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泛政治化現象分析
08-02
倪春納149從2003年的日本遊客珠海的「九一八集體買春」到2006年的武漢大學的「櫻花國恥」之爭再到2008年的全民抵制家樂福事件,這幾個片段式的縮影雖然不是中國社會的完整寫照,但是確具有充分的象徵意義。它們都說明了一個問題:社會中的一些偶發事件由於被主導而內化的價值形態,或者脆弱而強烈民族情緒而被賦予廣泛的政治色彩。很多人在政治過敏症的狀況下,把經濟、科學、教育、藝術、體育等各個領域的本來與政治毫不相關或有些許聯繫的言論、行為都人為的引入政治生活中,以政治的邏輯和框架來包涵社會現象。這個普遍現象已成為中國社會的一個典型的傾向,有學人稱之為社會的泛政治化。社會的泛政治化在「政治社會化」和「社會政治化」的兩分法視野中,仍屬於政治社會化的範疇內,政治社會化的行為本身在整合國家認同、貫徹政治決策和維繫社會的穩定等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但是,泛政治化非政治社會化,只是政治社會化的一個結果。所以在分析這個現象不能發生「單位跳躍謬誤」的錯誤,即:社會的泛政治化的主要受體是社會,而不是國家,即使在某種程度上社會也塑造社會本身。我們可以把社會的泛政治化作為政治社會化的譜系下的結果而獨立於社會政治化之外。社會泛政治化從歷史的角度看,它在政權更迭之際起著政治嬗變和影響社會成員對政治制度的認可的作用,但是它也容易束縛非主流思想,壓制社會活力,不利於和諧社會的政治發展,造成人們對社會問題不能做出實質的理解和處理,使社會功能難以正常發揮,甚至帶來政治冷漠。[1]一、社會泛政治化的表現(一)政治權力的主導化中國曆來都是社會從屬於政治,政治包含社會,社會沒有活力。到目前為止,這種狀況仍然沒有實質性的轉變。在人們的定式思維框架中,政治與社會必然一體兩面,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解決社會問題就是要用政治手段。其實社會中的就業問題、貧富差距問題、社會治安問題、住房問題等等目前的窘境說明政治包辦一切未必能解決所有問題。問題---難以有效解決---遺留問題+新的問題的惡性循環給政府部門帶來了巨大的政治壓力。在政治問題只有政治途徑解決的邏輯下,為了解決這種壓力的危機,政治又訴求於社會日常生活中,於是發生的許多經常性的動員式的政治活動又使得社會帶有濃厚的政治氣息。濟南市婚慶慶典協會近日倡議9月18日這一天不要舉辦婚慶活動,[2]就是一種把社會生活泛政治化的極端做法。(二)理論建構的悖論化目前政治生活中的革命的思維仍然具有影響力,革命年代突出政治的做法現在仍有市場。拉卡托斯認為,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綱領已經失敗了,因為它落後於事實而不能有效地預見事實。[3]在近代以來中國的政治場中,出現一個理論繼承和發展了另外一個理論的周期循環,而一個繼承性的新理論的迅速更迭會逐漸動搖其所屬理論體系以往的獨佔和主導地位,「對於舊的繼承下來的象徵符號,人們會由於太熟悉而反應遲鈍;對於新的令人激動的象徵符號,人們會由於太陌生而反應遲鈍。」[4]每一種應時而發的新理論都面臨這種困境,每種理論既要承擔其整個理論體系的維護,又要努力使自身獲得社會認同。這種單個理論對整個理論體系的延續性和連續性的成功也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社會的泛政治化。(三)思維方式的非理性化在逝去的2008年,中國社會經歷了幾次所謂的「抵制×貨」的運動。充分顯示了中國人容易情緒化的非理性思維方式。一些人把狹隘的民族主義當成了愛國主義,進而把它與政治糾纏在一起。在演藝界娛樂圈這種問題表現的也尤為明顯,似乎不把愛國主義掛在嘴上,政治上就有問題。以史為鑒,「五四英雄」梅思平和「賣國賊」章宗祥後來在中國歷史上的表現絕不是特例。受經濟利益驅使的媒體,為了贏得眼球效應的需要,往往迎合情緒化的受眾市場,利用民眾的泛政治化心理,猛炒「民族主義」、「愛國主義」,這使媒體民眾在泛政治化的路上被誤導而越滑越遠。如湖南衛視的《超級女生》因被主流媒體認為低俗而遭到輿論大舉撻伐。二、社會泛政治化的根源(一)政治發展邏輯:權威主義政治泛政治化的產生在我國有著悠遠的歷史淵源,兩千多年的權威主義政治要求對政治權力的無限尊崇和自覺服從。政治意識成為民族文化的主體和社會心理的指南針。統治權力的政治傾向對於社會群體的心理認同、價值取向、理想選擇來說,有著無可代替的控制和導向作用。近代以後,中國歷史環境特殊狀況使救亡與革命超越了啟蒙,「教育救國」和 「實業救國」失敗凸顯出「革命救國」和「政治救國」成功的偉大歷史意義。新中國成立後,在一段時期內,政治邏輯、政治價值成為文化和意識形態的評判標準、導向指針和價值尺度。並發展到把政治觀點作為對待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把任何問題都提高到政治層面和鬥爭格局中來認識,造成了泛政治化的傳統的進一步強化。(二)意識形態建設:德育政治化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德」是評判人才的首要標準。「五四」新文化運動雖然在一定意義上動搖了中國傳統社會這一精神根基,但卻沒能根本改變政治與道德教化的關係,政教合一的傳統仍佔主導地位。