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屠呦呦獲諾獎對中醫學再認識

url: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60518/Articel11002MT.htm,id:0

濼源新論

□馬曉彤

屠呦呦獲諾貝爾獎的啟示是多方面的,但最關鍵之處在於,提示人們重新認識和審視中國傳統醫學,即中醫學。

中醫學的價值究竟幾何

在西方醫學成為世界性主流醫學百多年來,中醫學一直處在不斷邊緣化的過程之中,在科學活動的規則制定以及成果享有方面沒有話語權。儘管在醫療實踐中,中醫藥在國內外都還在不同程度地發揮著作用,但主體規範卻是由西醫制定的,這在中醫學的母國中國也不例外,中醫學充其量只是一個補充成分而已,不能算作與現代醫學等量齊觀的學科領域。這一情況的出現,有其特殊的社會文化背景,突出體現在西方文明興起與中華文明衰落的交叉點上。對中國的社會生活而言,這是十分不幸的一個苦難時期,但同時對中華文明的新生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歷史契機。眾所周知,在經歷了數千年的漸進式發展之後,中華文明已經非常成熟,到了清代實際上已經出現停滯,西學東進帶來的衝擊也充分證明了其更新調整的必要性。然而萬事皆有其度,百年來西方文明的積極方面與中華文明的消極方面,都被非理性地放大,我們從一個極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西醫成為主流的原因,除了合理的科學因素之外,也存在不合理的迷信因素。中醫邊緣化,除了自身適應時代變化不力的技術原因外,也有盲目自卑的心理原因作祟。

在國外的情況較為簡單,中醫學只是化外技能,不被普遍列入科學技術的正規行列,只要安全有效,有人願意嘗試,便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與辦法執業。能夠謀生,但難以獲得顯著的社會與文化地位。而國內的情況則十分複雜,一方面,在法律上享有中西醫並重的地位,表現為科學門類里有三個與中醫藥有關的一級學科: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醫學;教育方面,幾乎中醫藥學院每省一所;三甲中醫院更是比比皆是。但在實踐中,這種看似平等的關係並不存在,佔據主流地位的西醫學按照自身的還原論模式評價中醫學,迫使中醫學不斷通過異化來證明自身的科學性,結果便是偏離自身軌道,出現無法避免的軟化與弱化的嚴重後果。中國「赤腳醫生」運動推進的「一根針,一把草」農村醫療模式與尼克松訪華開啟的海外針灸熱,帶來了中外兩個中醫藥復興的動因,並開啟了直到當前依然蓬勃興起的中醫藥世界性傳播大潮。這是一幅冷熱相間的動感景觀,造成深刻的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科學與人文的多元文化觀念與生活方式的衝撞,形成高度分化的認識格局。

在世界上很多人還沒有完全想明白的情況下,屠呦呦獲獎為我們提供了反思與進一步覺悟的機會。中醫學應該結束其長期以來委屈扮演的「補丁」角色,可以堂堂正正地與西醫學分享平等地位。但要注意一個特殊情況,由於長期以來,中醫學未能按照其自身規律正常發展,繼承不力、創新不足已經是當前令人尷尬的寫照。同時現行的醫、教、研體制,也是按照主流的西醫規則制定的,因此不能期望在觀念上給了中醫平等地位,一夜之間就要求它擔負起久違的醫療重責。中醫需要一個恢復元氣的過程,也要求各種相關的一系列制度、標準和要求予以調整。與西方科學的差異外,也要認識到中西醫學內部的各自多樣性。

為何中醫學成果才得到世界肯定

屠呦呦為何能夠獲獎?原因有三:療效、科學、文化。首先,青蒿素成功治療瘧疾患者,解決了老葯奎寧產生耐藥性帶來的困擾,造福了廣大瘧疾患者;其次,滿足了藥物學、藥理學以及臨床醫學方面的現代科學規範,理、法、用兼備;第三,從中醫藥文獻研讀、中藥材選擇、中藥工藝借鑒等方面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價值。其中,青蒿素能夠治病是其獲獎的最根本原因。屠呦呦成功地將現代科技有效應用到了傳統的中醫學領域。真正有特色的是,屠呦呦是在中醫學的知識寶庫中找到了解決問題的兩個關鍵突破口:一個是材料選擇,即從中草藥青蒿中提取有效抗瘧成分;一個是方法選擇,從葛洪《肘後備急方》中找到適當的提取有效藥物成分的方法學原則,即較低溫度有利於提高青蒿抗瘧成分的丰度。

既然如此有意義,那為何這個獎項卻姍姍來遲呢?概括起來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科學界的認識改變,不再認為現代西方科學是科學知識的唯一來源,多元化思想有所增強,古代東方科學的價值因此得到越來越多的肯定。另一個原因是社會性的,即隨著中國硬實力與軟實力的增強,中國的成果受到世界的關注與重視。

近代以來,對處於落後狀態的中國來說,它的名字帶給國民的不是榮耀,而它的每一點閃光則有賴於炎黃子孫的艱苦努力。上世紀50年代,楊振寧、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可以說是中國人在別人的舞台上成功演出了別人的戲(兩位科學家在西方從事研究工作,而現代物理學又屬於西方文化範疇);到了70年代,李小龍進了一步,在別人的舞台上成功演出了自己的戲(他在好萊塢大放異彩,但功夫卻是十足的中國文化);今天,屠呦呦又進了一步,在自己的舞台上,成功演出了自己的戲(在國內開展中醫學研究,雙重的中國特色)。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步步高的過程,不僅說明實力是受到關注與尊重的基礎,而且告訴我們科學家、藝術家與祖國及其文化傳統息息相關。

