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周人物
1.皇帝
後周太祖郭威(904年-954年),邢州堯山(今天河北省隆堯)人,或謂「周祖」、小名「郭雀兒」。[1]五代後周王朝的建立者,即後周太祖(951年—954年)。
姓名 | 郭威 |
---|---|
廟號 | 太祖 |
謚號 | 聖神恭肅文武孝皇帝 |
陵墓 | 嵩陵 |
政權 | 後周 |
在世 | 904年-954年 |
在位 | 951年-954年 |
年號 | 廣順:951年-953年 顯德:954年正月 |
生卒:904年9月10日-954年2月22日
在位:951年2月13日-954年2月22日 表字:文仲 邢州堯山(今河北省隆堯縣西)人。年少時孤貧,初為軍吏,後漢時拜為樞密副使。他出身平民,在五代初期那段戰亂頻仍的年代,由普通士卒逐步成長為將領,最後又當上了皇帝,是一位歷史上公認的清廉勤政的好皇帝。
唐天祐元年(904)七月二十八日郭威生於堯山,或本姓常,幼時隨母親適郭氏,故改姓郭。3歲時徙家太原,不久就成為孤兒,由姨母韓氏撫養。他身材魁梧,習武好鬥。或雲18歲時往依潞州(今長治)故人常氏。其時李繼韜在潞州招募兵勇,郭威前去投軍,得到李繼韜的賞識。
公元948年,他奉命討平了李守貞的叛亂,後封為鄴都留守兼天雄軍節度使。公元950年,後漢隱帝劉承祐猜忌他,派使者要到魏州殺郭威。郭威起兵反漢,下令攻進了京城,允許士兵大搶10天。7天後郭威進入汴京,縱軍大肆搶掠,並逼太后任他為「監國」,奪得國政。公元951年正月丁卯日,他又稱帝,國號為周,定都汴京,建年號為「廣順」,史稱後周。
妻
周祖四任嫡妻,一為皇后三為妃,且皆是夫死再嫁的寡婦,趙翼謂之:「統計前後四娶,皆再醮婦,亦不可解也。」[1]
其他嬪妾
- 子
- 女
- 其他晚輩親屬
後周世宗柴榮(郭榮)(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是五代時期後周皇帝。於954年2月26日-959年7月27日在位,在位6年。邢州堯山柴家莊(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人,父柴守禮,祖父柴翁是當地望族,柴榮年輕時曾隨商人頡跌氏在江陵販茶,對社會積弊有所體驗。史載其「器貌英奇,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性沉重寡言」,他是周太祖郭威的養子(柴榮本身是郭威的外甥),廟號世宗,謚號睿武孝文皇帝。
廣順元年(951年),周太祖即位,柴榮授澶州節度使、檢校太保,封太原郡侯。史載其境「為政清肅,盜不犯境」。二年,檢校太傅為相。又一年,封晉王。顯德元年(954年)正月,判內外兵馬事,總攬兵權。會太祖崩,即帝位。
柴榮即位後,立刻下令招撫流亡,減少賦稅,恢復中原經濟。當時,北方及中原經過了一系列的戰爭,百姓痛苦不堪,柴榮的舉動正好使中原開始復甦,他整頓吏治,使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經濟開始繁榮。顯德二年(955年)廢天下佛寺,以佛寺銅材鑄行「周元通寶」,錢質與鑄量均居五代之冠。因為其毀佛行為,周世宗被列入毀佛的「三武(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一宗」。司馬光評述周世宗「毀佛」:「不愛己身而愛民,不以無益廢有益,周世宗算得是仁愛明理之人。」
