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共識下的楚漢爭霸真相:為毀約不惜屠殺、偽造的亂象
楚漢爭霸
秦末漢初時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貴族和庶人爭霸的時代。項羽是無畏無懼的英雄?還是殘暴肆孽的殺人魔王?劉邦是一個無恥的流氓?還是一個善於抓住機會實現霸業的英雄?可以說一本《史記》,各有不同表述。本文試圖從現代契約關係角度去解讀秦末漢初的三大盟誓,從另外的一個角度看待秦末漢初的不同狀態。作為一個觀點分享給大家,僅供參考。
秦末漢初三大盟誓分別是:劉邦的先入關中者王之、項羽和章邯盟誓、諸侯咸陽共識。
一、劉邦的先入關中者王之
先入關中者王之,是劉邦攻打章邯等而奪取關中的依據。但由於這個約定只在《史記 高祖本紀》中記錄楚懷王提出這個約定,《史記 項羽本紀》則對此絲毫沒有提及楚懷王提出這個約定的詞語,《史記》中其他人的傳紀也沒有提及到這個約定。劉邦以這個約定提出對關中的聲索時,楚懷王已死——死無對證。因此,這個約定是劉邦偽造的可能性非常大。
在本人文章《「先入定關中者王之」——是歷史事實呢?還是劉邦的謊言?》給出了以下的證據:
1、記錄為孤證,無其他記載輔證。如上文所述。
2、楚懷王無需倚重劉邦,沒有立約定必要性。《史記 秦楚之際月表》記錄:楚懷王和劉邦約定先入關中王之時,是在公元前208年後9月。當時楚懷王以自己的親信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率軍北上救趙。這個時候是楚懷王即位以來權力最為鼎盛時期,在自己親信北上救趙結果未明、項梁已死項羽還沒有壯大時,他不需要倚重非親信的劉邦,提出這個莫名其妙的約定。救趙未明,就提滅秦——邏輯過於荒謬!
3、項羽是救趙積極力量,不會在救趙前主動提議西入秦。《史記 高祖本紀》中記錄:
「當是時,秦兵彊,常乘勝逐北,諸將莫利先入關。獨項羽怨秦破項梁軍,奮,原與沛公西入關。懷王諸老將皆曰:「項羽為人僄悍猾賊。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阬之,諸所過無不殘滅。且楚數進取,項梁皆敗。不如更遣長者扶義而西,告諭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項羽僄悍,今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卒不許項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陳王、項梁散卒。」
但在《史記 項羽本紀》中,從項羽因不滿宋義觀望秦趙相鬥策略而殺宋義奪軍的記載看:項羽是救趙的積極人士,事實上,沒有項羽的積極救趙,趙國必亡。項羽救趙有兩個目的:一、提高自己的聲望,重振因項梁戰死而受損的項家聲望;二、為叔父項梁而向圍困趙軍的章邯復仇。項羽沒有西入關的必要性——北上救趙,可復仇,可振聲望,西入秦能得到什麼?
復原的秦咸陽宮殿
4、劉邦士卒數量,不足以讓楚懷王重視。劉邦進入武關、準備攻打嶢關時,兵力是二萬人。這兩萬兵,還是劉邦軍和張良軍的合併數。那麼項羽北上救趙時,劉邦的兵力有多少呢?劉邦在沛縣起兵時,兵力兩千到三千人。雍齒反叛劉邦、劉邦投靠項梁後,兵力是一萬人(五千人是在碭徵募的,五千人是項梁給劉邦的)。在入關途中,劉邦吞併剛武侯的四千軍。因此,劉邦入關前的兵力是二萬人,減去張良軍(算三千人)和剛武侯軍四千人,再減去路上收陳王、項梁散卒(估算三千人),劉邦在楚國北上救趙時,兵力就在一萬人這樣。
沒有對比,沒有傷害:項羽派遣渡河救趙的先鋒軍黥布軍就有二萬人!
