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界:中國玉器七千年的輝煌歷史(戰國-宋代全集)

小編聽說做仿品的資料比我們還全,高仿很多是手裡拿著真品實物做的!

本文嘔心瀝血收編大量館藏玉器高清大圖及文字資料,供古玉界的新老藏家學習收藏,提高免疫,去偽藏真,高仿始終是高仿,永遠成不了真品!建議大家有條件的還是親身多去博物館看,古玉實物的光氣、力度、質感、神韻,看得多了自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對國寶免疫力更強。

想要提高自身鑒別水準,還是得多上手、多看真品實物、多看博物館高清大圖,增強對真品的「機械記憶」。

龍形玉佩

戰國

長20.5、通高11.5、寬6.5、厚0.5厘米

現藏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館

玉質青白色,半透明;器表受沁,局部白化。採用璧邊料加工而成,器呈半圓弧狀。「幾」字形龍,龍回首,拱身,卷尾與背部相接,背上部一圓穿,穿偏龍首側;龍無目,卷唇,長角後揚,向上翻卷;一足置後腹下。通體以陰線勾勒龍的肢體輪廓,以谷紋裝飾龍身。

龍鳳形玉佩 (1對)

戰國

上:長27、寬10、厚0.3厘米

下:長26.5、寬10、厚0.3厘米

現藏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館

玉質青色,半透明,光潔溫潤;局部受沁白化。器形較大,呈「風」字形,對稱設計,一端為鳳,一端是龍,龍、鳳共身。龍回首,圓目,斧形嘴,長角向上回卷至龍首頂部;背部拱起,中央有一圓穿,足置於下腹部;鳳昂首,圓目,勾喙,長冠後揚接龍背;曲頸挺胸,展翅,尾部接龍身。均以單陰線勾勒龍、鳳的肢體輪廓,龍身飾谷紋。

龍形玉佩 (1對)

戰國

上:殘長23.8、寬9.5、厚0.5厘米

下:殘長22.2、寬9.6、厚0.4厘米

現藏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館

玉質青色,半透明;局部受沁白化。器體較大且厚重,呈「風」字形,龍首殘失,背部拱起,卷尾與背部相接;龍前後腹下各設一足;背部中央有一穿。通體以單陰線勾勒龍的肢體輪廓,龍身飾谷紋。做工較粗疏,器壁有開料痕迹。

龍形玉佩 (1對)

戰國

上:長18.7、寬9.4、厚0.7厘米

下:長19.2、寬9.3、厚0.4~0.5厘米

現藏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館

玉質灰綠色,半透明,器表點狀受沁白化。龍呈「幾」字形,回首,拱身,卷尾。龍長吻向上翻卷,無目,長角後揚且向上折翹;背部弓起,中央有一圓穿;前後腹下各設一足,一爪從背部伸出與吻部相接,一爪置於腹下;龍尾分歧上卷與背部相接。通體以單陰線勾勒龍的肢體輪廓,龍身飾谷紋。器表有開料痕迹,做工較粗。

龍形玉佩 (1對)

戰國

上:長21、寬10.2、厚0.3厘米

下:長21.2、寬9.9、厚0.4厘米

現藏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館

玉質深青綠色,半透明,表面光潔瑩潤,有玻璃光澤,局部受沁白化,有褐色斑。器較厚重,呈「幾」字形,龍回首曲頸,唇部向上翻卷;龍角後揚,角尖微向上翹;拱背,背部中央有一穿;卷尾與背部相接,通體以單陰線勾勒龍的肢體輪廓,龍的軀幹部分飾谷紋。左件角、尾、足及身體部位均有殘,器表及壁有開料痕迹。

龍形玉佩

戰國

長14.6、寬7.6、厚0.2~0.5厘米

現藏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館

玉質青綠色,純凈,半透明;一面受沁白化嚴重。器體較小,厚薄不均,呈「幾」字形,龍回首,拱背,卷尾。龍首無目,卷唇,長角後揚上翹;背部弓起,中央有一圓穿;卷尾與龍背相接;下腹處設一足。通體以單陰線勾勒龍的肢體輪廓,龍的軀幹部分飾谷紋。

龍形玉佩

戰國

長14.1、寬8.8、厚0.2~0.4厘米

玉質青色,半透明;局部受沁白化,器表光潔瑩潤,有玻璃光澤。器呈「風」字形,龍回首,拱背,尾上翹。龍菱形目,張口,上唇向上捲起,以扭絲紋裝飾吻部輪廓,長角後揚微上翹;背部中央有一圓穿;卷尾與背部相接;腹下設足。通體飾谷紋。

雙龍形玉佩

戰國

長5.2、寬2.9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白色,質地溫潤。玉佩透雕,為雙龍合體形,中有一穿孔,可系掛。玉佩兩側鏤雕出雙龍首,龍身相接為一體,龍上唇上卷,下唇內勾,身上陰刻勾雲紋。雙龍身下鏤雕一首雙身的蛇形小夔,鰭與尾呈彎鉤狀。

龍形玉佩

戰國

長31.2、寬9.8厘米

現藏於河南博物院

玉質青色,有鐵鏽色沁。器呈扁平S狀。龍回首,通身周邊飾弦紋,內飾谷紋,尾部上翹並飾二字紋,尾殘缺。兩面紋飾相同。

龍形玉佩(2件)

戰國

左:長11.3、寬4.6~7.5、厚0.3厘米

右:長10.3、寬7.8、厚0.4厘米

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左:碧玉質,上有黑色小點,微有土沁。此佩為回首蜷伏的龍形。龍首獨角、圓目,軀體捲曲,尾部向前回卷。兩足向前伸展作伏卧狀,龍首有較長的獨角,向前出伸並向上旋。龍角、足、尾皆以平行的陰線作為裝飾。龍身除雕以陰線紋輪廓外,滿飾谷紋。谷紋凸起不高,此器多處鏤空,龍頭和背部各鑽一孔,可供系佩。

右:碧玉質,有黃褐斑點。此佩呈蜷伏的龍形。龍首獨角,圓目,軀體捲曲,尾部向前回卷。龍口、龍尾連接處皆雕琢成鏤空。其腹部鑽有一穿,可供系佩。沿此龍輪廓的邊緣雕琢陰線紋。龍身表面飾陰線谷紋。

龍形玉佩

戰國

長10.8、寬3.2、厚0.4厘米

現藏於河北省民俗博物館

玉色泛青綠,黃褐色沁,局部半透明。龍身細長彎曲,翻轉扭動呈S形,龍角與龍背相接,龍體滿飾勾連雲紋,尾及捲毛用粗線條刻劃,兩面紋飾相同,一面留有製作痕迹。龍體中部有一系孔,供穿綴,是戰國玉組佩的重要構件。

龍形玉佩

戰國

長18.1、寬6厘米

現藏於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

玉質青碧色,有綹紋。體扁平。龍回首反顧,蜷曲呈S形。龍獨角上勾,圓眼,張口,上吻長而向上旋卷與背連接,下唇內勾,身飾谷紋,周邊有棱。兩面紋飾相同。

龍形玉佩

戰國

長20.8、寬2厘米

現藏於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

玉質碧綠色。體扁平。身軀呈S形,張口,口部飾扭絲紋,圓頭形上吻,棗核形眼。周緣有邊棱,內飾谷紋,尾部平齊。中上部有一穿孔。

龍形玉佩

戰國

長12、寬1.3、厚0.6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青白色,有赭色沁。器物呈S形,一端為龍首,龍身彎曲,龍尾回卷。龍身扭成繩索紋,中穿一孔。玉龍線條流暢,富有動感、韻律,十分少見。

雙龍首玉飾

戰國

高3.6、寬5.9、厚0.8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青白色,微有沁色。器體為片狀,略呈梯形。兩端各有一龍首,橢圓眼,上唇上卷。龍身交接共體,鏤空,龍身浮雕雲谷紋,鰭內彎鉤。龍身下出一橢圓環,與雙龍首內所打圓孔可共同系掛他物或佩戴。

雙龍雙螭紋玉佩

戰國

高5.3、寬11.4厘米

現藏於天津博物館

玉質青色,有灰白色和褐色沁。陰刻兼鏤雕雙龍雙螭,龍身曲折迂迴,飾雲紋,下襯雙螭。交錯盤繞,繁密有序。龍螭遨遊雲天,觀之令人神馳。

龍形玉佩

戰國

長5.6、寬5.8、厚0.6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青色,有褐色沁。玉佩為龍造型,龍首張口卷鼻,口內穿一孔。龍身卷折迴環呈方形,上下出龍鰭,分兩瓣。龍身飾谷紋。造型獨特新穎。

螭虎食人紋玉佩

戰國

高3.8、寬6.2、厚0.4厘米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玉質青色,有白色沁,器表殘存硃砂痕迹,兩面紋飾相同。器中部透雕一螭虎,身軀捲曲呈環狀。頭部伏於一赤裸的女人身上,好似正在吞噬人的腹部。螭虎頭部有雙耳,菱形大眼,右爪抓住人的手臂,左爪抓住人的左腿。軀體兩旁透雕兩個帶有飛翼的神人,神人面部與被食人的面部特徵雕刻基本相同,神態祥和肩生羽翅,胸部刻有乳房。兩個神人下部雕刻略有不同:一側神人一腿粗壯,另一腿短小,下連一長尾,尾上刻有勾雲紋;而另一側神人的腿、尾已經連在了一起,其上沒有雲紋雕刻。螭虎背脊正中有寬頻紋,填飾陰線紋,旁飾弦紋。

鳳鳥形玉佩

戰國

高6.7、寬6.8、厚0.5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青色,有紅褐色沁。玉佩造型奇特,邊緣以陰刻線勾勒邊框,一端雕琢鳳首,勾喙,羽冠上揚;尾部上卷,一鰭飾以陰刻線,內卷。器身浮雕渦紋,一邊有修磨痕迹,估計為改制玉器。

鳳紋玉飾

戰國

高6.9、寬5.1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青色,有紅褐色沁斑。器物兩面紋飾相同,玉飾造型獨特,下部為一半橢圓形框,上有一谷紋玉璧。框內及玉璧外鏤雕兩兩相對的四隻鳳鳥。玉鳥均呈站立狀,但姿勢不同。鳥身陰刻細密的網格紋和平行線紋,下框內陰刻S曲線及網格紋、平行線所組成的三角繩索紋。整體紋飾十分精細工整。

龍鳳紋玉飾

戰國

長7.1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潔白溫潤,有部分褐色沁。器體近圓柱體,上部鏤雕出廓鳳鳥紋,鳳鳥圓眼尖喙,高冠上卷,立於雲紋之上。玉柱一端略寬,呈斜坡狀,浮雕一龍首,菱形眼,下有須,龍首下方又雕琢一夔鳳紋,鳥身及尾翎向上捲曲迴轉。器之窄端飾綯索紋,器表浮雕勾雲紋。

龍鳳紋玉佩

戰國

長7.8、寬4.5、厚0.4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白色,有黃色沁。鏤雕雙龍與雙鳳,雙龍相背,龍杏眼,上唇上卷彎鉤,龍角上飄。龍身呈S形彎曲,尾內鉤,龍身裝飾雙陰線捲雲紋及水滴紋,內飾網格紋。雙鳳各攀附於龍身,頭內鉤,身飾雙陰線二字紋。鳳首圓眼、勾喙。

