朝景物,秀絕人寰,廣陵愈靡麗為三吳冠。諸公子盍買舫作廣陵游乎?漁不恤附舫尾也。   諸公子喜。載數畫舫,聯檣南下,抵廣陵,擊舟數月。興闌欲歸,行解維矣。漁忽置酒遍拜諸人曰:漁辱從諸公子游已久,今有急,未識諸公子肯憫援手乎?   諸人少年豪快,笑扶漁起曰:先生屬尊何必爾,吾儕敢不惟命?   漁起,曰:吾頃需金數萬,無所措。   諸人聞數巨,有難色。須臾,漁又曰:諸公子不能相假,吾知運司庫金銀無慮千萬,視戔戔者,不啻九牛一毫,於國帑無大損。諸公子材武,盍助漁取之。   諸人相顧駭愕不敢應。漁憤作色脅諸人曰:諸公子必不相援,漁能自取之。明晨,舍少金諸公子舟,他遁,禍嫁諸公子矣。事發,累尊公禍必不輕,諸公子即能自白,恐不免比匪之罪。能行。必無禍。   諸人不得已應之。漁曰:信乎?   曰:信。   漁呼舟人曰:止酒。俟奏凱還飲,至為諸公子策勛未晚也。   舟人讙應如雷。諸人益驚,乃知舟人皆漁黨。漁起,取佩刀指諸公子曰:此行無爭鬥,不必人人持械。漁操刀為諸公子衛,諸公子速隨漁登。   語畢,距躍如飛,先登岸,諸人隨之。疾趨登運庫屋,揭瓦斬梁,驅諸人探身下盜金,自操刀踞屋頂瞭望,備有變。既。諸人以次負金出,驅諸人先行,而漁殿後。抵舟,命舟人揚帆,時酒尚溫未寒也。   漁酌酒飲諸人曰:諸公子身下盜庫金,而漁纔居屋頂瞭。事發,不必首漁而從諸公子也。諸公子幸好自愛。   諸人默然。歸乃不敢與漁昵,然亦勿敢聲,究不知其多金何所用也。後有泄其事者,為中朝官所知,欲究,然事隔數年無左證,又以中丞貴戚子與其事,恐興大獄,惎不敢發焉。後余曾祖嘗舉以戒子孫慎交遊,故為言之如此。   [錢基博曰]漁雖薄行不足道,然其玩諸人股掌,機智乃爾不凡,未易才也。予又聞之友人夷吾,謂漁生平辨給多口過,晚年嚼舌以死,聞者快之。未識信否,姑志之以俟考焉。   ○戴俊   戴俊者,亦蘇州人,梁興甫弟子也。   嘗挾一陝西人游四川,其人亦勇力士也。中途,經一山,山寺有老僧,居山中者數十年,見老猿二,日相角為戲,其技甚神,非世人可及,戲與焉,久之,盡得其妙,搏無對,揭字於門致誇。   二人道見,心惎之,欲入,有兩童子守門,亦善搏。遂與對手,童不能勝,乃驚入報老僧,呼二人入謁,見老僧趺坐禪床,謂二人曰:汝二人能勝吾童子,亦高手也。來。   陝西人競前搏之,老僧坐不動,略舉手而其人已擲於地。俊繼上,僧仍如前擲之,俊立不仆。僧異之,曰:汝可教也。   留止俊,盡得僧傳。思天下惟僧為愈已,乘不意殺之。於是技無有與俊敵者矣。抑何其忍為逢蒙也。   [錢基博曰]是亦僧有過焉。甘蠅,古之善射者也,有從而學射者三年,自以為天下莫已若矣,乃謀殺甘蠅。弙弓而射之,甘蠅張口而承之,嘻曰:子從我三年,未教子嚙鏃也。學射老大驚,播弓矢而謝之。惜哉,僧之不知此也。   時南京人有尤十六者,力舉千斤,素行無賴,居恆輒要人道中索飲酒,有不許者,即怒吼,左手牽人衣裾,右手起道彷人家階石置下,必許飲乃脫。俊既殺僧,挾技客南京,知之,必欲一挫之而後慊於心。一日,伺十六觀劇,俊往傍之立,踐其足。十六大怒,將拳之,俊佯惶怯伏地,出十六胯下,而十六仆。俊起,連蹴之數十足,乃呼謂曰:尤十六,汝不識戴二官人耶!十六拜謝乃免。觀者千人稱快。   ○履店翁   光緒二十三年,黃浦有武舉人某,家世習武,年少負力。   嘗至上海市履,詆貨不良。賈曰:我貨表裡堅緻,匪是,不以售於市。   某因明其言之匪實。   賈又曰:勿實,不取一錢。   某應之,曰:信乎?   隨取履力折之,底砉然中斷。哂曰:汝履不任予手摺,能任履予足踐地者幾何時哉?   拂衣欲去。賈雖心恨,無如何。   一日,又至市履,如前折之。   方嘩爭間,一老翁鶴髮皤然,傴僂來某前,戲拍其肩曰:我貨良不惡,君指何勁也?   語畢,徐步入內。而某顏色不覺灰白若死,兩臂劇痛不任舉。呻吟輿疾歸,乞哀其祖。   祖駭曰:豈某翁耶?此翁我所兄事,爾何犯若?爾休矣。   亟喚舟奔赴其店,投門長跪。時夜已深,門閉不啟。跪至曉,門辟,翁出,握手入曰:何至是。予不意某乃故人孫。   授之葯,曰:服此命不喪,然其手則廢矣,奈何?   始某兩臂力能提攜數百斤,至是不任把箸持飯甑,食飲須人云。   [錢基博曰]好勇鬥狠,孟子謂為非孝。噫,某也不憚怙力鮮事,終累厥祖。白頭星奔,跪哀於老友,仁人孝子,非所忍矣。豈非古之人所謂忘其身以及其親者歟?   ○胡邇光   無錫胡邇光,邑秀才,精武藝。善用銅箸,時號無敵,異人授也。   其銅箸有大有小。大者長二尺,粗一指許,臨大敵用之。小者長尺余,細不盈指,平時應急用之,半藏於袖,半出指端。   游於市,見一僧索錢於某店。邇光謂僧貌非良,店遂無所予。僧頗齗齗,然邇光不措意也。   後往武當祠佛。中途,寓一庵。庵僧出款,貌似相識,意殷殷。晚餐畢,忽聞礪刀聲,心動。視戶已鎖閉,始憶似茶店丐錢僧也。例禮佛不得攜械,倉卒無所得銅箸,適見案間餐具未收,有飯箸二,擱甑上,取藏於袖以待之。   僧啟門持刀入,叫罵曰:爾猶憶某年事乎?   挺刀直砍,邇光以飯箸抵之,少頃,中僧手腕,刀落墮地。   僧反跪頓地乞命,邇光曰:從此釋怨可乎?   僧叩首聽命。明晨厚款而別。   [錢基博曰]胡邇光生清順治時。吾聞時有大力者,遠道慕邇光名,來訪。值之道,猝出邇光不意,繞後環兩臂抱其腰,舉之離地數尺,按石柱上,詰曰:若為胡某乎?邇光自以足懸空無所用力,乃曰:非也。不意大力者手甫釋,邇光即後起一足騰蹴大力者。仰仆地,返身自指鼻尖曰:若今識胡某否?其趫捷有如此,談者輒為眉舞雲。

28-拳學要義--王薌齋

首頁 > 10藝藏-0386部 > 09武術-40部 > 28-拳學要義--王薌齋

王薌齋談拳學要義    大成拳宗師王薌齋名重南北,素為全國武術家所推許,最近卜居京門,為觀摩拳術起見,特訂每星期日下午一時至六時,在大羊宜賓衚衕一號招待各界,藉以與拳學名家交換意見,使我國尚武精神日益發揚光大,意至善也。昨日記者走訪王氏,與作下列之  問 答。     問:王先生拳術高超,素所欽仰,敢問先生對於拳學之抱負如何?   答:承一般友好以大成拳之代表者相推許,真使我羞愧交集。鄙人自清光緒卅三年離師後,即奔走四方,藉廣交遊,足跡遍大江南北,所遇名家老手甚多,飽嘗風霜,卅余年所得代價,就是良師益友,相互切磋,故於拳學自信老馬尚能識途。日前張玉衡先生於報章先後評述,唯恐各界人士不明內容,致生誤會,故極願將本人真意掬誠奉千。余年漸衰,生活尚未可自了,名利之念更無所縈心,所急急於此者,願趁此軀尚不十分頹唐之際,與海內賢達,負起艱巨,將人生固有之「本能」「武德」提倡而光大之,並革除誤已誤人之旁門異道,絕非博人虛譽,以圖欺世盜名者比也。     問:拳學以何作基本?     答:拳學之基本原則究為何物,雖人言人殊,但習拳套,講招法,練拍打,皆屬於表面者,套路流行既久,實屬誤人太甚。     問:「形意」「太極」「八卦」「通臂」俗稱為拳術之內家,未知其派別如何?     答:社會常雲「形意」、「太極」、「八卦」、「通臂」為內家,余不知內外之名由何而起,似不值一論。姑就前輩名家論之,以見一斑。     「形意」嫡派與河南「心意把」、「六合步」為一家,查河南李岱東(鄉稱老岱)為李致和先生之曾孫,致和先生乃戴龍邦太夫子之業師也。濟源阮氏,命名雖異而實宗於李。戴先生雖以「心意」變「形意」,然也不背原意,故以拳拳服膺之意名之曰拳。要知「形意」嫡傳並無十二形練法,然周身十二形之意當盡有之。亦無五行生剋之論,不過指五行為五種力之代名詞,非手法與拳套也。新加坡記先師簀語:五行相某某,謂金者如筋骨含力,意如鐵石之堅,有斬金截鐵之意;木者,謂曲折面積而言,若樹木支撐形勢;水者,勢如汪洋遊動,活當選若龍蛇,用之無孔不入;火者,力如火藥,手如彈發,有一角即燒身之力;圭者,用力敦厚,闊大沉實,混昂氣壯,有與天地相接合為一體之勢;此之為五行合一。非若今人動輒某拳克某拳也。若以目之所風,一再思之,然後出手以迎敵,鮮有不敗者。   「八卦」原名叫「川掌」。余幼年時曾與程廷華先生晤,回憶其神情類若神龍游空,百折千回,令人難追其功勁。遙想董師海川先生,更不知入法海,博道要,深邃何似。劉鳳春先生與余交善,功極深,而造詣稍遜,然亦非習八八六十四掌及七十二腿者所能望其項背。希望習「八卦」者,專研雙單「川掌」在一舉一動上加意體會,深造力求,而於理論上亦當切實研討,行之有素,庶乎近之。   「太極拳」嫡傳宗匠,當推少侯、澄甫楊氏昆仲。此亦余之老也。故知該拳確有幾種力學含義,得其要者百不得一,即或能之,亦非具體,因基礎體認功夫早經銷亡,故身之下部無理力之可言。該拳原為三拳,又名「老三刀」,王宗岳先生改為「十三式」,又一變而為百四、五十式之多,此失真之一大原因也。若以養生而論,徒使精神氣質被拘而不舒;若論技擊,專為制裁肢體之用,而使有用之身成為機械呆板之物,亦不過徒使學者神經擾亂、消耗時日而已。至於練法,這一拳,那一掌,左一腿,右一腳,說來可憐亦可笑。對於應敵,如遇高手則勿論,倘對方是不緊滯呆板者,縱令該拳名手則也無所施其技矣,流弊所及大有成為棋譜勢之「太極拳」。近二十年來,習此拳者多是非莫辨,即或能辨亦不能行。至於一般學者,大都以耳代目。故將該拳葬送而破產,是為可異耳。願該門有;力分子,迅速嚴格整理,以圖進益於將來。他日有成,以作拳好知音之良友。余對「太極拳」敢雲知之深,不覺論之切,知我罪我,唯高明者有以諒之。同時想「太極拳」學之有得者,觀吾所論。恐慌將頷首默認,啞然失笑矣。   「通臂拳」通行華北,都門尤盛,余所遇者大都不成形,然亦有持理論而近是者。考其功能,相去甚遠。想前輩當不如是,抑後人之失傳也。雖偶有局部深邃之絕大功力者,然終不易走上拳學軌道。   「梅花拳」又名「五式樁」,其嫡派至今仍有輩行流傳,河南、四川最盛,與福州、興化、泉州、汕頭等處操「五技散手」者有異曲同工之妙。對於應敵亦多有深造獨專之長,惜片面多具體少。   「八翻」、「綿掌」、「劈掛」、「八極」、「大功力」、「三皇炮」、「粘腿」、「連拳」,互有長短,大都偏於剛多柔少,缺乏精神內斂功夫。至於「大小紅拳」、「彈腿」、「戳腳」,具知各拳長短及其他各家,余不欲論之矣。     問:先生對保存國術有何高見?     我國拳術雖雜亂無章,有令人無所適從之嘆,一言以蔽之遺棄精髓,僅守糟粕而已。東洋之武士道,西歐之拳斗雖非具體,然均有獨到之處,若與我國一般拳家相較,相去真不可以道里計矣,令人羞愧欲死。然則整理舊學發揚而光大之,舍吾人之其誰與歸,區區不揣淺陋故振臂高呼倡之,其唯一宗旨,則在於斯。     問:先生此次訂期招待各界,足證虛懷若谷,熱心武道,未知對此有何意見?   答:學問之道籍比較而增進,拳術亦然,比較有勝負而於人格無損,且人格道德賴此而增高。倘觀摩日久。既可免門戶之爭,更可塞雌黃之口,願我同道勿河漢斯言,海內賢達都會高隱,如肯屈駕賜教,無任歡迎。若不欲輕移玉趾,即請一紙見示,定竭誠造訪,籍聆一切。總之,但求拳術之精進,其他非所計也。     問:先生為大成拳宗師,對於本門拳術,必有卓識,請賜其詳。   答:拳學一道,萬頭千緒,繁難已極,擇其大要亦極簡單。然吾人學拳,應先研究為何拳學?始易於認識,而有所得。大都學拳,一為衛生、二為自衛。身體健康為人類一切事業之基礎,故養生保身之道,實不可忽。夫鍛煉之法學之得當受益非淺,學之不當乃能致死。凡劇烈運動者,絕少享壽高年。至拳術家因鍛煉之不當而損命殘身者,更不知凡幾。誠可憐亦可笑之拳術也。既知學拳之利弊,應在用功是否符合衛生自衛之條件,動為甚麼?靜為甚麼?結果是甚麼?中間過程的現象是甚麼?如此體認操存,庶乎近矣!至於精微道要,方可繼續研求,否則未易有得。茲簡述大成拳之要義,並質諸同道,而為拳學上之探討。前言學拳階段。以上所談衛生、自衛二者有互為之不可分離性,失一則流弊生而入於歧途。應首先使氣質本能加以精神的訓練、培養,而後始談到發揮神經肢體的本能工巧匠力。學拳第一步就是鍛煉神經為基礎練法,體認四肢百骸蠕動的工作。第二步為試力、試聲的練習。第三步為自衛。分述於後:   (一)基礎訓練:吾人在日常生活中,欲使行、站、坐、卧隨時隨地可以得到適宜訓練,須先從樁法作起。將全身間架安排得當、使身體端正,意念空洞、從靜的狀態中去整飭神經,調息呼吸,溫養肌肉,使各細胞自然的發動,力由內而達外,通暢全身。如此,筋骨不鍛而自鍛、神經不養而自養、尤須體察其細微動靜。功夫一到,當知如此一站,大有無窮的妙趣。欲盡拳功之妙用、應先致力樁法。   (二)試力與試聲:學拳已有基礎訓練,其本能當日益增強。對於運用須嚴防人慾的支配,引起幻象之誤用。往往本能力量因人慾支配,而反為不合本能需要之運動。故子興有勿長之戒。如何運用方能適於需要,須先認識力之動的情態,可以繼習第二階段。試力為拳功入門最重要更好,試力為得力之由,力由試而得知,由知而得其所以用。初試須使渾身氣力均整、筋肉靈活、骨骼支撐、故能筋肉收、放、松、斂而互用。力應於內而外發。動作時慢優於快、緩勝於急、動愈微而神愈全。欲動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動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動之意。試力不許有偏面力,更不許有絕對力。首先要體認全身之氣力圓滿否、力量能否隨時了出、自身能否和空氣發生應合作用、更須意不使斷、神不使散,輕重操持而待發,動一處牽全身。氣力一致,歸於虛靈沉實而圓整,上下左右前後不忘不失。總之,非達到舒暢有趣而得勁者不足曰拳。     試聲為輔助試力之不足。蓋人之生理構造因先天關係各有不同,故人生亦各有難通之點,所以試聲即用身內呼吸之功夫以輔之。又名內呼吸,亦名腦(腹)背呼吸者是矣。   (三)自衛:即技擊之謂也。須知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要知不動才是生生不已動。如有形之動,正是不動無力的表現,所謂不動之動,動猶不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其運用之妙,多在神經支配,意念領導,及大小關節韌帶伸縮之互根作用,和支點堅強,螺旋的爭力,與樞紐之轉移,重心路線之穩固,及運用呼吸所發之彈力,能用之得機適當、則技擊之基礎備矣。以上所言多系抽象之語,然其中有許多意義非言語所能形容者,若能習行不輟,自不難領悟也。所謂大動小動之別,實在乎個人之基礎功夫,對各種力量身得意領否。如能抬手動足混身處處都含有力學的本領,大動亦可,小動亦可。不大不小均可。若根本無力學的能力任憑怎麼都不可。至於用力與不用力之分亦如是矣。夫常人之動,非注血不得有力,凡注血之力皆板滯失和而不衛生。不注血而有力,即不用力而有力,用時得力,乃為本拳能之力也。他如虛無假借而求實當之種種微妙,則尤非簡易筆端所能寫於萬一。總之大成拳不在外表形式之優劣,實在一意應付。一言以蔽之、有形有質都是幻,技到無心始見奇,意即此也。     問:前次報端發表談話,想近日來訪者必不在少,其中有無高明奇士?   答:承諸位關心提介,鄙人甚慰,京師方面之同仁仍無一人肯來賜教。惟各地來函表示同情者尚多。並有數處來人商討,願聘任教授,更有一事堪為知已者告,近今京中真研拳學就教者甚多,多系自動請求,經人介紹者亦有之。蓋提倡之唯一宗旨,即在此點,並非與人有所爭,而更不屑以竟,願使國人對於拳學都有相當認識,亦希望拳學之立法根本改善,莫以勝負為榮辱,願拳術同仁勿以盲參胡練為自是,尤盼同仁都為衛生之拳學家,不願盡流為江湖之把式匠,但今之習拳者,百無一是,大有舉目全非之感,至賴此謀生之拳師,只要不以任教後,復從人學為可恥,而精神中能不自苦,應以優於我者當力從之,須時刻存莫誤人子弟之良心,今之拳師既不知拳學精神之所在,只得以此謀生活,但萬不可以神秘及剛暴語人,則庶不致天淵大謬。不過此中人識見薄弱者太多,一時不易悉數感化,惟希望漸漸使其覺悟,自省而已。     問:武道起於何時、門派之多,各言其是而學者終有茫無所從之感,究竟如何為合法?   答:世界一切學術都是藉比較而後可以分優劣,否則各雲其是,門外人難能辨也。然拳不能就以勝負之一點即為定是非之準則,要以合理與否,與人之需要適合與否,所謂合理者,非達到舒適得力而有趣者不足日拳。至拳術的歷史知道與不知道無甚關係,只看學術方面有無研究價值與合乎人生的需要與否。不過說到我國拳學,雖說有很悠久的歷史,而戰國時始露頭角,逐漸推進與演變,直到唐宋時始匯成斯技而有流派,元、明、清初為最盛,習者甚多,只因工力造詣之不一,學識智愚之不同,故隨之分家別派各言其是,即所謂今之各家者也。清康雍時代火器尚未盛行,恐此道將於國不利,欲使斯道崩潰永墮而不拔,以倡重文而輕武,一方面提倡飛仙劍客,故示神秘;一方面倡導拳套招法以走歧途,中庸大道無以  問得,複利用戲劇和小說為宣傳工具,更以使習此者,為士大夫所不齒,始有而今每況愈下,雖設立專科提倡,而提倡越快破產越速,永不得走上拳學的軌道。其實學本不難,因世人仍是小說荼毒的頭腦,更有今之拳師,大都以此為生,對於拳學根本茫然,即有覺悟再加羞從人學,亦就無可如何。近半載以來,同仁常有來我處作零星之身手之試,余不顧指明其人,以留謀生之道。現在大家亦多知自已錯誤,然為何不肯作公開討論之舉,而更不肯作身手之較,以求學術之增強而竟良心扭轉,反謫他人之非,只知暗地妄造蜚語,而表面卻裝聾作啞,是何理歟?至無職業的以為能武,欲假此以作神秘之拳閥者,如研戲劇欠通之票友只會妄加指摘以炫其能,誠不齒之至。倘以余言為謬,敢請無職業之研拳者能肯賜教一談乎?更希作友誼的小試身手,於人格飯碗,一切都無  問題,如不堪屈駕賜教,請示知地點、時間,我當遵時往謁,倘有微長,定當竭力為之宣傳,如無可取,亦絕口不談,若總閉門稱帝,此真不值一文也。     