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你吃遍了這些北京美食,卻沒聽過它們的故事
自從明成祖遷都後,北京地區的養鴨事業逐漸發達了起來。明朝皇帝為了調運江南糧米,曾動員大量民工疏通運河。運河暢通後,運糧的漕船往往千艘接連而行,史稱「歲漕四百萬石」。
北京運河一帶的鴨子,長期以這些散落的糧米為食,體型、肉質逐漸起了變化。正像乾隆年間的才子袁枚所說:「谷味之鴨,其膘肥而白色。」
以後,經過北京地區勞動人民的長期精心餵養,不斷發展優種,淘汰劣種,並在我國南北朝時即有記載的養鴨「填嗉」法的影響下,獨創了人工「填鴨」法,終於培育出了毛色潔白,雍容豐滿,肉質肥嫩,體大皮薄的新品種北京填鴨。用北京填鴨烤出的鴨子,其鮮美程度遠遠超過以往的各種烤鴨,被稱為「北京烤鴨」。
三不沾的傳說
傳說清朝乾隆年間,安陽縣令的父親過七十大壽,宴席上少不了當地傳統的桂花蛋。因為是第一次用大鍋做,只能一邊炒一邊往裡添油。結果,這回炒出來的桂花蛋色澤黃潤,晶瑩欲滴,香氣四溢,大家品嘗了之後,都誇獎這道菜味道鮮美,甘甜爽口,實在是菜肴中難得的佳品。於是,桂花蛋很快就在安陽聲名鵲起,風行開來。
不久,乾隆皇帝到江南巡察民情,路過安陽,提出來要品嘗安陽的風味小吃。安陽縣令就讓廚師精心炒了一盤桂花蛋,獻給乾隆品嘗。乾隆吃了這道菜肴之後,十分高興,他見這道菜肴不粘盤子、不粘筷子、不粘牙齒,就當即下了聖旨,將桂花蛋賜名「三不粘」。並讓縣令把此菜肴的製作方法給了皇宮裡的御膳房,以備自己和後宮嬪妃及皇親隨時品嘗。
目前「三不粘」這道菜肴做得最好的大概要數北京的同和居飯店了,他們烹制的「三不粘」色質純美,香甜宜人。還有人說,日本天皇曾經專門派人到北京同和居購買「三不粘」,然後坐飛機帶回東京給他品嘗,而且吃得津津有味。看來,美食的誘惑力有時候也是十分巨大的,美食也常常會讓人日思夜想,那種牽掛的情懷,可以和熱戀中情人的相思之情相媲美。
爆肚的來歷
爆肚在清乾隆年見就有記載了,多由回民經營,是「窮人樂」里的上品。水爆肚是具有獨特風味的北京地方性小吃,下酒極佳。可是以獨酌、小飲為宜,不適宜醵飲大嚼,所以大小飯館都不備此味。
唯有小酒館、小吃攤,才有水爆肚出售。羊肚的一般吃法,除煨湯以外,唯有爆之一法。爆分為油爆、水爆。就是以高溫旺火一氽即起,取其脆嫩。稍一過火,就凝而不脆無法下咽。油爆是飯館、飯莊的做法,水爆則為市井小販的拿手活兒,各有各的特技。
炒肝
清朝同治年間,會仙居以不勾芡方法制售,當時京城曾流傳「炒肝不勾芡----熬心熬肺」、「北京的炒肝兒,缺心少肺。」等歇後語,吃炒肝時應就著小包子沿碗周圍抿食。會仙居的炒肝兒出名後,北京四九城的小飯館、小吃店都相繼添了炒肝兒。
據說,當年慈禧太后忽然也想嘗嘗炒肝兒的味道,可經她這一嘗不要緊,雖博得讚賞,卻言明去掉心和肺也許更好。金口玉言,小民豈敢違命。自那以後,老北京人便多了句歇後語——北京的炒肝兒,缺心少肺。
豆汁兒的典故
本來豆汁兒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的最愛,到乾隆十八年,有人上殿奏本稱:「近日新興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檢查,是否清潔可飲,如無不潔之物,著蘊布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當差。」於是,源於民間的豆汁成了宮廷的御膳。乾隆皇帝命人把豆汁兒引入宮廷,並且召集了一幫大臣們共同品嘗這民間飲品,結果眾大臣喝完竟然齊聲叫好。就這樣,豆汁兒同樣成為宮廷飲品。
糖火燒的來歷
相傳遠在明朝的崇禎年間,有個叫劉大順的回民,從南京隨糧船沿南北大運河來到了古鎮通州,也就是今天北京城正東的通州。劉大順見這通州鎮水陸通達,商賈雲集,是個落腳謀生的好去處,便在鎮上開了個小店,取名叫「大順齋」,專製作銷售糖火燒。沿至到了清乾隆年間,大順齋糖火燒就已經遠近聞名了。
艾窩窩的傳說
乾隆平息了大、小和卓木叛亂後,把新疆的某首領的妻子搶到宮中作他的妃子,也就是香妃。香妃到北京後,日夜茶飯不思,急壞了乾隆,只好下旨叫白帽營的人給香妃做家鄉小吃送進宮。香妃的丈夫做了一盤祖傳的江米糰子。香妃見到江米糰子,就知道她丈夫來了。江米糰子送到宮中,太監問他這東西叫什麼名字,他想自己叫艾買提,就叫艾窩窩吧。
豌豆黃和芸豆卷
豌豆黃是北京傳統小吃,同芸豆卷一起傳入清宮。據說,一天慈禧正坐在北海靜心齋歇涼,忽聽大街上傳來敲打銅鑼聲和吆喝聲,心裡納悶,忙問是幹什麼的,當值太監回稟是賣豌豆黃、芸豆卷的。慈禧一時高興,傳令將此人叫進園來。來人見了老佛爺急忙跪下,並雙手捧著芸豆卷、豌豆黃,敬請老佛爺賞光。慈禧嘗罷,讚不絕口,並把此人留在宮中,專門為她做豌豆黃和芸豆卷。
推薦閱讀:
※睡前故事:我去健身房,遇上色狼教練
※侯瑞鶴丨家族故事:孩子實現深度自我認同的精神臍帶
※黎明·第一百一十三節·驚變
※南國故事(二)--- 廈門的A面與B面
※老法師——故事說法(善惡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