龍鳳合體形玉佩

戰國

長16.5、寬2.2、厚0.7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青色,已受沁為紅褐色。器體呈扁平S形,兩面紋飾相同。精工細琢龍鳳合體紋飾,一端為龍首,張口,橢圓形眼,上唇向上捲曲,下顎短,腦後凸起一角。一端為鳳首,勾喙、杏眼,一爪向上彎曲。龍鳳共用一身體,中部從頭至尾蜿蜒一小蛇。兩邊陰刻雙S紋、勾雲紋及網格紋。器身中部有一佩孔,可系掛。

人首鳳紋玉佩

戰國

高3.7、寬3.2、厚0.7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白色,表面有紅褐色沁。片狀,兩面紋飾相同,鏤雕一人首及雙鳳鳥紋飾。人面五官清晰,穿交領衣,似女子。人面之上有一對相背而立的鳳鳥,勾喙,杏眼,長尾下飄。玉佩上部中間有小圓孔,可系掛。

龍形玉觿

戰國

長10.3、寬3.1厘米

現藏於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

玉質青白色。薄片狀,兩面紋飾相同。呈龍形,龍身扭曲成S形,長帶形角。龍眼為一透鑽小孔。觿是一種角形器,最初是一種隨身攜帶的解結工具,後演變為佩飾。最早的玉觿見於新石器時代,流行於商周至漢代,魏晉以後則少見。

鴨首環形玉飾

戰國

環寬5.7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青白色,有鐵紅色沁。器物呈橢圓環狀,上飾多圈繩紋。環的一側凸出有鴨首,鴨嘴長且呈扁片狀,上浮雕雲紋和繩紋。

螭鳳紋玉韘

戰國

長4.5、最寬4.2、厚1.2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白色,溫潤細膩,有褐色沁斑。器中部有一圓孔,左側凸出並雕有一鳳,昂首張口,長尾;右側凸雕一螭,緊貼器壁。玉韘一端成斜坡,上飾有勾雲紋及鳳鳥紋。內壁飾蟠虺紋。後面有象鼻式穿孔。戰國時期玉韘逐漸失去實用功能,無扣弦拉弓的凹槽,所以體型短小,表面多有紋飾,僅是佩戴之用,成為象徵性的裝飾品。

雲紋玉韘

戰國

寬3.3、厚0.8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潔白溫潤。器物呈環狀,上部出尖,一端寬而扁,上飾雙勾雲紋,兩側各雕一出廓鉤。此玉韘造型紋飾簡約,並已開始向佩飾玉發展。

玉磬

戰國

高9.5、寬30.8厘米

現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玉質青色,有灰沁。曲尺形,頂有一穿,素麵無紋。磬身保留有切割痕。

「行氣」銘文玉飾

戰國

高5.4、底徑3.4厘米

現藏於天津博物館

玉質蒼綠色,有雜斑。器呈12面稜柱狀,中空,但頂部未透,下部有一橫孔。內中未加打磨,留有鑽鑿痕迹。器表磨製光滑,陰刻篆體文字,每面3字,凡36字,另有重文符號8個。銘文內容為:「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其舂在上,地其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論述了呼吸和行氣的全過程,是我國古代關於氣功修鍊的最早記錄,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文字學價值。此器為合肥李氏舊藏,曾著錄於《藝媵》、《三代吉金文存》等書,郭沫若、於省吾、陳邦懷等都曾對其進行過研究考訂,是一件著名的刻銘古玉。

虎形玉挖耳勺

戰國

長6.8、寬1厘米

現藏於天津博物館

玉質純白瑩潔半透明。器薄,作卧虎狀,虎身滿刻捲雲紋,尾端為圓形小勺,柄端對鑽一孔。

蟠虺紋玉鐏

戰國

長8.1、寬2.2、厚1.5厘米

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玉質已深沁為不透明的深淺黃褐色,小局部尚保留青綠色,局部黏附土質。完整的戈由戈、柲和鐏構成。鐏是安在柲的下端,使戈能插在地上不易偏斜。此玉鐏為上窄下寬的柱狀體,器面陰線刻飾蟠虺紋及各式雲紋。

雙人玉佩

戰國

高5.7、寬3.2厘米。

現藏於天津博物館

玉質白色,有褐色沁。鏤刻著筒袖長衫並肩挎臂而立的二人,服飾方格紋,頭頂及身側附雕對稱的四鳳。紋飾以細短陰線刻成,纖若髮絲,刀刀見鋒。下部衣紋與河北平山戰國中山王墓所出玉人極似。

玉人

戰國

高6.1、寬1.9、厚0.5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白色,有鐵褐色沁斑。圓雕一人,五官明顯,腦後結辮,頭戴高冠,冠巾繫於下顎,身著長袍,腰系長帶,袖口緊束,拱手直立。面部表情嚴肅,似為官員。此器為清宮舊藏,十分少見,清宮收藏時配有冊頁及錦匣。

玉人

秦代

高12.1、寬2.3厘米

現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玉質青色,有灰白色沁。長方形片狀。玉人偏髻,正面用細線陰刻出五官和鬍鬚,軀體為長方條形,四肢被略去,腹部以兩條細線及支叉紋陰刻出腰帶,為男性形狀。同樣的玉人在西安市北郊秦代祭祀坑有出土。

獸面紋玉璧

西漢

直徑25.3、璧面寬10.2厘米

現藏於天津博物館

玉質灰青色,多墨斑。以繩索紋為界,分為內外二區,內區淺浮雕蒲紋,外區以粗細結合的陰線刻四獸面紋。刀法粗獷,體大精美。

獸面紋玉璧

西漢

直徑26.3厘米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玉質碧綠色。體扁平,圓形,中心有一圓孔,兩面紋飾相同。璧面內區雕琢蒲紋,外區飾四組夔龍紋,內外區以一周繩索紋相隔。製作規整,玉質純凈,顏色鮮艷,質地堅硬,瑩潤光亮,紋飾精美,且玉璧尺寸較大,是漢代玉璧中之精品。

鳳鳥紋玉璧

西漢

直徑16.5、厚0.4厘米

現藏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館

玉質青色,半透明。玉璧兩面紋飾一致,紋飾分為內外兩區,兩區間以繩紋間隔,璧外緣雕刻一周陰線。內區飾蒲紋;外區一周均勻分布三隻鳳鳥,鳳鳥昂首,高冠,圓目,尖勾喙,屈體、展翅、卷尾;該璧破損成四塊,粘接修復成型。

雙龍紋玉璧

西漢

直徑10.1、璧面寬3.3厘米。

現藏於天津博物館

玉質青白色。璧面透雕以首相對的二龍,近似橄欖形眼,身軀曲迥有力,線紋剛勁健拔。

谷紋玉璧

漢代

直徑15、孔徑3.5厘米

現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玉質青色,有灰白色沁。璧內外邊緣各刻一周陰線形成邊廓,其內滿飾淺浮雕谷紋,谷紋排列整齊,分布均勻,顯然在雕飾時事先在玉的表面刻划出菱形或方形的網紋,然後在每一個網格內碾琢谷紋。璧的表面和內外邊緣的側面均作了較細的拋光處理。谷紋璧出現較早,春秋中期以前,谷紋排列稀疏不規則,為淺浮雕,穀粒圓鼓,形體較大,手感圓鈍;春秋晚期到戰國,中間突出部分手感尖銳,排列密緻有序,穀粒似旋渦;漢代的谷紋璧穀粒小而圓,有較高的凸起,且排列稀疏。

谷紋玉璧

漢代

直徑13.1、孔徑4.2、厚0.4厘米

現藏於常熟博物館

玉質青色,有褐色沁。扁平圓形,中有孔,兩面均琢谷紋,布局勻稱,排列整齊,邊緣陰刻輪廓線。製作規整,拋光精細。

谷紋玉璧

漢代

直徑14.2、厚0.3厘米

現藏於武漢博物館

玉質青色。扁平圓形,中有圓孔,璧面上琢有谷紋和蒲紋,邊緣有一周陰刻弦紋。正反兩面紋飾一致。

谷紋玉璧

漢代

直徑13.7、孔徑4.5、厚0.5厘米

現藏於福建博物院

玉質青色,有褐色、白色沁斑,中間有一斜向裂紋。璧體輕薄,製作規整,雙面皆琢整齊劃一的谷紋,內外邊緣有一周陰刻弦紋。

獸面紋玉璧

漢代

直徑22、孔徑3厘米

現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玉質青色,有土沁。璧呈扁圓形,璧外緣和孔內緣各起弦紋一周,內外緣起凸棱,兩面紋飾相同,分內外兩區,區間以一周繩索紋相隔。內區飾谷紋,外區陰刻四組雙身龍紋。龍首為長須、圓眼、雙角上內卷,龍雙身分兩側,蛇曲成S形,體側為勾卷的雙翼。這種玉璧分區琢紋始於戰國,即在璧的平面上劃分成兩個或三個區域,每個區域各雕紋飾。這種璧上雙身獸面紋在戰國時期已出現,漢代流行。

獸面紋玉璧

漢代

直徑21.5厘米

現藏於首都博物館

碧玉質,呈深綠色,間有灰白色浸蝕暈斑,光亮度好。璧體扁圓,厚薄均勻,兩面紋飾相同。璧琢兩組主體紋飾:內區琢刻排列整齊的蒲紋,並留有毛雕痕;外區以粗陰刻線琢獸面紋,獸面的頂上作兩條蛇身分向左右,形成「W」

形的曲身,並在其周圍飾以陰刻細線。

獸面紋玉璧

漢代

直徑18、孔徑6厘米

現藏於洛陽博物館

玉質暗綠色,璧面上有兩塊黃色瑕斑。扁平狀圓體形,中有圓形穿孔,為兩面對鑽而成,孔壁有清晰對鑽旋紋。兩面均刻有花紋,紋飾分內外兩區,內區為谷紋,外區為三組一首雙身的龍紋。

谷紋玉璧

漢代

直徑12.5、孔徑4.3厘米

現藏於武漢博物館

玉質青綠色,有灰白沁。扁平圓形,璧面上滿飾谷紋。嵌於木雕花卉的盒子中。

刻字谷紋玉璧

漢代

直徑10.96、孔徑4.5、厚0.48厘米

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玉質青白色,外緣局部有深淺不一的褐色沁斑,半透明。外形圓整,有內、外廓,廓為戰國時代流行的斜高窄廓,器面疏朗地布滿細小而圓鼓的谷紋。玉璧外緣刻有5字,其中後3字是「六十九」,前2字尚不能解讀,

谷紋玉璧

東漢

直徑16、璧面寬6.5厘米

現藏於天津博物館

玉質白色,略有黃褐色沁。雙面雕琢排列規則的乳釘形谷紋。琢磨精工,顆顆晶瑩,是典型的東漢谷紋璧。

螭鳳紋「長樂」銘文玉璧

東漢

高16.55、璧徑13.47、孔徑2.9、厚0.47厘米

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玉質青色,局部有褐色沁斑,半透明。璧體分成三區,內區為一中孔,中區飾以乳釘紋,外區鏤空螭鳳紋,並延伸至璧體之外。此種將花紋延伸至廊外的玉璧設計,被稱之為「出廓玉璧」,而在外區中軸上下,鏤雕「長樂」二字。

