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辯證思維,處理「競爭」和「不競爭」
《辯證養心》 李崇軍
我們再看現代寓言故事《吃西瓜》(佚名,摘自《中金在線》)。
一個青年向一位富翁請教成功之道。
富翁拿了3塊大小不等的西瓜放在青年面前:「如果每塊西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你選哪塊?」
「當然是最大的那塊!」青年毫不猶豫地回答。
富翁笑了笑說:「那好,請吧!」富翁把那塊最大的西瓜遞給了青年,而自己吃起了最小的那塊。很快富翁就吃完了,隨後拿起書桌上的最後一塊西瓜得意地在青年面前晃了晃,大口吃了起來。
青年馬上明白了富翁的意思:富翁吃的瓜雖然不比我的瓜大,卻比我吃得多。如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那麼富翁占的利益自然就更多。
《吃西瓜》故事給人啟示:1、「爭」使人失敗,「不爭」使人成功;2、「爭」和「不爭」是一對矛盾,如何處理這對矛盾?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經》中指出:「夫唯不爭,故無尤。」(第八章)、「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第二十三章)、「江海之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第六十六章),其觀點希望人們「不爭」,「不爭」能使人「無憂」、「保全」、「稱王」;3、在現實生活中,人們處理「爭」和「不爭」矛盾問題,一定要辯證思維,無論是「爭」還是「不爭」都有成敗,「爭」往往與人對立,有較強的排斥力、阻礙力或傷害力,「爭」讓人艱難成功並很容易失敗,「不爭」往往與人統一,有較強的吸引力、推動力或愛心力,讓人輕鬆成功並不容易失敗;4、在競爭環境中,人們處理「競爭」和「不競爭」矛盾問題,一定要辯證思維,無論是「競爭」還是「不競爭」都有利弊,「競爭」往往與人對抗,很有可能引起戰爭、鬥爭或爭鬥,但同時會起到「優勝劣汰」、「創新改革」、「長流不腐」等良好作用,「不競爭」往往與人合作,很有可能出現和平、祥和或和諧,但同時會出現「論資排輩」、「默守成規」、「貪污腐化」等不良現象。因此,人們處理「競爭」和「不競爭」矛盾問題,既要肯定又要否定,其中要「趨利害」、「分清主次」——以「不競爭」為主、「競爭」為次,既使要「競爭」也要講究策略,否則,弱者及其「出頭鳥」就會成為「強權者」、「稱霸者」或「軍國者」的「盤中餐」、「肉中刺」或「刀下鬼」。
推薦閱讀:
※14思維模型:博弈論—動態競爭分析法
※新時期黨內競爭性民主的歷程、啟示與展望
※戰略規劃和競爭情報的經典分析工具SWO分析8步走
※高定位!競爭對手鎖定寶馬4系,大眾Arteon比邁騰還豪華
※時尚吐真言:PK王珞丹 競爭「一代丑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