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三十九個誤區
08-01
誤區一:母乳餵養不如餵奶粉 有人認為母乳餵養不如餵奶粉,這種認識其實是錯誤的。母乳中含有嬰兒出生後的4~6個月內所需的全部營養物質,包括適量的蛋白質和脂肪,還有人體所需的乳糖和水分、鐵質與維生素類等,且含有適量的鹽、鈣和磷等礦物質,這些都是其他代乳品無法替代的。 母乳餵養不但有益於嬰兒的神經發育和智力發育,而且可使嬰兒少患腹瀉、呼吸道感染(感冒、肺炎)及中耳感染等常見傳染病。清潔無菌的健康母乳,本身就含有一般傳染病的抗體,而這恰恰是任何代乳品都不具備的。調查表明,不採用母乳餵養的嬰兒,在出生後6個月內的腹瀉發病和死亡幾率,要比那些用純母乳餵養的嬰兒高15~25倍。 此外,母乳有助於脂肪消化,而母乳的鮮度、適宜的溫度和隨時可供的特點,也是代乳品所望塵莫及的。 誤區二:初乳不能喝 有的產婦認為初乳是「灰奶」,不讓嬰兒吸吮,事實上初乳營養價值很高,含有豐富的免疫物質,因此年輕的媽媽千萬不要浪費自己的初乳。 母乳按時間與成分可分為三種,產後1?5天為初乳,6?10天為過渡乳,15天?15個月為成熟乳。初乳量較少,顏色淡黃,主要是由於含有大量的胡蘿蔔素所致。初乳含脂肪少,富含新生兒生長發育不可缺少的營養成分,如蛋白質、鋅和多種微量元素等,還含有大量免疫物質,可增強新生兒的免疫力,提高新生兒抗禦疾病的能力,以保護新生兒免受病毒感染。這就是用母乳餵養的孩子在出生後6個月內很少得病的原因。因此,初乳對新生兒來說是非常珍貴的,應該一滴也不浪費地餵給新生兒。 誤區三:產後開奶晚 有些家長在嬰兒出生後12小時甚至4天後才開始喂母乳。兒科專家認為,新生兒降生後半個小時內就應吸吮母親的奶頭,儘早刺激母親催乳反射和排乳反射,促使乳汁早分泌、多分泌。若產後開奶遲,容易導致母乳餵養失敗。產後早開奶有利於產婦子宮收縮,減少陰道流血,可以使產婦儘快恢復健康。 誤區四:產後讓寶寶過頻吮吸乳頭 分娩後最初幾天內,嬰兒吮吸乳頭次數越多,泌乳就越早,分泌量就越多,這種說法並不確切。充分睡眠和良好休息是早開奶、多泌乳的基礎。不定時、不定量、按需哺乳是新提倡的母乳餵養方法,分娩後最初三天內,可以每天讓寶寶吮吸乳頭10次左右,每次約15分鐘,須保證初產婦每天有6~8小時的充分睡眠。如果讓寶寶一開始就過頻吮吸乳頭,不但影響休息,也很可能導致乳頭水腫、皸裂、疼痛,影響以後順利泌乳和哺乳。母親良好的休息更有利於乳腺細胞泌乳。產婦若疲勞過度、納差,體質虛弱,極易產生乳腺導管平滑肌痙攣,排乳受阻,引起少乳、閉乳,從而影響母嬰健康。 誤區五:開奶前用糖水喂寶寶 有些媽媽在開奶前先給孩子喂糖水,這種做法是不對的。正常嬰兒在出生時,體內已貯存了足夠的水分,足可維持到母親正常分泌乳汁。如果在母親來奶之前給孩子喂糖水,糖水比母乳甜,孩子一旦喝慣了糖水,將會影響母乳餵養。 誤區六:哺乳前後不清洗乳頭 哺乳期媽媽在哺乳前後應清洗乳頭,保持乳頭清潔,以免讓嬰兒食入細菌,也有利於預防急性乳腺炎。乳腺炎是哺乳期媽媽常見的一種病症,輕者不能給嬰兒正常餵奶,重者要手術治療。哺乳期媽媽一定要注意早期預防急性乳腺炎。 誤區七:哺乳時不注意衛生保健 哺乳時應注意衛生保健,避免因積乳、外傷、乳兒咬破乳頭等引起乳房部的急性炎症;哺乳期媽媽應避免接觸苯、鉛、汞、有機磷等有毒物質及X線、同位素等各种放射性物質,慎用或不用各種藥物。 誤區八:嚴格定時給寶寶餵奶 一些年輕夫婦嚴格按照每隔3小時給嬰兒餵奶1次的方法喂哺嬰兒,事實上多數兒科醫生主張採用非限制性餵奶法或按需哺乳法,即每當嬰兒啼哭或母親覺得應該喂哺的時候,即可抱起嬰兒餵奶。嬰兒剛開始時可能吃奶次數很多,時間也無規律,但一般經過一段時間便會形成一定的規律。 誤區九:每次餵奶時間過長 每次餵奶時,時間不宜過長,防止乳頭破損或皸裂。若乳頭破損,可塗魚肝油鉍劑,餵奶前要將藥劑擦凈。也可在哺乳後擠出少量乳汁塗在乳頭上。皸裂嚴重時需暫停餵奶,用手將乳汁擠出,或用吸奶器將奶吸出,傷口癒合後再餵奶。 誤區十:常讓寶寶只吃一側乳房的乳汁 有些新媽媽常常出現一隻乳房奶水充足,而另一隻較少的情況。媽媽也習慣讓寶寶先吃奶脹的一側乳房,可是當寶寶吃完這一側乳房時,基本已經飽了,不再吃另一側乳房。長期如此,媽媽奶脹的一側乳房因為經常受到吸吮的刺激,分泌的乳汁越來越多,而奶水不足的一側由於得不到刺激,分泌的乳汁就會越來越少。 如果讓寶寶長期只吃一側乳房的乳汁,時間長了,會造成偏頭、斜頸、斜視,甚至寶寶的小臉蛋也會一邊大一邊小,後腦勺一邊凸一邊凹,這對寶寶的健康十分不利。正確的方法是,每次哺乳時,先讓寶寶吸吮奶少的一側,這時因為寶寶飢餓感強,吸吮力大,對乳房刺激強,奶少的那一側乳房泌乳就會逐漸增多。慢慢地,媽媽兩側乳房的泌乳功能就會一樣強。 誤區十一:用奶嘴吃奶 在寶寶未習慣吮吸母乳前,很多家長用奶瓶喂寶寶吃奶,以為寶寶吮吸奶嘴比吮吸母乳省力。但是如果寶寶習慣了奶嘴,就會拒絕吮吸媽媽的乳頭。因此,在寶寶未習慣吮吸母乳前,不要隨意用奶嘴喂寶寶,更不應使用安慰奶嘴。 誤區十二:兩次餵奶之間加喂水 母乳內含有嬰兒所需的水分,如果嬰兒看上去口渴,就應讓其吸吮母乳,這不僅能使嬰兒得到所需的水和營養物質,而且可以刺激母乳分泌。因此,在嬰兒4個月之前,用純母乳餵養時,就不必喂水,除非大熱天出汗多或服用藥物(如磺胺類葯)時才需喂水。 誤區十三:怕母乳太稀而改用牛奶餵養寶寶 母乳看上去稀稀的,沒有牛奶那樣濃稠,有些家長就以為牛奶比母乳營養豐富,就放棄母乳餵養,改喂牛奶。事實上,母乳餵養對寶寶有很多好處,母乳中含有抵抗多種疾病的抗體,實踐證明用母乳餵養的寶寶少生病;母乳與牛奶相比,所含營養更全面、更豐富、更合理,母乳餵養的寶寶比較健康;母乳對於寶寶來說更容易消化吸收,且吸收率最高。對媽媽來說,母乳餵養更方便、更省錢,不用消毒,且溫度適宜;採用母乳餵養的媽媽身體恢復較快,並不易患上乳腺疾病。因此,建議家長盡量堅持母乳餵養,而不要改用牛奶。 誤區十四:寶寶喝奶粉易便秘,只用母乳餵養 母乳是嬰兒最好的天然食品,至少要讓寶寶吃滿6個月。但是,單純母乳餵養也並非越長越好,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母乳的質和量會漸漸無法滿足寶寶的生長需要,這時應該考慮給寶寶斷奶而選用代乳品。 配方奶粉目前是最佳銜接母乳的食品,它把牛奶加工、配製後,使其所含的營養成分和相互間的比例儘可能地接近母乳。有些家長認為寶寶喝奶粉易上火,會引致大便乾燥甚至便秘,這是錯誤的認識。 研究發現,糞便的硬度和糞便中的不溶物質有很大的關聯,此不溶物質主要來自腸道中不能吸收的棕櫚酸和硬脂酸結合鈣質形成的鈣皂。因此,如果嬰幼兒食物中含有較多的棕櫚油酸和硬脂酸(皆屬長鏈飽和脂肪酸),排便會較硬,引起熱氣。 有些家長給寶寶喝新鮮牛奶,或喂寶寶含有棕櫚油、全脂奶粉或乳脂等成分的嬰幼兒奶粉,進食後其中的長鏈飽和脂肪酸(棕櫚酸和硬脂酸)就容易在腸道內與鈣質結合,形成難以吸收的不溶性鈣皂,使大便變硬,排便困難。尤其是夏季和夏秋之交,天氣炎熱,寶寶流失水分較多,便秘、熱氣很多見,媽媽也最擔心寶寶上火,所以建議看清楚食物的成分,選擇不含棕櫚油、全脂奶粉和乳脂的嬰幼兒配方奶粉。 誤區十五:哺乳時未將乳汁排空 哺乳時,應盡量將乳汁排空,每次哺乳若嬰兒不能完全將乳汁吸完,則應用吸奶器將其吸凈,避免乳汁瘀積,否則易引起細菌感染而致急性乳腺炎。 誤區十六:哺乳期媽媽情緒不良 哺乳期媽媽應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要心情愉快,生活有規律,睡眠充足,避免因各種精神刺激及不良情緒的影響,使乳汁分泌及排泄不暢。 誤區十七:生氣時給寶寶餵奶 實驗表明,人在生氣時體內可產生毒素,此種毒素可使水變成紫色,且有沉澱。因此,媽媽切勿在生氣時或剛生完氣給嬰兒餵奶,以免嬰兒吸入帶有毒素的奶汁而中毒。 誤區十八:哺乳期婦女常用煙酒、咖啡、可樂 哺乳期婦女應遠離煙、酒、咖啡、可樂等刺激食物,最好不要常用。這些食品對嬰兒的身體危害極大,會影響嬰兒的生長發育。 誤區十九:常著濃妝給寶寶餵奶 母親身體的氣味對寶寶有著特殊的吸引力,可激發寶寶愉悅的進餐情緒,即使剛出生的嬰兒,也能將頭轉向母親氣味的方向尋找奶頭。母親的體味有助於嬰兒吸吮乳汁,如果媽媽經常濃妝艷抹地給寶寶餵奶,陌生的化妝品氣味掩蓋了熟悉的母親體味,會使寶寶難以適應,從而導致情緒低落,食慾變差而妨礙發育。 誤區二十:哺乳期婦女常穿化纖內衣 化纖內衣的最大危害在於其纖維會脫落,容易堵塞乳腺管,造成無奶的惡果。研究人員從部分無奶母親的乳汁中找到了大量的繭絲狀物,這些繭絲狀物是因乳房在內衣或乳罩內做圓周運動時脫落而侵入乳腺管的。因此,處在哺乳期的母親不要穿化纖內衣,也不要佩戴化纖類乳罩,應佩戴柔軟的棉布乳罩。 誤區二十一:餵奶期不戴乳罩 因哺乳期乳房肥大,受重力的作用容易下垂,用乳罩能起到一定的固定、托起的作用,從而防止乳房發生下垂;用棉布乳罩是因為可以防止化纖織品的纖維塵粒進入乳腺導管,避免由此導致的乳汁分泌、排泄障礙。 誤區二十二:穿工作服或外套給嬰兒餵奶 在醫護、實驗室工作的媽媽如果穿著工作服餵奶,就會給寶寶招來麻煩,因為工作服上往往帶有很多肉眼看不見的病毒、細菌和其他有害物質。所以,媽媽無論怎麼忙,也要先脫下工作服或外套,洗凈雙手後再給寶寶餵奶。 誤區二十三:運動後馬上給嬰兒餵奶 人在運動中體內會產生乳酸,乳酸瀦留於血液中使乳汁變味,寶寶就會不愛吃。據測試,一般中等強度以上的運動即可產生此種現象。故肩負哺乳重任的媽媽,只宜從事一些溫和運動,運動結束後先休息一會再餵奶。 誤區二十四:躺著給嬰兒餵奶 寶寶的胃呈水平位置,躺喂易導致寶寶吐奶。正確的方法是媽媽坐著抱好寶寶,另一隻手以拇指和食指輕輕夾著乳頭喂哺,以防乳頭堵住寶寶鼻孔,或因奶汁太急而引起嬰兒嗆咳或吐奶。 誤區二十五:給寶寶餵奶時逗笑 寶寶吃奶時若因逗引而發笑,可使喉部的聲門打開,吸入的奶汁可能誤入氣管,輕者嗆奶,重者可誘發吸入性肺炎。 誤區二十六:寶寶一哭鬧就餵奶 新生兒哭鬧往往可能是因為身體不舒服、飢餓、疼痛、患病等,可根據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現象仔細區分。新生兒飢餓的哭聲往往是平緩的,哺乳後哭聲即止。如果喂哺卻不吸奶,仍然哭鬧不止,就得找原因。如果是尿布濕了,更換尿布後哭聲即止。如果嬰兒軀體某部有刺激性疼痛,哭聲往往比較劇烈、持久,也較煩躁。這時應該解開衣服進行全面的檢查,觀察全身皮膚,特別注意外耳道有無耳癤等。如果哭聲如同尖叫,稱為腦性尖叫,應考慮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所以,新生兒哭鬧的原因不一定是飢餓,還要注意有無異常情況發生。 誤區二十七:過早添加輔食 乳母只要正確喂哺,在4?6個月內基本可以滿足嬰兒的全部需要。如果過早給嬰兒添加牛奶或穀類食品,嬰兒吸吮母乳次數就會減少,從而使母乳分泌減少,如果嬰兒進食過多牛奶或穀類食品,還會加重嬰兒胃腸負擔,造成消化不良、腹瀉或超重,影響嬰兒健康。 誤區二十八:過早停止母乳餵養 市面上可供選擇的優質代乳品種類繁多。家長應該了解,再好的代乳品也達不到母乳中所含營養的比例標準。母乳含有多種免疫成分,是寶寶最理想的天然食品。提倡母乳餵養4?6個月,不宜過早停止母乳餵養。 誤區二十九:哺乳時間超過1年 哺乳時間不宜過長,最好不要超過1年,一般以6~10個月為宜,避免乳母因哺乳時間過長而引起卵巢功能抑制,造成乳腺過度萎縮退化,且性慾減低。 誤區三十:斷奶過晚 斷奶過晚是我國農村普遍存在的問題。在人們的觀念中,認為延長母乳餵養期可為嬰兒提供豐富的營養,預防因斷奶、食品的污染和配方不合理引起的腹瀉等疾病及營養不良。事實並非如此,哺乳期過長會導致小兒營養不良,也會使孩子失去了學習探索新事物的機會。實驗表明,哺乳時間過長的幼兒不願再多吃別的食物。一般來說,哺乳時間以6?10個月為宜。 誤區三十一:在夏季給寶寶斷奶 隨著寶寶逐漸長大,單靠母乳已經不能滿足寶寶發育的需要,因此從4個月開始,應當有計劃地增加輔食。當輔食增至一定程度後,再繼續喂母乳就會影響寶寶進食其他食品,此時就該為寶寶斷奶了。給寶寶斷奶必須早做準備,逐漸為寶寶增加輔食,並減少哺乳次數,最後完全停喂母乳。