雙螭谷紋玉璧

東漢

高15.7、直徑13.9、璧面寬4厘米

現藏於天津博物館

玉質灰白色,多黑褐色沁。璧上部鏤雕對稱形雙螭,眉眼上挑,身飾短陰線、小圓圈紋及細毛紋。璧身浮雕乳釘形谷紋,琢磨精緻,瑩如露珠,做工嚴謹規範。

團龍形玉佩

漢代

最長5.65、最寬5.05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青色,有褐色沁。環體雕琢為捲曲的龍形,龍首傾側,細長頭頸,張口咬住前爪之狀,神態兇猛,雙耳外搭,獨角後卷,龍爪踩於龍尾之上,龍尾內卷。長細陰刻線雕琢龍身,線條勁挺如鐵線。

玉圭

漢代

長9.3、寬2.4厘米

現藏於晉祠博物館

玉質青色。長形扁體。尖首呈鈍角,底部平齊,形制規整,通體拋光,素麵無紋。

谷紋玉劍首

漢代

直徑4.8、厚1.5厘米

現藏於杭州歷史博物館

玉質青白色,受沁後呈黃褐色。圓形,正面居中飾凸起的捲雲紋,周圍環飾谷紋。背面陰刻一周弦紋,其外均勻分布三孔。

鳥紋玉劍首

漢代

直徑5.1、厚1.8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白色,器表有黃褐色沁。器體呈斗笠形,正面以二周弦紋將紋飾分為三層,中心圓圈內淺浮雕勾連雲紋。中間一屋浮雕變形鳥紋,外層飾雲紋。底面中心有象鼻穿孔,邊有一圈繩紋及勾連雲紋。整器玉質優良,造型獨特,在存世品中少見。

雲紋玉劍首

漢代

直徑4.9、厚0.5厘米

現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玉質青灰色,局部有沁。圓餅形。正面紋飾分為內外二層,外層飾勾連雲紋,內層以雲紋圍繞著菱形紋,菱形紋里為斜格網紋,是漢代玉劍首上最常見的紋飾。背面有環槽和穿孔,可嵌接劍柄。

谷紋玉劍首

漢代

直徑4.5、厚1.8厘米

現藏於武漢博物館

玉質青色,布滿灰白色沁。扁圓形。正面正中微凸,飾勾雲紋,其外至邊緣刻飾谷紋。底部中心有二道相通的小孔。

螭紋玉劍格

漢代

長5.7、寬2.3、高2.2厘米

現藏於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

玉質白色,溫潤光潔。正面立雕一蟠螭,雙目圓睜,昂首曲頸,挺胸拔背,塌腰提臀,肢爪撐地,甩扭絲形尾,尾端捲起若半球狀;螭身以單陰刻線中分作脊一貫而下,兩側以不對稱短小雙陰刻線顯肋。其神態生動,身姿健勁,為西漢螭雕的典型。劍格為劍飾之一,處於劍柄與劍脊之間,做護手用。正視,朝柄的一面齊平,中間下凹若缺口,朝向劍脊的一面出尖,中脊凸起如鼻;側視,橫斷面呈棱形,作矩形貫穿孔,供劍柄嵌入。

獸面紋玉劍格

漢代

長4.8、寬2、高1.4厘米

現藏於河北省民俗博物館

玉質青白色,溫潤,器身有黃褐色沁。器體中部略突起,上端中部琢一缺口,下端中部略出尖。兩面紋飾相同,皆為圓眼粗眉獸面紋。俯視呈菱形,中間有一橢圓形穿孔,以供劍柄插入。

獸面紋玉劍格

漢代

高2.1、長5.4、寬2.2厘米

現藏於河北省民俗博物館

玉色青白,器身有褐色沁斑。此器中部突起如鼻樑,上端中部琢一缺口,下端中部略微出尖,一面為減地隱起的勾連雲紋,一面為獸面紋。俯視呈菱形,中間有一橢圓形穿孔,以供劍柄插入。

獸面紋玉劍格

漢代

高2.1、寬6.1厘米

現藏於首都博物館

玉質白色,微浸。兩面裝飾獸面紋,眉毛和鼻子用陰刻線表示,眼睛和周邊的捲雲紋使用單徹技法,主題紋飾的空白處填以三角網紋。劍格橫剖面呈菱形,中有橢圓形貫穿孔,用於插劍柄。

嵌玉劍格的鐵劍

漢代

全長89.5厘米

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玉劍格嵌於劍上,與鐵劍鏽蝕一起,不能取下。玉劍格為青玉,飾獸面紋。鐵劍髹漆,保存尚佳。

獸面雲紋玉劍璏

漢代

長9.5、寬2.5、高1.5厘米

現藏於河南博物院

玉質白色。器呈長方形,正面滿飾勾連雲紋及變形獸面紋。俯視呈橋形,下部有一長方形穿孔,並帶有硃砂痕迹。

獸面雲紋玉劍璏

漢代

長4.2、寬2.5、厚1.8厘米

現藏於河北省民俗博物館

玉質青白色,沁色嚴重,局部略透明。此器正視為長方形,璏面略弧。飾以三道凸起弦紋,並陰刻勾連雲紋和獸面紋,雲紋規整細緻,獸眼圓睜,長眉彎曲向後。俯視下部有一長方形孔洞,背部較薄,光素無紋。

獸面雲紋玉劍璏

漢代

長8.2、寬2.6、厚1.4厘米

現藏於河北省民俗博物館

玉質因土沁嚴重呈黃褐色。器正視呈長方形,器面的兩端向下向內彎曲、微斂,璏面平整,沿周邊陰刻一周弦紋,淺浮雕有規整細緻的雲紋和獸面紋,獸眼圓睜,長眉略彎。紋飾雕琢流暢,磨製規整。俯視下部略近一端有一長方形穿孔,而且孔洞較開闊,供穿掛之用。

獸面雲紋玉劍璏

漢代

長5、寬2.2、高1.4厘米

現藏於杭州歷史博物館

玉質白色,局部有黑沁。璏面微凸呈弧形,一端淺浮雕獸面,大眼大鼻,遊絲細眉;身部為隱起的連雲紋;下有長方形穿孔。雕琢精細。

獸面雲紋玉劍璏

漢代

長7.6、寬2.2、厚1.2厘米

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玉質青白色,有赭褐色沁。長方形,兩端下垂內卷。器面琢減地獸面雲紋,一端為獸面,獸大眼,眼瞼下垂,濃眉上揚內曲。下有長方形穿孔。勾連雲紋皆陽紋凸起,雲身長而不瘦,勾弧圓曲,是漢代典型器。

獸面雲紋玉劍璏

漢代

長11.1、寬3厘米

現藏於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

玉質青白色。長方形,上面兩端彎曲,下面有長方形穿孔。表面用減地隱起工藝,飾獸面的雙眼雙眉,其餘地方飾勾連雲紋。紋飾凹凸有致,頗有立體感。

獸面谷紋玉劍璏

漢代

長9、寬2.9、高1.2厘米

現藏於北京頤和園

玉質青色,有黑褐色沁斑。呈長方形,側看如兩頭彎曲的拱橋。正面淺浮雕獸面紋和谷紋,背面光素,有一長方形穿孔。頤和園舊藏。

勾連谷紋玉劍璏

漢代

長13、寬2.4厘米

現藏於武漢博物館

玉質青色,多處有褐色斑。長方條形,兩端下向捲曲。正面琢勾連谷紋,背面一側有長方形孔,供穿佩。

螭紋玉劍璏

漢代

長8、寬4、高1.2厘米

現藏於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

玉質青色,灰色沁。扁長方形,兩端向下朝內捲曲,下承用以系帶佩掛的矩形孔。正面出廓透雕螭紋。螭頭若虎面,方耳,耳後的分支歧角與口銜仙草交相呼應;身姿矯健,回首,彎頸,挺胸,塌腰,提臀,甩尾,扭曲作勢,頗具動感與力量之美。

瑪瑙劍璏

漢代

長7、寬2.5、高1.8厘米

現藏於杭州歷史博物館

半透明瑪瑙質,分布有絳色至紅色的斑塊,深淺相間,色彩奪目。璏面略弧,下接長方形穿孔。通體光素。

瑪瑙劍璏

漢代

長6.8、寬2.6、帶穿長2.5、寬0.6厘米

現藏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館

瑪瑙質,紅白兩色,色艷麗。長方形,稍短,兩端微下彎,器壁較厚。白色璏面上有兩列七枚紅色乳狀凸起,十分罕見。背部設長方形帶穿。

紫檀嵌玉劍璏墨床

玉劍璏為漢代,墨床為明代

玉劍璏長10.7、寬2.9厘米

墨床長13.5、寬4.8、高1.8厘米

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在長方形紫檀木正面挖槽嵌入舊玉璏,玉質青白色,泛黃斑,浮雕獸面紋與蒲紋。此玉璏原為漢代劍飾,但切除穿帶孔的側壁與底壁,而呈條幾形。紫檀墨床器底嵌銀絲「嘉禾項墨林珍賞」及「墨林山人」款。

龍紋玉劍珌

漢代

長5.3、寬6.6厘米

現藏於天津博物館

玉質青白色,溫潤純凈,略有褐色沁。梯形框內鏤雕團身翼龍,龍身浮雕勾雲紋,四肢粗壯,絲束形卷尾。

蟠螭紋玉劍珌

漢代

長3.2、寬4.9、厚1.5厘米

現藏於河南博物院

玉質青色,有褐色沁斑。器呈梯形,橫剖面呈橄欖形,一面淺浮雕蟠螭紋,另一面飾幾何紋。較窄端中部有不透的圓孔,以供劍鞘插嵌之用。

獸面紋玉劍珌

漢代

長4.7、寬4、厚1.2厘米

現藏於河北省民俗博物館

玉色青,褐色沁,溫潤。此器呈不規則梯形,中部厚,至邊漸薄。珌面沿梯形邊緣琢兩行陰刻弦紋,弦紋內一面為隱起獸面紋,獸圓眼、粗彎眉﹔另一面為雲紋,雲頭均作直角轉折,丁字形連接。器底部並排3圓孔,中間一孔較大,其餘兩孔較小,均斜透與中間一孔相通,以供劍鞘末端穿插系縛之用。此件作品頂部以陰刻線依器型琢一圈紋飾,線條生澀,疑為後人加刻。`

獸面紋玉劍珌

漢代

長6.2、底寬6厘米

現藏於武漢博物館

玉質青白色,多處有土沁。器呈梯形,中部厚,向兩邊漸薄,橫剖面呈橢圓形。正反兩面琢獸面紋,上端有一孔。

蟠螭紋玉劍珌

漢代

高5.1、最寬6.1、最厚2.5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白色,瑩潤光潔,有褐色沁。整器採用高浮雕、鏤雕、陰刻等多種技法,雕琢六隻螭龍,神態各異,穿雲出沒,追逐嬉戲,糾纏連接,生動活潑,是西漢玉劍飾中的精品佳作。