柴榮對內進行改革,對外則積極開拓疆土。顯德元年(954年)二月,北漢主劉崇乘其新立,勾結遼兵4萬攻後周,柴榮力排馮道勸阻,率軍迎戰,於高平(今山西)南大破北漢軍,穩定政局。戰後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於是軍威大振。顯德二年詔令群臣獻《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平邊策》,確定王朴提出的「先南後北」的統一方略;命兵部撰集兵法,名《制旨兵法》。他擊敗後蜀的孟昶,取得秦、鳳、成、階四州,孟昶大懼,「致書請和」;又先後三次征南唐,創建水軍,恢復淮南十四州。
顯德六年三月,圖舉收復燕雲十六州,一連攻陷瀛洲、莫州二州(今河北),莫州刺史劉楚信、瀛洲刺史高彥暉投降,再向北挺進,又連陷益津關、瓦橋關、高陽關三關。五月在議取幽州(今北京)時,柴榮病倒,只好撤退[1]。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六月,柴榮去世,年僅39歲。由年僅七歲的兒子柴宗訓即位,是為周恭帝。柴榮是五代十國時期最英明的君主,為北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舊五代史》稱:「世宗頃在仄微,尤務韜晦……不日破高平之陣,逾年復秦、鳳之封,江北、燕南,取之如拾芥,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而降年不永,美志不就,悲夫!」
子:
- 越王柴宗誼(又曰宜哥)
- (早夭不詳)
- (早夭不詳)
- 後周恭帝(梁王)柴宗訓
- 曹王柴熙讓
- 紀王柴熙謹
- 蘄王柴熙誨
柴守禮(896年-967年),字克讓,邢州堯山柴家莊(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人,是後周太祖郭威的聖穆皇后柴氏的哥哥,世宗柴榮的生父。柴氏沒有兒子,和郭威養柴榮為義子。後周建立後,柴守禮以後族,官拜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吏部尚書、兼御史大夫。世宗即位,加封親生父親為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光祿卿。柴守禮致仕之後,居於洛陽,終世宗之世,未嘗再到過京師。朝廷以元舅的禮節待他,柴守禮也非常恣橫,曾經殺人於市,有司奏聞,而世宗不問。當時,王溥、汪晏、王彥超、韓令坤等同時作為將相,都有父親在洛陽,與柴守禮朝夕往來,為所欲為,洛陽人大多畏避他們,人稱「十阿父」。北宋乾德五年(967年),柴守禮七十二歲去世,官至太傅。
2.部下:
(1)武將:
(1)郭威鄴都起兵
1.鄴都留守、天雄軍節度使,兼樞密使郭威(-)河北諸州郡皆聽郭威節制。
2.郭威、王峻、王仁鎬、王溥、郭榮和鄭仁誨、魏仁浦
3.(1)護聖軍左廂都指揮使郭崇威(-)在鄴都行營的職務是行營馬軍都指揮使兼天雄軍都巡檢使,也就是郭威所帥部隊的騎兵總指揮官和鄴都地方的總巡查
護聖軍左廂第一軍都指揮使白重贊
護聖軍左廂第二軍都指揮使田景咸
護聖軍右廂第二軍都指揮使樊愛能
護聖軍左廂第三軍都指揮使李萬全
護聖軍右廂第三軍都指揮使史彥超
(2)這支部隊的步兵總指揮官,也就是鄴都行營步軍都指揮使就是奉**左廂都指揮使曹威
奉**右廂第六軍都指揮使張鐸
奉**右廂第七軍都指揮使王暉
奉**右廂第八軍都指揮使胡立
天雄軍馬步軍都指揮使韓通
弩手指揮使何贇
任前鄴都行營監軍、宣徽南院使王峻為樞密使,右神武統軍袁鳷為宣徽南院使,陳州刺史李谷權判三司,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王殷為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護聖軍左廂都指揮使郭崇威為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奉**左廂都指揮使曹威為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
