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六個少年自殺反思錄
據統計,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
每分鐘就有2個人死於自殺,還有8個自殺未遂。
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曾發布《中學生自殺現象調查分析報告》,其中數據讓人心頭一顫——5個中學生中就有1人曾考慮過自殺。
較上個世紀相比,青少年自殺率提高了60%。
冷冰冰的數字後面,除去一個個家庭揮之不去的傷痛。
更有一份我們應有的思考——
學業壓力
6月10日傍晚,小斯借同學手機在QQ空間定時發布多條「說說」,每條內容都表現了輕生的想法。
6月13日上午,小斯的遺體在達州市渠縣的渠江河面上被找到。年紀輕輕的小斯,為什麼會選擇自殺?也許,從小斯長達2800餘字的「絕命書」中,可以找到一些端倪。下面的內容,節選自小斯的遺書——
從小我爺爺奶奶說的,考一次100分或者得一次A+就獎勵一塊錢,然後作業本上滿滿的A+,後來雖然沒有給了。我從學習成績好做一個學霸中找到了優越感,差不多就從這時候起,就被打上了學霸的標籤。
我還是想當一個好學生的,但是呢,爸媽對我要求很高,脾氣也不好。媽的考98分都被罵,吃飯打嗝一耳光打過來,夾菜姿勢不對也一耳光打過來……當然也可以說是什麼對我的愛啊,但抱歉我情商低,感覺不到,雖然我懂這個道理,但從心理非常不認同。而且有的時候他的教育方式太過可笑,吃飯的時候,我說菜是苦的,他說不苦從哪裡來,然後擺出一副說教的樣子。說白了,套路太老,套路不深,我並不吃這一套。
後來到了達外,我曾想過可能會有改變,但我情商低,太天真。第一次月考全校73名,打電話的時候很我媽說了,我媽說才73名,呵呵,我在電話另一邊都快氣哭了。達外競爭多激烈,其他同學考到前600家長都有獎,而我呢?……
父母以為兒子只是和他賭氣,直到見到兒子的屍體,他們才發現,原來自己和兒子之間,一直存在著深深的鴻溝。
反 思:
由於時代的變遷和父母對教育的重視,如今的孩子,面臨的學業壓力可以說比我們小時候大許多許多倍。身為父母,我們的確應當培養孩子好的學習習慣,的確應當督促孩子好好學習。但是我們也更應該能夠學會多看到自己孩子的優點,多幫他疏導壓力,而不是增加壓力,畢竟孩子在學校接受的壓力已經夠大了。
最重要的是,我們在帶領孩子好好努力學習的時候,更應當接受:
我們的孩子,很可能是非常平凡的一個生命個體。
接受孩子的平凡,才是每個父母最應當做的事。
親子關係
2017年1月27日除夕夜,雲南鎮雄縣15歲留守少年小龍喝農藥自殺。
小龍家住在鎮雄縣鹽源鎮鹽溪村沙塘組,年僅15歲,讀初三。為了生活,父母常年外出務工,只有春節等重要節假日才回家一趟,平常由爺爺奶奶隔代撫養,是一個典型的農村留守少年。
小龍將個人自殺的原因歸咎於父親,並「述說」了父親對他生前撫養和教育的種種不是:火爆脾氣一直不改,常把怒火撒在兒子小龍身上,經常打罵小龍,甚至當著小龍的許多同學的面吼兒子,讓小龍感到非常煩躁和沒面子。
經記者採訪,小龍在遺書里的內容絕大多數都是真的。因為事業發展的不好,小龍的父親一回家,就喜歡對兒子撒氣,父子之間因為長期缺乏溝通交流,加上小龍性格比較孤僻,自尊心和逆反心較強,致使父子關係一直很緊張,經常吵架,最終氣憤的小龍選擇了喝農藥自殺。
(遺書節選)
反 思:
孩子到了青春期,出現叛逆情緒非常正常。此時的父母,應當接受「孩子已經長大」,我們應當像對待大人一樣,來尊重孩子。而不是依然像孩子小時候那樣,依然使用父母的「特權主義」。
當青春期的孩子出現錯誤時, 我們應當多耐心溝通,而不是責罵,更不該經常在人多的地方,吼罵孩子,讓孩子感到沒面子。時間長了,親子關係非常容易破裂,一旦破裂,就很難修復。
性侵暗傷
2017年5月,對於高三的孩子們來說,是高考衝刺的最後時期,可是上海一位17歲的女孩卻選擇了割腕自殺。
自殺女孩名叫曉慧,她在自殺之前留下了一封長達3萬字的遺書,其中講述了她這十年來遭受的來自繼父的性侵暗傷。
12年前,曉慧的母親和因丈夫離婚,之後改嫁。讓曉慧的母親想不到的是,那個外表看著特別善良的男人,卻對自己的女兒有著長達十年的性侵犯。
根據遺書,可以看出,每次完事,繼父強都警告曉慧不要把這一切告訴任何人,他說:「爸爸這樣做,只是因為太愛你了。」
楊曉慧在遺書中寫:
「那時候的我,根本不知道繼父到底對自己的身體做了什麼,只是覺得他的觸摸和進攻讓自己很不舒服。我感到羞恥,所以不敢告訴任何人。那種感覺,就像我考了一次不及格的分數,我想把試卷藏起來……他長期侵犯我的身體,我覺得好羞辱,我不敢告訴媽媽不敢告訴老師。」
