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醫四診之--五音詳解

中醫四診之五音 --詳解【醫家箴言】 肝呼應角,心言應徵,脾歌應宮,肺哭應商,腎呻應羽。五臟五聲,以合五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蓋病苦於中,聲發於外,有不可誣者也。故《難經?六十一難》曰∶「聞其五音以別其病。」此之謂也。(清?李延昰《脈訣匯辨》) {聞診提要} 【原文】五音①:宮屬土,商屬金,角屬木,徵屬火,羽屬水。肝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心在音為徵,在聲為笑;脾在音為宮,在聲為歌;肺在音為商,在聲為哭;腎在音為羽,在聲為呻。此五音之應五臟也。(清?石壽山《聞聲須察陰陽論》) 肝呼應角,心言應徵,脾歌應宮,肺哭應商,腎呻應羽。五臟五聲,以合五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蓋病苦於中,聲發於外,有不可誣者也。故《難經?六十一難》曰∶「聞其五音以別其病。」此之謂也。(清?李延昰《脈訣匯辨》) 【注釋】 ①五音:指宮、商、角、徵、羽。《周禮?春宮?大師》:「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 【譯文】 中醫將五音配屬五臟。宮屬土,商屬金,角屬木,徵屬火,羽屬水。肝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心在音為徵,在聲為笑;脾在音為宮,在聲為歌;肺在音為商,在聲為哭;腎在音為羽,在聲為呻。這五種聲音與五臟都是相應的。 按:人體發出的各種聲音,是生命活動的徵象,反映了臟腑功能和氣血津液的盛衰。當外邪侵襲,或臟腑功能減退,人體患病後,必然會出現聲音方面的異常變化。通過觀察病人聲音的異常變化,可以了解疾病的性質、部位等方面的情況。 聲音的發出,主要是氣的活動通過空腔、管道、器官產生振動而形成的,即「氣動則有聲」。所以語言聲音的發出與肺、心、腎等臟腑的虛實盛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張志聰說:「音聲之器,在心為音,在肺為主聲,然由腎間動氣出於舌,而後能發其聲。」臟腑病變時,除可出現特異的聲響外,亦可通過經絡影響語言聲音。因此,臨床根據聲音的變化,不僅能了解發音器官的病變,亦可以推斷臟腑和整體的變化。《四診抉微》說:「聽聲審音可察盛衰存亡」,並強調「聲應於外者,有若桴鼓之捷也。」說明聽聲音在疾病診斷中的作用。 {聽聲音} 【原文】大笑不止,乃為心病。喘氣太息,乃為肺病。怒而罵詈①,乃為肝病。氣不足息②,乃為脾病。欲言不言,語輕多畏③,乃為腎病。前輕後重,壯厲④有力,乃為外感。倦不欲言,聲怯而低,內傷不足。攢眉⑤呻吟,必苦頭痛。叫喊呻吟,以手捫心,為中脘⑥痛。呻吟身重,轉即作楚,乃為腰痛。呻吟搖頭,攢眉捫腮,乃為齒痛。呻吟不起,為腰腳痛。診時吁氣,為屬鬱結。(凡人吁則氣鬱得以少伸也。)搖頭而言,乃為里痛。喉中有聲,謂之肺鳴;火來乘金,不得其平。形羸聲啞,咽中有瘡,肺被火囚(肺主聲故耳)。聲音暴啞,風痰伏火;曾系喊傷,不可斷病。聲嘶色敗⑦,久病不治。氣促喉聲,痰火哮喘。中年聲濁,痰火之殃。獨言獨語,言談無緒,思神他寄,思慮傷神。