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導演出來的

人生是導演出來的來源:《心理月刊》 2011-01-19 13:59 編輯:王小屋 文/採訪:遇苓 文菊 曾玉 資料來源:Laurence Lemoine 譯:閆玲 攝影:John Hames 宋健浩 第1頁: 趙婕,曾從事互聯網、出版業、女性雜誌及品牌管理等。

  • 第1頁: 趙婕,曾從事互聯網、出版業、女性雜誌及品牌管理等。
  • 第2頁: 凌桑,戶外拓展培訓師,以勇敢聞名於戶外探險群體。
  • 第3頁: 曹又方,台灣作家,她一直是自己人生的導演。
  • 第4頁: 在命運面前,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態度。
  • [字型大小:大|中|小]

    Next >人生是導演出來的

      很多人都有生活在自己人生之外的感覺。我們在《心理月刊》網站www.psychologies.com.cn 徵集見證。我們提出的問題是:「你曾經感覺你在承受命運的擺布嗎?和我們分享一下你的經歷,講講你是怎樣又變成了你人生的導演?」

      我們收到了大量的回復。魚小欣說:「我一直都很聽媽媽的話,一直都壓抑自己的想法和衝動,做著乖女兒,但內心始終有東西在奔涌,讓我覺得痛苦和不自在。當我違背了媽媽的意願選擇了自己想要的愛情,我才終於覺得活出了自己。」另一位讀者「世俗小女人」說自己是一個信命的人:「從來沒有做過命運的主角,從沒想過怎樣去做自己人生的導演,一切都是聽天由命......」而Cindy則認為,自己是一隻甘願被命運之手牽著走的羊。

      為什麼有些人對把握自己的命運無能為力,而另一些人卻能堅定而自主地規劃命運呢?「我認為雖然每個人呱呱墜地時有著不同的個性和生命力,但是所受的教育和家庭的價值觀,會或多或少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自我實現。」心理分析學家雅克·阿萊娜(Jacques Arènes)說。但這並非不可改變,重要的是讓自己有所為,能夠作出選擇並承擔。「你不作為的總量越大,未來就變得越艱難,能作的選擇也就越少,所以現在就該行動起來。」

      抓住每一個能探索自己的需求與自我定位的機會和瞬間,即使是一些最微不足道的選擇,只要是依照自己意願作出的,就表明我們又重新握住了命運的方向盤。尤其重要的是,在作出選擇時聯通內心。催眠治療師弗朗索瓦·盧斯湯認為,以靜制動有時候是必要的:「這並不意味著停留在被動和消極的等待中,而是在喚醒你的感受力:我們接觸社會、觀察社會和思考社會,尤其需要冥想和開啟感受,這是完全必要的,這樣我們就能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並聽從這個聲音的指引,接下來的行動就是有的放矢了。」

      「外在的聲音和我內心的聲音交替著佔上風。我努力讓自己平靜下來,讓我的心說話,讓我的心選擇:我需要什麼樣的生活?」

      趙婕,曾從事互聯網、出版業、女性雜誌及品牌管理等。38歲時,她為自己作出一個重大的決定:放棄優裕的職業生活,成為自由作家。

      猶豫了半年,我終於遞交了辭呈,這不同於我以往所遞交的辭職報告,它意味著從此我將成為一個自由職業者。我離開的是一個我很喜歡、準備作為人生歸宿的單位—在這裡,我甚至找到了職場上「結婚」的感覺,去辦離職手續的時候,我的上司跟我說:你來辦「離婚」手續了。

      作出選擇之所以困難,就在於你將要放棄的,有很多很真實的利益;而最接近你內心的,卻有很多的不確定性,甚至讓你恐懼。那個時候,我問自己:沒有定期打到卡上的工資,我能夠維持現有的生活和盡到自己對上下老小的責任嗎?沒有一種按部就班的方式強制約束,我能充實地安排好自己的每一天嗎?我是一個十分需要安全感的人,而這些都是安全感的一部分。

    那個時候,各種各樣的聲音包圍著我。我聽著這些聲音,也追問自己。外在的聲音和我內心的聲音交替著佔上風。我努力讓自己平靜下來,讓我的心說話,讓我的心選擇:我需要什麼樣的生活?反思這些年我的職業生涯,我感覺我和按部就班的職業生活是對立的,自我被分割成散落的一片片。固定的單位,我並非不喜歡,但我更喜歡自由自在的自我支配和自我管理,我更喜歡自由,回到家裡,與寫作、閱讀這樣的生活方式廝守......

      在矛盾煎熬之後,我終於下定決心,選擇自由的生活。我得到的,是我內心最渴望的;我失去的,是我能夠承受的—內心的聲音是一種召喚,它喚醒了深層次的期待,讓我更接近我的本質。

      剛辭職不久,出去消費還是很習慣用自己的工資卡去刷卡,幾次被告知餘額不足,才意識到那上面已經沒有定期打入的薪水了......有幾次參加社交活動,介紹我的人在說了我的名字之後,沒有什麼頭銜介紹,只好說她從某某單位辭職了。這時,我才意識到,工作平台曾經帶給我的社會滿足感也不存在了。

      不過,我很快進入了「單飛」之後的工作狀態。我發現,沒有按部就班的約束,我在自由狀態下,對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管理得更加有效。

      短暫的實踐,無悔,但得意也還為時過早。我確切地感到,我從原來被職場生活分割得支離破碎的狀態,回復到了自我的完整圓融。或者,到了另外的人生階段,我還會聽到內心另外的聲音,我想我仍然會聽從它的指引。