有些母親事先不加輔食,想斷奶時就突然停喂,甚至採取往奶頭上抹辣椒等強制手法,結果使孩子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不能正常飲食,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斷奶最理想的時間是在寶寶10~12個月時,若趕上炎夏季節,可推遲到秋涼季節。因為夏季氣候濕熱,適合細菌生長繁殖,小兒極易患腹瀉等消化道傳染病,這時給小兒斷奶是不適宜的。 誤區三十二:餵奶期媽媽食譜不當 餵奶母親要講究食譜的科學性。 一不可單一光吃素,因為寶寶發育所必需的優質蛋白,不飽和脂肪酸,微量元素以及維生素A、D、E、K等脂溶性維生素,皆以葷食為多,如果吃素勢必導致乳汁的營養質量降低。 二不宜大量吃味精,味精對成人是安全的,但其主要成分谷氨酸鈉可滲入乳汁而進入寶寶體內,容易導致寶寶鋅元素缺乏,從而妨礙寶寶的身體及智能發育。 三不宜大量飲用麥乳精,因為麥乳精有回奶的作用,如大量食用有可能會造成寶寶缺糧。 誤區三十三:哺乳期媽媽感冒就不能給孩子餵奶 如果哺乳期媽媽感冒了,但並沒有發燒,就仍可以給孩子餵奶,但由於接觸孩子太近,可在戴口罩的情況下餵奶。剛出生不久的孩子自身帶有一定的免疫力,不用過分擔心會將感冒傳給孩子而不敢餵奶。媽媽應多喝水,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服用感冒沖劑、板藍根沖劑等藥物,同時最好有人幫助照看孩子,盡量讓自己能有充足的時間休息。 如果媽媽感冒並伴有高燒,不能很好地進食,十分不適,就應到醫院就診,醫生常常會給予輸液,必要時給予對乳汁影響不大的抗生素。高燒期間,媽媽可暫停母乳餵養1~2日,停止餵養期間,還要經常把乳汁吸出,以保證能夠繼續泌乳。 誤區一:奶量充足就不必添加輔食 母乳餵養的嬰兒,一般從4~6個月開始就該添加輔食了。所謂輔食,是指母乳以外的其他食品。有些媽媽在這個時期分泌的奶量仍很充足,孩子吃都吃不完,覺得沒有必要添加輔食,其實這種看法是錯誤的。這個時期,即使提供的奶量比較充足,但乳汁所含的營養素已不能滿足嬰兒生長發育的需要了。一旦過了這個時期仍未開始添加輔食,不但會導致嬰兒營養不良,還容易使嬰兒出現「戀乳」現象,對斷奶造成困難。 誤區二:寶寶6個月以內一直喝流質食品 在寶寶4?6個月期間,需要補充一些非乳類的食物,不能只喝果汁、菜汁等液體食物,還要進食米粉、果泥、菜泥等泥糊狀食物,以及軟飯、爛面、小塊水果、蔬菜等固體食物。因為在此時給寶寶補充食物,與母乳餵養同樣重要。 添加可掌握以下原則: 1.逐漸由1種食物添加到多種,不能在1?2天內加2?3種,以免寶寶消化不良或對食物過敏。 2.添加過程中,如果出現消化不良或過敏癥狀,應停止喂這種食物,待恢復正常後,再從少量重新開始。如果仍出現過敏,應暫不使用,並向醫護人員諮詢。 3.寶寶患病或天氣炎熱時,應暫緩添加新品種,以免引起消化不良。 誤區三:餵養寶寶只用軟食,不用硬食 有很多父母認為,寶寶咀嚼能力不強,只給寶寶喂一些稀飯、麵湯、米粉之類口感軟的食物,其實這是不對的。 其主要原因如下: 1.一是軟食營養不足:並非寶寶不能吃這些軟質食物,只是軟質食物水分多,能量低,含鐵、鋅、鈣等營養素較少。寶寶的胃容量只有250毫升左右,如果吃的都是這些軟質食物,那麼所攝入的營養成分必定達不到需求。像這樣輔食過稀、過軟、太簡單、飲食結構不合理等是造成我國嬰幼兒營養不良症的發生率較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2.二是咀嚼硬食有好處:咀嚼能促進面部肌肉運動,這種運動可以加速頭面部的血液循環,增加大腦的血流量,使腦細胞獲得充分的氧氣和養分供應,讓寶寶大腦的反應更加靈敏;勤咀嚼還有助於視力發育。常吃軟食的寶寶視力要差一些,而常吃硬食則可以有效預防近視、弱視等眼疾的發生;此外,高度的咀嚼功能是預防錯牙和畸形牙最自然有效的方法之一。 3.三是有助於頜骨與牙齦的正常發育:寶寶出生後4個月,頜骨與牙齦就已經發育到了一定的程度,已經足以咀嚼半固體食物了。乳牙萌出後,寶寶的咀嚼能力會進一步增強,此時應相應地增加食物的硬度,讓寶寶多練習咀嚼,這樣有利於牙齒、頜骨的正常發育。 因此,專家指出,寶寶應該從6個月開始逐步添加輔食的數量、硬度和品種。6個月的寶寶應適量吃些泥狀和半固體食物,12個月的寶寶就可以吃一般家庭的普通食物了。同時,要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而增加輔食餵養的次數,6?8個月每日喂輔食2?3次,9?11個月每日3?4次,12?23個月在兩餐之間可增加有營養的零食,如水果、帶花生醬的餅乾等,每日1?2次。 專家指點: 6?8月齡是寶寶學習咀嚼和吞咽能力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要經常給寶寶吃一些有一定硬度的食物,如饅頭、麵包乾等,之後可逐漸增加水果、胡蘿蔔、豆類、土豆、玉米等,還可以嘗試著吃一些肉、魚、蛋等動物性食物。這些有一定硬度的食物既可以幫助寶寶補充豐富的能量及營養元素,又能鍛煉寶寶在日常生活中的咀嚼能力,對寶寶非常重要。 誤區四:以湯代食餵養寶寶 很多人以為,熬湯時,食材的營養全都在湯裡面了,所以經常以湯代食來餵養寶寶,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做法。用瘦肉燉出來的湯幾乎就像水一樣,裡面僅含有5%?10%的營養,反倒是瘦肉裡面還有90%?95%的營養。除非把雞、甲魚燒得呈糊狀,喝糊狀的湯才會有營養。 很多家長希望給孩子補鈣,於是經常煲骨頭湯給孩子喝。實際上,即使經過長時間高溫煲煮,骨頭裡所含的鈣質也不容易溶解到湯內。所以,提醒家長大家在煲骨頭湯時要加入一些酸類蔬果,如西紅柿等,可使骨頭中的鈣較多地分解出來。 誤區五:用高濃度糖水餵養寶寶 有些人在嬰兒剛出生後就用高濃度糖水餵養,這種做法是極其錯誤的。這樣容易使寶寶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甚至會出現腹瀉,會導致營養不良,還會使壞死性小腸炎的發病率增加。 因為高濃度的糖水會損傷腸黏膜,糖發酵後會產生大量氣體,造成腸腔充氣,腸壁不同程度積氣,使腸黏膜與肌肉層出現壞死,嚴重者還會引起腸穿孔。臨床可見腹漲、嘔吐,大便先為水樣便,後會出現血便。 誤區六:喂寶寶咀嚼過的食物 有些家長認為寶寶的腸胃功能還不成熟,給寶寶餵食咀嚼過的食物更易於消化吸收。人體口腔本身就是一個多菌的環境,給嬰幼兒餵養咀嚼過的食物,易將成人口腔中的細菌傳給嬰幼兒。為避免病菌傳染,給寶寶餵食時可喂易於咀嚼消化的食物,最好不要喂寶寶咀嚼過的食物。 誤區七:寶寶吃得越多越健康 在喂寶寶時,如果一次或多次超量餵食,會造成嬰兒胃腸道負擔過重,以致食物在胃腸內消化吸收出現障礙,很容易引起過食性腹瀉。過量餵養不但不會促進體格發育,反而可能削弱消化功能。嬰兒餵養要注意總量攝入,更重要的是注意營養均衡。 誤區八:用牛奶加米湯喂寶寶 目前,許多家長在牛奶中摻些米湯、米糊或糕乾粉給孩子吃。要知道,這種吃法是很不科學的。有人做過實驗,將牛奶與米湯混合後分別置於各種溫度下,結果維生素A損失的程度很驚人。食品學記載,維生素A不宜與澱粉混合。孩子如果長期攝入維生素A不足,會導致發育遲緩,體弱多病。所以餵養孩子最好把牛奶、奶粉與米湯或糕乾粉分開來吃。 誤區九:牛奶與雞蛋一起煮好喂寶寶 有些家長喜歡把牛奶和雞蛋煮在一起讓孩子吃,這樣雖然在操作上是方便了些,但是從營養角度考慮是不科學的。如果牛奶和雞蛋一起煮,最後牛奶煮沸了而雞蛋還沒有熟,沒熟的雞蛋對人體是有害的。從衛生角度講,半生不熟的雞蛋中存著各種致病細菌,如沙門菌、大腸桿菌等,這些細菌吃到肚子里就有可能發生急性胃腸炎。 將牛奶與雞蛋一起煮時,如果要把雞蛋完全煮熟,必須煮沸後再燒幾分鐘,但牛奶煮沸後很容易溢出鍋外,所以要十分小心。另外,煮得時間過長會使牛奶中的蛋白質凝固在鍋底或鍋邊。因此,不論從營養保健的角度看,還是從衛生角度看,牛奶與雞蛋都不宜一起煮。 誤區十:新鮮牛奶比奶粉好 新鮮牛奶因為酪蛋白含量較高,揮發性脂肪酸多,易引起腸道過敏、消化不良。家長應避免直接用鮮奶餵養寶寶。若擔心寶寶喝奶粉上火,可選用精製植物油的配方奶。 誤區十一:用鮮奶代替配方奶粉餵養寶寶 對寶寶來說,除母乳外的其他乳汁,如牛乳、羊乳等,都有一定的缺陷,如牛乳蛋白質中的酪蛋白太高,不利於寶寶消化;牛乳中蛋白質、鈣、鈉、鉀等的高含量與寶寶未成熟的腎臟能力不相適應。因此,對於2歲以內的寶寶,最好選用配方奶粉,盡量不用鮮奶。 誤區十二:鮮牛奶高溫加熱後餵給寶寶 鮮牛奶必須加熱消毒才能給小兒飲用,但加熱時間要短,溫度要低一些。因為加熱到沸騰時,其中有些營養成分就會被破壞,如乳糖被焦化,分解成乳酸和甲酸。牛奶的沸騰時間越長,溫度越高,對營養成分的破壞就越大。煮鮮牛奶理想的溫度在75℃左右,這時可見牛奶表面有小的波動,用文火煮20秒鐘左右就能達到消毒的目的,營養成分的損失也最少。如果嬰兒消化吸收不好,就應該延長牛奶煮沸時間,使牛奶中脂肪球變得細小,有利於消化。 誤區十三:把煮好的牛奶存放在保溫瓶里 有的嬰兒晚上要喝牛奶,年輕父母為圖省事,臨睡前就將牛奶煮開放入保溫瓶,半夜倒出給嬰兒喝。這種做法是不對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保溫瓶中的溫度逐漸下降,待下降到某一溫度時,保溫瓶里空氣中的一些雜菌便會進入溫度適宜的牛奶中繁殖。牛奶富含蛋白質和糖,最適合細菌生長,細菌在牛奶中約20分鐘繁殖一次,3~4小時之後,保溫瓶中的牛奶就開始變質。這時牛奶外觀無明顯改變,口感異味也不明顯,家長不易察覺。而用這種奶喂嬰兒往往會引起嬰兒腸道感染,出現腹脹、腹瀉、消化不良,甚至食物中毒。因此,牛奶應隨煮隨吃,奶粉即沖即喝,不可留到下一頓。 誤區十四:寶寶喝奶粉容易上火 在城市裡,有很多時尚媽媽母乳不足,嬰兒需要補充奶類食品。很多家長認為,喝奶粉容易上火,會引致大便乾燥。但是,最近科學研究發現,影響寶寶鈣質吸收、大便乾燥的原因是奶粉中添加的棕櫚油與鈣質結合,形成鈣皂;新鮮牛奶富含酪蛋白,揮發性脂肪酸含量也很多,易引起寶寶腸道過敏、消化不良。配方奶改進了各種蛋白質和脂肪的比例,添加了某些母乳中的營養素,使之更容易消化吸收。 誤區十五:給寶寶吃雞蛋清 6個月以內的嬰兒消化系統發育尚不完善,腸壁的通透性較高,雞蛋清中的蛋白為白蛋白,分子小,可以經腸壁直接進入小嬰兒的血液之中。這種異體蛋白為抗原,可使嬰兒體內產生抗體,再次接觸這種異體蛋白時,則出現過敏反應與變態反應性疾病,如濕疹、蕁麻疹、過敏性腸炎、喘息性支氣管炎等。因此,不宜給寶寶吃雞蛋清。 誤區十六:用雞蛋代替寶寶主食 主食一般指米飯和麵食,其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我們身體所需的主要基礎原料,每天人體所需總熱能的50%?60%都來自於碳水化合物。 與雞蛋和大魚大肉相比,米飯和麵食不但更容易消化吸收,而且含有其他食物不可代替的營養物質。每天保證攝入足夠的米飯、麵食等穀物類食品是合理膳食的基礎。 蛋類食品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鈣、磷、鐵和多種維生素。如果將雞蛋作為主食,過多食用,就會導致蛋白質過量攝入,不但營養不能被充分吸收利用,而且還可能會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便秘、腸胃病、口臭、舌苔增厚等現象,增加體內的氨類毒副產物,加重肝腎負擔,增加鈣的排出量,最終影響身體健康。而對於胃腸功能差、消化酶少的小寶寶來說,更會帶來不良的後果。 專家指點: 雖然雞蛋營養豐富,但不可作為主食過多食用,一般來說,1?歲的嬰兒最好只吃蛋黃,且每天不宜超過1個;年齡稍大的幼兒可以每天吃兩個雞蛋。每天必須讓寶寶攝入足夠的碳水化合物,也就是說要讓寶寶吃一些米飯和麵食,這樣才能給寶寶提供充足的熱量來源。 誤區十七:長期用豆奶餵養寶寶 豆奶製品主要是以豆類為原料製成的,不僅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較多的微量元素,還含有多種維生素。豆奶中所含的蛋白質主要是植物蛋白質,含鉛量較多,嬰兒如果長期只用豆奶,會使嬰兒體內含鉛量增多,影響嬰兒大腦細胞發育。 調查發現,長期喝豆奶長大的孩子,成年後引發甲狀腺疾病或生殖系統疾病的風險係數較大。