……出言蹇澀,乃為風病⑧。氣短不續,言止復言,乃為奪氣。衣被不斂罵詈親疏,神明之亂,風狂之類;若在熱病,又不必論。欲言復寂,忽又驚呼病深入骨。語聲寂寂然⑨者,不欲語而欲默也。則病本緘默,而何以忽又驚呼,知其專系厥陰所主,何也?靜默統屬之陰,而厥陰在志為驚,在聲為呼,況骨節中屬大筋,筋為肝合,非深入骨節之病,不如此也。……蓋聲者,氣之從喉舌而宣於口者也。新病之人聲不變,小病之人聲不變,惟久病苛病⑩其聲乃變。古人間隔垣之呻吟而知其病,覺無法乎?(《脈訣匯辨》) 【注釋】①詈(lì]):責罵。指謾侮罵人。②氣不足息:少氣;氣不夠用。③語輕多畏:聲音低怯。畏,懼;恐。④壯厲:形容聲音洪亮有力。⑤攢眉:皺眉,表示不愉快;攢眉苦臉。⑥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這裡是指胃脘痛。⑦聲嘶色敗:聲音嘶啞,五色徹底敗露,是五臟精氣衰微的象徵(警惕肺癌!)。⑧出言蹇澀,乃為風病:言語艱澀不順,多是中風後遺症的表現。⑨寂寂然:寂靜無聲貌;猶悄悄。⑩痾病:沉痾;重病。[Jh 按:聞聲音主要要辨別病人的語聲、鼻鼾、呻吟、驚叫等。病人說話聲音的強弱既反映了正氣的盛衰,也與邪氣的性質有關。一般來說,語聲高亢多言躁動的屬實證,熱證,是陽盛氣實機能亢奮的表現;若語聲低微無力,少言而沉靜的屬虛證、寒證。 (1)聲重:指病人語聲重濁,鼻音加重,稱為聲重。一般多為外感寒熱,壅阻氣機,肺氣不宣,鼻竅不通所致。臨床上還兼見鼻塞、流涕,咳嗽等症關狀。 (2)音啞失音:若聲音嘶啞不暢快,稱為音啞;發不出音,稱為失音。新病大多感受風寒、風熱,肺失宣肅,多屬實證;即所謂「金實不鳴」;久病內傷反覆發作,多屬肺腎陰虛,津液不能潤喉,多屬虛證,即所謂「金破不鳴」。 (3)鼻鼾:指熟睡或昏迷時喉鼻不自覺發出的一聲響。由於氣道不暢所發出的異常呼吸聲。熟睡時發出鼾聲而無其他不良表現,大都因年老體胖或睡恣不當有關。如病人昏睡不醒或神識不清出現鼾聲如雷,連綿不絕則多屬高熱神昏或中風入臟之危象。 (4)呻吟:指患者因病痛難忍發出的聲音。大都因身體有痛楚。一般實證、劇痛,呻吟聲高亢有力;久病、虛證呻吟低微無力。臨床上還可結合病人的姿態了解病患的部位。《通俗傷寒論》云:「攢眉呻吟者,頭痛也,呻吟不能轉身,坐而下一腳者,腰痛也。搖頭以手捫肋腮者齒頰痛也。」 (5)驚呼:患者在日常或在睡眠中突然發出驚叫聲,其聲尖銳,表情驚恐萬狀,多為劇痛或是驚恐所致。小兒高熱發生驚呼多是高熱動風:成人發出驚呼大多因驚恐使精神受到高度刺激或是劇痛難忍。 {聽語言} 【原文】……陰陽不外燥濕,燥邪乾澀,聲多厲仄①,或乾噦②,或咳聲不揚,或咳則牽痛,或乾咳連聲,或太息氣短(燥甚則經絡拘急,拘急求伸,故善太息);化火則多言,甚則譫狂,其聲似破似啞,聽之有乾澀不利之象。濕邪重濁,聲必低平,壅塞不宣,古謂如從瓮中作聲者然,或默默懶言,或昏昏倦怠,或多嗽多痰,或痰在喉中漉漉有聲,或水停心下有聲,或多噫氣③(濕阻不宣,故多噫氣),周身酸痛,沉重難展;化火則上蒸心肺,神智模糊,呢喃自語,或昏沉迷睡,一派皆重濁不清之象,流露於呼吸之間。他如出言壯厲,先輕後重者,外感也;出言懶怯,先重後輕者,內傷也。妄見妄言為譫語,無稽狂叫為狂言,實④也。又有神虛譫語、虛煩似狂二證,當以脈、證、舌苔參之,斷不可誤以為實。若語不接續為鄭聲,無人始言為獨語,此屬虛⑤居多。又有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二者皆屬危候。