      「生命中有許多事,遠比為他人的評論活著來得重要。假如局限於做別人要求的事情,可能我們永遠不能成為自己。」

      凌桑,戶外拓展培訓師,以勇敢聞名於戶外探險群體。她在雪山上的背部全裸照片在互聯網上廣為傳播,令人印象深刻—她的背上文著一枝梅花。她是在33歲時,發現攀岩和登山是自己生命中的必需品。

      在去登山前,我做過白領、開過公司,還在一個公司里老老實實做了7年行政管理。33歲時,我第一次接觸攀岩和登山,體驗到巨大的成就感。這以後,我的人生就轉了個大彎。33歲,在這樣的年紀,人們認為一個女人應該踏踏實實了,我卻看到我的生命里有了一種新的可能,一個能把我的生命力激發出來的方向。

      我攀登的都是雪山,至少五六千米的海拔,既是寒冷的,也是危險的。我有很多理由選擇安定的生活,但我已經發現了冒險可以帶來幸福,如果我放棄,我會因為隨之而來的惰性,內心充滿矛盾和痛苦。山,就在那裡,我認為我的使命就是向它表達我的敬畏。至今,我已經攀登了8座雪山。對山,我從不用「征服」這個詞。親近山這樣純凈的所在,只要把心打開,就會覺得它是有靈性的,它在跟你說話,在跟你交流情感。

      在山上,與外界的聯繫完全中斷,晚上六七點,天就黑得伸手不見五指,完全是大自然最原始的節律。而且,在山上,沒有文明社會的存在,錢一點兒用沒有,反而可能是負擔。沒有外界的紛擾,人被還原到最真實也最純粹的狀態,在生活與世界的關係中,自己的位置看得特別清晰,也十分清醒地知道在自己的生命中什麼才是必需品。

      在他人看來,我的生活有些邊緣化,除了掙錢時出現在社會,基本上是這樣的狀態:我不在登山,就在去登山的路上。但我有我自己的真理。生命中有許多事,遠比為他人的評論活著來得重要。假如局限於做別人要求的事情,可能我們永遠不能成為自己。

      其實,我這樣的生活方式,是不斷地有衝突在裡面的。曾經有段時間我連續登山,把自己搞得很慘。我的一位大哥在郵件中對我說,人生並不是二元對立的,我可以在登山、工作和生活中取得平衡,人畢竟是社會的。

      現在,我覺得我已經得到了這樣的平衡:我在北京做戶外拓展培訓師,但只當客座,不做專職,這樣我就擁有時間上的自由。當我覺得山在呼喚時,我能夠立即出發。今年7月,我又要離開城市,去攀登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一座力量型的冰山。

      「我們只有在同意對生命負起全部責任的時候,在我們不再把自己的不幸歸咎於別人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

      曹又方,台灣作家,她一直是自己人生的導演。在一次短暫的婚姻之後,她明確地知道自己不適合婚姻,堅定地選擇了獨立而精彩的單身生活。1998年,被查出得了癌症,她又把癌症變成一個禮物,並為自己舉辦了「快樂生前告別儀式」。

      選擇單身需要勇氣嗎?我想,這和勇氣無關,因為結婚一樣需要勇氣。結婚和單身都要面臨困難,只是具體的困難不同。25歲時我結婚,遇到了非常好的家人,但馬上我就清醒了。婚姻需要兩人都認同這個制度,還要有很大的妥協和犧牲。

      我太清楚婚姻,同時我也很清楚自己。如果說這一次婚姻我有什麼收穫,就是它讓我更清醒地認識到:我不適合婚姻。我並不提倡單身,我認為女人天性里需要愛與被愛,即使別人不給愛,她也要找個人投射愛,釋放愛的能量。這是一個選擇的時代,結婚或是單身,都只是適合你或是不適合你的問題。選擇單身,需要認識到單身的本質,也需要對自己有特別清醒的認知:你必須夠獨立,內心夠強大。

    我是具有男子性格的人——13歲母親過世,父親拿我當男孩子養,我獨處的能力非常強,單身是適合我的一個選擇,這本就是我應該有的生活。這麼多年,我從來沒有改變過我的狀態。事實上,我享受到了單身生活所有的好處!

      對於人生所有的事情,如果它是根本不能選擇的,我就不去管,但我會努力把握我能夠努力的那部分。58歲,我得了癌症,這是蠻不樂觀的病。誰都不會歡迎痛苦,但痛苦還是可能找上門來。這就是生活,不完美,無法預計,但它是本大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癌症是一項禮物,因為對死亡的認知,我整個的人生產生了蛻變。

      癌症發生在我身上,我沒有慨嘆:為什麼是我?我反而問自己:為什麼不是你?你也是地球人啊!在我們的生命歷程里,我們只有在同意對生命負起全部責任的時候,在我們不再把自己的不幸歸咎於別人、過去以及外界環境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

      面對,就是我唯一的一把鑰匙。我的態度是:積極,淡定,從容。大地有復甦和癒合的能量,這股巨大的生命能量,也一樣存在於人的身上。疾病有它的隱喻,它帶來了一定的信息,它提醒我們不要遺忘自然法則,它也在告誡我必須改變。我開始學習了解自己的身體,接納自己的真相與人生的本真。我重新安排了人生的優先順序,對許多事情按了剎車。同時,我也做出一些內在的改變,完美主義就是其中之一,我不再強求自己和他人了。


    推薦閱讀:

    去朝鮮拍電影,總共分幾步?
    擊敗斯皮爾伯格 李安斬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這些經典的大片原來出自這五位華人導演之手,請為他們點贊
    邵氏四大導演之一:李翰祥,他擅長的不僅是風月片(下)
    趙武靈王導演的一出好戲,結果卻坑了自己的後人!

    TAG:人生 | 導演 | 演出 |