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錢幣(清)
天命汗錢: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女真族汗努爾哈赤(清太祖)在滿洲(今瀋陽)建國「金」(史稱後金),建元「天命」,鑄滿文「天命汗錢」,錢文為老滿文(未圈點),錢形較普通平錢大,銅質精良,制工尚精。
「天命通寶」錢,錢文楷書,字體質樸,光背。
天聰汗錢:努爾哈赤逝,皇太極(清太宗)在滿洲繼皇位(1627年),改元「天聰」,鑄「天聰汗錢」大錢,一當十,錢文老滿文,面文「天聰汗之錢」,背滿文左「十」、右「一兩」。製作精美,存世較為稀少。
順治通寶: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於1644年在北京建國號「清」,建元「順治」,鑄「順治通寶」,法定成色銅七、鉛錫三,千文一弔(貫),值銀一兩。錢文楷書,形制、文字工整。按背文不同分五大系列,即「順治五式」。一:光背錢;二:背漢字記地,仿會昌開元,計有22字(戶、工、臨、寧、原、宣、同、江、西、陽、荊、延、襄、東、河、薊、廣、昌、浙、陝、福、雲);三:背左「一厘」、右記地。為權銀錢,計有17局(戶、工、臨、寧、原、宣、同、江、陽、東、河、薊、廣、昌、浙、陝、福);四:背滿文錢,穿左滿文(新滿文)寶、穿右滿文「泉」或「源」,「泉」為戶部錢局,「源」為工部錢局。五:滿漢文錢,穿左為滿文錢局名,穿右為漢文錢局名。計有12局(臨、寧、原、宣、同、江、東、河、薊、昌、浙、陝)。其中滿漢文錢鑄量最豐,鑄工最好,銅色亦佳。
康熙通寶:清聖祖康熙年間(1662至1722年)所鑄,錢文楷書,承順治錢五式之四、五,分為兩類。一:背滿文「寶泉」、「寶源」;鑄量頗豐;康熙錢中「熙」字左邊有一豎劃,然寶泉局鑄有一種「熙」字左邊沒有豎的錢,銅質精良,傳為康熙六十壽所鑄,置羅漢肚中充佛臟多年,稱「羅漢錢」, 較少;二:背滿漢文記局錢,計20餘局,民間配成詩,廣為流傳,即:同福臨東江,宣原蘇薊昌,南河寧廣浙,台陝桂雲漳。其中寶台局鑄造稍粗,較少;傳世有精美大樣寶台局錢,為乾隆年間所鑄。另有「鞏」、「西」局錢,極罕。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鑄減重輕錢,折價使用,稱「七分錢」。
雍正通寶:清世宗雍正年間(1723至1735年)鑄,錢文楷書,背文滿漢文記局,包括中央兩局和地方錢局計有20局,初期有泉、源、鞏、河、蘇、廣、昌、浙、陝、桂、福、雲、南、台,後增設武、黔、川、晉、濟、安。雍正通寶錢法嚴謹,工整。
乾隆通寶:清高宗乾隆年間(1736至1795年)鑄,黃銅為主,亦有青銅質,新疆地區伊犁、阿克蘇、葉爾羌、喀什克爾、烏什等局所鑄為紅銅質,稱「新疆紅錢」,一般背左滿文,右為迴文記局。乾隆錢制與雍正相同,但錢形較雍正錢小,且大小不一,計20餘局(泉、源、直、福、陝、台、蘇、浙、昌、武、廣、桂、川、晉、濟、雲、南)。
嘉慶通寶:清仁宗嘉慶年間(1796至1820年)鑄。錢背滿文記局,計有19局。由於加鉛錫過多,銅質較差,色暗脆弱,又私鑄較盛,因此嘉慶錢一般品差。
道光通寶:清宣宗道光年間(1821至1850年)鑄,鑄工更劣於嘉慶錢。計有錢局20。其中庫車、阿克蘇局鑄有當五、當十錢。
咸豐錢:清文宗咸豐年間(1851至1861年)所鑄。咸豐年間因太平天國戰亂等,清政府內外交困,經濟受到嚴重衝擊,貨幣貶值嚴重。咸豐年間,計27局所出平錢「咸豐通寶」,一般製作簡陋,形制大小不一,其中寶泉局鑄有一種書法家戴熙書錢文錢,甚美,有銅鐵兩種,銅質較罕。 又大量鑄行虛值大錢,一般當百以上錢文「咸豐元寶」,當百以下錢文「咸豐重寶」,計有28局先後開爐鼓鑄,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製作粗精不一,版式繁雜,品種達千種之多。材質黃銅為多,又有紅銅、鐵質等。
