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學生自述:為了被耶魯錄取,我成了華裔的叛徒……
來源:公眾號【海外眼】
凜冬將至,今年的美國大學申請季也告一段落,一些孩子已經得知了提前錄取的結果,而更多孩子還在焦灼的等待,到時必定又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AaronMak,一個非典型華裔的名字,卻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華裔青年。他是這場戰役曾經的獲勝者,在2012年拿到了常春藤盟校耶魯大學的入場券,可如今回憶起來,他的心情卻不是志得意滿,而是反思、困惑和遺憾。
「我曾經在申請耶魯大學時隱匿了自己的華裔身份,而我將為此終生悔恨。」
下面就是他的故事……
1
2016年的冬天,當時還沒畢業的我來到大學錄取辦公室,查閱自己幾年前的申請資料,我想搞清楚自己到底是怎麼被耶魯錄取的。
當初為了避免因平權法案而在錄取時受到歧視,我選擇了隱匿自己的華裔身份。但我始終無法消除疑慮,那就是,我是不是因此才能夠被耶魯錄取的呢?
平權法案(AffirmativeAction),最早始於1961年肯尼迪總統的一個反對歧視的行政命令,後來幾經修改,成為今天一個影響無數美國人的重要法案。集中在教育與就業問題。對少數種族、土著美國人、婦女等歷史上被排斥的群體給予關照。
這個念頭其實由來已久,但最終讓我下決心付諸行動的是不久前宣判的費雪訴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案。
(圖為阿比蓋爾·費雪)
費雪案,2008年,白人女生阿比蓋爾·費雪狀告德州大學,指責德州大學在錄取時因考慮種族因素的政策對其逆向歧視。該政策為了照顧身處較差高中的少數族裔申請者,相當於配額錄取每所高中里前10%的學生。這使得許多比費雪學業水平相差許多的少數族裔學生被德州大學錄取,而自己卻落榜。
在費雪案審理期間,許多華裔也大力聲援費雪。眾所周知,亞洲學生與其它少數族裔相比,在學術和考試中佔主導性優勢。因此,這種平權最大的受害群體就變成了他們。然而大學為了校園內種族的多元化,必須限制亞裔的人數。普林斯頓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申請同一所學校,亞裔學生的SAT分數要比非裔多450分,比白人學生出140分。
2014年,第五巡迴上訴法院對該案以7比1做出了支持德州大學的判決。費雪不服判決,再次上訴。
2016年最高法院以4比3就此案件做出德州大學沒有違憲的裁決。多數大法官認為,基於族裔多元與平權的原則,德州大學的做法沒有違憲。
案件受理期間,華裔在最高法院前聲援費雪。「不要再有種族配額」,「幫助那些窮學生,不管他們來自哪裡」
我並不排斥平權法案,恰恰相反,我很清楚它在抵制系統性種族歧視中起到的重大作用,一個更加多元化的校園對於其他學生也是大有裨益的。
然而,身為華裔我很難擺脫這樣的想法,如此不公的錄取政策無異於是對我們過於優秀的「懲罰」!
2
那麼,為了被耶魯大學錄取我都做了些什麼呢?
出於迎合錄取委員會的考慮,我小心翼翼地修改和擦除我的華裔身份,在申請材料中儘可能地展示出白人化的一面,或者至少是去亞裔化的一面。
留空申請表中種族和民族這一信息欄(這在亞裔申請者中很常用);
很幸運我的姓氏Mak在美國並不是人們熟知的中國姓氏(如Chen,Li,Wang等),遇到經驗不足的招生官員,還可能會把我錯當成蘇格蘭人;
我把哲學作為我計劃申請的專業——一門絕大多數亞裔父母不會讓自己的孩子攻讀的「無用」學科;
雖然我想要攻讀法學博士,畢業後成為一名律師,但是醫生和律師這樣的職業是典型亞裔喜歡的具有社會地位的職業,所以我在研究生學位和職業規劃中也選擇留空。
在我申請常春藤的論文中,也絕口不提任何關於我種族背景的信息。除了申請加州大學時,我誠懇地講述了我移民到美國的祖父的故事,因為我知道,加州大學系統在錄取時不採用平權法案。