(《醫原》) 【注釋】①厲仄:指聲音高。與下文「低平」相對而言。②噦(yuě):乾嘔。要吐而吐不出東西來。③噫氣:噯氣;是胃中氣體上出咽喉所發出的聲響,其聲長而緩,古代稱為噫氣。亦屬胃氣失和而上逆的一種表現。④實:實證。⑤虛:虛弱的病症。 按:言為心聲,語言是神明活動的一種表現,語言的異常,主要是心神的病變。一般來說,煩躁多言,語聲高亢有力,多屬實證、熱證;反之語聲低微,時斷時續多屬虛證、寒證。病態語言表現有譫語、鄭聲、囈語、狂言幾個方面。 (1)譫語與鄭聲:譫語,是指患者表現為神識不清,語無倫次,兼有身大熱,多屬於熱擾神明之實證。可見於溫病熱入心包或陽明腑實證。如《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所云:「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因譫語多屬實證,前人總結為「實則譫語」。 鄭聲,患者也表現為神識不清,但與譫語不同的是語言重複,時斷時續,語聲低弱模糊,多屬於心氣大傷,精神散亂之虛證, 常見於疾病的晚期、危重的病人。故前人總結為「虛則鄭聲」。 (2)狂語與獨語:狂語指患者精神錯亂,語無倫次,言語粗魯,狂言亂語,失去理志控制,多因情志不遂,氣鬱化火,痰火擾心,神志不寧。屬陽證、實證。常見於狂病、傷寒蓄血證。3T{Zvyb>Q" 患者喃喃自語,語無對象,見人則停是獨語,多屬於心氣虧虛,神失所養的癲證、郁證。 此外,病人突然語言蹇澀,詞不達意,並拌有舌強、半身不遂,多為風痰阻絡中風之先兆,或中風後遺症。 [病案舉例] 胡某,男。春溫不解,邪熱入於營血,身有癍疹,色紫黑;肌膚炙手,內熱如焚,唇焦齒垢,舌苔燥黃,初則譫語神糊,延至旬日,漸見發狂,四處奔走,如見鬼神,作叩拜頂禮之狀甚或毆人詈罵,診其脈沉數有力,大便6日未解,小溲短赤,此春溫痰火發狂,大實大熱之證。處方: 錦紋軍15g 玄明粉15g 炒枳實12g 生石膏90g 全瓜蔞18g 粉葛根12g 川連4.5g 凈連翹12g 膽南星12g 石菖蒲9g 鮮蘆根1支 二診:服藥後,大便連下兩次,如膠如漆,膚有微汗,神志較靜,肌熱,狂態大減,癍疹漸轉紅潤,察其舌,苔已退去大半。以上方各葯減藥量少許,加鮮生地、鮮石斛以涼血、增液。大便續解三次,其狂若失,神識清明。後再投以清理余邪兼扶正之品,而病遂痊。[引自.余無言醫案.江蘇中醫 1959,(8):39] [中醫解析] 此案為春溫,先是熱入營血,熱擾神明則譫語神糊,繼則痰火發狂,大實大熱之證。故投豁痰承氣湯,即承氣湯去厚朴,嫌厚朴溫燥而易瓜蔞,清胸膈之痰。加生石膏、葛根清陽明之熱,黃連、連翹清心涼膈,南星、菖蒲豁痰開竅。終以涼血增液、清理余邪兼以扶正之品收功。 {聞呼吸} 【原文】氣短不續,言止復言,乃為奪氣。氣來短促不足以息,呼吸難應,乃為虛甚。素無寒熱,短氣難續,知其為實;吸而微數,病在中焦。實則可生,虛則不治,上焦吸促,下焦吸遠②。(《四診抉微》) 【注釋】 ①上焦吸促:上焦病證呼吸多急促。②下焦吸遠:下焦病證呼吸多慢而淺。 【譯文】呼吸氣短不續,語言反覆不已,是氣將衰竭的表現。呼吸短促,呼多吸少、呼息困難,是虛證。病人平素未見畏寒畏熱的表現,而出現短氣大都為實證、呼吸稍微急促,病在中焦,實證易治療,虛證難以治療。上焦病證,呼吸大都急促。下焦病症呼吸多慢而淺。 按:肺主氣,司呼吸。