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院】張偉平教授談中國畫臨摹

山水畫臨摹指南張偉平山水畫臨摹終極目的:明理法學習要得法,臨摹也是一樣。臨摹可以引導你一步步進入中國畫山水的正堂,也可能讓你自織羅網,框住自己,兩者間的區別主要看你「臨什麼」和「怎麼臨」。「臨什麼」關涉到你對山水畫史、歷代畫家的熟悉度及自我興趣等問題;「怎麼臨」則是一個學習方法的問題,反映的是你對山水畫的認識深度和所站的高度。初學者往往以為臨摹是依樣畫葫蘆,比創作、寫生要容易,其實並不盡然。「畫得像」並不意味著「臨摹得好」。「依樣畫葫蘆」的方式即使對小朋友來說,也是不難的。臨摹最忌諱的就是不用心、憑感覺地將臨本摹形抄寫一遍。因為即使臨得再像,每一筆的長短位置、每一次用墨的濃淡枯濕,都與原作一模一樣,結果也只會是遺神少趣。臨摹者必須要首先對所臨經典繪畫作品的作者、藝術風格等都有所研究,進而熟悉畫理、畫法,才能在臨摹時傳達出原作的精神。化他人法為己法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重形似與重理解在心態上只是一念之差,但長期走下去實際效果會有天壤之別。

五代·巨然《層岩叢樹圖》

清·王時敏 仿巨然筆意臨摹關鍵:必須「正受」經典名作是經過歷史驗證後,留下來最好的東西,是大浪淘沙後的精華。學習經典就要學會運用這些好的東西,我將之稱為「正受」。「正受」有一種正面的啟示力量,其中有我們都喜歡的體格、法式與意境,不同心性的畫家會與不同的經典作品結下不同的緣。如果真能讀懂各自喜歡的經典,我們就能用它直接解讀生活。那麼如何看待畫家個性與經典名作之間的關係呢?一句話概括,是「借名師之力開自我之性」的關係。畫家僅憑個人力量就想達到超越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因為名利等物質層面的誘惑力太大。我們一定要相信兩樣東西:第一是所有的經典名作都有很大的力量,「登高而招」的借力方式要比個人冥思苦想好得多;第二是要保持敬畏之心,在學習經典時一定要放下自我,不要唯我獨尊,不要動輒就提超越李郭、元四家,否則便難以感應經典之妙。另外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我們不能在對規律性事物毫無認識時就直接解讀、學習經典,因為經典包含的因素很複雜,它像一個圓渾的體,初學者對經典的感知力量弱小,很難抽絲剝繭,更遑論對其的整體認識。只有由明理的老師先傳授清晰簡明的勾稿,學習者再認真學習其中的規律,勾過畫稿,明了畫理,再去讀經典名作,才能有所成效。因此我對於臨摹,提倡「正受、正解、正取」。能夠做到這三「正」,應該有一個潛在的前提,那就是心要放正,所謂知是非,才能辨美醜。中國畫家的學習與成長是從外部薰染、具體摹法開始的,最終走到與內心本性相融相合的狀態,是一個由外求而後內合的過程。除此之外,我們還應特別提倡承載著中國文化主流審美取向的畫作,因為「正受」就會「正取」,接著就會去「正行」、活用。談到這裡,我們理應再一次肯定在學習初期以臨摹為主的學習方式。

元·黃公望《天池石壁圖》(局部)

張偉平 黃公望中景山石法臨摹態度與途徑臨摹有兩種態度:一種是用機械的、不變的眼光看待它,臨摹時只講求明暗深淺、符號位置、形狀、筆觸的相像。另一種是先解讀臨本,不僅要領悟原作精神,更要解讀原作的技法。解讀技法方面主要包括用筆用墨的濃淡枯濕,筆墨符號排列組合的程序等,而不是被臨本的畫面效果牽著走。這兩類臨摹法都各有特性,也將引導著學習者通往不同的路徑。第一種方法開始容易,好上手,但往後會越走越艱難;第二種方法則恰恰相反,開始艱難,而一旦得到明白人的指點,往後理解得越多,就會越得心應手。臨摹學習和登山一樣,必須不畏艱險,若一開始圖輕鬆就挑一條好走的路上山,結果只能到達半山腰,只能看到半山腰上的風景;相反,若一開始就認準直上山頂的目標,即使路上荊棘叢生,堅持到底就能領略到「一覽眾山小」的風景。【徵稿啟事】【漢唐書院】藝術家推廣計劃(點擊進入)

【漢唐書院】為您誠意推薦公眾號:張偉平山水畫教學(art-zhangweiping)彙集中國美院國畫系教授數十年山水畫教學經驗,每周定時推送原創圖文、視頻,名師示範,循理入道。致力於打造國內一流山水畫教學微平台,在這裡,您可以找到畫論、畫理、畫法、課徒稿、經典名作等各類資料,誠邀您一起進入「正受正行」的中國畫世界!
推薦閱讀:

張偉平張藝謀被曝決裂 明星反目成仇為哪般?
獨家對話張偉平:《十三釵》玩出「五大奇謀」
張藝謀和張偉平:那些飄在空中的江湖恩怨很絢爛
知情人說二張分裂:張偉平報復 張藝謀心寒
張偉平炒作13釵倪妮床戲 - 手機新浪網

TAG:中國 | 國畫 | 教授 | 中國畫 | 臨摹 | 美院 | 張偉平 | 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