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刀的黃金搭檔,對所有冷兵器免疫,使用它的士兵永遠衝鋒最前

在咱們今天的單手刀劍的武術套路里,一般右手持刀,而左手空空如也。但是,套路卻要求左手也不能閑著,甚至不乏有左手前推、上擋等等看似奇怪的動作。

在一手持刀劍的格鬥中,另一隻手要盡量避免前伸,因為你一前伸,敵人首先進攻的就是你的手。十指連心,挨著一下戰鬥力立馬下降50%,所以西方的擊劍、軍刀格鬥都要求左手盡量後放,在清代武術的老照片中,持劍格鬥的武師也將左手放在背後。

上圖:清末武師的持劍格鬥照片

其實,武術套路里的那些動作,是在模擬一手持刀,一手持藤牌的情況。藤牌,在明代是刀盾兵、劍盾兵的標配。在清代,統治者甚至嚴令禁止漢人私自製造這個看似不起眼的裝備,故而才有了武術界有刀無盾的窘境。

上圖:太平天國軍隊使用的藤牌

在《三國演義》中,作者繪聲繪色的講述了「藤甲兵」的神話,將藤甲描繪成刀槍不入的神器。小說家的話當然不可相信,而且《三國演義》中論述的「藤甲」製作原料、製作方法,也和正兒八經打仗用的藤牌也有所不同。

按照《三國演義》中的說法,藤甲是先要選取「山澗之中」纏在石壁上的青藤,然後在油中浸個半年,再取出晒乾,反覆十幾遍,才能製成。現如今還真有人復原了「藤甲」,並且煞有介事的說他們是「藤甲兵」的後代。某些電視台還有模有樣的拿玩具弓,玩具弩試了試防禦力。

上圖:「三國藤甲兵後裔」復原的藤甲

其實,這種藤甲在材質上與藤牌相去甚遠,製作工藝上跟咱們日常見到的藤椅、藤桌差不多,無非多過了幾遍油,其防禦力也只能糊弄糊弄外行。

上圖:測試中被苗刀刺穿的「藤甲」

上圖:測試中被苗刀劈開的「藤甲」

歷史上的藤牌,是由藤和竹篾兩種材料製成的,而且選用的也絕不是長在水邊、纏在石壁上的青藤,而是採用森林裡手指粗細的老藤。竹篾也要採用結實的粗篾。老藤作為骨架一根根盤起來,竹篾穿梭在老藤之間緊密編扎,整體造型呈一個圓錐形。有些藤牌中間會留一個孔,然後用半球形的鐵片加固。總之,製作工藝非常複雜。

上圖:南明鄭成功軍隊的藤牌,可見藤條之粗以及竹篾編織的細膩程度

因為是作為骨架的老藤是盤起來的,所以藤牌只有圓形的,沒有其他造型。其半徑大約80公分到一米,站姿時足以遮蔽一個士兵的軀幹部分,在蹲姿的情況下,可以遮蔽全身。

上圖:明代藤牌手招勢之埋伏勢,藤牌足以遮蔽全身

我猜大家最感興趣的內容一定是,藤牌,到底和之前的木製盾牌相比有哪些優勢。

其實明代除了藤牌之外,也保留了很多傳統的木製盾牌,比如明代的「步兵旁牌」、「燕尾牌」,這些盾牌都是大盾,有皮革和金屬部件加固,重量非常重,所以它們的底部是平的,往往還有個支架,用來支撐在地上作為掩體。

上圖:明代步兵旁牌,大小足以遮蔽一個士兵

用木頭做成單兵手持的盾,也不是不可以,西方就一直是這樣乾的。但是如果盾輕了,防禦力低下,重了,使用不靈活。到底用大盾還是小盾,西方人糾結了很久,不同時期都不一樣。

上圖:羅馬人用大盾,靈活度太低不適合散兵作戰

上圖:維京人用小盾,防禦面積太小不適合列陣作戰

而且,木製盾牌還有個最大的局限性——容易裂。一般的刀、劍、槍矛、箭矢打在盾牌上,雖然不一定打穿,但是木板是纖維結構的,時間久了就容易開裂。大盾用厚木還好,相對小的手持盾一旦裂開就容易散架。

上圖:為了防止開裂散架,木盾邊上都有一圈金屬加固

相比之下,藤牌的優勢那就太明顯了,防禦面積足夠,而且足夠輕。竹篾和藤條的硬度絕對不輸於大部分木料,巧妙的編織結構也讓藤牌沒有開裂的擔憂。而且,藤、竹都是極具彈性的材料,錐形的結構和材料的彈性會產生一個非常有效的「緩衝」,卸掉敵人進攻的力。

