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屑病與汗(25)
銀屑病與汗(25)
談談《傷寒論》「欲解時」
張英棟 山西中醫學院中西醫結合醫院
《傷寒論》現存原文中,有6條格式統一的「欲解時」條文,如「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這是任何尊重歷史的學者在研究《傷寒論》時無法繞過的問題。但少數學者卻故意否定人與天的關係,希望把「欲解時」的內容從《傷寒論》學術體系中淡化甚至剔除。之所以有這種分歧,原因在於「欲解時」的臨床意義尚未得到公認。近來在銀屑病的臨床中,筆者又一次發現「欲解時」的重要臨床價值——不僅冬重夏輕的銀屑病可以判斷為太陽病,而且逢夏才發作的銀屑病同樣可以考慮為太陽病。
何為「欲解」?「欲解」就一定是病解向愈嗎?有沒有一種可能,「欲解」的結果是病的外在表現加重?
《傷寒論》第193條雲「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第240條雲「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日晡為申時,申時為陽明主時。傳統認為,193條說的是,陽明病在陽明主時會「欲解」——即減輕;而240條說的是,如果陽明主時病情加重,也要考慮「屬陽明」。這就是說,陽明病在陽明主時會有病情加劇和減輕兩種可能的情況出現。歷代醫家對此點逐漸達成共識,如清代尤怡《傷寒貫珠集》說:「陽明潮熱,發於日晡;陽明病解,亦於日晡。則申酉戌為陽明之時。其病者,邪氣於是發;其解者,正氣於是復也。」舒馳遠《傷寒集注》云:「正氣得所王之時則能勝邪……腹邪實盛,正不能勝,惟乘王時而僅與一爭耳。是以一從王時而病解,一從王時而潮熱,各有自然之理也。」皆謂患者陽氣逢天陽趨勢之助,「欲解」而非「必解」。
病情的輕重是正邪之爭激烈程度的外在表現。正邪交爭加劇,則表面看起來病重;正邪之爭無力,則表面看起來病輕。六病主時,人體得天陽之助,而與邪爭,邪氣不盛則正氣得天助,戰而勝之則解;邪氣若盛則正氣得助,可爭,但戰而不勝,反見癥狀加重。如果正氣本弱,無力與邪爭,表面看不到癥狀,但主時到了,得天之助,便會開始交爭,表面看起來病情在加重,實際上反映的是正氣得天助在抗邪,原本表面上無癥狀實際是病更重的表現。
「欲解」應該理解為想解決問題的趨勢,具體結果是「解」了,還是「劇」了,均不出「欲解」範疇。
銀屑病患者多冬重夏輕規律者,夏天輕,可以理解為「欲解」,「欲解」於一年的「巳至未上」,可以提示病「屬太陽」。
但是還有一部分患者,如冉某,女,40歲,病史8年,每於夏季皮損出現,皮損僅局限於頭頂部和腰部,發病與潮濕有關。刻下:左脈沉細弦右脈細緩滑,舌下淡青,舌苔根白膩。夏季出疹,其他季節無疹。是說明夏天她身體最差嗎?還是反過來說明她夏天身體正氣戰鬥力最強呢?
答案是,她在夏天得天助才可與寒濕之邪抗爭,而出現皮損,說明了邪氣之深、之盛。其他季節,無天助,正氣根本無力與邪對抗,所以無癥狀。
第240條說 「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我們可以按此原理推導出「夏日病情加重,屬太陽也」的結論。據此結論我們判斷其有太陽病,另據其發病與潮濕有關、脈沉緩、苔白膩考慮有太陰病,辨為太陽太陰合病,治以腎著湯與麻黃湯原方,腎著湯飯前服治其太陰病;麻黃湯飯後服治其太陽病,並且強調皮損外塗溫酒,放膽吃「發物」,中午前後曬太陽等具「太陽時相」作用的治療措施,「盛者奪之」,務求「發之」使「開」。
此患者非常認同筆者講的 「給邪出路」才會達到不複發的目的,不是盲目的聽從,而是因為其看到周圍有患者接受筆者治療2月、臨床治癒後3年未複發、並且一直堅持吃發物的例子,便確信無疑。
推薦閱讀:
※秋季銀屑病高發,用對方法才能「甩掉」它!
※什麼是頭部銀屑病?
※皮膚瘙癢症、濕疹、丘疹性蕁麻疹、蕁麻疹、銀屑病 秋冬慎防5種皮膚病
※銀屑病人別信「致命」偏方
TAG:銀屑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