因此,在餵養嬰兒時,不要長期只用豆奶。特別是4個月以下的寶寶,更不宜單獨餵養豆奶,只可作為補充食品。還是餵養母乳最佳;其次為配方奶粉。 誤區十八:長期用麥乳精餵養寶寶 麥乳精由麥芽糖、乳製品、麥精、可可等加工製成,一般每100克麥乳精含蛋白質6~8克,僅是奶粉的1/3,雞蛋的1/2,而且這些蛋白質有1/4是來自可可粉和麥精中的植物性蛋白質。植物性蛋白質的生理價值比動物性蛋白質的生理價值低。寶寶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需要大量的蛋白質,這是麥乳精所不能滿足的。此外,麥乳精所含的脂肪較少,所以吃麥乳精也不能滿足熱能供給的要求。如果用麥乳精來餵養嬰兒,孩子只會越來越瘦,還容易得病。因此,不宜把麥乳精當成嬰幼兒的主要食品。 誤區十九:過早喂嬰兒米糊 有些老年人說,「錢做膽、米做力」,總覺得米飯的營養價值高。其實,過早喂米糊,易造成寶寶營養不足,尤其是蛋白質供給不足,而且嬰兒對澱粉類的消化能力差,會導致因蛋白質營養不良而出現虛胖,或發生消化不良性腹瀉。所以,最好還是等孩子4個月以後才開始添加米糊等澱粉類食物,且要慢慢加量。 誤區二十:只讓寶寶吃素食 有的家長害怕嬰幼兒肥胖,便從小隻讓其吃素食,不吃或很少吃葷。有些處於哺乳期的媽媽希望保持自己的體型,也只吃素食。這些做法都是不當的,都不利於孩子生長發育。 維生素B12存在於各種葷食中,是製造血紅細胞的必需原料,如果只讓嬰幼兒吃素食,或者哺乳期的母親只吃素食,就會使嬰幼兒缺乏維生素B12,引起營養不良症,嬰幼兒就會長得較為矮小,體重較輕。因此,對嬰幼兒及給嬰幼兒哺乳的母親來說,營養均衡,葷素搭配最好。 誤區二十一:喂寶寶的食物過甜 有些年輕的父母在給嬰兒沖泡奶粉時,喜歡把奶粉沖得濃濃的,並在奶粉中放入大量的白糖,讓奶甜甜的,認為這樣孩子既能吃得多、吃得飽,營養成分也高。 其實,嬰兒飲過濃過甜的奶汁是有害的。奶粉沖得過濃,容易引起嬰兒腦部缺血、抽筋及昏迷,腦部缺血嚴重者還會影響智力發育。此外,奶粉中放糖多,還會影響嬰兒對奶粉中鈣質的吸收,而鈣質是促進嬰兒骨骼和牙齒生長發育的重要成分。所以,嬰兒不宜飲用過濃過甜的奶粉。 誤區二十二:喂寶寶的食物過咸 食鹽,即鈉、氯元素化合物。嬰兒腎臟發育還不成熟,排鈉能力非常弱,食鹽過多會損傷腎臟,使體內鈉離子增多,會造成鉀離子隨尿排出過多,從而引起嬰兒心臟肌肉衰弱。另外,食鹽過多容易患高血壓。因此,嬰兒不宜飲食過咸。 誤區二十三:喂寶寶的動物油過多 嬰幼兒長期食用過量的動物脂肪會影響鈣的吸收,並可造成成年後血脂與血中膽固醇不正常,導致心血管疾病。 營養學家認為,植物性脂肪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是嬰幼兒神經發育、髓鞘形成所必需的物質。因此,在喂哺嬰幼兒時,不宜多吃動物油,應以增加植物性脂肪為主。 誤區二十四:經常讓寶寶吃洋快餐 洋快餐的口味及就餐環境吸引了許多寶寶,家長也覺得那裡衛生比較有保證,不但吃了飯,寶寶還可以開心地玩一陣。但是經常吃洋快餐確實對健康不利,家長應意識到這一點。 洋快餐被營養學家們認定為高熱量、高脂肪、高膽固醇的「三高食品」,被稱為「垃圾食品」。專家發現,漢堡包含有氧化膽固醇,它能損傷冠狀動脈,加速其硬化,誘發心臟病。美國農業部已經向全國中小學生建議少吃漢堡包。 誤區二十五:讓寶寶多吃菠菜 菠菜中含有大量草酸,不宜讓寶寶過多食用。草酸在人體內會與鈣和鋅生成草酸鈣和草酸鋅,不易吸收和排出體外,影響鈣和鋅在腸道的吸收,容易引起寶寶缺鈣、缺鋅,導致骨骼、牙齒髮育不良,還會影響智力發育。 誤區二十六:用水果代替蔬菜餵養寶寶 嬰幼兒正處在生長發育的旺盛時期,水果和蔬菜都富含多種維生素,有助於增強寶寶對疾病的抵抗力,是寶寶每日不可缺少的食品。水果具有生食方便、寶寶愛吃的特點,所以有些父母誤認為水果可以代替蔬菜,特別是對於不愛吃蔬菜的寶寶,總是拚命讓其吃水果。其實這種認識是不科學的,因為水果與蔬菜不能互相替代。 從營養學角度看,水果所含的營養遠遠比不上蔬菜。以蘋果和青菜為例,兩者的鈣含量比例為1∶8,鐵含量為1∶10,胡蘿蔔素含量為1∶25,由此可見,在一天的飲食計劃中,綠葉蔬菜是必不可少的。水果中的纖維素很少,維生素C的含量也少,糖分較多;而蔬菜中礦物質、纖維素及維生素C的成分都比水果多,糖分含量少。寶寶適當吃水果對身體有好處,但如果攝入過多,會加重消化器官的負擔,容易導致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礙。 據專家介紹,有些寶寶對水果中所含的果糖吸收不好,會從腎臟排出。從水果的特性看,有些水果吃多了會影響健康,比如橘子吃多了容易"上火",導致大便乾燥;梨吃多了會損傷脾胃;荔枝吃太多,會出現四肢冰冷無力,多汗、腹痛、腹瀉等癥狀。因此,水果、蔬菜兩類食物只能互相補充,不可偏廢,更不可互相取代。 專家指點: 將蔬菜和水果的合理攝入比例定為3∶1,最多不超過3∶2,也就是說,蔬菜的攝入量應該多於水果。因此,一定要從小培養寶寶的蔬菜情結,尤其是對黃綠色蔬菜的喜愛。對於那些不喜歡吃蔬菜的寶寶,媽媽一定要多動腦筋,變化蔬菜的烹煮方式,激發寶寶對蔬菜的興趣。 誤區二十七:讓寶寶吃反季節和不熟的水果 家長喜歡讓寶寶多吃水果,但要慎吃那些反季節和不熟的水果。現在的反季節水果和時令水果,不少都使用了催熟劑和農藥,吃時一定要洗凈、去皮,否則孩子吃了就容易引起腹瀉。如冬季吃西瓜,怕壞就放入冰箱里,西瓜性偏涼,小孩應慎吃。小孩因吃水果不當而造成腹痛、腹瀉的人數很多。所以,慎給小孩吃反季節水果和不熟的水果。 誤區二十八:讓寶寶吃太多水果 水果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如果父母選擇一些新鮮熟透的水果適量喂哺嬰兒,對嬰兒的成長發育是有好處的。但是,過食水果也會有許多壞處,甚至因此而致病。如果短時間內喂大量水果,可造成小兒體內血糖水平大起大落,使小兒出現疲乏睏倦等不舒服的感覺。而且,過多的糖分會在肝臟內轉為脂肪,使小兒容易發胖。因此,父母在喂哺水果時要適可而止,不宜過量。 誤區二十九:讓寶寶多吃香蕉 有的孩子特別喜歡吃香蕉,家長也覺得香蕉既富有營養,又甜美可口,便放任孩子大量食用香蕉。但是,近年來藥理學家們研究發現,多吃香蕉對嬰幼兒健康不利。香蕉含有一種物質,這種物質攝入過多會引起胃腸功能紊亂,所以,嬰幼兒不宜多吃。 誤區三十:讓幼兒空腹吃橘子 小兒在飯前和空腹時不宜吃橘子。因為小兒的胃壁比較嬌嫩,如果胃中沒有其他食物,橘子吃進胃裡後,橘子的有機酸會刺激胃黏膜,使胃部感到不適,長期如此,會形成胃病。 誤區三十一:讓寶寶吃蛋黃補血 蛋黃中的含鐵量雖不低,但由於蛋黃中的鐵與磷酸鹽結合後,使吸收率大大降低。所以,吃蛋黃既不能預防寶寶貧血,又不能治療缺鐵性貧血。 誤區三十二:讓寶寶過多吃動物肝腎 不少家長認為,動物肝腎是小兒的營養佳品,經常給孩子吃,這種做法有一定的危害。 醫學專家研究發現,動物肝腎中的有毒物質和其他化學物質的含量比肌肉中要高好幾倍。肝組織具有通透性高的特點,血液中的大部分有毒物質都能進入肝臟。另外,腎和肝組織還含有特殊結合蛋白,與毒物親和能力較高,能把血中已與蛋白質結合的毒物奪過來。如肝腎組織含有的金屬蛋白與鎘、汞、鉛等毒物有較強的親和力,它使這些毒物長期儲存在肝腎組織細胞內。因此,不宜給小兒多吃動物肝腎。 誤區三十三:用飲料替代白開水餵養寶寶 當前,碳酸飲料、果汁、果凍等已經成為都市寶寶消費的主流,有的寶寶一天不喝飲料就不行,一方面是喜歡那種酸酸甜甜的口味,另一方面是很多父母錯誤的認識,使得不少寶寶從一兩歲開始就養成了偏愛飲料的習慣。 市場上的常見飲料可分為三種: 一是碳酸飲料:碳酸飲料由糖、香精、色素加水製成,其中有些飲料中還含有咖啡因,喝起來口感清爽甜美,很適合寶寶的口味。但如果寶寶喝多了碳酸飲料,不僅會讓寶寶攝入糖分太多,而且碳酸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對寶寶機體的內環境有不利影響,同時也因飽脹感而影響食慾。寶寶喝過多的碳酸飲料,還會造成寶寶體內的鈣流失。研究表明,在偏愛碳酸飲料的寶寶中,約有六成因缺鈣而影響正常發育。特別是可樂型飲料,磷含量過高,過量飲用會導致體內鈣、磷比例失調,造成發育遲緩。 二是營養型飲料:因為營養型飲料中加入果汁、牛奶等而備受父母歡迎,很多父母認為營養型飲料既能滿足寶寶食慾,又可以補充營養,所以讓寶寶多喝營養型飲料。其實這些飲料中營養素的含量比天然食品要低很多,營養價值並不高,而且大多數添加了防腐劑、穩定劑和香精、糖精等對寶寶無益的物質,寶寶不宜多喝。 三是滋補型飲料:因為滋補型飲料中加了花粉、蜂王漿或補益類中草藥(如枸杞、人蔘、桂圓等)的營養品,對健康的寶寶來說,不但沒有必要,而且還會影響正常飲食中各種營養素的吸收。有些滋補型飲料含有激素成分,喝多了會導致寶寶性早熟等嚴重後果,應嚴格限制寶寶飲用。 事實上,適宜寶寶喝的最經濟實用的飲料莫過於白開水了。白開水對人體的新陳代謝有著十分理想的生理活性,不但能及時清除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廢物,更能提高人體的耐受能力和抗病能力,使人體不易產生疲勞感。 專家指點: 對於3歲以內的小寶寶來說,最好不要喝飲料,補水也要「少量多餐」,每次飲水應控制在100毫升左右,每天的補水量以1500毫升為宜。除了要提醒寶寶喝水外,也可以讓寶寶吃一些含水量較大的蔬菜、瓜果等食物,換個花樣給寶寶補充機體所需的水分。 誤區三十四:讓寶寶多喝果汁 果汁的特點是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較多,口感好,因此寶寶樂於接受,但最大的缺點是它缺乏蛋白質和脂肪。如果寶寶喝很多果汁,佔滿了胃的空間,使正餐攝入減少,而正餐(如母乳或牛奶)才有寶寶所需的蛋白質、脂肪,長期如此會破壞寶寶體內的營養平衡,導致發育遲緩的惡果。寶寶年齡越小,這種惡果越易發生。 誤區三十五:讓寶寶常喝酸奶 酸牛奶是兒童喜愛的一種營養飲料。它是用鮮牛奶或脫脂牛奶為原料,經消毒滅菌後,用純培養的乳酸菌發酵而製成的,是一種營養豐富的奶製品。酸牛奶中的蛋白質由於受到乳酸的作用形成微細的凝乳,變得更容易消化吸收。乳酸菌在人體腸道中還能合成人體必需的維生素B1、維生素C、維生素E和葉酸等。 酸牛奶雖是一種有助於消化的健康飲料,但不可隨意用酸牛奶餵養嬰幼兒,因為酸牛奶中含鈣量少,對於生長發育需要大量鈣元素的嬰幼兒不利。酸牛奶中的乳酸菌生成的抗生素,雖能抑制很多腸道病原菌的生長,但同時也破壞了對人體有益菌群的生長條件,還會影響正常消化功能。尤其是嬰幼兒在患胃腸炎時,如果給他們喂酸牛奶,還可能會引起嘔吐和壞疽性胃腸炎。 誤區三十六:讓寶寶常飲涼茶 在我國的南方,特別是廣東地區,很多家長都喜歡給孩子喝涼茶,涼茶會損傷胃腸道、黏膜,造成消化吸收障礙,容易造成營養不良;有些中藥成分會導致有G6PD缺乏的孩子發生溶血症,嚴重的還威脅生命。因此,不宜讓寶寶常喝涼茶。 誤區三十七:給寶寶餵食蜂蜜 蜂蜜不僅是甜美的食品,而且是治療多種疾病的良藥。因為它含有豐富的果糖、葡萄糖和維生素C、維生素K、維生素B2、維生素B6,以及多種有機酸和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等。由於蜂蜜有這麼多的優點,許多年輕的父母喜歡在喂小兒的牛奶中加入蜂蜜,以加強小兒營養。實際上,1周歲以下的嬰兒是不宜食用蜂蜜及花粉類製品的。 在百花盛開之時,蜜蜂難免會採集一些有毒的蜜腺和花粉,若正好是用有致病作用的花粉釀製的蜂蜜,就會使人中毒。嬰兒抵抗力極低,更易出現中毒反應。在外界的土壤和灰塵中,存在一種被稱為「肉毒桿菌」的細菌,而蜜蜂常常又把帶菌的花粉和蜜帶回蜂箱,使蜂蜜受到肉毒桿菌的污染,極微量的肉毒桿菌毒素都會使嬰兒引起中毒反應,其癥狀與破傷風相似。 專家指點: 為防患於未然,使嬰幼兒能健康成長,對1周歲以內的嬰兒,不應餵食含有蜂蜜的食品。 誤區三十八:讓寶寶多吃奶糖 人的一生要長兩次牙,第一次長的是乳牙,第二次長的是恆牙。一般來說,小孩到兩周歲時20個乳牙就長全了。乳牙的骨質比恆牙脆弱得多,最怕酸性物質的腐蝕。奶糖就是酸性物質,並且極易黏附於牙齒上或牙縫中,導致嬰幼兒乳牙疏鬆、脫鈣,從而形成齲齒。另外,吃糖過多會降低食慾,造成嬰幼兒營養缺乏,因而危害很大。 