除此之外,大學申請季對我來說也不僅僅是一時的困擾,在整個高中四年中,我腦中時刻緊繃著一根弦,牢記輿論中的典型亞裔是什麼樣,然後儘可能地遠離與之有關的一切——
在高中期間從來不去參加未來醫生協會、乒乓球俱樂部、機器人小組或亞裔文化團之類的組織。
我放棄了在華裔中極為泛濫的才藝鋼琴,而更願意花時間去寫劇本和影評,參加那些不太華裔的活動。
我高四時曾選修過一門漢語課,但是幾周後就退出了。我對外的說辭是,學漢語太耗費精力我忙不過來,但實際原因是我不希望漢語作為外語出現在我的成績單上,然後再成功引起錄取官對我華裔身份的警覺。
(AaronMak與父母在耶魯大學校園的合影)
我不知道最終這些策略在我被耶魯錄取時起了多大作用,如果沒有這些策略我是不是就不會被耶魯錄取。更遺憾的是,我將永遠不可能知道這個答案。
我查閱的申請材料中也沒有給出絲毫的線索,唯一的記錄是我在 「性格特質」這一項上得了5分(滿分9分),而我的一無所獲大概源於耶魯大學在2015年銷毀了含有錄取官評註的記錄。
3
也許我是一個偽君子,一方面支持平權法案,另一方面又暗搓搓地在自己的申請中隱匿了華裔背景;或者我只不過是個軟弱的人,只是過於擔心大學在對亞裔學生錄取時的不公平對待。
於是我努力找到那些對此有堅定立場的人,以期來說服我自己。
我先拜訪了一位享有「常春藤教練」稱呼的升學機構經理Tyler,他的公司明確建議自己的亞裔申請者在升學過程中避免參與容易造成人們對亞裔的刻板印象的活動,例如小提琴、數學、圍棋或計算機。
我不知道Tyler是否有關於大學申請的內部消息,但是如果他的建議沒有用的話,他的公司向來也不會那麼成功了。
亞裔申請者尤其難以在申請大軍中脫穎而出,因為他們的才藝和課外活動都太雷同了。設想一下當招生官看到一個接一個的亞裔申請者會拉小提琴,只會無聊到打哈欠。面試也是亞裔申請者容易栽倒的地方:低著頭,避免目光接觸這樣的肢體語言恰好符合人們對亞裔「順從」的刻板印象。
——升學機構經理Tyler
的確我認識的許多亞裔喜歡數學和彈鋼琴,他們的父母認為這能增強他們的升學競爭力,這和Tyler告訴我的事實一對比顯得很諷刺。但美國的主流社會的習慣就是,把少數族裔劃分到他們所認為的一個模子里。
但是反過來,那麼多喜歡打曲棍球的白人學生就不會讓招生官感覺雷同嗎?那些真正熱愛鋼琴或小提琴,或者確實在醫學和計算機方面有天賦的亞裔,難道僅僅因為這些才藝和天賦太亞裔,就從申請的最初失去了競爭的資格嗎?
美國這樣的大學申請環境顯然不是良性的……
(圖中文字為:我是亞裔,但我並不擅長藝術)
接下來,我又去探訪了與我同是華裔出身的大學生Michael Wang。
他目前就讀於麻州的威廉姆斯學院,儘管這也是一所相當優秀的大學,可MichaelWang當初的目標畢竟是藤校。他確實也有資格去設立這樣的目標:
ACT考試獲得36分的完美成績;
選修了13門AP課程;
以第二的身份從1000多名學生的高中畢業;
在全國性的鋼琴比賽中榮獲第三;
在加州的數學競賽中獲得第一;
在全國辯論巡迴賽中進入了決賽;
在奧巴馬2009年就職演說的合唱表演中放歌。
你可能猜到了,下面我要說但是了……
但是如此優秀的MichaelWang申請七所藤校卻幾乎全軍覆沒,僅有賓夕法尼亞大學錄取了他,而他同樣認為,這種結果是錄取政策歧視亞裔的產物。
同樣作為華裔,他與我的區別僅在於他沒有隱藏自己的華裔身份。
他在申請材料中寫下了對數學和鋼琴的愛好,他在種族和民族一欄勾選了亞裔,他在闡述自己選擇政治學專業的動機時,提到了二戰期間的中國抗日戰爭。
時至今日,我已經拿到了耶魯大學的畢業證書,面前有著無數前途似錦的機會,可是我卻將永遠無法擺脫這樣的念頭:我是一個華裔的叛徒
推薦閱讀:
※叛徒惡狗顧順章(摘編)
※怎麼看待「作為人類我什麼也沒有,作為人類的叛徒我得到了我想得到的一切」這句話?
※此人曾是我軍最器重的人,卻死於叛徒之手,妻是武當女俠
※背黑鍋還是叛徒 吳三桂衝冠一怒真是為紅顏?
※柏克與潘恩:為自由而戰的叛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