人體通過肺一呼一吸,吸入新鮮空氣,呼出體內濁氣,不斷地吐故納新。肺所吸入的清氣與水谷精氣相結合形成宗氣,積於胸中。上出喉嚨調節和控制呼吸的頻率,同時通過心脈布散全身,溫煦四肢百骸,維持人體正常功能。呼吸雖然依賴於肺,但還要它臟器的配合,故《類證治裁、喘證》說,「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陰陽相交,呼吸乃和」。《難經、四難》說:「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因此人體任何臟器功能受損,都會影響正常的呼吸。 一般說來,呼吸氣粗,快呼快吸多病熱證、實證,常見於外感疾病;呼吸急促,聲高氣粗,兼有發熱或胸腹脹滿,大都熱邪內盛。或因痰飲或胃腸積滯所致。呼吸氣微,徐出徐入者,多屬寒證、虛證,常見於內傷久病;呼吸微弱,氣短不足以息,神疲形瘦,多屬內傷虛損,肺腎之氣不足,元氣大虧所致。少氣:呼吸微弱,氣少不足以息的稱為少氣,多因肺腎氣氣虛所致。嘆息:胸中鬱悶不舒,長吁短嘆稱為嘆息,多因情志抑鬱、肝氣不舒所致。 {聞哮喘} 【原文】 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①,上氣②喘③,汗出,咳動肩背④。(《靈樞?五邪篇》) 陰陽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納升降失常,斯喘作焉。實喘責在肺,虛喘責在腎。實喘者,胸滿聲粗,氣長而有餘;虛喘者,呼長吸短,息促而不足。實喘者,出氣不爽;虛喘者,入氣有音。實喘,有水邪射肺,有痰飲遏肺,有客邪(六氣之邪,皆能致喘)干肺,上焦氣壅,治宜疏利;虛喘為腎不納氣,孤陽無根,治宜固攝。虛實分途,陰陽異治,然則聞聲之道,顧不重哉!經故曰「聞而知之之謂聖。」(《醫原》) 肺病令人上氣,兼胸膈痰滿,氣行壅滯,喘息不調,致咽喉有聲,如水雞⑤之鳴也。(《諸病源候論?氣病諸候》) 【注釋】①寒熱:指惡寒發熱。②上氣:指肺氣不得宣散,上逆於喉間,氣道窒塞,呼吸急促的表現。以呼多吸少,每兼咳嗽為特徵。③喘:是指呼吸困難,短促急迫的表現,甚則張口抬戶,鼻翼煽動,不能平卧。④咳動肩背:咳嗽時牽動其肩背。⑤水雞:即田雞,水雞聲,是形容喉間痰鳴聲連綿不絕,好象是田雞的叫聲。 【譯文】病邪侵犯肺臟,就會出現皮膚疼痛、惡寒發熱、氣上逆而喘促、汗出、咳嗽牽引肩背等不適癥狀。《醫原》說,體內陰陽平衡,呼吸就平和。如果體內氣機出入升降失去了正常,氣喘就會發作。氣喘實證多是肺的毛病,虛證與腎虛有關。氣喘實證,胸部滿悶喘聲很大,呼吸氣顯得時間長;氣喘虛證,呼氣時間長而吸氣時間短,有氣短促或上氣不接下氣的感受。實喘呼氣不暢;虛喘吸氣能聽到聲音。實喘主要的病因病機是水飲、痰飲、外邪,使肺氣壅塞,治療宜疏理氣機,利水飲,化痰滯,宣肺降氣;虛喘是腎不能納氣,所以要補腎陽,固腎納氣。虛證與實證是兩回事,陰陽虛實不同治法就不同,所以說聽哮喘聲音的技術,回頭來看一下哪有不重視的道理!《內經》所以說:聞而知之的醫生能稱得上高明的醫生。《諸病源候論》上又說,肺病可使人氣上逆,胸膈間痰多,氣就阻滯了,這樣喘息不能通調,咽喉就會發出聲音,這種哮鳴的聲音就如同田雞般叫聲。 按:喘是以呼吸困難、短促急迫,甚則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卧為特徵,發病主要與肺、腎有關。