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北京| 北京小吃背後的傳奇故事

老北京的小吃多的不勝枚舉,您吃著也地道,親切,但是,您了解它們的來歷嗎?今兒小編就跟您聊聊老北京傳統小吃背後的傳奇故事。

1:栗子面窩頭

相傳1900年慈禧西逃途中在京郊西北的貫市村打尖。慈禧飢餓難耐,有個人將家中剩下的窩頭呈上。俗話講「餓了吃糠甜如蜜」,慈禧太后到這會兒也顧不上什麼排場了,狼吐虎咽,吃下去感覺不錯印象深刻。1912年兩宮迴鑾之後,面對滿桌的山珍海味,慈禧又想起逃難時所吃的小窩頭。便傳旨御膳房,但御膳房的廚師可沒敢按照民間老百姓的做法去做,而是把栗子磨成麵粉,再與玉米面、黃豆面摻和一起,上鍋蒸的時候加桂花白糖,吃著又暄又甜。慈禧品嘗之後,甚為滿意!以後便成為慈禧日常吃的一種點心,民國時流入民間,成為「宮廷小吃」。

2:豌豆黃、芸豆卷

相傳清光緒年間,有一天酷暑難耐,慈禧太后在靜心齋納涼歇息,隱隱聽到紅牆之外敲著銅鑼的叫賣聲,便問下人是幹什麼的?下人跑出去察看一番,回稟道:「是賣豌豆黃、芸豆卷的。」慈禧一時高興,傳令將此人叫進園來。來人見了老佛爺急忙跪下,並雙手捧著芸豆卷、豌豆黃,敬請老佛爺賞光。慈禧嘗罷,讚不絕口,。這一來,芸豆卷、豌豆黃一步登天,成為清宮的御膳小吃。

3:爆肚

京劇名家馬連良先生愛吃爆肚,並與「爆肚馮」有著不解之緣,每到「爆肚馮」馬先生必點「羊肚仁」,什麼叫「肚仁」?就是羊的儲胃冠狀溝,每頭羊有一條 「棱」,一頭百十來斤大羊的「棱」不超過四兩。把「棱」分成三段,最後一段叫「大梁」,「大梁」也就大拇指大小。把這塊拇指大小的東西,再剝皮去膜,剩下的幾錢肉才是最後下鍋的物件兒,馬先生最愛吃的正是這口兒。您想想看,得多少頭羊才能炒出一盤「羊肚仁」?所以,爆肚馮掌柜的曾感嘆地說:「馬先生的吃就同他的戲一樣,前者精緻到挑剔,後者挑剔到精緻。」過去有人評論道,吃得起全聚德的烤鴨卻吃不起馬連良先生的肚仁,這話不為過。

4:稻香村

北京稻香村是北京城裡第一家生產經營南味食品的糕點鋪。始建於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最初的門臉就在現如今的大柵欄西街上。魯迅先生對稻香村的糕點就情有獨鍾,先生居北京時曾多次前往購物,光《魯迅日記》中對稻香村的記載就達十餘次之多!

5:炒肝

相傳在清朝同治年間,前門外的鮮魚口內有一家名為「會仙居」的酒館專門經營黃酒和下酒的小菜。其中有一道迎合平民的下酒菜——白水雜碎。據說,有一天,慈禧想起早年間吃過的白水雜碎,還想嘗嘗這一口。於是便傳了會仙居的炒肝,品嘗之後,老佛爺道:味道不錯,可要是去掉心和肺可能會更好。太后的話那就是懿旨,「會仙居」的廚師忙活開了,他們在下料時,將雜碎中的心、肺統統拋掉不用,只用豬腸和豬肝,然後用蒜末壓去腥味,調味勾芡,這樣一來就由白水雜碎變成了至今的炒肝。這升級版的白水雜碎一經面世,便大受歡迎,流傳至今。自那以後,老北京人便多了句歇後語,「北京的炒肝兒——缺心少肺」。

6:豆汁

「豆汁」算是北京小吃的代表了,在老北京那會兒,您要是穿得體面點兒準保不好意思坐在街邊吃羊霜腸,但是喝豆汁在老北京人當中絕無貧富貴賤之分的,過去乘車坐轎去豆汁店喝豆汁的達官顯貴那多了去了。不光在民間,就是在宮裡,豆汁也是備受寵愛。為了喝這口兒,乾隆十八年十月發交內務府的一道諭帖曾經明確記載:「近日京師新興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檢察,是否清潔可飲,如無不潔之物,著蘊布招募製造豆汁匠人二三名,派在御房當差``````」。這道諭帖說明,在乾隆年間豆汁兒已被引入宮廷成為御膳。由打那時候起,豆汁算是進入了達官顯貴的生活中。

7:三不沾

同和居創建於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是北京著名的老字號,同和居的「三不沾」被譽為一絕,有「名震京城」之說。而這「三不沾」的美食還是乾隆皇帝從河南帶到北京的。有一年乾隆皇帝到江南巡察民情,路過安陽,提出來要品嘗安陽的風味小吃。安陽縣令就讓廚師精心炒了一盤桂花蛋,獻給乾隆品嘗。乾隆吃了這道菜肴之後,十分高興,他見這道菜肴不粘盤子、不粘筷子、不粘牙齒,就當即下了聖旨,將桂花蛋賜名「三不粘」。並讓縣令把此菜肴的製作方法給了皇宮裡的御膳房,以備自己和後宮嬪妃及皇親隨時品嘗。於是,這道菜就從安陽古城進入了北京紫禁城,成了一道御菜。

8:金糕

金糕就是山楂糕,製做金糕始於清朝中葉,是北京傳統風味食品。當時北京有兩家最出名的金糕店:泰興號和富川齋,慈禧太后喜歡吃山楂糕更喜歡山楂糕的金黃顏色,「富川齋」的人就經常為慈禧送山楂糕。一次,管接貨的太監頭目看到店主來送貨便隨口喊道:「金糕來了!」沒想到「金糕」之名傳到慈禧耳中頗得欣賞。自此,山楂糕便被賜名「金糕」,一直叫到今天。

推薦閱讀:

一條時間饋贈的金華火腿,勝卻人間美味無數
來無錫,請你吃面(之一)
【江蘇】誘惑味蕾的南京夫子廟小吃
農廣天地(小吃)

TAG:故事 | 北京 | 傳奇故事 | 小吃 | 北京小吃 | 背後 | 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