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解《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二)(2012-07-27 10:49:38)

由序:世尊在靈鷲山中,入三摩提。舍利子白觀自在菩薩:「若有欲修學甚深般若法門者,當云何修學?」觀自在菩薩遂說此經云云。

經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自在菩薩」即觀世音菩薩,因菩薩有究竟圓滿的智慧,於法自在。「觀世音」譽表菩薩大慈大悲,循聲救苦。此二名各有取意,表明菩薩自行化他。「菩薩」者,乃梵語Bodhisattva 之音譯,「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譯為「覺悟」,「薩埵」譯為「眾生」或者「有情」,「菩提薩埵」意譯為「覺有情」。「覺」為智慧,可了達自利,即自覺;「有情」為慈悲,願化度利他,即覺他。合起來說就是:以大覺有情為己任,悲天憫人,智悲雙運,自利利他。自己已然得到解脫無礙,並能使他人也得到解脫無礙的自在,故曰:觀自在菩薩。「菩薩」中文又譯為「大士」、「開士」等。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行」此處作「功行」解。指菩薩在一切境中修平等清凈無為之心,以究竟圓滿的智慧,行甚深境界的般若功夫。「深」是對「淺」而說的,在經教中有「淺」「深」兩種:第一類人空般若,破除我執,但見於空,卻不見不空,此為羅漢等小乘所修持的,謂之共般若,曰:淺。第二類法空般若,不但人我空,法我亦空。此更進了一步,破了法執,不但見空,又見不空,這與前面小乘人所見所悟的不同,稱之不共般若,是大乘菩薩以上所證的,曰:深。觀自在菩薩所證的即為深般若波羅蜜多。

「照見」是功行、是功夫,是智慧的運用,是修行的樞紐,這裡為洞見之意。「五蘊」即萬有,分為「色」、「心」二法。「色」指一切物質。「心」指一切精神意識,又分為「受、想、行、識」四類。色法是物質,色因緣而生法,緣聚則生,緣散則滅。色是客觀的物質世界。而心法中的「受」是對所處的物質世界的感受,「想」是受的主觀思想,「行」是想的具體行動,「識」是緣起假有的過程中所積累的經驗和知識。「空」是世界的本質。蓋因色蘊無常,瞬息萬變,或得或失,或生或死,或興或滅,終不可恆有。就像你我的「臭皮囊」,百年之後終將歸於塵土一樣,億萬年之後,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乃至於整個宇宙也將歸於「空寂」……注意:這裡的空不當沒有講!空是指物質即色蘊的另一種同時存在的方式。而建立在此基礎之上的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一定是色蘊本質的虛幻影像,也是了無自性的,如同「水中之月,鏡中之花」一般,亦終不可得也,故曰:五蘊皆空。有如《金鋼經》所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度」者,超出解脫也。「苦」是指一切苦果,細分為「苦苦」、「壞苦」和「行苦」三類。「苦苦」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感受的痛苦,譬如:生老病死、愛恨別離等。「壞苦」是我們世俗間所謂「快樂」的感受,其表象是快樂的,但其實質卻是痛苦的。譬如:聲色犬馬、榮華富貴等。讓我們試想一下,就算是美酒佳肴日日享受,三千佳麗夜夜廝伴,歌舞昇平通宵達旦。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等到了頭再來看看,你得到的究竟是快樂呢還是痛苦(精神頹廢、身體多病)?其實世間一切因慾望而得到的快樂,都不過是僅僅的滿足了人們當時心理和生理上的暫時需求而已,是不可能持續長久的,最終一定會轉變成痛苦! 「行苦」是指世事原本無常,但世人卻總是妄圖追求什麼永恆。譬如: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愛情海枯石爛永遠不變等。當我們的願望與變化的事實相悖逆的時候,痛苦也就自然的產生了。「厄」為一切煩惱苦因,能束縛眾生。

此段幾句經文乃六百卷《大般若經》之精義,可謂是一語道破天機!明白了,斷了虛妄執著,煩惱也就消除了,也就擺脫了一切苦難的束縛。正所謂能度一切苦厄,真實不虛!

資本市場屬於「色蘊」,原本就是「空寂」的,其本質無外乎就是「掠奪」這兩個字罷了。當然,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還要加以必要的手段,這是一定的,也是必須的!在所有的(內部和外部)條件都滿足時,因緣相聚,行情也就產生了。所謂的行情,不論是多頭市還是空頭市,其都是資本市場的色相反映。前面說過,資本市場的實質是「空寂」的,那麼由此而產生的行情也就是無常的虛有,是為其「掠奪」的本質服務的,純粹的就是一種忽悠「凡夫」的假象!而資本市場參與者的「根性」是各自不同的,於是其所見也就不盡相同了。若如恆河之水,「魚龍認為窟宅,天神認為琉璃;凡人認為波流,餓鬼認為猛焰。」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可足一而論。然究其根本而說其表象,都是虛幻的「妙有」,即「漲」與「跌」皆是騙人的假象。若於「妙有」中求其「恆有」,終究是永不可得也!

「色蘊」無常,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之中,大地山河為此而滄海桑田。即便是我身,今年去年、今月上月、今日昨日亦不相同,有如我們鼻中之呼吸,此一息非前一息也,後一息非此一息也,即剎那間亦是變化。明白了這個簡單的道理,試問有誰還會用不變的眼光去看待那動態的資本市場呢?又憑誰去妄言:「法官」的兒子一定是「法官」,「賊」的兒子就一定是「賊」呢?不明資本市場之本質,離「真空之體」而說其幻象,則所有的感受、思想、行動、經驗和知識都是虛妄!

能充分的認識資本市場的「空寂」本質,這就是「般若」。而能運用「般若」,斷盡妄想與執著者,則定會遠離貪婪與恐懼,不再顛倒與迷惑。從此擺脫種種苦因,即自能解脫一切煩惱苦難,做到趨利而避害!

物本無常,何談「價值」?漲跌轉換,又怎說頂底?開口即錯,閉嘴亦乖!唉!本來就空無一物,又何苦自尋煩惱呢?(待續)


推薦閱讀: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李炳南老居士著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句解(釋智諭)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十九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第三百四十二
以慈悲心行六度波羅蜜

TAG:心經 | 曲解 | 波羅蜜 | 般若 |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