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醫間道:十站旅行帶你進入中醫殿堂(1)

  醫學指南針將理、方、法、葯一一括囊無餘,把紛繁龐雜的醫學理論進行高度的濃縮,由博返約。大有放之則彌六合,卷之退藏於密之功。一圖在手,醫學無憂,若非已將醫道一以貫之,曷克臻此?  本書更有諸多精妙之處,不能一一細說。至若《內》《難》《傷寒》,言辭古樸,義理深奧,雖智者亦一時莫能解。後世醫家著述,各呈己見,或有所偏頗,不能得睹醫學全貌。惟本書從上智?下愚,莫不適合,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也。本書能令初學者,登堂入室,提綱挈領,不走彎路;能令徬徨迷茫者,破迷開悟,指明方向;能令醫道精湛者,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對於自學中醫者和中醫愛好者來說,更是案頭必備,不可或缺的好書。《醫間道》相關資料不少人抱怨,學習中醫太難了,很想學,但不知如何下手,感覺要學的東西太多,而中醫方面的書籍浩如煙海,在這麼多書籍中如何找到進入中醫寶庫的大門,好像真的很難,其實這既是中醫的魅力,也是中醫的短處。 內容簡介內容簡介醫學指南針將理、方、法、葯一一括囊無餘,把紛繁龐雜的醫學理論進行高度的濃縮,由博返約。大有放之則彌六合,卷之退藏於密之功。一圖在手,醫學無憂,若非已將醫道一以貫之,曷克臻此?本書更有諸多精妙之處,不能一一細說。至若《內》《難》《傷寒》,言辭古樸,義理深奧,雖智者亦一時莫能解。後世醫家著述,各呈己見,或有所偏頗,不能得睹醫學全貌。惟本書從上智 下愚,莫不適合,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也。本書能令初學者,登堂入室,提綱挈領,不走彎路;能令徬徨迷茫者,破迷開悟,指明方向;能令醫道精湛者,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對於自學中醫者和中醫愛好者來說,更是案頭必備,不可或缺的好書。作者簡介作者簡介余浩,字任之,網路任之堂主人。自幼隨祖輩學醫,畢業於湖北中醫學院,自創任之堂,運用純中醫療法治療許多疑難雜症,療效頗佳。著有《一個傳統中醫的成長曆程》一書,在噹噹網連續十六周榮登暢銷榜。目錄目錄走向中醫一、什麼人適合學中醫二、從生活中感受中醫三、學習要從大處著眼第一章 從陰陽角度來認識中醫一、陰陽的重要性二、陰陽的普遍性三、陰陽辨證在臨床中的運用第二章 從五行談中醫框架一、人體的五行屬性二、五行在臨床中的運用第三章 學習中醫的指南針一、指南針的演化過程二、人體內陰陽對流情況三、人體臟腑陰陽氣血循環圖的意義第四章 學習之旅第一站:中藥一、什麼是好葯二、藥性的重要性三、肝臟相關疾病的用藥特點四、心臟相關疾病的用藥特點五、胃相關疾病的用藥特點六、膽相關疾病的用藥特點七、小腸相關疾病的用藥特點八、腎相關疾病的用藥特點九、脾相關疾病的用藥特點十、肺相關疾病的用藥特點十一、三焦相關疾病的用藥特點十二、膀胱相關疾病的用藥特點十三、常用的引經報使藥物十四、遊覽中藥「名勝」第五章 學習之旅第二站:藥方第一個組方:二至丸第二個組方:二妙散第三個組方:澤瀉湯第四個組方:六味地黃湯第五個組方:烏梅丸第六個組方:逍遙丸第七個組方:小柴胡湯第八個組方:瓜蔞薤白白酒湯第九個組方:炙甘草湯第十個組方:丹參檳榔飲第十一個組方:小半夏湯第十二個組方:半夏瀉心湯第十三個組方:大承氣湯第十四個組方:溫膽湯第十五個組方:四逆散第十六個組方:附子理中丸第十七個組方:麥門冬湯第十八個組方:麻黃湯第十九個組方:桂枝湯第二十個組方:葛根湯第二十一個組方:桔梗枳殼湯第二十二個組方:枳術湯第六章 學習之旅第三站:四診一、切脈當明部位所主二、切脈當明切之何物三、切脈需練習基本功四、脈象之首脈--郁脈五、切脈如捉賊六、常見脈象描述七、八綱脈的理解八、切脈如撫琴九、正常脈象的理解十、一些特定的脈象(源自《脈經》)十一、脈象的描述十二、望形體十三、望姿態十四、望面十五、望嘴唇十六、望指甲十七、望手紋十八、望舌十九、望頭髮二十、聞聲音二十一、聞氣味二十二、問診第七章 學習之旅第四站:病機第一條: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第二條:諸寒收引,皆屬於腎第三條:諸氣郁,皆屬於肺第四條:諸濕腫滿,皆屬於脾第五條: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火)第六條:諸痿喘嘔,皆屬於上第七條:諸厥固泄,皆屬於下第八條:諸暴強直,皆屬於風第九條: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第十條:諸痙項強,皆屬於濕第十一條:諸熱瞀 ,皆屬於火(心)第十二條: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於火第十三條: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第十四條:諸逆衝上,皆屬於火第十五條:諸躁狂越,皆屬於火第十六條:諸脹腹大,皆屬於熱第十七條: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第十八條: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第十九條: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第二十條:諸竅乾澀,乾咳少痰,皮毛不潤,皆屬於燥第二十一條:諸病濕熱,皆陽失於升第二十二條:諸腑氣逆,皆氣失於降第二十三條:諸症對立,陰陽錯雜,皆失於和第二十四條:諸痰怪病,皆屬於脾腎第二十五條:諸脈不通,痛如針刺,皆屬於瘀第八章 學習之旅第五站:治法一、治法的運用在於守正出奇二、治病八法第九章 學習之旅第六站:醫理一、用藥劑量大小的問題二、人體臟腑陰陽氣血循環圖的意義三、內傷病的治療四、外感病的傳變五、有無相生,難易相成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十章 學習之旅第七站:臨床一、風流眼的治療二、藥物是雙刃劍,治病就是糾偏,就是折其病勢三、五液失調的治療四、胃病的治療五、牙痛的治療六、口臭的治療七、咽炎及食道炎的治療八、膽囊炎的治療九、小腸相關疾病的治療十、疳積的治療十一、肩背部疼痛的治療十二、便秘的治療十三、痔瘡的治療十四、肝臟疏泄失常與腎結石的形成十五、性功能減退的病機及治療十六、小兒腹瀉的治療十七、哮喘的治療十八、皮膚病的治療第十一章 學習之旅第八站:醫案第一例:重感冒第二例:迎風流淚第三例:球結膜下出血第四例:腸痙攣第五例:痱子第六例:鼻癢第七例:清晨腰痛第八例:嬰幼兒腹瀉第九例:腰肌勞損第十例:乳腺增生症第十一例:閉經第十二例:痛經第十三例:崩漏第十四例:卵巢囊腫第十五例:產後缺乳第十六例:脂溢性脫髮第十七例:白癜風第十八例:脂肪瘤第十九例:瘙癢第二十例:黃褐斑(氣血虧虛)第二十一例:黃褐斑(腎斑)第二十二例:日晒瘡第二十三例:丹毒第二十四例:慢性濕疹第二十五例:頸椎病第二十六例:肩背痛第二十七例:肩周炎第二十八例:口腔潰瘍第二十九例:疤痕第三十例:慢性鼻炎第三十一例:慢性膀胱炎第三十二例:面癱第三十三例:左胸發熱第三十四例:糖尿病第三十五例:頭大面赤第三十六例:發熱第三十七例:足跟痛第三十八例:乏力第三十九例:紅螞蟻咬傷第四十例:性功能減退第四十一例:頑固性呃逆第四十二例:小兒營養不良第四十三例:失音第四十四例:頸汗證第四十五例:水腫第四十六例:肺實脾虛氣陷證第四十七例:心悸第四十八例:放療性肺炎第四十九例:頑固性失眠第五十例:右胸疼痛第五十一例:撞傷岔氣第十二章 學習之旅第九站:實踐與堅持第十三章 學習之旅第十站:感悟走向中醫(1)