中醫將喘分為外感和內傷兩類。一般實喘發病急驟,呼吸深長,聲高氣粗息涌,胸中脹滿,惟以呼出為快,多為風寒襲肺或痰熱壅肺,肺失肅降;虛喘病勢緩慢,是輕時重,喘聲低微,呼吸短促難續,得一長息為快,動則喘甚,是肺腎虧虛所致。 哮證是一種發作性的痰鳴疾患,發時喉間哮鳴有聲,呼吸困難,甚則喘息不得平卧。 喘和哮都有呼吸困難的共同表現,喘以呼吸困難,甚則張口抬戶肩,鼻翼煽動,不能平卧為特徵;哮以發時喉間哮鳴有聲,呼吸氣促困難為特徵,喘不一定兼哮、但哮必定兼喘,故臨床上多哮喘並稱。 [病案舉例(1)] 仇某,女,32歲。素有氣喘,此次發作有日,神志昏沉,氣喘痰鳴,不能平卧,身疲氣弱,肢冷,脈沉細無力,乃陽虛氣喘,腎氣失於攝納,勢頻虛脫,急急回陽納氣。處方: 高麗參15g 沉香1.5g 黑錫丹9g(打碎布包同煎) 二診:服藥後,氣喘大減,神志轉清,脈象較為有力,予以補氣化痰法調理。處方: 北沙參30g 杏 仁9g 浙貝母4.5g 全瓜蔞9g 白 前9g 桔 梗4.5g 牛蒡子6g 前 胡9g 陳 皮4.5g 法半夏6g 赤 苓6g_^XYO( 數劑後,氣喘多痰,身疲氣弱等症,均獲痊癒。[引自時逸人醫案.江蘇中醫 1965;(11):11] [中醫解析] 本案患者素有氣喘,發作有日,現症有頻臨虛脫之危象,急以回陽納氣。《問齋醫案》云:「肺為氣之主,腎乃氣之根。腎氣不歸原,肺損氣無依附,孤陽浮泛作喘」。故用高麗參、沉香、黑錫丹溫腎陽、祛陰寒,則氣喘自平,續以補氣化痰,則氣弱痰多之象自可痊癒。 [病案舉例(2)] 李某,男,50歲,漢族。住院號:4880。1990年11月19日入院。自訴哮喘病史20餘年,近三年來加重,尤以冬季為甚,發時呼吸迫促,胸悶氣喘,咳嗽,痰白量多,甚則頭面汗出,難以平卧。證見呼吸困難,咆喉間有痰聲,顏面浮腫,目閉難張,納差,小便如常,舌苔白膩,脈象滑而兼數。處方:;0GF]iFDLn= 射 干9g 五味子15g 麻 黃9g 制半夏9g 細 辛3g 干 姜9g 茯 苓15g 杏 仁 貝 母9g 炒萊菔子9g 厚 朴9g 生赭石9g(研末) 連服5劑,喘定咳輕,咯痰減少,已能卧睡,飲食量增。方中去赭石加炒神曲、炙桑白皮各9g 再服4劑,諸症基本解除。(引自《現代疑難病經方驗案評析?巴哈爾醫案》) [中醫解析] 本案屬於寒飲郁肺,兼有中焦濕阻之證。治療宜宣肺散寒,降逆化痰,方用身射干麻黃湯加減。用麻黃宣肺平喘;夏、姜、辛溫散寒飲;五味子斂肺並防以上諸葯辛散太過。杏仁、貝母、赭石降逆肅肺化痰,茯苓、萊菔子、厚朴理氣化濕。如此宣肺運脾,中焦濕雖濁得化,有利於上焦寒飲消散。 {聞咳嗽聲} 【原文】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素問?咳論》)息引胸中上氣咳者,肺金肅降之令不行,上逆而咳,惟火故咳也。張口短氣,肺痿唾沫,又金受火邪,不治之症,均以出氣之粗,名為息耳。(《醫門法律》) 【注釋】肺痿:肺葉枯萎。肺痿是陰虛肺傷的慢性衰弱疾患。主要癥狀為咳嗽,吐出稠痰白沫,或伴有寒熱,形體消瘦,精神萎靡,心悸氣喘,口唇乾燥,脈象虛數等症。 【譯文】咳本屬肺,但引起咳嗽原因很多,不僅僅肺臟有病才會咳嗽,五臟六腑的病變均可通過經脈傳導,使肺的氣機失調導致咳嗽。《醫門法律》上說,胸中氣促窒悶而咳嗽,不能行使肺主肅降的功能,肺氣上逆而咳,是肺受火邪侵襲或肺熱所致。張口呼吸,短氣不足以息,肺葉枯萎,咳吐稠痰白沫,再加上肺金受火邪侵襲,就是不治之症,都以呼氣時聲粗如涌,稱為喘息。 