螭紋玉劍珌

漢代

高6.4、寬4.3、厚0.7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白色,有紅褐色沁。整器三面有框,鏤雕一螭虎,正面為一高浮雕螭虎,反面平雕及陰刻螭虎,兩面紋飾略有不同。玉劍珌是玉具劍中用於劍鞘頂端的裝飾。一套完整的玉具劍有劍首、劍格、劍璏和劍珌組成。漢代的玉具劍

主要有勾連雲紋與螭虎紋兩大類紋飾,造型變換多樣,裝飾性很強。西漢時玉具劍形制紋飾較為發達並固定下來,東漢繼承西漢風格,六朝玉具劍雖有發現,但已走向衰落。

鳳鳥紋玉劍珌

漢代

高4.8、寬3.5、厚0.7厘米

現藏於安徽省文物局

玉質白色,半透明,有黃色沁和灰色沁。體扁平,兩面雕琢,紋飾相同。鏤雕鳳首高昂,尾高卷,外廓有一周凹線。陰線勾飾鳳鳥紋,雕法簡潔,線條流暢。底部有一圓形鑽孔。

雲紋龍首玉帶鉤

西漢

長13.5、寬1.1厘米

現藏於天津博物館

玉質灰白色。鉤首雕造型勁秀的龍頭,彎眉,杏眼,直鼻。鉤身細長,其上陰刻菱形及形式各異的雲紋,方圓形紐。

龍紋螭首玉帶鉤

漢代

高9.5、寬3.1、厚2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白色,有紅褐色沁。帶鉤腹體寬大,下有圓紐。鉤首浮雕螭龍,杏眼出梢,獨角,雙耳,頸側飾有勾雲紋及網格紋。鉤腹高浮雕雙側身龍,但從正面看,又組成一首雙身之龍。構圖複雜,紋飾精緻,十分少見。

龍首玉觽

漢代

長12.1、寬2.2、厚0.5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白色,局部有銅綠色沁。器形為彎長弧形,下端窄而尖,上端鏤雕,有孔可穿繫繩。器表以浮雕結合陰線的手法細琢多組龍紋,並填以網格紋及鱗紋,十分複雜繁縟。

龍鳳紋玉韘

漢代

長7、寬6.1、厚0.5厘米

現藏於河北省民俗博物館

玉質青白色,細膩溫潤。器主體為橢圓形,中有一圓孔,上端尖,下端略圓,一面平整,另一面稍下凹。兩面紋飾相同,以陰線刻飾勾連雲紋,兩側透雕龍鳳紋。鳳鳥修冠尖喙,曲身,尾翎修長而下垂,鳳翼飄逸;龍曲身回頸,張口露齒,挺胸翹尾,線條流暢,姿態優美。

螭紋玉韘

漢代

長8.1、寬6.7厘米

現藏於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

玉料青白色,有褐色斑。器為橢圓形,中有一圓形孔,上端出尖,下端圓弧。正面微鼓並陰刻細線勾雲紋,背面略凹。左右兩側一邊鏤雕蟠螭,一邊鏤雕猴子和流雲。

蟠螭熊虎紋玉韘

漢代

長7.9、寬5.8厘米

現藏於天津博物館

玉質白色,多褐色沁。主體作心形,周圍鏤雕熊、虎、螭相鬥。中心一孔,孔下淺浮雕螭紋。紋飾獨特,雕工精細。

羽人紋玉韘

漢代

高6.7、寬5.3厘米

現藏於天津博物館

玉質灰黑色。主體作心形,上部鏤雕羽人,長發飄逸,肩生羽翼,拱手跪拜於螭前。余部陰刻兼鏤雕鳳紋、螭紋。中心一圓孔,孔下有細線紋飾(似獸首)。羽人乃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仙人,典出《山海經·海外南經》之羽人國,

為不死之民。

龍鳳紋玉韘

漢代

直徑9.8、厚0.4厘米

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玉質青白色,質地較好,上有褐色沁。體扁平,呈心形,中央有一圓孔,兩側鏤雕變形的一龍一鳳。正面圓孔邊刻有兩道陰刻U形紋。心形上飾遊絲流雲紋。器型完整。

螭紋玉韘

漢代

長4.8、寬4.4、孔徑1.7、厚1.8厘米

現藏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館

玉質黃白色,局部受沁白化。佩飾主體作韘形,一面浮雕一條向上攀爬的螭龍,螭首從佩飾的背部繞出,伸向右上側;S形卷尾及一後肢呈現在佩飾的左下方,螭的軀幹及另一後肢隱藏在佩飾背部,從佩飾的正面看,螭似乎在雲中穿梭,若隱若現;佩飾表面以單陰線雕出雲氣紋。這種平面與立體相結合的雕琢手法,層次清晰,完美地襯托出螭的動態美感,更具有藝術感染力。

螭紋玉韘

漢代

長8.6、寬3.1厘米

現藏於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

玉質白色,溫潤如凝脂。主體呈弧狀心形,前端透雕一螭,頭頂長角末端分叉,脖頸飾以纖細陰刻線表現的小圓圈裝飾,挺胸凸肚,四肢粗壯有力,尾部分叉。螭周身用淺而細的陰刻線表現體毛,此類陰刻線被稱為「遊絲毛雕」,是漢代玉器所特有的。螭身下雕有一篆字「子」,與東漢流行的「宜子孫」佩中的「子」字如出一轍。此器可能為東漢「宜子孫」玉佩破損後改制而成。玉佩中間有一孔,可穿繩佩戴。

工字形玉佩

漢代

長2.2、寬2.3、厚0.8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白色,細膩溫潤,表面有少許水沁。器表光素,整體如工字型,兩面中部又凸起如工字,腰有橫穿孔。此類玉器在漢代考古發現中不多,但傳世品中多見。對其功能多有猜測,或為玉扣,或為玉佩,說法不一。

工字形玉佩

漢代

長3.8、寬3.8厘米

現藏於武漢博物館

玉質白色,局部有黃褐色沁。四方片狀。兩側有對稱的凹槽,呈「工」字形,正反兩面中間厚,邊緣薄,碾磨光潔。

四神紋玉勝

漢代

高3.2、長5.5、寬2.1厘米

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玉質白色。兩側為勝形隔柱,其前後側面均刻有篆書「長宜子孫,延壽萬年」八字。隔柱兩側外分別雕青龍和白虎。隔柱之間上端為朱雀,下端為玄武,玄武作龜蛇相交之形。朱雀與玄武之間有橫樑相隔,玄武下方有一魚形橫托。

玉剛卯玉嚴卯

漢代

各高2.2、寬0.9厘米

現藏於天津博物館

剛卯、嚴卯是漢代的一種吉祥佩玉,正方柱體,四面刻驅凶辟邪、祈求福祉的殳書讖語,中心縱貫孔,供穿系佩帶。此對剛卯、嚴卯,字填硃砂,剛卯銘文釋為:「正月剛卯既央,靈殳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疫剛癉,莫我敢當。」嚴卯銘文釋為:「疾日嚴卯,帝令夔化。慎璽固伏,化茲靈殳。既正既直,既觚既方。赤疫剛癉,莫我敢當。」存世成對的剛卯、嚴卯屈指可數,故極珍貴。

玉剛卯

漢代

高2.4、邊長1.25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白色,細膩溫潤。器體呈長方柱形,中間貫通孔。四面刻有細如髮絲之文字。剛卯、嚴卯是漢代出現的一種新器型。目前考古所見數量並不多,均為東漢墓所出。剛卯一般刻字曰:「正月剛卯既央,靈殳四方,赤青黃白,四色是當。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疫剛癉,莫我敢當。」因文字有驅役辟邪的含義,故佩戴剛卯取之辟邪之意,漢代流行,以後見者多為仿製。此玉剛卯部分文字有減字、減筆現象。

玉嚴卯

漢代

高2.2、邊長1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白色,有黃色沁。器呈長方柱體,中貫通孔。四面刻有文字:「疾日嚴卯,帝令夔化,慎璽固伏,化茲靈殳。既正既直,既觚既方,赤疫剛癉,莫我敢當。」故可稱其為嚴卯。剛卯、嚴卯可能於西漢中期以後興起,王莽時,因剛卯、嚴卯是頌揚劉姓天下的,(「劉」字拆成「卯、金、刀」),曾一度被禁。東漢劉家再掌政權,當時統治者又提倡讖緯神學,故剛卯、嚴卯再度流行,並發展成為國家定製,凡著朝服,必須佩帶。故漢代剛卯、嚴卯形狀、大小均基本相似。

玉司南佩

漢代

高3.4、寬1.8、厚0.9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白色,局部有微沁。主體造型為工字型聯體柱,上方有一勺形,下端出短柱,中部有橫貫穿孔。司南佩是漢代出現的一種新器型。器型基本一樣,但頂部有勺形和柱形兩種,後者為簡化的司南佩形制。因頂端多置一勺形,如司南地盤上之勺,故常稱其為「司南佩」。但亦有學者認為其應稱為「勝形佩」,因無論簡化還是帶勺之器,從側面看均似漢代流行之方勝。司南佩多出於王侯貴族墓中,基本為白玉,玉質較好。將之佩戴於身,有厭勝辟邪之意。

玉舞人

漢代

高4.7厘米

現藏於首都博物館

玉質白色,表面有赭紅色浸。片狀,兩面雕,五官和衣褶紋均用陰刻線表現。舞者頭頂梳髻,身著右衽長裙,長袖分歧呈魚尾狀。一手舞過頭頂,一手朝內貼於腰側,裙擺飄逸上卷。頭部和裙下擺有孔,可供系佩。

玉舞人(1對)

漢代

高3.92、寬2、厚0.28厘米

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玉質青色,大多沁為灰白色。一對成組。全器為長方形片狀,上端圓弧,下端方整。兩面紋飾大致相同,以陰線刻、局部鏤空的技法,表現玉舞人的形貌。舞人著長袖長裙,作折袖曲腰的舞姿。其中一面紋飾較為簡略,僅勾勒輪廓,細部紋飾均省略。近器底處有一小孔。

玉翁仲

漢代

高3.1、寬0.8、厚0.4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青白色,有微沁。器體為直立人形,頭帶冠,以細陰刻線表示眼睛和嘴,束腰,腰中有橫穿孔,造型十分小巧簡約。這種玉人又俗稱「玉翁仲」。翁仲來源於秦代,為鎮守宮殿的銅人。漢代以玉製成翁仲,一般小巧簡略,多為青年男子形象,佩戴於身,即有守護之意,又有辟邪之功能。

玉翁仲

漢代

高4厘米

現藏於旅順博物館

玉質青色,有褐色沁斑。圓雕,呈直立狀。著冠,長臉,束腰,身著交領曳地長衫。雙目、嘴及腰和裙邊以深陰刻線雕刻而成,有「漢八刀」風韻。腰部有一通透橫穿孔。

玉仕女

漢代

高4.9、寬1.3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白色,瑩潤光澤。圓雕一仕女,鳳眼、直鼻、嘴緊閉,長發在頭頂盤成環形髮髻。人物拱手直立,細腰束帶,身穿左衽交領長裙,衣裙後拖,形象簡練而富有神韻。

