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施農業向「規範化」轉型
近日,第三屆中國(北京)國際設施農業及園藝資材展覽會舉行。除了眾多國內知名企業參展之外,奧地利、土耳其、荷蘭、義大利等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產品也在本屆展會上亮相。記者走訪發現,相關科研機構、企業「組團」參觀,不少農業合作社甚至個人也來一探究竟。
近些年來,設施農業在我國的發展之勢可謂迅猛。設施農業不僅在緩解「菜籃子」產品供需不平衡方面功不可沒,也是拉動就業、帶動農民致富的重要途徑。
但我國設施農業在取得長足進步的同時,也面臨著產業發展的障礙。業內專家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設施園藝農業應該走出自己的特色,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質量安全是發展的根本出路。
既是「菜籃子」,又是「錢袋子」
設施農業的概念涵蓋設施栽培和設施養殖。我國是設施農業生產大國,從面積和產量來看,中國設施農業均位列世界第一。
2011年發布的《全國設施農業發展「十二五」規劃(2011-2015)》顯示,2010年我國園藝設施面積超過350萬公頃;生豬、蛋雞、肉雞、奶牛和肉牛的規模化養殖比例分別達到64.5%、78.8%、85.7%、46.5%和41.6%;設施水產中,海水與淡水養殖總規模已達156萬公頃和4358萬立方米。其中,設施蔬菜規模最大。
隨著設施農業在中國的發展,其規模不斷擴大。同時,產量和效益也在提升。
以設施蔬菜的發展為例,20世紀80年代實現了早春和晚秋蔬菜供應的基本好轉,90年代緩解了冬春和夏秋兩個淡季的供需矛盾,滿足了消費者「冬吃夏菜、夏吃冬菜、中吃西菜、北吃南菜」的需求。最新的數據顯示,2014年設施蔬菜產量約為2.63億噸,約佔同年蔬菜瓜類總產量的32.3%;設施蔬菜瓜類人均佔有量達190公斤左右。
可以說,設施蔬菜產業的發展有效緩解了我國「菜籃子」產品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成為中國保障蔬菜市場供應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中國蔬菜協會會長薛亮曾表示,「目前全國蔬菜年產7億元 ,其中設施農業貢獻功不可沒。」
與此同時,設施農業也是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據悉,全國設施蔬菜產業可解決2580萬人就業,創造約1500萬個就業崗位,並帶動了棚室建材產業、農膜產業、運輸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2014年,設施蔬菜產值突破1萬億元,凈產值6146.06億元,使全國鄉村居民人增收993.45元。
設施農業發展面臨障礙
毋庸置疑,設施農業在保障「菜籃子」和填滿「錢袋子」上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設施農業規模化發展的背後,也面臨著重重障礙。
「我國設施農業的特點很明顯,是以塑料薄膜為覆蓋材料,以大棚和日光溫室為主體。」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鄒志榮教授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說。
據統計,1998年,中國蔬菜設施園藝面積為2084萬畝,其中小拱棚和大中棚的面積為1604萬畝;2004年,中國蔬菜設施園藝面積增長至3866萬畝,小拱棚和大中棚面積為3083萬畝;到2014年,中國蔬菜設施園藝面積為5793萬畝,小拱棚和大中棚的面積為4272萬畝。
相比於小拱棚和大中棚的「絕對優勢」,從2004年到2014年的十年間,加溫溫室的面積僅從22萬畝增加到了25萬畝,連棟溫室的面積從11萬畝增加到44萬畝。
這些小拱棚和大中棚大都功能簡單,絕大部分僅具有防風、保溫、防雨等基本功能,對溫度、光照、水分等小氣候環境的調控能力比較差。相應地,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也較差,尤其在冬春季節,有很大的生產安全隱患。
例如,在2008年,南方冰雪災害造成大棚60多萬畝損毀,損失蔬菜904萬噸;2009年,北方雨雪災害損毀溫室大棚88萬畝,損失蔬菜213萬噸。
長期以來,中國農業以「高投入」求「高產出」,這種思路在設施農業中尤為明顯。為追求產量,有些設施農業的生產盲目施用化肥,不僅造成資源的浪費,形成了面源污染,也使農產品的安全也受到了威脅。而重茬連作也成為影響我國設施農業土壤資源持續高效利用的瓶頸。同時,由於棚室內溫差大、濕度高等原因,病蟲害也非常容易在大棚和溫室內發生。