(2)郭威即皇帝位,大封功臣
鄴都留守判官王溥升職左諫議大夫,並充樞密院直學士;元從都押衙鄭仁誨升為客省使;知客押牙向訓升為宮苑使。更重要的則是一些重要藩鎮的安排和劉崇、劉信、劉承勛、劉贇等人的命運。劉崇在河東的根基非常深厚,基本上繼承了劉知遠的長期經營,所以暫時沒什麼好辦法。劉信那裡是用前曹州防禦使何福進權許州節度使,並派前申州④刺史馬鐸領軍赴許州巡檢,簡簡單單就嚇得劉信鬱悶自盡,何福進的權許州節度使轉為正授。劉承勛則早已纏綿病榻多月,因此沒幾天就病死了,剛剛由宣徽北院使升為宣徽南院使的袁鳷權知開封府事。劉贇那裡就先是派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郭崇⑤率七百騎兵去攔截,後又降其為湘陰公,並用前復州防禦使王彥超權徐州節度使。不久劉贇就在宋州⑥被殺,王彥超也在攻滅據守徐州的元從右都押衙鞏廷美、教練使楊溫之後,由權徐州節度使轉為正授。將前澶州節度使李洪義⑦移鎮宋州節度使,加同平章事。澶州節度使的位置隨後就交給了皇子郭榮,大河渡口和浮橋所在地這麼重要的藩鎮,當然得是完全的自己人。滑州節度使宋延渥因丁內艱卸職,滑州節度副使陳觀調任左散騎常侍。滑州節度使的位置交給了原博州刺史李榮,並加檢校太保。
王殷(-),瀛州人。曾祖昌裔,本州別駕。祖光,滄州教練使,因家焉。唐末,幽、滄大亂,殷父咸珪避地南遷,因投於魏軍。殷自言生於魏州之開元寺,既長從軍,漸為偏將。
王峻(902年-953年),字秀峰,相州(今河南安陽東南)人。後周政治人物。
父王豐,官樂營使。王峻善歌唱,鎮州節度使張筠很欣賞他的才能,後歸趙岩。趙岩被殺,王峻投靠後唐三司使張延朗。不久,張延朗被殺,王峻歸劉知遠。劉知遠稱帝後,拜王峻為客將。官兵馬都監。
漢隱帝元年(948年),河中節度使李守貞等反叛,被樞密使郭威與王峻的大軍擊敗,王峻以功升至宣徽北院使。後周建國後,封王峻為樞密使,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郭威對王峻百依百順,從不違逆。王峻日益驕縱,要求兼任青州節度使,又要求罷免宰相李谷、范質。周太祖想把柴榮調到京師時,王峻等群起反對。郭威流淚對馮道等大臣說,王峻欺負我。廣順三年(953年),王峻被貶商州(今陝西商州),不久以腹疾卒於商州。王殷也被處死。王峻妻和長子死於干佑之亂。
郭崇(908-965),應州金城人。重厚寡言,有方略。初名崇威,避周祖名,止稱崇。父祖俱代北酋長。崇弱冠以勇力應募為卒。後唐清泰中。為應州騎軍都校。
高行周(885-952年),字尚質,幽州人。五代時,後唐名將,著名的騎兵將領。
符彥卿(898年-975年)字冠侯,陳州宛丘人(今河南淮陽縣),是中國五代時期軍事將領及北宋初年朝中大臣,曾多次與遼朝的契丹軍隊作戰。與其父符存審和兄弟數人皆為一方節度使,而三位女兒則分別為後周世宗柴榮及宋太宗趙光義的皇后。
王彥超(914—986),字德升,大名臨清(今河北臨西)人,為五代及北宋初年的著名將領。屢建戰功,聲名顯赫。官至右金吾衛上將軍,封邠國公。
歷仕五代
唐、晉、漢、周諸朝。顯德初,為河中節度使加同平章事,參與攻北漢,收復高平之戰,改忠武軍節度使,加兼侍中,先後敗契丹兵與南唐軍。後周末,移鳳翔軍節度使,加檢校太師、西面緣邊副都部署。入宋,加兼中書令,旋為永興軍節度使,後復鎮鳳翔。開寶二年(969)入朝,與武行德、郭從義等節度使侍曲宴,次日,承太祖意,首請罷鎮,為右金吾衛上將軍、判街仗事。太宗時封分邠國公。
白重贊(909年-970年),五代末憲州樓煩(今西婁煩縣)人,
祖先為沙陀人,重贊年少即從軍。後漢初年(947年),擔任散員都虞侯,官至護聖都指揮使。干佑年間,平定李守貞之亂,以軍功被提拔為端州刺史。周世宗征北漢,以重贊為河東道行營馬軍都指揮使。以戰功被任為保大軍節度使。又改任為河陽三城節度使、校檢太尉。入宋後,加授檢校太師,改任涇州節度使。馬步軍教練使李玉與重贊平素有仇怨,與部下閻承恕偽造詔書諂害白重贊,稱重贊謀逆。重贊不謊不忙把詔書轉呈宋太祖,結果李玉被斬殺。開寶二年(969年)任左千牛衛上將軍。開寶三年(970年),去世。