問:與聞先生之論,道破國術之要道,別開生面另闢一新途徑為同人謀幸福,但亦有雲指謫太極拳仍有過當之處。   答:鄙人識道尚淺,非敢雲別開生面,不過遵前輩傳統推廣而已。在太極門中,余之好友極多,而尚有好多不好意思之處,亦因該拳較之其他流弊少,明理者較多之故,尚不吝指謫,否則亦早不屑論矣。談到實在批評的話,吾恐太極門中,從未認識拳學者頗多,至通家更談不到。余總角時曾聞有丹士張三丰先生之名,及長外游,得識各家同仁亦惟習太極者眾,故對該拳懷疑已久,聞該拳為張三丰先生所傳,故余早有卑視三豐意,後來讀三豐先生全集,始知先生乃為一貫大道之先進,已深入法海,博得要道,可是余更深信該拳絕非先生之傳。其實是與不是沒有一些關係,就即便是三豐後裔未得其要亦無足論。三豐先生之傳人不知為誰,想當不及三豐有道又何用假借其他,要在個人得傳之真偽與否。況今習該拳者,各人各樣,理論不一,任意偽造者乎!曾記三豐先生云:離開已身不是道,執著已身事更糟。太極拳百四、五十式之多,有沒有一式一法不被執著?用這些姿勢作什麼?而精神方面牢牢綁定不可解。實為妨害神經肢體之自由,遙想三豐先生高明若是,當不致傳有如此欠通之太極拳。就以該拳譜文字方面論,單雙重不偏不倚種種盡善盡美的意義亦僅不過拳學一部分的初步。就以拳譜論,請問太極名手捫心自問,能否有一式一法,合譜之所論者?既是自以為無上拳學,為什麼實際上不生效果?更該拳有機壇扶乩而拳技工者,此更荒夫下之唐矣。縱使該拳一切法則優於其他,技能亦高出一般,然在精神方面而言亦是錯誤,無他疑意,況皆不如是矣。太極拳不過人多勢眾,擅廣宣傳,其實明理人早知不攻自破。余言或有不當、甚願同仁不留絲毫客氣的質  問,如有見教,我更當掃徑歡迎也。     問:先生批評太極拳之錯誤,自當承認,然友中習拳而得健康亦尚多,恐先生之所批評似有失當。   答:拳學之價值,不僅輕鬆而微末。要知拳學乃人之需要,不可須臾離一貫之學也。故莊子說:技也進乎道矣,誠文化藝術之基礎,禪學哲理之命脈,若僅以此微效而可以代表拳術,則拳學當無考究之必要矣。習拳拘泥若此而能生效,更應知道,若能將習拳時間,不用一切方法,任意慢慢的體會操存,而收效之大,吾敢深信更有勝於此者。     問:拳術的門派太繁,理論不一,知友中習者尚多,亦有照書練習者,然皆不生效,未知何書可采?   答:拳學無所謂那一家,拳理亦無中外新舊之別,只查其是與不是,和當與不當可耳。社會普遍各家,大都以拳套手法為習拳途徑,要知此種作法都是後人的偽造,不是原來拳學精神,雖稍有偶知講些枝節的力學,及技術的片面,然而總未離開方法和套子,所以終是無用。至於著作者,亦不出此範圍。此道雖是學習很易,但亦非如此盲從之簡單,往往經名師之口傳心授,尚有數十年而是非莫辨者,豈刻板文章所能濟事。凡一件學  問應先明理由基礎體認功夫漸漸作起,再加以慎思明辨及多方實驗的證明,然後方可進研其技。且鍛煉時有忌對鏡操作之戒,恐流於形似而神不真,況照書本練習者乎?此真盲人騎瞎馬也。不過看書是博採各項理論之結晶,非注意其姿態如何耳。余據卅年教學的觀察,這件學問是極難亦極易,倘遇天才的學生,不滿百日之工,則有成通家大器之望,然於百中未有一二,大凡天資聰敏者,多功能欠忠厚,且虛偽而欺詐。故中道多為業師棄之,此亦可惜乎!如社會之一般學者,其困難誠可憐之至矣。多人總是以耳人目,豈知名實二字根本不能並論,且世之拳師多若牛毛,得要者如麟角,凡得其要者,個性多異於常人,不為名誘不為利招,當不願與偽君子為伍矣!甚矣哉,得師之難也。即遇明師何以能辨,則未必肯如所請,如肯應請亦未必有教學的良法,假使得法而學者亦必能領略,種種困難,非過來人不能知也。不過現在比較以前則易於學習者,因值科學倡明的時代,對理解拳學原理當得幫助不少,然尚不能以此範圍拳學,若以科學這層次及局部剖析之解釋,則當推為求學之階梯不二法門。惟我拳學中尚有許多原理,而不可以解者,但若干年後或可得證明。夫學術本無止境,或永無以名之,亦未可知。總之,在此時而論,應以拳學之精神加以科學的方法,則當不難解決矣。     問:屢聞讀者多對先生之理論都不否認,惟聞學時無拳套感覺不易,初學者尤甚!   答:人身百骸諸般功能,任何聰明者一生練之不盡,那有舍精華而習糟粕之理,且拳套方法愈學愈遠如婦女纏足無異,功夫愈深愈不易使其舒放,故初學者進步反速而勝老手者多矣。此論有多人作比擬之鐵證。後世之所謂某式生某力之說及某法可以克某拳之功,此真大言欺人,恐雲者,對於拳學認識尚遠。   問:先生所言極是,技擊茫然若是,能否示大家一簡便要訣,易使有效乎?   答:前者已略述養生大意,能肯如此,則養生之道思過半矣,如欲學習高深技擊則亦由此經過,但非極愚之士及稱之大智慧者不肯如此。若天才而性近者,則應習一切法則。蓋技擊之法則亦需由站樁試力學起,前已述其大概。夫試力之法太繁,況各項力量身得之後,莫以為技擊之道已畢,乃始有學技擊之可能性,如得「鬆緊緊松勿過正,虛實實虛得中平」的支配,則又一  問題也。總之,得師之後,而造詣深淺,實在個人天資功力如何,若能出手而得已發未發時機之扼要,則非久經實作之慣手難能得也。     問:聞拳家云:不用力如何使力之增長?勿論古今名手總不脫丹田氣之充實方能奏效?   答:用力之說為門外漢之論,而亦有一般似是而非持不用力之方者,而不知其不用力究為何意?要知不用力則可,不用意則不可。蓋用力則器官死,百骸不靈,板滯獃痴易為人所乘。換言之,即抵抗之變象,蓋抵抗之意,乃畏對方之擊動而起,殊不知精神已接受被擊,安得不為人擊中乎?故用力為拳學之大忌。至論丹田氣者,在原理方面,及實地之驗和鄙人體察之感覺,此論似有不妥。腹內乃腸胃肝臟之宿舍,並無盛氣之所,至於動力之功能都是爭力、彈力與宇宙力之接觸和運用呼吸鼓盪開合的作用,及精神假想天空渾然之大氣也,非世人所謂功之氣也。總以下腹充實大肚子即以為丹田氣者,則錯誤極矣。要知運用時,力家均整,尤尚空靈以達舒暢得力方為合理。今之學者不明斯理,費數十年這純工,反將靈活之身心練成機械,豈不惜哉!     問:先生如此批評是則是矣,但無異永久之擂台,長期之挑戰,倘有失足,可當如何?     答:知我者明理之士也,罪我者應於夜深人靜獨坐觀心,總之笑罵由他,余亦不辨,倘拳學真髓復見光明,個人之毀譽何敢異哉?     問:君之學 問道德,世所敢異哉?   答:所言是矣,殊堪羞愧,惟含蓄二字已為國人之社會性,夫含蓄者誠學術道德修養之基礎,換言之曰:即內實而外虛,或外堅而內靈,正如老氏常無觀其妙,常有觀其竅一理也。然不知又為一般人所利用,已成為混事誤人者之護身符,社會之偽亦為此輩所造成。自外涉交遊幾近四十年,每感社會中僅有「戲法」之一術不許絲毫將就,戲劇亦不許門外漢任之,但其間之伸縮應有別論余者不識。至所謂對人含蓄,以為應視對方而施,似不應無理之客氣,如先賢之敬事而信,節用愛人深所樂從,若善交久敬之篇不顧聞也。學  問道德則不敢當,研究道德顧附其驥尾矣。所謂道者乃混元,錯綜不二之真理也,亦即合理與否,合理即為道,不合理非道也。非玄奇之事,亦非世之俗酸文人動輒引經據典故事神奇之為道也。尤非性情怪癖,假作瘋狂偽佛老之學以求貌異者,所能夢見大道之門牆也。如對社會認識不足,只好不談其他。     問:前雲戲劇中尚有不少有本之處,較一般拳學高一頭地,但不知君有何本出此言,愚以為此點批評未免失當。   答:戲劇原為補助教育之不足,武功都本拳道而來。拳中原有「起拔」鍛煉,為試力功夫之一。夫「起拔」者為求頭頂兩足重心之樞紐力,使身體均整放大,與宇宙合為一體,故名「起拔」之鍛煉,戲劇誤名「起霸」,然觀其姿態與理論之取意,雖不中亦不遠,所以知其有本,至求美觀博人愛悅之種種姿勢,皆偽造也,今之拳家所有姿勢未見一式而能得其均衡者,且多老馬少駒,反效偽幼,尚有不可能者矣,更何能窺見武道深邃哉?     問:近請道者料不乏人,不知先生感想如何?     答:日來承各界見教者雖不少,然都是好奇之士,所論於拳學多不相干,至同道來訪者而都不是余之所希望者。     問:先生所希望如何?     答:余雖不才,甚願訪者盡量  問難,研討拳學究竟如何合理與人生之重要關係及注意武道之真正精神之所在,技擊雖系末技訊事,然結果非由此不足以為證,故亦願作友誼的比較身手。日來瑣事較繁故來賓未能一一親自接見,余有愧,故擬今後在星期三、五兩日下午一時至六時亦為接待時間。     問先生此學,同仁對之如何?   答:余已抱定不顧笑罵不作神奇的倡導,以究拳學之真正要義,永持利他主義,不患無人不來賜教或就教者。所患者,名家高手不肯前來觀摩研討,恐難博拳學成功之希望矣。總之但願拳學之進展,改善社會武道之目標,一洗積習,則其他非所計也。     問:自前次報紙發表談話後,轟動一時,度必不乏來訪者,其中有無同道?   答:承社會之不棄,相顧者確不乏人,而來訪者多系就學之士,同道中僅丰台廬志傑,邵澤分二君欲作推手,內行所謂「聽聽勁」而已。余無其他,更無一人肯作實地之研討。蓋推手一法,僅拳道之一局部,非余所歡迎者也。至於北京之名手專家,並無一人肯來見教,實出余意料之外,未悉我同仁何以吝教是也。抑余從來所重者,為武德,故以禮讓為先,然亦有限制,即年老者讓,謙和者讓,技弱者讓,若以余言為欺,請詢曾經來訪者便知。如廬君初來訪時,略作推手以為技僅如斯,故不肯降心服氣,繼而屢次駕臨,始知相差甚遠,今則一變而為忠實信徒矣。     問:武術先輩,先生所服膺者有幾人?   答:查拳術先輩近百年來,舍董海川,車毅齋,郭雲深諸師尊外,余皆旁技未節而已,但我國地廣人眾,道中人余未結識者尚多,不敢妄加評論。     問:世人常雲有楊露蟬者,其學如何?   答:露蟬先生亦為拳學先輩,工太極,今多學之。余據各方面觀察而論,露翁僅得此道之一部分,即明王宗岳先生亦非通家。不過宗岳先生得岳武穆雙推手之局部,以三拳而變十三式,至於命名太極,以為張三丰所傳實無從考證,抑世人之一種附會耳。如百四、五十式之多則更不知其所以由來。就該拳之作法論,於肢體上僅僅不生流弊,而精神上卻受無限損失,距實作之學相尚遠,不足道也。     問:報端屢次發表拳論,同道中對之有何表示,曾有所聞否?   答:同道中明哲之士無不接受,至其甘抱殘守缺及是非莫辨者,只好聽之而已。即使能知都不易行,況根本是非難明者乎?然一般拳家既以鍛煉身體為口號,技擊二字絕口不談,就此點看來,亦可知於技擊之道,與之相較,則份量輕微多矣。夫養生之道,是在凝神養性,思與虛靈成一體,所謂身心性命之學也。如這麼一招,那麼一式,前竄後跳,實難夢見養生之門。蓋養生實為簡易,人之本性是愛天然無拘自由之運動,一切本能亦俱因是而發。如每晨於新鮮空氣中,不用一切方法,僅使渾身關節似曲非直,著想天空,任意慢慢運用,一面體察內部氣血之流行,一面體會身外虛靈之爭力,所謂神似游泳者是也。而精神體質舒適自然,非但不受限制,而大自然之呼應也漸有認識,久之本能發而靈光見,技擊之基礎不期自備矣。如總拘泥機械之運動,弄杖舞槍求美觀,以為能武之榮耀,殊不知識者一見,可作十日嘔,誠冤哉極矣,且終身不能領悟也。     問:先生意在研究真理,發揚武術,何以訪者如此之少,其故安在?   答:此事甚難索解,據敝人揣想,吾國武術界中,賢者固多而不肖者尤眾,凡習某一派者,苦練多年,自以為造詣獨深堪稱某派傳人,挾此足可以與社會往來,且可得以解決生活  問題,一量使之盡棄其所學從頭學起,情實難堪,而生活  問題恐亦受其影響,關係個人前途利害,既如此之大,亦無怪訪者之稀少也。所最不幸者竟有一般無識之徒,既不敢較長論短,乃妄造蜚語信口雌黃,以自掩其短,社會人士不加細察,受其愚蒙者實在不少,是為可惜耳。此層障礙不去,吾國武術絕難望有長足進步。     問:先生為武術先進,既抱有決心,更望持以毅力,武術自不難有精進之日。   答:此言甚可感,余自當盡個人最大之努力,成敗毀譽,不敢計較,而唯一目的,即在如何可以使拳學得以進步,於此敬告同仁,技擊本系末技,然世人多以技擊之高下,為拳術之定評,故擬有二種研究方法,如願研究一舉一動究竟如何為適當,則余無任歡迎,若願作技擊及推手,亦無不可,以此範圍寬廣,訪者或可增多,不致進退維谷矣,果來者如有微長余定極力為之宣揚解說,倘無可取余決緘口不談,蓋談亦不能使之領悟也,甚希望來友盡量  問難,以期互相切磋,謀拳學之進步,凡我同道,皆負有光大拳學之責,萬不可以個人之關係,誤此重大前程,果於大體有益,個人縱受任何犧牲,亦應舍小以成大,敝人抱此決心,倘拳學藉此而精進,豈個人之幸,而天下後世,得其賜多矣。     記者與王君傾談至此,為時已晏,乃互道珍重而別。     按:以上訪問作答,均錄自一九四零年六月北京《實報》之「大成拳宗師談拳學要義」及《新民報》之「大成拳宗師訪問記」。    

29-拳意述真--孫祿堂

首頁 > 10藝藏-0386部 > 09武術-40部 > 29-拳意述真--孫祿堂

  拳意述真     序一  孫祿堂先生以形意,八卦,太極拳術教授後學,恐久而失其真也,乃作拳意述真述先輩傳授之精意,而加以發揮,竣稿後,命余序之三家之術,其意本一,大抵務勝人尚氣力者,源失之濁,不求勝於人,神行機圓,而人亦莫能勝之者,其源則清,清則技與道合,先生是書皆合乎道之言也,先生學形意,拜李奎垣先生之門,李之師為郭先生雲深,而先生實學於郭,從之最久,幼棄其業,隨之往來各省,郭先生騎而馳,先生手攬馬尾步追其後,奔逸絕塵,日嘗行百餘里,至京師,聞程先生廷華精八卦拳術,董海川先生之徒也,訪焉又絕受其術,程先生言先生敏捷過於人,人亦樂授之,蚤從郭,暮依程,如是精練者,數年遊行郡邑,聞有藝者必造訪,或不服與較,而先生未嘗負之,故郭程二先生合曰:此子真能不辱其師,先生年五十餘,居京師,有郝先生為真者,自廣平來,郝善太極拳術,又從問其意,郝先生曰:異哉,吾一言而子通悟,勝專習數十年者,故先生融會三家,而能得其精微,筆之於書,表章先輩,開示後學,明內家道藝,無二之旨,動靜交脩之法,其理深矣,其說,俱備於書,閱者自知之,余因略述,先生得道,之由以見,先生是書,乃苦功經歷所得者,非空言也。    民國十二年歲次癸亥仲冬蘄水陳曾則序  序二  祿堂先生既著形意八卦太極三書行世嘉惠後學,厥功匪淺,然猶懼不知者,以拳術為禦侮之具,僅憑血氣之勇也,於是有拳意述真之作,凡拳中之奧義,闡發無遺,平日所聞之諸先生輩者,一一筆之於書,使好拳術者,由此而進於道焉,俾武術之真義,不致湮沒,此先生之苦心也,其以述真名者,蓋本述而不作之意,於此益見,先生之謙德已。  民國十二年歲次癸亥冬月吳心谷拜讀並識  自 序    夫道者,陰陽之根,萬物之體也。其道未發,懸於太虛之內;其道已發,流行於萬物之中。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術曰內勁,所以內家拳術有形意、八卦、太極三派形式不同;其極,還虛之道,則一也。易曰:一陰一陽謂之道。若偏陰、偏陽皆謂之病。夫人之一生,飲食之不調,氣血之不和,精神之不振,皆陰陽不和之故也。故古人創內家拳術,使人潛心玩味,以思其理,身體力行,以合其道,則能復其本來之性體,然吾國拳術門派頗多,形式不一,運用亦異,畢生不能窮其數,歷世不能盡其法。余自幼年好習拳術,性與形意、八卦、太極三派之拳術相近,研究五十餘年,得其概要。曾著形意、八卦、太極拳學,已刊行世。今又以昔年所聞先輩之言,述之於書,俾學者得知其真意焉。三派拳術,形式不同,其理則同;用法不一,其制人之中心,而取勝於人者則一也。按一派拳術之中,諸位先生之言論形式,亦有不同者,蓋其運用或有異耳。三派拳術之道始於一理,中分為三派,末複合為一理。其一理者,三派亦各有所得也:形意拳之誠一也、八卦拳之萬法歸一也、太極拳之抱元守一也。古人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靈,得其一而萬事畢也」。三派之理,皆是以虛無而始,以虛無而終,所以三派諸位先生所練拳術之道,能與儒釋道三家誠中、虛中、空中之妙理,合而為一者也。余深恐諸位先生之苦心精詣,久而淹沒,故述之以公同好,惟自愧學術譾陋無文,或未能發揮諸位先生之妙旨,望諸同志,隨時增補之,以發明其道可也。  民國十二年歲次癸亥直隸完縣孫福全序    目 錄    第一章 形意拳家小傳  第二章 八卦拳家小傳  第三章 太極拳家小傳  第四章 形意拳  第五章 八卦拳  第六章 太極拳  第七章 形意拳譜摘要  第八章 練拳經驗及三派之精意    第一章 形意拳家小傳    李先生諱飛羽,字能然,世稱老能先生,或曰洛能、洛農、老農皆一音之轉也。直隸深縣人,經商于山西太谷。喜拳術,聞縣境有戴龍邦先生者,善形意拳,往訪焉,覿面一見,言談舉止,均甚文雅,不似長武術者,心異之,辭去。他日請人介紹,拜為門下。時先生年三十七歲也。自受教後,晝夜習練,二年之久,所學者,僅五行拳之一行,即劈拳並半趟連環拳耳。雖所學無多,而心中並不請益,誠心習練,日不間斷。是年龍邦先生之母八十壽誕,先生前往拜祝,所至之賓客,非親友即龍邦先生之門生。拜壽之後,會武術者皆在壽堂練習,各盡其所學焉。惟先生只練拳趟半,龍邦先生之母,性喜拳術,凡形意拳之道理並形式無所不曉,遂問先生為何連環拳只練半趟。先生答曰:僅學此耳。當命龍邦先生曰:此人學有二年之久,所教者甚少,看來倒是忠誠樸實,可以將此道理用心教授之。龍邦先生本是孝子,又受老母面諭,乃盡其所得乎心者而授之先生。先生精心習練,至四十七歲,學乃大成,於形意拳之道理,無微不至矣!每與人相較,無不隨心所欲,手到功成,當時名望甚著,北數省人皆知之。教授門生郭雲深、劉奇蘭、白西園、李太和、車毅齋、宋世榮諸先生等。於是先生名聲愈著,道理愈深。本境有某甲,武進士也,體力逾常人,兼善拳術,與先生素相善,而於先生之武術,則竊有不服,每蓄意相較,輒以相善之故,難於啟齒。一日會談一室,言笑一如平常,初不料某甲之蓄意相試,毫無防備之意,而某甲於先生行動時,乘其不意,竊於身後即捉住先生,用力舉起。