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賓斯坦談教學丨「鋼琴家要不斷重讀樂譜,從中發現新的寶藏。」

魯賓斯坦演奏肖邦《第二諧謔曲》

魯賓斯坦談鋼琴教學及一些著名鋼琴家的演奏(上)

1920年初,在兩次南美之旅的間隙中,魯賓斯坦來到紐約。他的美國經紀人未為他安排多少像樣的演出。於是他便利用這段空閑,聽了許多音樂會。他聽了霍夫曼和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會,聽了加布里洛維奇(Ossip Gabrilowitsch,參見今日公眾號文章「加布里洛維奇談鋼琴演奏的觸鍵問題」)充滿詩意的演奏。年輕的海菲茲在滿座的卡內基音樂廳演出,克萊斯勒依舊維持著自己的地位。這些藝術家中的大多數魯賓斯坦都認識,以前已聽過他們的演奏。他也有機會聽到自己的直接競爭者——本諾·莫伊塞維奇(Benno Moiseiwitsch 1890-1963)和米沙·萊維茨基(Mischa Levitzki ,also seen as Levitski,1898—1941)的表演。稍後,魯賓斯坦在阿根廷還聽了法國著名鋼琴家愛德華 · 里斯勒(Joseph-édouard Risler,1873—1929))的演奏。魯賓斯坦是抱著向諸位音樂家虛心學習的態度去聽音樂會的:首先下定決心,在傾聽他們彈奏的每一首曲子時,要做到就像第一次聽他們的演奏一樣,儘管他們的大部分曲目,魯賓斯坦自己都曾經彈奏過。——他下面的看法,可以說就是他邊聽音樂會邊思索的結果。 

魯賓斯坦認為:

「直接聽這些大藝術家的演奏,讓我學會了許多東西,引起了我的許多思考,更使我確信,對當時普遍認可的彈奏方法不予理會是正確的。許多有才華的鋼琴學子都屈身於『萊謝蒂茨基方法』或者『布萊特豪普特方法』,或者其他的什麼方法。大師們那些才華稍遜的學生們則不知羞恥地推銷這些方法,並以此為生。我始終認為,教師就像醫生一樣,應該區別對待每個學生,設法找出其不同的音樂才能和不足。教師應該非常注意自己學生之間的生理差別:矮個子的學生彈奏樂器的方法就不同於高個子,有的人手小,有的人手太大,有的人手指太短,此外,還存在著手的伸展度不同的問題。教師應該仔細觀察所有這些不同的特徵,在教學過程中選擇適合於各個學生的曲子。我發現,最好的教師是職業教師,他們是由於熱愛教學工作才當教師的。跟著名的鋼琴演奏家學琴往往很危險。因為他會不自覺地把自己強大的個性強加給學生,常常只是把學生變成自己蹩腳的模仿者。也有人對自己照料的才子過分關愛,就成年累月地壓制著他們獨立展翅飛翔的願望。」

肖邦《第二鋼琴協奏曲》(魯賓斯坦/普列文)

魯賓斯坦還認為:

「我想對所有有希望的高才生提出一個最嚴肅認真的建議——這建議發自我的內心深處,來源於我長期的經驗:一旦完全掌握了鍵盤,並已很好地發展了技術,就可停止跟從老師,而自己去學習鋼琴音樂的二度創作。大部分十七八歲的年輕鋼琴家,已對藝術生涯做好了準備,這時就該開始自己和作曲家的直接對話了。演奏家和畫家有著許多共同之處。如果有十位畫家為你畫肖像,那麼,你在每個畫家筆下的形象都會略有不同,而每個畫家都會發誓說:『我看到的你就是這個樣子!』音樂的闡釋也完全一樣。每個演奏家都會把自己的才華投入音樂作品,並根據自己的理解和個性,儘可能把它表現完美。還有一個建議:不要公開演奏自己不喜歡或不理解、但在曲目中似乎有用的作品,因為演奏這種曲子,無論對作曲家還是對自己都沒有好處。」

勃拉姆斯《第一鋼琴協奏曲》(魯賓斯坦/海廷克)

魯賓斯坦又引自身的例子說明:

「鋼琴家要不斷重讀樂譜,從中發現新的寶藏。在巴西演出時,「我演奏的肖邦的作品比以往都多。我彈奏了兩首奏鳴曲,我在其中發現了新東西。肖邦《降b小調奏鳴曲》(作品第35號)第一樂章,我聽過的每位鋼琴家,包括我自己,都彈得很快。通過仔細讀譜,我意識到這樣彈不對。肖邦太清楚奏鳴曲曲式了,不會對「第一樂章的快板allegro」(在這裡,就是把開始的廣板『largo』加快一倍變成『doppio movimento』)給出這樣一個快板速度,這種速度首先更適合於最後樂章,然後才是奏鳴曲結構的基礎。如果將此快板彈得慢些,以便讓短小的大調動機聽得更清晰、明亮,那麼神秘的尾聲也能得益。許多新的想法都是在重新研讀常彈的作品時產生的。我們鋼琴家們時常因為反覆演奏同一作品,會面臨產生壞習慣的危險。年輕的鋼琴家們,常應以新的目光不時地審視音樂,努力去發掘以往沒有見到的珍寶。」

《降b小調第二鋼琴奏鳴曲》(Piano Sonata No.2 in b-flat Minor Op.35),第三樂章著名的送葬進行曲先作於1837年,當時肖邦在馬略卡島療養結束,住在喬洛·桑的故鄉。舒曼稱之為「神秘莫測的,好像面帶嘲弄的笑容的獅身人面像」。這自然不是像海頓或莫扎特奏鳴曲那樣「從前好世道」的音樂,這是肖邦獨具一格、真正革新的作品。這部奏鳴曲包括四個樂章:

01、第一樂章,降b小調,2/2拍,極慢板-快一倍的速度,從呻吟般的極慢板開頭,接著用雙倍速度奏出第一主題。

這第一主題一直 情緒不安,直到第二主題出現,才趨於安靜。但安靜的第二主題馬上也激動不安。到了呈示部,突然衝破了平衡,結束在降A及降D音的不協和的屬七和弦上。展開 部先對第一主題進行展開,較為接近即興曲,之後,第二主題以降B大調出現,再現部省略了第一主題。結尾陰沉不安,它並沒有帶來寧靜的氣氛,沒有使人感到戲 劇已經結束,而使人急切期待著以後將發生的事件。

第二樂章,降e小調,3/4拍,諧謔曲,三部曲式。

以陰鬱開頭,情緒逐漸高漲加強其恐怖的氣氛。尼克斯說:「猶如低雲密布, 雷鳴隆隆,狂風咆哮的感覺。尤其是後面的六度和弦的連續半音階,更是明顯地把這種氣氛描繪出來,使聽著心生恐怖。」速度轉慢後,有天籟般的甜美。在諧謔曲 的最後,低音區中低沉的八度敲擊聲也說明已經失去了光明的希望……

第三樂章「葬禮進行曲」,降b小調,4/4拍,慢板。

這首進行曲是整部奏鳴曲的核心部分,是肖邦於 1837年為哀悼失去祖國而作。進行曲的開始部分是在低音部模仿送葬隊伍即將出發時,喪鐘的低鳴。卡拉索夫斯基說:「象這樣的送葬進行曲,是把全國國民的 痛苦及悲嘆反映在他的內心,才能寫得出來。」中部有一段寧靜的來自上帝的安慰,帶有「模糊的回憶」般的抒情,然後再重複進行曲部分,又一次將人們帶入悲傷 的情景。最後音樂逐漸消失,猶如送葬隊伍走遠,直至遠去,留下的是虛無的世界,一切都是空的狀態。

第四樂章,降b小調,2/2拍,急板。

全曲由始至終都是齊奏的三連音,奏出七十五小節猶如在廢墟那種孤獨感覺的不可思議的音 樂。肖邦要求這個樂章,要「左手與右手基本上齊奏同音。」舒曼評述:「這是非旋律,沒有歡樂的樂章,像是強有力的手壓抑了叛逆的靈魂,使那特別恐怖的幽靈 與我們對話。」結尾「像是帶著被獅身人面像愚弄過的微笑終了。」尼克斯對這個樂章的評述是:「葬儀之後,那邊有兩三位鄰居在議論這位已故者的為人,沒有惡 意的批評,只有善意的讚揚。」而克拉克則認為,「像是秋風吹散枯葉,飄落在新墓上。」

未完待續

魯賓斯坦訪談錄丨如何不用鋼琴進行練習

魯賓斯坦說:「大師,就是每天練琴的學生。」

討厭孩子的霍洛維茨和喜歡孩子的魯賓斯坦
推薦閱讀:

樂麒說歷史——鋼琴王子李斯特
鋼琴這麼貴,你還敢隨便選購??反正我不敢!!!
393.與喵共舞206~練琴的樂趣
【分享】好記又有用的鋼琴「三字經」

TAG:鋼琴家 | 鋼琴 | 教學 | 發現 | 樂譜 | 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