足夠輕,就能保證靈活度,只要操作熟練,可以隨時用盾面去格擋,而不是被動的防禦,而且移動中的盾牌還可以隱藏刀的進攻方向,給敵人出其不意的打擊。

上圖:藤牌手招勢之「金雞畔頭」,其實這個動作今天許多武術套路都有,只是沒有了藤牌。

關於其防禦力,戚繼光人記載說:藤牌「銃子雖不御,刀槍矢石皆可遮蔽」。雖然防不了先進的火槍,但是對一般的冷兵器是全免疫的。當然,木盾遇到了火器更歇菜,一槍下去直接碎了都有可能,而藤牌只是留個孔,補補還能用。

上圖:藤製的防爆盾至今仍然有國家採用,可見老藤是一種很好的材料

在戚繼光為剿滅倭寇而訓練的鴛鴦陣中,就安排了一個藤牌手,一個長牌(重型木方盾)手。藤牌手由年輕、靈活的士兵擔任,是鴛鴦陣里非常重要的一個角色,和長牌手都位於隊伍的最前處。

上圖:明代士兵身份識別牌背面的鴛鴦陣示意圖

在與倭寇肉搏接戰之前,所有的士兵要排成兩個縱隊,都伏在長牌手和藤牌手的後面,這時候藤牌手要和長牌手一起負責抵禦倭寇可能射來的箭矢或者投擲的石塊。這個接敵戰術,也是今天的防暴特警戰術的雛形。

到了交戰的時候,倭寇發動襲擊,由狼筅負責抵禦住倭寇的第一波攻擊限制其活動,這時候藤牌手需要上前斬殺倭寇,當然身後還有四根長矛和兩根鏜鈀負責撿漏,但是又要防又要攻,已經相當不容易了。

上圖:韓國復原的鴛鴦陣

戚繼光到了北方與蒙古人作戰的時候,鴛鴦陣的長牌手也被換成了藤牌手,如果說之前鴛鴦陣的核心是狼筅,這時兩個藤牌手才是鴛鴦陣的重中之重。首先,蒙古人的弓箭遠勝倭寇,短兵接戰前需要用藤牌抵禦蒙古人的騎射,這樣身後的狼筅手等人才能從容的射箭壓制蒙古騎射手。

上圖:蒙古繪畫中的蒙古騎兵

而當蒙古騎兵發起衝鋒後,粗長的鐵制狼筅負責讓馬匹放慢腳步,這時候藤牌手要當機立斷,以藤牌蔽身,翻滾上前接近敵人,砍斷敵人的馬腿,隨後再由鏜鈀手和長槍手刺殺落馬的敵人。

上圖:藤牌手招勢之「滾牌勢」

如此冒險的進攻方式不僅需要技術,更需要膽量,所需要付出的犧牲也會更大。在鄭成功收復台灣的戰鬥中,藤牌手作為隊伍的先導沖在最前,其悍不畏死的精神令荷蘭軍隊大吃一驚,荷蘭人記載說:

這些士兵低頭彎腰,躲在藤牌後面,不顧死活地沖入敵陣,十分兇猛而大膽,彷彿每個人家裡還另外存放著一個身體似的。儘管許多人被打死,他們還是不停地前進,從不猶豫……

上圖:油畫鄭成功收復台灣,其身後便於一名藤牌手

抵禦倭寇,平定蒙古,收復台灣。可以說,藤牌在當時已經不僅是一種武器,更是一種敢為人先的尚武精神。這或許也是清代嚴令禁止私造藤牌的原因之一。當然,清代對尚武精神的打壓也自食惡果,同樣是藤牌兵,在鴉片戰爭的肉搏戰中,卻只有屁股挨刺刀的份兒,白白成了英國人的笑柄。

上圖:其實鴉片戰爭期間,清軍的白刃戰表現差的令人髮指,武器的差距只是失敗因素中很小的一個

註:本文為微信公眾號中華冷兵器原創,投稿作者毛錐。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推薦閱讀:

我喜歡古代爭霸冷兵器戰爭,為何那種萬里行軍征戰四方斬將奪旗的征戰總是能讓我熱血沸騰心氣激蕩?
斧子在冷兵器時代相比於刀劍有哪些優勢和劣勢??
望眼鐵騎皆絢爛——清代的驍騎營棉甲胄
刀和劍在實戰中各有什麼優缺點?
劍客阿梟 |半劍,爛泥地與黑麵包

TAG:黃金 | 冷兵器 | 士兵 | 免疫 | 腰刀 | 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