劉詞(891-955)字好謙,五代元城人,以勇悍聞名,曾適後梁唐晉漢周五朝的武職。後漢時曾隨郭威平定李守貞叛亂,當時李守貞曾命數千敢死士兵偷襲漢軍,眾將都不知所措,唯有劉詞鎮定自若,親自引兵擊退。後周時,世宗與北漢契丹聯軍戰於高平,劉詞的後軍即使趕到才決定了最後的勝局。劉詞雖是武將,但從不苛政擾民,還能夠知人善任,北宋名相趙普就是經他推薦才得以入仕的。顯德二年(955)卒,年六十五,贈中書令,謚號忠惠。
李重進(-960年),五代時滄州(治今河北滄州東南)人,後周太祖郭威的外甥,郭威之姊福慶長公主的兒子。
後晉時為殿直。郭威稱帝,任武信軍節度使。世宗時,攻略南唐有功。柴榮死時,以馬步軍都指揮的身份駐守淮南(江蘇省揚州市)。
建隆元年(後周恭帝二年,960年)正月趙匡胤稱帝後,命令韓令坤代替李重進,將重進移鎮至青州(今山東益都),李重進拒絕調動,派遣幕僚翟守珣說服李筠起兵抗命,翟守珣卻將此事泄露給宋太祖,於是太祖要求翟守珣拖延李重進出兵,以防止李重進與李筠南北呼應。翟守珣回去後,向重進詆毀李筠不足與謀事,重進果然中計,錯失良機。李筠四月起兵反宋,六月兵敗,自焚死。同年九月李重進起兵,太祖命石守信、王審琦、李處耘平叛,重進敗死。
史彥超,五代後周雲州人(今山西大同)。後漢乾佑年間郭威起兵,史彥超率軍相隨。後周建立之初曾戍守晉州(臨汾),屢挫契丹敵鋒。周世宗即位後,史彥超在高平之戰中率先衝鋒陷陣,授華州節度使。世宗征北漢時,史彥超隨符彥卿在忻口與契丹大戰。契丹撤退後,史彥超帥前鋒軍隊追擊,脫離大軍,中契丹埋伏,力戰而死,屍骨不存,後周追贈太師銜。
李筠(?-960年)初名李榮,避周世宗諱,改名筠。并州太原(今太原市)人。
張永德(928年-1000年),字抱一,後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并州陽曲(今山西太原)人。
後唐天成三年(928年)出生,家世饒財,娶郭威的第四女為妻,早年隨郭威起兵,屢建戰功。郭威稱帝,封女兒為壽安公主,張永德封駙馬都尉。
周世宗時,征北漢、南唐,擢殿前都點檢。高平之戰中,與趙匡胤打敗北漢軍,又從周世宗攻契丹。回軍途中,周世宗發現一個韋編袋子,裡面有一塊三尺長的木板,上有「點檢做天子」五字,下詔免去張的點檢一職,轉委趙匡胤為殿前禁軍統師。宋初,甚受宋太祖禮遇,加侍中。卒於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
郭從義(909~971),其先沙陀部人,後家太原。父紹古,事後唐,賜姓李。後晉天福初,複姓郭。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入宋,加守中書令。太祖乾德二年(964年),為河中尹、護國軍節度使。開寶二年(969年),改左金吾衛上將軍。逾年,以太子太師致仕。四年卒,年六十三。《宋史》卷二五二有傳。
向拱:(912—986),原名向訓,字星民;懷州河內人。著名宋朝大臣。
在後周時期,向拱屢立勛績,仕至檢校太師、河南尹、西京留守。
這位向拱是鼓動和支持趙匡胤在陳橋「黃袍加身」的將領之一。他在北宋初加兼侍中,封譙國公。
後因其縱情酒色、政務廢馳,受到宋太祖趙匡胤的批評。後又升為左衛上將軍,封秦國公。
樊愛能(?—954),五代軍事人物,後周大將。寧江節度使
何徽(-954)清淮節度使
(2)文臣 :
魏仁浦(911年-969年),字道濟,衛州汲(今河南衛輝)人。
