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這減負怎把孩子減得越來越累!

這減負怎把孩子減得越來越累!

文匯報記者 黃純一 2013-09-05第十二版

  9月,一個新的學年再度開始。就在開學前一周的8月21日,教育部發布了小學生「減負十條」,其中包括陽光入學、均衡編班、零起點教學、不留作業等等。但如此力度之大的減負舉措,引來的卻是大量批評意見。許多人提出,考試製度不改,學生減負難免落到一紙空文的尷尬境地。

  而在此之前,不少家長已選擇了「出逃」。劉爸爸的女兒在一所滬上著名小學讀到2年級,成績始終處於中游。今年,劉爸爸終於無法忍受,把女兒轉學到了上海一所民辦學校,並打算今後出國,不在國內參加高考。「班主任曾多次警告學生,成績落入最後十名就不能參加春遊。」劉爸爸覺得女兒在這樣的環境中無法健康成長……

  

  「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扎紮實實。」這是一個外國人對中國教育的基本評價。

  2010年,當上海學生PISA全球排名第一的成績公布後,美國「全國教育與經濟研究中心」主席塔克(MareS.Tucker),出版了一本名為《超越上海》的書,希望美國的基礎教育能借鑒上海模式,實現超越。但塔克不很明白的一點是,「即使在錄取比例相當之高的上海,學生們的壓力依然很大」。

  剖析其背景,一個重要原因或許是,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導致高等學歷含金量急劇下降。不僅僅要考大學,而要讀好學校,考好大學——學生和家長們,又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另一方面,如今的許多家長,尤其自身具備高學歷的知識分子父母,已經開始反思過度應試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並試圖以自己的方式教育下一代。「孩子高中三年,正是培養其思想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段,但事實上,現在除了考試,孩子不關心任何別的事情。」一位曾留學海外的父親無奈地告訴記者。

  家長之外,不少任教於中小學的老師們陷於彷徨。「補課機構堂而皇之,課堂教育卻遮遮掩掩,真搞素質教育,學生又完全不感興趣。」一位市實驗性示範性中學的語文老師對記者如是說道。

  

家長:在應試夾縫中守住「底線」

  案例一:洋派家長向「小升初」妥協

  許媽媽的兒子今年暑假逢「四升五」,也就是說,到了「小升初」的關鍵時刻。許媽媽和丈夫曾雙雙在國外工作8年,比較接受西方人的教育觀念,即「第一名」並不是幸福人生的必要條件。「我們曾看到許多學校里的尖子,後來生活得並不快樂。」她對孩子的唯一期望,就是擁有快樂的人生。

  然而,許媽媽也明白,就算不當第一名,中、高考卻依然和孩子的幸福未來有著密切聯繫,其基礎則是「小升初」。從小學二年級開始,她把兒子送去學奧數,持續學了兩年,兒子都還挺有興趣,但第三年,為了衝刺,她不僅換了一個輔導班,每周末補課時間還增加到了3小時。「沒想到一下子就學傷了」。許媽媽看到自己的孩子覺得太累,不願學,索性退班了。但現在,到了小學五年級,為了「小升初」,許媽媽感到,真是不得不學了。「小升初考的是語文、數學、英語,其他兩門都可以自己教,只有奧數,自己會做,但沒法講方法,只好請別人教。」這位聲稱自己從不逼迫孩子為了考試而學習的媽媽,這次不得不違背自己的意願,並稱「實屬無奈」。

  在這樣的狀況下,素質教育只能成為「應試」的一種補充。長號、爵士鼓和跆拳道,這是許媽媽在奧數之外給兒子報的三個興趣班,每一個都有長遠的目的。例如跆拳道強身健體,樂器可以慰藉心靈,爵士鼓則能培養團隊合作意識。但對家長和孩子來說,取捨仍然是困難的。「這些才藝,孩子喜歡固然好,但升學的時候都不如奧數成績有用。」即便是許媽媽的兒子也「懂事」地告訴記者:「我最不喜歡奧數,但不學的話,媽媽說上不了好學校。」案例二:優等生的爸爸其實很懊惱

  在一些家長看來,卜爸爸可能有些「狠心」:暑期兩個月,38攝氏度的高溫天,他堅持不送女兒去補習學校,而是讓她自己每天頂著烈日坐地鐵來回。他的女兒就讀於一所市實驗性示範性中學,今年高一升高二,暑假甫一開始,立即前往補課機構忙著補課,一共四門: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用卜爸爸的話來說,「我女兒是用了12分的努力,只獲得了8分的成績。」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考大學。本來,他為女兒聯繫了自己在國外的學生,想讓她在暑期出國遊學兩周,但孩子並不樂意。為了說服女兒,他不得不這樣說:「出國開開眼界,說不定對你以後參加大學自主招生面試也有用。」女兒終於點頭了,結果安排行程時,她還是提了要求:「不用兩個星期了,一個星期好不好。」