誤區三十九:讓寶寶多吃泡泡糖 泡泡糖的主要成分是橡膠和增塑劑。橡膠里加了硫化促進劑、防老劑等添加劑,均有一定毒性,吃多了會蓄積中毒。增塑劑雖然毒性低,但它的代謝產物苯酚在消化道吸收會對身體有害。另一方面,有的兒童在吃泡泡糖的時候,嚼一會兒,吐出來玩一會兒,這種極不衛生的吃法容易導致兒童患寄生蟲病和腸道傳染病。因此,幼兒不宜多吃泡泡糖。 誤區四十:讓寶寶多吃巧克力 巧克力的主要成分是脂肪、糖和使精神系統興奮的類似咖啡因的物質,它味道香甜,孩子都喜愛吃。其實嬰幼兒不宜多吃巧克力。 因為巧克力中含有較多的脂肪,如果寶寶過多食用巧克力,不容易消化吸收,在胃內停留的時間較長,會導致胃腸內反酸漲氣而引起腹痛;會產生飽腹感,因而降低食慾,無法正常進餐,打亂了正常的生活規律和進餐習慣,使寶寶無法得到生長發育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素,如肉、蛋類、蔬菜、水果等食物是巧克力無法代替的。 如果嬰幼兒過多食用巧克力,巧克力中類似咖啡因的物質會使他們興奮,容易出現哭鬧、多動、不易入睡等問題。所以,嬰幼兒不宜多吃巧克力。 誤區四十一:讓寶寶多食用果凍 果凍、水果凍主要是採用海藻酸鈉、瓊脂、明膠、卡拉膠等增稠劑,再加入少量人工合成的香精、甜味劑、酸味劑、人工著色劑等原料配製加工而成。這些物質雖然來源於海藻和其他陸生植物,但是在提取生產過程中,要經過酸、鹼、漂白等工藝處理,其原有的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大部分都已消失。因此,果凍並不像新鮮水果那樣,含有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及其他營養成分。果凍含有的海藻酸鈉、瓊脂和明膠等物質都屬於膳食纖維,不易被消化吸收;果凍還含有甜蜜素、糖精鈉等,如果過量攝入這些物質,將會對人體產生直接危害,尤其是糖精鈉短時間內過量攝入,會引起血小板減少,容易釀成急性大出血;果凍中的香精、甜味劑、酸味劑、人工著色劑等對人體無任何益處,經常食用對胃、腸和內分泌系統有一定的不良影響。另外,有報道屢屢發生幼兒因吞食果凍窒息而亡的事件。 因此,不可經常給寶寶吃果凍,以免造成食欲不振、消化功能紊亂和內分泌失調,影響寶寶健康生長。 誤區四十二:讓寶寶多吃罐頭 在加工罐頭食品時,都要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劑。由於小兒發育尚未成熟,身體各組織對化學物質的反應及解毒功能都低,因此食用罐頭會加重臟器的解毒排泄負擔,甚至會因某些化學物質的積蓄而引起慢性中毒。 誤區四十三:讓寶寶多吃含有人工合成色素的食品 現在的兒童食品有多種多樣的顏色,其中有些顏色是化學合成的,添加了人工合成色素。人工合成色素對人體健康有害無益,可引起多種過敏症。近年來,一些科學家研究認為,小兒多動症與人工合成色素有關。某些人工合成色素作用到神經介質,影響到衝動傳導,從而導致一系列多動症癥狀。我國食品衛生標準對人工合成色素的使用規定十分嚴格,強調嬰幼兒代乳食品不得使用人工合成色素。 誤區四十四:讓寶寶吃太多甜食 給孩子吃適量的甜食,不僅給機體提供一定的熱能,還可給孩子帶來快樂。但是吃過多的甜食會對孩子的健康造成以下不良影響: 甜食過多會影響其他食物的攝入。甜食極易飽肚,但並沒有很多營養,孩子吃甜食過多,會影響其他食物的攝入,造成營養缺乏。 孩子多吃甜食會引起齲齒。吃完甜食後往往有部分食物殘留在口腔中,容易被口腔中的細菌分解,產生酸性物質,使牙齒結構遭到破壞而發生齲齒。 長期吃甜食會造成營養不良。小兒吃多了甜食,感覺飽脹,反而吃不進營養豐富的食物,實際上又處於半飢餓狀態,長此以往會造成營養不良。 甜食過多會引起肥胖。如果吃甜食過多,多餘的糖分轉化為脂肪儲存在體內,會使孩子發胖。 誤區四十五:讓寶寶多吃保健品 許多家長怕飲食中的營養成分不夠完善,不能滿足寶寶生長發育的需要,常常會買些營養品或補品給寶寶吃,如西洋參、白木耳、桂圓、蜂乳等,認為這些食品是補藥,會促進小兒生長發育。其實,這些營養補品的營養價值並不高,更有些補品還含有激素,有引起兒童性早熟的可能。 也有些家長總是擔心寶寶缺這缺那而給寶寶惡補,如給寶寶吃了魚肝油,同時又吃多種維生素,吃了鈣粉又吃多種礦物質的增補劑,造成某種營養素攝入過多或營養素之間的比例失調,對寶寶身體發育十分不利。 因此,在吃任何保健品之前要先了解寶寶身體的狀況,如通過靜脈血測定體內礦物質的情況,的確是某種元素缺乏再給予補充,並且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其實,葯補不如食補,只要保持平衡的膳食,就能保證基本營養平衡。 誤區四十六:讓寶寶過多服用維生素 嬰幼兒服用維生素過多,會引起不良反應,甚至產生中毒。 維生素A中毒症 如果兒童大量進食豬肝、魚肝、濃縮魚肝油,就可引起急性或慢性維生素A中毒。中毒癥狀是骨痛、皮膚黏膜改變、顱內壓升高等。 維生素D中毒症 一些父母怕孩子得佝僂病,常給孩子多服魚肝油等含維生素D的藥劑,這樣容易引起中毒。維生素D中毒的癥狀是食欲不振、消瘦、尿頻(但尿量不多)、低熱、噁心、嘔吐等,嚴重者可表現為精神抑制、運動失調。 其他維生素中毒症 過量服用維生素C、E、K也可出現不良反應。大量長期服用維生素C可出現草酸結晶尿,有尿頻、血尿,甚至尿閉等嚴重反應。 總之,服用維生素不可過量,必須在醫生指導下正確使用,否則會適則其反。 誤區四十七:讓寶寶過量食用胡蘿蔔素 如果幼兒過多飲用胡蘿蔔或西紅柿做成的蔬菜果汁,都有可能引起胡蘿蔔血症,使面部和手部皮膚變成橙黃色,出現食欲不振、精神狀態不穩定、煩燥不安,甚至睡眠不踏實的癥狀,還伴有夜驚、啼哭、說夢話等現象。 誤區四十八:讓嬰兒過量服用魚肝油 魚肝油含有維生素A、D,可以預防小兒佝僂病,所以有的家長把魚肝油當成補品,認為既然是補品,多吃沒有關係,其實這是錯誤的理解。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發熱、嗜睡、嘔吐等急性中毒癥狀,慢性中毒癥狀表現為食欲不振、脫毛、脫髮、瘙癢、四肢疼痛。因此,嬰兒不宜過量服用魚肝油。 誤區四十九:讓嬰兒食用人蔘補養 人蔘是一種滋補強壯藥物,唯有虛損才宜進補,所以健康無病的嬰兒切不可濫用。中醫學認為,小兒的生理特點是:「臟腑嬌嫩,形氣未充,陰常不足,陽常有餘」。通俗來說,嬰兒的分化發育尚未完善,特別是離母體不久的新生兒,全身各系統的功能都尚未健全,新陳代謝卻極為旺盛,有大量的代謝產物要從尿中排泄,若灌服參湯,會對其他臟腑尤其內分泌系統的正常活動產生干擾,而且代謝增高與尿量減少同時出現,體內許多廢物排不出去。此外,幼兒心腑在功能尚未健全的時候受到人蔘中強心苷的刺激,必然會遭到損害。 所以,中醫學有「少不服參」之說,生機勃勃的純陽之體,本身的免疫力已經足夠強,不必再服用人蔘進補,否則非但無益,反而有害。 誤區五十:用葡萄糖代替白糖餵養寶寶 只要嬰幼兒食慾正常,就不會缺乏葡萄糖。這是因為,各種食物中的澱粉和所含的糖分,在體內均可轉化為葡萄糖,所以不宜多用葡萄糖,更不可用它來代替白糖。如果常用葡萄糖代替其他糖類,腸道中的雙糖酶和消化酶就會失去作用,使胃腸懶惰起來,時間長了就會造成消化酶分泌功能低下,消化功能減退,影響嬰幼兒的生長發育。 誤區五十一:孩子哭鬧時餵食物 孩子有時會出現不明原因的哭鬧,為了制止孩子哭鬧,有不少家長以為是孩子飢餓,就給孩子餵食物、糖果或糖水,有的甚至往孩子嘴裡塞奶嘴,這樣的做法將會對孩子造成極大的危害。因孩子在哭鬧時咽喉氣道通暢,這時如果餵食,食物容易順著氣流被吸進氣管,導致吸入性肺炎、肺氣腫等疾病。因此,在嬰幼兒哭鬧時不可餵食物。 誤區五十二:孩子進食時含飯 有的小兒吃飯時愛把飯菜含在口中,不嚼也不吞咽,俗稱「含飯」。這種現象往往發生在嬰幼兒期,最大可達6歲,多見於女孩,以家長喂飯者為多見。發生原因是家長沒有從小讓小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按時添加輔食,小兒沒有機會訓練咀嚼功能。這樣的小兒常因吃飯過慢過少,得不到足夠的營養素,營養狀況差,甚至出現某種營養素缺乏的癥狀,導致生長發育遲緩。家長只能耐心地教育,慢慢訓練,可讓孩子與其他小兒同時進餐,模仿其他小兒的咀嚼動作,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進行矯正。 誤區五十三:孩子挑食 挑食常常發生在幼兒期。具體表現是:小兒對自己喜歡吃的食品毫無節制地多吃,對不喜歡吃的食品吃得很少,甚至寧願餓一頓或餓一天也不吃。這是一種不良習慣。有的小兒有肉時就多吃飯,無肉就吃得很少,這樣飢一頓飽一頓,很容易損傷胃腸道,日久會引起厭食,同時會造成小兒營養不良,影響身體健康。 要想糾正幼兒挑食的不良習慣,首先要給幼兒講清道理,注意膳食的多樣化,每餐葷素食搭配,採用混合膳食。營養素供給齊全,可防止小兒挑食。對小兒喜歡吃的東西,應有所節制,不可過多食用。 誤區五十四:孩子吃飯前喝太多水 餐前孩子多為空腹狀態,如果在這時過量飲水,會導致很多不良後果。 ◆餐前大量飲水會沖淡胃液,致使消化能力降低,在炎熱的夏季容易引起腹瀉、嘔吐等症。 ◆餐前大量飲水會降低胃酸的殺菌能力,使孩子易受病菌、寄生蟲卵的侵襲。 ◆短時間內飲水過量可能使胃部擴張,甚至出現胃下垂。 ◆大量飲水,尤其是喝汽水、冷飲,會使食慾減退,妨礙進食。 因此,孩子在餐前不宜大量飲水。 誤區五十五:孩子暴飲暴食 許多家庭平時因為工作忙,飲食較馬虎,到節假日則大吃大喝一番,這樣暴飲暴食對成人是不利的,對幼兒更加有害。 暴飲暴食會突然加重消化道的負擔,容易產生消化功能紊亂,引起急性胃腸炎,幼兒的消化功能很難恢復正常,長期下去會導致營養不良。暴飲暴食還可能會引起急性胰腺炎,即進食1~2小時內發生腹痛、嘔吐、疼痛性休克、血和尿的澱粉酶升高,重症可危及生命,故對此應多加註意,千萬不要暴飲暴食。 誤區五十六:在孩子進食時與孩子逗樂 為了使孩子的身心健康發育,父母應儘可能多地和孩子一起玩耍。與孩子玩耍逗樂時切不可過分,否則會影響孩子的健康,甚至還會發生意外,尤其是在孩子進食時不宜逗樂。 在孩子進食時逗樂是非常危險的事,不僅會影響小兒良好飲食習慣的形成,還可能令小兒將食物吸入氣管。小嬰兒誤把奶液吸入氣管,容易引起吸入性肺炎;大孩子如把花生米、瓜米仁嗆入氣管,會引起窒息等。 在生活中,有的家長把黃豆、五香豆向上一拋,再張開嘴去接,表演給孩子看,孩子如果照此模仿,食物會誤入氣管,引起嚴重後果。 誤區一:孩子發燒就用抗生素、解熱止痛藥 現在有不少家長一見小孩生病就緊張,動不動就用抗生素,希望能把病立即壓下去,如小兒安等。專家提醒家長,小兒安的主要成分是磺胺,而磺胺只對細菌感染疾病(如支氣管炎、肺炎等)有效,而對病毒無能為力。長期服用磺胺等消炎藥,會因抑制腸道正常菌群的生長而發生維生素K缺乏症,出現鼻出血及再生障礙性貧血和灰色綜合征。 需要強調的是,小孩發熱的原因很複雜,也許是普通感冒、扁桃體發炎,也可能是麻疹、肺炎、腦膜炎等嚴重疾病。在沒有查出病因前,濫用解熱止痛藥會掩蓋病情,妨礙正確診斷,耽誤治療。特別是幼兒高熱時,如果使用解熱止痛藥不當,還會引起出汗增多、體溫突然下降而發生虛脫等意外。 誤區二:迷信新葯、貴葯 家長帶孩子看病,要求醫生開最好的葯,認為價格便宜的葯肯定不是好葯。據醫生說,這樣的家長並不在少數。專家提醒家長,治療效果與藥品價格不一定總成正比。既便宜又對症的葯才是好葯。新葯等於好葯的看法是錯誤的。從安全有效的角度看,老葯是經過長期使用證明確有療效,對於藥品產生的不良反應,人們也知道得更多些。 誤區三:給嬰幼兒用藥過量 嬰幼兒身體發育尚未成熟,對藥物反應與成年人有所不同,倘若用藥過量,會引起藥物積蓄中毒。若是服用酸、鹼類藥物,比較容易發生酸血症或鹼血症;若過多服用利尿劑,則容易產生低鉀低鈉;若過多使用抗生素,則容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亂。因此,嬰幼兒在用藥時要特別慎重。 誤區四:給孩子用成人葯 有些家長認為,只要將成人藥劑量減少,即可給孩子服用,這種認識是十分錯誤的。小兒的肝、腎等臟器發育尚不完善,酶系統也未建立,解毒、排泄功能很弱,若用藥不當,極易造成不良反應,甚至致殘、致死。 不宜小兒服用的常用成人葯主要有以下幾種: ◆四環素類藥物:可影響小兒骨骼正常生長,且易沉積在牙組織中,使牙釉質發育不良,牙色發黃,故8歲以下小兒禁用。 ◆鏈黴素、慶大黴素:這些藥品均能引起聽神經與腎臟損害,尤其對嬰幼兒的聽力損害嚴重,可能形成永久性耳聾。 ◆諾氟沙星、環丙沙星:可引起小兒關節病變,並影響其軟骨生長發育,故18歲以下青少年及兒童不易使用。 ◆去痛片(索米痛片)、安乃近、安痛定等葯:小兒服用這些藥物易使粒細胞下降,也有導致過敏、虛脫等副作用。 ◆硼酸軟膏、可的鬆軟膏等外用藥:小兒的皮膚又薄又嫩,血管也很豐富,對外用藥的吸收量極大,有可能引起嚴重反應。 除以上幾種藥物外,不適合兒童應用的藥物還有很多,故小兒患病後應及時到醫院診治,切勿使用成人葯,以免造成嚴重的後果。 誤區五:用果汁飲料給孩子送服藥物 很多孩子在患病時怕服藥,於是家長便哄著孩子用果汁飲料代替開水服藥,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要知道在各種果汁飲料中,都含有維生素C和果酸,使酸性物質容易使各種藥物提前分解或溶化,不利於藥物在小腸內的吸收,會影響藥物的療效;有的藥物在酸性環境中會加強副作用,對人體產生不利因素。所以,給孩子服藥不宜用果汁飲料送服。 誤區六:給孩子捏鼻喂葯 有些孩子不愛吃藥,家長就捏著孩子的鼻子強行喂葯。這樣藥物就有可能嗆進氣管,甚至造成窒息,嚴重的還會死亡;尤其是患肺炎的孩子被藥水嗆著以後,會大大加重原來的病情。所以父母應採取誘導勸說的方法使小兒自覺服藥。不要直接給嬰幼兒喂藥片或藥丸,應將藥片或藥丸研成粉末,放入糖水或米湯內,用小匙從口角處慢慢喂服,絕對不要捏著孩子的鼻子強行喂葯。 誤區七:讓嬰兒躺著吃藥 嬰兒病了,做父母的總是細心護理和照顧,甚至連吃藥也要嬰兒躺在床上吃,唯恐驚動了孩子。殊不知,這樣做不僅對孩子的病情無益,而且更有害。 躺著吃藥,葯容易滯留在食管里,刺激並損傷食管內壁,有時還會延緩藥物的吸收,影響治療效果。那麼,嬰兒吃藥時採用哪種姿勢最理想呢?最好是母親抱著嬰兒或讓嬰兒坐著吃藥。服藥後要喝一定量的溫開水。如果孩子病重,不能採用這兩種姿勢服藥,父母要把嬰兒的頭部和上身托起,然後喂葯。 誤區八:嬰兒服藥前餵奶 嬰兒患病時,在服藥前後不宜餵奶,使患兒處在半飢餓狀態,以防止服藥時出現噁心、嘔吐,同時也便於將葯咽下。嬰兒服藥後也不要馬上給嬰兒餵奶,以免發生噁心、嘔吐。嬰兒將葯咽下後,可繼續喂糖水或白開水20~30毫升,將口腔及食管內積存的藥物送入胃內。 誤區九:吃中藥無害 不少家長對西藥比較排斥,認為西藥副作用太大,中藥才是無害的。孩子一有個頭疼腦熱、感冒發燒,就喜歡給孩子服用六神丸。他們的理由很簡單,以前遇到這種毛病的時候吃六神丸,效果好,價格便宜,還是中藥,給小孩子吃肯定也不錯。此外,牛黃鎮驚丸、包龍丸、回春丹等兒科中成藥輪番上陣,有病中藥治,沒病中藥補。 專家提醒家長,中藥既然是葯,必然也有副作用。如六神丸的成分包括牛黃、冰片、蟾蜍、珍珠、雄黃等。其中蟾蜍含有與強心甙結構相似的蟾蜍毒素,應用不當易導致心律失常;雄黃主要含有硫化鹽成分。幼兒處於發育階段,心、肝、腎功能尚未發育完全,若長期服用六神丸,很容易造成這些器官的功能損害。 誤區十:吃中藥亂加糖 從中醫觀點來看,糖也是一味葯。白糖屬於涼性,可以去火;紅糖屬於暖性,可以祛寒。在民間流傳的藥方中,用白糖煮茶水用以祛火;用紅糖煮生薑、蔥頭水用以祛寒、治感冒等。所以,涼性藥物可加白糖,熱性藥物可加紅糖,不會影響藥效。如果隨便加糖則可能影響藥效。家長不妨在醫生開方時,詢問一下能否加糖。有些藥物雖然苦,但苦味起著一定藥理作用。如瓜蒂散是一種苦味催吐劑,以苦味刺激舌頭上的味覺神經,通過神經反射引起嘔吐,如果加糖服用就有可能使藥物失去藥效,所以這類葯不宜加糖服用。中藥的化學成分很複雜,其中蛋白質、鞣質等成分可與紅糖中的鐵、鈣等雜質相互作用,使藥效有所改變。所以,吃中藥不宜亂加糖。 誤區十一:盲目服用驅蟲葯 幾乎95%的幼兒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腸道寄生蟲病,如蛔蟲、蟯蟲等。有的家長一發現孩子面黃肌瘦、食欲不振,未經檢查便認為孩子患有腸道寄生蟲病,盲目服驅蟲葯,又不見蟲體排出,又讓孩子繼續服用驅蟲葯,以致影響了孩子的健康。 專家提醒家長,驅蟲葯有很多種,有的對多種寄生蟲有效,有的僅對一種寄生蟲有效。常用的驅蟲葯有哌嗪(驅蛔靈)、噻嘧啶(抗蟲靈)、左旋咪唑、甲苯咪唑、苦楝皮、烏梅、使君子等,這些葯都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驅蛔靈雖然毒性低,但常服或過量都可引起頭暈、頭痛、嘔吐及肝功損害,苦楝皮苦寒敗胃,過量還可引起中毒死亡。因此,任何一種驅蟲葯,都不宜經常服用。 誤區十二:濫用丙種球蛋白 有不少家長把丙種球蛋白當成補藥,小孩抵抗力稍差一些就要到醫院打丙種球蛋白,認為這樣可增強抵抗力,少生病。 專家提醒家長,丙種球蛋白的主要用途是預防麻疹、甲型肝炎、腮腺炎和脊髓灰質炎,對其他傳染病的防治效果並不可靠。由於丙種球蛋白是用人血或胎盤血製成,濫用可能出現蕁麻疹等副作用,所以不能把它當成補藥濫用。 誤區十三:濫用鏈黴素 有些孩子傷風感冒之後,打了鏈黴素針或慶大黴素針,結果感冒好了,耳朵卻聾了,造成了終身的遺憾。這些藥物的副作用主要是損害聽神經,造成小孩的雙耳神經性耳聾。雖然在耳聾之前發生耳鳴,及時停葯可以避免,但由於小孩還不能完全用語言表達,加上耳聾是逐漸加重,所以很容易被家長疏忽,等到發現小孩耳聾時為時已晚。 誤區十四:濫用速效感冒丸 嬰幼兒神經系統發育尚未完善,速效感冒丸含有的咖啡因可引起驚厥,含有的撲熱息痛在體內的代謝產物能使血紅蛋白氧化成高鐵血紅蛋白,而失去載氧功能,從而導致血小板減少,嚴重損害嬰幼兒的肝功能。 誤區十五:嬰兒腹瀉亂服止瀉藥 嬰兒腹瀉時,有些家長急於給嬰兒服用止瀉藥和消化葯,這種做法是不對的。有一種腹瀉叫嬰兒生理性腹瀉,多見於6個月以內母乳餵養的嬰兒,大便稀薄,每日4~6次,多者可達10餘次,常在餵奶後排便。腹瀉的嬰兒精神愉快,反應良好,食慾正常,睡眠安穩,體重增加,大便化驗無異常。如果屬於這種情況的腹瀉,家長急著給嬰兒服藥,不但治療效果不理想,而且對小兒的身體不利。 如果人工餵養的嬰兒出現腹瀉,也不能隨便用止瀉藥,因為腹瀉是一種癥狀,引起腹瀉的原因很多,人體通過排便可以把腸道內的微生物和毒素排出體外,有利於病因的消除,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腹瀉是一種保護性機制。如用了止瀉藥,會使腸蠕動減少,細菌、毒素在體內吸收增加,容易引起中毒。 針對嬰兒腹瀉,要採取對症療法,如果是疾病引起的,就應積極予以治療;如果屬於嬰兒生理性腹瀉,就不必用藥。 誤區十六:嬰兒腹瀉時禁食 過去,對於腹瀉的小兒,原則上只喂少量米湯,嚴重腹瀉者應禁食。目前,對患有腹瀉病的嬰兒不主張禁食,而應該繼續喂他吃東西。正在發育的嬰幼兒因頻頻腹瀉而喪失了大量的水分和營養,正急需補充,如果禁食,會加重嬰幼兒水分和營養的缺失,胃腸道功能也不能得到很快的恢復。長期禁食還會發生營養不良。因此,嬰兒腹瀉不宜禁食。 誤區十七:亂用外用藥 幼兒的皮膚髮育尚未健全,外用藥物特別容易穿透皮膚侵入幼兒體內。如果用藥過量,常會發生中毒,如由於衣物接觸樟腦球引起的貧血、由新黴素軟膏引起的耳聾、由皮質激素類軟膏引起的浮腫、由硫酸阿托品滴眼引起的超高熱血蛋症、由硼酸軟膏引起的嘔吐及腎損害、由水楊酸軟膏引起的嘔吐與呼吸急促、由酒精溶液濕敷引起的嗜睡、由薄荷腦擦劑引起的呼吸困難、由紅汞軟膏引起的汞中毒、由高錳酸鉀溶液沖洗劑引起嚴重的全身性皮炎等。因此,幼兒不宜隨便亂用外用藥。 誤區十八:給嬰兒用滴鼻凈 滴鼻凈是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所致的急性、慢性鼻炎和鼻塞的常用藥物,其對黏膜血管有強烈而持久的收縮作用,故可使血壓升高,且有代償性心動過緩,有類似去甲腎上腺素的作用,可抑制膀胱逼尿肌、收縮膀胱和回盲括約肌,從而引起排尿困難及腹痛。嬰幼兒鼻黏膜血管豐富,滴葯後易被吸收,如滴葯過多,藥液自鼻腔入口腔至消化道吸收,從而引起中毒。中毒後會出現嗜睡、抽泣樣呼吸、面色發紺、出冷汗、四肢發冷、心動過緩、體溫過低、尿少和腹痛等癥狀。如嬰幼兒受涼,出現鼻塞等癥狀,可選用%~1%麻黃素或麻黃素呋喃西林溶液滴鼻。 誤區十九:給嬰兒滴氯黴素眼藥水 氯黴素眼藥水對防止沙眼、紅眼病有理想的療效,是眼科常用滴眼劑。嬰幼兒如果長期滴用氯黴素眼藥水,會引起不良後果。氯黴素眼藥水殺菌能力很強,還具有刺激性,會對嬰幼兒嬌嫩的造血組織形成損壞。用氯黴素眼藥水滴眼,藥物很快會被吸收進入血液循環,從而引起進行性貧血、反覆出血及繼發性感染等,死亡率非常高。因此,嬰幼兒不宜使用氯黴素眼藥水。 誤區二十:隨意給嬰兒灑用爽身粉 爽身粉如果使用不當,會影響嬰兒健康。爽身粉含有滑石粉,如果嬰兒少量吸入,尚可由氣管的自衛功能排除,若吸入過多,滑石粉會將氣管表層的分泌物吸干,破壞氣管纖毛的功能,甚至導致氣管阻塞。一旦發生問題,只能使用類固醇藥物來減輕癥狀,目前尚無對此有效的治療方法。 為了避免爽身粉造成上述問題,家長在使用爽身粉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使用時,在遠離嬰兒的地方,將適量的爽身粉小心倒在手上,然後慢慢塗抹在嬰兒身上,注意不要使爽身粉滿天飛。 ◆使用後,要及時將盒蓋蓋緊,妥善收藏,不要讓嬰兒當成玩具去玩。 ◆不要讓大一點的孩子模仿大人的做法去給嬰兒撲撒爽身粉,以免發生意外。 ◆給嬰兒撲粉時,不宜用粉過多。 誤區二十一:把喉片當糖果 現在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吃糖果會長蛀牙,盡量不讓孩子吃。為了對付小孩子哭鬧,很多家長會給孩子吃喉片,由於很多喉片吃起來香甜可口,又清涼舒適,小孩子自然喜歡吃,家長也認為喉片非糖果,消炎又好吃,何樂而不為?結果時間一長,發現孩子口腔炎症不斷! 專家提醒家長,喉片是一種常用的消炎潤喉藥物,不是糖果,對咽喉炎、扁桃體炎、鵝口瘡及口臭等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由於喉片的輔料中加入了適量的蔗糖、桉葉油等物質,入口後既香甜可口,又清涼舒適,如果將其作為糖果給小兒食用,結果往往成為新的致病隱患。如薄荷喉片可收縮黏膜血管,削弱黏膜的抗病能力,導致口腔潰瘍發生;碘喉片對口腔黏膜組織的刺激性與腐蝕性相當大;草珊瑚含片則可使口腔發乾。特別是在口腔沒有炎症的情況下,這些喉片中的抗菌成分會殺死口腔中的有益菌,致使有害菌乘機作亂而引起炎症。 誤區二十二:讓嬰兒多喝止咳糖漿 小兒止咳糖漿是人們熟悉的一種家庭常備葯,由於此藥味甜,小兒喜歡喝,一些年輕的父母認為小兒止咳糖漿能止咳又無毒,多喝點好得快,常常過量地給小兒喝。這種做法對孩子是非常有害的。 小兒止咳糖漿的主要成分是鹽酸麻黃素、氯化銨、苯巴比妥和桔梗浸漬膏等藥物。如果過多服用小兒止咳糖漿,會出現鹽酸麻黃素的不良反應,如頭昏、心跳加快、血壓上升等,還可出現大腦興奮,如煩躁和失眠等;苯巴比妥的不良反應是頭昏、無力、睏倦、噁心和嘔吐等;氯化銨服用過量可產生酸中毒等一系列不良反應。因此,小兒服用止咳糖漿不宜過多,應遵照醫囑按規定的劑量服用。 誤區二十三:不注意新生兒身上的怪味 有些新生兒身上散發出一些奇怪的味道,如爛白菜味、腳汗味、貓尿味等。而年輕的父母對這些怪味的來源認識不清,往往忽視嬰兒身上的怪味。其實,若這些怪味是從嬰兒身上散發出來的,便是嬰兒患有某些先天性代謝疾病的信號。 先天性代謝疾病與遺傳有關,基因發生突變,導致某些酶或結構蛋白的缺陷,使體內氨基酸或有機酸代謝發生障礙,產生異常代謝產物,堆積在新生兒身體內,並通過汗、尿排出,散發出各種怪味。例如,楓糖尿症患兒可散發出楓糖味、燒焦糖味或咖啡味;苯酮尿症患兒可散發出耗子尿味;蛋氨酸吸收不良症患兒可散發出啤酒花烘爐氣味;高蛋氨酸症患兒可散發出煮白菜味或腐敗黃油味;焦谷氨酸血症患兒可散發出汗腳味。這些代謝病最後都會導致小兒發育障礙及痴呆。 代謝病的發病率雖然不高,但危害嚴重,一旦延誤,便難以挽回。所以父母不要忽視新生兒身上的怪味,發現怪味後應立即求醫檢查,對症治療。 誤區二十四:不注意新生兒無尿 絕大多數的新生兒要到出生後1天半才開始有尿,實際上1天半無尿是一種正常生理現象,一方面是由於新生兒腎臟發育不成熟,腎小球濾過率按體表面積計算僅為成年人的1/4~1/2,不能一下排出較多的尿;另一方面,體內的水分通過呼吸和皮膚散發很多,出生後攝入水又太少,身體因此而嚴重缺水,尿自然就少,短時間內不排尿是正常現象。 