按: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癥候,前人認為,有聲無痰為咳,有痰無聲嗽,臨床一般多為痰聲並見,難以截然分開,故以咳嗽並稱。《素問?咳論》在認為五臟六腑皆令人咳的同時,也強調咳嗽是由於「皮毛先受邪氣」所致。根據不同的臨床表現,分為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腎咳等。《諸病源候論、咳嗽候》有十咳之稱。除五臟咳外,還有風咳、寒咳、久咳、厥陰咳。明,張景岳執簡馭繁,歸納為外感、內傷兩大類。《景岳全書.咳嗽》篇說:「咳嗽之要,止惟二證。何為二證?一曰外感,一曰內傷而盡之矣」。至此咳嗽辯證分類始較完善,切合臨床辯證論治。 咳嗽是肺失宣肅,肺氣不暢而上逆所致,聞咳嗽要注意其聲響,有痰無痰及痰及顏色等變化。 咳聲重濁,多屬實證;咳聲低微氣怯,多屬虛證;咳而氣急,呈陣發性發作,連聲不絕,終止時作鷺鷥般叫聲的為「頓咳」(百日咳);咳聲如犬吠,喉間起白膜者,要考慮是否患白喉;乾咳無痰多屬肺腎陰虛或燥邪犯肺。 在聞咳嗽的同時,還應注意痰量的變化,幫助辯別咳嗽的性質。 [病案舉例] 余早年至富民縣訪友,友留宿,夜闌入寐,聞間壁咳聲頻頻,達旦未止,經詢問,方知夜咳者乃一年近七十之老嫗,病已半載,屢治罔效。余即登門予以診治。其症咳多甚於夜間,每卧即痰壅作咳,以致難以入寐。咳時氣短難接,痰有鹹味,雖屢服化痰止咳之葯,總難奏效。脈兩寸俱大,兩尺則微細欲絕,參其脈症,知此病不單在肺,腎亦病矣,乃腎虛不納之候。遂以金匱氣丸加味治之: 處方:附片 (開水先煎)上肉桂 (研末調服)熟地 山茱萸 淮山藥 茯苓 粉丹皮 澤瀉 炙麻黃根 五味子 上方僅服1劑,當晚咳即減半,知葯已對證,令其再服5劑,併購金匱腎氣丸常服,未及半月而愈。(引自《李繼昌醫案?咳嗽》 按:李老云:「治咳首當辨明新久虛實,大凡新病實證,病多在肺,應以祛邪為先,不可早投斂肺之葯;久病虛證,病多在腎,當以攝納為急,不宜過用宣散之劑。」故臨證應慎之。 {聞呃逆、噯氣、嘔吐} 【原文】五氣所病①,心為意噫」②,肺為咳,肝為語③,脾為吞④,腎為欠⑤,為嚏、胃氣逆,為噦⑥。(《素問?宣明五氣篇》)tlT*Q1Y< 噦者呃逆也,非欬逆者欬嗽之甚也,非呃逆也;乾嘔者無物之吐即嘔也,非噦也,噫者飽食之息即噯氣也。非欬逆也。(《景岳全書?呃逆》) 【注釋】 ①五氣所病:五臟氣機失調所出現的主要癥狀。②噫:噯氣。③語:指話多,④吞:指吞酸,⑤欠:呵欠,⑥噦:呃逆。⑦欬:古同「咳」。 【譯文】五臟氣機失調發生病變,各有不同的表現,心氣不順,心情不悅,表現為噯氣;肺氣不肅,表現為咳嗽;肝氣不舒,表現為話多;脾氣不順,表現為吞酸;腎氣不足,表現為呵欠,六臟之氣機發生病變,同樣各有不同的表現,胃氣不降,表現為呃逆。 按:呃逆是以氣逆上沖,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繁,令人不能自制,古人稱「噦」。《靈樞、口問》篇說:「谷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今有故寒氣與新谷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混,真邪相干,氣並相逆於胃,而腑不受,復出於胃,故呃逆也」。闡發了呃逆發生的病理機制。 