  為了孩子要不要補課這個問題,卜爸爸的家中已召開不止一次「家庭會議」進行激烈爭辯。「我的學習經歷是『聲聲入耳』,而她媽媽則是典型的除了讀書聲,什麼都聽不見。」作為一名留學美國的臨床心理學博士,卜爸爸自認從小就是「整齊劃一中的另類」,從幼兒園起就總想著用自己的方法去解決問題,直到現在,他在給病人看病時也總能旁徵博引,微生物學、病理學、藥理學,能想到別的醫生想不到的解決方式。

  但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下,這種「旁徵博引」其實是不被鼓勵的。

  卜爸爸記得很清楚,有一次女兒被一道平面幾何題難住了,向他求助,結果他「賣弄」了一番自己的學識,用一種討巧的方法解開了,可女兒卻說,解析方法在書本這個章節還沒有講,不能這麼做。「不考就不學,不教就不能做,教育怎麼能教得這麼死。」說到這兒,卜爸爸嘆了口氣。

  從小上「好學校」,考試經常考高分,老師眼中的乖乖女……雖然在外人眼裡,卜爸爸的女兒怎麼看都是優等生,但這位教授爸爸知道,孩子其實已經被「毀」了,他甚至有些懊惱,不該送孩子去如此追求升學率的所謂「好學校」。「高中三年應該是拓展自己興趣、豐富眼界的好時機,卻在做習題中就這麼浪費了。」

  

老師:走在「應試」與「素質」的平衡木上

  學業減負不僅讓廣大中小學生和家長感到無從「減」起,連很多資深教師也因為學生們的減負滋生了諸多困惑。

  在一所以「素質教育」見長的名牌中學,一位任教老師向記者透了一個底:該校高中生中,有一半學生顯得「學有餘力」,除了應對高中課程,不少同學一般都能從事一項社會實踐、調查或者和自己學科興趣相關的科研小項目。因此,在大學自主招生中,學生們很佔便宜。

  「但這些學生能夠考進我們學校,本身的水平已經很高了。」和新高一學生搭搭脈,她發現很多人在初中的時候就學習了高中的課程,而初中的一些科目則在小學就開始碰了……

  這可能是減負背後的真相:看上去學得輕鬆、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學生,多數都是「搶跑者」,比同齡人超前學習,才有競爭上的優勢。

  但在一些市實驗性示範性中學的課堂上,慣於「搶跑」的學生,也成為老師任教的壓力源。執教高中語文的胡老師,教齡4年。她直言,「補課機構的高效率」應試「已經徹底毀壞了學生們的聽課胃口」。

  在一次課堂上,學生當面提出:「老師,能不能少講點現代文,多講文言文?」這番話令胡老師震驚之餘只有苦笑:學生並非喜歡讀文言文,只是因為現在的高考文言文閱讀比例大於現代文,才有這樣的要求。有些學生則更直接:「老師,這些東西不考,能不能不要講?」

  「總體感覺,這幾年上頭強調素質教育、創新教育,但學生卻越來越應試。」她認為,這與社會環境有關。只要考試方式和對學生評價不變,減負就是一個「真實的謊言」。在她的學校,就有一位老師因為無法適應學生們「應試」的要求,選擇了出走,改投其他學校。

  「現在的教育是一種『反教育』。」胡老師為學生們感到痛心,她希望把真正的「語文」教給學生,「不是那種分析段落大意、總結中心思想,而是想讓他們學會閱讀和思考的方法,能從文章里讀出自己的東西。」但她現在也對自己的教學理念產生了懷疑,面對學生們的不良反應,她有時候會想,「他們真的需要這些嗎?」

  小心翼翼地行走在「素質」與「應試」的平衡木上而不摔下去,如今被很多中學老師視為一門藝術——能達到者,寥寥無幾。

  一位任教於滬上「四大名校」之一的老師注意到,眼下,相當一部分民辦中學以高升學率吸引生源。而高升學率的生成過程是:用高薪吸引「會講」的師資,營造一種每個人都很「拼」的氛圍並時時排名。「看上去這些學校口碑不錯,其實無形中輸出了一種不好的觀念:把教育變成生產流水線,學生都按照一個規格生產。」