玉蟬

漢代

長2.8厘米

現藏於新鄉市博物館

玉質青色。扁圓體,圓雕一蟬,蟬雙目略突,通身飾陰線,尾略尖,頭部至腹部有一直穿孔。

玉蟬

漢代

長2.5、寬1.3、厚0.7厘米

現藏於河南博物院

玉質青白色,有褐色沁。體扁,雙目突出與頭頂端平行,尾和翅呈三角形,首、尾和翅均飾陰線紋,頭部頂端有穿孔。

玉蟬

漢代

長5.4、寬2.7、厚1厘米

現藏於河北省民俗博物館

玉質白中泛黃,有黃色沁,溫潤細膩。器體扁平,中間略厚。蟬頭部雙目向外凸出,頸部斜磨出一道半月形凹痕,雙翅寬大併合攏,緊貼蟬背,翅長身短,尾部為三角尖鋒狀。胸部用交叉線表示,腹間飾有6條陰線表示腹紋。整體造型簡潔明快,刀工犀利乾淨。頭部有一對穿孔,以供佩系之用。

玉琀蟬

漢代

長6.7、寬3.5厘米

現藏於首都博物館

玉質青色,溫潤無瑕。體扁窄。正面翼翅長而窄,翼肩斜弧平緩,頂端兩眼斜凸於兩側,背部護翼線條彎曲自然有力,腹紋寬窄相等。頭部有一對穿孔。漢代在逝者口中放玉蟬,稱為琀。以蟬為琀之例,在商到戰國墓中都偶然可見。以漢時最盛。

玉琀蟬

漢代

長6、寬2.9厘米

現藏於武漢博物館

玉質青白色,有灰白色沁。扁平狀,蟬形。頭部雙目外凸,雙翅及尾呈三角形。正反兩面用寬陰線分別琢出頭、胸、腹、背、雙翅及尾。造型簡樸, 生動逼真。

玉琀蟬

漢代

長6.1、寬3、厚0.4厘米

現藏於安徽省文物局

玉質青白色,細密光潔,有灰白色沁。蟬形扁平體,中部稍厚,兩側略薄,雙目外凸,嘴平齊,陰線飾頭、背、雙翼,尾翅呈三角形。背部平面狀,陰線勾飾交叉紋,尾部平列短線紋,「漢八刀」技法雕刻,線條流暢,簡潔有力。

玉琀蟬

西漢

長6、寬3.1厘米

現藏於天津博物館

玉質淡黃綠色。中間厚。頭部有長眼,身以細陰線刻成,背面為雙翅,有絲絲翅脈,腹面為尖嘴及六肢。線條堅挺,纖若秋毫,肉眼難辨,雕工細膩精湛。

玉琀蟬

漢代

長4、寬2.5厘米

現藏於晉祠博物館

玉質白色。局部有沁色白斑。通體扁長,中脊較厚,頭部雙目外凸,以寬陰線分別琢刻出頭、胸、腹、背及雙翅,尾和雙翅呈三角形鋒尖。刀法簡練,造型樸拙。

玉琀蟬

漢代

長6.1、寬3、高0.6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白色,表面有鐵褐色沁。蟬體呈片狀,中部略厚。整體形象似常見的漢八刀形玉蟬,雕琢極其簡練,嘴前伸,兩眼外凸,翅尾尖。但在蟬翅上以極細陰刻線雕琢出翅脈,頸部亦有細陰線裝飾。漢代玉蟬分佩飾用玉及喪葬用蟬,喪葬用蟬一般為簡練的漢八刀形玉蟬,放於死者口中,用作口琀,以求似蟬般蛻殼再生,從而達到羽化升仙的目的。

玉握豬

漢代

長12、高2.9厘米

現藏於首都博物館

玉質薑黃色,質地堅硬,有淺褐色沁斑。呈半圓形長體,伏卧狀。嘴長且平齊,細眼,鼻略省,尾垂直,四肢收於腹下。漢代在逝者手中放玉豬,稱玉握。以豬為握始於西漢中期。玉豬以「漢八刀」技法雕琢,簡潔有力。

玉握豬

漢代

長10.8、寬2.5、高2.3厘米

現藏於常熟博物館

玉質青色,有灰白、赭色沁斑,質地細膩。長方柱形,作卧狀,頭部斜削,脊背弧圓,兩端平齊,吻飾二道折。五官及尾足紋飾陰刻,刀法簡煉,極具神韻。

玉握豬

漢代

長11.5、寬3、高2.9厘米

現藏於常熟博物館碧玉質,有赭色沁斑。長方柱體,卧式,脊背微呈圓弧,

一端略小。以「漢八刀」技法雕出各部位特徵,尾部鑽一孔,用於系綬。風格樸實簡煉。

包金箔玉握豬(1對)

東漢

長10.9、寬2.85、高2.8厘米

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玉質青綠色,沒有金箔覆蓋的部位有白化現象。圓柱狀,橫向剖一平底,一端縮小作鼻吻,另一端臀部,並鑽有一穿孔。另以較寬的陰線勾勒豬的軀體與四肢。

玉握豬(1對)

漢代

長9.4、寬2.1、高2.2厘米

現藏於河北省民俗博物館

玉質青偏黃色,有褐色沁及綹紋。兩件一對。造型為伏卧豬形,背部滾圓,周身僅用勾撤技法琢出幾道寬陰線,分別表現出豬的雙耳、四肢等各部位輪廓。而腹下、嘴及尾部均隨形琢成平面。在這種大刀闊斧的造型藝術中,還藏有細微的精巧,即豬的下頷與尾的頂端分別飾有一個橫穿圓孔。這對豬形玉握造型簡單,製作工藝精緻,琢磨、拋光均十分細膩,器物表面光潔明亮。

玉握豬

漢代

長10.4、寬2.4、高2.8厘米

現藏於晉祠博物館

玉質青色。長條柱形作卧伏狀,以陰線琢出豬的雙耳、四肢及各部輪廓,而腹下、嘴及尾部均隨形琢成平面。頷下及尾部各有一孔。雕琢簡樸,神態逼真。

琉璃握豬

漢代

長10、寬2.9、高2.7厘米

現藏於杭州歷史博物館

淡綠色琉璃質,局部受沁呈灰色。豬為俯卧狀,四肢屈於身下,兩端平直,下頜和尾部各穿一孔。用刀剛勁有力,簡練利落,採用了「漢八刀」的技法。

玉眼蓋竅塞及玉琀蟬(9件)

漢代

眼蓋:長2.8、寬1.2、厚0.65厘米

鼻塞:長2、寬0.8、0.9厘米;

耳塞:長1.6、寬0.6、0.8厘米;

玉琀蟬:長3.3、寬1.2厘米

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玉質青色,大多沁為灰白色。由玉眼蓋、眼眉、竅塞及蟬形玉琀等9件組成,均為喪葬玉器。玉眼蓋為模仿人眼形狀的玉片,兩端各有一個小孔穿,以縫綴在一塊覆面的布上。玉鼻塞呈圓柱形,有小傷缺,用來塞在死者鼻孔。玉耳塞亦為圓柱形,兩端較細,填塞在死者的耳朵里。蟬形玉琀塞於死者口中,又稱押舌。

螭紐玉印

漢代

長2.7、寬2.7、高2.2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白色,有黃色沁。器呈正方形印面,檯面上立體圓雕、鏤雕一扭身盤曲之

螭虎,內有穿孔;檯面四面陰刻勾連回紋;印面陰刻印文「如口」二字。據漢代用玉禮儀,螭虎紐玉印是最高等級,為帝王所用。諸侯王、列侯等按制應用龜紐玉印或龜紐金印、龜紐銀印,考古發現漢代諸侯王用印大多遵循此制,也有少數僭越現象。

玉辟邪

漢代

高3、長5.3厘米

現藏於天津博物館

玉質青灰色,多深褐色沁。辟邪呈卧式,長角,尖耳,鼓圓眼,張口,身飾雙勾陰線,肩生翅,尾端勾卷,底座平。此器在辟邪的胸腹部鏤空一長方形孔,底座有二圓穿。

玉辟邪

東漢

長13.2、高9.3厘米

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玉質青白色,經深沁熟盤,表面多有深淺褐斑。辟邪昂首張口,似在低吼。作跨步遊走狀,雙翼貼於身側,似蓄勢待發。頷下長須垂胸,長尾曳地。這是目前所知的漢代玉辟邪中,體積較大的一件,曾為帝王重要的收藏,辟邪的胸前刻有御制詩。宮中還配有雙層紫檀木座,上層刻有「乾隆御玩」,下層刻有與辟邪胸前相同的御制詩.

玉辟邪

漢代

長10.9、高3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潔白溫潤,表面有紅褐色皮,並有沁斑,為籽料雕琢而成。辟邪又可稱為「天祿」。獨角,角後端分兩叉向左右彎曲,張口露齒,身披羽翼,身體微微扭曲做伏行狀,整體肌肉感較強,動感實足。辟邪的原型為獅子。獅子進入中國內地早在西漢武帝之時,而現在一般將形似獅,身披羽翼,頭出角的神獸統稱為辟邪。西漢辟邪多匍匐狀,東漢則出現昂首挺胸,朝天吼狀辟邪,另還有蹲坐狀辟邪。辟邪造型的出現,當與時人的求仙觀念有關。

卧羊形玉佩

漢代

長3.5、高2厘米

現藏於武漢博物館

玉質黃白色。圓雕,卧姿,羊雙目平視前方,下鬍鬚與下顎部相連,雙角向後下彎,造型生動。

鳩形玉飾

漢代

長5.3、寬3.1、高2.2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白色,玉中有鐵褐色沁。鳩為卧式,頭較小,勾喙,圓眼,頭頂有翎,身體及腹下飾鱗片狀羽毛。

熊虎紋玉版

漢代

長17、寬3.5厘米

現藏於天津博物館

玉質白色。玉版為長方形,表面陰刻兼淺浮雕熊虎相鬥紋。老虎集全身之力向熊撲去,體魄雄健,氣勢兇猛;而肥壯的熊則張口噓吼,舞動四肢,準備應戰,形象逼真。左側之游雲水中飾螭及一螭殘尾,邊緣有削磨痕迹。後世將其嵌於木板之中。

龍鳳紋玉卮

漢代

高12.3、最寬9.6、口徑6.9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白色,玉中有糖色,另有鐵褐色沁斑。器形呈圓形筒狀,單鋬耳,鋬耳上陰刻獸面紋。有蓋,折沿,蓋頂浮雕三個雲形捉手,中間凸起一柿蒂形花芯,花芯上飾勾雲紋,邊緣鏤雕。蓋身以三角形勾連雲紋組成一個個小夔龍紋。卮筒壁較直,以勾連谷紋為地,身上浮雕四隻夔鳳,兩兩相對,鳳身飾有字紋和網格紋。三獸蹄足,筒身部位有三個獸面紋。卮本是周秦漢晉之際廣泛使用的飲食器。銅卮、漆卮在漢代較為常見,以玉為卮則十分罕見。