少時以孝聞名,後晉時是樞密院小吏,後助郭威起兵建立後周,任樞密承旨。郭威臨死前向柴榮囑咐:「魏仁浦勿使離樞密院。」[1]後周世宗時,遷中書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兼樞密使。周恭帝即位,加刑部尚書。北宋初年,進右僕射,解除樞密使一職,一再以疾乞歸,不許。乾德二年,與首相范質、次相王溥同日罷相。開寶二年(969年)趙匡胤親征北漢,魏仁浦隨行,途中因疾回京,不久病死,謚宣懿。開寶五年,其子魏咸信娶宋太祖之女永慶公主。
鄭仁誨(-955),生年不詳,卒於後周顯德二年(955年)字日新,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後漢高祖劉知遠鎮守河東時,隨行的郭威經常到鄭仁誨家中與他長談。後漢政權建立後,郭威任樞密使,就召鄭仁誨來授職郭威西征,鄭仁誨曾為密謀軍機,凱旋後升鄭仁誨為檢校吏部尚書。郭威建立後周,又授給鄭仁誨一系列的官職:初為檢校司空,客省使兼大內都點檢,繼而再轉為檢校太保,樞密使,加同乎章事。真可謂官運亨通。周世宗即位後,鄭仁誨仍受重用。世宗北征時,以鄭仁誨為東京留守。鄭仁誨的後勤工作相當出色,調撥軍需物品非常及時,從未出現短缺。後周世宗回來後,鄭仁晦加兼侍中。後周世宗詔贈中書令,追封韓國公、隘忠正,又命翰林學士陶榖撰寫神道碑文,一切安葬費用都由官方承擔,以示特別恩惠。
王溥(922年-982年),字齊物,宋初并州祁(今山西祁縣)人。歷任後周太祖、世宗、恭帝、北宋太祖——兩代四朝宰相。乾德二年(964年)正月,罷相,任太子少保[5]。太平興國初年,封祁國公,七年(982年)八月去世。謚文獻。
范質(911年-964年),中國五代後周和北宋初大臣。字文素。趙匡胤「陳橋兵變」後,任北宋宰相。
馮道(882年-954年),字可道,號長樂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泊頭市交河鎮)人。生於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卒於後周顯德元年(954)。中國大規模官刻儒家經籍的創始人。曾經侍奉五朝、八姓、十三帝,「累朝不離將相、三公、三師之位」。為官四十多年,是中國官場歷史的一個不倒翁。
李谷(903—960)字惟珍,潁州汝陰(今安徽阜陽)人。27歲舉進士,先後在五代後晉、後漢、後周三朝為官。
王朴(914-959)後周大臣。字文伯,東平人。幼穎悟,好學擅文。後漢乾祐中,擢進士第。柴榮鎮守澶州,王朴為節度掌書記。柴榮為開封府尹,拜王朴為右拾遺。柴榮即位為後周世宗,升王朴為比部郎中。因獻策平定邊境有功,又升左諫議大夫,知開封府事。同年改任左散騎常侍,端明殿學士。這時,世宗銳意進取,決意征伐,有志統一天下,多次向大臣們詢問良策,並選徐台符等二十名文學之士出謀畫策。當時,這些文士都不主張用武,而王朴則主張先取江淮。世宗聽了王朴的建議後,對朴益發敬重,從此,讓朴計議天下大事。
顯德三年,世宗出征江淮,任王朴為東京副留守。出征回京,拜王朴為戶部侍郎、樞密副使。不久,升為樞密使。顯德四年,再征江淮,讓朴留守京師。
王朴精明機敏,多才多藝,不僅有治理國家的才能,也精通陰陽律歷。顯德三年,命王朴校定曆法,撰成《欽天曆》十五卷,在唐《崇玄歷》基礎上多有改進,構造九服晷影函數(正切函數);六年,又命王朴考證雅樂,得八十一調,並造「律准」,詔有司依調製曲。王朴性格剛直,處事果斷,深得世宗信賴。朴留守京師時,修城拓路,使京城巍巍壯觀,世宗十分滿意。後奉旨視察汴口,歸朝時拜訪前任宰相李谷的府第,兩人正常交談,突然間王朴昏倒,猝逝。喪葬之日,世宗以王鉞叩地,大哭多次。贈侍中,將其畫像祀於宮中功臣閣。宋太祖登基後,一天路過功臣閣見到王朴的畫像,竟肅立不動,整理御袍,肅然鞠躬,念念有詞:「倘此人在,朕不得著此袍。」
3.其它:
李繼韜[1](-923?),小字留得,李嗣昭次子,汾州太穀人。