及一伸手,而身體已騰空斜上,頭顱觸入頂棚之內,復行落下,兩足仍直立於地,未嘗傾跌。以邪術疑先生,先生告之曰:是非邪術也,蓋拳術上乘神化之功,有不見不聞之知覺,故神妙若此,非汝之所知也。時人遂稱先生曰:神拳李能然。年八十餘歲,端坐椅上,一笑而逝。  郭先生諱峪生,字雲深,直隸深縣馬庄人。幼年好習拳術,習之數年,無所得,後遇李能然先生,談及形意拳術,形式極簡單而道則深奧,先生甚愛慕之。能然先生視先生有真誠之心,遂收為門下,口傳手授。先生得傳之後,心思會悟,身體力行,朝夕習練數十年。能然先生傳授手法,二人對手之時,倏忽之間,身已跌出二丈余,並不覺有所痛苦,只覺輕輕一划,遂飄然而去。先生既受能然先生所教拳術三層之道理以至於體用規矩法術之奧妙,並劍術刀槍之精巧,無所不至其極,常游各省,與南北兩派同道之人交接甚廣,閱歷頗多,亦嘗戲試其技,令有力壯者五人,各持木棍,以五棍之一端,頂於先生腹,五人將足立穩,將力使足,先生一鼓腹,而五壯年人,一齊騰身而起,跌坐於丈余之外。又練虎形拳,身體一躍,至三丈外。先生所練之道理,腹極實而心極虛,形式神氣沉重如泰山,而身體動作輕靈如飛鳥。所以先生遇有不測之事,只要耳聞目見,無論何物,來得如何勇猛速快,隨時身體皆能避之。先生熟讀兵書,復善奇門,著有《解說形意拳經》,詳細明暢,賜予收藏,後竟被人竊去,不知今藏何所,未能付梓流傳,致先生啟迪後學之心,湮沒不彰,惜哉!先生懷抱絕技,奇才未遇其時,僅於北數省教授多人,後隱於鄉閭,至七十餘歲而終。  劉先生字奇蘭,直隸深縣人,喜拳術,拜李能然先生為師,學習形意拳術,先生隱居田廬,教授門徒,聯絡各派,無門戶之見,有初見先生,數言拜即服為弟子者。先生至七十餘歲而終。弟子中,以李存義、耿誠信、周明泰三先生藝術為最。其子殿臣,著形意拳抉微,發明先生之道。  宋世榮先生,宛平人,喜崑曲圍棋,性又好拳術。在山西太谷開設鐘錶鋪,聞李能然先生拳術高超,名冠當時,託人引見,拜為門下,自受教後,晝夜勤苦習練,迄不間斷。所學五行拳及十二形,無不各盡其妙。練習十二形中蛇形之時,能盡蛇之性能,回身向左轉時,右手能攝住右足跟,及向右轉時,左手能攝住左足跟,回身停式,身形宛如蛇盤一團,開步走趟,身形委曲彎轉,又如蛇之撥草蜿蜓而行也。練燕形之時,身子挨著地,能在板凳下邊一掠而過,出去一丈余遠,此式之名,即叫燕子抄水。又練狸貓上樹(此系拳中一著之名目),身子往上一躍,手足平貼於牆,能粘一二分鐘時。當時同門同道及門外之人,見者固極多,現時曾親睹先生所練各式之技能者,亦復甚多。蓋先生格物之功甚深,能各盡其性,故其傳神也若此。昔伶人某,與先生相識,雲在歸化城時,親見先生與一練技者比較,二人相離丈余,練技者挺身一縱,甫一出手,其身已如箭之速,跌出兩丈有餘,而先生則毫無動轉,只見兩手於練技者之身一划耳!餘二十餘歲時住於北京小席兒衚衕白西園先生處,伶人某與白先生對門居,聞其向白先生言如此。民國十二年一月間,同門人某往太谷拜見先生,先生時年八十餘歲矣,精神健壯,身體靈動,一如當年。歸後告於予曰,先生談及拳術時,仍復眉飛色舞,口言其理,身比其形,殊忘其身為耄耋翁,且嘆後進健者之不如焉!  車先生永宏字毅齋,山西太谷縣人,家中小康,師李能然先生,學習拳術。先生自得道後,視富貴如浮雲,隱居田間,教授門徒甚多,能發明先生之道者,山西祁縣喬錦堂先生為最。先生樂道,始終如一。至八十餘歲而終。  張先生字樹德,直隸祁州人,幼年好習武術,拜李能然先生為師。練拳並劍刀槍各術,合為一氣,以拳為劍,以劍為拳。所用之槍法極善,有來訪先生比較槍法者,皆為先生所敗。先生隱居田間,教授門徒頗多。門徒承先生之技術者,亦不乏人。先生至八十餘歲而終。  劉先生字曉蘭,直隸河間縣人。為賈於易州西陵,性喜拳術,幼年練八極拳,工夫極純。後又拜李能然先生為師,研究形意拳術,教授門徒,直省最多,老來精神益壯。八十餘歲而終。  李先生字鏡齋,直隸新安縣人。以孝廉歷任教授。性好拳術,年六十三拜李能然先生為師,與郭雲深先生相處最久,研究拳術。練至七十餘歲,頗得拳術之奧理,動用輕靈,仍如當年。先生云:至此方知拳術與儒學之道理,並行不悖,合而為一者也。李先生壽至八十餘歲而終。  李先生名存義,字忠元,直隸深縣人。輕財好義,性喜拳術,幼年練習長短拳,後拜劉奇蘭先之門,學形意拳術,習練數十年。為人保鏢,往來各省,途中遇盜賊,手持單刀對敵,賊不敢進,或聞先生之名,義氣過人,避道者。故人以「單刀李」稱之。民國元年,在天津創辦武士會,教授門徒,誨人不倦,七十餘歲而終。  田先生字靜傑,直隸饒陽縣人。性好拳術,拜劉奇蘭先生為師。先生保鏢護院多年,生平所遇奇事甚多,惜余不能記憶,故未能述之。先生七十餘歲,在田間朝夕運動,以樂晚年。  李先生諱殿英,字奎垣,直隸淶水縣山後店上村人。幼年讀書,善小楷,性喜拳術,從易州許某學彈腿、八極等拳,功夫極純熟,力量亦頗大。先生在壯年之時,保鏢護院,頗有名望。每好與人較技,時常勝人。後遇郭雲深先生,與之比較,先生善用腿,先生之腳方抬起,見雲深先生用手一划,先生身後有一板凳,先生之身體,從板凳躍過去,兩丈余遠,倒於地下矣。先生起而謝罪,遂拜為門下,待奉雲深先生如父子然。後蒙雲深先生教授數年,晝夜習練,將所受之道理,表裡精微,無所不至其極矣。余從先生受教時,先生之技術,未甚精妙。先生自得道後,常為書記,不輕言拳術矣。余遂待從郭雲深先生受教。先生雖不與人輕言拳術,而仍練拳不懈,他人所不知也。先生至七十餘歲而終。  耿先生名繼善,字誠信,直隸深縣人。喜拳術,拜劉奇蘭先生為師,學習形意拳。隱居田間,以道為樂,傳授門徒多人。七十餘歲,身體輕靈,健壯仍如當年。  周先生字明泰,直隸饒陽縣人。幼年在劉奇蘭先生家為書童,喜拳術,遂拜奇蘭先生為師。練習數載,保鏢多年。直隸莫州一帶門徒頗多,六十餘歲而終。  許先生名占鰲,字鵬程,直隸定縣人。家中小康,幼年讀書,善八法,性喜拳術。專聘教習練習長拳、刀槍劍術。身體輕靈似飛鳥,知者皆以賽毛稱之。後又拜郭雲深先生為師,學習形意拳術。傳授門徒頗多,六十餘歲而終。    第二章 八卦拳家小傳    董海川先生,順天文安縣,朱家塢人,喜習武術,嘗涉跡江皖間,遇異人傳授,居三年,拳術劍術及各器械,無不造其極,歸後入睿王府當差,人多知其有奇技異能,投為門下受教者絡繹不絕,所教拳術,稱為八卦,其式形,皆是河圖洛書之數,其道體,俱是先生後天之理,其用法,乃八八六十四卦之變化而無窮,一部易理,先生方寸之間,體之無遺,是以先生行止坐卧,動作之際,其變化之神妙,非常人所能測也,居嘗跏跌靜坐,值夏日大雨牆忽傾倒,時先生跌坐於坑貼近此牆,先生並未開目,弟子在側者,見牆倒之時,急注視先生忽不見,而先生已跌坐,於他處之椅上,身上未著點塵,先生又嘗晝寢,時值深秋,弟子以被覆之,輕輕覆於先生身,不意被覆於床,存者僅床與被,而先生不見矣,驚而返顧,則先生端坐於臨廳之一椅,謂其人曰,何不言耶,使我一驚,蓋先生之靈機至是,已臻不見不聞,即可知覺之境,故臨不測之,其變化之神妙,有如此者,中庸雲,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即此義也,年八十餘歲,端坐而逝,弟子尹福,程廷華等,葬於東直門外,榛椒樹東北,紅橋大道旁,諸門弟子建碑,以志其行為。  程廷華先生,直隸深縣人,居北京花市大街四條,以眼鏡為業,性喜武術,未得門徑,後經人介紹拜董海川先生為師,所學之拳,名為游身八卦連環掌,自受傳後,習練數年,得其精微,名聲大振,人稱之為眼鏡程,無人不知之也,同道之人,來比較甚多,無不敗於先生之手者,因此招人之忌,一日晚先生由前門返鋪中,行至蘆草園,正走時,忽聞後有腳步聲甚急,先生方一回頭見尾隨之人,手使砍刀一把,光閃曜目,正望著先生之頭劈下,先生隨即將身往下一縮,倏忽越出七八尺,其刀落空,旋即回身,奪其刀以足踢倒於地,以刀擲之,曰朋友回家從用工夫,再來可也,不問彼之姓名,徜徉而去,當時有數人親眼見之,在京教授門徒頗多,其子海亭,亦足以發明先生技術之精奧者矣。    第三章 太極拳家小傳    楊先生,字露蟬,直隸廣平府人,喜拳術,得河南懷慶府,陳家溝子之指授,遂以太極名於京師,來京教授弟子,故京師之太極拳術,皆先生所傳也。  武先生,字禹襄,直隸廣平府人,往河南懷慶府趙堡鎮陳清平先生處,學習太極拳術,研究數十年,遇敵制勝,事迹最多,郝為楨先生言之不詳,故未能述之。  郝先生,諱和,字為楨,直隸廣平永年縣人,受太極拳術於亦畬先生,昔年訪友來北京,經友人介紹,與先生相識,見先生身體魁偉,容貌溫和,言皆中理,身體和順自然,余與先生遂相投契,未幾先生患痢疾甚劇,因初次來京不久朋友甚少,所識者,惟同鄉楊建侯先生耳,余遂為先生請醫服藥,朝夕服侍,月余而愈,先生呼余曰,吾二人本無至交,萍水相逢,如此相待實無可報,余曰此事先生不必在心,俗雲四海之內皆朋友,況同道乎,先生雲,我實心感,欲將我平生所學之拳術,傳與君願否,余曰恐求之不得耳,故請先生至家中,余朝夕受先生教授,數月得其大概,後先生返里,在本縣教授門徒頗多,先生壽七十有餘歲而終,其子月如能傳先生之術,門徒中精先生之武術者亦不少矣。    第四章 形意拳    第一節 郭雲深論形意拳  一則  形意拳術有三層道理,有三步功夫,有三種練法。  一、三層道理  1、練精化氣;2、練氣化神;3、練神還虛(練之以變化人之氣質,復其本然之真也)。  二、三步功夫  1、易骨:練之以築其基,以壯其體,骨體堅如鐵石,而形式氣質,威嚴狀似泰山。  2、易筋:練之以騰其膜,以長其筋(俗云:筋長力大),其勁縱橫聯絡,生長而無窮也。  3、洗髓:練之以清虛其內,以輕鬆其體,內中清虛之象:神氣運用,圓活無滯身體動轉,其輕如羽(拳經云:三回九轉是一式,即此意義也)。  三、三種練法  1、明勁:練之總以規矩不可易,身體動轉要和順而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齊而不可散亂。拳經云:「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    2、暗勁:練之神氣要舒展而不可拘,運用要圓通活潑而不可滯。拳經云:「圓者以應其外」即此意也。  3、化勁:練之周身四肢動轉,起落、進退皆不可著力,專以神意運用之。雖是神意運用,惟形式規矩仍如前二種不可改移。雖然周身動轉不著力,亦不能全不著力,總在神意之貫通耳。拳經云:「三回九轉是一式」即此意義也。  四、詳論明勁、暗勁、化勁  1、明勁  明勁者,即拳之剛勁也。易骨者,即練精化氣,易骨之道也。因人身中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不合,體質不堅,故發明其道。大凡人之初生,性無不善,體無不健,根無不固,純是先天。以後,知識一開,靈竅一閉,先後不合,陰陽不交,皆是後天血氣用事,故血氣盛行,正氣衰弱,以致身體筋骨不能健壯。故昔達摩大師傳下易筋洗髓二經,習之以強壯人之身體,還其人之初生本來面目。後宋岳武穆王擴充二經之義,作為三經:易骨、易筋、洗髓也。將三經又製成拳術,發明此經道理之用。拳經云:「靜為本體,動為作用」,與古之五禽、八段練法有體而無用者不同矣。因拳術有無窮之妙用,故先有易骨、易筋、洗髓,陰陽混成,剛柔悉化,無聲無臭,虛空靈通之全體。所以有其虛空靈通之全體,方有神化不測之妙用。故因此拳是內外一氣,動靜一源,體用一道,所以靜為本體,動為作用也。因人為一小天地,無不與天地之理相合,惟是天地之陰陽變化皆有更易。人之一身既與天地道理相合,身體虛弱,剛戾之氣,豈不能易乎?故更易之道,弱者易之強,柔者易之剛,悖者易之和。所以三經者,皆是變化人之氣質,以復其初也。易骨者,是拳中之明勁,練精化氣之道也。將人身中散亂之氣,收納于丹田之內,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規模鍛煉,練至於六陽純全,剛健之至,即拳中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內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勁之功盡,易骨之勁全,練精化氣之功亦畢矣。  2、暗勁  暗勁者,拳中之柔勁也(柔勁與軟不同:軟中無力,柔非無力也),即練氣化神、易筋之道也。先練明勁,而後練暗勁,即丹道小周天止火再用大周天功夫之意。明勁停手,即小周天之沐浴也。暗勁手足停而未停,即大周天四正之沐浴也。拳中所用之勁,是將形氣神(神即意也)合住,兩手往後用力拉回(內中有縮力),其意如拔鋼絲。兩手前後用勁: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回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絲綿;又如兩手拉硬弓。要用力徐徐拉開之意。兩手或右手往外翻橫,左手往裡裹勁。或左手往外翻橫,右手往裡裹勁,如同練鼉形之兩手,或是練連環拳之包裹拳。拳經云:「裹者如包裹之不露」。兩手往前推勁,如同推有輪之重物,往前推不動之意,又似推動而不動之意。兩足用力,前足落地時,足根先著地,不可有聲。然後再滿足著地,所用之勁,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後足用力蹬勁,如同邁大步過水溝之意。拳經云:「腳打采意不落空」,是前足;「消息全憑後腳蹬」,是後足;「馬有跡蹄之功」。皆是言兩足之意也。兩足進退,明勁暗勁,兩段之步法相同。惟是明勁則有聲,暗勁則無聲耳。  3、化勁  化勁者,即練神還虛,亦謂之洗髓之功夫也。是將暗勁練到至柔至順,謂之柔順之極處,暗勁之終也。丹經云:「陰陽混成,剛柔悉化,謂之丹熟」。柔勁之終,是化勁之始也。所以再加上功夫,用練神還虛,至形神俱杳,與道合真,以至於無聲無臭,謂之脫丹矣。拳經謂之「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是謂化勁。練神還虛,洗髓之工畢矣。化勁者,與練劃勁不同。明勁暗勁,亦皆有劃勁。劃勁是兩手出入起落俱短,亦謂之短勁。如同手往著牆抓去,往下一划,手仍回在自己身上來,故謂之劃勁。練化勁者,與前兩步功夫之形式無異,所用之勁不同耳。拳經云:「三回九轉是一式」,是此意也。三回者,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即明勁、暗勁、化勁是也。三回者,明、暗、化勁是一式;九轉者,九轉純陽也。化至虛無而還於純陽,是此理也。所練之時,將手足動作,順其前兩步之形式,皆不要用力,並非頑空不用力,周身內外,全用真意運用耳。手足動作所用之力,有而若無,實而若虛。腹內之氣所用亦不著意,亦非不著意,意在積蓄虛靈之神耳。呼吸似有似無,與丹道功夫,陽生至足、採取歸爐、封固停息、沐浴之時呼吸相同。因此,似有而無,皆是真息,是一神之妙用也。莊子云:「真人之呼吸以踵」,即是此意,非閉氣也。用工練去,不要間斷,練到至虛,身無其身,心無其心,方是形神俱妙,與道合真之境。此時能與太虛同體矣。以後練虛合道,能至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無入而不自得,無往而不得其道,無可無不可也。拳經云:「固靈根而動心者,武藝也;養靈根而靜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術與丹道合而為一者也。  二則  形意拳起點三體式,兩足要單重,不可雙重。單重者,非一足著地,一足懸起,不過前足可虛可實,著重在於後足耳。以後練各形式亦有雙重之式。雖然是雙重之式,亦不離單重之重心。以至極高、極俯、極矮、極仰之形式,亦總不離三體式單重之中心。故三體式為萬形之基礎也。三體式單重者,得其中和之起點,動作靈活,形式一氣,無有間斷耳。雙重三體式者,形式沉重,力氣極大。惟是陰陽不分,乾坤不辨,奇偶不顯,剛柔不判,虛實不明,內開外合不清,進退起落動作不靈活。所以形意拳三體式,不得其單重之中和,先後天亦不交,剛多柔少,失卻中和,道理亦不明,變化亦不通,自被血氣所拘,拙勁所捆,此皆是被三體式雙重之所拘也。若得著單重三體式中和之道理以後行之,無論單重雙重各形之式,無可無不可也。  三則  形意拳術之道,練之極易,亦極難。易者,是拳術之形式至易至簡而不繁亂。其拳術之始終,動作運用,皆人之所不慮而知,不學而能者也。周身動作運用,亦皆年常之理。惟人之未學時,手足動作運用無有規矩而不能整齊,所教授者,不過將人之不慮而知、不學而能、平常所運用之形式入於規矩之中,四腳動作而不散亂者也。果練之有恆而不間斷可以至於至善矣。若到至善處,諸形之運用,無不合道矣。以他人觀之,有一動一靜,一言一默之運用,奧妙不測之神氣。然而自己並不知其善於拳術也。因動作運用皆是平常之道理,無強人之所難,所以拳術練之極易也。中庸云:「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難者,是練者厭其拳之形式簡單而不良於觀,以致半途而廢者有之,或是練者惡其道理平常而無有奇妙之法則,自己專好剛勁之氣,身外又務奇異之形,故終身練之而不能得著形意拳術中和之道也。因此好高務遠,看理偏僻,所以拳術之道理,得之甚難。中庸云:「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即此意義也。  四則  形意拳術之道無他,神氣二者而已。丹道始終全仗呼吸。起初大小周天,以及還虛之功者,皆是呼吸之變化耳。拳術之道亦然,惟有鍛鍊形體與筋骨之功。