螭鳳紋玉卮

漢代

高7.7、口徑6.8厘米

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玉質青色,多赭黃斑。全器圓筒狀,器底是另嵌的圓玉片。全器以高浮雕技法鏤刻兩隻雙身朱雀,其間穿插五隻透雕螭虎。朱雀勾喙尖嘴、雙翅上揚,雙足下方有螭,朱雀後方另有兩隻螭,形態不一。推測此器可能由新石器時代的素琮改制而成,作飲器。

角形玉杯

漢代

高18.3、寬8.3厘米

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玉質青色,有黃褐色沁。杯壁上雕盤龍。龍頭以立雕方式表現,雙角斜向勾出,角間飄一長鬣。龍體順著杯壁的波弧,向下伸。約當杯壁一半處,向左右各伸出一前肢。龍體延伸到杯底後,形成一大圓渦,飾以扭絲紋。從該處,由斜後方向上延伸成一有扭絲紋的長尾,至背面高約杯身的上三分之一處,再向斜下方轉折,以立雕技法,在杯體之外,形成一大卷尾。而龍的兩隻向左右伸出的前肢,各以龍爪抓握盤繞的龍尾。造型新穎,龍紋傳神。

雲紋玉杯

漢代

高12.3、口徑4.7、足徑3.14厘米

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玉質青白色,瑩潤半透明。口緣處、柄之外側及器腹下端,都因接觸銅銹而變成綠沁,其中口緣處的沁色綠中帶藍。杯體略呈細長的圓錐體,有高足與單柄。自口緣至高足上,以五道弦紋飾帶圍繞器表,帶中淺浮雕各式雲紋、四瓣葉紋。

玉耳杯

漢代

長8.8厘米

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玉質白色,有灰白色沁。侈口,圓腹,平底,形制仿自漢代漆耳杯。杯身橢圓如船形,器耳狀如新月,器底亦作橢圓形。器緣內側、器底及耳均飾以陰線刻紋,尚遺有彩繪痕迹。

玉盤

漢代

長20.2、寬7.3、高1.2厘米

現藏於晉祠博物館

玉質白色泛灰。器呈長方形,四方委面,淺腹,矮圈足,平寬沿。通體光素無紋。

螭柄玉盤

漢代

長16.8、寬14、高2.8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青色,有紅褐色沁。圓盤形,寬沿,淺底。口沿外平出三片狀柄,正面浮雕龍螭雲紋。龍圓眼重眉,獨角,長尾後卷,身體出入隱沒於雲紋之中;另有兩螭龍杏眼、張口,隱於雲水中。器之反面柄上則陰刻龍紋及螭紋、雲紋,十分精細。此器龍螭紋飾風格均為漢代,但造型少見,是漢玉中精品之作。

獸首玉勺

東漢

長8、高5.5厘米

現藏於洛陽博物館

玉質青白色。長圓口,圜底,柄彎曲,柄端雕飾獸頭。製作者利用俏色技法,以柄端黑玉質來裝飾獸頭,製作精細,構思極為巧妙,為同類器物中不可多得之精品。

龍首柄玉勺

漢代

高9.5、口徑4.5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白色,有鐵鏽沁。勺體略似桃形,柄端雕琢虺龍首,嘴尖扁似蛇,杏眼出梢,雙耳,額上有水滴紋。口張,內有鐵鏽痕,原可能還接有鐵柄。目前考古中發現漢代玉勺不多,多為傳世品,造型各異,許多以螭龍為首。

辟邪紋玉瓶

東漢

高5.3、寬4.7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青白色,玉料帶有黃褐色玉皮,原為籽料雕琢而成。器體呈橢圓形,上窄下寬,內部掏空。外壁浮雕一大二小三隻辟邪,作戲玩狀。大辟邪張口露齒吐舌,昂首前視,頷下有須,尾垂於地,腹下有羽翅,雙足交叉呈坐態,身上攀附兩隻小辟邪作嬉戲狀。此器造型風格與揚州甘泉老虎墩出土辟邪丹藥瓶類似,可能為裝丹藥之瓶,瓶蓋已失。

勾連雲紋玉燈

漢代

高12.8、盤徑10.2、足徑5.9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白色,局部有鐵褐色沁。上部為圓形平底燈盤,燈盤中心凸起呈柿蒂形花瓣。盤四周飾勾雲紋;燈柱細長,分兩節,上端較粗,有長條形勾雲紋,下部飾勾連雲紋。燈足略小,表面飾柿蒂紋。這件玉器由盤、柄、足三件榫接而成,造型與漢代青銅燈盞類似,山東地區亦出土有類似燈柄,紋飾亦為漢玉中常見,故應為漢代玉器。

玉卧獸

魏晉

長7、寬6.2厘米

現藏於天津博物館

玉質灰青色。圓雕卧獸,仰首挺胸。頭部比例較小,圓圈眼,陰刻短鬃毛,骨壯肌豐,細長尾折卷至腹。造型與南朝的石獸相近。

玉辟邪

南北朝

長7.8、高4.3厘米

現藏於洛陽博物館

黃褐色滑玉質。作伏卧狀,五官琢制清晰,四肢曲伸,昂首,張口露齒,似在低吼,頷下長須垂胸,體態光素圓潤,豐臀短尾。造型生動,刻劃細微,有虎虎生威之勢,體現出古時工匠的純熟手法和精湛技藝。

琥珀獸

南北朝

長2.75、寬2厘米

現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黃褐色琥珀質。獸呈卧姿,回首,頭部鑽一孔。

牛形玉鎮

南北朝

高2.8、寬4.9厘米

現藏於天津博物館

玉質青灰色,多墨沁。圓雕卧牛,短耳,額頭有一圓凸,眉眶微隆,方圓眼,齊口,嘴側各有兩道陰線,尖胸脊,偶蹄形四足,尾細長,繞過右後肢並攀附於腹側。左前腿穿一孔。形體渾潤,凝練傳神。

卧羊形玉擺件

南北朝

高3、長6厘米

現藏於杭州歷史博物館

玉質黃色,有灰白色沁。呈卧狀,雙角後卷,側首,管鑽眼,陰刻線示四肢,線條簡潔,粗獷挺拔。

雲虎紋玉璜

南北朝

寬5、厚0.5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白色,細膩溫潤。器體扁平,呈半璧形,陰刻外輪廓線。一端鑽一孔,另一端兩孔。兩面紋飾不同,一面淺浮雕一虎,圓眼怒睜,雙耳直立,張口露齒,昂首挺胸,尾上卷,足直立,身側偏,形象為四神之一的白虎;另一面

以極細陰線刻飾鳥形流雲紋及圓圈紋。

朱雀紋玉珩

南北朝

長9.6、寬3.9、厚0.3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青色,經火烤已大面積受沁為赭色。器體扁平,呈雲頭形,上端有一半月形穿孔,邊緣出脊。兩面紋飾不同,但均以細陰線雕琢。正面雕琢四神之一的朱雀形象,長冠,展翅,三歧尾,口銜圓珠,周邊有飄動的鳥形雲紋和流雲紋環繞。背面陰刻火焰狀流雲及鳥形雲紋。紋飾十分精細、流暢。

九螭紋玉飾版

南北朝

長31、寬3.1厘米

現藏於天津博物館

玉質青白色,有黑褐色沁。正面浮雕姿態各異的九螭穿游於雲水之中,周邊陰線刻重疊菱形紋。背面平素,似鑲嵌玉飾。

龍紋玉帶板

南北朝

長9.5、寬6.5厘米

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玉質白色。扁平長方形,邊框上有小圓孔。主體紋飾為一條透雕的龍,作捲曲匍匐狀,龍身飾鱗紋。背面兩側刻銘文兩行,第一行為:「庚午,御府造白玉袞帶鮮卑頭,其年十二月丙辰就,用工七百」;第二行為:「將臣范許,奉車都尉臣程涇,令奉車都尉關內侯臣張余」。據考證,此器為南朝宋文帝袞服上的玉帶頭。

雲紋龍首玉帶鉤

南北朝

長12.1、寬1.8厘米

現藏於杭州歷史博物館

玉質受沁呈灰白色。器呈螳螂式。龍首式鉤頭,獨角前翹,雙耳直立,大眼隱起,眼眉捲曲,形如瑞草。鉤身後半部減地凸起,雕勾雲紋,極富立體感。半圓紐,方尾。造型渾厚粗獷而不失精巧。

螭紋玉劍璏

魏晉

長8.25、寬2.2、厚2.5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潔白溫潤,有紅褐色玉皮和鐵鏽沁,原為籽料雕琢而成。表面弧凸,兩端內鉤。浮雕龍紋和各類螭紋,均隱沒出入於流雲紋之中。細部以細陰刻線裝飾。劍璏有長方形隧孔,整器十分工整細緻。

雲紋玉瓶

南北朝

高8.6、寬3.2厘米

現藏於天津博物館

玉質黃灰色,有褐色沁。圓筒形,上部略寬。蓋頂飾旋渦紋,兩側有圓管狀貫穿孔,通體陰線刻勾雲紋。圈足。此瓶做工精細嚴謹,紋飾細緻規整。作為佩帶的精美玉瓶,一般盛裝香料,既顯華貴,又馨香怡人,是南北朝士大夫鍾愛的時尚之物。

花瓣紋玉璧

唐代

外徑11.9,孔徑5.3、厚0.45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潔白溫潤,有少許黃色沁斑。器呈圓形片狀,一面浮雕八組橢圓形花瓣紋,另一面浮雕交纏之飄帶紋,紋飾流暢,富有裝飾性。

雲龍紋玉璧

唐代

直徑9.6、孔徑3.7厘米

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玉質白色。扁平圓形,中有孔。兩面淺浮雕紋飾。一面雕刻一條團龍,龍頭上有雙角,龍身滿飾鱗紋;另一面飾對稱的兩個如意形雲紋,雲頭中央以陰線雕成扇狀。

玄宗禪地衹玉冊

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年)

單簡長29.9、單簡寬2.8、通寬29.2厘米

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玉質青色。唐玄宗禪地玉冊共十五簡,長短略有差異。簡與簡之間以金屬線串聯。冊文系以斜刀鐫刻後塗金,但金粉現在多已剝落。其中,除玄宗署名「隆基」二字為楷體外,余為隸書,字跡清晰,保留了原來書寫的筆意,端整豐勻,經研究與玄宗的書風相符,應該是他親筆御書之作。

胡人吹笙紋玉帶板

唐代

長3.8、高3.7、厚0.7厘米

現藏於廣東省博物館

玉質白色,偏黃,帶沁。呈方形片狀,正面減地浮雕胡人吹笙圖案。胡人作捲曲髮型,肩披飄帶,雙手執笙,作吹奏狀,盤腿坐於氈毯上,衣服、氈毯均琢有整齊的陰刻平行線。底面四角各有一穿孔。唐代人物帶板以胡人形象為主,