杜重威(?-948) 五代後晉大臣。祖籍朔州(今山西省朔縣,位代縣西北)。因避後晉出帝諱,改名杜威。後晉高祖石敬瑭的妹婿。
李皇后(?-954年),後漢高祖劉知遠的皇后,晉陽人。劉知遠寒微時,在晉陽牧馬,夜入李氏家,將劫取李氏為妻。劉知遠後來當了節度使,李氏累封為魏國夫人。劉知遠於太原稱帝,想搜刮民財厚賞軍士,李氏勸阻,並用內庫的錢以充軍餉。
蘇逢吉(-954),長安人(今陝西西安),後漢為相。干佑三年(950年)四月,後漢議以郭威鎮鄴都(今河北大名東北)以抗遼軍。史弘肇請求郭威帶樞密使領鎮,蘇逢吉反對。不久後漢隱帝殺史弘肇,以逢吉權知樞密院。
郭威得知全家被殺,起兵反抗。郭威領兵打到首都之附近,蘇逢吉知大勢已去,自殺於民舍。郭威定京師,命人砍下他的頭顱。
王章(?-950年)大名南樂(今河南南樂縣)人。
史弘肇(?-950年),字化元,鄭州榮澤(今河南鄭州西北)人,五代名將。
後梁末入禁軍,後晉時為小校,歸劉知遠(後漢高祖),為武節指揮,領雷州刺史。治軍有法,行兵所至,秋毫無犯。代州王暉不臣,弘肇征之,一鼓而拔,授忠武軍節度使、後漢乾佑元年(948),遷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領歸德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高祖臨終,與蘇逢吉、楊鄰同受顧命。隱帝劉承乾嗣位,加封弘肇檢校太師、兼侍中,後拜中書令。時河中、永興、鳳翔連橫謀叛,社會秩序大亂,弘肇都轄禁軍,殺戮過濫;與同僚相處,出言不遜;加上隱帝漸近小人,與後贊、李業等嬉遊無度,太后族頗行干托,弘肇稍裁抑之,以致樹敵過多。乾佑三年(950),隱帝與李業等謀殺弘肇於廣政殿,並夷其族。周太祖郭威踐位,追封弘肇為鄭王,以禮葬之。
楊邠(?~950年) ,字岐之。武陽(今冠縣)人。五代時後漢大臣。
劉知遠即位,官拜樞密使、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同平章事。高祖病重時,以次子劉承祐繼帝位,以宰相蘇逢吉、楊邠、郭威等為顧名大臣,楊邠總機政。楊邠和三司使王章不喜歡儒士,「郡官所請月俸,皆取不堪資軍者給之」,稱為「閑雜物」[1]。
蘇禹珪(894—956),字元錫,其先出於武功,近世家高密,今為郡人也。父仲容,以儒學稱於鄉里,唐末舉《九經》,補廣文助教,遷輔唐令,累贈太師。禹珪性謙和,虛襟接物,克構父業,以五經中第,辟遼州倅職,歷青、鄆從事,轉潞、並管記,累檢校官至戶部郎中。漢高祖作鎮並門,奏為兼判。開運末,契丹入汴,漢祖即位於晉陽,授中書侍郎平章事。漢祖輗阼,兼刑部尚書,俄加右僕射、集賢殿大學士。漢祖大漸,與蘇逢吉、楊邠等受顧命,立少主。明年,轉左僕射。三年冬,太祖入平內難,禹珪遁入都城,為兵士所擄。翼日,太祖令人求之,既見,撫慰甚至,尋復其位。國初,加守司空,尋罷相守本官。世宗嗣位,封莒國公,未幾,受代歸第。顯德三年正月旦,與客對食之際,暴疾而卒,時年六十二。禹珪純厚長者,遭遇漢祖,及蘇逢吉夷滅,禹珪恬然無咎,時人以為積善之報也。
李守貞(?-949)五代時後晉大臣。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位洛陽市東北、黃河北岸)人。初為本郡牙將,後晉高宗石敬塘即位,拜客省使,升宣徽使。出帝石重貴時,楊光遠叛亂,以平叛為名,刀契丹入侵平亂,而他則以義成軍節度使侍衛親軍都虞侯隨出帝平叛,因功拜同平章事,後任兵馬都監,而與杜重威同時降契丹,又為天平軍節度使。後漢高祖劉知遠時,復仕後漢,為河中(今山西省晉西南隅永濟縣,位芮城縣西北)節度使。後漢隱帝劉承佑時,與趙思綰、王景崇反叛,據潼關(今陝西省潼關,位華陰市東)被推為秦王,隱帝令樞密使郭威討之,他兵敗自焚。
趙思綰(?-949),河北魏州人也。五代後漢時任永興節度使,生性殘暴,以食人聞名。
王景崇(?-949),河北邢州人。五代後漢時任鳳翔巡檢使、節度使,因叛變被殺。