但是,新生兒無尿的時間如果超過兩天,補充5%葡萄糖液後還不排尿,就要提高警惕,可能是腎及泌尿系統有病,應及時去醫院就診。 誤區二十五:不注意新生兒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是感冒的一種表現。感冒雖然是常見疾病,但發生在新生兒身上就比較嚴重。新生兒鼻腔短小,黏膜血管豐富,沒有鼻毛,且抵抗力差,細菌可侵入肺泡而患肺炎,也可因高熱而抽風,嚴重時還會合併其他疾病。 新生兒感冒與室內通風不好、氣候突變、冷熱不調等因素有關,更主要的是因接觸人過多受病毒傳染。大人在新生兒室內聊天、吸煙和撫摸新生兒是新生兒患感冒和其他疾病的禍根。 為防止新生兒上呼吸道感染,必須保證小兒室內清潔衛生,通風換氣良好,減少小兒與他人的接觸,給孩子穿適宜的衣服,以調節體溫。 誤區二十六:不注意新生兒哭鬧 新生兒哭鬧往往可能是因為身體不舒服、飢餓、疼痛、患病等,可根據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現象仔細區分。新生兒飢餓的哭聲往往是平緩的,哺乳後哭聲即止。如果喂哺卻不吸奶,仍然哭鬧不止,就得找原因。如果是尿布濕了,更換尿布後哭聲即止。如果嬰兒軀體某部有刺激性疼痛,哭聲往往比較劇烈、持久,也較煩躁。這時應該解開衣服進行全面的檢查,觀察全身皮膚,特別注意外耳道有無耳癤等。如果哭聲如同尖叫,稱為腦性尖叫,應考慮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所以,新生兒哭鬧的原因不一定是飢餓,還要注意有無異常情況發生。 誤區二十七:不注意嬰兒呼吸異常 小兒呼吸異常是某種疾病產生的一種癥狀表現,它反映的疾病往往比較危重,萬萬不可忽視。 較常見的小兒呼吸異常有呼吸急促、呼吸深慢、呼吸節律不整和呼吸困難(鼻翼扇動、胸骨上凹、肋間隙和劍突下窩吸氣時凹陷)等。若呼吸急促,持續時間每分鐘超過70次,多為呼吸系統感染所致;若呼吸緩慢,持續時間每分鐘15~20次,為呼吸衰竭的表現,提示病情嚴重而危險;若呼吸增快,還有鼻翼扇動和「三凹」癥狀,說明孩子呼吸困難,繼續發展會出現皮膚顏色變暗,口周紫紺,甚至出現呻吟樣呼吸或呼吸暫停,這表明病情正在進一步惡化,要立即去醫院檢查,否則有生命危險。 誤區二十八:不注意為肺炎患兒多喂水 肺炎患兒因發熱而容易造成脫水,不能單靠靜脈補液。因此,要注意多給肺炎患兒喂水,以彌補機體脫失的水分。 誤區二十九:不注意為肺炎患兒補充營養 當新生兒患肺炎後,多出現拒乳、拒食現象,因此要注意為患兒補充營養,保證攝入足夠的熱能及蛋白質等。如果患兒極度虛弱,還要給予增強小兒機體抵抗力的物質,如輸些血漿等。 誤區三十:用大黃為新生兒排胎糞 民間有用大黃喂哺新生兒,幫助排胎糞的做法,這種做法對新生兒是非常有害的。正常新生兒在出生後1~2小時內會自然排出胎糞的,屬於正常生理現象。胎糞是由胎兒期的腸道分泌物、膽汁及胎兒咽下的羊水中的胎兒皮脂等形成,呈暗綠色,質黏稠而均勻,無臭味。新生兒腸道內是無菌的,胃腸道黏膜嬌嫩,防禦功能差,而大黃屬於瀉藥,如給剛出生的嬰兒喂哺大黃,必然會導致腸道功能紊亂,引起腹瀉、腹脹及腹痛。另外,喂哺大黃時可將細菌帶進胃腸道,引起腸道感染。所以,要講究科學,不要按民間舊慣用大黃喂哺新生兒。 誤區三十一:隨意治療嬰兒流口水 口水就是唾液,唾液中含有多種消化酶,能夠幫助消化食物,並能中和口腔中細菌產生的酸。如果缺乏唾液,易發生口瘡、齲齒等疾病。新生兒的唾液腺不太發達,口水分泌得較少,到5個月後,唾液分泌開始增多。嬰兒口底較淺,又不會節制口腔內的口水,加之吞咽功能較差,所以常常有口水流出口腔。當嬰兒從卧位轉換成坐位或站立位時,口水也流出來。嬰兒5~6個月以後,開始出牙時對三叉神經的刺激或食物的刺激等均可使口水流出口腔。這些都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隨著孩子逐漸長大,這些現象會慢慢消除,一般無需治療,切忌亂投醫。 如果孩子平時很少流口水,突然口水增多,就應去醫院檢查。 誤區三十二:嬰兒生病時多做X線透視 嬰兒抵抗力較差,感冒、咳嗽、發燒是常見病,在診斷時應盡量避免用X線透視,防止不必要的X線損害。 研究表明,做一次X線透視檢查,放射線對幼兒的影響相當於30次X線攝片,嬰幼兒過多應用X線透視檢查,白血病的發生率會增高。 專家指點: 對於嬰幼兒疾病,能用常規檢查方法能做出診斷的,就不要用X線透視檢查,以防對嬰幼兒的健康造成損害。 誤區三十三:嬰兒患濕疹時用肥皂和熱水洗澡 ◆ 嬰兒患濕疹時不宜用肥皂和熱水洗澡。鹼和熱水的刺激會加重嬰兒濕疹的癥狀。正確的方法是:有較厚的痂時,可用植物油泡軟輕輕塗抹;滲液較多時,可用3%的硼酸水冷濕敷。黃水減少後可用膚氫松等藥膏。 誤區一:入睡前搖晃寶寶 當寶寶哭鬧或睡眠不安時,一些年輕的媽媽便將寶寶抱在懷中或放入搖籃里搖晃,寶寶越哭越凶,媽媽搖晃得也就越猛烈,直到寶寶入睡為止。 殊不知這種做法對寶寶十分有害,尤其是對十個月內的小寶寶更加危險。因為搖晃動作使嬰兒的大腦在顱骨腔內不斷晃蕩,未發育成熟的大腦會與較硬的顱骨相撞,容易造成腦小血管破裂,引起腦輕微震傷綜合征,發生腦震蕩、顱內出血。輕者發生癲病、智力低下、肢體癱瘓,嚴重者出現腦水腫或腦疝而死亡。如果眼睛裡的視網膜受到影響,還可導致弱視或失明。 誤區二:陪著寶寶睡 從寶寶一出生,就應積極鼓勵他獨自入睡,並養成習慣。即使是新生兒,也不應與媽媽同睡一個被窩。媽媽熟睡後,稍不注意就可能壓在小寶寶身上,造成窒息死亡。一項調查資料證實了這一點,即讓嬰兒獨自睡覺,可降低60%的突然死亡率。另外,媽媽長期陪睡,寶寶會出現一種戀母心理,到了幼兒園甚至上小學的年齡,與媽媽分離還會很困難,由此寶寶日後容易患學校恐怖症、考試緊張症,對寶寶的身心發展不利。 一般從1歲開始培養孩子獨睡的習慣,此年齡段的寶寶入睡較快,已經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意識。利用這些特點鼓勵寶寶獨睡,寶寶較易接受。 誤區三:摟著寶寶睡 不少媽媽擔心寶寶在睡眠中發生意外,常常摟著寶寶睡覺。其實,這樣做恰恰增加了發生意外的機會;摟著睡會使寶寶難以呼吸到新鮮空氣,吸入的多是被子里的污穢空氣,容易生病;可能使寶寶養成醒來就吃奶的壞習慣,不易形成定時餵養,從而妨礙寶寶的食慾與消化功能;限制了寶寶睡眠時的自由活動,難以舒展身體,影響正常的血液循環;如果媽媽睡得過熟,不小心奶頭堵塞了寶寶的鼻孔,還可能造成窒息等嚴重後果。 誤區四:讓寶寶睡在大人中間 許多年輕父母在睡覺時總喜歡讓孩子睡在中間,這樣做對孩子的健康是不利的。 在人體中,腦組織的耗氧量非常大。一般情況下,孩子越小,腦耗氧量佔全身耗氧量的比例也越大。孩子睡在大人中間,就會使孩子處於一個極度缺氧而二氧化碳濃度非常高的環境里,使孩子出現睡覺不穩、做噩夢及半夜哭鬧等現象,直接妨礙了孩子的正常生長發育。 誤區五:讓寶寶含著乳頭睡覺 有些年輕媽媽為了哄嬰兒睡覺,常常把乳頭放在嬰兒嘴裡,讓嬰兒邊吃奶邊睡覺,結果,往往嬰兒睡著了,嘴裡還含著乳頭,這種做法是不當的。 嬰兒鼻腔狹窄,睡覺時常常口鼻同時呼吸,含乳頭睡覺將有礙口腔呼吸。另外,若母親睡著了,乳房易把孩子口鼻同時堵住,會造成嬰兒窒息。經常讓嬰兒含著乳頭睡覺,還容易使母親的乳頭開裂,並且容易養成嬰兒離開乳頭就睡不著覺的壞習慣。因此,從小時候起,就不要讓嬰兒含著乳頭睡覺。 誤區六:讓寶寶俯睡 研究發現,嬰兒猝死綜合征與睡眠姿勢有關,特別是顏面朝下俯睡最具危險性。原因在於小嬰兒一般不會自己翻身,並且不能主動避開口鼻前的障礙物,因而呼吸道在受阻時,只能吸收到很少的空氣而缺氧;加上消化器官發育不完善,當胃蠕動、胃內壓增高時,食物就會反流,阻塞本已十分狹窄的呼吸道,造成嬰兒猝死。 據專家調查,寶寶最安全的睡姿是仰睡,此種睡姿可使其呼吸道暢通無阻,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嬰兒猝死。據統計,在美國自從推廣了仰睡法後,曾居高不下的嬰兒猝死綜合征的發生率大幅度下降,從每年死亡約5000人下降到不足3000人,值得媽媽們借鑒。 誤區七:讓寶寶蒙頭睡 在冬春氣溫較低的季節,媽媽為讓寶寶暖和,常將寶寶頭部蒙在棉被下,這樣做有兩大危害:被窩濕度較高,寶寶代謝旺盛,容易誘發悶熱綜合征,可致寶寶大汗淋漓,甚至發生虛脫,還容易引起呼吸困難或窒息。寶寶睡覺時,應將頭部露在被子外面,以防發生不測。 誤區八:讓寶寶裸睡 夏天氣溫高,一些媽媽便將寶寶衣褲脫光,讓寶寶光著小身子睡覺,以求涼爽。然而小寶寶體溫調節功能差,容易使身體受涼,特別是腹部一旦受涼,可使腸蠕動增強,導致腹瀉發生。所以,即使炎夏也不可裸睡,胸腹部最好蓋一層薄薄的衣被,或帶上小肚兜。 誤區九:寶寶的床鋪得太軟 許多人喜歡將嬰幼兒的床鋪得很軟,覺得只有這樣睡覺才舒服暖和。實際上,睡軟床雖舒服,但也有許多缺點。 在軟床上睡覺,尤其是仰卧睡時,增加了脊柱的生理歪曲度,使脊柱附近的韌帶和關節負擔過重,時間長了,容易引起腰部不適和疼痛。床鋪過軟也容易養成蒙被睡覺的習慣,時間一長,被窩裡的氧氣越來越少,造成缺氧,使大腦得不到充分休息。此外,由於嬰幼兒骨骼硬度小,容易彎曲變形,長期在軟床上側睡,很容易造成脊柱側突畸形。因此,嬰幼兒不宜睡軟床。 誤區十:寶寶的枕頭過高或過低 新生兒的脊柱為直線形,人在平躺時背和腦都是在一個平面上,而且嬰兒的頭幾乎與肩寬相等,平躺和側躺都很自然。為了防止吐奶,嬰兒上半身可略墊高1厘米。當嬰兒長到3~4個月的時候,頸部脊柱開始向前彎曲,睡覺時可枕1厘米左右高度的枕頭,長到7~8個月的時候開始學坐,嬰兒此時胸部脊柱開始向後彎曲,肩也發育增寬,睡覺時應枕3厘米左右高的枕頭。枕頭過高、過低都不利於孩子睡眠,常枕高枕頭容易形成駝背。枕頭應以蕎麥皮、蘆花等作為裝填物,不可過硬。如果能用綠豆衣、泡過水後晒乾的茶葉和草決明等中藥材等混合裝填枕心,不僅軟硬合適,還有防暑明目的作用。 誤區十一:讓寶寶睡在電熱毯上 為給寶寶保暖,相當多的家庭購買了電熱毯。殊不知,電熱毯加熱速度較快,溫度也較高,會使寶寶身體喪失水份,引起輕度脫水而影響健康。因此,寶寶不宜使用電熱毯。若實在需要用電熱毯,則須掌握正確方法,即睡前通電預熱,待寶寶上床後及時切斷電源,切忌通宵不斷電。使用過程中,如果寶寶出現了哭聲嘶啞、煩躁不安等表現,說明身體可能脫水,馬上給寶寶多喝些白開水,通常就會平靜下來,很快恢復正常。 誤區十二:寶寶的睡眠姿勢固定不變 新生兒從早到晚幾乎都處在睡眠或半睡眠狀態,採取什麼樣的睡姿更有利於健康,這個問題非常重要。睡姿是直接影響其生長發育和身體健康的重要問題,新生兒的睡姿不宜固定不變,應經常變換體位,更換睡眠姿勢。 新生兒出生後仍會保持胎內姿勢,四肢仍屈曲,為使在產道咽進的水和黏液流出,生後24小時以內要採取低側卧位。側卧位睡眠既對重要器官無過分的壓迫,又利於肌肉放鬆,萬一嬰兒溢乳也不致嗆入氣管,是一種應該提倡的小兒睡眠姿勢。但是新生兒的頭顱骨縫還未完全閉合,如果始終或經常向一個方向睡,可能會引起頭顱變形。例如長期仰卧會使孩子頭型扁平,長期側卧會使孩子頭型歪偏,這都影響外觀儀錶。正確的做法是經常為寶寶翻身,變換體位,更換睡眠姿勢。吃奶後不要仰卧,要側卧,以減少吐奶。左右側卧時注意不要把小兒耳廓壓向前方,否則耳廓經常受摺疊也易變形。 誤區十三:寶寶睡覺時開著燈 有些年輕媽媽為了方便夜間餵奶、換尿布,往往將卧室里的燈通宵開著,這對寶寶健康有不利影響。醫學研究表明,嬰兒在通宵開燈的環境中睡眠,可導致睡眠不良,睡眠時間縮短,進而減慢發育速度。因為嬰兒的神經系統尚處於發育階段,適應環境變化的調節機能差,卧室內通宵亮著燈,勢必改變了人體適應的晝明夜暗的自然規律,從而影響寶寶正常的新陳代謝,危害生長發育。 以視力發育為例,據英國學者報告:睡覺時居室內開著小燈的孩子有30%成了近視眼,而燈火通明的孩子近視眼的發生率則高達55%。 誤區十四:讓寶寶睡在空調房中 夏天天熱時,有些年輕父母怕孩子受熱,讓孩子睡在裝有空調的房間里。醫學專家提醒家長,小兒是不宜睡空調房的。 嬰幼兒呼吸道的發育尚未完善,生理功能尚未健全,在空調間睡覺很容易受冷而致病。嬰幼兒體溫調節功能不全,對冷較敏感,容易受涼感冒。