多為伎樂人物。

胡人伎樂紋玉帶板

唐代

長3.7、寬3.5厘米

現藏於首都博物館

玉質白色。方形。正面呈池面狀內凹,減地浮雕胡人伎樂紋,胡人上身著窄袖短衫,下身穿褲,盤腿坐在地毯上,一手托鼓,一手揚起作拍打狀,為唐代玉帶板中比較典型的紋飾。背面平素,四角各有一對牛鼻穿。

執碗胡人玉帶板

唐代

長4.1、寬4、厚1.2厘米

現藏於河北省民俗博物館

玉質白色,微泛青,晶瑩溫潤。通體呈正方形,四邊略呈斜坡狀,器表用陰刻線刻劃一胡人盤腿端坐於地毯上,一手扶膝,一手執碗,頭部用短小的陰刻線刻划出五官,肩披飄帶,四周輪廓邊緣去地斜挖,只留下斜挖後的一條窄邊,以突出人物形象的立體感。背面光素,四角均有對穿孔。

胡人紋玉帶板(2件)

唐代

左:長6.6、寬6厘米

右:長6.5、寬6.2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潔白溫潤。整體略呈方形,扁平,背面光素無紋,四角各有一對穿孔。左邊的帶板浮雕一深目高鼻的執壺胡人,窄袖緊衣,足著長靴,手握一壺。右邊的帶板雕琢胡人獻寶圖案,胡人捲髮,高鼻深目,肩披雲帶,單腿跪於氈毯之上,雙手托一盤,盤中有火焰形寶珠,作獻寶狀。唐代時,中原與西域各國交往頻繁,較多的西域及阿拉伯人進入中國,唐代的玉質帶板常以胡人為題材進行創作,正反映了大唐帝國海納百川的胸襟氣魄。

胡人奏樂紋玉帶板

唐代

長4.1、寬4.1、厚1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白色,有黃色沁。帶板扁平方正,四邊凸起,向內減地斜凹,中間浮雕人物,胡人交腳盤腿而坐,身著窄身緊衣,披飄帶,雙手捧樂器於口前,正閉目吹奏。胡人奏樂題材的帶飾在唐代十分流行,顯示了唐代樂舞吸收異域文

化的特色。

人物紋玉帶板

唐代

長4.5、寬4.1、厚0.7厘米

現藏於河北省民俗博物館

玉質青白色,細潤。造型為近正方形,正面飾一老者盤坐於蒲團上,側頭閉目,身披寬大衣袍,袒胸,兩手放於腹部。人物頭部用陰刻線刻划出五官,頭髮和鬍鬚用排列整齊又比較稠密的細短陰線表現,帶銙的邊緣無裝飾,使圖

案中的紋飾明顯突出。背面光素,四角均有對穿孔。

龍紋玉帶板

唐代

高6.7、厚0.7厘米

現藏於天津博物館

玉質青白色,柔潤潔凈。帶板近正方形,正面減地浮雕奔龍,口大張,三角眼,獨角;陰線刻龍鱗、龍爪;背面有四個牛鼻孔。唐代龍紋帶板在全國出土和傳世玉器中較為少見,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獅紋玉帶板

唐代

長3.2、寬2.3、厚0.9厘米

現藏於河北省民俗博物館

玉質白中偏黃色,溫潤細膩。此器採用淺浮雕工藝,獅子呈靜卧狀,五官用陰刻線刻畫,頭部用排列整齊而又比較稠密的纖細短陰線表現毛髮,四肢渾圓粗短,體態豐滿圓潤。帶板的地子部分完全磨去,邊沿無裝飾,使獅子圖案明顯突出。

胡人奏樂玉帶板

唐代

長3.2、寬4、厚0.8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白色。器體呈扁平橢圓形,,正面浮雕一胡人,盤腿而坐,手持排蕭吹奏,身披細長飄帶,背面平整,兩邊各有一對小孔。此器外沿以銅鍍金框圍邊,上有一銅鍍金小環,以便系掛。從紋飾看,此器原是帶板,後被改制,包

上鍍金邊,使之成為佩飾件。

七梁玉發冠

唐代

高5.5、寬7.2厘米

現藏於首都博物館

玉質青色,經浸蝕呈薑黃色,略夾綹斑。冠頂雕琢七梁,故名「七梁發冠」。冠口略凹,兩側碾琢成捲雲狀,正面下部有一圓孔,與冠背圓孔相對,後配白玉圓簪貫通其中。冠為古代男子束髮之物,唐代盛行。

玉釵

隋代

長13、寬1.9厘米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玉質白色。雙股釵。上端略寬,釵內側為直角方形,上端頂部呈弧形,釵前端呈尖錐形。此器與隋李靜訓墓出土的三件玉釵形制相同。

花鳥紋玉簪首

唐代

長10.9、寬4.8、高0.2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白色,局部有沁。器物呈片狀,較薄。由玉質簪花嵌入銀鍍金簪體內,銀鍍金簪體已殘斷。玉簪首透雕鳳穿牡丹圖,兩面紋飾相同。鳳鳥大頭細頸,細長杏眼,翅短而寬,穿梭於牡丹花草叢中。下部有細小穿孔。整器陰刻線條規整細密,是唐代玉器的典型風格。

孔雀紋梳子背

唐代

長12.6、寬4.6厘米

青白色玉,局部有褐色沁。半月形薄片狀,雙面減地隱起雕一對孔雀。孔雀尖嘴、圓圈眼,昂首挺胸呈展翅欲飛狀。孔雀的尾、翅等部位用平行的短陰線表現,這是受唐代已成熟的線描繪畫手法影響,也是唐代玉雕特色手法之一。

花卉紋玉梳背

唐代

長13.8、寬4. 8、厚0.2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白色,有沁色及裂紋。整體半月形,上角略圓,薄片狀。兩面紋飾基本相同,採用減地浮雕及陰刻線技法雕琢三朵盛開的牡丹花朵,為唐代玉雕梳背的典型風格。唐、五代時盛行以玉作梳篦之背,都作半月形薄片,兩面以減地隱起,結合短細陰線的技法琢出淺浮雕紋飾,多為鳳鳥、花卉紋等。

花卉紋玉梳背

唐代

長14、寬5.1厘米

現藏於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

玉質青白色,半透明。半月形片狀。雙面隱起三朵花瓣飽滿的寶相花,周圍花葉以平形或放射狀的陰線紋刻劃,簡潔有力。梳背下部有薄榫,用於與金屬或其他質料的梳齒銜接。該器具有典型的唐代玉器風格。

花卉紋玉梳背

唐代

長6.7、寬2.7、厚0.2厘米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玉質白色,純凈潔白。片狀,近似半月形,下部平直有榫,便於鑲嵌其他質地的梳齒。其上雕刻三朵盛開的花卉及葉紋。兩面紋飾相同,雕刻精細。

蓮瓣紋玉鐲

唐代

直徑8、高2.6厘米

現藏於天津博物館

玉質白色,有褐色沁。束腰,上下口沿外撇,雕成蓮花瓣形,刻工細緻精巧。盛唐時期,佛教在中國流行,作為佛教標誌的蓮花,成為當時各種藝術品普遍使用的裝飾題材。蓮花聖潔高雅,象徵「佛陀凈土」,寓意吉祥。

龍形玉佩

唐代

長8、寬6、厚0.4厘米

現藏於武漢博物館

玉質灰白色。圓雕,龍首居中,頭部微昂,嘴角深大,唇口上翹,頸後毛髮向後飄浮;龍身布滿鱗紋,背鰭排列緊密,腹部蛇腹紋細密均勻;前腿與身關節有翼,腿部關節處有毛,瓜為三趾,蛇形尾穿過一後腿呈S形彎曲,龍尾與

一條後腿相纏繞。此龍造型具有唐代的典型特徵。

鳥銜花玉佩

唐代

長7.8、寬4.5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潔白溫潤,有微沁。器體扁平,兩面飾紋相同。鏤雕一口銜花枝的綬帶鳥,圓點眼,昂首,雙翅舒展,尾部勾轉,並分兩歧。整器玉質優良,造型優美流暢,是唐代玉器的精品之作。

胡旋舞紋蚌飾

唐代

長10.1、寬6.5厘米

現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牙黃色蚌質。玉飾呈片狀,半月形,微透明。正面用減地隱起的手法雕刻胡旋舞女,背面陰線雕刻荷葉圖案。

刻銘玉勒子

唐代

長4.7、直徑1.2厘米

現藏於安徽省文物局

玉質黃色,溫潤細膩。仿古造型。八邊長柱形,中心兩面穿孔。八邊均用楷書刻:「南無多寶如來;南無寶勝如來;南無妙身如來;南無廣博身如來;南無離怖畏如來;南無甘露王如來;南無阿彌陀如來;玩玉山人作。」字跡清晰,圓潤大方。器面打磨平整。

玉飛天

唐代

高6.2、厚0.7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白色,有少許黃色沁。片狀,透雕,飛天頭盤髮髻,身著長裙,腳掌大而外翻,身披飄帶,呈飛舞狀。身下朵朵祥雲襯托。整器線條流暢,姿態優美。

雲龍紋玉佩

唐代

長7.5、寬4.5厘米

現藏於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

玉質青白色。龍上唇翹起,張口,挺胸昂首,龍身為拱形如行走狀,尾梢纏後腿,一束毛髮飄拂在首後,為唐龍的特點。爪為三趾,足踏雲紋,脊背雕刻鋸齒狀紋,雕琢精細。龍的造型如行雲流水,與浙江臨安康陵出土五代玉行龍風格近似,帶有明顯唐代遺風,為此時玉龍中罕見的精品。

玉跽坐武士

唐代

長5.5、高4.8厘米

現藏於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

玉質青白色。圓雕。武士臉部向右側揚起,粗眉斜飛入鬢,眼圓睜,鼻孔怒張,雙唇緊閉,身著甲胄。雙膝著地,上身直立,單手扶膝,似要躍然而起,不怒自威。整體造型渾厚飽滿,人物傳神,衣紋使用寬陰刻線表示,頭髮等部位使用短小平行的窄陰刻線刻劃,這均為典型的唐代風格。唐代的陶質、石刻、金銅等質地的武士形象存世較多,玉質的武士則極少見。

玉人

唐代

高4.6、寬1.5、厚0.8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青色,局部有黑褐色沁。圓雕一直立人,方臉,頭戴襆頭帽,身著右衽寬袖長袍,作正視拱手直立狀。從其體態特徵、衣著紋飾看,此玉人可能為官員形象。此器為清宮舊藏,據傳乾隆年間出土併入宮,引起乾隆帝的極大興趣,曾命玉工仿製一件並與此玉共存一冊頁式小盒內,並書御制詩一首。但也有學者認為,此器為清代中期仿品,沁色也是人工染制而成。

胡人戲獅紋玉佩

唐代

寬2.2、高5.7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青白色,有少許沁色。圓雕胡人戲獅圖。胡人頭戴尖帽,帽上插一羽毛。一手上舉作起舞狀,腳下仰卧一小獅。胡人與獅戲耍,舞姿優雅。戲獅作品在元、明玉器中有很多,唐代的玉雕戲獅人作品較少。這件作品戲獅人威猛高大,被戲幼獅小巧可愛,一動一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玉辟邪

