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多一些個人空間,會被解讀成不愛對方的證據嗎
那就是用「付出」創造「控制」,用「犧牲」達成「軟禁」。特別是在親密關係中,如果有一方表示自己需要多一些個人空間,很容易就被解讀成是不愛的證據。為了證明自己並非是玩弄感情的騙子,很容易就會順著對方的劇本走,否定自己的需求。然而,當一個人內在的心理界限,沒有被尊重,需要不停地撤退,以滿足對方對親密的期待時,他的「自我」正在逐漸消失,直到最後消耗殆盡,只剩下一個空殼,裡面全是對方設定好的模樣。心理界限是看不見的,但並非不存在。當你的界限被侵犯時,你會有一種被人在胸口重重掄一拳的感覺。如果這時候,對方又是你很在乎的人,你知道他的出發點是好意,可是卻無法認同對方的做法時,便經常會有一種「會痛,但不能叫」的憋屈感。一如在這個故事中,絕大部分的人會覺得付出的是比較弱勢的女方,男生不過是坐在那裡享清福,有什麼好不滿意的。而且男生本來就要懂得保護或珍惜女生,實在不應該太計較。這些社會種種的期待與不成文的規定,正是心理界限最容易被擊潰的地方。一如仁華曾找朋友訴苦,但是說完之後,朋友非但沒有同理他,還笑他身在福中不知福。被誤解的挫折,讓他乾脆就不提了,悶在心中,結果個性變得越來越孤僻,也失去了好好經營關係的動力。3為什麼心理界限這麼重要?因為真正讓我們感覺受傷的,並非肉體的疼痛,而是情緒的衝擊。所謂的「心理界限」,顧名思義就是每個人在心理上能夠接受的極限。超過某個特定的範圍,就會有一種被勉強、逼迫的感覺。「界限」(boundary) 一詞, 最先是由家族治療中的結構學派大師薩爾瓦多·米紐慶(Savador Minuchin)提出的。本來是用以規定在家庭這個大系統中,不同的個體該扮演什麼角色,以及如何參與不同次系統(比如:夫妻、手足、親子)的互動。因為有了這個界限,我們就會知道大家應該如何相處,哪些事務該由誰負責,哪些行為只存在於某一個次系統中,不適合放到其他關係里。像是夫妻之間的問題,應該由雙方自己解決,如果其中一方找同盟者,比如把小孩拉進入兩人的戰爭,結果很容易就造成系統混亂,嚴重一點甚至會造成整個家庭功能停擺。而界限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會依據不同的事物有些調整。大體上,仍有一個合適的區間。過度緊繃,會造成彼此的關係太過疏離,完全沒有親密與聯結可言;過度糾結,也會讓彼此的互動太過混亂,成員會缺乏自主性,太過依賴。家庭最健康的互動關係,就是界限適中。這會讓人對關係有歸屬感,同時又保有個人的獨立。必要的時刻,家族成員能夠團結在一起,共同應付壓力、克服困難。當問題消失之後,又能回到各自舒服的狀態中,不需要通過各種儀式或活動,來試探彼此的忠誠。界限清楚的人,可以自由的調配「自主」與「親密」兩種特質,依據不同的狀況,呈現不同的反應。控制情緒涉入的量,才能保持心理界限的完整回到一般的人際關係,也是如此。如果沒有心理界限,是很難拿捏人與人之間互動的分寸。所有要求都答應,你就得花費許多力氣去適應周遭的期望,且長久過度委屈的情況下,終有一天受不了,反作用力會讓一個人做出極為殘酷的事。相反地,完全不與人接觸,不關心外在的事物,感覺好像比較省事,可是離群索居久了,情感刺激也會大幅減少,生活會變成一潭死水、索然無味,失去對生命的盼望。4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不一定要和別人吵架。但是你不說出自己的看法,別人只會把你當背景,更不會因此喜歡你、接近你。也就是說,你想要的不可得,你不樂見的卻一定會發生。既然沒人敢保證,在關係中怎麼做一定不會被孤立,倒不如讓真實的自己有機會出來呼吸,至少你還保有自我,可以當自己的啦啦隊。其實沒有人能夠真的孤立你,除非你自己先選擇了在乎,並繼續留在讓你痛苦的關係當中。唯有你先尊重自己,別人才會把你放進心裡。
推薦閱讀:
※《當代觀念》攝影展解讀
※解讀|疑似肺栓塞?最新指南告訴你如何確診
※【百家講壇】 解讀弟子規20親仁
※好女人懂得如何解讀男人,好男人懂得如何關心女人!
※專家解讀加拿大留學新政 今日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