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述上影老演員的配音往事(上)

曹雷,上海電影譯制廠老配音演員,她給我們帶來的為外國影片配音的點滴回憶,生動且有趣。本文摘自《上海灘》2013年第5期、第6期。

  上海電影譯制廠第一代的老演員,他(她)們每個人都配過無數讓觀眾難以忘懷的角色,他們的聲音已深深留在一代又一代觀眾的心中。那麼,除了自己多年的刻苦磨礪,他們有沒有傳承呢?又是傳承誰的呢?我在學生時期,也是個譯製片的影迷。那時,學生場的電影票是一毛五分錢。到了周末,為了看一場心儀的電影,我會走好幾站路,為的是省下車錢,再買下周末的票。那時起,我就很注意配音演員。而那時的配音演員有很多是電影廠的演員。  記得我看過不止一遍的蘇聯電影《偉大的公民》(上下集),那主角沙霍夫是衛禹平配的。影片一開頭,沙霍夫有大段對群眾的演講,那話語的鏗鏘有力,對聽眾的熱情鼓動,真是把我們觀眾都鎮住了。他後來擔綱了不少譯製片的主角,最後正式轉入了上譯廠的編製,並擔任譯製片的導演。我最早配的《鴛夢重溫》和《傲慢與偏見》(黑白版),都是他擔任導演。然而「文革」以後他患腦梗,癱瘓在床很多年,譯製片的高峰時期他卻不能工作,真是很大的損失!  還有孫道臨配的《王子復仇記》,把那王子高貴的氣質和優柔寡斷的矛盾內心,在優雅動人的語言中表露無遺。而他在《白痴》里配的梅斯金公爵,更是非他莫屬的。  蘇聯出品的《奧賽羅》,主角的配音是演員高博、程之,配的反派人物雅古,他倆把莎士比亞的台詞說得那麼漂亮,讓人聽後多年都不會忘記。高博後來還配過邦達爾丘克演的《一個人的遭遇》;程之還主配了英國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傳》、《孤星血淚》和塞萬提斯的《唐·吉訶德》。韓非配的《勇士的奇遇》(又名《鬱金香芳芳》),傳達出了錢拉·菲利普飾演的芳芳身上的俠客氣,比後來的阿蘭·德隆的佐羅還更多一層幽默調皮。  我印象最深的要算林彬配的《第六縱隊》,又名《但丁街兇殺案》。林彬配影片主角——法國女演員馬德琳·奇波,可以說深深地影響了我。她把握人物的分寸很精準:既有名演員的氣度,又有女人和母親的細膩溫情。當年我並不知道自己以後會走上配音演員的道路,但是一心想成為馬德琳·奇波那樣一種氣質的演員。這部影片我一連看了八遍,很多台詞都已爛熟於心。沒想到1982年我轉到了上譯廠,當年就接到一部重頭戲《非凡的艾瑪》,艾瑪·德絲汀也是位世界知名演員,氣質、個性與馬德琳很相近。我在配她時很自然地想起了林彬老師的配音給我的感覺,我忽然覺得自己對這角色已醞釀多年了!

  上世紀50年代參加過配音的上影演員很多。中叔皇配的馬德琳·奇波的丈夫以及《生的權利》、《兩畝地》,溫錫瑩配的彼得大帝,張伐配的列寧,朱莎在《王子復仇記》中配的俄菲麗婭,張瑞芳配的《白痴》,舒綉文配的《鄉村女教師》等,都給當時的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上譯廠建廠初期,雖然已組建了自己的演員班子,但是為譯製片配音畢竟沒有多少經驗。當時的廠長陳敘一就採取讓上影的演員來幫帶的辦法。請來的上影演員,都是既有話劇舞台的表演經驗,台詞功夫過硬,又拍過多部電影,能把握話筒前的語言分寸。請他們來配影片的主要角色,不但起到示範的作用,也可保證譯製片的質量。上譯廠的演員跟著配各種角色,一面學習一面鍛煉,在實踐中也很快成熟起來。到了50年代末期,很多影片基本上都由上譯廠自己的演員挑大樑了。

上海電影製片廠翻譯片組部分演員與來配音的故事片演員合影 攝於1955年  後排左起:劉瓊、高正、畢克、周伯勛、董霖、關宏達、張捷、邱岳峰、楊文元、傅超武、程引、周起、富潤生、潘康、程之  前排左起:胡慶漢、柯剛、姚念貽、張同凝、蘇秀、陸英華、陳述