走向中醫每個人都可以學習中醫,感受中醫。因為學習中醫就是感受我們身邊的世界,學習中醫就是內視我們自身的身體。一、什麼人適合學中醫不少人抱怨,學習中醫太難了,很想學,但不知如何下手,感覺要學的東西太多,而中醫方面的書籍浩如煙海,在這麼多書籍中如何找到進入中醫寶庫的大門,好像真的很難,其實這既是中醫的魅力,也是中醫的短處。古代的中醫大多是讀書出身的文人,正所謂不為良相,即為良醫,成為良相或良醫,是文人的追求。文人多愛賣弄文字,本身很簡單的問題,在文人筆下就寫得玄而又玄,好像不玄就不能證明自己有水平,就好像現代的有些詩,讀出來只是一種感覺,卻很難理解是什麼意思。其實中醫來自於民間的醫療實踐,在文人的總結和提升下,轉變成中醫理論,然後再指導臨床。一個來自於民間的、樸素的、簡單的東西,由我們祖輩反覆總結出來的東西,我們為什麼害怕學習,不敢學習呢?為什麼要排斥它呢?學習中醫其實也很簡單。每個人對學習中醫的理解各不相同,就好像練習武功,有的只是為了強身健體;有的卻是為了光宗耀祖;有的想成為一代宗師……思想不同,出發點也不一樣,學習中醫也是如此!有些小孩子的母親,想學習中醫,只是為了讓小孩更加健康,不再受疾病的困擾。有些長期被疾病因擾的病人,學習中醫,只是想讓自己健康起來,能夠健康地生活。有些從事臨床的中醫工作者,學習中醫、研究中醫,目的是讓自己能更好地為病人服務,提高自己的臨床水平。從事科研的人員,學習中醫,是為了在疑難疾病的攻克上找到新的方法。也有的人學習中醫是為了學得一技之長,能夠混口飯吃,能夠養家糊口……走向中醫(2)