膽小的曉慧不知道該怎麼辦,最終,她帶著這些暗傷離開了人間。
反 思:
作為父母,我們應當告訴男孩和女孩,學會保護自己的身體,內衣遮蓋的部分,除了自己和父母,外人不能觸碰,如果碰了,請立刻喊停,或者跑掉或者尖叫。然後,回家請告訴爸爸或者媽媽。除此外,我們應當糾正觀念:性教育沒有父母想像的那麼可恥,孩子知道後,並不會學壞。
最後,經常和孩子溝通,教育孩子:我們如果遭遇他人的身體侵犯一定要告訴爸爸媽媽或者老師,爸爸媽媽不會怪你也不會批評你,因為,那是對方的錯誤,不是我們自己的錯誤,我們是受害者。我們不能為錯誤者承擔痛苦,更不能為他保守秘密。不要替壞人保守秘密。
最後,凡媽還想提醒一句:性侵不僅僅是女孩會遇到的,男孩同樣面臨各種性侵犯,家長也要經常提醒和關心孩子。
揮之不去的憂鬱症
9月7日,香港教育局新任副局長蔡若蓮的長子潘匡仁在家裡跳樓,從40多層的高空墜下,惜告身亡。
(潘匡仁和母親)
潘匡仁畢業於香港名校,之後赴海外留學,畢業後回港工作,熱愛音樂,會彈鋼琴,吉他,也喜歡運動,尤其是跑步和單車。潘匡仁的母親蔡若蓮曾為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主席,也曾任福建中學校長,2017年特首選舉換屆後,出任香港教育局副局長。
事發後,一片嘩然。這樣一個出生於優渥家庭的青年卻因為受不起單車比賽受傷的挫折,患了抑鬱症,最終自殺。
反 思:
潘匡仁的自殺,讓所有父母再次為孩子門脆弱的受挫能力而擔憂。在教育孩子好好學習、奧數得獎的同時,我們是否更應當重視孩子的抗壓受挫能力?是否應當從小讓孩子學會面對困難時,應該如何積極思考、如何學會接受命運的波折和不公?
痴迷手機遊戲
2017年5月5日晚上九點多,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的男生阿強(化名)從自家11樓跳下,當場死亡。阿強的父親因阿強學習成績下降,於5月4日收走了兒子的手機,5月5日晚上,阿強放學後又哀求父親,把手機還給他,父親不同意。阿強一怒之下,決絕地從11樓跳下。看到兒子死亡,42歲的母親無法承受,當場也跳樓自殺,搶救無效死亡。
反 思:
長期玩手機的孩子,性格一般都十分粗暴。而且青春期的孩子,本來都叛逆、性格血氣方剛、易衝動,如果父母粗暴地從孩子手裡沒收手機,就是以暴制暴,後果只能是孩子比你更不理智。所以,導致了那麼多父母扔手機,孩子跳樓自殺的悲劇。孩子養成手機癮不是一天兩天,我們如果想幫助戒掉手機癮,也絕不是簡單地一扔了之!
誤入自殺群
雲子是一個15歲的青春期女孩,因為初二那年向暗戀的男生表白後被拒,她感到很沒面子,不願和同學來往。一次偶然的機會,雲子在網上看到一個很特別的qq群——自殺群。群友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人,大家竟然相約著一起去赴死。
一開始,雲子在這個群里純粹是為了獵奇,排遣一下糟糕的心情。可是久而久之,雲子竟然被一個個輕生的群友影響,也覺得人生毫無意義,不如早點離去。
雲子放大了自己任何不愉快的情緒,2017年9月,因為和母親的一次爭吵,雲子割腕自殺。而且將自己自殺的過程在群內直播。
事發後,雲子的母親從女兒的手機qq群聊天記錄里看到,雲子直播自殺時,群友們竟然一個個叫好,為她鼓掌。
反 思:
孩子大了,自然會接觸網路,他會在網路上遇到什麼,身為父母真的無從知曉。因此,我們還是應該在孩子很小的時候,養成一份比較暢通的親子溝通通道,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當孩子遇到困難,有了心事,能夠願意對父母傾訴,而不是胡亂到網路尋求出口和情緒依靠。
(文中所有孩子均為化名處理)
end
凡媽:記者、作家、資深媒體人。關注女性內心覺醒與親子陪伴,提倡豁達的新女性觀。其中,《寫給女兒:我寧願你不「善良」》被人民日報、有書、視覺志、HUGO、武志紅等一千多個公眾號頭條轉載,全網閱讀量達兩千萬。
凡媽原創文章推薦:
1、《白夜追兇》潘粵明:再不願一往情深
2、寫給女兒:我寧願你不「善良」
3、天啊!老娘上輩子造什麼孽?這輩子陪娃寫作業!
3、蘇享茂遇到翟欣欣後發了一條微博,婚戀中的人性真相是什麼?
4、女兒是學渣?沒關係,爸爸帶你彎道超車!
5、做平凡的媽媽,為孩子做許多平凡的事
6、給你寫信(4)最好的修養,是堅持在背後誇獎他人
7、如果孩子不想堅持就可以隨意放棄,還要父母做什麼?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