中醫藥學未來的方向如何把握

第三個問題最複雜,是否今後只有繼續沿著屠呦呦的方向前進,中醫藥領域才會凱歌不斷?答案是否定的。這裡涉及科學的多元性問題,按照廣義科學觀,規律之學就是科學,進行科學活動的視角、對象和方法可以多元並舉、有所不同。總體而言,科學的基本類型有兩個,即還原論與整體論。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僅是古代文化,因為它具有現代價值,故而也是現代文化的組成部分。它也不僅僅是探討價值之學的人文知識,也有揭示規律之學的科學知識,這個科學傳統就是自然國學。因此不能簡單理解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兩者對應但不對立,成為世界文化的兩極。兩個文化體系均有科學與人文傳統,兩個傳統分別具有整體論與還原論兩種傾向。整體論在中國的秦漢之際己經成熟,還原論則在西方近代以來漸漸成熟,西方傾向還原論,中國則傾向整體論。還原論非西方獨有,中國也有,如墨家科技。中醫學主流是整體論,但也存在還原論成分,屠呦呦的工作便屬於中醫學的還原論範疇。整體論也非中國獨有,西方也有,如進化生物學。另外,順勢醫學可看作西方醫學中整體論類型的典型代表。人類醫學經歷了經驗醫學(遠古醫學)、整體論醫學(《黃帝內經》描述的醫學)、還原論醫學(近代西方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為支柱的醫學)、系統論醫學(當下正在逐步興起的複雜性模式的醫學)等不同階段,而且在這一發展的長河中,不同時期各種醫學類型混同俱在,只是影響力不同罷了,呈現此消彼長的圖景。從醫學的多源與多流,可以幫助人們認識科學的多源與多流,再進一步還可以促進對文化多源與多流的理解。通過對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的思考,有助於廓清眼前的一些思想迷霧,為中醫學的發展提供新動力。

中醫學的歷程包括不同階段,各有其時代特徵。其中「前內經時期」為經驗醫學階段,經歷了漫長的歲月,積累了豐富的診療與養生經驗;「內經形成時期」是臨床經驗與哲學思想整合的理論形成階段,其中整體論與還原論的內容相對均衡,尚未出現明顯的偏向,體系初成,生機勃勃;「後內經完善時期」是中醫理論的成熟階段,跨越了從東漢到北宋的中國文化高度發展年代,民族文化的偏性日益顯現,中醫學內部的整體論傾向漸漸走強,體系成熟,趨於保守;「金元明清變革時期」,出現了過度整體論向還原論翻轉的苗頭,可謂物極必反,其中金元諸家追求主因的思想,明代戾氣說、《本草綱目》的自然分類法,清代《醫林改錯》對解剖學的強調等便是典型,此可視為內部的糾偏調整行為;「清末以降文化碰撞時期」,此時東西方文化衝突明顯加劇,中醫自身的內部調整失去了自然延續的條件和必要性,轉化為回應西醫帶來的觀念與技能挑戰。由於西醫是強勢的還原論模式,中醫便本能地凸顯自身主流的整體論特徵,中醫內外互動,伴隨兩個醫學體系力量對比的消長,不斷變化著外在形態,包括中強西弱時期的「匯通模式」(中體西用),西強中弱時期的「結合模式」(西體中用)以及近年來出現苗頭的中西平權的「融合模式」(超越中西的新醫學)。

中醫未來路在何方?從大處講,先要守住三個基本原則:一是倡導多元化觀念,在人文價值領域確認自我本徵的歷史合理性;二是適應現代語境,通過科學視角說明符合自身規律的認知模式、技術標準與行為規範,有力度地宣示現實合法性;三是緊密結合實際需要,直面科學前沿與醫學難題,凸顯面向未來的創造性。然後在操作層面,為達到這些宏偉目標,需要多學科的協同努力,具體涉及哲學、複雜性科學、經濟與法律等社會科學,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系統工程。如果這番艱苦奮鬥卓有成效,則可能引發新一輪巨大的文化變革,消除根深蒂固的文化霸權主義傳統的消極影響,真正實現公平正義的文化多元主義。並在此基礎上提出由整體論的認知模式、非線性科學的實證與量化方法以及療效定價的新醫學規範框架,為真正解決長期困擾全世界的醫改難題,邁出關鍵的一步。與此同時,也積極促進科學由以還原論為主的簡單性模式向以整體論為主的複雜型模式轉化,以滿足時代的訴求。需要特彆強調的是,中醫學發展既要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質,又要不斷與時俱進。對於既是夥伴又是對手的西醫,尊重、互動、不迷信是恰當的態度,而鄙視、排斥、迷信則是不恰當的態度。

來源: 大眾日報

推薦閱讀:

消費者理論的重新認識——再讀varian的現代觀點
彭永捷:認識儒教
[轉載]與自己內心的深度溝通/冥想:我認識真正的自己嗎?
正確認識翡翠貔貅的戴法
艾灸基礎之認識神秘的經絡

TAG:醫學 | 中醫 | 中醫學 | 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