學習中醫並非都要求有悟性,對普通人而言,中醫教給人們養生的方法,教給人們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方法,有興趣就可以學習。但如果以中醫作為職業,那要求就會高一些,懂得的就應該更多一些,這也是無可厚非的,因為人命關天,病人將生命相托,如果不提高自己的水平,則不是救人,而是殺生。在遠古的洪荒年代,人類沒有衣服,沒有穩定的食物,為了生存,必須要適應大自然,在大自然的變化中尋找生存的方法,還談不上健康長壽,只是為了生存,思想單純,沒有追逐名利,只是考慮怎麼適寒溫,怎麼避風雨,每個人都是養生家,不然就沒法生存。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人類有太多的辦法適應自然界的變化,但也正因為如此,反而忽略了自然界的變化,人類自身適應自然界的能力在不斷下降,自然界稍有變化就會導致許多人生病。學習中醫,就是讓我們認識我們的大自然,認識我們自己的身體,從而讓我們融入大自然,尋求健康生存的養生之道,尋求疾病的治療之道。每個人都可以學習中醫,感受中醫。因為學習中醫就是感受我們身邊的世界,學習中醫就是內視我們自己的身體。從原始、從本質中感受世界,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東西!所以,什麼人適合學習中醫呢?不是哪一類人,而是整個人類!旅行提示:學習中醫是一個長期而持久的過程,如果沒有目的,只是盲目跟風,或者只是因為要上大學,而無可奈何的選擇,學習是沒有動力的!你學中醫的目的是什麼呢?二、從生活中感受中醫中醫是不是玄學?中醫有沒有療效?中醫該不該弘揚?這些問題只有我們自身實踐了,才能有深刻的體會,才知道該如何對待中醫,建立學習中醫的信心。「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走向中醫(3)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如果天氣變冷,我們都知道加衣服,這是一種本能反應,這也是養生中的最基本的理念,也是最本質、最樸素的理念,玄不玄呢?一點也不玄!但如果深入去想,我們可以給自己身體加衣服避賊風,那服用扶正的藥物不就是給我們的五臟加衣服避賊風嗎?我們通過加衣服來避賊風!我們遠離寒涼食品,不就是讓我們五臟來避寒邪嗎?這都是很普通的道理,源於生活最簡單、最本質、最樸素的東西。但就是這些道理的運用,能讓我們的身體得到保護,能讓我們健康生活,這就是中醫,就是醫道。「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曰朴。」如此簡單的養生之道,我們現代人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如果我們讓浮躁的心靜下來,將事物看淡了,物質層次的追求減少了,名利也看得不重,自然能夠樂其俗,誰還在乎吃「鮑魚」還是吃「排骨」,還在乎穿「貂皮」還是「棉衣」,因為只要能保暖,就能起到避賊風的作用,心境達到了一定高度,人就能達到天人合一,就能健康長壽。這些《內經》中的原話,非常質樸,就好像一位年過七旬的老人,在向我們講述過來人的經歷,我們虛心聽取的時候,會感到自己平時對生命的認識是多麼膚淺,心態是多麼浮躁,會發現我們經常捨本逐末,當疾病來臨、生命終結之時,又希望能夠一下子除掉疾患,立時起死回生!我們為什麼不早點學習中醫裡面的養生之道,讓我們自己的心能夠安寧,讓自己的身體能夠健康,對待我們周圍的環境不要那麼極端!「嗜欲不能勞其目,邪淫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這就是養生之道,這就是醫道!中醫有沒有療效?首先我想問一下,對中醫療效有疑問的人試過沒有?有沒有採取中醫的思維?有沒有辨證運用中醫的治療手段?舉個例子,前年的夏天,一個患者到我這裡來,要求打吊瓶,我問為什麼。患者說重感冒了,打吊瓶好得快!我說:「你認為幾天好才算快?」走向中醫(4)