丹道是靜中求動、動極而復靜也;拳術是動中求靜,靜桓而復動也。其初練之似異,以至還虛則同。形意拳經云:「固靈根而動心者,敵將也;養靈根而靜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之道,即丹道之學也。丹道有三易: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拳術亦有三易:易骨、易筋、洗髓。三易即拳中明勁、暗勁、化勁也。練至「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亦與丹道練虛合道相合也。丹道有最初還虛之功,以至虛極靜篤之時,下元真陽發動,即速迴光返照。凝神入氣穴,息息歸根。神氣未交之時,存神用息,綿綿若存,意茲在茲,此武火之謂也。至神氣已交,又當忘息,以致採取歸爐、封固停息、沐浴起火、進退升降歸根。俟動而復煉,煉至不動,為限數足滿止火,謂之坎離交妒。此為小周天。以至大周天之功夫,無非自無而生有,由微而至著,由小而至大,由虛而積累,皆呼吸火候之變化。文武剛柔,隨時消息,此皆是順中用逆,逆中行順,用其無過不及、中和之道也。此不過略言丹道之概耳。丹道與拳術並行不悖,故形意拳術,非粗率之武藝。余恐後來練形意拳術之人,只用其後天血氣之力,不知有先天真陽之氣,故發明形意拳術之道,只此神氣二者而已。故此先言丹道之大概,後再論拳術之詳情。  五則  練形意拳術有三層之呼吸。  第一層練拳術之呼吸,將舌卷回,頂住上齶,口似開非開,似合非合,呼吸任其自然,不可著意於呼吸,因手足動作合於規矩,是為調息之法則,亦即練精化氣之功夫也。  第二層練拳術之呼吸,口之開合、舌頂上齶等規則照前,惟呼吸與前一層不同。前者手足動作是調息之法則,此是息調也。前者口鼻之呼吸,不過藉此以通乎內外也。此二層之呼吸著意于丹田之內呼吸也。又名胎息。是為練氣化神之理也。  第三層練拳術之呼吸,與上兩層之意又不同。前一層是明勁,有形於外,二層是暗勁,有形於內。此呼吸雖有而若無,勿忘勿助之意思,即是神化之妙用也。心中空空洞洞,不有不無,非有非無,是為無聲無臭,還虛之道也。此三種呼吸為練拳術始終本末之次序,即一氣貫通之理,自有而化無之道也。  六則  人未練拳術之先,手足動作,順其後天自然之性,由壯而老,以至於死。通家逆運先天,轉乾坤,扭氣機,以求長生之術。拳術亦然。起點從平常之自然之道,逆轉其機,由靜而動,再由動而靜,成為三體式。其姿勢:兩足要前虛後實,不俯不仰,不左斜,不右歪。心中要虛空、至靜無物,一毫之血氣不能加於其內,要純任自然虛靈之本體,由著本體再萌動練去,是為拳中純任自然之真勁,亦謂人之本性,又謂之丹道最初還虛之理,亦謂之明善復初之道。其三體式中之靈妙,非有真傳不能知也。內中之意思,猶丹道之點玄關、大學之言明德、孟子所謂養浩然之氣。又與河圖中五之一點,太極先天之氣相合也。其姿勢之中,非身體兩腿站均當中之中也。其中是用規矩之法則,縮回身中散亂馳外之靈氣,返歸於內,正氣復初,血氣自然不加於其內,心中虛空,是謂之中,亦謂之道,心因此再動。丹書云:「靜則為性,動則為意,妙用則為神」。所以拳術再動,練去謂之先天之真意,則身體手足動作即有形之物,謂之後天。以後天合著規矩法則,形容先天之真意,自最初還虛,以至末後還虛,循環無端之理,無聲無臭之德,此皆名為形意拳之道也。其拳術最初積蓄之真意與氣,以致滿足,中立而不倚,和而不流,無形無相,此謂拳中之內勁也(內家拳術之名,即此理也)。其拳中之內勁,最初練之,人不知其所以然之理。因其理最微妙,不能不詳言之,免後學入於歧途。初學入門,有三害九要之規矩。三害莫犯,九要不失其理(八卦拳學詳之矣)。手足動作合於規矩,不失三體式之本體,謂之調息。練時口要似開非開,似合非合,純任自然。舌頂上齶,要鼻孔出氣。平常不練時,以至方練完收勢時,口要閉,不可開,要時時令鼻孔出氣。說話、吃飯、喝茶時,可開口,除此之外,總要舌頂上齶,閉口,令鼻孔出氣,謹要!至於睡卧時,亦是如此。練至手足相合,起落進退如一,謂之息調。手足動作,要合不於規矩,上下不齊,進退步法錯亂,牽動呼吸之氣不均,出氣甚粗,以致胸間發悶,皆是起落進退、手足步法不合規矩之故也。此謂之息不調。因息不調,拳法身體不能順也。拳中之內勁是將人之散亂於外之神氣,用拳中之規矩,手足身體動作,順中用逆,縮回于丹田之內,與丹田之元氣相交,自無而有,自微而著,自虛而實,皆是漸漸積蓄而成,此謂拳之內勁也。丹書云:「以凡人之呼吸,尋真人之處」,莊子雲「真人呼吸以踵」,亦是此意也。拳術調呼吸,從後天陰氣所積,若致小腹堅硬如石,此乃後天之氣勉強積蓄而有也。總要呼吸純任自然,用真意之元神,引之于丹田。腹雖實而若虛,有而若無。老子云:「綿綿若存」;又云:「虛其心,而靈性不昧;振道心,正氣常存」,亦此意也。此理即拳中內勁之意義也。  七則  形意拳之用法,有三層:有有形有相之用,有有名有相無跡之用,有有聲有名無形之用。有無形無相無聲無臭之用。拳經云:「起如鋼銼(起者去也),落如鉤桿(落者回也)。未起如摘子,未落如墜子。起如箭,落如風,追風趕月不放鬆。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氣連心意隨時用,硬打硬進無遮攔。打人如走路,看人如嵩草。膽上如風響,起落似箭鑽。進步不勝,必有膽寒之心」。此是初步明勁,有形有相之用也。到暗勁之時,用法更妙:「起似伏龍登天,落如霹雷擊地。起無形,落無蹤,起意好似卷地風。起不起,何用再起;落不落,何用再落。低中之中望為高,高之中望為低。打起落如水之翻浪。不翻不鑽,一寸為先。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氣連心意隨時用,打破身式無遮攔」。此是二步暗勁,形跡有無之用也。「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拳打三節不見形,如見形影不為能」,隨時而發;一言一默,一舉一動,行止、坐卧、以致飲食、茶水之間,皆是用;或有人處,或無人處,無處不是用,所以無入而不自得,無往而不得其道,以致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也。此皆是化勁神化之用也。然而所用之虛實奇正,亦不可專有意用於奇正虛實。虛者,並非專用虛於彼。己手在彼手之上,用勁拉回,如落鉤竿,謂之實;己手在彼手之下,亦用勁拉回,彼之手挨不著我的手,謂之虛。並非專有意於虛實,是在彼之形式感觸耳。奇正之理亦然:奇無不正,正無不奇;奇中有正,正中有奇,奇正之變,如循環之無端,所用不窮也。拳經云:「拳去不空回,空回總不奇」,是此意也。  八則  形意拳術明勁是小學功夫。進退起落,左轉右旋,形式有間斷,故謂之小學。暗勁是大學之道。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內外如一,循環無端,形式無有間斷,故謂之大學。此喻是發明其拳所以然之理也。論語云:「一以貫之」,此拳亦是求一以貫之道也。陰陽混成,剛柔相合,內外如一,謂之化勁。用神化去,至於無聲無臭之德也。孟子云:「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丹書云:「形神俱杳,乃與道合真之境」。拳經云:「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也。老子云:「得其一而萬事畢」。人得其一謂之大。拳中內外如一之勁用之於敵,當剛而剛,當柔則柔,飛騰變化,無入而不自得,亦無可無不可也。此之謂一以貫之。一之為用,雖然純熟,總是有一之形跡也,尚未到至妙處,因此要將一化去,化到至虛無之境,謂之至誠至虛至空也。如此「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神之道理得矣!  九則  拳術之道,要自己鍛煉身體,以卻病延年,無大難法,若與人相較,則非易事。第一存心謹慎,要知己知彼,不可驕矜,驕矜必敗。若相識之人,久在一處,所練何拳,藝之深淺,彼此皆知。或喜用腳,或善用手,皆知其大概。誰勝誰負,尚不易言。若與不相識之人,初次見面,彼此不知所練何種拳術,所用何法。若一交手,其藝淺者,自立時相形見絀。若皆是明手,兩人相較,則頗不易言勝。所宜知者,一見面先察其人精神是否虛靈,氣質是否雄厚,身軀是否活潑,再察其言論或謙或矜,其所言與其人之神氣形體動作是否相符,觀此三者,彼之藝能,知其大概矣。及相較之時,或彼先動,或己先動,務要辨地勢之遠近、險隘、廣狹、死生。若二人相離極近,彼或發拳,或發足,皆能傷及吾身,則當如拳經云:「眼要毒,手要奸(奸即巧也),腳踏中門往裡鑽。眼有監察之精,手有撥轉之能,足有行程之功。兩肘不離肋,兩手不離心,出洞入洞緊隨身。乘其無備而攻之,由其不意而出之」。此是近地以速之意也。兩人相離之地遠,或三四步,或五六步不等,不可直上,恐彼以逸待勞,不等己發拳,而彼先發之矣。所以方動之時,不要將神氣顯露於外,似無意之情形,緩緩走至彼相近處,相機而用。彼動機方露,己即速撲上去,或掌或拳,隨左打左,隨右打右,彼之剛柔,己之進退,起落變化,總相機而行之。此謂遠地以緩也。己所立之地勢,有利不利,亦得因敵人而用之,不可拘著。程廷華先生亦云:與彼相較之時,看彼之剛柔,或力大,或奸巧,彼剛吾柔,彼柔吾剛,彼高吾低,彼低吾高,彼長吾短,彼短吾長,彼開吾合,彼合吾開,或吾忽開忽合,忽剛忽柔,忽上忽下,忽短忽長,忽來忽去,不可拘使成法,須相敵之情形而行之。雖不能取勝於敵,亦不能驟然敗於敵也。總以謹慎為要。  十則  拳經云:「上下相連,內外合一」。俗雲上下是頭足也,亦云手足也。按拳中道理言之是上呼吸之氣與下呼吸之氣相接也。此是上下相連,心腎相交也。內外合一者,是心中神意下照于海底,腹內靜極而動,海底之氣微微自下而上,與神意相交,歸於丹田之中,運貫於周身,暢達於四肢,融融和和,如此方是上下相連,手足自相然顧,合內外而為一者也。  十一則  練拳術不可固執不通。若專以求力,即被力拘;專以求氣,即被氣所拘;若專以求沉重,即為沉重所捆墜;若專以求輕浮,神氣則被輕浮所散。所以然者,外之形式順者,自有力;內里中和者,自生氣;神意歸於丹田者,身自然重如泰山;將神氣合一,化成虛空者,自然身輕如羽。故此不可專求。雖然求之有所得焉,亦是有若無、實若虛,勿忘勿助,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而已。  十二則  形意拳術之橫拳有先天之橫,有後天之橫,有一行之橫。先天之橫者,由靜而動,為無形之橫拳也。橫者,中也。易云:「黃中通理,正位居體」,即此意也。拳經云:「起無形」,「起為橫」,皆是也(此起字是內中之起,自虛無而生有,真意發萌之時,在拳中謂之橫,亦謂之起)。此橫有名無形,為諸形之母也。萬物皆含育於其中矣。其橫則為拳中之太極也。後天之橫者,是拳中外形手足,以動即名為橫也。此橫有名有式,無有橫之相也。因頭手足肩肘胯膝(名七拳)外形七拳,以動即名為橫,亦為諸式之干也,萬法亦皆生於其內也。  十三則  形意拳術,頭層明練,謂之練精化氣,為丹道中之武火也;第二層暗勁,謂之練氣化神,為丹道中之文火也;三層化勁,謂之練神還虛,為丹道中火候純也。火候純而內外一氣成矣。再練亦無勁,亦無火,謂之練虛合道。以致行止坐卧,一言一默,無往而不合其道也。拳經云:「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至此無聲無臭之德至矣。先人詩曰:「道本自然一氣游,空空靜靜最難求,得來萬法皆無用,身形應當似水流」。  十四則  拳意之大道,大概皆是河洛之理,以之取象命名,數理兼該,順其人動之作之自然,製成法則,而人身體力行之。古人云:天有八風,易有八卦,人有八脈。拳有八勢,是以拳術有八卦之變化。八卦者,有圓之象焉。天有九天,星有九野,地有九泉,人有九竅,拳有九宮,故拳術有九宮之方位。九宮者,有方之義焉。古人以九府而作圜法,以九室而作明堂,以九區而作貢賦,以九軍而作陣法,以九竅九數(九數者,即九節也。頭為梢節,心為中節,丹田為根節;手為梢節,肘為中節,肩為根節;足為梢節,膝為中節,胯為根節。三三共九節也)而作拳術,無非用九,其理亦妙矣。河之圖,洛之書,皆出於天地自然之數,禹之范,大撓之歷,皆聖人得於天地之心法。余蒙老農先生所授之九宮圖,其理亦出於此而運用之神妙,變化莫測。此圖之道,夫婦之愚可以與知與能,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不能矣。其圖之形式,是飛九宮之道,一至九,九還一之理,用竿九根布之四正四根,四隅四根,當中一根。竿不拘粗細。起初練之,地方要寬大,竿相離要遠,大約或一丈之方形,或一丈有餘,或兩丈,不拘尺寸,練之已熟,漸漸而縮小,縮至兩竿相離之遠近,僅能容身穿行往來,形如流水,旋轉自如,而不礙所立之竿。繞轉之形式用十二形:或鷂子入林翻身之巧,或如蛇拔草入穴之妙,或如猿猴縱跳之靈活。各形之巧妙,無所不有也。此圖之效力,不會拳術者,按法走之可以消食,血脈流通;若練拳術而步法不活動者,走之可以能活動;練拳術身體發拘者,走之身體可以能靈通;練拳術心中固執者,走之可以能靈妙。無論男女老少,皆可行之,可以卻病延年,強健身體,等等妙術,不可言宣。拳經云:「打拳如走路,看人如蒿草。武藝都道無正經,任意變化是無窮。豈知吾得嬰兒玩,打法天下是真形。三回九轉是一式」之理,亦皆在其中矣。此圖明數學者,能曉此圖之理;練八卦拳者,能通此圖之道也。此圖亦可作為遊戲運動。走練之時,舌頂上齶。不會練拳術者,行走之時,兩手曲伸,可以隨便;要會拳術者,按自己所會之法則運用可也。無論如何運動,左旋右轉,兩手身體不能動著所立之竿為要。此圖不只運動身體已也,而劍術之法,亦含藏於其中矣。此九根竿之高矮,總要比人略高。可以九個泥塾,或木塾,將竿插在內,可以移動練。用時可分布九宮,不練時可收在一處。若地基方便,不動亦可;若實在無有竿之時,磚石分布九宮亦可;若無磚石,畫九個小圍走之亦無不可。總而言之,總是有竿練之為最妙,此法走練,起初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之路,反之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此圖外四正四隅八根竿,比喻八卦。當中一根,又共比喻九個門。要練純熟,無論何門,亦可以起點,要之歸原,不能離開中門,即中五宮也。走之按一至二,二至三,至九,返之九至八,八至七,又還於一之數。此圖一圈一根竿也。一至九,九返一,即所行之路也。名為飛九宮也,亦名陰八卦也。河圖之理藏之於內,洛書之道形之於外也。所以拳術之道體用俱備,數理兼該,性命雙修,乾坤相交,合內外而為一者也。走練此圖之意,九竿如同九人,如一人敵九,左右旋轉,曲伸往來,飛躍變化,閃展騰挪,其中之法則,按著規矩;其中之妙用,亦得要自己悟會耳。  其圖之道,亦和於乾坤二卦之理。六十四卦之式,皆含在其中矣。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得之莫不有拳術之奧妙之道焉。    第二節 白西園論形意拳  練形意拳之道,實是卻病延年,修道之學也,余自幼年行醫,今年近七旬矣。身體動作輕靈,仍似當年強壯之時也,並無服過參茸保養之物。此拳之道,養氣修身之理,實有確據,真有如服仙丹之效驗也。惟練拳易,得道難;得道易,養道尤難。所以練拳術第一要得真傳,將拳內所練之規矩,要知得的確,按次序而練之。第二要真愛惜,第三要有恆心,作為自己終身修養之功課也。除此三者之外,雖然講練,古人云:「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就是終身不能有得也。就是至誠有恆心所練之道理,雖少有得焉,亦不能自驕。所練之形式道理,亦要時常求老師或諸位老先生們看視,古人云:「人非聖賢,誰能無過」,若以驕,素日所得之道理,亦時常失去。道理以失,拳術就生出無數之病來(即拳術之病非人所得吃藥之病也)。若是明顯之病,還可容易更改,老師功夫大小、道理深淺可以更正也。若是暗藏錯綜之病,非得老師道理極深,經驗頗富,不能治此病也。錯綜之病,頭上之病不在頭,腳上之病不在腳,身內之病不在內,身外之病不在外,此是錯綜之病也。暗藏之病,若隱若現,若有若無,此病於平常所練之人亦看不出有病來,自己覺著亦無毛病,心想自己所練的道理亦到純熟矣,豈不知自己之病入之更深矣。非得洞明其理,深達其道者,不能更改此樣病也。若不然,就是晝夜習練,終身不能入於正道矣。此病謂之俗自然勁也。當寫字用工入了俗派,始終不能長進之道理相同也。所以練拳術者,練一身極好之技術,與人相較,亦極其勇敢,倒容易練,十人之中可以練成七八個矣。若能教育人者,再自己功夫極純,身體動作極其和順,折理亦極其明詳,令人容易領會,可以作後學之表率,如此人者,十人之中難得一二人矣。練拳術之道理,神氣貫通,形質和順,剛柔曲折,法度長短,與曾文正公談書法,言乾坤二卦之理相同也。    第三節 劉奇蘭論形意拳  一則  形意拳術之道,體用莫分,自己練者為體,行之於彼為用。自己練時,眼不可散亂,將視一極點處,或看自己之手,將神氣定住,內外合一,不可移動,要用之於彼,或看彼上之兩眼,或看彼之中心,或看彼下之兩足。不要站定成式,不可專用成法,或掌或拳,望著就使,起落進退,變化不窮,是用智而取勝於敵也。若用成法,即能勝於人,亦是一時之僥倖耳。所應曉者,須固住自己神氣,不使散亂,此謂無敵於天下也。  二則  形意拳經云:「養靈根而靜心者,修道也;固靈根而動心者,敵將也」。