慕容彥超(?-952) 五代時後漢大將。籍貫不詳,曾冒姓閻,號閻崑崙,沙陀族,為劉知遠之弟。
侯益(885—965),唐末五代宋初平遙人,後周封齊國公,宋詔令中書門下禮節。祖、父皆以農為業。
閻晉卿者,忻州人也。北郊兵敗,晉卿乃自殺於家。
李業[1],高祖皇后之弟也。後昆弟七人,業最幼,及漢兵敗於北郊,業取內庫金寶,懷之以奔其兄保義軍節度使李洪信,洪信拒而不納。業走至絳州,為人所殺。
李洪信(902—975),并州晉陽人,漢聖太后弟也。後弟六人,洪信居長,少善騎射。
郭允明者,小名竇十,河東人也。及北郊之敗,允明迫帝就民舍,手行弒逆,尋亦自殺。
吳虔裕,許州許田人。父徽,左屯衛將軍。 太平興國六年,遷右千牛衛上將軍,仍判左街仗事。虔裕掌金吾三十餘年,端拱初卒,年八十八,贈太尉。
李洪義[3],李洪信弟,并州晉陽人,漢聖太后弟也。本名洪威,避周祖名改焉。漢祖鎮太原,補親校。開國,授護聖左廂都校、領岳州防禦使,遷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領武信軍節度。宋初,加兼中書令,移鄜州。乾德五年,代歸。卒年五十九,贈太師。
張元徽(?—?) 五代時邢州武安(今屬河北)人。
早年是後漢河東節度使劉旻裨將。後任為馬步軍都指揮使,擅長重騎兵衝鋒。高平戰役中,指揮北漢軍東翼,一開始擊潰後周樊愛能、何徽的右翼部隊,陣斬後周大將穆令均。北漢得知周世宗親自出戰,催促張元徽乘勝進攻。後因戰馬倒地,被斬殺。
柴守禮(894--967年)
柴榮(921--959年),
杜太后(902--961年)
郭威(904--954年)。郭簡(?--907年?)
李繼韜(?--923年)
劉崇(895--954年)
魏王劉承訓(922--947年)
劉承祐(930--950年)
楊玢(?--950年)、
史弘肇(?--950年)
蘇逢吉(?--950年)。
王章(--950年)、
戶部尚書李濤(898--961年)
李瓊(891--963年)
李守貞(?--949年)
趙思綰(?--949年)
王景崇(?--949年)
馮道(882--954年),
李業(?--950年?),
李太后(?--954年)
代理開封府尹劉銖(?--950年)
王峻(?--954年)
郭崇威(908--965年),
李洪威(908--966年),
王殷(?--954年)。
魏仁浦(911--969年)
駐守滑州的義成軍節度使宋偓(926--989年)
宋廷浩(?--937年)
文官
王朴(906--959年)、
鄭仁誨(?--955年)、
范質(911--964年)、
魏仁浦、
王溥(922--982年)、
李穀(903—960年),
武將
郭崇、
韓令坤(928--973年)、
石守信(928--984年)、
王審琦(925--974年)、
甚至,還有趙匡胤……
和凝(898-955年)。
郭威晚輩親戚只有個人:
養子(內侄)柴榮、
外甥李重進(919?--960年)、
女婿張永德(928--1000年)、
前妻張氏的外甥曹彬(931--999年)。
另外還有一個妹夫楊廷璋(911--970年)。
開國重臣、宰相王峻(?--953年)。鄴都留後、天雄軍節度使王殷(?--953年)。
曹翰(924--992年)
鄭韜光(861-940年)。
內殿直馬仁瑀(933--982年)。
唐景思(?--957年)。
先鋒都指揮使史彥超(?--954年)
、高懷德(926--982年)的外甥董遵誨(926--981年)
殿前右番行首馬全乂(923--960?)
推薦閱讀:
※周人的「乾卦」與易家的「乾卦」
※周人源自山東嘉祥!!!
※周人的建國大業:「鄉下人」進城的尷尬
※周人怎樣推翻了殷人
※西周人牲人殉考古學資料部分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