飄飄院果不虛有百里挑頭的第一花院之名,白日進去時,還不甚感到有什麼奇特,但此刻,心裡只覺一陣後悔,後悔白日進出時未曾記下任何岔路和記號。但瞧院內燈籠如鱗,亮如白晝,再細瞧,屋瓦連房,廳園比肩,地上雨花石鋪就的小徑縱橫交錯,不計其數,走向哪,都似相識,又覺不同。張大膽如做賊一般,在如此亮堂的庭院內,每走幾步,必先顧左右而行之。所幸,院內除了燈火通明,卻也死氣沉沉,所有房間皆門窗緊閉,黑暗無光,繞行了一大圈,也不見有一名丫鬟下人的身影。逐漸,張大膽也膽粗起來,腳下竟快了許多。行過一段長長的迴廊,又穿過一座半圓形的拱門,最後走過一條鐵索木橋,眼前豁然出現了一座小型的院落,和拱門外的大院子不同,小院子里沒掛半隻燈籠,只有院東、西、北各有點點星火。原來,此處乃院中院,樓內樓,大院套小院,小院藏香樓。張大膽杵於黑暗下,眼觀全院,不知該先往哪去。突地,一條白影子在院北的一間小屋內一閃,他不覺一怔,頓時眼睛一亮,暗喜道:「有了。」話音剛落,人已摸出去好幾步。星光暗淡,遠處薄霧冉冉升起,街角的更夫敲響了四更面鑼,離天亮真的不遠了。曾老頭背負雙手,濃眉緊皺,望著窗外逐漸開始變色的天空,幽幽嘆道:「不知膽兒現在如何了!」「膽兒是聰明的孩子,相信吉人自有天相,一切都會平安無事的。」曾老頭道:「或許吧!」又深嘆一聲,道,「膽兒這孩子就像他父親,人聰明,重義氣,只是目前事態嚴峻,嚴胖子被殺,老酒鬼也死得莫名其妙,接下來輪到誰,誰也說不準。所以,我們幾個老鬼合議著把紫檀匣子提前給了孩子,夫人--」語聲突頓,遙眼望向天際,道,「你不會怪我吧?」她明眸閃動,柔聲道:「我不怪你,匣子終究是要交到孩子手上,早時晚時,還不都是一樣。況且,膽兒尚已長大,該是面對這一切,擔負起重任的時候了。」曾老頭道:「話是如此,但現在終不是時候,我擔心……這樣會害了他。」她道:「不會,這樣反而會更加安全。」曾老頭疑惑片刻,不解道:「此話怎講?」走向中醫(5)