敵將之用者,「起如鋼銼,落如鉤竿。起似伏龍登天,落如霹雷擊地。起無形,落無蹤,起好似箭卷地風,束身而起,長身而落。起如箭,落如風,追風趕月不放鬆。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膽上如風響,起落似箭鑽。遇敵要取勝,四梢俱要齊(是內外誠實如一也)。進步不勝,必有膽寒之心」也。此是固靈根而動心者,敵將所用之法也。  三則  道藝之用者,心中空空洞洞,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而時出之。「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心無其心,心空也;身無其身,身空也。古人云:「所謂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謂真空」。雖空,乃至實至誠也。忽然有敵人來擊,心中並非有意打他(無意即無火也),隨彼意而應之。拳經云:「靜為本體,動為作用」,即是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無可無不可也。此是養靈根而靜心者所用之法也。夫練拳,至無拳無意之境,乃能與太虛同體,故用之奧妙而不可測。然能至是者,鮮矣。    第四節 宋世榮論形意拳  一則  形意拳之道,是先將拳術已成之著法,玩而求之,而有得之於心焉,或吾胸中有千萬法可也,或吾胸中渾渾淪淪,無一著法亦可也。無一法者,是一氣之合也,以致於應用之時,無可無不可也;有千萬法者,是一氣之流行也,應敵之時,當剛則剛,當柔則柔,起落進退變化,皆可因敵而用之也。譬如千萬法者,是一形一著法也,一著法之中,亦皆能生生不已也。譬如練蛇形,蛇有拔草之精,至於蛇之盤旋曲伸,剛柔靈妙等式,皆伊之性能也。兵法云:「譬如常蛇陣式,擊首則尾應,擊尾則道應,擊其中則道尾皆應」,所以練一形之中,將伊之性能格物到至善處,用之於敵,可以循環無端,變化無窮,故能時措之宜也。一形之能力如此,十二形之能力皆如是也。內中之道理,物之伸者,是吾拳之長勁也;物之曲者,是吾拳之短勁也,亦吾拳之劃勁也;物之曲曲彎轉者,是吾拳之柔勁也;物之往前直去猛快者,是吾拳之剛勁也。雖然,一物之性能剛柔曲直、縱橫變化、靈活巧妙,人有所不能及也。所以練形意拳術者,是格漸十二形之性能而得之於心,是能盡物之性也。亦是盡己之性也。因此練形意拳者,是效法天地化育萬物之道也。此理存之於內而為德,用之於外而為道也。又內勁者,內為天德;外法者,外為王道。所以此拳之用,能以無可無不可也。  二則  形意拳術,有道藝、武藝之分,有三體式單重、雙重之別。練武藝者,是雙重之姿勢,重心在於兩腿之間,全身用力,清濁不分,先後天不辨,用後天之意,引呼吸之氣,積蓄于丹田之內,其堅如鐵石,周身沉重,站立如同泰山一般。若與他人相較,不怕足踢、手擊,拳經云:「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氣連心意隨時用,硬打硬進無遮攔」,此謂之濁源,所以為敵將之武藝也。若練到至善處,亦可以無敵於天下也。練道藝者,是三體式單重姿勢,前虛後實,重心在於後足,前足亦可虛、亦可實,心中不用力,先要虛其心,意思與丹道相合。丹書雲靜坐要最初還虛,不能見本性,不見本性,用工皆是濁源,並非先天之真性也。拳術之理亦然,所以亦要最初還虛,不用後天之心意,亦並非全然不用。要全不用,成為頑空矣。所以用勁者,非用後天之拙力,皆是規矩中之用力耳。還虛者,丹書云:「中者,虛空之性體也。執中者,還虛之功用也」。是故形意拳術起點有無極、太極、三體之式,其理是最初還之功用也。丹書云:「道自虛無生一氣,便從一氣產陰陽,陰陽再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張」,是此意也。三體者,在身體,外為頭手足也,內為上、中、下三田也。在拳中形意、八卦、太極三派之一體也。雖分三體之名,統體一陰陽也。陰陽總一太極也,即一氣也,亦即形意拳中起點無極之橫拳也。此橫拳者,是人本來之真心,空空洞洞,不掛著一毫之拙力,至虛至無,即太極也。所謂無名天地之始,但此虛無太極不是死的,乃是活的,其中有一點生機藏焉,此機名曰先天真一之氣,為人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也。此虛無中含此一氣,不有不無,非有非無,非色非空,活活潑潑的,又曰真空。真空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所謂有名萬物之母。虛無中,既有一點生機在內,是太極含一氣,一自虛無兆質矣。此太極含一氣,是丹書所說的靜極而動,是虛極靜篤時,海底中有一點生機發動也,邵子云:「一陽初發動,萬物未生時」也。在拳術中,虛極時,橫拳圓滿無虧,內中有一點靈機生焉。丹書云:「一氣既兆質,不能無動靜」,動為陽,靜為陰,是動靜既生於一氣,兩儀因此一氣開根也。動極而靜,靜極而動,劈崩鑽炮,起鑽落翻,精氣神,即於此而寓之矣。故此三體式內之一點生候發動,而能至於無窮,所以謂之道藝也。  三則  靜坐功夫以呼吸調息,練拳術以手足動作為調息。起落進退,皆合規矩;手足動作,亦俱和順。內外神形相合,謂之息調。以身體動作旋轉,縱橫往來無有停滯,一氣流行,循環無端,謂之停息,亦謂之脫胎神化也。雖然一是動中求靜,一是靜中求動,二者似乎不同,其實內中之道理則一也。    第五節 車毅齋論形意拳  形意拳之道,合於中庸之道也。其道中正廣大,至易至簡,不偏不倚,和而不流,包羅萬象,體物不遺,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惟是起初所學,先要學一派,一派之中亦得專一形而學之,學而時習之,習之已熟,然後再學他形。各形純熟,再貫串統一而習之。習之極熟,全體各形之式,一形如一手之式,一手如一意之動,一意如同自虛空發出。所以練拳學者,自虛無而起,自虛無而還也。到此時,形意也,八卦也,太極也,諸形皆無,萬象皆空,混混淪淪,一渾氣然,何有太極,何有形意,何有八卦也。所以練拳術不在形式,只在神氣圓滿無虧而已。神氣圓滿,形式雖方,而亦能活動無滯。神氣不足,就是形式雖圓,動作亦不能靈通也。拳經云:「尚德不尚力」,意在蓄神耳。用神意合丹田,先天真陽之氣,運化於周身,無微不至,以至於應用,無處不有,無時不然,所謂物物一太極,物物一陰陽也。中庸云:「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亦是此拳之意義也。所以練拳術者,不可守定成法而應用之。成法者,是初入門教人之規則,可以變化人之氣質,開人之智識,明人之心性,是化除後天之氣質,以復其先天之氣也。以至虛無之時,無所謂體,無所謂用,拳經云:「靜為本體,動為作用」,是體用一源也。體用分言之:以體言,行止坐卧,一言一默,無往而不得其道也;以用言之,無可無不可也。余幼年間,血氣盛足,力量正大,法術記的頗多,用的亦熟、亦快。每逢與人相比較之時,觀彼之形式,可以用某種手法正合宜,技術淺者,占人一氣之先,往往勝人;遇著技術深者,觀其身式,用某種手法亦正合宜,一至彼之身邊,彼即隨式而變矣。自己的舊力未完,新力未生,往往再想變換手法,有來不及處,一時要進退不靈活,就敗於彼矣。以後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將體式法身全都脫去,始悟前者所練體式,皆是血氣;所用之法術,乃是成規。先前用法,中間皆有間斷,不能連手變化,皆因是後天用事,不得中和之故也。昔年有一某先生,亦是練拳之人,在余處閑談。彼憑著血氣力足,不明此拳之道理,暗中有不服之意,余此時正洗面,且吾洗面之姿勢,皆用騎馬式,並未注意於彼,不料彼要取玩笑,起身用腳望著余之後腰用腳踢去。彼足方到予之身邊,似挨未挨之時,予並未預料,譬如靜坐功夫,丹田之氣始動,心中之神意知覺,即速又望北接渡也。此時物到神知,予神形合一,身子一起,覺腰下有物碰出。回觀,則彼跌出一丈有餘,平身躺在地下。予先何從知彼之來,又無從知以何法應之,此乃拳術無意中抖擻之神力也。至哉信乎。拳經云:「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也。至此拳術無形無相,無我無他,只有一神之靈光,奧妙不測耳。拳經云:「混元一氣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真形內藏真精神,神藏氣內丹道成。如問真形須求真,要知真形合真相,真相合來有真訣,真訣合道得徹靈。養靈根而動心者,敵將也;養靈根而靜心者,修道也。武藝雖真竅不真,費盡心機枉勞神,祖師留下真妙訣,知者傳授要擇人。」    第六節 張樹德論形意拳  形意拳之道,不言器械。予初練之時,亦只疑無有槍刀劍術之類。予練槍法數十年,訪友數省,相遇名家,亦有數十餘名,所練門派不同,亦各有所長。予自是而後,晝夜勤習,方得其槍中之奧妙。昔年用槍,總以為自己身手快利,步法活動,用法多巧。然而與人相較,往往被人所制。後始知不乎形式法術,有身如無身,有槍如無槍,運用只在一心耳(心即槍,槍即心也)。槍分三節八楞。用眼視定彼之形式,上中下三路,或梢節,中節,根節,心一動而手足與槍合一,似蛟龍出水一般,直到彼身,彼即敗矣。方知手足動作,教練純熟,不令而行也。予自練形意拳以來,朝夕習練,將道理得之於身心,而又知行合一,故同一長短之槍,已覺自己之槍,昔用之似短,今用之則長。更覺善用者,不在槍之形式長短,全在拳中神意之妙用也。又方知拳術即劍術槍法,劍術槍法亦即拳術也。拳經云:「心為元帥,眼為先鋒,手足為五營四哨,以拳為拳,以拳為槍,槍扎如射箭」即此意也。故此始悟形意拳術,不言槍劍,因其道理中和,內外如一,體物而不遺,無往而不得其道也。    第七節 劉曉蘭論形意拳  形意拳之道無他,不過變化人之氣質,得其中和而已。從一氣而分陰陽,從陰陽而分五行,從五行而還一氣。十二形之理,亦從一氣陰陽五行變化而生也。朱子云:「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即敷焉」,即此意也。余從幼年練八極拳,功夫頗深,拳中應用之法術,如攙肘定肘擠肘挎肘等等之著法,亦極其純熟,與人相較,往往勝人,其後遇一能手,身軀靈變,或離或合,則吾法無所施,往往拘守成法而不能變,尚疑為自己功夫不純之過也。其後改練形意拳,習五行生剋應用之法則,如劈拳能破崩拳,以金克木;鑽拳能破炮拳,以水克火。習至數十年方悟所得之道,知行合一之理,心中極其虛靈,身形亦極其和順,內外如一。又知五行拳互相生克:金克木,木亦能克金;金生水,水亦能生金。古人云互相遞為子孫之意也。以前所用之法則,而時應用,無不隨時措之宜也,亦無入而不自得也。因此始知形意拳是個中和之體,萬物皆涵育於其中矣。    第八節 李鏡齋論形意拳  常有練拳術者,多有體用不合之情形,每見所練之體式,功夫極其純熟,氣力亦極大,然而所用之法則,常有與體式相違者,皆因是所練之體中形式不順,身心不合,則有悖戾之氣也。譬如儒家讀書,讀的極熟,看理亦極深,惟是所作出之文章,常有不順,亦是伊所看書之理,則有悖謬之處耶。雖然文武不同道,其理則一也。    第九節 李存義論形意拳  一則  拳經云:「靜為本體,動為作用,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是化勁練神還虛之用也。明、暗勁之體用,是將周身四肢鬆開,神氣縮回而沉于丹田,內外合成一氣,再將兩目視定彼之兩目或四肢,自己不動,而為體也。若是發動,剛柔曲直,縱橫圜研,虛實之勁,起落進退,閃展伸縮,變化之法,此皆為用也。此是與人相較之時,分析體用之意義也。若論形意拳本旨之體用,是自己練趟子為之體,與人相較之時,按練時而應之為之用也。虛實變化不自專用,因彼之所發之形式而生之也。  二則  余練習拳學,一生不知用奸詐之心,先師亦常云:兵不厭詐。自己雖不用奸詐,然而不可不防他人。終身未嘗有意一次用奸詐之勝人,皆以實在功夫也。若以奸詐勝人,彼未必肯心服也。奸詐心有何益哉。與人相較,總是光明正大,不能暗藏奸心,或是勝人,或是敗於人,心中自然明曉,皆能於道理有益也。雖然奸詐自己不用,亦不可不防。惟是,彼之道理剛柔、虛實、巧拙不可不察也(此六字是道理中之變化也。奸詐者,不在道理之內,用好言語將人暗中穩住,用出其不意打人也)。剛者,有明剛,有暗剛;柔者,有明柔,有暗柔也。明剛者,未與人交手時,周身動作神氣皆露於外。若是相較,彼一用力抓住吾手,如同鋼鉤一般,氣力似透於骨,自覺身體如同被人捆住一般。此是明剛中之內勁也。暗剛者,與人相較,動作如平常,起落動作亦極和順,兩手相交,彼之手指軟似棉,用意一抓,神不只透於骨髓,而且牽連心中,如同觸電一般,此是暗剛中之內勁也。明柔者,視此人之形式動作,毫無氣力,若是知者視之,雖身體柔軟無有氣力,然而身體動作身輕如羽,內外如一,神氣周身並無一毫散亂之處,與彼交手時,抓之似有,再用手或打或撞而又似無。此人又毫不用意於己。此是明柔中之內勁也。暗柔者,視之神氣威嚴,如同泰山;若與人相較,兩手相交,其轉動如鋼球,手方到此人之身似硬,一用力打去則彼身中又極靈活,手如同鰾膠相似,胳膊如同鋼絲條一般,能將人以粘住或纏住,自己覺著諸方法不能得手,此人又無有一時格外用力,總是一氣流行,此是暗柔中之內勁也。此是余與人道藝相交,兩人相較之經驗也。以後學者若遇此四形式之人,量自己道理深淺,神氣之厚薄,而相較量。若是自己不能被彼之神氣欺住,可以與彼相較;若是見面先被彼神氣罩住,自己先懼一頭,就不可與彼較量。若無求道之心則己,若是有求道之心,只可虛心而恭敬之,以求其道也。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能如此視人,能如此待人,可以能無敵於天下也。並非人人能勝方為英雄也。虛實巧拙者,是彼此兩人一見面,數言就要相較,察彼之身形高矮,動作靈活不靈活,又看彼之神氣厚薄,一動一靜,言談之中,是內家是外家,先不可驟然取勝於人,先用虛手以探試之,等彼之動作,或虛或實,或巧或拙,一露形跡,勝敗可以知其大概矣。被人所敗不必言矣。若是勝於人亦是道理中之勝人也。就是被人所敗,亦不能用奸詐之心也。余所以練拳一生,總是以道服人也。以上諸先師亦常言之,亦是餘一生所經驗之事也。以後學者,雖然不用奸詐,不可不防奸詐,莫學余忠厚,時常被人所欺也。    第十節 田靜傑論形意拳  形意拳術之理,本是不偏不倚,中正和平,自然一氣流行之道也。拳經云:「身式不可前栽,不可後仰,不可左斜,不可右歪」,即不偏不倚之意也。其氣卷之則退藏於密(即丹田也),放之則彌六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是內三合也。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是外三合也)。練之發著於十二形之中(十二形為萬形之綱也)。身體動作因著形式,有上下大小之分,動靜剛柔之判,起落進退之式,伸縮隱現之機也。雖然外體動作有萬形之分,而內運用一以貫之也。    第十一節 李奎元論形意拳  一則  形意拳術之道,意即人之元性也,在天地則為土(土者,天地之性;性者,人身之土也),在人則為性,在拳則為橫。橫者,即拳中先天圓滿中和之一氣也。內包四德,即劈崩鑽炮也,亦即真意也。形意者,是人之周身四肢動作,從其規矩,順其自然,外不乖於形式,內不悖於神氣。外面形式之順,則內中神氣之和;外面形式之正,是內中意氣之中。是故見其外,知其內;誠於內,形於外,即內外合而為一者也。先賢云:「得其一而萬事畢」,此為形意二字大概之意義也。  坐功雖雲靜極而生動,丹田之動是外來之氣動,其實還是意動,群陰剝盡一陽來複,是陰之靜極而生動矣。丹書練己篇云:「己者,我之真性,靜則為性,動則為意,妙用則為神也。不靜則真意不動,真意不動,而何有妙用乎」。所以動者,是真意。練拳術到至善處,亦是性至靜,真意發動,而妙用即是神也。至於坐功靜極而動采,取火候之老嫩,法輪升降之歸根,亦不外性靜意動,一神之妙用也。  二則  練形意拳術,頭層明勁,垂肩墜肘塌腰,與寫字之功夫,往下按筆意思相同也。二層練暗勁,鬆勁往外開勁縮勁,各處之勁與寫字提筆意思相同也。頂頭蹬足,是按中有提,提中有按也。三層練化勁,以上之勁,俱有而不覺有,只有神行妙用,與之隨意作草書者,意思相同也。其言拳之規則法度,神氣結構,轉折形質,與曾文正公家書輪書字,言乾坤二卦,並禮樂之意者,道理亦相同也。  三則  形意拳術之道,勿拘於形式,亦不可專務於形式,二者皆非正道,先師云:法術規矩在假師傳,道理巧妙須自己悟會。故練拳術者,不可以練偏僻奇異之形式,而身為其所拘。亦不可以練散亂無章之拳術,而不能通其道。所以練拳術者,先要求明師得良友,心思會悟,身體力行,日日習練,不可間斷,方能有得也。不如是,混混沌沌一生,茫然無所知也。俗語云:「世上無難事,就怕心不專」,世人皆雲拳術道理深遠,不好求,實則不然。中庸云:「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天地之間,萬物之理,皆道之流行分散耳。人為一小天地,亦天地間之一物也。故我身中之陰陽,即天地之陰陽也;萬物之理,亦即我身中之理也。大學注云:「心在內,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具於心」,易注云:「遠在六合以外,近在一身之中,遠取諸物,近取諸身」,天地之大,六合之遠,萬物之理,莫不在我一身之中。