臨床上根據呃聲的高低強弱;間歇時間的長短,判斷病症的寒熱虛實。呃聲頻作,高亢而短,其聲有力者,多屬熱證、實證;呃聲低沉,聲弱無力,多屬虛證、寒證。突發呃逆,但無其它病史和兼症者,多屬飲食制激,或偶感風寒,一時胃氣上逆動膈所致,一般呃逆時間短暫,喝水則可不治而愈。 噯氣是胃中氣體上出咽喉所發出的聲響,其聲長而緩,古代稱,為噫氣,亦屬胃氣上逆的一種表現,與短促而頻的呃逆不同。飽食之後偶有噯氣且無其他兼證不屬病態,臨床應根據噯聲的高低和氣味的不同辨寒熱虛實。噯氣酸腐,兼脘腹脹滿,多為宿食停滯,是實證;噯氣頻作,無酸腐味,兼有脘痛者多為寒邪客胃,屬寒證;噯氣低沉斷續,無酸腐味,兼有納少,不思飲食多為胃虛氣逆。多見於年老體弱和久病體虛之人,屬虛證;噯聲頻作而響亮,噯氣後脘腹脹減,隨情感變化而增減,多為肝氣犯胃,屬實證。 嘔吐是臨床常見的一個癥狀。胃主受納,腐熟水谷,其氣主降,所以任何病變導致胃失和降,氣逆於上所引起的病症。皆可引起嘔吐。《聖濟總錄?嘔吐》說:「嘔吐者,胃氣上而不下也。」前人以有物有聲謂之嘔,有物無聲謂之吐,無物有聲謂之乾嘔。一般嘔與吐同時發生,很難截然分開,故一般並稱為嘔吐。 臨床可根據嘔吐的聲響強弱、吐勢緩急、嘔吐物性狀、氣味及兼見的其他癥狀來判斷病證的寒熱虛實。吐勢徐緩,聲音微弱,吐物清稀者,多屬於虛寒證;吐勢較猛,聲音響亮,吐出黏痰黃水,或酸腐味苦者多屬於實熱證。熱擾神明的重症,嘔吐呈噴射狀,應引起醫生的高度重視。 [病案舉例(1)] 王某,男,31歲。呃逆連連,已達8日之久,上次排便乾結,致肛痛出血甚多,臍右側如拳攻起,胃脘亦痛。處方: 旋覆花9g 代赭石9g 公丁香3g 大黃6g 芒硝9g 柿蒂5隻7/45VLh>5 複診,服藥1劑,呃逆即停,今日胃痛減,排便三四次,稍里急。處方:CM.OedyG 川朴9g 川連3g 廣木香3g 陳皮6g 黃芩6g 2劑停診。[引自姜春華醫案.中醫雜誌 1959;(4):56] [中醫解析] 呃聲連連,胃氣上逆,以旋復花、代赭石、柿蒂降逆止呃;大便乾結,肛痛出血,胃脘痛,屬陽明胃熱、大腸燥熱內結,胃腸腑氣不降,氣逆而呃,故以大黃、芒硝通腑泄熱;繼以黃連、黃芩清胃腸餘熱,厚朴、木香、陳皮疏肝理氣和胃,諸症悉平。 [病案舉例(2)] 施某,男,46歲。1984年3月6日初診。脾胃素虛,納多即吐,時發時止已半年,迭經治療效不顯。刻診,面色蒼白,形羸肢冷,脘腹痞脹,食略多即吐,感寒尤甚,頭重腰酸,氣短乏力,便溏少,溲清長。舌 苔白滑,脈沉遲。處方: 炒党參10g 茯 苓10g 焦白朮10g 煨葛根10g 姜半夏10g 炮姜炭6g 焦蒼朮6g 白豆蔻6g 益智仁6g 桂 枝6g 粳米一撮 3月10日複診:吐已止,余恙漸減,屬原方繼服三劑。葯後病癒,但吐久體虛未復,原方出入調治一周而愈。(引自《醫藥詩文選集?承忠委醫案》) [中醫解析] 前賢責嘔吐之因,多由胃不能降。然細究不降之理,則虛實參半矣。患者因年近半百,難免脾陽日餒,又復為寒濕所閉,終致本虛標實,故予暖培卑監法,舍甘草之甘緩戀濕,加半夏降逆鎮嘔,桂枝濕陽平沖,白寇芳化調氣,共收溫中止吐之效。
推薦閱讀:

中醫之--切診(轉)
6款中醫藥膳圓你媽咪夢!
行者老師講中醫第06講《五行》20110709講
專家問答:中醫專家羅大倫答調理孩子脾胃健康
中醫治腫瘤有3招絕活

TAG: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