旅行提示:如果你想學中醫,當身體不舒服時最好先喝喝中藥,或者運用中醫的其他方法來治療,只有通過切身體會,才會感受中醫的療效,才能增強你學習中醫的信心。三、學習要從大處著眼如果你從北京走到陝西去,別人會說往西走,不會說,你先走多少公里向左拐,然後再走多少公里向右拐,這樣你自己會搞糊塗,別人也會搞糊塗。究竟怎麼走,具體的描述,誰也說不清楚,你可能會說看地圖,是的,看地圖可以更清楚些。今天我寫這些文章,就是想繪製一張學習中醫的地圖,但再細緻的地圖也不可能告訴你,在前進1501米的地方會有一個泥潭,再細緻的地圖也不可能標示出,前面的道路哪兒不平,哪兒有障礙物,但這張地圖可以告訴你方向,學習中醫的方向,讓我們明白為什麼要學中醫,怎樣學中醫!北京到陝西,首先必須明白是往西走,向西就是你的目標和方向,而學習中醫的第一步,必須要明白中醫的框架,在大框架的指導下,才不會出錯,成功的機會才會更大一些。那麼什麼是大的框架?什麼是大的方向?前面談過學習中醫就是感受自然,感受自然界最本質的東西,然後內審我們自身,明了養生治病的辦法。感受自然,就從我們生活的地球開始,尋找地球的規律,同時取象類比,了解我們自身,我相信這樣來學中醫,可能大家都會接受。因為我們就生活在這樣一個環境中,明白了我們的生活環境,就明白了為什麼會生病,就明白了如何治療疾病。你爬上高山,站在山巔上,好好看看我們的地球!這是怎樣精妙的一個星體啊!因為它圍繞太陽的公轉,產生了地球上春夏秋冬四季的氣候變化,讓我們在寒暑交往中健康地成長,讓植物都能夠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因為它自身的旋轉,產生了晝夜更替的現象,讓忙碌一天的人,能夠入夜靜靜地休息,讓一天的勞累得到緩解,每天都有精神去面對新的一天。走向中醫(6)

因為表面的大氣層包裹,使我們能夠自由地呼吸空氣,同時避免了很多外來物體對地球的撞擊,保護著地球上的動植物。當太陽黑子、耀斑活動劇烈時,太陽發出大量強烈的帶電粒子流,沿著地磁場的磁力線向南北兩極移動,它以極快的速度進入地球大氣的上層,其能量相當於幾萬或幾十萬顆氫彈爆炸的威力,因為地磁場的存在,時刻保護著我們的地球,使地球上的生物避免了滅頂之災。再看看腳下肥沃的土地,萬物的生長離不開它;看看大海,沒有它的海量,大地將被水淹沒,人類沒有立足之地;看看身邊的一朵朵野花;看看河水中遊動的小魚,深切感受生命的氣息……看看天,看看地,看看身邊的一草一木,然後再看看我們人類,從大之天,到小之人,你會發現人是多麼的奇妙。《黃帝內經》第一篇講的是養生論,第二篇開始講四氣,講春夏秋冬的保養,就是讓我們從大的角度入手,從大的角度著眼來認識人。明白了這些,再來看《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你會發現《黃帝內經》寫得多麼親切。「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這段話的意思可以理解為:春天的三個月,是萬物啟陳發新的季節,天地俱生,萬物以榮。人要順應天地之規律,宜晚睡早起,早上在庭院里穿著寬鬆的衣服,讓頭髮披下來,和緩地散步,這樣能夠條暢人體的肝氣。春天是萬物生髮的季節,人順應天地的法則,對天地萬物要採取「予生」而「勿殺」,予而勿奪的態度,處理事情宜賞而勿罰。以上就是順應春氣,養生之道。如果違背這些自然規律,則傷肝,肝木傷害了,便不能生心(五行之木生火),心屬火,為夏令,木不能生火,夏天就發生寒性疾病。「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卧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 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走向中醫(7)