唐代

高5、長7.8、寬3.2厘米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玉質白色。辟邪呈蹲卧狀。昂首,頭部較大且圓,雙耳,雙角向後勾卷。雙眉向上卷,雙圓眼凸出,闊鼻,張口露齒,鬍鬚向下,與胸相連。短頸,挺胸,身體兩側有飛翼狀紋飾。臀部肥碩,尾向上卷,上刻細陰線紋。四肢曲卧於腹下,前後肢有細陰刻線紋表示茸茸細毛,身體肥碩豐滿。

獅形玉擺件

唐代

長6、寬4.5、高1.5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白色,有綹沁。圓雕一伏卧狀雄獅,兩前肢伏地,頭下枕一物。獅子圓眼,大鼻,捲毛,四爪,曲身。造型無兇猛之態,卻有可愛之姿,或為以獅子狗為原型的作品。

麒麟形玉飾 (2件)

唐代

左:高3.5、長3.9、寬1.7厘米

右:高3.5、長5.3、寬1.5厘米

現藏於武漢博物館

玉質白色,布滿黃褐色沁和黑色玉皮。圓雕。均呈昂首行走狀,矯健有力。左邊麒麟目視前方,張嘴,獨角,背部鏤雕捲雲紋,尾部上卷至背部,足下所踏祥云為底座。頸部至底部及底座上各有一對穿孔呈「十」形。右邊麒麟下頷與足下所踏祥雲紋相連,尾上卷至背部。身上琢有陽陰刻線的鱗紋。從頸至底有一穿孔,可供穿系。

騎像人物玉擺件

唐代

高5.5、寬2.4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青色,稍有沁綹。圓雕一人,騎於卧象背上。人物身著窄袖長衣,一手上舉,甩袖似舞蹈,一手於胸前。兩腿相交,盤坐於象身。象伏卧,長鼻捲曲,大耳前搭,神態安詳。

兔形玉飾

唐代

長4、寬2.8厘米

現藏於天津博物館

玉質黃灰色,多褐色沁。兔圓雕。卧伏狀,長耳抿貼於頭後,浮雕圓眼。造型豐滿肥碩,頗有盛唐雕塑風格。底為長方形座,光素,座底正中對穿一孔,可能用作紐飾。

鳥形玉佩

唐代

長4.4厘米

現藏於晉祠博物館

玉質白色,局部有皮色。鳥為圓雕,回首,雙翼張開,似在空中飛行,採取陰線刻技法,雕刻眼、翅等細部。形象生動。

蓮瓣紋玉杯

唐代

高6.2、口徑8.2、足徑4.5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青白色,有綹沁。玉杯圓口,中空,撇圈足。外壁口沿陰刻一圈聯珠紋,器腹減地浮雕兩層蓮瓣紋,蓮瓣與聯珠紋間有平行的豎陰線。內璧光素無紋。

人物紋玉長杯

唐代

高5、寬8.5、口徑14.9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青白色,有褐色沁。玉杯似舟形,橢圓形口,底有圓餅式小足,足小且矮。外壁陰刻六位人物,人物寬衣博帶,袖口尤為寬大。人物姿態各異,或挽袖舀酒,或舉杯欲飲,或趺坐鼓掌,或執杯欲飲,還有持酒器者,似侍者,六人中有四人席地而坐。杯底部雕琢一圈卷草雲紋。此玉杯人物衣紋及坐姿有六朝遺風,杯體造型也有漢魏六朝的羽觴風範,但無耳,可能為唐早期之作品。

瓜棱式玉杯

唐代

高4.3、口徑17.6×11.2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青色,有土沁及褐色鐵鏽沁。器體呈長圓瓜棱形,杯體光素,淺腹,內有兩道凸起的瓜棱。杯一側出廓成雲形耳,柄上打有一桃形穿孔,造型別緻。

雲紋玉杯

唐代

連柄寬19.9、高5.7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青色,局部有褐色沁斑。玉杯橢圓形,平底,杯內光素無紋。外壁浮雕朵朵雲紋,並以鏤雕飄浮的朵雲巧作器柄。此杯設計構思巧妙,工藝精湛,十分少見。

葵口玉盤

唐代

高3.5 、口徑32.4、底徑14.5厘米

現藏於洛陽博物館

玉質白色,上有紅、黃色瑕斑。盤侈口,寬沿,葵花形邊,淺腹,平底,淺圈足。盤體磨製精細,溫潤細滑。

玉勺

唐代

長20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青綠色,局部有土沁。勺把細長上挺,把端回卷,勺部凹進較深。通體光素無紋。玉勺早在新石器時期的凌家灘文化及良渚文化中就有發現,以後雖有發現,但較少。此勺玉質優良,磨製工藝精湛。

宋真宗禪地玉冊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

簡長29.5~29.8、寬2厘米

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玉質青白色。為宋真宗禪地玉冊,冊分十六簡。簡間以金線串聯。冊文為楷體,書寫後刻劃並塗以金漆,與唐冊相比,字跡顯得鬆散。其中兩簡的背面有磨去原刻字的情形,根據殘餘筆劃推測,似是宋太祖、太宗的謚號。對照《宋史》發現,二帝的謚號在冊與史的記載中有繁簡之別,修改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在禪地前的兩個月,才為二先帝新進謚號之故。除了玉冊,還有一些正方、長方或梯形的玉片共52件同時出土。玉片上主要裝飾著龍、鳳及雲氣紋。據史書記載,盛裝玉冊的容器是玉匱,推測這些玉片便是玉匱上的組件。

勾連雲紋玉璧

宋代

直徑3、厚0.6、圓孔直徑1厘米

現藏於廣東省博物館

玉質白色,帶沁。內外圓邊略低,器物雙面琢以兩如意紋相連成的S形勾連雲紋。

乳釘蟠螭紋玉璧

宋代

直徑6.6、厚0.75厘米

現藏於杭州歷史博物館

玉質受沁嚴重呈土褐色。扁橢圓形,正面浮雕一爬行的螭龍,螭身微露出璧緣。背面飾乳釘紋。

螭銜芝紋玉璧

宋代

直徑4.8、厚0.3厘米

現藏於杭州歷史博物館

玉質青白色,受沁呈灰褐色。正面浮雕一爬行螭龍,口銜靈芝,盤繞於璧孔周圍,背面光素無紋。

螭形玉璧

宋代

直徑6.3、孔徑2.3、厚0.5厘米

現藏於福建博物院

玉質白色,有褐色沁。玉璧整體雕刻成團形螭龍,嘴部成彎鉤狀,變形的臣字眼,琢雙足,尾部窄扇形展開,脊背呈長短弧形與鋸齒紋連接,璧面空虛處刻連續的回紋,有數處沁孔,散布土沁。

雙螭紋宜子孫玉璧

宋代

高9.7、寬7.3厘米

現藏於天津博物館

玉質潔白純凈。鏤雕陰刻兼施。上部雕童子騎羊,下連透空璧,孔上下鏤刻篆書「宜子孫」三字,兩側鏤雕對稱盤曲雙螭。此器系模仿漢代吉祥佩玉,雕刻玲瓏精美。

雙龍首玉玦

宋代

外徑7.3、厚0.8厘米

現藏於安徽省文物局

玉質青色,有褐色沁、黃色沁和石灰沁。圓形,扁平體。玦兩端雕琢龍首,鏤空示口,龍身連體,陰線勾飾眼、耳、鼻及谷紋。龍尾連接為扇面形,為淺浮雕谷紋。外緣微凸龍脊,陰刻六組雙勾短雙線紋飾,兩面紋飾相同。

玉琮(2件)

宋代

左:高3.7、寬4.1、孔徑3.2厘米

右:直徑4.4、寬3.6、孔徑3.3厘米

現藏於常熟博物館

左:玉質白色,一面有褐斑,其它面有黃色沁斑及牛毛紋。仿古玉琮。外方內圓中空,單節,表面光素。

右:玉質青色,有黃褐色沁斑。仿古禮器。外方內圓中空,單節素麵,一端略有殘。

螭熊紋韘形玉佩

宋代

高8.05、寬5.8、厚5.5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白色,有黃褐色沁。玉佩呈扁平狀,中有橢圓孔,周邊鏤雕螭龍、飛虎、熊紋等,間有雲紋相伴。虎身披有羽翅,成為飛虎,熊身前傾,足爪踩踏於螭龍之上。各神獸之間穿插糾纏,頗為生動。韘形玉佩盛行於漢代,魏晉以後減少,但是宋代及清代開始仿製,有些仿製的還十分形象,此件韘形玉佩就是仿古器中的精品佳作。

鹿紋玉鉈尾

唐宋時期

長7.7、寬4.1厘米

現藏於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

玉質青色。呈長方形,三邊平直,一短邊呈弧形。正面剔地淺浮雕一隻卧於坐毯上的梅花鹿,口銜祥雲;背面有五組穿綴固定皮帶的孔。以鹿為紋飾製作帶板,是宋代帶板紋飾題材的特徵,該器仍保留了唐代池面隱起的工藝特色,局部的描繪與唐代相比有了細微的變化,坐毯從簡單的陰刻線表現發展到蓮花瓣和格紋的組合,動物的局部特徵也趨於細緻,應該說這是一件唐至宋過渡過程中的器物。

人物紋玉帶板

宋代

長7.6、寬4.4厘米

現藏於首都博物館

玉質青白色。帶板呈方形,正面池面浮雕一男子,戴高冠,五官刻畫俊秀

生動,蜷腿坐於氈墊上,似正在欣賞表演或演奏,雙手欲擊掌合拍。身穿

寬大長袍,衣服的紋飾、衣褶的線條表現得極為靈動、細膩。背面刻數字

「九」,四角有牛鼻孔。此帶飾雕刻精美、靈巧,雕刻手法、人物形象、帶

板形制均與江西上饒市茶山寺宋代趙仲湮墓出土的人物帶板的紋飾、雕刻手

法近似。

人物紋玉帶板

宋代

高6.7、寬7.8厘米

現藏於天津博物館

玉質灰白色。近方形。正面浮雕兼陰線一老人坐卧於蓮花瓣之上,手捧書卷,孜孜以讀;右上一輪圓月,四角及四邊緣共對鑽八孔。畫面意境空靈超脫,飄然欲仙。

人物紋玉帶板

五代至宋代

長6、寬5.3厘米

現藏於武漢博物館

玉質青白色,局部有白色沁。扁方形,近於正方。正面淺浮雕一人雙手捧書席地而座,兩邊雕有捲雲紋。背面四角有對穿孔。帶銙左下角缺損。

虎鳳紋玉帶鉤

宋代

長10.4、寬1.8、厚1.95厘米

現藏於杭州歷史博物館

玉質白色,受沁局部呈紅褐色。鳳首身,虎頭尾。背有一圓形鈕。整器以陰刻線表示鳳之柔美,以隱起陽雕表現虎的強壯,體現了宋代精雕細刻的時代風格。


推薦閱讀:

奢侈品投中國所好
痛批「中國茶道」的蔡瀾,只因愛茶成痴
中國史上一個最完美,評價最高的男人
新聞分析:中國「雙創」理念寫入聯合國決議意義何在

TAG:中國 | 歷史 | 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