其拳始言一理,即形意拳中之太極三體式之起點也,中散為萬事,即陰陽五行十二形,以至各形之理,無微不至也。末複合為一理者,即各形之理,總而合之內外如一也。放之則彌六合者,即身體形式伸展,內中神氣放開,圓滿無缺也。高者如同極於天也,遠者如至六合之外也。卷之則退藏於密者,即神氣縮至於丹田,至虛至無之意義也。遠取諸物者,譬如蛇之一物,曲屈天矯,來去如風,吾欲取其意也。近取諸身者,若練蛇形須研究其形,是五行拳中何行合化而生出此形之勁也。勁者,即內中神氣貫通之氣也。所以要看此形之行動,頭尾身,伸縮盤旋三節一氣,無一毫之勉強也。物之性能,柔中有剛,剛中有柔。柔者,如同絲帶相似;剛者,纏住別物之體,如鋼絲相似。再將物之形式動作靈活、曲折、剛柔之理,而意會之,再自己身體力行而效之,功久自然得著此物之形式性能,與我之性能合而為一矣。此形之性能,格物通了,再格物他形之性能。十二形之理亦然。以至於萬形之理,只要一動一靜,驟然視見,與我之意相感,忽覺與我身中之道相合,即可仿效此物之動作,而運用之。所以練拳術者,宜虛心博問,不可自是。余昔年與人相較槍拳之時,即敗於人之手,然而又藉此他勝我之法術,而得明我所練之道理也。是故拳術即道理,道理即拳術。天地萬物無不可效法也,即世人亦無不可作我之師與友也。所以余幼年練拳術,性情異常剛愎,總覺已高於人,自拜郭雲深先生為師,教授形意拳術,得著門徑,又得先生循循善誘,自己用功,晝夜不斷,又得良友相助,忽然豁然明悟,心闊似海,回思昔日所練所行,諸事皆非,自覺心中愧悔,毛髮悚懼,自此而知古人云:「求聖求賢在於己,功名富貴在於命」。練拳術者,關於人之一生禍福,後學者不可不知也。自此以後不敢言己之長,議人之短,知道理之無窮,俗云:「強中自有強中手,能人背後有能人」,心中戰戰兢兢,須臾不敢離此道理,一生亦不敢驕矜於人也。  四則  形意拳之道,練之有無數之曲折層次,亦有無數之魔力混亂,一有不察,拳中無數之弊病出焉。故練者,先以心中虛空為體,以神氣相交為用,以腰為主宰,以丹田為根,以三體式為基礎,以九要之規模為練拳之具,以五行十二形為拳中之物,故將所發出散亂之氣,順中用逆縮回,歸於丹田,用呼吸鍛煉,不用口鼻呼吸,要用真息積于丹田。口中之呼吸,舌頂上齶,口似張非張,似吻非吻,還照常呼吸,不可有一毫之勉強,要純任自然耳。所以要除三害(挺胸、提腹、努氣,是練形意拳之大弊病也)。或有練的規矩不合,自己不知,身形亦覺和順,心中亦覺自如,然而練至數年功夫,拳術之內外不覺有進步,以通者觀之,是入於俗派自然之魔力也。或有練者,手足動作亦整齊,內外之氣亦合的住,以旁人觀之,周身之力量,看著亦極大無窮,自覺亦復如是,惟是與人相較,放在人家之身上,不覺有力,知者云:是被拘魔所捆也。因兩肩根、兩胯里根不舒展,不知內開外合之故也,如此雖練一生,身體不能如羽毛之輕靈也。又有時常每日練習身形亦和順,心中亦舒暢,忽然一朝,身形練著亦不順,腹中覺著亦不合,所練的姿勢起落進退亦覺不對,而心中時覺鬱悶,知者雲是到疑團之地也。其實拳術確有進步,此時不可停工,千萬不可被疑魔所阻,即速求師說明道理而練去,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則眾物之表裡精粗之無不到,而吾拳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至此,諸魔盡去,道理不能有所阻也。邱祖云:「經一番魔亂,長一層福力也」。  第十二節 耿誠信論形意拳  幼年練習拳術之時,肝火太盛,血氣甚旺,往往與人無故不相和,視同道如仇敵,自己常常自煩自惱,此身為拙勁所拘,不知自己有多大力量。有友人介紹深州劉奇蘭先生,拜伊為門下,先生云:此形意拳,是變化氣質之道,復還於初,非是求後天血氣之力也。自練初步明勁之功夫,四五年之時,自覺周身之氣質,腹內之性情,與前大不相同,回思昔年所作之事,對於人所發之性情言語,時時心中甚覺愧悔。自此而後,習練暗勁,又五六年,身中內外之景況,與練明勁之時,又不同矣。每見同道之人,無不相合。遇有技術在我以上者,亦無不稱揚之,此時自己心中之技術,還有一點吝嗇之心,不肯輕示於人。嗣又遷於化勁,習之又至五六年功夫,由身體內外剛柔相合之勁而漸化至於無此,至此方覺腹內空空洞洞、渾渾淪淪,無形無象,無我無他之境矣。自此方無有彼此之分,門戶之見,遇有同道者,無所不愛。或有練習未及於道者,無不憐憫而欲教之。偶遇同道之人相比較者,並無先存一個打人之心在內,所用所發皆是道理,亦無入而不自得矣。此時,方知形意拳是個中和之道理,所以能變化人之氣質,而入於道也。    第十三節 周明泰論形意拳  形意拳之道,練體之時,周身要活動,不可拘束,拳經雲十六處練法之中,雖有四就之說(就者,束身也),束身非拘也,是將身縮住,內開外合,雖往回縮,外形之式要舒展,順中有逆,逆中有順,是故形意拳之道,內中之神氣要中正相交,外形之姿勢,要和順不悖,所以練體之時,周身內外不要拘束也。練體之時,不可拘束,然而所用之時,外形亦不可有散亂之式,內中不可有驕懼之心,就是遇武術至淺之人,或遇不識武術之人,內中不可有驕傲之心存,亦不可以一手法必勝他人。務要先將自己之兩手,或虛或實,要靈活不可拘力,兩足之進退要便利不可停滯。或一二手,或三五手不拘,將伊之虛實真情引出,再因時而進之,可以能勝他人也。倘若遇武術高超之人,知其功夫極深,亦見其身體動作神形相合,己心中亦讚美伊之功夫,亦不可生恐懼之心,務要將神氣貫注,兩目視定伊之兩眼之順逆,再視伊之兩手兩足,或虛實、或進退。相交之時,彼進我退,彼退我進,彼剛我柔,彼短我長,彼長我短,亦得量彼之真假靈實而應之,不可拘定一成法而必勝於人也。如此用法,雖然不能勝於彼亦不能一交手,即敗於彼也。故練拳術之道,不可自負其能,無敵於天下也。亦不可有恐懼心,不敢與人相較也。所以務要知己知彼。知己不知彼不能勝人,知彼而不知己亦不能勝人,故能知己知彼,可以能勝人,而亦能成為大英雄之名也。    第十四節 許占鰲論形意拳  一則  練形意拳之道,萬不可有輕忽易視之心。五行十二形,以為七日學一形,或十日學一形,大約少者半年,可以學完,多者一年之功夫足以學完全矣。如此練形意拳,至於終身不能有所得也。所會者,不過拳之形式與皮毛耳。或者又知此拳之道理精微,不易得之於身,而有畏難之心,總疑一形兩形,大約三年五年,亦不能得其精微,若於全形之道理,大約終身亦得不完全矣。二者有一,雖然習練,始終不能有成也。二者若是全無,再虛心求老師傳授。第一三害之病不可有,第二九要之規矩要真切,第三三體式要多站。九要要整齊,身子外形要中正,心中要虛空,神氣呼吸要自然,形式要和順。不如此,不能開手開步練習也。若是誠意練習,總要勿求速效。一日不和順,明日再站;一月不和順,下月再站。因三體式是變化人之氣質之始,並非要求血氣之力,是去自己之病耳(拙氣拙力之病)。所以站三體式者,有遲速不等,因人之氣質稟受不同也。至於開手開步練習,一形不順不能練他形。一月不順,下月再練;半年不順,一年練。練至身體和順,再練他形,非是形式不熟,亦是內中之氣質未變化耳。一形通順,再練他形,自易通順,而其餘各形,皆可一氣貫通。拳經云:一通無不通也。所以練形意拳者,勿求速效,勿生厭煩之心。務要有恆,作為自己一生始終修身之工課。不管效驗不效驗,如此練去,功夫自然有得也。  二則  形意拳術三體式者,天、地、人三才之象也,即人身中之頭、手、足也。亦即形意、八卦、太極拳三派合一之體也。此式是虛而生一氣,是自靜而動也。太極兩儀至於三體式,是由動而靜也。再致虛極靜篤時還於本性。此性是先天之性,不是後天之性,此是形意拳術之本體也。此三體式,非是後天拙力血氣所為,乃是拳中規矩傳受而致也。此是拳術最初還虛之道也。此理與靜坐之工相合也。靜坐要最初還虛,俟虛極靜篤時,海底而生知覺,要動而後覺,是先天動,不可知而後動,知後而動,是後天忘想而生動也。俟一陽動時,即速迴光返照,凝神入於氣穴,神氣相交,二氣合成一氣,再有傳授文武火候老嫩,呼吸得法,能以鍛煉進退升降,亦可以次而行功也。因此是最初還虛,血氣不能加於其內,心中空空洞洞,即是明心見性矣。前者自虛無至三體式,是由靜而動,動而復靜,是拳中起鑽落翻之未發,謂之中也。中者,是未發之和也。三體重生萬物張者,是靜極而再動,此是起鑽落翻已發也。已發,是拳之橫拳起也。內中之五行拳十二形拳,以致萬形,皆由此而生也。中庸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不動是未發之中也。動作能循環三體式之本體,是已發自和也。和者是已發之中也。將所練之拳術,有過由不及而之氣質仰而就,仰而止,教人改氣質復歸於中,是之謂教也。故形意拳之內勁是由此中和而生也。俗語云拳中之內勁是鼓小腹硬如堅石,非也。所以形意拳之內勁是人之元神元氣相合,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無過不及,自無而有,自微而著,自小而大,由一氣之動而發於周身,活活潑潑無物不有,無時不然,中庸云:「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皆是拳之內勁也。善練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三體式,無論變更何形,非禮不動(禮即拳中之規矩姿勢也),所以修身也。故一動一靜,一言一默,行止坐卧皆有規矩,所以此道動作是純任自然,非免強而作也。古人云:內為天德外為王道,並非霸術所行,亦是此拳之意義也。  第五章 八卦拳    程廷華論八卦拳  練八卦拳之道,先得明師傳授,曉拳中之意義,並先後之次序,其實八卦,本是一氣變化之分(一氣者,即太極也),一氣仍是八卦、四象、兩儀之合。是故太極之外無八卦,八卦兩儀四象之外亦無太極也。所以一氣八卦為其體,六十四變,以及七十二暗足互為其用。體亦謂之用,用亦謂之體,體用一源,動靜一道。遠在六合以外,近在一合身中。一動一靜,一言一默,莫不有卦象焉,莫不有體用焉,亦莫不有八卦之道焉。其道至大而無不包,其用至神而無不存。若是言練,先曉伸縮旋轉圜研之理。先以伸縮而言之。縮者,是由高而縮於矮,由前而縮於後。從高而縮於矮之情形,身子如同縮至於深淵,從前而縮於後之意思,身體如同縮至於深窟。若是論身體伸長而言之,伸者自身體縮至極矮極微處,再往上伸去如同手捫於天,往遠伸去又同手探于海角,此是拳中開合抽長之精意,古人云:「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所以八卦拳之道無內外也。研者身轉如同幾微的螺絲細軸一般,身體有研轉之形,而內中之軸無離此地之意也。旋轉之,是放開步法,邁足望著圓圈一旋轉,如身體轉九萬里之地球一圈之意也。至於身體剛柔,如玲瓏透體,活活潑潑,流行無滯,又內中規矩的的確確不易。胳膊百練之純鋼,化為繞指之柔;兩足動作,皆勾股三角;兩手之運用,又合弧切八線。所以數不離理,理不離數,理數兼該,乃得萬全也。將此道得之於身心,可以獨善其身,亦可以兼善天下。身之所行是孝弟忠信,無事口中可以常念阿彌陀佛,行動不離聖賢之道。心中亦不離仙佛之門。非知此,不足以言練八卦拳術也;亦非如此,不能得著八卦拳之妙道也。  第六章 太極拳    郝為真論太極拳  練太極拳有三層之意思。初層練習,身體如在水中,兩足踏地,周身與手足動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層練習,身體手足動作如在水中而兩足已浮起不著地,如長泅者浮游其間,皆自如也。第三層練習,身體愈輕靈,兩足如在水面上行,到此時之景況,心中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心中不敢有一毫放肆之意。神氣稍為一散亂,即恐身體沉下也。拳經云:「神氣四肢,總要完整,一有不整,身必散亂,必至偏倚,而不能有靈活之妙用」,即此意也。又云:知己功夫,在練十三式;或欲知人,須有伴侶。二人每日打四手(即捧履擠按也),工久即可知人之虛實、輕重,隨時而能用矣。倘若無人與自己打手,與一不動之物,當為人,用兩手,或身體,與此物相較,視定物之中心,或粘或走或靠,手足總要相合,或如粘住他的意思,或如似挨未挨他的意思,身子內外總要虛空靈活,工久身體亦可以能靈活矣。或是自己與一個能活動之物,物之動去,我可以隨著物之來去,以兩手接隨之,身體曲伸往來,上下相隨,內外一氣,如同與人相較一般。仍是求不即不離,不丟不頂之意也。如此,心思會悟,身體力行,功久引進落空之法,亦可以隨心所欲而用之也。此是自己用工,無有伴侶之法則也。郝為真先生與陳秀峰先生所練之架子不同,而應用之法術,同者極多,所不同者,各有心得之處或不一也。  陳秀峰論太極拳  太極八卦與六十四卦,即手足四干四枝共六十四卦也。與程廷華先生言游身八卦並六十四卦,兩派之形式用法不同,其理則一也。陳秀峰所用太極八卦或粘或走,或剛或柔,並散手之用,總是在不即不離內求玄妙,不丟不頂中討消息,以至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動作所發之神氣,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程廷華先生所用之游身八卦,或粘或走,或開或合,或離或即,或頂或丟,忽隱忽現,或忽然一離,相去一丈余遠,忽然而回,即在目前,或用全體之力,或用一手,或二指,或一指之一節,忽虛忽實,忽剛忽柔,無有定形,變化不測。形意、八卦、太極三家,諸位先生所練之形式不同,其理皆合,其應用亦各有所當也。    第七章 形意拳譜摘要  拳經云:形意拳之道有「七拳」、「八要」、「二總」、「三毒」、「五惡」、「六猛」、「六方」、「十目」、「十三格」、「十四處打法」、「十六處練法」、「九十一拳」、「一百零三槍」之論。恐後學者未見過拳經,不知有此,故述之以明其意。    七拳:頭、肩、肘、手、胯、膝、足。  八字:斬(劈拳也),截(鑽拳也),裹(橫拳也),跨(崩拳也),挑(踐拳亦即燕形也),頂(蛇拳也),雲(鼉形也),領(蛇形也)。    二總:三拳、三棍為二總。(三拳是天、地、人、生法無窮。三棍是天、地、人、生生不已)。    三毒:三拳、三棍精熟悉為三毒。    五惡:得其五精,即為五惡。    六猛:六合練成,即為六猛。    六方:內外合一家,為六方。    八要:心定神寧,神寧心安,心安清凈。清凈無物,無物氣行、氣行絕象,絕象覺明,覺明則神氣相通,萬氣歸矣。    十目:即十目所視之意。    十三格:自七拳格起,至土、農、工、商為十三格。    十四打法:手、肘、肩、胯、膝、足左右共十二拳,頭為一拳、臀為一拳、共為十四拳名為七拳,故有十四處打法,此十四處打法變之則有萬法,合之則為五行,兩儀而仍歸一氣也。    十六處練法:一寸、二踐、三鑽、四就、五夾、六合、七齊、八正、九脛、十驚、十一起落、十二進退、十三陰陽、十四五行、十五動靜、十六虛實。   寸:足步也。踐:腿也。鑽:身也。就:束身也。夾:如剪夾之夾也。合:內外六合也。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是為內三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是為外三合。齊:毒疾也、內外如一。正:直也,看正卻是斜,看斜卻是正。脛:手摩內五行也。  驚:驚起四梢也,火機―發物必落。起落:起是去也,落是打也,起亦打,落亦打,起落如水之翻浪方謂起落也。進退:進是步低,退是步高,進退不知枉學藝。陰陽:看陰而卻有陽,看陽而卻有陰,天地陰陽相合能以下雨,拳術陰陽相合才能打人,成其一塊皆為陰陽之氣也。 五行:內五行要動,外五行要隨。動靜:靜為本體,動為作用,若言其靜,未露其機,若言其動,未見其跡,動靜是發而未發之間,謂之動靜也。虛實:虛是精也,實是靈也,精靈皆有,成其虛實,拳經歌曰:精養靈根氣養神,養功養道見天真,丹田養就長命寶,萬兩黃金不與人。   九十一拳:三拳分為二十一拳,五行生剋是十拳、分為七十拳、共九十一拳。一拳分為七拳是;前打、後打、左打、右打、不打、打打、不打打打。  一百零三槍:天、地、人三槍、各分四槍是三四一十二槍,五行五槍,是五七三十五槍。八卦八槍,是七八五十六槍,共一百零三槍也。      頭打落意隨足走,起而未起中央;腳踏中門搶他位,就是神仙亦難防;肩打一陰反一陽,兩手只在洞中藏;左右全憑蓋他意,舒展二字一命亡;肘打去意上胸膛,起手好似虎捕羊;或在里撥一旁走,後手只在肋下藏;拳打三節不見形,如見形影不為能。能在一思進,莫在一思存;能在一氣先,莫在一氣後。胯打中節並相連,陰陽相合得之難;外胯好似魚打挺,里胯藏步變勢難;膝打幾處人不明,好似猛虎出木籠;和身展轉不停勢,左右明撥任意行;腳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憑後足蹬。與人較勇無需備,去意好似卷地風。  赤肚子胎息訣云:「氣穴之間,昔人名之曰生門死戶(氣穴指肚臍),又謂之天地之根。凝神於此,久之元氣自充,元神日旺。神旺則氣暢,氣暢則血融,血融則骨強,骨強則髓滿,髓滿則腹盈,腹盈則下實,下實則行步輕健,動作不疲,四體康健,顏色如桃,去仙不遠矣。」    第八章 練拳經驗及三派之精意  余自幼練拳以來,聞諸先生之言,云:拳即是道。余聞之懷疑。至練暗勁,剛柔合一,動作靈妙,一任心之自然,與同道人研究,彼此各有所會。惟練化勁之後,內中消息與同道人言之,知者多不肯言,不知者茫然莫解,故筆之於書,以示同道。倘有經此景況者,可以互相研究,以歸至善。余練化勁所經者,每日練一形之式,到停式時,立正,心中神氣一定,每覺下部海底處(即陰橋穴處)如有物萌動。