空調房間空氣不新鮮,負氧離子數量明顯減少,陽離子過多,病原微生物易孳生繁殖,常可侵犯嬰幼兒而使其致病。 誤區一:寶寶生活的環境太嘈雜 嬰幼兒的成長需要一個安靜而舒適的生活環境,嘈雜的環境和噪音對嬰幼兒的正常發育有極大的危害。 嬰幼兒的中樞神經系統發育尚未健全,長期受噪音刺激會使腦細胞受到損害,影響大腦發育,使孩子的智能、語言、識別、判斷和反應能力的發育受到阻礙,從而成為低能兒。噪音還影響嬰兒的睡眠,造成生長激素和其他有助於生長的內分泌激素的分泌減少,影響小兒的正常發育,個子長不高。噪音還會使小兒的食慾下降,消化功能降低,導致營養不良。噪音刺激交感神經,使之緊張,並損害聽力,形成「噪音性耳聾」。 總之,嘈雜的環境和噪音對嬰幼兒的健康極為不利。因此,父母要為孩子創造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只有這樣,才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使孩子更聰明、更活潑。 誤區二:寶寶生活的環境沒有聲響 有的家長知道嬰兒不能在嘈雜的環境和噪音中生活,於是便把嬰兒放在了無聲無響的環境中,這樣做同樣對嬰兒的健康成長不利。 心理學家認為,適量的環境刺激會提高新生兒視覺、觸覺和聽覺的靈敏性,有利於鞏固和發展原始的生理反射,還會在此基礎上形成新的條件反射,從而使新生兒的動作越來越複雜和高級,最終具備完善的生活能力。 同時,適度的、豐富多彩的環境刺激不僅可促進孩子的智力發育,也會使孩子的大腦本身更發達。所以,當孩子出生後,父母應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不要把孩子放在嘈雜的環境中,也不要放在無聲無響的環境中,在小嬰兒的房間里可張貼些美麗的圖畫,懸掛各種顏色鮮艷的氣球,放些柔和、輕快的抒情音樂,玩一些帶響的玩具。母親還要和孩子經常交談,經常撫摸和擁抱孩子,並要經常給小嬰兒做被動的運動,積極為小嬰兒創造豐富的視、聽、觸覺環境,使寶寶健康成長。 誤區三:寶寶的生活環境有煙塵 據調查,嬰兒在進食時,如果家長在室內吸煙,煙霧在空氣中繚繞,嬰兒往往發出陣發性尖聲啼哭,同時雙拳緊握,雙膝屈曲,顏面發紅等,這些癥狀是胃腸道痙攣引起的。統計結果發現,如嬰兒雙親每人每天吸1~10支煙,嬰兒發生腹絞痛者佔45%;雙親每人每天吸11~20支煙,嬰兒發生腹絞痛者為69%;雙親每人每天吸煙達20支以上時,嬰兒患腹絞痛可達91%。 嬰兒的嗅覺、味覺都比成人敏感,在嬰兒進食時,香煙煙霧的異味可刺激嬰兒的迷走神經,導致嬰兒胃腸道發生痙攣性收縮,使嬰兒產生劇痛,發出尖聲啼哭。 為了寶寶的身心健康,父母及家人不要吸煙,一定要為嬰兒創造一個舒適、清新、安全的生活環境,況且大人吸煙對自身也沒有益處。 誤區四:在寶寶居室擺放花卉 有些花卉除了花粉致病外,某些部位也含有毒素。例如:仙人掌的汁有毒,被扎破皮膚會發炎;夾竹桃的枝葉含有夾竹甙,誤食以後會很快中毒;丁香、茉莉花有強烈的香味,會引起過敏反應等。因此,嬰兒居室不宜擺放花卉。 誤區五:不注意給寶寶補充水分 嬰兒缺水往往不太被重視,因為許多家長都以為嬰如魚得水所吃的母乳或牛奶水分已經足夠,不會缺水。另外,嬰兒即使口渴了,也不會用言語或動作表示。要知道,嬰兒的新陳代謝旺盛,水的需要量比成人多得多,一般成年人每天需水量為每千克體重需30~40毫升,而嬰兒每天每千克體重需100~160毫升。另外,嬰兒的腎臟功能尚不成熟,排出體外的廢物需大量的水分才能溶解。此外,嬰兒出汗較多。因此,稍不注意補充水分就會引起體內水分不足,造成缺水。嬰兒如果缺水,輕者可引起睡眠不安、煩躁、哭鬧;重者可出現發燒、昏睡。因此,年輕父母要隨時注意給嬰兒補充水分。 誤區六:把寶寶裹成「蠟燭包」 新生兒一出生,人們習慣用被子或布單將其包得緊緊的,除腦袋以外,手、腳、軀幹都緊緊地包在裡面,外面還要用帶子捆住。這種做法是非常不好的。 胎兒在母親的子宮裡四肢呈屈曲狀態,出生後這種姿勢還要維持一段時間,如果突然用包裹、捆綁的方法去改變這種姿勢,會給嬰兒帶來很大的不適應,強制嬰兒伸髖、伸膝,關節四周的韌帶和肌肉都不能適應,影響了孩子的活動和生長發育,極容易造成孩子腋下、腹股溝、臀部等處的皮膚潰爛。另外,有一部分新生兒在胎內髖關節發育得不好,用「蠟燭包」還會造成髖關節脫位,這種病無痛苦,往往早期很少發現,只有當孩子開始獨立走路時,才發現步態異常,但治療起來已經比較麻煩了。因此,要廢除傳統的包裹方法,使新生兒保持自然體位。 誤區七:給寶寶穿戴太多 有的家長認為嬰兒比大人怕冷,怕孩子受涼,雖然天氣已經暖和了,到了大人已穿單衣的季節,卻還給嬰兒穿著毛衣,外面用小被子包得嚴嚴實實,冬天還未到就及早穿上了厚厚的棉衣,戴上了棉帽。其實這樣做並不好。 給嬰兒穿戴過多,蓋被過厚,容易引起嬰兒悶熱綜合征。一方面可造成機體不同程度的缺氧,另一方面可使機體喪失大量水分,出現不同程度的脫水癥狀。由於嬰兒大腦發育尚未成熟,體溫調節能力較差,當體內大量失水後可致脫水熱,體溫可高達40℃,這些情況均可造成小兒神經系統及內臟器官的損害,表現為大汗淋漓、高熱、神志不清、雙眼凝視、拒食、驚厥、面色青灰、皮膚乾燥、大便稀薄而惡臭,嚴重時可導致嬰兒死亡。 誤區八:寶寶衣服質地太硬 新生兒的皮膚嬌嫩,汗腺發育不良,排尿次數多,生長發育快,因此,新生兒的衣物最好用質地柔軟、透氣性能好、吸水性強的棉織品布料。衣服要寬大,能使四肢活動不受限制,設計要簡單,不帶紐扣,穿脫方便,最好選用無領無扣的「和尚衣」。帶子在胸前打結,避免皮膚受壓、摩擦。衣服的顏色宜淺不宜深,深色染料褪色會刺激皮膚。 衣服的接縫處應朝外穿。內衣要多準備一些,便於洗換。夏季穿一件內衣即可,天冷時需加外衣。外衣可選用加厚棉毛衫或者棉絨衫。不要給新生兒穿毛線衫,因毛線衫上的毛會刺激皮膚,使新生兒感到不舒服。冬天可穿無領斜襟棉襖。新生兒不需穿褲子,因會經常尿濕,可用尿布褲。 誤區九:讓幼女穿開襠褲 幼女體內雌激素極少,外陰皮膚抵抗力也很弱,陰道上皮薄,酸度低,容易引起感染,尤其在穿開襠褲時,更容易引起外陰及陰道感染,導致外陰癢痛、小###潰爛,從而發生粘連,使幼女排尿困難。因此,幼女最好在1歲以後,有了控制大小便的能力時改穿閉襠褲,不應再穿開襠褲 誤區十:讓寶寶隔著玻璃曬太陽 佝僂病又叫「軟骨病」,是由於營養不良、缺乏維生素D及鈣磷物質引起的。如果餵養不當,日光照射不足,幼兒易患此病。幼兒體內的維生素D除來自食物外,主要接受紫外線照射而得。人體皮膚含有7-脫氫膽固醇,只有通過紫外線的照射,才能轉化為維生素D。因此,經常曬太陽是預防佝僂病的好方法。 專家指點: 紫外線是不能透過玻璃的,不能讓孩子隔著玻璃曬太陽,要盡量讓孩子的皮膚直接與陽光接觸,只有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誤區十一:不讓寶寶穿襪子 嬰兒不會走路,可以不穿鞋,但要穿襪子,原因有以下幾點: 嬰兒的體溫調節功能尚未發育成熟,產熱能力較小,而散熱能力較大。當環境溫度略低時,小嬰兒的末梢循環就不好,摸他的小腳涼涼的,如果給嬰兒穿上襪子,可以起一定的保暖作用,避免著涼,孩子也覺得舒服。 隨著嬰兒月齡的增長,他的運動能力也長了不少,特別是下肢活動增加很多,或手舞足蹈,或亂踢亂蹬。這樣損傷皮膚、腳趾的機會也就增多了,有的小兒甚至磨破了足跟部位的皮膚,穿上襪子就可以減少這些損傷的發生。 隨著嬰兒一天天長大,皮膚接觸外界環境的機會也越來越多,一些髒東西如塵土等有害物質就可以通過小兒嬌嫩的皮膚侵襲身體,增加感染的機會,穿上襪子就可起到清潔衛生的作用,還可防止蚊蟲的叮咬。 一定要給嬰兒選擇透氣性能好、柔軟的棉襪。襪子大小要合適,襪子要經常洗換。 誤區十二:用紗巾給寶寶蒙面 有些家長在冬季怕寒風把小兒吹病,或怕風沙迷了其眼睛,便常用尼龍紗巾蒙在小兒面上,並把頭部包紮嚴實。殊不知,這樣做會妨礙小兒的正常呼吸。 大腦雖然只佔體重的百分之幾,但是它需要的氧氣卻很多。小兒的新陳代謝比較旺盛,腦部需要的氧氣更多些。紗巾雖然薄而透明,但透氣性很差,用尼龍紗巾包住頭面口鼻之後,影響小兒的呼吸,由於氧氣不足,小兒容易出現頭暈目眩、面色青紫、哭鬧不安等現象。因此,不宜用紗巾給小兒蒙面。 誤區十三:讓寶寶穿金戴銀 細心的人不難發現,如今手腕上戴著銀手鐲,腳腕上戴著銀鈴鐺,脖子上套著金項圈、長命鎖等金銀飾品的嬰幼兒多起來了。兒科專家認為,這股風氣不宜提倡。 金屬本身對皮膚就有刺激,一些大人戴金銀首飾都會過敏,何況是剛出生不久的嬰幼兒。常戴手鐲、項圈,容易產生濕疹。嬰幼兒戴飾物還有不安全的因素,如果嬰幼兒咬下鈴鐺吞下去,家長都不知道,這是很危險的。夏天氣溫高時容易出汗,嬰幼兒佩戴飾物易長痱子,產生不適感,出現哭鬧、煩躁現象等。所以,不提倡給嬰幼兒佩戴金銀飾物。 誤區十四:新買的嬰兒裝不洗就穿 新買的衣服看上去乾淨,但到我們手裡之前,從下料、剪裁、縫製、包裝、運輸直至批發到各商場售貨點,需要經過許多環節,而各個環節都有可能被致病菌污染,或接觸到有毒、有害物質,而這些有毒有害物質又常常是人們肉眼看不見的。嬰幼兒機體免疫功能低下,皮膚十分嬌嫩,抵禦能力差,尤其新生兒皮膚角化層薄,表皮又缺乏溶菌素,如果不將新買的衣服中殘留的有害物質——甲醛清洗乾淨,吸附在衣料表面的甲醛可直接刺激嬰兒皮膚,從而致病。新衣服中釋放出的甲醛還可直接刺激肌體而引起咳嗽。現已證明,甲醛是一種致癌物質。因此,新買來的服裝應充分洗滌後再給嬰幼兒穿,這樣才能保證安全和衛生。 誤區十五:寶寶衣服用洗衣粉洗 洗衣粉的主要成分是烷基苯磺酸鈉,這種物質進入人體以後,對人體中的澱粉酶、胃蛋白酶的活性有著很強的抑制作用,容易引起人體中毒。如洗滌不凈,衣物上殘留的烷基苯磺酸鈉會給嬰兒造成危害。因此,嬰兒衣服不宜用洗衣粉洗。 誤區十六:不注意寶寶腹部保暖 新生兒出生以後,腸胃就在不停地蠕動著,當腹部受到寒冷的刺激時,腸蠕動就會加快,內臟肌肉呈陣發性強烈收縮,因而發生陣發性腹痛。新生兒則表現為一陣陣哭啼,進食減少,腹瀉便稀,便中常常有奶瓣。由於寒冷的刺激,男孩易發生提睾肌痙攣,使睾丸縮到腹股溝或腹腔內,即人們常說的「走腎」,這時嬰兒腹部疼痛轉劇,表現為煩躁啼哭不止。 因此,不要忽視對新生兒平時腹部的保暖,即使是夏天,也應防止新生兒腹部受涼,不要讓寶寶光著身子睡覺和玩耍,應用單層三角巾護腹,在農村穿兜肚就是很好的護腹辦法,冬天應用棉圍裙護腹。 誤區十七:用衣服代替被子 冬天,有些家長怕孩子受涼,往往讓孩子穿著厚厚的棉衣睡覺,認為這樣既可以保暖,又可以預防小兒蹬被後著涼感冒。這種做法對小兒的健康十分不利。 小兒睡覺時多穿衣服,不僅妨礙了小兒全身肌肉的鬆弛,還會影響小兒的血液循環和呼吸功能,容易讓小兒做噩夢,小兒醒來時大汗淋漓、恐懼、胸悶等。由於睡覺時穿得太多,醒來後又不及時穿衣,反而會引起感冒。 正確的做法是:小兒在睡覺時,衣服盡量少穿,一般穿一件內衣和一條短褲,如果有條件可穿睡衣。被子厚薄也要適中。如果要防止小兒蹬被,家長可以自行設計一個睡袋。這樣的話,您的寶寶一定會睡得又香又甜。 誤區十八:用塑料薄膜做嬰兒尿布 塑料薄膜不透氣,用它來包裹嬰兒會直接影響嬰兒皮膚的正常功能,體內廢料的排出、汗液的分泌、體溫的調節、二氧化碳的呼出等都將受阻。塑料薄膜時間一長就老化,將刺激嬰兒皮膚髮紅、疼痛,一旦細菌侵入,發生感染、潰爛,還會引起敗血症,並危及生命。 誤區十九:用衛生紙代替嬰兒尿布 受各種一次性用品的啟發,越來越多的母親用衛生紙代替尿布給新生兒墊屁股,她們認為這樣做既可避免反覆洗刷尿布的麻煩,又可防止病菌的感染,卻不知這樣做給新生兒帶來了莫大的痛苦。 到目前為止,人們所用的各種保健或藥物衛生紙,不管工藝製作多麼精細,都不能完全清除紙中殘存的燒鹼等鹼性物質,也不能完全除去紙中的漂白劑等化學物質。這些物質雖然濃度不高,對成人一般不會產生明顯的毒副作用,但對皮薄、肉嫩的新生兒來說,腐蝕或刺激作用就不可忽視了。據醫院接診調查,他們接診的由衛生紙引起的皮膚病嬰兒患者不在少數,有些患病嬰兒的肛門周圍以及外陰局部皮膚鮮紅,甚至潰爛,整日哭鬧不安。為此,奉勸年輕的父母,不要再給你的寶寶用衛生紙當尿布墊屁股了。 誤區二十:不給新生兒洗澡 不給新生兒洗澡的習慣在一些地方很普遍。他們認為,給新生兒洗澡會使孩子著涼受風、得病。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 新生兒皮膚嬌嫩,防禦機能差,剛出生時全身皮膚覆蓋有一層胎脂,易分解為低級脂肪酸刺激皮膚而發生炎症。一旦皮膚受損,細菌便乘虛而入,導致全身感染而危及生命。