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中國動畫百年路 細數那些難忘的動畫精品
張玉瑤
中國動畫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堪稱經典的珍品,在「六一」兒童節即將到來之際,我們不妨回望一下近百年來中國動畫發展路,為每代人提供一份各自珍藏的動畫記憶。
萌芽期及五六十年代:草創
——探民族風格之路
中國動畫片的歷史並不短。據資料記載,早在1918年左右,上海的市民就在銀幕上看到了《逃出墨水井》等美國動畫片,這種新形式令中國觀眾十分著迷。20年代初,在我國第一代動畫人的努力下,中國也擁有了自己的動畫片,其中以時長12分鐘的《大鬧畫室》最有名。這時,據世界上第一部動畫片誕生的1900年也不過二十來年。
1941年,萬氏兄弟推出了時長80分鐘的有聲動畫影片《鐵扇公主》,是我國也是亞洲第一部動畫長片。雖然是黑白動畫片,但當年的票房收入震驚了上海灘。
新中國成立後,動畫片事業迅速發展,尤其是在1956、1957年「百花時期」前後,出現了第一個小高潮。這一時期中國動畫的最大特色便是民族化,湧現出了許多中國動畫史上的經典之作。比如,1960年的《小蝌蚪找媽媽》取法齊白石筆墨,創造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水墨動畫,在國際電影節上多次獲獎,被國外評為「完全中國式的動畫片」。此外還有取材於剪紙的《豬八戒吃西瓜》、取材於京劇臉譜的《驕傲的將軍》、木偶片《神筆》等。
六十年代中國動畫出現了一部里程碑之作,這就是由上海美影廠1961、1964年出品的動畫長片《大鬧天宮》(上下)。導演萬籟鳴繼《鐵扇公主》之後,再次從《西遊記》取材,這兩部講述孫悟空反抗故事的作品都體現出了鮮明的民族精神。但比起前一部黑白作品,作為彩色動畫片的《大鬧天宮》,人物形象更為奇異和複雜,天宮、海底的空間場景也顯得宏闊壯麗,尤其是對京劇和傳統美術的大量借鑒使之充滿了東方色彩。《大鬧天宮》完成後享譽世界,獲獎無數,經久不衰,真正證明了那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八十年代:復甦
——國產佳作迭出 國外動畫登陸
中國動畫陷入低谷,幾乎一片空白,直到改革開放後才慢慢復甦元氣,到八十年代又迎來一個佳作迭出的繁榮時期。這一時期的題材、風格漸漸多元化,體現出了鮮明而有益的探索性質。
1979年上海美影廠的《哪吒鬧海》同樣是一部大獲好評的經典作品,和《大鬧天宮》合稱中國動畫影片雙璧。它取材於《封神演義》,是我國第一部大型彩色寬銀幕動畫長片。
和《哪吒鬧海》一樣,這一時期還有很多動畫影片取材於神話傳說、古典名著和成語故事,但有了更為多樣的處理方式。比如同樣在國際上多次獲獎的《三個和尚》(1982),也是改自民間故事,但啞劇的形式顯得更加現代派。
八十年代中國動畫片的一個重要變化是系列電視動畫片開始出現,在這方面同樣收穫了一批藝術、口碑俱佳的精品。直到現在,看著它們長大的「80後」追憶起童年來還津津樂道、如數家珍:《黑貓警長》(1984)、《葫蘆兄弟》(1987)、《阿凡提的故事》(1981)、《邋遢大王歷險記》(1987)、《舒克貝塔歷險記》(1989)……這些系列動畫片比起動畫長片來,形式短小生動活潑,故事情節更為豐富曲折,人物(動物)形象也更加活潑可愛,貼近兒童的認知心理。更重要的是,它們不再單純取材於神話、名著,而是有了更強的原創性和想像性。
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的另一個重要變化是,改革開放後國門打開,一批優秀國外動畫片開始被引進中國,孩子們看到了動畫片的更多樣貌。最早進入內地的日本動畫片是由央視在1981年底引進的《鐵臂阿童木》,此後還有《聰明的一休》、《花仙子》、《七龍珠》、《聖鬥士星矢》、《哆啦A夢》等。至於美國動畫片,最著名的《米老鼠和唐老鴨》也在誕生五十多年後於1985年來到中國,之後還有《變形金剛》、《忍者神龜》等。這些「外來者」和國產動畫片比起來有著另一種吸引力。首先是題材豐富新穎,突破了國產動畫片的內容限制:打鬥類動畫片場面震撼精彩,被男孩子們崇拜;少女類動畫片則感情細膩、服飾絢麗,被女孩子們喜歡。其次,國外動畫片有著豐富浪漫的想像力,偏於奇幻的超現實風格,人物常常在異次元時空中穿梭。這些都讓人耳目一新,它們反覆在電視台上重播,培養起了我國第一代外國動畫片粉絲。此後,我國動畫片的畫風、製作、運作方式也開始或多或少受到「國際化」的影響。
九十年代:轉型
——追求大製作 流行高科技
九十年代的中國動畫片經歷了一次重大轉折。1995年,動畫片結束了統購統銷的計劃經濟模式,開始被全面推向市場。基於市場的大製作、數字化、多元化成為主流,電腦繪製技術漸漸取代了傳統手繪,在製作數量上出現了大的飛躍,開始向「國際化」邁進。