這段話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夏三月,萬物生長茂盛,天地間陽氣上升,陰氣下降,陰陽之氣交流處於鼎盛時期,萬物開花結實。此時人要晚一點睡覺,早一點起來,不要對烈日感到厭煩,平時不要發怒(因為大怒傷肝,傷肝則無以生心),人體的陰陽升降才能對流,體內抑鬱之氣才能得到宣洩,人體的陽氣就能向外輸布,以順應夏天陽氣旺盛的特性,為養長之道。逆此道,熱邪不能發散於外,蘊伏於內,則傷其心,至秋與涼邪合病,變生瘧疾,秋令當收,如此則無陽氣可收,到冬天就會患重病。「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這段話的意思可以理解為:秋天大自然果實已經成熟,精華蘊藏在種子中,大氣中流露的是肅殺之令,大地上呈現的是豐收之景。人應當早睡早起,雞啼就該起床,這樣的生活習慣可以使身體的志意得到安寧,讓秋天的肅殺之氣得以緩解。收斂自己的陽氣,這樣體內的肺氣才得以清肅,陽氣得以收,逆此道,容易傷肺,肺氣既傷,冬水為肺金之子,無以受氣,則不能閉藏,故病發於冬而飧泄(飧泄指大便清稀,夾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到時陽氣就會封藏不足。「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這段話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冬季是陽氣閉藏的季節。大自然中草木凋謝,種子埋藏在冰雪之下,地面的一切生機都看不到了,水面也結冰,這就是陽氣被藏的特點。此時人應當早點睡覺,等到太陽升起才起床。人的情志應該內斂些,注意保溫,不要外露皮膚,防止陽氣外泄。這是順應冬天養藏之道。逆此道,就會傷腎,陽氣得不到封藏,次年春天陽氣的生髮就會不足。上面四段都是《黃帝內經》中的原文,從自然的角度指引我們養生,讓我們感受四季的變化,掌握四季的特性--生、長、收、藏,順應這種自然界的特性便是道。除了從四季的變化,看到四時的特點,明白養生的意義,從我們的地球,我們還能看到什麼?我們看到了「陰陽」!地球的自轉,形成白天和黑夜,白天我們稱為陽,黑夜我們則稱為陰。走向中醫(8)

我們還看到了「五行」,即地球上五種基本物質,木、火、土、金、水。四時、陰陽、五行,這些自然界的基本規律,就是古人對自然界的認識,是認識自然界的綱領,也是我們學習中醫的框架,就好像你從北京到陝西,知道了要向西走,如果連「西」這個方位都不清楚,就會走很多彎路,甚至最終也難到達。學習中醫,明白了四時、陰陽、五行,就是找到了入門的方向。所以《內經》在接下來第三篇、第四篇、第五篇、第六篇、第七篇,用了五篇的篇幅,從陰陽入手,談論人體的生理病理。我們再來看《內經》條文:「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也。」「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陽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想通了《內經》引導我們學習養生的方向,再來讀這些看似深奧的條文就會感覺很淺顯,它非常直接明了地告訴我們自然界的規律,以及如何順應自然學會養生。一部幾千年的古書,從自然界的變化規律,來分析、推演我們人身的生理、病理機制,不得不讚賞古人的偉大,這種從大處著眼、從陰陽五行著眼的思維方式,其中的智慧與超前性,歷千年而不衰。當西醫學在微觀領域的研究無法取得新的進展時,許多有識之士便嘗試借用中醫的思維模式,從宏觀的角度分析疾病,返璞歸真,化繁為簡,往往能取得新的突破。學習中醫,就是要培養一種返璞歸真、化繁為簡的思路,即培養一種從大處著眼,不被一些局部的、細小的證候所束縛,從陰陽入手,從五行入手的思路,培養了這種思維模式,養成了這樣的思維習慣,就會使我們的視野大為開闊,這不僅僅是對學習中醫、學習養生有好處,對工作生活諸多方面,都會大有好處。旅行提示:學習中醫需要從大處著眼,讀完此章,你是否明白這裡的「大處」指的是什麼?這些「大處」在《內經》中又是如何系統闡述的?讀完此章後,建議你反覆研讀《內經》的第一篇、第二篇,感受古人對天地、對陰陽、對五行的認識,從而為你學習中醫指明方向,這樣來學習中醫就不會迷失方向。


推薦閱讀:

帶狀皰疹中醫
膝蓋酸疼軟?老中醫教您在家調治,百試百靈!
三伏天灸養生,提前推後幾天有影響嗎?老中醫是這麼說的
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將會成國民經濟重要支柱之一
介紹中醫奇方之五音療疾法

TAG:旅行 | 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