祺祥通寶:咸豐十一年(1861年),文宗崩,穆宗年幼,由肅順等八大臣輔政,建元祺祥,令鑄祺祥通寶,未久慈禧宮闈政變親自攝政,改元同治。祺祥錢鑄行短暫,僅工部寶源局和雲南東川寶東局所出,數量甚微。同期鑄有「祺祥重寶」當十錢,有寶泉、寶源兩局品。
同治通寶:清穆宗同治年間(1862至1874年)因咸豐年幣制危機,多數錢局停鑄。「同治通寶」計有二十局左右,銅差質粗,私鑄盛行,多小錢。同期鑄「同治重寶」當十錢,只有十餘局,制工精粗互見,大小不一。同治錢所出相對較少。
光緒通寶:清德宗光緒年間(1875至1908年)鑄。為減重錢,錢徑不及康熙「七分錢」。「光緒通寶」錢版式較多,錢文有篆書和隸書品,背除滿文記局外又有星月紋、記值等,寶泉局出有背「千字文」套錢,穿上鑄「千字文」字一,現發現有十餘字。光緒八年(1882年)廣東局引進西方機器,由機器衝壓制錢,黃銅或紫銅質,大小兩種,小者背滿文「寶廣」,大者背滿漢文「廣」、「庫平一錢」。又有滿漢文記局套子錢。同期鑄有「光緒重寶」當十錢,鑄工較為精整,有黃銅和青銅兩種,記有十餘局,以寶泉、寶源為常見。
宣統通寶:清末帝溥儀宣統年間(1909至1911年)鑄。傳世僅寶泉局所出大小樣兩品及寶廣局機制一品。自宣統年,行用2000餘年的方孔圓錢基本背機制無孔銅幣、鎳幣、銀幣、紙幣所取代。
太平天國錢:清咸豐三年(1853年),洪秀全自廣西起義,建「太平天國」,鑄太平天國錢,南京、蘇州、杭州、徽州、衡陽、紹興、嘉興等地均有鑄造。銅質為主,金銀鐵鉛均有,分小平、當五、當十、當五十、當百五種,錢文宋體、楷體。一般錢文面背皆有,按「面文+背文」形式有「天國+聖寶」、「天國+通寶」、「太平天國+聖寶」、「天國太平+聖寶」、「天國聖寶+太平」、「太平聖寶+天國」等, 常見的為面「太平天國+聖寶」。大小厚薄不一,版別較雜。
小刀會錢:清咸豐三年上海小刀會在劉麗川帶領下起義,建國號「大明」,建元「天運」,次年(1854年)鑄太平通寶,面文楷書隸意,背文一種上星(日)下月紋,一種上月紋下「明」字,一種背滿文「寶雲」,以與清錢混用。有安南「太平通寶」錢亦背上星下月,然其「平」字中兩點呈「八」形。另見一背「文」字的「太平通寶」錢,為浙江天地會鑄。
平靖勝寶:清咸豐七年(1857年)廣東三合會(天地會下屬組織)首領李文茂攻佔廣西柳州,自稱「平靖王」,鑄「平靖勝寶」、「平靖通寶」錢。平靖勝寶折二樣,黃銅質,外形較規整,然錢文較拙,背文鑄軍隊番號,有「前營」、「後營」、「左營」、「右營」、「中營」、「御林軍」和「長勝軍」七種。平靖通寶,小平樣,僅見背文篆書「中」字者,黃銅。兩錢鑄行不足一年,較少,通寶尤罕。
義記金錢:清咸豐八年(1858年)浙江平陽趙起等人成立金錢會,鑄「義記金錢」作為會員信物,黃銅質,製作精美,錢文楷書,「金」字頭寫作「入」,背文左右雙疊菱圖,穿上「天」、「地」、「離」等字或僅有圖無字。有背篆書「震忠團練」者,系將會眾稱為平陽團練時期所鑄。金錢會於咸豐十一年(1861年)宣布起義,次年失敗。傳世幾十品。
嗣統通寶:清咸豐十年(1860年)天地會屬張保山在貴州思南起義,號秦王,建元嗣統,鑄「嗣統通寶」,黃銅質,楷書,光背。又疑其為咸豐五年劉義順起義軍鑄。
天朝通寶:面文宋體,形制規整,背文宋體「永」,浙江天地會信物,背文應有「文、武、永、聖」等字型大小,「永」字錢為普通會員執,曾一度疑為太平天國鑄幣,傳世稀少。又有「皇帝通寶」背滿漢文「寶浙」或背文「聖」,形制、字體與天朝通寶同,亦為浙江天地會鑄。僅背滿漢文「寶浙」者傳世尚多,除平錢外,又有當十大錢。
推薦閱讀:
※日本簡史——古代部分(2)
※古代有名的美男潘安,卻因西晉極丑皇后賈南風,被誅三族
※他們是古代的特種部隊(上)
※古代名妓為何多為「才女」
※古代地下墓那些暗器機關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