比起僅有5集的《黑貓警長》和僅有13集的《葫蘆兄弟》,九十年代動畫經典《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1995)有156集、《西遊記》(1999)有52集,《海爾兄弟》(1995)有212集,而多次獲「最長動畫片」吉尼斯世界紀錄、全部用電腦完成的巨制《藍貓淘氣三千問》(1999)有三千多集。長篇連續的形式使得故事內容更加豐富、情節更加曲折,動畫片開始牢牢佔據了電視黃金檔。
對大製作的追求成為九十年代動畫片的重要特色。在這方面,曾推出多部經典動畫電影的上海美影廠在1999年出品的《寶蓮燈》可以視為一個典範。它投資1200萬,資金、人員、製作規模宏大。雖和上海美影廠的前作一樣仍取材於神話傳說,但在後期製作和宣傳推廣上採取了新模式,尤其是邀請明星配音並演唱主題曲,上映後大獲好評,當年票房突出。
對電腦繪圖等各種高科技動畫技術的使用在九十年代逐漸盛行,這使得此一時期的動畫片在品質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也被賦予了更多的現代感。在內容上,這一時期的國產動畫片雖然仍舊秉持著之前作品中貫徹的兒童教育理念,但更加考慮兒童認知心理,趣味性大大增加。
另一些作品則從其他層面上對趣味性進行著開拓。比如《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這「一對好夥伴,快樂父子倆」聰明又善良,通過一個個趣味盎然的小故事給我們展現了親切而溫馨的現實生活。如今,新版《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即將開播,不知是否會重新勾起我們的童年記憶呢?又比如《藍皮鼠和大臉貓》,故事的主人公雖然是動物,但也有著人的性格和優缺點,詼諧幽默,充滿了童真童趣。
九十年代中後期,也是國外動漫勢不可擋大舉進入中國的時期。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日本動畫片里,運動題材有《灌籃高手》、《足球小子》、《棒球英豪》,偵探題材的《名偵探柯南》以及兒童題材的《櫻桃小丸子》、《蠟筆小新》等。
美國著名的動畫系列片《貓和老鼠》也在這一時期和中國觀眾見面,風靡全球的《獅子王》、《玩具總動員》等動畫電影也在此時來到中國,讓我們看到了動畫片的另一種面貌。
21世紀:新探索
——產業化之下的多元共生
進入21世紀,發展中國動畫產業成為國家的文化戰略之一,國產動畫獲得了政策上的傾斜和扶持。在政策的鼓勵下,新世紀的動畫片沿著九十年代開拓的製作路徑,走上了一條越來越產業化的道路。在這方面,近些年來長盛不衰的《喜羊羊與灰太狼》是個典型代表,甚至成為新世紀動畫片的代表作,幾乎在每個「00後」孩子的童年中都沒有缺席。「喜灰」系列自2005年首播,已經推出一千多集,包含了多個電視系列,席捲了多家電視台,取得了超高收視率。自2009年, 「喜灰」系列也在春節檔推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大電影《牛氣衝天》,從此每年一部。《虹貓藍兔奇俠傳》(2006)、《熊出沒》(2012)等也走的是類似的發展道路。
在觀眾定位上,新世紀的國產動畫比起以前開始有兩極分化的態勢。一方面是朝低齡化發展,比如《喜羊羊與灰太狼》等;另一方面受到外國動漫啟發,也開始嘗試青少年動畫。2001年的《我為歌狂》和2007年的《秦時明月》是這方面的代表。
不過,21世紀的國產動畫雖然在質量和數量上有了很大進步,但在飛速產業化之下,情節老套、內容低幼、抄襲嚴重的弊端也漸漸顯現,被觀眾詬病。國產動畫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本土觀眾的流失,尤其是隨著網路發展,孩子們漸漸喜歡和習慣到網上看國外動畫,它們因精美的製作和動人的故事越來越成為21世紀中國大學生和中學生的新寵。
日本動畫方面,《火影忍者》、《海賊王》、《死神》、《銀魂》等紛紛進入中國,並擁有了大批忠實粉絲。宮崎駿的動畫電影也流行開來,雖然他的經典作品多完成於八九十年代,但在中國逐漸變得人盡皆知、炙手可熱也是近十來年的事。美國動畫則主要是迪斯尼、夢工廠、皮克斯、福克斯等動畫公司推出的大製作、數字化動畫電影,在中國上映時都能取得不錯的票房和口碑,譬如今年獲得了奧斯卡獎的迪斯尼3D影片《冰雪奇緣》。它們已經成為國內年輕人和全部家庭成員觀看電影時的重要選擇。此外,越來越多國家的動畫片也漸漸進入中國觀眾的視線,不同的風格口味讓每個年齡段上的觀眾都有了更多選擇。
註:文中括弧里的時間為該動畫片的首播(映)年份。
推薦閱讀:
※粉絲為核技術為骨,《斗破蒼穹》第二季動畫是如何繼續打造優質IP的?
※《少年錦衣衛》能成為國產3D動畫的新標杆嗎?
※《昆塔:反轉星球》:親愛的孩子,讓我們在成長的路上一同前行
※中國動畫也將進入嚴管控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