事實上是劉邦先入關中後,在某人(事實上不知道是誰,因為沒有留下名字)勸說下,意圖想要以函谷關抗拒項羽入關而霸佔關中。
《史記 項羽本紀》:「函谷關有兵守關,不得入。又聞沛公已破咸陽,項羽大怒,使當陽君等擊關。項羽遂入,至於戲西。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史記 高祖本紀》:「或說沛公【索隱】:按:楚漢春秋雲解先生雲「遣守函谷,無內項王」,而張良系家雲「鯫生說我」,則鯫生是小生,即解生。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彊。今聞章邯降項羽,項羽乃號為雍王,王關中。今則來,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關,無內諸侯軍,稍徵關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計,從之。十一月中,項羽果率諸侯兵西,欲入關,關門閉。聞沛公已定關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關。十二月中,遂至戲。。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聞項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令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欲以求封。亞父勸項羽擊沛公。方饗士,旦日合戰。」
項羽擊敗劉邦的函谷關守軍,意欲和劉邦決戰,這才是鴻門宴的背景。
但劉邦的先入關中者王之並非憑空捏造。事實上和劉邦有分王建議的不是楚懷王,而是秦國丞相趙高對劉邦提出的建議。
《史記 高祖本紀》:「及趙高已殺二世,使人來,欲約分王關中。沛公以為詐」
《史記 秦始皇本紀》:「子嬰與其子二人謀曰:「丞相高殺二世望夷宮,恐群臣誅之,乃詳以義立我。我聞趙高乃與楚約,滅秦宗室而王關中。今使我齋見廟,此欲因廟中殺我。我稱病不行,丞相必自來,來則殺之。」」
小結:楚懷王和劉邦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的故事純粹是劉邦的捏造,趙高向劉邦提出分王關中建議才是事實。趙高的提議,才是激起劉邦佔據關中的誘因。
電視劇《楚漢傳奇》劇照
二、項羽和章邯的盟誓
關於這個盟誓,《史記 項羽本紀》只有一點直接記錄:
「章邯使人見項羽,欲約。項羽召軍吏謀曰:「糧少,欲聽其約。」軍吏皆曰:「善。」項羽乃與期洹水南殷虛上。已盟,章邯見項羽而流涕,為言趙高。項羽乃立章邯為雍王,置楚軍中。」
這記錄,說章邯和項羽盟誓是因為趙高。但在《史記 秦始皇本紀》有不同說法,下文為司馬遷摘抄賈誼的《過秦論》:
「秦使章邯將而東征,章邯因以三軍之眾要市於外,【索隱】:此評失也。章邯之降,由趙高用事,不信任軍將,一則恐誅,二則楚兵既盛,王離見虜,遂以兵降耳。非三軍要市於外以求封明矣。要,平聲。以謀其上。」
賈誼認為章邯「以三軍之眾要市於外,以謀其上。」即要求封賞。《史記索引》認為賈誼說章邯以秦軍軍權在手要挾秦二世要求封王的觀點不正確。這就說明:漢文帝時代的賈誼認為章邯是因為以秦軍大權在握要挾秦二世封賞不成而不得不和項羽盟誓。即「以三軍之眾要市於外」。
賈誼的這個觀點和司馬遷《史記》中章邯是因為趙高而和項羽盟誓的記載是截然相反的。賈誼的章邯以軍權要挾秦二世的觀點,在同樣是西漢初時期的北大簡《趙正書》中得到輔證。
北大簡《趙正書》:「將軍張(章)邯入夷其國,殺高。」
現在試圖來為這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揭開它的面紗:
以下是基本事實:
1、章邯和項羽盟誓;
2、趙高提議劉邦分王關中;
3、趙高和章邯因為逃回的司馬欣而翻臉;
4、趙高以「上不聽諫,今事急,欲歸禍於吾宗」為由殺秦二世;
5、劉邦派使者到趙高處。「沛公將數萬人已屠武關,使人私於高,高恐二世怒,誅及其身,乃謝病不朝見。」
6、劉邦據關中、守潼關而拒項羽入關中;
7、章邯要挾秦二世封賞(賈誼觀點。這和陳餘寫給章邯的書信也在某種程度上吻合)。
以上就是項羽、劉邦、趙高、章邯、秦二世胡亥之間的基本關係。以下是推論:
1、趙高將所有秦軍都派給章邯,並向秦二世保證能夠平定山東叛亂;
2、章邯在巨鹿之戰及之後連連戰敗,要求趙高繼續增發援兵,趙高無兵可發而拒絕;
3、章邯要求秦二世封賞自己,以此決定是否效忠秦國(即賈誼的「以三軍之眾要市於外」);
