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頌詩經》:一次文化經典的有效表達
董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段段耳熟能詳的經典詩文……
在第九個中國文化遺產日到來之際,《琴頌詩經》藝術音樂會14日晚在北京市朝陽區文化館上演。多位國學、傳播學專家現場觀摩後認為,《琴頌詩經》為傳統文化經典的有效傳播和表達樹立了一個樣本。
怎樣讓人們走進經典?
說起《詩經》,很多人會回答「知道」。
說起《詩經》有什麼用,很多人會表示「不清楚」。
「知道但不清楚」,人們對待《詩經》的認識、心態和感情,反映著一種對經典的普遍狀態。
現代人生活節奏加快,往往缺少時間品鑒原文;語文教學過分重視應試,恰恰忽視了對經典內涵的詮釋;閱讀古文需要一定文化基礎,很多人望而卻步,敬而遠之。
怎樣讓人們走進經典,繼而傳承經典呢?
《琴頌詩經》藝術音樂會的主創團隊有一套「獨門秘訣」。
方法之一,讓經典通俗起來。「東門之楊,其葉牂牂。昏以為期,明星煌煌。」《詩經》中的名篇《東門之楊》到底是什麼意思?《琴頌詩經》藝術音樂會的第一句話即給出答案:這是描寫約會時一方不至、一方久候的詩。
方法之二,讓經典律動起來。《琴頌詩經》中的曲目,全部以《四庫全書》中收錄的《詩經》古琴樂譜為母本,重新打譜、整理而成。
方法之三,讓經典現代起來。「有那樣一個人,不靠近、不招惹,讓人感懷終身、終不可忘。」如此現代的詞句,竟是詮釋名篇《淇奧》的。主持人還稱,不是西方才有婚禮進行曲,《桃夭》就是中國的婚禮賀歌。
方法之四,讓經典立體起來。演而說,吟而奏,唱而彈,《琴頌詩經》的舞台現場也追求舞美的配合、服裝的講究,令觀眾在光影疊加中體驗經典。
方法之五,讓經典現實起來。比如,讓都市人在聆聽經典的一個多小時里,產生「復得返自然」的恬靜感;讓孩子們在品讀熟識成語的誕生背景中,產生意外獲得知識的自豪感;讓藝術家在詩情畫意的烘托中,產生久違了的靈感……
「國藝演說」助力經典傳承
「你聽,那琴上,有關關雎鳩的鳴唱,有桃之夭夭的歡歌,有在水一方的唱誦,有歷史的竹簡翻過歲月山河的詩情。」
以一對小夫婦的生活對話提煉而成的聯句詩《女曰雞鳴》,讓人看到,生活,本就是一首詩;生活的語言,就是詩的語言。
一位觀眾評價,這解說詞寫的可真美,聽著心裡舒服!
對於自己在整場演出中的工作和角色,《琴頌詩經》藝術音樂會主持人、青年文化學者曹雅欣用「國藝演說」四字概括。
據了解,「國藝演說」是一種業內熟識但鮮為媒體報道的文化傳播形式。
曹雅欣這樣解釋「國藝演說」:「懷敬畏之心、閱各家之言、作謹慎之辯、選信美之辭,對經典進行相對貼切的時代性解讀。」
「讓國學走入生活,令傳統成為時尚。」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文藝評論家劉禎認為,「國藝演說」以對優秀傳統經典做時代性解讀為目的,是傳統文化在當代傳播方式上的一種創新性發展,是弘揚國學藝術「正能量」的可貴探索。
智慧、技術、渠道缺一不可
在《琴頌詩經》音樂會中,詞句精妙的「國藝演說」與琴瑟優美的古琴演奏相得益彰。
以弘揚傳承文化經典為主題,以到位的現代語言解讀為特色,以極致琴音和專業吟唱為背景,這樣的演出由誰來演?
曹雅欣表示,參與演出的,既有專業人士,又有學生、醫師、攝影師等兼職演員,所有工作人員都是對傳統文化抱以極大熱情的「國學粉絲」,來者均不計報酬,身兼多職,志願服務。
國際關係學院文化與傳播系主任郭小聰認為,《琴頌詩經》的成功,是底蘊深厚的老藝術家和富有創新精神的青年攜手合作,智慧融合、發酵的結果,也是當今不可多得可雅俗共賞的高雅藝術品。
在《琴頌經典》成功演出時,其姊妹篇《琴夢紅樓》也在大學校園內進行巡迴演出。對此,曹雅欣說:「我們的團隊下一步將總結小劇場演出的經驗,在探索符合互聯網等新媒體規律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之路上進行嘗試。」
推薦閱讀:
※抑鬱往往是不敢表達內心需求
※鄒海林:再論人格權的民法表達(上)
※表達一個人傷心的句子
※20條關於愛情的經典句子,表達愛情的句子
※無聲的表達——永樂宮壁畫中的百手千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