初不甚著意。每日練之有動之時,亦有不動之時,日久亦有動之甚久之時,亦有不動之時,漸漸練於停式,心中一定,如欲泄漏者。想丹書坐功,有真陽發動之語,可以採取。彼是靜中動,練靜坐者,知者亦頗多,乃彼是靜中求動也。此是拳術動中求靜,不知能消化否,又想拳經亦有「處處行持不可移」之言,每日功夫總不間斷。以後練至一停式,周身就有發空之景象,真陽亦發動而欲泄。此情形似柳華陽先生所云:復覺真元之意思也。自覺身子一毫亦不敢動,動即要泄矣。心想仍用拳術之法以化之。內中之意,虛靈下沉,注于丹田,下邊用虛靈之意,提住穀道,內外之意思仍如練拳趟子。一般意注于丹田片時,陽即收縮,萌動者上移于丹田矣。此時周身融和,綿綿不斷。當時尚不知採取轉法輪之理,而丹田內,如同兩物相爭之狀況,四五小時,方漸漸安靜,心想不動之理,是余練拳術之時,呼吸二息仍在丹田之中,至於不練之時,雖言談呼吸,並不妨礙內中之真息,並非有意存照,是無時不然也。莊子云:「有真人呼吸以踵」,大約即此意也。因有不息而息之火,將此動物消化,暢達於周身也。以後又如前運用,仍提在丹田,仍是練拳趟子,內外總是一氣,緩緩悠悠練之,不敢有一毫之不平穩處,動作練時,內中四肢融融,綿綿虛空,與前站著之景況無異。亦有練一趟而不動者,亦有練二趟而不動者,嗣後亦有動時,仍是提至丹田,而動練拳之內呼吸,轉法輪用意之用于丹田,以神轉息而轉之,從尾閭至夾脊,至玉枕,至天頂而下,與靜坐功夫相同,下至丹田。亦有二三轉而不動者,亦有三四轉而不動者,所轉者與所練趟子消化之意相同。以後有不練之時,或坐立,或行動,內中仍以用練拳之呼吸,身子行路亦可以消化矣。以後甚至於睡熟,內中忽動,動而即醒,仍以用練拳之呼吸而消化之,以後睡熟而內中不動,內外周身四肢,忽然似空,周身融融和和,如沐如浴之景況。睡時,亦有如此情形,而夢中亦能用神意呼吸而化之。因醒後,已知夢中之情形而化之也。以後練拳術睡熟時,內中即不動矣。後只有睡熟時,內外忽然有虛空之時,白天行止坐卧,四肢亦有發空之時,身中之情意,異常舒暢。每逢晚上練過拳術,夜間睡熟時,身中發虛空之時多;晚上要不練拳術,睡時發虛空之時較少。以後知丹道有氣消之弊病。自己體察內外之情形,人道縮至甚小,消除百病,精神有增無減,以後靜坐亦如此,練拳亦如此,到此方知拳術與丹道是一理也。以上是余練拳術,自己身體內外之所經驗也,故書之以告同志。  拳術至練虛合道,是將真意化到至虛至無之境,不動之時,內中寂然,空虛無一動其心,至於忽然有不測之事,雖不見不聞而能覺而避之。中庸云:「至誠之道可以前知」,是此意也。能到至誠之道者,三派拳術中,余知有四人而已。形意拳李洛能先生,八卦拳董海川先生,太極拳楊露禪先生,武禹襄先生。四位先生皆有不見不聞之知覺。其餘諸先生,皆是見聞之知覺而已。如外不有測之事,只要眼見耳聞,無論來者如何疾快,俱能躲閃。因其功夫入於虛境而未到於至虛,不能有不見不聞之知覺也。其練他派拳術者,亦常聞有此境界,未能詳其姓氏,故未錄之。    

拳學要義--王薌齋 拳道中樞 大成拳論--王薌齋 回頂部

30-拳道中樞 大成拳論--王薌齋

首頁 > 10藝藏-0386部 > 09武術-40部 > 30-拳道中樞 大成拳論--王薌齋

自志  拳道之大,實為民族精神之需要,學術之國本,人生哲學之基礎,社會教育命派,其使命要在修正人心,抒發感情,改造人理,發揮良能,使學者精明體健利國利群,故不專重技擊一端也,若能完成其命,則可謂之拳,否則是異端耳。習異拳如飲鳩毒,其害不可勝言也,余素以已利人為懷,觸目痛心,不忍坐視,本四十餘年習拳經驗,探其真義之所在,參以學理,證以體認,祛其敝發其安徽密,捨短取長,去偽存真,融會貫通,以發揚而光大之,令成一處特殊拳學,而友人多試之甜密,習之愉快,因僉以大成二字為吾拳,欲卻之而無從也,聽這而已,今夫本拳之所重者,在精神,在意感,在自然力之鍛煉,統而言之,使人自與大氣相應合,分而言之,以宇宙之原則原理以為本,養成神圓力方,形屈意直,虛實無定,鍛成觸覺活力之本能,以言其體,則無為不具,以言其用,則有感即應,以視彼一般拳學家尚形式,重方法,講蠻力者,故不可相提並論也。誠以一般拳家多因注重形式與方法,而演成各種繁畸形怪狀之拳套,更因講求蠻力之增進而操各項激烈運動,誤傳誤受,自尚以為得意者,殊不知儘是戕生運動,其神經肢體氣管筋肉已受其摧殘而至頹廢,安能望其完成拳道之使命乎?余雖不敢謂本拳為無上之學,若從現代及過去而論,信他所無而我獨有也。學術本應一代高一代,否則當無存在之必要矣!余深信拳學適於神經肢體之鍛煉,方因而益智,尤適於筋肉溫養血液之滋榮,更使呼吸舒暢肺量加深,而本能之力亦隨之漸長,而實現一觸即發的功能,至於致力之要,用功之法,統於篇內述之,茲不贅述。但此篇原為同志習拳較易而設,非向世之文者比也,蓋因余年已老,大家迫求,只得以留鶩鴻爪影於泥雪之中尋之,僅將平日所學,拉雜記載,留作參考,將來人手一篇,領會較易,但余素以求知為職志,果有海內賢達,對本拳予以指教,或進而教之,則尤感焉,以一得之愚,得籍他山之攻,而益有進益。日後望從學諸生虛心博訪,一方向盡量向唯一方面儘力發揮,倘有心得,希隨時共同研究,以求博得精奧,而期福利人群,提高國民體育之水準,實為盼甚,否則毫無價值也。如此提高而不果,是吾輩精神之不逮焉,或智力未符故耳。夫學術本為人類所共有,余亦何人,而敢自秘?所以不揣簡陋,努力而成是篇。余不文,對本拳之精微,不能闡發凈盡,所望者,僅不過筆錄而已,實難形容其底蘊,以詳吾胸中之事矣,一偶三反,是在學者,余因授道之誠,情緒之熱,遂不免言論之激,失之狂放,知我罪我,笑罵由人。  河北博陵 薌齋王尼寶 志 於太液萬字廊習拳述要  近世操拳學者,多以筋肉之暴露堅硬誇示人前,以為運動家之表現,殊不知此畸形發達之現象既礙衛生,更無他用,最為生理家忌禁,毫無運動之價值也。近年以來余於報端曾一再指摘其非,雖有一般明理之士咸表同情,而大都仍是庸俗愚昧忍心害理,尤其信口詆人,此真不齒,故終不免有諸多怨者,大凡從來獨抱絕學為人類謀福利者,與忠誠之士和聰明絕頂者,社會從來鮮有諒解,水準之低概可想見。余為拳道之永久計,實在不敢顧其私,希海內賢達其諒鑒之。  按拳道之由來,原系采禽獸搏鬥之長,象其形,會其意,逐漸演進,合精神假借一切法則,始匯成斯技。奈近代拳家,形都不似,更何有益於精神與意感乎?然亦有雲「用力則滯而百骸不靈,且不衛生,此故然矣,然在技擊方面言之,用力則是力窮,用法則是術罄,凡有方法,便是局部,便是後天之人造,非本能之學也。而精神便不能統一,用力亦不篤。更不能假以宇宙之力之呼應,其精神已受其範圍之所限,動作似裹足不前矣,且用力乃是抵抗之變象,抵抗是由畏敵擊出而起。如此豈非接受對方之擊,則又安得不為人擊中乎?用力之害,誠大矣哉。要知用力用意乃同出一氣之源,互根為之,用意即是用力,意即力也。然非筋肉鬆和,永不能得伸縮自如遒放致用之活力也。既不能有自然之活力,其養生與高水平用,吾不知其由何可以得,要知意自形生,力隨意轉,意為力之帥,力為意之軍。所謂意緊力松,筋肉空靈,毛髮飛漲,力生鋒棱,非此不能得意中力之自然天趣。本拳在20年前,曾一度有「意拳」之名,舉意字以概精神,蓋即本拳重意感與精神之義也。原期喚醒同人,使之顧名思義,覺悟其非而正鵠是趨,孰知一般拳家各懷私見,積重難返,多不肯平心靜氣,捨短取長,研討是非所在,情甘抱殘守闕,奈何奈何。遂致余願無由得償,吁可慨也。余之智力之所及,絕不甘隨波逐流,使我拳道真義,永墜沉淪,且尤不時大聲疾呼,冀以振其麻痹而發猛醒,此又區區之志,不能自已者也。論信條與規守  拳學一道,不僅鍛煉肢體,尚有重要深意存焉。就傳統而言,首重德性,其應遵守之信條,如尊師敬長,重親孝長,信義仁愛等,皆是也。此外更需要俠骨佛心之熱誠,舍已從人之蓄志,苟不具備,則不得謂拳家之上選。至於渾厚深沉之氣概,堅忍果決之精神,抒發人類之情感,敏捷英勇之資質,尤為學者所必備之根本要件,否則恐難得傳,即使傳之,則亦難能得其神髓矣。故先輩每於傳人之際,必要再三審慎行之者,蓋因人材難得,不肯輕錄門牆,至其傳授之程序,率皆先以四容五要為本。如頭直、目正、神庄、聲靜,再以恭慎意切和五字訣示之,茲將五字訣歌列後,以示其意。  習拳即入門 首要遵師親 尚友需重義 武德更謹遵   動則如龍虎 靜尤古佛心 舉心宜恭慎 如同會大賓   恭則神不散 慎如深淵臨 假借無窮意 精滿渾元身   虛無求實切 不失中和均 力感如透電 所學與日深  運聲由內轉 音韻似龍吟 恭慎意切和 五字秘訣分   見性明理後 反向身外尋 莫被法理拘 更勿終學人論單雙重與不著象  以拳道之原理論,勿論平時練習抑在技擊之中,須保持全身之均整,使之毫不偏倚,凡有些微不平衡,即為形著象力亦破體也,蓋神、形、力、意皆不許有著象,一著象便是片面,既不衛生且易為人所乘,學者宜謹記之。夫均衡非呆板也,稍板則易犯雙重之病,然亦不許過靈,過靈則易趨於華而不實也。須要體舒放屈折含蓄,如發力時,亦不許斷續,所謂力不亡者也。蓋雙重非指兩足部位而言,頭手肩肘膝胯以大小關節,即一點細微之力都有單雙鬆緊虛實輕重之分別,今之拳家大都由片面之單重走向絕對之雙重,更由絕對之雙重而趨於僵死之途。甚矣單雙重之學,愈久而愈淹也。就以今之各家拳譜論,亦都據本失當,況其作者儘是露形犯規而大破其體者,所有姿勢誠荒天下之唐,麻世人之肉矣,愈習之則愈去拳道之門徑而遠甚。不著象而成死板,一著象散亂無章,縱然身遇單重之妙,因無能領略,此亦無異於雙重也,非弄到不自然,不舒服、百骸失正而為止,是不得不走入刻板方法之途徑,永無隨機而動,變化無方,更無發揮良能之日矣。噫,亦誠可憐之甚也。至於神與意之不著象,乃非應用觸覺良能之活力,不足以證明之,比如雙方決鬥,利害當前,間不容髮,已接未觸之時,尚不知應用者為何,解決之後,復不知適間所用者為何,所謂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又謂極中致和本能力之自動良機者也。抽象虛實有無體認  習拳入手之法非只一端,而其結晶之妙,風吹草動全在於神形意力之運用互為一致。此種運用都視之無形、聽之無聲、無體亦無形象。就以有形而論,其勢如空中之旗,飄擺無定,惟風力是應,即所謂與大氣應合;又如浪中之魚,起伏無定方,縱橫往還以聽其觸,只有一片相機而動應感而發和虛靈守默之含蓄精神,要在以虛無而度其有,亦以有處而揣其無,誠與老莊佛釋無為而有為,萬法皆空即為實象,一切學理多稱謹似。又如作畫,各以俏逸之筆,孤行天壤,堪並論也。其機其趣完成在於無形神似之間,度其意可以求之,所以習時有對鏡操作之戒者,恐一求形似,則內虛而神敗矣。習時須假定三尺之外七尺之內四周如有大刀闊斧之巨敵與猛獸毒蛇蜿蜒而來,其共存生之情景,須當以大無畏之精神而應付之,以求虛中之實也。如一旦大敵林立,在我如入無人之境以周旋之,則為實中求虛。要在平日操存體認涵蓄修養,總之都是從抽象中得來,所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更不許存有對象而解脫一切者是也。切記習時要慢而神宜速,手不空出,意不空回,即些微細小之點力動作亦須具體無微而不應,內外相連,虛實相需而為一貫,須無時無處不含有應付技擊之感(本能),倘一求速,則一切經過之路徑滑然而過,再由何而得其體認之作用乎?是故初學時須以站樁為基礎,漸漸體會而後行,總之,須有神形意力成為一貫,亦須四心相合(頂心、本心、手心、腳心),神經統一,一動無不動,亦更微而不合,四肢百骸悉在其中,不執著不停斷,再與大氣之呼應,各點力之鬆緊互為用,庶乎可矣。離開已身無物可求,執著已身永無是處。旨哉斯言,細心體會,自不難窺拳道之堂奧矣。練習步驟  本拳之基礎練習,即為站樁。其效用在能鍛煉精神、調劑呼吸,通暢血液舒和筋肉,誠養生強身益智之學也。亦為優生運動,其次為試力、試聲、假想體認各法則,再次為自衛與大氣之呼應和波浪之鬆緊、良能之察覺,虛實互根之切要,茲將各階段逐述於後。  站樁   站樁即立穩,平均之站立也。初習為基本樁,習時須首先將全體之間架配備安排妥當,內清虛而外脫換,松和自然,頭直目正,身端頂立,神壯力均,氣靜息平,意思遠望,發挺腰松,身體關節似有微曲之意,掃除萬慮,默對長空,內念不外游,外緣不內侵,以神光朗照顛頂,虛靈獨存,渾身毛髮有長伸直豎之勢,周身內外激蕩迴旋,覺如雲端寶樹上有繩系下,有本支撐,其悠揚相依之神情,喻日空氣游泳殊近相似也。然後再體會肌肉細胞動蕩之情態,鍛煉自得,自知為正常運動。夫所謂正常,即改造生理之要道,能使貧血者可以增高,血壓高者可以下降而達正常。蓋因其勿論如何運動,永使心臟之搏動不失常態,平衡發達,然在精神方面,須視此身為大冶洪爐,無物不在陶熔體認中。但須察覺各項細胞為自然之同時工作,不得有絲毫勉強,更不許有幻想,如依上述之鍛煉,則具體之肌肉不鍛而自鍛,精神不養而自養,周身舒暢,氣亦隨之而逐漸變化,其本能自然之力,由內而外,自不難漸漸發達。但切記身心不可用力,否則稍有注血,便失松和,不松則氣滯,而力板意停,而神斷,全體皆非矣。總之,無論站樁試力或技擊,只要呼吸一失常,或橫隔膜一發緊,便是錯誤,願學者慎行之,萬勿忽視。   試力   以上的基本練習,既有相當基礎之後,一切良能之發展,當日益增強,則應繼續學試力工作,體認各項力量之神情,以期真實效用。此項練習為拳中之最重要,最困難之一部分工作。蓋試力為得力之由,力由試而得之,更由知,始能得其所以用。習使須使身體均整,筋內空靈,思具體毛孔無根不有穿堂風往還之感,然骨骼毛髮都要支撐遒放,爭斂互為,初愈微而神愈全,慢優於快,緩勝於急,欲行而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行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行之意,以體認全體之意力圓滿否,其意力能隨時隨地應感而出發否,全身能與宇宙之力起感應合否,假借之力果能成為事實否。欲與宇宙力起應合,須先與大氣發生感覺,感覺之後漸漸呼應,再試氣波之鬆緊與地心爭力作用,於是所用之力自然無過亦無不及,初試以手得之,逐漸以全體得之,能認識此種力良能漸發,操之有恆,自有不可思議之妙,而各項力量亦不難入手而得,至於意不使斷,靈有使散,渾噩一體,動微觸牽,全身上下左右前後不忘不失,非達到舒適得力,奇趣橫生之境地不足曰得拳之妙也。所試各力,名稱甚繁,如蓄力、彈力、驚力、開合力以及重速、定中纏綿、撐抱惰性、三角螺旋,槓桿軸輪、滑車斜面等種切力量,亦自然由試力而得之(知)。蓋全體關節無微不含屈勢,同時亦無節不含放縱與開展,所謂遒放互為,固無節不成鈍三角形,且無平面積,尤無固定之三角形(不過與器械之名同而法異),蓋拳中之力,都是精神方面體認而得之(知)。形則微矣。表面客之,形似不動,而三角之螺旋實自輪旋不定,錯綜不已,要知有形則力散,無形則神聚,非自身領略之後不能知也。蓋螺旋力,以余之體認觀之,非由三角力不得產生者也。而所有一切力量,都是筋肉動蕩與精神假想相互而為,皆有密切聯帶之關係,若分而言之,則又走入方法之門,成為片面耳。所以非口傳心授,未易有得,更非毫端所能形容,故不必詳述也。  總之一切力量者是精神之集結緊密,內外含蓄一致而為用,若單獨而論,則成為有形破體機械之拳道,非精神意義之拳也。余據四十餘年體會操存之經驗,倍感各項力量都由渾元擴大、空洞無我產生而來,然渾元空洞亦都由細微之稜角漸漸體會,方能有得。是以吾又感天地間一切學術,無不感矛盾同時亦感無一不是圓融,統一矛盾,始能貫通,方可利用其分工合作,否則不易明理。至於用力之法,渾噩之要,絕不在形式之好壞,尤不在姿勢之繁簡,要精神支配之大意和意念之領導與全體內外之工作如何。動作時,在形式方面不論單出、雙回、齊出、獨進、橫走、豎撞、互斜互爭、渾身之節、點、面、線、一切法則無微不有先後,輕重、鬆緊之別,但須形不外露,力不出尖,亦無斷續,更不許有輕重方向之感,不論試力或發力,須保持身體松和,發力含蓄而有聽力,以待其觸。神宜內斂,骨宜藏棱,要在人外三尺以內,似有一層羅網保護,而包包羅之內,盡如刀叉勾錯並蓄,有萬弓待發之勢,然都在毛髮筋肉伸縮撥轉,全身內外無微不有滾珠起棱之感,他如虛無假借種種無窮之力,言之太繁,故不具論,學者神而明之。以上各力果身得後,切莫以為習拳之道已畢於此,不過僅得些資本而已,而始有學拳之可能性,若動則即能鬆緊緊松勿過正,實虛虛實得中平,樞中訣要,則又非久經大敵,實作通家不易得也。然則須絕頂天資,過人氣度,尤須功力為純,方可逐漸不加思索,不煩擬意,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本能觸覺之活力也。具體及細微之點力,亦須切忌無的放矢之動作。然又非做到全體無的放矢而不可,否則難能得其妙。   試聲   試聲為輔助試力細微所不及,其效力在運用聲波鼓盪全體之細胞工作,其原意不在威嚇,而聞之者則起猝然驚恐之感,實因其聲力並發,與徒作喊聲意在威嚇者不同,試聲口內之氣不得外吐,乃運用聲由內轉功夫,初試求有聲,漸從有聲而變無聲,蓋人之聲各異,惟試聲之聲,世人皆同。其聲如幽谷撞鐘之聲,似老輩云:試聲如黃鐘大呂之本,非筆墨毫端可以形容光煥發,須使學者觀其神,度其理,聞其聲,揣其意,然後以試其聲之情態,方能有得。  自衛   自衛即技擊之謂也。須知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要知不動才是生生不已之動。比如機械之輪或兒童之捻轉兒,快到極外,似乎不動。如觀之以動,則是將不動,是無力之表現矣。所謂不動之動速於動,極速之動猶不動,一動一靜,互根為用。其運用之妙,多在於神經支配、意念領導與呼吸之彈力、樞紐之穩固、路線之轉移、重心之變化。