「因管理不當、投入不到位、設備水平低等多方面原因,棚室內病蟲害多發,不少農戶通過大量使用農藥來控制,」在鄒志榮看來,這其實有悖於設施農業的初衷,「嚴格來說,設施農業本是控制、調節環境的生產方式,應該有利於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護。」
同時,在設施農業的發展中,還尚未形成規範化的栽培技術體系。與設施農業先進的國家相比,無論是集約化育苗,還是標準化的生產管理和病蟲害防治,中國設施農業仍有一段差距。
走中國特色的設施園藝發展道路
從全球範圍來看,設施農業已經發展到較高的水平,正高效地進行農業生產並創造極高的經濟效益。荷蘭、以色列、日本等國是設施農業比較先進的國家。
以荷蘭為例,其設施農業以玻璃溫室為主要特徵。目前,荷蘭的玻璃溫室可謂全球最多、最先進的。業內人士分析,高投入、高技術、高收益是荷蘭設施農業持續發展的主要原因。
而有關專家則表示,我國設施農業的發展固然應該學習借鑒國外的先進理念、技術和裝備,但是不可「照搬照抄」。
在與本次展會同期舉行的第三屆中國設施園藝產業發展峰會(以下簡稱峰會)上,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張志斌提出,中國設施園藝發展應該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產品安全的發展模式。
在鄒志榮看來,要實現中國設施園藝產業下一步的轉型升級,首先要進行的是「棚室結構的升級」,其次是管理上「逐步走上自動化」。通過這樣的方式,實現單產的提高和農產品質量的提升。
本次峰會上,相關人士對棚室結構的優化這一話題也進行了討論。與會專家表示,棚室結構的升級應積極開展節能型設施結構的優化,大力支持和推進節能日光溫室的優化和改造。
而在本屆展會上,監測預警、自動控制、精準灌溉等技術和產品也成為了引人注目的焦點。奧地利普賽公司的一位經理告訴記者,他們的產品能夠精確、智能地自動監測土壤、降雨、水位等,「現在大多是科研機構在使用,我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使用我們的設備,最終提高中國設施農業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
延伸閱讀
設施農業是為園藝、畜牧、水產等農產品商品化各階段提供最適宜的環境和條件,以擺脫自然環境和傳統生產條件的束縛,獲得高產、優質、高效、安全農產品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具有技術裝備化、過程科學化、方式集約化、管理現代化的特點。
2008年,《農業部關於促進設施農業發展的意見》提出了以努力實現我國設施農業生產種類豐富齊全、生產手段加強改善、生產過程標準規範、生產產品均衡供應的總體目標,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設施農業發展道路。
201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了「提高現代農業裝備水平,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戰略號召,並將加快園藝作物生產設施化、畜牧水產養殖規模化作為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的重點。
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將「加快發展設施農業」作為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
2011年,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編寫並發布了《全國設施農業發展「十二五」規劃(2011-2015)》,進一步規划了設施農業的發展目標,旨在促進設施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保障設施農業在良性發展的基礎上速度、規模、效益、競爭力持續提高,加快我國設施農業由大國向強國的轉變。
2014年,國土資源部、農業部聯合下發《關於進一步支持設施農業健康發展的通知》,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障設施農業合理用地需求的同時,進一步強化執法監管,規範設施農用地的使用。(胡璇子)
推薦閱讀:
※華生論土地私有(下):東亞成功轉型源於土地私有?
※對加快我國居民消費結構優化和升級轉型的宏觀思考
※熔盛轉型海工之路將充滿猜想
※付子堂:轉型時期中國的法律與社會論綱
※中國版工業4.0戰略出爐,製造業轉型概念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