因此,清潔皮膚是新生兒護理中不可忽視的一件事,而清潔皮膚的最好辦法是洗澡。 經常洗澡不僅能保持新生兒的皮膚清潔,而且可促進身體血液循環,增進食慾,有益睡眠及促進新生兒的生長發育。洗澡是除母乳餵養之外,又一個增強母子親情的好機會。更重要的是趁洗澡時,可以全面觀察小寶寶全身情況,有利於及早發現問題並進行處理。 一般新生兒生後1~2天就可以洗澡,洗澡時間最好安排在吃奶以前。吃完奶後小兒容易睡覺,即使不睡,吃奶後洗澡易使小兒吐奶,引起不適。 誤區二十一:給寶寶洗澡過勤 嬰兒皮膚角質層軟而薄,血管豐富,吸收能力非常強,如果洗澡次數過多,或洗澡時使用藥皂及鹼性強的肥皂,會因皮膚表面油脂去除而降低皮膚防禦功能。因此,給嬰兒洗澡不宜過多。 誤區二十二:不注意給寶寶剪指甲 有人認為嬰兒的指甲不能剪,剪了會傷「元氣」。有的父母看到嬰兒的手小小的,皮膚也很嬌嫩,也怕剪指甲傷到孩子,所以也不給孩子剪指甲,任其長得長長的,這樣對小兒的健康很不利。 嬰兒的手整天東摸西摸閑不住,容易沾上細菌,特別是指甲縫,簡直是細菌、微生物及病毒藏身的大本營。嬰兒又總是愛吸吮自己的手指,這樣細菌就很容易被吃到肚子里去,從而引起腹瀉或患寄生蟲病。如果小兒指甲長了,還容易抓傷自己嬌嫩的皮膚,手上的細菌也會乘機而入,引起炎症。所以,家長要經常給小寶寶剪指甲。 給嬰兒剪指甲時,注意不要剪得太短,以免損傷皮膚引起感染和影響小兒正常的活動。如怕損傷小兒手指,可在小兒睡覺或吃奶時剪。剪下來的指甲屑應清除乾淨,防止遺落在衣被內劃傷小兒的皮膚。 誤區二十三:不注意清除寶寶頭垢 新出生的嬰兒頭頂上往往都有一片黑色的硬痂,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頭垢。在農村不少人認為,這種出生時留下的頭垢對嬰兒的囟門有保護作用,因而要長時間保留它,不用洗掉,要等到它自然脫落。這種認識是錯誤的。 實際上,保留頭垢是有害無益的。因為頭垢是頭皮上的分泌物和灰塵積累的結果,它不但不能起到保護囟門的作用,相反,還會影響頭皮的生長和發育,影響頭皮的正常生理功能的發揮。因此,嬰兒的頭垢不宜久留,應及時把它清洗掉。 需要注意的是,嬰兒皮膚非常嫩弱,頭垢所在的位置又非常關鍵,給嬰兒洗頭垢時應格外小心。 愛心提示: 清洗嬰兒頭垢的最好方法是先用植物油將頭垢浸軟,再用肥皂、溫水慢慢清洗,千萬不可硬揭硬摳。 誤區二十四:給寶寶剃光頭 許多父母希望孩子將來頭髮長得好,在嬰兒時就剃光孩子的頭髮。這樣做對孩子的健康十分不利。 嬰兒頭髮的好壞與孩子的健康和父母的遺傳有很大關係。嬰兒剃不剃頭對以後頭髮的生長沒有直接的關係,嬰兒的頭髮最好不剃。嬰兒皮膚薄嫩,理髮中又不懂得與大人配合,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外傷。嬰兒頭皮受傷後,由於對疾病抵抗力較低,皮膚黏膜的自衛能力較弱,解毒能力又不強,常常使細菌侵入頭皮,引起頭皮發炎或毛囊炎,不僅影響頭髮生長,還會影響頭皮健康,如果處理不當,後果將非常嚴重。如果細菌進入血管,可經眼內靜脈傳播到腦靜脈,從而導致顱內感染,引起腦膜炎、腦膿腫,有時還可引起血栓靜脈炎和膿毒敗血症等疾病。所以,最好不要給嬰兒剃光頭,以免造成不良後果。 誤區二十五:異物進入寶寶眼內用手揉 如果有灰塵等異物進入嬰兒眼內,千萬不要用手揉,也不要讓孩子自己揉搓,更不要用嘴吹,最好的方法是滴幾滴眼藥水,刺激眼睛流淚,從而將異物衝出來。如果異物仍未出來,可用消毒棉簽輕輕拭出,注意動作一定要輕柔,以防損傷眼睛。如果異物嵌入角膜,用棉簽蘸拭不動時,不要用力擦,也不要用手硬取,以免損傷角膜造成感染,應立即帶小兒去醫院,請醫生幫助取出。 誤區二十六:給寶寶擦拭口腔 胎兒出生後,舌頭表面有一層較厚的舌苔,人們常用手指包上白布,給孩子擦口腔和舌苔。因布質硬,又沒有消毒,會把細嫩的口腔黏膜擦傷,病菌就會乘虛而入,易發生口腔炎。 誤區二十七:給寶寶挑馬牙 有些人把剛出生的嬰兒牙肉上的一些小白點稱為「馬牙」,還有些人叫它「鬼牙」,認為它是不祥之兆,要用針挑破,或用布給擦掉。結果,將新生兒口腔黏膜弄破,往往會引起發炎,甚至引起敗血症。有人認為不挑馬牙會妨礙以後出牙,這毫無科學根據。新生兒牙齦或上齶會出現綠豆大小的白色圓形顆粒,數目不等,比較硬,實際上這不是牙,是造牙的一種角化物,是黏膜上皮細胞堆積成珠所致,過幾周會自行脫落。 誤區二十八:給寶寶剪眼睫毛 有些年輕的媽媽為了使自己的寶寶漂亮些,總喜歡把自己寶寶的眼睫毛剪掉,認為這樣做可以使自己的寶寶眼睫毛長得長。其實,一根眼睫毛的壽命大約只有90天,給孩子剪眼睫毛,是不會永久使眼睫毛長得長的。眼睫毛具有保護眼睛的作用,可以防止灰塵等直接進入眼內。眼睫毛剪掉後,就失去了保護作用,灰塵等容易侵蝕眼睛,從而引起各種眼疾病。 誤區二十九:給寶寶拍照用閃光燈 年輕的父母都喜歡給小寶貝拍照,如滿月留念、百日紀念、周歲留影等。由於嬰兒幼小,不便外出拍照,大多在室內用閃光燈拍照。這樣拍照會損害嬰兒的眼睛。 初生嬰兒眼球尚未發育成熟,非常怕光。如果用閃光燈對準嬰兒拍照,強烈的光束會刺激嬰兒的眼睛,哪怕是1/50秒的電子閃光燈,也會損傷嬰兒眼球中對光異常敏感的視網膜。閃光燈距離越近,其傷害程度越嚴重。所以,應避免用閃光燈給嬰兒拍照。 誤區三十:讓寶寶吹風扇 在炎熱的夏天,有些年輕媽媽為給孩子消暑,用電風扇給嬰幼兒吹風,這樣做對孩子健康是不利的。 與成年人不同,嬰兒的皮膚嬌嫩,毛細血管非常豐富,體溫調節中樞發育還不完善,調節功能差,而電扇風源集中,風力較大,風吹到的部位毛細血管收縮,汗水蒸發較快;吹不到的部位毛細血管繼續擴張,汗毛孔仍然敞開向外散發,這就使體溫調節中樞和血液循環中樞失去平衡,易引起感冒、頭痛、發熱、咳嗽等病症。因此,不要用電扇給嬰兒吹風。 如果天氣太熱,嬰兒出汗很多,可用干毛巾擦汗,或用溫水洗澡,皮下血管遇熱擴張,身體內的熱量便可散發。也可用扇子輕輕扇一扇,這樣的風比較溫和,嬰兒容易接受。 誤區三十一:抱著寶寶看電視 有些年輕的媽媽經常抱著嬰兒看電視,這樣做對嬰兒的健康非常有害。 電視機熒光屏在高能電子束撞擊下會產生X線,尤其彩電,產生的射線更多。據科學測知,與成年人相比,嬰兒對X線敏感得多。嬰兒如果經常受到X線的照射,會引起厭食症,並影響生長發育,甚至影響智力發育。所以,抱著嬰兒看電視是不當的,應盡量避免。 誤區三十二:不讓寶寶用手抓食品 嬰兒過了6個月後,手的動作越來越靈活,不管什麼東西,只要能抓到就喜歡放到嘴裡,有些家長擔心嬰兒吃進不幹凈的東西,就阻止嬰兒這樣做。家長的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嬰兒能將東西送到嘴裡,意味著他已為日後獨立進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如果禁止嬰兒用手抓東西吃,可能會打擊他日後學習獨立進食的積極性。家長應從積極的方面採取措施,把嬰兒的手洗乾淨,周圍放一些伸手可得的食品,如小餅乾、鮮蝦條、水果片等,讓他抓著吃,不僅可以訓練他用手的技能,還能摩擦牙床,以緩解長牙時牙床的刺痛,同時能讓嬰兒體會到獨立進食的樂趣。 誤區三十三:讓寶寶經常吮指 嬰幼兒吮指時會吃進各種寄生蟲卵、病菌,還會使嬰幼兒失去大量唾液,使胃黏膜抵抗能力受影響,時間長了會患小兒潰瘍病。嬰兒常習慣吸吮一側的拇指,使同側上牙向外、下牙向中間移動而相互錯位。所以,父母應想方設法讓小兒改掉吮指的不良習慣。 誤區三十四:不讓寶寶正常啼哭 現代家庭大多只有一個寶寶,有些年輕的父母生怕孩子會哭壞身體,所以不讓孩子哭一聲。殊不知,完全不讓孩子啼哭對嬰兒的健康反而不利。 嬰兒期啼哭是全身性的健康運動。嬰兒啼哭時,呼吸系統運動量增大,增加了肺活量,還可促進嬰兒的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一般來說,嬰兒啼哭會本能地調節,哭到一定程度覺得累了,就會自然停止。 需要注意的是,有時嬰兒飢餓時也會啼哭,這時應哺乳或餵食物;有的嬰兒撒尿拉屎也會啼哭,這時就應立即換尿布。如果不是以上原因,而是由於疾病引起的啼哭,就應及時診治。如果嬰兒哭得厲害或哭得時間過長,則應將嬰兒抱起,輕輕拍打背部,使之安靜下來。 誤區三十五:讓寶寶過分大笑 如果笑聲連續不斷,可造成人的瞬間缺氧、窒息、腦貧血,從而損傷大腦,或養成痴笑、口吃等不良習慣。過分張口會引起下頜關節脫臼;進食時大笑,會引起吸入性肺炎;睡前如果大笑,則會影響睡眠。因此,逗嬰幼兒不宜讓其過分大笑。 誤區三十六:讓寶寶坐太久 當嬰兒剛剛學會坐的時候,大人往往希望讓嬰兒多坐坐。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讓嬰兒久坐是不當的。 嬰兒骨骼鈣質少,膠質多,骨質軟,可塑性大,而肌肉又嬌弱無力,久坐容易引起孩子脊柱變形;會因肛門肌肉鬆弛而引起脫肛;胸腔受壓而直接影響心臟等內髒的發育;會對孩子的智力發育產生不良影響。 誤區三十七:不讓寶寶學爬 嬰兒6個月以後就開始學爬,但有的父母不讓嬰兒學爬,主要是擔心摔壞嬰兒,弄髒衣服。這種做法是錯誤的。 爬是嬰兒運動發育的一個階段,孩子學會爬行,四肢的運動功能和全身的協調能力會得到充分的發展。孩子通過爬行拓寬了視野,對外界事物接觸得更多,有利於促進感知覺的發育,進而促進嬰兒大腦的發育和智力發展。一般來講,會爬的孩子運動協調能力和對外界事物的反應能力比不會爬的同齡孩子好得多。 醫學專家研究表明,爬得越好,走得就越好,學說話也越快,學東西和看、讀的能力也越強。有些兒童出現閱讀困難,多是因嬰幼兒時期缺乏爬的環境和訓練引起的。 專家指點: 應提倡讓孩子在自然發育過程中學習爬行,不可因為怕臟、怕摔而讓孩子失去爬的機會。 誤區三十八:讓寶寶過早坐立走 有的年輕父母總想過早地讓孩子坐、立、走,這樣對嬰幼兒的生長和發育是不利的。剛出生的新生兒脊柱是很直的。新生兒在3個月時會抬頭,脊柱出現第一個彎曲;6個月時會坐,脊柱出現第二個彎曲;12個月時會站立行走,脊柱出現第三個彎曲。這些彎曲便構成了正常的生理曲線。嬰兒過早被扶坐,會引起駝背,即探肩;過早被扶站,會引起臀部後突,即撅腚;過早行走,會引起下肢畸形,出現羅圈腿。嬰幼兒的骨骼中膠質多,鈣質少,骨骼柔軟,容易變形,尤其是下肢肌肉和足弓的小肌肉群發育還不完善,如果過早地學走路,身體的重量全部由兩腿支持,重心部位落到腳掌心上,時間長了,容易把腿壓彎,還容易形成扁平足。因此,嬰幼兒不宜過早坐、立、行走。 誤區三十九:長時間抱著寶寶 把孩子經常抱在手上,這對孩子的正常發育有很大危害。嬰兒的骨骼發育非常快,可塑性很強,經常抱著孩子會使孩子的肢體活動量減少,血液流通受阻,影響各種物質的輸送,嚴重妨礙骨骼肌肉的發育。常抱孩子走路還容易使孩子大腦受到震動,加上強烈的光線、色彩和噪音等刺激,使孩子長時間處於興奮狀態,心肺負擔加重,身體抵抗力下降,很容易導致疾病發生。另外,嬰兒的胃呈水平位,如果餵奶後立即抱起,則會引起吐奶。因此,嬰兒不宜久抱。 誤區四十:喜歡高拋寶寶 有些家長喜歡把嬰兒拋起來逗樂,這樣做會對孩子的發育帶來不良影響。 由於頭部受外界強烈晃動,嬰兒易患小兒驚厥,這種病多發生於1歲內的嬰兒,因為此時期的嬰兒神經脆弱,對外界刺激缺乏調節能力。另外,這個時期的孩子頭部比較重,頸部肌肉又比較脆弱,如果強烈晃動或高高拋起,就容易使幼兒頭部受到震動,輕則發生驚厥,重則引起腦震蕩。 誤區四十一:喜歡擰捏寶寶臉蛋 許多父母在逗孩子玩時,在嬰幼兒的臉蛋上擰捏;有時父母在給孩子喂葯時,由於孩子不願吃而用手捏嘴。這樣做是不對的。如果嬰幼兒的腮腺和腮腺管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擠傷,會造成流口水、口腔黏膜炎等疾病。因此,不宜擰捏嬰幼兒的臉蛋。 誤區四十二:拍打寶寶後腦和後背 後腦和脊椎骨的椎管內有中樞神經和脊髓神經。如果用力拍打孩子的後腦及後背部,則會產生壓強和震動,很容易使孩子的中樞神經受到損害。因此,不宜拍打孩子的後腦和後背。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如何正確的挑選兒童書包?
※寶寶多大不用奶瓶喝奶
※寶寶補充營養有哪些常見誤區,幼兒接送網提醒你
※這幾種逗孩子的方法很危險,千萬不要再做了!
※孩子,你低素質的樣子,是祖傳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