建國以來,頻繁的政治運動進一步將道德教育和政治運動強行捆綁在一起,使得德育的內容從屬政治形勢的需要,抽象和搖擺不定。[5]直到今天,道德教育作為統一思想的手段、作為意識形態工具的地位仍然沒有動搖。但是統一的思想只是僵化的思想,對於民族的未來是弊大於利。現行德育重點也不在於道德品質的養成,而是政治思想教育,「德育」是「育政」,而不是「育德」。道德教育的泛政治化給「德育」打上了重重的政治色彩,使其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代名詞。處於此種道德教育框架體系中的國民難免產生政治化的思維定勢。(三)政治媒介環境:輿論認識統一化當今社會的媒體大多缺少平和、理性、自主、寬容的待人論事的態度,喪失獨立思考的精神,報喜不報憂,對一些非主流的言論,進行無情抨擊,甚至會遭到「權威人士」的「澄清」和「糾正」。「學術分歧無需政治化」[6]的願望在遭遇政治時往往成為美好的烏托邦,統一化的政治媒介環境,壓抑了許多異議的聲音,容易產生「沉默的螺旋」效應。它以宣傳的功能代替其他的功能,在圍繞著實現既定的政治宣傳目標服務的過程中,雖然有利於政治秩序的穩定,但是卻不利於自主性的公民政治參與,而且會使媒介言論富有導向性的政治氣息。在「好人沒做過壞事、壞人沒做過好事」的簡單化和政治化的思維邏輯下,往往造成要傳遞的信息太過於強調其完美性而忽略了平民化色彩。政治媒介的「政治」抽象於事實,但同時又使得政治疏遠事實。(四)知識分子心理:人生仕途化中國漫長的歷史奠定了知識分子「達則兼濟天下」的最高理想追求。各時代主流的知識分子都希望把自己塑造成為一個仕途上的成功者而不是一個牢騷滿腹的詩人。「雕蟲篆刻,壯夫不為」、「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從來名士多耽酒,自古英雄少讀書」、「讀書期於明理,明理歸於致用」這些思想似乎都表明:讀書的最大功用是用來敲開仕途的大門。「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那也只是在 「當世無可為」和「自度不能與時俗諧」的情況下,尤其是在仕途頗不得意時的無奈感嘆。現在高校的行政級別制度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對廣大知識分子的一種象徵性的心理慰藉吧。上述社會泛政治化的諸多原因,在今天有些已經趨淡,有些仍在強化。即使上述原因俱已消失,由於泛政治化作為一種文化意識的滯後性和歷史慣性,其影響難以在短期內徹底克服。三、結語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各個方面逐漸反思泛政治化的弊端,開始了非政治化的進程。[7]當代中國國家的意識形態機器的運作方式也不是按照特定的值或意識形態運轉的,而是按照「去意識形態的」或「去政治化的」邏輯運轉的------儘管經常訴諸於意識形態的語言。[8]泛政治化究其本質而言是基於一種合法性的需要,但是如果過分訴求就會容易重蹈歷史上「左」的災難。倪春納,1987年12月出生,男,安徽鳳陽人,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政治學系08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外政治制度。聯繫方式:13852292545[1] 程 龍. 我國當代社會泛政治化因素分析[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6 年第1 期[2] 反對將百姓日常生活泛政治化.天山網. 2007年09月19日http://www.tianshannet.com/pn/content/2007-09/19/content_2190972.htm[3] 拉卡托斯,蘭證譯. 科學綱領研究方法論[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7-8[4] 西德·尼塔羅,吳慶宏譯.運動中的力量:社會運動與鬥爭政治[M].譯林出版社2005:143[5] 吳俊清. 德育泛政治化傾向的現實表現和原因分析[J]. 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第16卷第10期[6] 學術分歧無需政治化.中國科學院.2003年6月26日http://www.cas.cn/xw/zjsd/200906/t20090608_642798.shtml[7]毛壽龍. 泛政治化可以休矣:由「思想的境界」關站談起 http://www.wiapp.org/article/default.asp?id=119[8] 汪暉. 去政治化的政治、霸權的多重構成與六十年代的消逝[J].開放時代.2007年第2期(該文所表述的內容為作者本人觀點,與《炎黃春秋》雜誌及炎黃春秋網的觀點和立場無關。)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楊振寧:美與物理學(中國科學院)
※歷史上,中國曾四次進入朝鮮抗擊外敵,得失如何?
※(8)回應「中國國旗在捷克遭潑黑油漆」
※中國紀檢監察:如何認定張某在工行改制前後收受錢款的行為
※【網易】163文》——長空衛士——中國紅旗9遠程地空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