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撰寫)教研活動:幼兒主動學習課程
08-02
課改前,教師有預設區域活動目標,提供許多高結構的活動材料,還限定入區人數,不準串區等眾多規則。課改後,面對幼兒主動學習課程理念中不限區域人數、不設置區域目標、可以到各材料區尋找需要的輔助物,教師盡量提供低結構材料等一系列遊戲指導觀念變革,讓教師與幼兒得到共同成長。實踐證明:只要相信孩子,尊重孩子,孩子是有主動學習能力的。 我們的思考: 怎樣藉助園本教研活動讓課程理念與實踐活動相融合,支持教師在幼兒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大膽,自主、有成效。 案例: (一)玩具區要投放說明書嗎? 面對有著不同閱歷和不同經驗的教師們,其理解和吸收課程新理念必然會有差異。管理者不強求教師馬上接受或改變,而是順應每個教師自己學習的節奏,尊重教師不同的聲音,鼓勵教師各抒己見,在交流碰撞中去發現真知,達成共識。 如:關於「玩具區要投放說明書嗎?」的研討。 教師觀點1:面對新事物,教師也同孩子一樣,理解和接受水品有個別差異,所以管理者一般會鼓勵教師從自己覺得容易理解以及最想嘗試的內容開始,激發教師內在學習動機,支持教師主動學習。借鑒主動學習課程中的環境創設策略,教師將玩具區的說明書收了起來,試一試會發生什麼。 故事1:中班新投放了磁力積木玩具,老師將說明書收了起來,卻發現幼兒在工作時間找到了玩具的外包裝盒,按照盒子上的圖例搭了起來。 故事2:大班新投放了軌道遊戲玩具,看到孩子這幾天來一直在玩兒玩具配套的小珠子,老師忍不住投放了說明書。幾天後,教研組長發現了這一情況,建議老師還是收回說明書。正在按照說明書搭建軌道的幼兒看到老師拿走說明書,對同伴說:「沒關係,我都記在腦袋裡了。」遊戲過程中,他又一次跑去找老師要說明書...... 基於此,我們組織了一場關於是否提供「說明書」的小型辯論賽。 正方:應該投放說明書 反方:不應該投放說明書 理由1:孩子喜歡看說明書,為什麼不給他呢? 理由1:老師先提供了說明書,孩子會產生依賴。 A老師A點評:說孩子「喜歡」看說明書,不如說「習慣」了看說明書。有了說明書,孩子能夠拼出複雜的結構;拿走說明書,就拼不出來,前期缺乏主動的探索和建構,頭腦中沒與形成相關的形象。 如果是開放性材料,從來沒有過說明書的「示範作用」,孩子其實會更傾向於自己去探索和創作。他們的發展路徑便是探索材料-無意呈現-有意呈現。 理由2:看說明書難道就不是一種學習嗎?看說明書也是一種經驗的積累。 理由2:對於幼兒成長,那種經驗更有長遠價值? A老師點評:過去我們關注的重點是孩子能夠做成什麼,關注點是「結果」,現在我們開始關注孩子在做的過程中能獲得什麼經驗,關注點是「過程」。 對於習慣了使用說明書的孩子,他們在建構的時候更多依賴的是複製和記憶,也許沒過多久就忘記如何拼搭了;如果是不用說明書而自己創作的孩子,隨著對事物觀察和了解的加深,他們的作品架構會更加複雜,內容也會更加豐富。 理由3:沒有說明書,孩子沒法玩,不會玩。 理由3:如何定義「不會玩」,什麼是高水平的遊戲?固定的玩法,唯一的結果其實是對孩子的限制。為什麼我們國家創新能力弱,而複製能力強呢?能夠實現孩子意圖的遊戲才是高水平的遊戲。 A老師點評:如何定義不會玩?什麼是高水平的遊戲?我們開始站在孩子的的角度去理解遊戲了。 哪裡有孩子不會玩兒呢,只有不會按照成人要求玩的孩子。遊戲「高水平」不能簡單從作品結果論成敗,而要看孩子是否有自己的意圖並通過探索實現了自己的意圖,孩子獲得的經驗是什麼等,這才是我們要考慮的教育如何幫助孩子應對未來的挑戰。 在研討中,教師從玩具區「說明書投放之爭」擴展到對教育的思考,擴展到對國家人才培養的反思,視野開闊了,站位高遠了,我們驚喜地發現,教師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他們在開放交流和思維碰撞中尋求答案,建構自己的認知。 課程改革與實踐需要能夠主動思考、有創造力的老師,我們希望主動學習課程下的教師不是被動的執行者,而是思考者和探索者!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