4、趙高派人和劉邦提出分王關中,但秦二世不答應,又因章邯戰敗、劉邦派人來約而不得不殺秦二世,參見1;
5、章邯因秦二世拒絕封賞而不得不兩次約項羽盟誓,以關中為秦國疆域,並和趙高所立的子嬰結盟,殺趙高;
6、劉邦因為趙高的分王關中及某人建議佔據關中而出兵守函谷關,拒絕項羽;
7、項羽坑秦卒、殺子嬰、燒咸陽,並非只是因為仇恨秦,而是撕毀和章邯的盟誓。
或許以上的推理才是秦亡時歷史真相,而不是如我們通常所認為的那樣簡單。事實上,只有真正確認項羽和章邯、章邯和趙高、趙高和劉邦、章邯和子嬰、項羽和劉邦這五組人的關係,歷史真相才真正顯示。
楚漢
三、項羽、劉邦等諸侯的咸陽共識
公元前206年12月,項羽、劉邦等諸侯在咸陽「分天下,立諸侯」。本人將這個各諸侯共同議定的分封成果稱呼為咸陽共識。
以下是咸陽共識中各諸侯的分封具體情況:
原國名 |
分封國名 |
諸侯名 |
原屬 |
都城 |
楚國 |
西楚 |
項羽 |
楚將 |
彭城 |
衡山 |
吳芮 |
百越 |
邾 |
|
臨江 |
共敖 |
楚柱國 |
江陵 |
|
九江 |
黥布 |
楚將 |
六 |
|
楚 |
楚義帝(楚懷王) |
楚國後 |
郴 |
|
秦國 |
漢 |
劉邦 |
楚將 |
南鄭 |
雍 |
章邯 |
秦將 |
廢丘 |
|
塞 |
司馬欣 |
秦將 |
櫟陽 |
|
翟 |
董翳 |
秦將 |
高奴 |
|
趙國 |
常山 |
張耳 |
趙相 |
襄國 |
代 |
趙歇 |
趙後 |
代 |
|
齊國 |
臨淄 |
田都 |
齊將 |
臨菑 |
濟北 |
田安 |
齊王建孫 |
博陽 |
|
膠東 |
田市 |
原齊王 |
即墨 |
|
燕國 |
燕 |
臧荼 |
燕將 |
薊 |
遼東 |
韓廣 |
原燕王 |
無終 |
|
魏國 |
西魏 |
魏豹 |
魏國後 |
平陽 |
殷 |
司馬卬 |
趙將 |
朝歌 |
|
韓國 |
韓 |
韓成 |
韓國後 |
陽翟 |
河南 |
申陽 |
趙臣 |
雒陽 |
咸陽共識中分封的特點是:功績分封優先,六國之後次之;戰國七雄均被分割為小國。
救趙及之後跟隨項羽作戰的諸侯有:項羽、申陽(先下河南,迎楚河上)、司馬卬(定河內,數有功)、張耳(素賢,又從入關)、黥布(常冠軍)、吳芮(率百越佐諸侯,又從入關)、臧荼(從楚救趙,因從入關)、田都(從共救趙,因從入關)、田安(項羽方渡河救趙,田安下濟北數城,引其兵降項羽)。
其他立功的諸侯:共敖(將兵擊南郡,功多)、劉邦(攻入關中)、章邯、司馬欣、董翳等。
原本為王的諸侯:韓王韓成、魏王魏豹、燕王韓廣、齊王田市、趙王趙歇、楚懷王。
合計:一帝(楚義帝)一伯(項羽)十八諸侯。
《史記 項羽本紀》中所記載:「項王使人致命懷王。懷王曰:「如約。」乃尊懷王為義帝。」
楚懷王所說的如約,一般都理解這個約為劉邦的先入關中者王之,但其實應當是項羽等諸侯在咸陽所議定分封諸侯的這個約,即咸陽共識。
楚漢
綜上,秦末,章邯和項羽盟誓,趙高向劉邦提出分王關中,這都是章邯和趙高在尋求救秦國的努力,區別在於:章邯聯合子嬰殺趙高,趙高意圖收服劉邦以替代章邯。
公元前206年12月,項羽等19個諸侯所議定分封天下的咸陽共識,成為了秦亡後的第一個盟約。項羽通過坑殺秦卒(削弱)、殺子嬰(秦無後)、燒咸陽(秦無都)等方法來撕毀他和章邯所達成的盟誓。劉邦明明可以接受趙高分王關中的優厚條件,最後只得窮山惡水的巴蜀和漢中,於是在楚義帝死後,捏造楚懷王和自己的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在指責項羽背約下,劉邦出兵攻打併佔據已經被項羽削弱的關中,違反了咸陽共識。項羽以劉邦背叛咸陽共識為由而攻打劉邦。
因此,楚漢爭霸不過是項羽和劉邦就是否遵守咸陽共識的爭執。對於劉邦而言,明明因趙高而唾手可得關中卻只得一個貧瘠的漢中,落差過大,不願遵守咸陽共識。對於項羽而言,雖然沒有完全遵守和章邯的盟誓,但也不算全部違背,再說劉邦入關中是在項羽和章邯盟誓之後,自然不可能分關中給劉邦,因而咸陽共識必須遵守,作為伯的項羽必須做出反應!
因為項羽和章邯的盟誓,劉邦不得不捏造先入關中王之的約定。因為咸陽共識,項羽不得不攻打違反的劉邦,這就是楚漢爭霸。
推薦閱讀:
※十幾所名校偽造校史?不怕,這所老校最經得起推敲!
※李庄偽造證據、妨害作證案二審判後審判長釋法
※【轉載】品德是無法偽造的【欣賞網文】
※二戰, 德軍侮辱蘇聯女兵照片, 多數為偽造的!真相震驚世界!
※偽造礦難連殺4人騙賠180萬元 5名主犯被判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