  以廣受詬病的奧數為例,這位在學校帶教重點班的老師曾出於好奇心,找了一份網上流傳的「小升初」數學試題。他表示,這份試卷對於小學生而言是非常難的,試題所體現的不是超綱知識點,而主要是思維能力的考察,以此作為選拔標準確實能選出聰明的孩子。但在教育資源不均衡的現實下,「唯升學論」以及單一的評判標準幾乎造成了另一種「惡性循環」,家長們忍痛趕著孩子們往同一條路上走。單一的選拔標準犧牲的是一個人成長期中最為重要的童年和少年時期,讓他們在本可以接受大量真正教育的時間裡,做著違反教育本義的事。

  「即便考思維能力,如果考核內容相對固定,一定的訓練就可以解決這類問題。」這位老師表示,他見過許多依靠大量訓練一路競賽保送進大學的學生。「有一個,在大學數學系呆了6年沒能畢業,回去了。」

  「在中國,有一個很龐大的家教或者輔導班系統,它們的主要目的就是應試。儘管沒有官方統計數字,但據估計,有超過80%的家長會把孩子送到這些輔導機構。」在《超越上海》一書中,塔克寫道,批評意見認為「這樣是以一種系統的方法來把知識『喂』給學生,而沒有提供機會讓學生自己學習。他們很少接觸自然,也缺乏社會實踐經驗。儘管這樣學生學會了一些知識技能,但他們並沒有學會如何學習。」

  

【觀點】

  要改變現在功利化、唯分數的教育現狀,第一步是評價機制的改變。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學生,在「學科分數」這個尺子之外,要能有更合理、更全面考量學生的指標與方法,例如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等;唯紙筆測驗的考試評價也亟待突破。

  ——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蔡可

  「減負」先於考試製度改革並不合理,如果評價制度不變,那麼所謂「減負」就始終無法落到實處。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

  現在有個怪現象,學校作業量減下來,家長立馬安排各類補習班、興趣班填上去,繼續擠占孩子的休息和活動時間。在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家長的教育焦慮可以理解,但合適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培養一個健康、快樂的孩子,遠比培養一個「優秀、卓越」的孩子重要。唯有這樣,教育才能真正心理減負,才能掙脫作業掌心的引力,才能給孩子一個快樂幸福的學習生活。

  ——上海市長寧區教育局局長姚期

  我們也許會自豪地說,我國小學三年級數學可以達到美國六年級數學的水平,但很多人沒有想過,這些知識中,有多少是老師讓學生囫圇吞棗咽下去的?沒有細細咀嚼的過程,消化不良是遲早的事情。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曾曉東

  小學應該是減負工作最容易推進的學段,但目前負擔仍然減不下來。究其原因,是學校間仍然以分數作為競爭的指標,暗地裡的對比排名仍在進行,所謂的升學率仍然是衡量老師水平的標準。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

  

近50年多來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出台的減負舉措

  ●1955年7月,教育部發出新中國成立後首個減負文件《關於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負擔的指示》。

  ●1964年,教育部臨時黨組頒布《關於克服中小學生負擔過重現象和提高教育質量的報告》。

  ●1978年,鄧小平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學生負擔太重是不好的,今後要採取有效措施來防止和糾正」。

  ●1988年5月11日,國家教委專門發布《關於減輕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問題的若干規定》。

  ●1994年11月10日,國家教委頒布《關於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意見》。

  ●2000年1月7日,教育部發出《關於在中小學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緊急通知》。

  ●2004年,教育部提出新形勢下的減負措施——「五堅持、五不準」,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嚴格執行。其中就包括了堅持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一律實行免試就近入學,不準佔用學生休息時間組織集體補課等規定。

  ●2009年4月22日,教育部頒布《關於當前加強中小學管理規範辦學行為的指導意見》,再次要求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2010年,國務院印發《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首次將「建立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監測制度」寫入教育規劃綱要中。

  ●2011年全國兩會,「減負」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

  ●2013年8月22日,教育部擬定《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公開徵詢意見。十條規定包括:陽光入學,均衡編班,零起點教學,不留作業,規範考試,等級評價,一科一輔,嚴禁違規補課,堅持體育鍛煉,強化監督。

推薦閱讀:

 家教家風決定孩子的一生
「你嫌對孩子性教育太早,壞人不會嫌你的孩子太小」
你家有這樣的熊孩子嗎?看完笑哭了~
父愛缺失會導致孩子性格缺陷

TAG: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