  而到了上世紀70年代,在那個特殊時期,上譯廠在接受「內參片」的配音任務時,由於片子多、任務緊,又再一次請來了上影廠的演員協助。除了孫道臨、中叔皇、高博、張瑞芳、林彬、康泰等老演員外,達式常等年輕演員也參加配了一些影片。我也就是那時被借到上譯廠,配的第一部故事片是《羅馬之戰》,並有幸和我崇拜的林彬、衛禹平、高博、康泰等演員合作,向他們學習。我的譯製片生涯正是從這時開始的。  譯制新、老版本《傲慢與偏見》  1975年,我還是上影的演員,不是專業配音演員,被借到上譯廠,配了影片《傲慢與偏見》中的女主角伊麗莎白(愛稱「麗萃」)。那是黑白版的《傲慢與偏見》,當時影片譯名是《屏開雀選》。  1975年還是「文革」期間,這部影片是屬於「內參片」之列,與《鴛夢重溫》《怒海情潮》《農家女》《美人計》等一批影片,都是同一個時期交下來的譯制任務,配好了只作為「內部參考」不對外公映的。那都是些美國老片子,用的也是解放前公映時的老譯名。因為跟美國沒有文化交流,更沒有版權,老片子也沒有新拷貝,送到廠里的拷貝都是解放以前片庫里的舊拷貝,片基還都是易燃的。記得同時來的還有一部英格麗·褒曼和查爾斯·保育主演的《煤氣燈》,在廠里第一次放映時,拷貝就燒了起來,畫面都化開了,根本就不能工作,那部影片就沒有配。即使配的那些影片,不少也因拷貝很舊,斷開的地方很多。譯制這些影片也沒有原文劇本,都是靠懂英語的翻譯根據原片一句句口譯出來的。為了譯制這批「內參片」,電影系統將懂英文又懂電影的演員孫道臨、老局長張駿祥都調到譯制廠來參加工作了。  雖然工作條件很差,但所有參加工作的人都是兢兢業業、認認真真地努力把影片配好。一是在那個特殊年代裡,由「中央文革」交下來的任務,做不好吃罪不起;再是搞了這些年的運動,心理上都有種透不過氣來的感覺,有機會從幹校回到自己喜歡的專業工作中來,又是配的過去沒有機會看到的內參片,人人都把這當作精神上的一次放假。儘管還是要天天學毛選,還是要在工宣隊和軍宣隊帶領下對每部片子作「大批判」,但大家都是心甘情願加班加點,努力要把影片譯制好。  黑白版的《傲慢與偏見》,從演員的表演到服飾、造型以及場景布置都比較戲劇化,很多場景感覺好像是在攝影棚里拍攝的。人物很有個性,但也比較誇張。麗萃(葛莉亞·嘉遜扮演)與男主角達西(勞倫斯·奧列佛扮演)的戲,唇槍舌劍,對話都帶著「骨頭」,很是過癮。配這樣的對白,對我這樣一個從戲劇表演專業出來的演員來說,倒比較對路,不太容易暴露出自己的缺點。  當年這部戲的配音演員班子可算齊全。除了原上譯廠的配音演員,還從上影演員劇團和科影廠調來了人馬。給我印象最深的,女演員中要數配母親班納特太太的林彬、配小女兒莉吉婭的李梓和配達西姑媽的張同凝了。林彬一直是我喜歡並欽佩的演員。她有很紮實的舞台語言功底,也有很強的塑造人物的能力。60年代初,她配的那部《第六縱隊》(又名《但丁街兇殺案》)是被我奉為範本的學習教材,我當年反覆看過8遍。但是,她配的班納特太太卻一點沒有《第六縱隊》中著名演員馬德琳·蒂波那種雍容華貴的藝術家氣質,而是活脫脫一個俗氣的小市民,急著要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有錢人。她的馬德琳·蒂波和班納特太太的不同配音,對我以後的配音工作有很大的啟發和幫助。  《傲慢與偏見》曾在銀幕和電視上被反覆拍攝成各種版本。到2005年重又拍成電影,老版的導演、演員這時多半已作古。沒想到三十年以後,我卻又有機會成為這最新版電影的譯制導演。


推薦閱讀:

周冬雨主演的《七月與安生》你如何評價?
《大丈夫》中演員王志文是誰,演了什麼角色?
八十年代以美貌著稱的電影演員:周潔
林更新演的武神趙子龍講的什麼?
艾瑪沃特森的演技真的有所說的那麼爛嗎?

TAG:演員 | 配音 | 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