以上諸法,若能用之得機適當,則技擊之基礎備矣。亦須在平日養成隨時隨地一舉手一抬足皆含有應機而發之準備,要在虛靈含蓄中意感無窮,方是貴也。然在學者於打法一道,難無足深究,亦似有需要必經之過程,如對方呆板緊滯,且時刻表現其重心路線部位之所在,則無足論。倘動作迅速身無定位而活若猿猴,更不必日各項力之具備者,就以其運動之速,則亦非一般所能應付,故平日對於打法亦應加以研究。習時首先鍛煉下腹,充實臀部有力穩頭、手、肩、肘、胯、膝、足,各打法。至於提打、鉤打、按打、掛打、鋸打、鑽打、搓打、拂打、疊打、錯打、裹打、踐打、截打、堵打、摧打、撥打、滾力打、支力打、滑打、粘力打、圈步打、引步打、進步打、退步打、順步打、橫步打、整步打、半步打、引步打、進步打、退步打、順步打、橫步打、整步打、半步打、斜面正打、正面斜打、具體之片面打、局部之整體打、上下卷打、左右領打、內外領打、前後旋打、力斷意不斷,意斷神又連,動靜已發未發之機和一切暗示打法,雖系局部,若非實地練習,亦不易得。然終是下乘功夫,如聰明智慧者則無須習此。技擊樁法  技擊樁與基本樁,神形稍異,然仍依原則為本,步如八字形,亦名丁八步,又為半丁半八之弓箭步也。兩足重量前三後七,兩臂撐抱之力內七外三,何時發力,力始平均,平衡之後,仍須如槍炮之彈簧,伸縮不斷之意,兩手足應變之距離,長不過尺,短不逾寸,前後左右,互換無窮,操之愈熟,愈感其妙。至於鬆緊沉實之利用,柔靜驚彈之揣摩,路徑之遠近,間架之配備,發力之虛實,宇宙之力波以及利用時間之機會,然後逐漸研討,拳學之整個問題,在平時須假定虎豹當前,蓄勢對搏力爭生存之境況,此技擊入手之初不二法門,亦為最初之法則。茲再申述神、意、力三者之運用於後:神意之運用  技擊之站樁,要在具體空靈均整、精神飽滿,神猶霧豹,意若靈犀,具有烈馬奔放,神尤嘶噬之勢。頭頂項豎,頂心按縮,周身鼓舞,四外牽連,足趾抓地,雙膝撐撥力向上提,足跟微起,有如巨風卷樹,思有拔地欲飛,擰攏橫搖之勢,而具體則有撐裹豎漲、毛髮如戟之力,上下樞紐曲折,百繞重線,自乘其抽撥之力,要與天地相爭,肩撐肘橫,裹卷回還,撥旋無已,上兜下附,推抱互為,永不失平衡均整之力。指端斜插,左右鉤擰,外翻內裹,有推動山嶽地球之感,筋肉含力,骨節生棱,具體收斂,要知思動含蓄吞吐,有橫滾推錯兜卷之力,毛髮森立,背豎腰直,小腹常圓,胸部微收,動則如怒虎搜山,山林欲崩之狀,全體若靈蛇驚變之態,亦猶似火燒身之急,更有蟄龍振電直飛之神氣,尤感筋肉激蕩,力如火藥手如彈,神機微動雀難飛,頗似有神助之勇焉。故凡遇之物,則神意一交,如網天羅,無物能逃,如雷霆之鼓舞,鱗甲雪霜之肅草木,且其發動之神速,更無物可以喻之是以余此種神意運動,命名之曰「超速運動」。言其速成度之快,超出一切速度之上也,以上所言。多系抽象,而精神方面須切實為之,以免流入虛幻。力之運用  神意之外,力之運用更為切要,且系良能之力,此非面力也。惟大部分須試力尚求之,習時須無由節段面積之偏倚而求力量之均整,繼由點力之均整,揣摩虛實之偏倚,復由偏倚之鬆緊以試發力之適當,更由適當之發力,利用神光離合之旋繞與波浪彈力之鋒棱,再以渾身毛髮有出尋問路之狀,而期一觸即發之功能。有時時準備技擊之要點,萬不可無的放矢,見虛不擊擊實處,要知實處正是虛,虛實轉移樞紐處,若非經歷,永不知混擊蟄打亦有益,須看對手他是誰,正面微轉即斜面,斜面迎擊正可推,勤習勿懈力搜求,靜謹意切靜揣思。  技擊在性命相搏一方面言之,則為決鬥,決鬥則無道義,更須抱定肯,忍、狠、謹、穩、准之六字決要,且與對方掐有同死決心,若擊之不中,自不能擊,動則便能致其死,方可擊之。其決心如此,自無不勝。此指勢均力敵而言,如技能稍遜,不妨讓出。若在同道相訪,較試身手方面言之,則為較量,較量為友誼研討性質,與決鬥不同,須首重道義,尤須觀察對方之能力何似,倘相去遠,則須完全讓之,使其畏威懷德為切要。較量之先,須以禮讓當先,言詞應和藹,舉動要有禮度,萬不可驕橫狂躁有傷和雅。夫今後武德可以漸復,古道可以長存,實我拳道無尚光榮,則余有厚望焉。論拳套與方法  拳之深邃本無窮盡,縱學者穎悟絕世,更要具篤信力行之精神,終身習得,亦難究其極,而拳套與方法,所謂人造之拳架子是也。自滿清三百年來,為一般門外漢當差表演而用,即拳混子謀生之工具。果欲研拳者,則又何暇而習此?非但毫無用處,且於神經、肢體、腦力諸多妨礙,戕害具體一切良能,故習此者鮮有智識,而於應用尤不合適,且害處極多,筆難書罄,對於拳之使命,衛生原則相距太遠,則根本不談,對於較技,設不用方法拳套,而蠻幹混擊或不致敗,倘或用之,則必敗無疑。至謂五行生剋之論,吾恐三尺孩童亦難盡信,夫誰信之?可詢之於決賽過者,自知吾言非謬也。見漢書洪範五行識,乃指政治、人民需要、開發金、木、水、火、土應用而言,後一般不學無識之輩,濫加採用,妄為偽造,致演為世之所謂五行生剋之倫,此不過為江湖之流信口云云而已,豈學者可以讀此乎。蓋拳套一項,大都知系人偽造,然招勢方法又何嘗不是人所偽為?皆非拳之原則發揮本能之學也。縱有純篤功夫信傳之堅忍恆心毅力而為,然亦終歸是舍精華而就糟粕者也。要知拳學根本無法,亦可雲無微不法,一有方法,精神便不一致,力亦不篤,動作散慢不果速,一切不能統一,更有背於良能。所謂法者,乃原理原則之法,非枝節片面之刻板方法,習枝節之法,猶之乎庸醫然也,所學者都是備妥方法藥方,以待患者,而患者須按方患病,否則無所施其技矣。凡以拳套方法而為拳,是不啻以蛇神牛鬼之說而亂大道,皆拳道之罪人也。嘆今之學者,縱有精研之志,苦無可經之門,故余不顧一切,誓必道破其非。夫拳套方法既屬毫無用途而且有害,何傳者習者尚不管人者,何也?概因此中人大都智識薄弱,故多好奇喜異,即告之以真,彼亦難悟,悟亦難行,蓋習之者咸以拳套方法,籍以眩人而誇世,而傳之者更以拳套方法以欺人,但猶籍此以消磨時間而便於謀生,況根本不識拳為何物者?故相率以已誤遺誤,永無止境,誠可憐可哭亦可氣也。噫,豈僅拳之一道,吾感一切學術,大都亦是畸形發展,余實不忍目睹同類走入迷途之浩劫而不救,故不惜本我多年的體認之經驗,所得所知,反覆申論,以正其妄,而期喚醒同胞,勿復執迷不悟也。大凡天地間之高深學術,皆形簡而意繁,而形勢複雜者絕少精義,固不僅拳道然也。顧同志三思之。論拳與器械之關係  古云:「拳成兵器就,莫專習刀槍」。若能獲得拳中之真理,復對各項力之內能與節段面積之屈折,長短、斜正之虛實、三段九節之功用、路線高低之方向和接觸時間之火候,果能意領神會,則無論刀槍劍棍種種兵器稍加指點,俱無不精,即偶遇從無見聞之兵器,且執於使用該兵器專家之手,彼亦不敵,何則比如工程師比小爐匠、醫博士比護士、根本無比例之可似也。論點穴  點穴之說世人者以為奇,有雲點穴道者,有雲時間者,其種種分論不已,聞之令人生厭嘔吐,所論皆非也。蓋雙方較技,勢均力敵,不必曰固定之穴不易擊中,即不論何處擊中,很難如僅以其穴之可點,再加以時間之校對,則早已為對方擊破矣。總之若無拳術之根本能力,縱使其任意截點亦無所施其技,即幸而點中,亦無效果,若已得拳中之真實理力,則無論兩肋前胸之某一部位,一被擊中立能致死。非有意點穴,而所至之處則無不非穴,若僅學某處是穴、某時可點,其道不愈疏遠乎?天賦與學術之別  世人常雲,某甲身高八尺,力逾千斤,其勇不可擋。要知身長八飛,力逾千斤,只可謂得天獨厚,不得以代表拳學也。又雲某一拳擊斷巨磨石,單掌劈碎八塊磚及前縱一丈,後躍八飛,果能如此,僅不過愚人局部功夫耳,則必將走入廢人途徑,此且不談,然都不得以拳道目之,以上所談,世為都以為特殊奇士,若與通家遇,則毫無能為,至論飛檐走壁,劍俠之說,此皆小說家夢想假造,只可付之一笑,如開石頭,過刀槍,乃江湖中所謂吃托之流,此下而又下不值一道。解除神秘  每有天資歷低而學識淺者,其為人忠誠,然已承師教,且有深造,獨專絕大純篤之功夫,雖系局部,但多不及聽其言論之玄妙,觀其效用之功能,識別淺者,即以為人莫能此,便以為神秘視之,殊不知神秘之說,根本荒謬,概由智識薄弱鑒別力淺及體認未精而起,即或偶爾僥倖,得到拳道真義,奈無能領略而漠然放過,所以每以理趣深者,輒起一種神秘思想,若夫習之深,見廣聞多,有所遇,自然豁然洞悉,而不疑有他,凡事皆然,豈獨拳學哉?知行解釋  學術一道,要在知而能行,行亦能知,否則終不免自欺欺人,妄語叢叢,言之多無邊際,知行二字,名雖簡易,實則繁難,世雲有謂知難行易者,更有謂知雖難而行尤不易與知行合一及事之本無難易,以上所談,各具有理,然究屬籠統且多片面,不能使人徹底明了。余以為凡對一門學問有然者,皆可雲知難得易,如識鑒功深,知雖易而行亦難,若有識別而無功力,則可謂知易行難,倘無功力又乏智識,則知行二字兩不可能。學術本無心境,其有若干知或有若干行,行到如何地步,知到怎樣程度方為真知真行?則余實不敢加論定,然應以能知者即能行,能行者亦能知,始可謂知行一致,非由真知永無真行之一日,亦非由真行弗兌有真知之時也。誠以相需而相成不二真理,學術皆然,武德尤甚。蓋因此道中須時刻兌現雙方相遇,無暇思考,更不容老生常談。夫學術一道,首要明理,更須切實用功,若不首先明理,不知用功切要之所在,易於走入岐途,功夫愈深殘害愈烈,不論讀書寫字任何藝術,往往在幼時多以為可造,豈知年長功深,名滿天下者,反而不堪造就矣,此比比皆是。蓋因師法不良,用功不細心,追求表面,人學亦學,人云亦云,所謂盲從者是也。若習而不果,愚昧亦永無體認之可言。茫然一生,毫無實際,且易起神秘思想,終不得望見門牆,由是而罄其所學,以致終無體認也,哀哉!須知巧者不過習者之門,文曰:子孫雖愚讀書不可免,亦要明理,更要實踐,表裡內外,互相佐之,否則終難入軌。拳道喪失之原因  習拳之要有三原則:一健身,一自衛,一利群。利群為吾人之天職,亦其基本要項,然一切之一切,則須完全由於身心健康中得來,不健康絕無充足之精神,精神不足永無可歌可泣之事迹,且不必曰殺身成仁、捨身取義,吾恐見人溺水或自縊亦得畏縮而不前也,況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哉?不但此也,凡身上弱者,多氣量小且情緒惡,是容物怡情亦非身體健康不可也。健身為人生之本,習拳為健身之基,一切事業悉利賴之,其關係既如是之大,豈能任其以為亂真,欺天下萬世而不辯乎?按拳道之起初最簡,而後始趨繁雜,夫拳道為改善生理之工具,發揮良能之要訣,由簡入繁則似可也,由繁而簡,違背生理之原理原則,則不可。形意拳當初有三拳,且三拳為一動作,所謂踐、鑽、裹,若馬奔連環,一氣演為三種力之合一作用也,至五行十二形亦包括在內,蓋五行原為代名,五種力之名詞,如十二形乃謂十二種禽獸,各有特長,應博取之,非單獨有十二形及各種雜類之拳套也。八卦拳亦如是者,初只有單雙換掌,後因識淺者流未悉此中真義,竟忘為偽造至演有六十四掌及七十二腿等偽式,非徒無益而猶有害。太極拳流弊尤深,惟其害不烈於生理方面,尚不十分背謬,但一切姿勢亦毫不可取。如以該拳譜論,文字較雅,惜精義少而凡凡多,且大多有籠統之病,總之按近代所有拳術,根本談不上養生與技擊之當否,亦無一法能合乎生理要求者。餘四十年足跡大江南北,所遇拳家有萬千,從無見有一式而能得其均衡者,況精奧乎?夫拳本形簡而意繁,且有終生習行而不能明其要義者,至達於至善之境地,則尤屬鳳毛麟角,又況於此道根本不足者。此非拳道之原理難明,實因一般人缺乏平易思想與堅強意志。降及今世,門戶疊出,招式方法多至不可名狀,詢其所以,曰博美觀以備表演耳。習拳若以悅人為目的,是何如舍習拳而演戲劇乎?且戲劇中尚有不少有本之處,較之一般拳家誠高一籌也。每聞今之習拳者,常與人曰能會若干套與幾多手而自鳴得意,殊不知識者早經竊笑於旁,更為之嘆息不置也矣。然則拳道之喪失,豈非拳套方法為之,歷經三百年來相習既已成風,積重難返,下焉者推波逐瀾,致演為四象五行之說,九宮八卦之論,以及河海之學者,凡荒唐玄奇之詞,盡量採用而附會,使學者不明真象,感於鼓說而趨之若騖,原道之原理,焉得不曰就斯滅哉?此外尚有學得幾套刀槍劍棍,欲假此而謀生,幸而機遇巧合,其計獲售,而因謀生之不遂者,以為有機可乘,爭相效法,布滿社會,此等行徑不惟拳道之真義背棄無餘,而尚義俠骨之風亦與相隨而俱廢然。其間不免有特達之士,能窺拳中奧蘊者,異又為積習成見所囿,不肯將所得精華徑以示人,豈知江洋之水何患人掏,是何因所見之不廣其小之若是耶?夫學術本為人類所共有,苟有所得,理應公諸社會,焉可以私付密,使人淹沒不彰乎?邇來更聞有依傍佛門,說神說鬼,妄言如何修道如何遇仙,其荒誕不經又如邪怪亂道之尤甚者,良可慨也。夫今為科學昌明之時代,竟敢做此野狐之謬說傳之人口,布諸報端,此種庸患昏憒之徒,真不知人間尚有羞恥之事。佛如有靈,不知對此流傳謬種之類作何感思歟?世間求各謀生之道,不只一端,何必利用社會弱點自欺欺人,興言及此不禁為拳道悲,更為世道人心嘆也。  拳道之陵替,固因罪康、雍二帝,以其時倡之不以其道也。然亦歸咎乎同志智識不足,,根性不良以致為其所愚,迄今以誤傳誤,而於此道都莫能識辨,即或向有覺悟者,又因保守門戶之成見而是非人,逐愈趨而愈下也。拳之一道,學之得當有益身心,更可補助一切事業之不足;學之不當能使品德、神經、肢體、性情都致失常,且影響生命,因而誤及終身。謂余不信,請看過去拳術名家,多因筋肉失和而罹癱瘓下萎者,比比皆是。習拳原為養生,反而戕生,結果殊可憐也。世人多呼拳道為國粹,如此國粹,豈非製造廢人之工具乎?民國十五年後,各地設有國術館,以示其他各術皆不配稱當一國字也。然則此丟人喪氣毫無價值之國術,亦僅我國可見,但未悉個中尚未有如此高明之奇士,能賜其偉大之命名。余不知其大膽若輩又作何想也。至論提倡運動的大人先生們,終日振臂高呼為天下倡,豈知運動健將都是提前死亡之領導者。噫!何以盲從之若是耶?惟願世人靜里慎思,須明辨之。人生最寶貴者莫過於身體,豈能任一般盲目之支配信意而摧殘乎?甚矣投師學技不可不慎也。余之學拳只知有是非之分,不知有門戶之派別,為使拳術昌明,願將平生所得所知交代後任,更願社會群眾無不知之,故有來則教,向視人類為骨肉,從不喜有師徒之稱,以期逐漸掃除門派之觀念,則拳道或可光大乎?是所願也。解除師徒制之商榷  師徒之制譽為美德,然往往極美滿之事,行之乎我國則流弊叢生,醜態百出,而拳界為尤甚焉。故社會多以為不齒學之者,意若不拜師不難得其密教之者,亦以不拜師不足以表現其親,更不肯授之以要訣,尤而效之,習為固然。噫!誠陋矣哉。姑不論膚淺者流,根本無技之可密,即或有之,則彼密勢必至過拳道真義密之於烏有之鄉矣。甚至門牆之內,亦自有其密而不傳者,余實不解其故。此真下而極下者也。拳道之不彰,有故也夫。降至今日,異拳鼓說遍天下,變本加厲可勝嘆哉!蓋拳道之真義,可雲與人生大道同其凡常,亦可雲,與天地精微同樣深奧,不明其道而習之,終身習道不能盡,又有何暇密之而乎?凡屬人類都應以民胞為懷,以饑溺目視,果如此而天下定,否則縱使世界人類死光,只余你一家存在,可望自私之望以極,則又將如之何?吾恐人類之幸福永絕矣。國民積弱,事事多不如人,病亦在此也。而祝學術為千古人類所共有之物,根本不應有畛域之分,更不必曰一國之內,同族之中不當有異視,即於國界所限也,熙熙然皆生於光天化日之下,又何可密之有?其作用卑陋,真不值一文也。是以余傳授拳學一事,從來來者不拒,凡屬同好,有來則教,教必儘力,有問則告,告必盡義。惶惶然惟恐人之不能得,或無以使人得也。故每於傳授之際,有聽而不悟,或悟而不見諸實行者,輒起憾然之恨。惟一見其知而能行,行而有提者,則又色然自喜,區區此心,一以慰人為慰,固未嘗以師自居也。蓋以人之相與,尚精神、重感情,不在形式之稱謂。果有真實學術授人,我雖不以師居,而獲其益者,誰不懷德附義而師事之,是師之名亡而實存也,又何損焉?若以異拳鼓說以欺世,縱令拜門稱弟,而明達者一但覺其亡,且將痛惡習之不置,此又何師之有?師名雖存而實亡矣。師徒之名份一定,而尊卑觀念以起徒對師說即覺有不當,常恐有犯師之尊嚴而不敢背,即背之,而師為自保尊嚴計,亦痛加駁斥而不自反,此尚有何學術道義之可言?師徒制之無補拳道,可概見矣。又何況門派之爭,常以師徒制之流行而益烈,入主出奴,紛紜擾攮,由師承而成門戶,由門戶而成派別,更由派別之分岐而至學理之龐雜,如此則拳道真義將永無昌明之一日矣,其患不亦更甚乎?且學之有得,始乃有師,若叩頭三千,呼師八百,而於學術根本懵然,是究不知其師之所在也。要知學術才是宇宙神聖,是有師尊,此吾所以力主師徒制之解除也。雖然此為余個人之見,而師徒制在拳界積習已久,如一時不遽除,為慎重記,則亦須俟雙方學識品德互有真切認識而後行之,藉免盲從扦格之弊,似較為妥善也。結論  習拳不盡在年限之遠近與功力之深淺和身體及年齡之高下,更不在方法之多寡,動作之快慢,輩份之高低。要在於學術原則原理通與不通。尤須在天賦之精神有無真實力量,再度其才志之何似。始定其造詣之深淺,將來成就至何境地也。習拳最貴明理和精神有力。換言之,即有無獸性之篤力也。果能如是之力篤,再加之以修養,鍛成神志清逸之大勇,自不難入法海,博得道要至通家而超神化之堂奧也矣。夫所謂通家者,不僅精於一門,而於諸般學術,聞其言便知其程度何似,是否正規,有無實際,觀其方法,一望而知其底蘊或具體局部,或具體而微,用何法補救,自能一語道破,所謂得其環中,以應無窮。夫為教授者,能語人以規矩,不能示人巧,更不得為人工,是在學者精心模仿,體會操存,然後觀察其功夫與精神合作之巧妙如何耳。以上所談為拳道,乃拳拳服膺謂所拳,亦即心領神會,體認操存之義,非世之所見一般為之拳也。

拳意述真--孫祿堂 楊式太極拳拳譜全體大用訣--楊班侯 回頂部


推薦閱讀:

郎咸平良心可嘉但理論不能自洽
從最基礎的理論開始,一步步教你成為風水師 學習風水從這裡開始
白洞: 理論的極限、世界的終極
座向錯定,風水理論再好,也會莫知所從!

TAG:武術 | 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